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田野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1
西甜瓜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西甜瓜作为北京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栽培历史悠久、品牌突出,适宜设施栽培、休闲采摘等。随着北京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等服务功能以及为满足市场鲜活安全农产品和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对西甜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方向[1~5]。
为了保障北京市西甜瓜产业继续健康稳步发展、明确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摸清影响育苗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技术需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于2015年1~6月,经过调研策划、工作准备、人员培训、产业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对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的统一调研。调研样本采用随机抽样原则,范围涉及到8家西甜瓜产业园区和合作社、115个西甜瓜生产农户(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延庆、房山、昌平和怀柔7个区县,18个西甜瓜主产村),调研资料采集方法包括小组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通过调研分析了北京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现状的特点、存在问题、需求,并提出了全市西甜瓜育苗产业的工作重点。
1 调查样本类型
笔者将调查对象按种植户性质、设施类型和种植对象3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种植户性质中农户占93.50%,园区占6.50%;设施类型中大棚占81.31%,温室占18.69%;种植对象中小型西瓜占42.28%、中型西瓜占45.53%、薄皮甜瓜占7.32%、厚皮甜瓜占4.87%(表1)。
2 产业现状调查
2.1 种苗来源渠道
调查表明(表2),目前北京市西甜瓜种植户的种苗来源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自己育苗,二是外购种苗。从表2中可知,86.99%的样本户选择了自己育苗,13.01%的样本户选择了外购种苗。其中,园区完全自己育苗;厚皮甜瓜完全自己育苗;西瓜方面,小型西瓜自己育苗的百分比高于中型西瓜。
2.2 育苗基础条件
①育苗棚类型 调查表明(表3),温室育苗占据主流,60.75%的调查户采用砖混温室育苗,19.63%的调查户采用土墙温室育苗,13.08%的调查户采用简易温室育苗,只有6.54%的调查户采用大棚育苗。其中,园区更偏向于采用砖混温室育苗。
②棚膜类型 调查表明(表4),从总体样本来看,采用PE的占83.17%,有压倒性优势,为调查户选择的主体。从样本类型来看,农户侧重于PE棚膜,而园区PE膜和EVA膜均占较大比重,选择面更广。
③取暖措施 调查表明(表5),种植户均会采取一定的加温措施,以采暖炉、地热线和采光灯为主,3种措施结合进行。比较不同的样本类型,3种主要措施中,园区侧重于地热线取暖,而农户侧重于采暖炉取暖。
2.3 品种选择及成本分析
①育苗品种数量 调查表明(表6),49.50%的调查户只育1个品种,22.77%的调查户育2个品种,26.73%的调查户会育3个品种,采用4个品种的非常少,平均育1.79个品种。从种植户性质来看,园区偏向于1个或3个品种,农户偏向于 1个品种;从种植对象来看,小型西瓜品种个数较多,1个、2种、3种平均分布,中型西瓜和薄皮甜瓜一般只育1个品种,厚皮甜瓜1个品种和3个品种各占50%。反映出种植户为提高出苗率,丰富品种多样性,会采取多个品种并行的策略。
②品种选择种类 a.西甜瓜品种选择。调查表明(表7),调查户共种植西甜瓜品种30个。总体来看,中型西瓜品种华欣排在首位,占33.66%,小型西瓜品种超越梦想、L600和京颖排分别占29.70%、27.72%、9.90%。
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园区偏向于小型西瓜品种和厚皮甜瓜品种,如超越梦想、一特白等;而农户偏向于中型西瓜和小型西瓜品种,如华欣、超越梦想和L600。
b.砧木品种选择。调查表明(表8),调查户共选择砧木品种17个。总体来看,散籽南瓜是最主流的砧木品种,占54.88%;京欣砧4号占29.27%,京欣砧2号占15.85%,雪铁王子占9.76%,其余砧木品种所占比例很小。从种植对象来看,小型西瓜主要选择京欣砧4号作砧木,其次是散籽南瓜;中型西瓜及薄皮甜瓜砧木均以散籽南瓜为主;厚皮甜瓜砧木则全部选择散籽南瓜。
③种子成本 调查表明(表9),调查户的种子费用波动幅度很大,去掉极端值后得到其平均每667 m2种子费用为336.56元。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园区种子成本高于农户;从种植对象来看,甜瓜种子成本高于西瓜,小型西瓜种子成本明显高于中型西瓜,薄皮甜瓜种子成本高于厚皮甜瓜。
2.4 育苗与嫁接方式分析
①育苗方式分析 调查表明(表10),综合来看,大多调查户会采用营养钵育苗,其次为穴盘育苗;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农户以营养钵育苗为主,配合使用穴盘育苗、育苗块育苗,而园区则营养钵育苗和穴盘育苗结合进行,不采用其他育苗方式。
②嫁接方式分析 a.嫁接方法。综合来看,81.32%的调查户采用贴接法,13.19%的调查户采用靠接法;不管是农户还是园区均以贴接法为主。从种植对象来看,西瓜以贴接为主,零星采用其他嫁接方式,而甜瓜则全部采用贴接方式(表11)。
b.嫁接生理苗龄。调查户所育西甜瓜的平均嫁接生理苗龄为15.12 d,其中甜瓜的嫁接生理苗龄明显高于西瓜(表12)。
2.5 育苗过程中施肥、施药情况分析
①叶面肥施用情况 在育苗阶段,34.04%的调查户会采用叶面肥,其中农户使用叶面肥的比例远高于园区,中型西瓜使用叶面肥的比例高于小型西瓜,甜瓜使用叶面肥的比例高于西瓜(表13)。调查户一般使用磷酸二氢钾作为叶面肥。
②施药情况 在育苗阶段,53.47%的调查户会选择施药以防治病虫害,其中,园区施药比例高于农户,甜瓜施药比例高于西瓜(表13)。在农药品种上,主要使用百菌清、多菌灵、苗床净(吡虫啉)、普力克(霜霉威)等品牌农药,购买渠道主要是种子店、农资店和连锁店等。进一步对施药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种植户一般在育苗期间会施药1.37次,80.49%的种植户只施1次药,9.76%的种植户施2次药,7.32%的种植户施3次药,施药次数超过3次的仅占2.44%。
2.6 倒苗苗龄及次数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表14),调查户平均倒苗苗龄为18.68 d,其中农户的倒苗苗龄明显高于园区;西瓜倒苗苗龄大于甜瓜,中型西瓜>小型西瓜,厚皮甜瓜>薄皮甜瓜。
进一步调查倒苗次数发现,调查户倒苗次数范围为1~3次,平均倒苗1.37次。总体来看,大多数调查户倒苗1次;从种植户类型来看,农户多倒苗1次,而园区以倒苗3次居多;从种植对象来看,西瓜倒苗1次居多,而薄皮甜瓜倒苗1次和2次各为50%,厚皮甜瓜倒苗2次和3次各占50%。
3 产业问题与分析
3.1 优良砧木品种应用率低,品种更新换代慢
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尤其是西瓜嫁接砧木仍然使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选育的新土佐类型,且市场上砧木品种杂乱,例如选用散籽南瓜作砧木比例达54.88%,而一些质量佳的砧木品种如京欣砧4号、京欣砧2号等的应用比例却较低,说明北京地区西甜瓜砧木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不适应西甜瓜产业发展需求,应加强砧木品种的研发力度和推广力度,尤其是专用抗病砧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3.2 集约化育苗水平低,生产投入成本高
北京市西甜瓜种植户的种苗来源渠道主要有2个,一是自己育苗,二是外购种苗。86.99%的样本户选择了自己育苗,13.01%的样本户选择了外购种苗。通过调研,总结农户不买苗的主要原因是苗质量不好、价格太高和供应时间与种植时间不一致。
3.3 种子处理技术应用少,育苗标准化程度低
当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西甜瓜种子基本未进行种子处理或包衣,少部分种子即使进行过种子处理,育苗时也存在嫁接效率低、猝倒病普遍发生等问题;另外,商品苗还存在以次充好、大小不齐、带菌、价格较高等问题;集约化育苗规范和商品苗标准不统一。
4 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快专用砧木品种的选育
不同品种西甜瓜对砧木要求不同,因此应根据西甜瓜的品种类型和栽培需求选育专用品种。除了抗枯萎病外,还应重点选育抗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的专用砧木。
4.2 推进健康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
健康种子是获得健康嫁接苗的前提。当前北京市西甜瓜产业应建立规范的健康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为嫁接苗生产提供健康种子;同时应加强简易种子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砧木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4.3 改善育苗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
改善现有育苗条件,实现育苗棚温湿度的自动调控;研发集约化育苗技术,建立大型的集约化育苗场,降低育苗成本;开展嫁接育苗技术培训,重点是温湿度控制和贴接方法;加强小型机械的引进如嫁接机、播种机,提高机械化水平。
4.4 积极鼓励集约化育苗生产
集约化育苗厂的建设是今后提高北京市西甜瓜生产“三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应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集约化嫁接育苗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内容的研究;二是制定适合北京地区西甜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的育苗工厂设计规范、嫁接育苗技术标准、种苗生产管理辅助系统。
参考文献
[1] 朱莉,曾剑波,李琳,等.北京市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及消费需求[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曾剑波,马超,李琳,等.设施西瓜实用栽培技术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 曾剑波,朱莉,李琳,等.北京地区西瓜甜瓜栽培技术现状综述[J].中国瓜菜,2014,27(5):68-70.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实践,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55—06
当代大学的历史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成了当今历史教学的核心与主体。但实践特别是野外实践环节较少,一些不足显而易见。比如: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唱主角,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性与技能培养不够;教学主要是在校园之内进行,查阅资料也基本限于图书馆,偶尔会扩展到博物馆、档案馆等地,且除馆藏文献之外,对于其他场所、类型的材料比较忽视;小论文的写作不少是学生个人的应急之作,很少经过讨论、争论或修改;一些走出校园的所谓考察,不少实际是去古迹景点参观,动眼多、动手少,观赏多、思考少;一些史学方法的课程实际是史学方法论,或形而上学,或比较笼统,操作与实践性较差。这些现象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的课程教学,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的还更为严重。教育部有文件指出:
……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若干探索,其中田野调查实习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从传授知识到掌握技能,主角由老师变为学生;从书斋走向田野,由书面记载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从利用藏馆文献回到搜集各类文本,由注重文献到兼顾仪式、访谈与传说;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由个人思考到集体讨论、分工协作以至修改统稿。从参观到参与,由了解到理解,较好地将实践与方法落到实处。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的悠久传统,搜集利用各类材料尤其是民间文献是其特色。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傅衣凌先生晚年回顾自己的治史经验时讲道:“我在研究历史中,还有一种‘史料癖’,常常记住‘当人类沉默时,石头开始说话’。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可是正史、政书这些史料多半涉及“公经济”,较少记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来搜集史料,“方志、族谱、账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这些民间文献值得重视,而走出书斋接触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契约文书)证史”,才能把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推向前进翻。这一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传统,在其后继者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这在教学方面则表现为,厦大历史系的本科生在田野实习方面得到的探索与提高。
一、田野实习介绍与分析
在例行的课堂教学与相应实习之外,这种综合的、集体的课外实习一般放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的考虑是:三年级本科生经过此前的学习与课堂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与理论方法,具有进行初步研究的一些基础;另一方面,三年级开始,大量的选修课开设,课程的教学更加专门化与纵深化。从专题来看更具体,而从技能与知识层面来看则更加综合与全面。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是四年级毕业论文的前奏与序曲,需要加强研究技能方面的训练。限于经费等条件,在田野的实习一般是两周左右时间,但出发之前在学校有准备工作,让学生初步掌握考察地点的自然、人文以及基本馆藏史料。整个考察实习由班主任老师带队,其他三至五名对于调查区域比较熟悉的教师亲临指导,同吃同住。返校后各实习小组分头撰写考察报告,集体讨论写成初稿,然后分头修改,最后统稿。一般有几个月,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最后由带队老师作序,汇辑而成一二十万字的总报告,打印成册,还以多媒体形式向全系老师汇报,接受评议。
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呢?2005年7月,2002级同学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田野实习。之所以选择东龙村,指导教师饶伟新的解释是:自己曾在那里做过一些田野调查,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识了村里的一些干部和乡亲。此次调查活动的行前准备和行程安排,都得益于这些方面的熟悉关系,更主要是因为东龙村是一个非常合适、有“东西”可调查的村落:
其一,“东龙村有大量的历史实物和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即傅衣凌先生所谓的‘死文字’或‘死材料’)”。该地的民居建筑、祠堂、社坛、寺庙庵塔、隘口围寨等各类功能性建筑设施,其他如族谱、契约、碑刻等,在地方志、地名志及私人文集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其二,“东龙村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有丰富的‘活材料’‘活历史’”。如带有浓厚特色的生计方式、礼仪习俗等。
其三,“聚落比较集中,其方圆皆在步程肉眼之内。对于我们这类短期的和经费有限的实习活动”,组织安排方便,调查对象内容集中。
可见,在易于接洽实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范围适中,且有大量的实物遗存、历史文献以及习俗仪式可供考察、调查、观察与分析。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3
白先生其人
笔者与白先生是同事。说到“同事”二字,笔者实在有些惭愧,一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教师,学术造诣与白先生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二是我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的那年,白先生恰好刚从学院办理了退休手续。因此极为戏剧性的是,作为白先生同事的我,第一次见到白先生本人倒不是在学院里,而是在外地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
如同常规的新闻传播学研讨会一般,与会者的视野不自觉地集中到了单一民族(汉族)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上,而轮到白润生先生发言时,他却开宗明义地重申了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继而才开始他的主题发言。
后来对白先生的了解更多了,才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白凯文,其实是汉族人,只不过做的是少数民族的学问而已。而且白先生属于大器晚成型,196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当记者、编辑,1983年,也就是他45岁那年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修,师从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和陈业劭先生,经先生指点,方才醉心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至今仍孜孜不倦。
笔者以为,白先生骨子中的学者气质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执着,勤勉,务实,求新,而正是这种人格上的气质决定了其学问的“气质”。
白先生其书
白润生教授的著作本本分量十足,绝非滥竽充数之作。笔者新近拜读的这本《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则是白先生的最新力作,此书与之前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量化研究的实证精神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行了工笔画似的勾勒。
《报告》与此前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同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从古到今的完整面貌。
《报告》共分三部分:第一编为自治区编,是对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的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四个自治区的调研;第二编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编,顾名思义是对多民族聚居省份如云南、青海、四川和东北朝鲜族地区的调研,调研的对象甚至深入到了县一级,如对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研究等;附录部分则将七份调查问卷一一列出,方便读者将问卷与调查结果进行前后核对。
《报告》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当地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对策、受众评价等内容。而这些资料的获得除了依靠二手资料的收集之外,更多的是依靠上文中提到的调查问卷获得最新的一手资料。
本书共设计了七张调查表,分别是《我国新闻事业现状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调查表》、《少数民族文字时事政治性期刊调查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调查表》、《民族新闻教育事业现状调查表》、《民族新闻研究事业现状调查表》和《受众调查表》,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涵盖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鉴于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贡献,在该书付梓之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启正,著名新闻史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淦林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该书的价值可见一斑。
白先生其学术思想
笔者认为,《报告》一书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其学术思想。
1.理论基础决定“学术大厦”
白润生先生的理论基础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一句话:“中国的新闻传播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传播史,不只是汉族新闻传播史,它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所有学术著作都是以此为舞台展开的舞蹈,《报告》一书也不例外。
《报告》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了四个民族自治区和其它的民族聚居省份,这些省份的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4%,如果对全国过半领土面积上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现状视而不见,那毫无疑问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大缺憾。
如同很多数学公式一般,越是看似简单往往越是经过了复杂的推演过程。白润生先生基本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时顿悟之作,而是经过了长期缜密的研究和思考,而以此为基点展开的各项后续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为自己的学术观点构筑起一个完整、缜密的论据体系。《报告》一书就是论据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2.深耕细作而不遍地开花
即便是大器晚成,从白先生涉足目前的学术领域至今,至少有2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白先生在自我介绍学术研究领域时仍是只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史。与那些研究领域动辄横跨多个学科、纵跨上下五千年的学者相比,白先生的研究领域似乎太过简单了,而凡有学术鉴别能力的人都能知道,这简单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中国学术界的浮躁有目共睹,与郭沫若、季羡林等前辈泰斗相比,目前学术界“脚踩多条船”的学者所体现出来的并非是其天才性,而是其功利性。只有专一于某一领域,方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3.定量与定性:还原“田野调查”精神
田野调查是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而田野调查,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定量与定性,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报告》一书是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整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研究提供了量化的论据,但这种量化研究又与统计年鉴有天壤之别,与定性研究互为犄角。
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自身要最大程度地融入事物发生的环境中去,以身临其境的感悟和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解读现象发生的原因,而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
有人说人文学科缺乏实证精神,事实上就是批评了现在很多学者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研究的现象。
之所以少有人做定量研究,一是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非常繁琐,需要进行大量调查等论证工作;二是实施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周期漫长,远不如坐在家里发发感慨来得简单;三是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的工作更为基础,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成果一旦公开发表,往往都被其他学者借用去,而数据最初的获得者却被人所忽略,有为他人做嫁衣之感。
但白润生先生的《报告》一书,则采用了实验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在全国共计发放问卷千余份,仅调查过程就持续一年之久,后期经过数据录入、筛选、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等多个环节。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很难去掌控和调度的。白先生用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年过花甲重做学生,向其他年轻学者请教社会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甘当人梯地拾起了定量研究的旗帜,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从宏观和感性的描述,转化成了一个个客观、精确的数字,让后续研究变得言之有据,不再是坐而论道。总之,《报告》一书,是田野调查精神的体现。
4.重新定位“编者”的价值
学术界人士更愿意当“作者”,而不愿意当“编者”,似乎“作者”更能说明成果归属的不可置疑性。但白先生在其著作中,大部分都是以编者的身份出现,《报告》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署名恰恰从两个方面反映出了白先生做学问的两个闪光点:他不沽名钓誉,尊重从事项目中的每位参与者及其劳动成果,是谁写的就是谁写的,清清楚楚地列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署名反而更加体现出白先生作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集大成者”的定位。署名为编者,但是从选题的策划、立项、研究范式的确定、提纲的建构、统稿的删繁就简、去芜存真,都凝聚了白先生一人之力。
在“一人掌舵,众人划桨”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才得以建立起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也使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这个梯队中都有积极的态度,这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裨益极大。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4
亘古 钦佩 筹资 驳回 蹒跚 凌厉 吞噬 铠甲 伫立
遗憾 玛瑙 冰碴 蹙眉 诞生 粗犷 审视 舷窗 俯瞰
警戒 舰艇 下锚 停泊 潜艇 荧屏 雀跃 军衔 浩瀚
蕴含 溃退 签订 歼灭 击溃 沧桑 框架 镶嵌 噙泪
媒体 襁褓 号啕 遗骸 氤氲 脚髁 孪生 蹴蹋 经纬
妖娆 烂漫 驿站 可汗 鞍鞯 辔头 金柝 云鬓 扑朔
饷田 岁晏 麾下 糜子 青荇 漫溯 斑斓 笙箫 烙印
澎湃 炊烟 抽穗 梳妆 狂澜 屏障 惊心动魄 呕心沥血
翩跹起舞 融为一体 问鼎苍穹 锐不可当
举世瞩目 自怨自艾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自古以来。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翩跹:形容舞姿的轻盈。
粗犷:粗率豪放。
舷窗:飞机或某些船体两侧密封的窗子。
俯瞰:俯视。瞰,从高处往下看。
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问鼎苍穹:意思是征服太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溃,败逃、散乱。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
莽莽:无边无际的意思。
分外妖娆:形容景色格外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文采:和下文中的“”,指的都是文学才华。词中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烂漫:色彩鲜明而美丽。词中形容盛开的样子。
零落:凋谢。
戎机: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强:有余。
扶将:搀扶。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刈:割。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秉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岁晏:年底。晏,晚。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人以“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翻:演奏。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之事。
招摇:炫耀,张扬。
漫溯:漫游的意思。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九曲:迂回曲折。也特指黄河。
三、掌握下列文学常识
1.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2.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3.《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4.《卜算子 咏梅》的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5.《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6.《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7.《破阵子》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8.《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他和丁毅等共同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9.《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10.《我的中国心》的作者是黄,香港词作家,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词。《我的中国心》是其代表作。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5
为了开办“田野书舍”,陆梦蝶做出了很多超越健康人的努力。
当她蹒跚锻炼时,被村里的小孩哄笑为傻子;当她拄着拐杖四处找路时,常常被人当作乞丐;从瘫在床上到能拄杖行走,她经历着自己的“人生”。她说服父母,用他们在公路旁边盖的四间新房开办书舍,并且自筹资金购置书籍电视VCD音响碟片等设备,拄着双拐到妇联科协等许多单位联系募捐书籍杂志。
为了使“田野书舍”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她用乡村的沙枣核草珠编织成时装裙进行展览,举办剪纸作品展览,参加各种团体组织的演讲报告,以“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使大家源源不断的为“田野书舍”“增砖添瓦”。
为了不断壮大“田野书舍”,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陆梦蝶克服左眼失明双手畸形的不便,从2004年开始学习制作设计剪纸,并获得第四届国际(中国 宁夏)剪纸艺术展金奖,2006年出版了自传性散文集《梦随蝶舞》,并于2009年4月底出版了《偶是农民》。《梦随蝶舞》讲述了她“身残志坚”的经历,而《偶是农民》则追溯了她“自强不息”的根源,这部作品的素材完全来源于开办“田野书舍”的过程中同农民的交流。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播种耕耘知识的文化农民,想通过《偶是农民》里的60篇中短篇小说,让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农家书屋”建设,为更多的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阵地。
2007年春节期间,陆梦蝶举办了“田野书舍首届农民文化体育运动会”的系列活动。她将几年来拍摄的农民生产生活情景制作成照片图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记录展览。她组织农村妇女学习制作丝网花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让有意者掌握一门致富工艺,或者装扮家居美化生活。她联系永宁县宣传部团委以及文化馆的领导们一起为农民们写送春联,将领导们关心农民群众的生活心意,通过一张张红艳艳的春联传送到家家户户。她自己购买了诸如灯泡、尺子、本子、鞋、镜子等等生活用品当作奖品颁发给积极参与活动的农民。红红火火的“田野书舍首届农民文化体育运动会”,为萧寒的农村增添了别样的风光,使农民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快乐,一时传为乡村佳话。
一句路人的“你看那个傻子”,曾让陆梦蝶失声痛哭,但是人们的爱心,领导的支持,更让她感激感动信心百倍。
2004年7月末,胜利乡将“田野书舍”定点为乡体娱中心户。2005年,“田野书舍”被永宁县评定为永宁县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2007年6月,“田野书舍”被定为永宁县陆坊村信息服务点,让陆梦蝶更加有信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将农民的生活生产镜头,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农村新农民的真实精神面貌。
在永宁县信息中心的指导下,陆梦蝶结合本村农民农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在信息公示栏里提供相应的信息,将纸质信息和网络信息有机结合,给周边农民提供了更多面更多样的服务。
她将《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报纸上相关农村农业的好政策好新闻,张贴在公示栏里,利用网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查询相关信息,并打印发放资料。在学生假期指导农村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查询学习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组织整合文章调查报告等。她为农民展示网络的各种功能,并对有意学习者进行指导。为农民提供一些合同、租赁书、申请书等的写作打印服务。
农民对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渐渐学着使用法律武器,比如外出打工邻里生产生活纠纷。当邻村农民种植“春头”遭遇假种子的事件时,她帮他们撰写打印投诉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协调,使大家的损失降至最低。
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不能很好的消化网络上的文字信息。陆梦蝶便努力搜索相关农村农业的视频信息。农村的主力是30~40岁左右的农民,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忙于一家人的生计,没有空暇时间坐在电脑网络电视前学习。她便配置了外放的喇叭音响,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用“文语通”等软件播放出去,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听到信息。
村里60岁的孙政,时常来书舍探讨书籍上的数据和现实中饲料加工配制上的差距,研究小麦种子,试验种植红花,并取得了成功,当看到网络上报道的他的事迹,兴奋地叫来亲朋观看。
陆梦蝶认为只有用网络关注农民,才能吸引农民使用网络,从而使信息化改变农民的思想,为农民的未来找到更多的新路。在她的影响下,陆坊九队陆宏、陆峰等农民都自购了电脑。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位40岁的农民问她借电脑方面的书。他说他利用闲暇时间在银川打工,经常听城里人说电脑上网很方便,也想学学,想到网上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生活好了,他可不想活得跟不上时代……
有需求就有存在的必要,来“田野书舍”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借阅书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咨询,使陆梦蝶深深感受到,为农民提供这样一个知识的“田野”,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乃至社会进步都是具有深远意义。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6
《中国节日志》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执行。我校承担了《中国节日志·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撰写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院民族学硕士点的同学,分组分区参加了开斋节、古尔邦节的调研。
二、笔者的田野工作
2011年8月,本人做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开斋节调查。调查前没有人系统的指导过,调研报告被导师定为失败。2011年11月再一次对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进行调查,从上次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顺利完成了此次调研。
三、田野工作反思
1.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做开斋节时,我很难融入到乌孜别克族生活中,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不友好、对外人冷漠。初调研时,曾三度被人拒绝于门外,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原因。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曾有博士生前来调研、也有旅游卫视节目的专访。他们拍照、录像材料,常常将其公布在期刊杂志上,也在电视里播放。乌孜别克族妇女的宗教意识非常强,结了婚的妇女除了自己家人以外,见别的男人都要把脸遮住。他们不愿被拍照、录像,被传出去的照片是无法全部收回的。也因此,他们对采访非常反感。
2.诚信与学术道德
我们意识到,调查时不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做别人不愿意的事情,要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没有拍妇女,只拍了小孩,经允许,也拍了男士。
3.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取得了当地的调查对象的信任。初次见面时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注意穿着打扮,访谈之前要自我介绍,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
4.合作精神
古尔邦节调查是我和沙代提古丽同学一起完成的,我们共同学习、互相鼓励。说到这,我们还要感谢莎车县阿曼尼沙汗陵墓的解说员艾尔西。由于我们不能亲自参加清真寺节日会礼的活动,他帮我们录音、拍照,提供了很多资料。
四、调查过程
1.调查前的准备:
收集资料:我们在去调研之前,通过网络、地方志等相关书籍对调查点有了初步了解,据统计局提供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804127人,乌孜别克族1841人,560户。
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之前,一定要制定提纲,以免访谈无重点,且被访谈者带走,浪费时间,而且对于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提纲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不断有所改动。
物质准备:我们在调查前准备好了录音笔、相机等设备。除此之外,在去别人家时都带了些糕点、水果等,适当的送些小礼品也会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2.调研方法: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来获取资料。我们拍摄了乌孜别克族的家庭装饰、清真寺、麻扎状况等,在后期写调查报告时对其做一描述。
参与观察:就是切身感受,节日前我们去集市看别人买羊的全过程,了解了符合宰生的羊的标准,挑选羊的方法,通过老人介绍知道了宰牲节的由来,亲眼看了节日当天宰生的全过程,并了解到了肉要怎么分配,羊皮怎么处理等。节日当天,我们参加了阿不来提阿吉的家庭聚会,这是沙代提古丽和小朋友的合影。
访谈法:根据制定好的提纲进行访问,记录答案。过程要灵活、可控,提纲不时有变化,随时更改。问题要根据情景来问。同时,一定要记录下访谈时间、地点,被访谈对象的电话,以便于跟踪调查。
五、反思
1.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的优势是比一个有文化距离的地方更熟悉语言和文化习俗,就因为我出生在莎车,长在莎车,容易把太多的东西想当然,这个问题有时被称为“身在庐山的盲目”。将民族学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更具体、全面。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得到克服。
2.作为初学者,不仅要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多参与实践。不论是参加课题,还是自己制定的小题目,完成的小作业,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才能更好地掌握调研方法。
3.当天的录音,尽可能在当天整理,以便修改提纲,准备好新的问题,查漏补缺。
4.每天必写田野日志,身临其境时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给予启发,起到很大的作用。
5.与同学多交流、共同分享成果、相互学习。
六、几点思考:大社会中的小群体——乌孜别克族在莎车
乌孜别克族在莎车县主要使用维吾尔语,一些长者也会讲乌孜别克语,生活习惯和维吾尔族极其相似,但是也保留了一些传统习惯。他们普遍是三代同堂,“男人是一家之主”的观念非常强,男士以经商为主,妇女则在家里做全职太太。节日食品如馓子、糕点、馕、果酱等基本上都是亲手制作的。节日期间前三天,主要是男士拜节,第四天开始妇女互相拜节。而且,在乌孜别克族中,表哥表妹等近亲结婚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说:“与其受别人的气,还不如亲上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