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1
几年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坚持“植根企业、提升内涵、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学生就业实习工作,使得学校2010级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9.8%,对口率达92.4%。
学校2013年2010级毕业生总人数为1304人,升入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有351人,在企业顶岗就业的毕业生为953人,其中酒店管理2班有位智障学生,学校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体原因,没有强硬规定该生进行实习就业。
学校是以学校推荐学生就业实习为主要工作目标,自主择业为辅。在学生顶岗就业之前,各个学部及班主任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对就业实习的期望值,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剖析自己,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学生顶岗期间,班主任每月进行下企业追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薪酬、个人能力素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洞察学生是否出现思想波动,及时协调学生与企业之间发生的隔膜,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并鼓励学生在工作上认真钻研、开拓进取。
学校一直以来,与本地的众多大中型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并在学校网站中,设有就业信息平台,以便日后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地就业机会。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2
今年我院共有毕业研究生87人。
其中:
博士研究生人数:21人 ,实际就业15人
所占比例:85.71%
硕士研究生人数:66人,有 5人考博,实际就业45人
所占比例:78.79%
实际就业总人数:60人(截止XX.7.4.)
所占比例:80.46%
分配去向如下:
就业单位类型
人数
比例(%)
一次就业总数
60
80.46
党政机关
5
5.8
科研单位
2
2.3
院校
15
17.24
医疗单位
10
11.50
金融单位
国营企业
8
9.20
三资企业
7
8.05
私营企业
12
13.80
公安、部队
其它
1.15
用人单位供需情况分析表:
用人单位类型
数目(人)
比率(%)
备注
药厂医药公司
150
83.3
学校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31个,需要学生量为180多人,供需比为1:2
机关及事业科
4
2.2
医院
11
6.1
学校
16
8.9
毕业生流向:
城市
人数
比例(%)
成都
42
52.50
上海
7
8.75
广州
3
3.75
厦门
1
1.25
深圳
2
2.5
城市
3
3.75
海口
2
2.5
二、XX届研究生毕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XX年10月初学校召开了XX年就业指导工作会议后,我院03级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正式展开。综合各种信息认识到XX年的就业工作压力将会非常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由于XX年研究生招生比XX年扩大了将近一倍,从我们药学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05届毕业研究生只有四十人,而06届人数达到86人!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也在减少,往年遗留问题也拖到今年解决。
2、做好毕业生前期思想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十月份开始学院把主要工作放在对学生中的宣传上,首先传达学校的就业指导思想。要求同学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标准,不能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鉴于这个时期单位到校进行招聘的还不多,同学们对传达的思想理解不深,学院认真积极的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得到了提高。
3、统计个人信息以“备战”
与此同时,学院首先安排统计毕业生信息,组织同学完成《毕业生推荐表》,同时还组织学生完成毕业生图像采集等工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自荐信的书写。
4、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做好“媒人”
从十一月开始学院本着“学生就业第一”的原则,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关系户”,拓展新的“关系户”, 积极安排宣讲会为单位提供其推销单位的空间场所,做好接洽配合工作。同时保持就业信息宣传之路的畅通。再一番努力之后,陆续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公司进校或到我们药学院进行招聘。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诺华(中国)制药、地奥集团、开拓者化学、天津凯莱英化学等公司等。
5、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及分析
11月份是各个大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好几家公司来学院招聘,同学们对此呈观望状态,立即签约的人不多。从单位性质上看,这段时间的单位主要是民营或者合资企业,而工作方向或专业方向主要是新药开发,特别是药物合成方面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民营或合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择,反应速度快,需求大,要求高。很多同学在面试时准备不足,惨被淘汰。另一方面表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求职技巧方面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士系统地进行培训,专业知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公司要求的专业方面很多同学达不到。
十一月下旬,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前来参加的单位有五百多家,其中医药方面有近百家。这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这次来招聘的制药企业中大部分是四川周围的企业,比如成都周边和重庆市周围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大,比如重庆华邦制药,重庆药友,康弘制药等。还有一部分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比如江苏豪森、江苏恒瑞、浙江康恩贝等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显著性的特点就是国企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企,他们对招聘的程序比较在意,一般都是需要学校出具函件。这从一方面反应出这类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机制上不够灵活,按部就班,缺乏自主等缺点。
这次招聘会我们药学院也只有少部分同学签定了协议书,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都在四川,不论是个人还是家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就业,大多数的人都比较愿意等。从我们发出的调查来看,约有一半的人非常想在成都就业,而今年成都的企业容纳毕业生人数十分有限,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我们学院的就业率。
到XX年2月以后,部分本科考研不理想的同学开始寻找工作,这带动了学校的第二次就业高峰。在这半年中,来学校招聘的单位主要是各类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招聘需要上级单位批准,因此限制了这类单位的进校时间。
从XX年3月到5月这段时间,我院主要接待的单位是各个省市的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需要是各药学专业的教学岗位或科研岗位。而且这类高校对学生的学历都比较看重,一般要求是博士,至少都应该是硕士,极少有需要本科同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昆明医学院等高校。
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是各地方的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些单位是同学们极力争取并愿意去的,因此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由于这类单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也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每年前去应聘的人是骆驿不绝。比如厦门市药检所只有两个名额,但有几十个人都投递了简历。从今年就业方向来看,药物分析专业到药品检验所工作的概率要比其它专业大些。厦门药品检验所和成都市药品检验所各自招收了一个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海南药品检验所招收了一名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
到6月份,我院共有21名博士毕业生,还有3名没有落实工作,就业率在85.71%左右。66名硕士中,还有14人没有签约,就业率约78.79%,总体来看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未就业的同学中有一部分想出国,有一部分在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有了意向但是还没有签约,到年争取全部就业。截止7月4日,我院研究生就业人数60人,就业率80.46%以上。
三、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研究生就业的工作以前是研究生院在负责,今年由招生就业处来负责,经验有所欠缺。
二、就
业形势更加严峻。XX年全国毕业413万大学生,但国家每年新增岗位只有200万,形势严峻。
三、学生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依然看好,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
四、专业设置不成比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多的而学院培养人数少,比如药物化学专业,今年来我院招收的专业需求至少一百人,但是药物化学专业今年只有十六位硕士毕业生。一些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而培养人数相对较多,比如生药学。
四、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及展望
1、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上岗等级证书。
2、学院从当前形势的角度及时分析、掌握就业动向,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指导,为同学们的目标定位打好基础,让同学放弃观望态度,以免错过就业良机。
3、指导学生针对私企、国企、外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帮助尽快就业。
4、继续加强信息通道畅通无阻。确保信息到班、到人。
总之,不难看出下一年的就业工作将更加困难和严峻。这一年来就业的同学毫无疑问地会挤占下一年的就业指标,因此明年的工作一定也不轻松,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XX年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3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后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以下目的:第一,能对某一就业政策本身的存在价值做出判定;第二,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信息渠道返回到就业政策制定规划系统,可预防无效政策继续施行带来不好的结果。同时为以后的就业政策再制定提供经验。第三,实施效果评价之后应该有就业政策的更新、反思,对于国家进一步加强解决就业难题,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一)前后对比法。通过比较分析就业政策实施目标对象在政策执行前后的现状,来判断政策实施效果。使用前后对比法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实施效果现状和就业政策的本质误差。
(二)对象评定法。对象评定法是通过政策实施对象亲身感受对政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的方法。对于就业政策对象毕业生来说,他们对于政策的现实绩效有着切身真实的感受。
(三)自评法。自评法是指评价者自身参与政策实施过程,对就业政策实施的环境和实施程序比较清楚。其弊端在于评价者在评价反馈时可能会带有主观看法,有可能偏离客观公证性;而且可能有的评价者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评价工作过于片面从而分析评价效果不够深入。
(四)整体评价法。着重于从社会整体上对就业政策进行评估,把社会政策当作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整体评价方法的运用,能够比较全面的衡量某项就业政策的整体效果是优还是劣。
各种评估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运作不能只选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价,要根据就业政策实施的主体、标准,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运作过程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信息的收集
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是尽可能全面的收集信息,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是政策评价科学、公平、公正的保证。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信息搜集是评价的主要部分。
1.信息收集种类
第一类是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相关的客观信息,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效能、政策效率、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政策执行后的综合效果等。第二类是与就业政策评价有关的主观信息,主要针对就业政策的价值判断。这类信息实际上是政策相关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的认识、态度、观点与要求,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收集信息方法
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各种已有的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收集评价所需信息。信息来源有两种类型:(1)内部资料。各级政府机构收集整理存档的各种各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信息,此种信息通常是法律和政策性文件、管理档案以及研究报告等。(2)外部资料。包括官方的各种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各种报刊和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料等。
问卷调查法是指向毕业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政策评价信息的方法。深入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了解就业政策实施后对毕业生、用人单位所产生的影响。此种方法的弊端是带有主观性,因此要求调查实施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就业政策实施效果。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信息收集完成后,要对所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汇总,要对搜集到的政策评价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将剩下的有价值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汇总、统计分析。
首先运用前后对比法,分析比较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执行前后所产生的影响来辨别政策是否有效果。例如是否获得政策预期的目标,获取程度有多大等。其次使用对象评定法。针对政策的实施对象-毕业生,他们对于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有切身的感受。但此种方法被调查者会以自身收益的大小来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对象评定法较为主观臆断。最后使用自评法,是指政策评价者亲自参与政策实施的整体过程,对政策实施的环境和政策实施的过程比较清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价反馈
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价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评价的主要部分。将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总结性的予以阐述,对一些相关的说明性图表按照整体逻辑精心安排,给阅读者一个明确的导引。在政策效果评价总结的基础上,简要概括评价结果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意见和办法。由就业政策评价获得的信息需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反馈。第一,向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反馈,为政策及时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由政策评价获得的信息是政策主体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第二,向政策实施的利益群体进行反馈,让这类群体了解政策评价的有关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第三,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政策评价的结果,接受同行的评议,使同行之间能根据评估结果相互借鉴、相互督促和相互提高。
就业政策评价反馈的目的主要是为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客观而准确的评价结果可以不断完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国家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77-02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声誉的关键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集中反应和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高职毕业生视为“产品”,那么高职院校就是“加工厂”,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成为检验“产品”的通用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质量更能全面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本文试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并建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以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提升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是衡量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等。当前,随着高职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高职毕业生不同于本科、硕士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近些年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探索,理论成果比较丰富,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成果不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究分析也不多,致使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单一,就业率成为考核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须加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纵深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更广实用价值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直接体现就业质量的首要要素,目前全国基本都采用签约率和就业率进行评估,签约率和就业率又可分为出初次签约率、年终签约率、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而初次就业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在毕业年度的六月底统计学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包括专升本、出国深造、乡镇人才计划、参军入伍、灵活就业等)。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续爬升,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这说明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其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愿意聘用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力量。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初次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时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是综合素质、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个人因素。不同毕业专业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基本反映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各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从招生数量、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主要反映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是否对口,通过专业对口率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需求。专业对口率在不同专业间差别较大,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我国整体教育体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动较晚,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致使高考盲目选择专业,无法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某专业领域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专业对口率直接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只有提高专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专长,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
(三)就业单位质量。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逐渐壮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路径也越来越广。据统计,现如今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已选择在民营企业就业,而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占据少数。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逐渐赶超国有企业,高职毕业生正是看中了民营企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和效益也直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也会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将就业单位质量作为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是非常关键的。
(四)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资、奖金、津贴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基本工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高职毕业生薪酬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毕业生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是毕业生就业能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企业风险能力的反映,也是社会对毕业生认可程度的反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初次薪酬待遇,与就业地区平均工资相比,直接表现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一般认为工资绝对值越高,就业质量越高。据调查,近年来高职毕业生起薪不断升高,体现了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
(五)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劳动法对职业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关系到大学生抵御职业风险的能力,以及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同时,高职毕业生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也可以衡量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毕业生的工作稳定率,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创业率。在国家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范畴中,自主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列入就业行列。毕业生自主创办经济实体的人数,可根据毕业生提供的营业执照来认定。自主创业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起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比例逐年提升,因此,重视自主创业,将对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导向引领作用。
(七)工作稳定性。随着社会劳动工作制度的逐步改革,大多数毕业生都想通过调换单位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过于频繁的辞职、跳槽,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用人单位会在试用期满后,根据表现辞退部分毕业生,也说明某些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强和适应能力差,直接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质量,将工作稳定性列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可以充分考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八)工作满意度。此项指标是针对高职毕业生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在考虑硬性指标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毕业生自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满意度跟踪调查可采用问卷调查法等,通过邮件、现场作答、QQ通信等多种形式,统计出高职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工作满意度比率。工作满意度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感性指标,直接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状况,预示着毕业在本职岗位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三、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真实客观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必须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建构出一套科学性和操作性兼备的评价体系。为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几项原则。第一,要以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尽可能全方位科学反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第二,评价就业质量的范围广、种类多,不可能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只能选取能反映就业质量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关键性指标,从而更具有代表性体现就业质量的优劣;第三,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统计分析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实用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的就业质量统计分析。
根据以上三项必须坚持的原则,结合笔者就业工作实践,以现行就业统计工作为基础,将指标体系的评分体系转化为评分表,总分设为100分,对每一指标的各类等级逐一进行分数设定,最终加合各项指标的分值得出基于各学校、各学院或各专业的就业质量评价分数。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项指标在体系中的比重分配非常关键,直接反映出就业质量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建立评价体系需要长期艰苦的一线基层就业工作,需要深入毕业生中了解发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而总结出具有广泛实践性的评价指标。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将就业质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春堂.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3]杨河清.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2007(12)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5
大中专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现就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年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继续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就业。
二、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人事部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在批准的聘用计划内,实行公开招聘的办法录用毕业生。对事业单位新录用的毕业生实行人事。省属在新单位接收毕业生应符合本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并事先向县人事部门申报需求计划。
三、认真落实和完善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对来我县就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不受生源地限制。对符合我县产业结构的紧缺急需专业的外地生源毕业生,在我县落实就业单位的,经县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办理接收落户手续。毕业生落户的具体手续按公安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四、鼓励企业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逐步扩大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组织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就业见习。鼓励企业对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当的基本生活补助,完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
五、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支持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和农村第一线工作,实施引导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的招聘工作。被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和社区工作期间,其人事档案由县人才交流中心免费,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新委办〔20*〕104文件规定,落实好薪酬待遇、社会保险及其他优惠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的跟踪服务,探索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新途径,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六、积极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及时总结和推广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管理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去基层创业的毕业生,其自筹资金不足时,可向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对支援西部、继续脱产学习、参军服役的毕业生免收期间人事费。
七、重点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落实就业。对父母双方均失业、特困家庭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生,人才服务机构按照专业基本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向有关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并减免头两年人事费。对“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要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有关部门要免费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其参加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
八、积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离校未就业的本地生源毕业生,可持毕业证、身份证和就业推荐材料及时到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未就业登记手续。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推荐返回*原籍的未就业毕业生,并为其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常州 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50-03
1 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用人单位方面
1.1.1 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1.1.2 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3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1.1.4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1.1.5 薪资方面
根据调查,毕业生期望薪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但目前用人单位提供给本科生的薪资平均18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2 毕业生方面
1.2.1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2.2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1.2.3 求职途径把握不a准
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2.4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1.3 高校方面
1.3.1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3.2 大学重视不够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1.3.3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
2 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
2.1 2010―2012年常州各本科院校总体就业率
通过实地走访常州各本科院校,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010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3801名,常州大学3826名,河海大学4562名,常州工学院2498名,江苏理工学院2915名;2011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5758名,常州大学4193名,河海大学4763名,常州工学院3021名,江苏理工学院3781名;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共16511名,常州大学4435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4826名,常州工学院3309名,江苏理工学院3941名。常州各本科院校详细就业率如表1所示。
2.2 2010―2012年常州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就业情况
专业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有要求,且对外语、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总结出2010年到2012年常州十大热门和冷门专业如表2所示。
2.3 2010年-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如图1所示。可见,这3年期间就业相关性比较稳定,基本都在60%左右,且逐年稳定增长,但总体相关性不够高,说明常州地区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2.4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常州2010―2012年本科应届生毕业生有以下几种去向,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加入企业、出国深造、读研究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以2010年为例,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进企业工作的占比达到69.35%,其中进民营企业/个企的就已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60%,这说明常州地区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更适合民营企业/个企的需求,这也跟当地毕业生生源地大多在江浙一带,家里大都比较富余,家里有工厂或企业有关。
2.5 2010―2012年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福利待遇
通过对常州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访问发现,薪资方面实习工资基本在1500~1800元之间,转正第一个月的工资在2000~2500元之间。食宿方面,武进地区90%的公司提供食宿或相关食宿补贴,常州其他地区,除去一些有工厂的企业,基本不提供食宿或相关补贴。保险方面,基本100%公司为员工缴纳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有大约30%的公司会帮员工缴纳。85%的受访应届生表示初次就业的薪资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日常生活。
2.6 SWOT分析
通过调研及以上分析,总结了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如表3所示。
3 提高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常州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很多毕业生并不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只是迫于就业压力匆匆选了一份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来解决。
3.1 用人单位方面
3.1.1 给普通高校毕业生机会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
3.1.2 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3.1.3 提供合理的薪资
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保证能留住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后顾之忧,让其可以安心的为企业做贡献。
3.2 毕业生方面
3.2.1 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用人单位更喜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所以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必须更严格的要求自己、锻炼自己,除了文凭其他不输于他人。
3.2.2 较早做好职业规划
就业更有目标性,同时也可以较早积累相关职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就业又解决了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
3.2.3 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2.4 正确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2.5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2.6 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3 高校方面
3.3.1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3.2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可实习的单位,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
3.3.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 济,2014(3):44-52,57.
[2] 高耀,刘志民,方鹏,等.人力资本对高校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 基于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77-85.
[3] 孙海荣.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9):84-89.
[4] 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