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1

观看国庆60周年盛大的阅兵仪式,是同学们国庆节期间最有兴趣的活动。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汇,摘录里面介绍的相关知识,这样,你的观看的内容就丰富了。

除了要描写电视里的画面,也要写大家在观看里的情形,这样可以衬托气氛,更说明国庆节的盛大,以及人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也是你的感之所系。

“感”可能是比较难写的,看看下面这些作文,大家是怎么写的呢?写的好不好? 对你有哪些启发呢?读一读,想一想,可别抄啊。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2

(一)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地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例如,在训练学生进行以叙事为主的写作时,可以借鉴语文教材七(上)的“单元训练”写作要求。它们分别是: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主题活动的契机,进行主题作文训练,如父亲节、母亲节、国庆节、感恩节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等。

(二)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一)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二)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三)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四)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3

一、结合课后练习,带动读写结合

现行语文教材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同一个专题,文章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教学中有计划地围绕单元学习专题,结合每篇课文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芦花荡》以课文中有一段精彩地描写老头子的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里,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老师就以此课设计《人物描写之心理描写》的作文。作文中可看这样的例子: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见七个孩子并排安静地躺着,有两个浅黄色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呼吸均匀而平静……让学生揣摩此时丈夫、桑娜的心理。学生知道心理描写着能展示人物性格,同时阅读文中人物形象的体会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芦花荡》中对二菱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

二、抓住文章的“空白”进行练笔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话中,为叙述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我们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教材,又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和灵感的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阿长和山海经》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因此,我要求学生以《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阿长买书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的效果。

老师根据《芦花荡》课后练习题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设计《以景衬情之景物描写》的作文教学。

三、结合教材,仿写语段

仿写的特点在于“仿”。有一个样本,要求你仿照本材料的形式或内容,写出相同形式或内容的话。这与一般性的写作训练比较有一点的难读,难点是在“仿”的基础上写话,必须按照要求的角度去写,这不但考查了写作,还考查了阅读理解。对样本材料的内容没有比较深刻的感悟,或对其形式特点缺少真正的认识,或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缺少深刻的感悟,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仿写任务。

为了落实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人教课标版七致九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比较翔实的仿写练习体系。全套书共有16次练习,七年级上册4次,下册3次,八年级上、下各2次,九年级上册2次,下册3次。根据训练活动的密度部署,七年级要集中打好仿写训练的基础,八、九年级在巩固面前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以求学生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梳理一下,教材仿写联系的角度大概有一些几个方面:仿写修辞的运用。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练习就是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仿写。《芦花荡》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是仿写人、景、物的写法写话或片段。下边,是我依据七至九年级课标教材整理出来的仿写训练体系,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第三题,学习课文结尾的比喻句,写赞美春天的话。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夏感》第三题,模仿给出的写春、秋景色的句子写描写夏、冬景色的句子。七年级上册第24课《散文诗两首》第三题,学习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抒感的写法写同样主题的诗歌或话。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题,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话。七年级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三题,学习课文写法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七年级下册第29课《马》第二题,学习本文的写法(作比较)描述一种小动物。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第三题,仿写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二自然段。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题,仿写对偶句子。八年级下册第5课《再塑生命》第三题,仿课文第三部分用对话的形式讨论具体问题的写法写话。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题,仿照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借助艺术想象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三题,仿照“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九年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第三题,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牛”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九年级下册第14课《变脸》第三题,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学科整理,随时练笔

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他们储存了七彩的写话素材,提供了练笔的机会。

1.以实践为契机,摄取生动素材

要是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就要指导学生去留意观察周围的任何事物。常常蕴含着许多写话的题材,但时常被学生所忽略,我们应紧密联系各个学科,及时发现其中的练笔契机,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进一步诱发写话灵感。由于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写出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学校的活动学生参与了我们就要求他们写点什么。我们每天都有《快乐故事》,学生记录的就是身边发生的事。

2.以活动为载体,积累生活经验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4

1. 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焰火一个接一个,像一颗颗流星,像一朵朵,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挂挂瀑布……让人宛如置身在美丽的焰火中,大人看了也觉喜爱,更何况是小朋友呢?我就先让小朋友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挑战读,配上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了优美的文字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课堂上,我常引导孩子们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合作交流中积累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鼓励他们把课上积累的东西收集在《积累本》中。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交流,并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和积累的兴趣。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2. 背诵中沉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读书,历来是读过来背过去的,读背得多了,肚子里装满了诗词文章,就逐步掌握了读写规律和方法。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琅琅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平时,我也经常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进行运用、巩固。如《一粒种子》,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曾经背诵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多么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巩固背诵,沉淀积累。

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优秀的诗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像一泓清泉流进学生们的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在学生的耳边。长期背诵一些优秀诗文,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3. 在语言环境里积累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即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懂得积累。

在语言环境里积累,相对于孤立的积累,在课堂上更适合运用这种随文积累的方法,就是随着课文出现及时理解记忆,并运用,如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里面好词十几个之多,成语“川流不息”“焕然一新”“光彩夺目”等,我指导在理解课文过程中理解了成语意思,并且要求用这些成语造句子,从积累到运用,一气呵成。还有类似“弯弯的月亮、蒙蒙的细雨”的词组,马上进行练习和应用,这种随文的积累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4. 运用中内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沉淀积累。如古诗《所见》,插图上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的图画,让学生说说谁在哪里干什么?学生说一个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唱歌。于是我告诉他们像这种放牛、放羊的孩子称为“牧童”,他在干吗?我再请学生来说一句话,学生说得很规范: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5. 课外阅读中积累

5.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好、写好作文,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于是我经常让学生在家阅读一些短小的故事。但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学完拼音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阅读能力不强,读书的速度特别慢,容易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看来,只是简单地给小学生布置下去阅读任务是收效甚微的。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又利用种种机会给学生讲些优美动听的故事。当学生兴趣渐浓常常缠着老师给他们讲故事时,我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课外读物告诉学生,老师讲的都在书里边呢,你们自己去看不是更好吗?等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再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风采,这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5.2 背诵优秀古诗、文章。新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另外还有推荐的80首古诗,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5.3 学以致用,巩固课内外积累成果。

我经常利用语言实践课、练习课,通过语言、实物、 图境、游戏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说话、写话。使学生倍尝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甜头,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和运用的习惯。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5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借助想象,孩子们可以抵达任何他们渴望和向往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拓展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空间,提高其阅读、习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老师要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奇妙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一、操作实践,丰富生活内涵

小学生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若要丰富他们的想象材料,除了进行课内外阅读之外,还要进行操作实践,如布置他们在课外做小制作,进行小实验,出手抄报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想一想,在开阔视野、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

小制作、小实验要经过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等过程。其间,学生要了解材料的性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甚至还要经历多次失败的考验。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一些记录,过后写成说明文或小品文。如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结合丰富大胆的想象,写出《有趣的小魔棒》、《我可爱的风筝》、《小鸡蛋――大力神》等作文,内容丰富有趣,想象奇特美妙。而出手抄报,则要经过查找资料、编写文章、设计版面、画插图、抄写等过程,这是一项既艰苦又有趣,既能扩展知识面又能培养多种能力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组织得当,指导有方,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十分有益。如本学期我校学生以教师节为主题的“送给老师的礼物”和以国庆节为主题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的两期手抄报,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新颖,闪烁着学生丰富的想象与智慧的光芒。

二、动画世界,提供想象蓝本

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神话和童话故事。因为在这些故事里面,有很多情节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而又恰好是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味地压制孩子的兴趣,反对孩子把时间花费在课本学习以外。事实上,在这些看起来荒诞的故事里面,有很多是在循规蹈矩的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中所不能看到的美好、丰富的创造火花。孩子们勇于冲破常规,创造性地想象出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们看一些内容健康、想象奇特的动画片,如《蓝猫淘气三千问》、《猫和老鼠》、《西游记》等。有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起讨论动画内容,共同分享他们奇妙的想象世界。这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科幻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命题创新,提高思维能力

“题好文半”,好的作文题目,学生一见就会心情激动,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如鉴赏、评价类的命题《我喜欢这样的(同学、老师、父母……)》《他这样做……》等,写这类作文,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不但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说想说的话,抒欲抒的情。联想类的《从……所想到的》《……的启示》《……的联想》等,启发想象类的《未来的……》《假如我是……》等,童话类的《五个手指的争论》《刺猬小姐烫头发》《玩具王国的竞选》等,科幻类的《没有月亮的那一天》《外星朋友到我家》《我坐“神舟八号”上太空》等,这些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促使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四、加强练笔,保护自由天性

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翅,还应特别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想象练笔活动。

想象练笔方式多种多样,扩写、仿写、改写、续写、学写童话和科幻故事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练笔形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此外,看图片写故事,听音乐编故事等,也都是培养想象力的好方式。如教《诚实的孩子》后,为学生设计为童年的列宁给姑妈写信的练习;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后,让学生给小女孩和凡卡写信,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或写读后感与他们比童年,等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真挚的感情,还开拓了学生驰骋想象的天地。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掘生活中蕴藏的练笔小题材。本学期我和学生们学习了童话《木偶奇遇记》,课后引导学生们观察,看看学校里是否有什么东西也像匹诺曹一样有历险记,从而展开想象,学写童话故事。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经过观察、交流、讨论,引发一系列疑问:学校的失物招领箱子里装满了衣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谁是它们的小主人呢?它们是怎么来到这个箱子里的?它们有什么奇遇记吗?这些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学生们写出了想象奇特、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还称这是一次最开心的习作练习。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作文教学应该成为保护和发展孩子天性的自由王国,让孩子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拘形式、自由地写作。教师要避免用成人的思维模式限制孩子们,要努力创造时间和空间,保证他们自由作文的权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有可能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

描写国庆节的作文范文6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淡中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关键词:生活;写作;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呢?

1 再现生活,丰富表象

所谓再现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想象,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既丰富学生表象,又激发写作兴趣。

如,一次习作课前,春雨绵绵、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天,走进教室,我问大家,下了这么几天的春雨,你们有什么感触?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发言,我又接着引导:“你们喜欢春雨吗?为什么?”大家都说喜欢,因为春雨让植物生长,使城市干净、空气清新。“那么,花、草、树木、青蛙、燕子喜欢春雨吗?他们又是如何喜欢的呢?”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了,思路也打开了,大家说:小草探出头欣赏春雨。柳条跳起迎春舞,花儿张开笑脸迎接春雨,青蛙为春雨唱赞歌。今天,请大家以《春雨》为题,把你们对春雨的喜爱,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表达出来。学生兴趣昂然,抓起笔把心中的爱倾吐出来了,连最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来帮助学生再现生活情景。如录下拔河大赛的“加油声”,拍下百米比赛的冲刺镜头,把秋游的全过程摄录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作适时出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重点观察,帮助学生完成头脑表象的多次积累,为学生的再次情感体验创设条件,突破教学难点,写好生活片断,最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

2 表演生活,激发想象

小明背着书包,拎着试卷灰心丧气地走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嘀咕:“真倒霉,这次我可要吃‘竹笋肉丝’啦!我该怎么办呢……”突然,四毛摔了一个大跟头,试卷也随着飞躺在地上。“咦,66变99了。我何不就倒拿试卷,回家蒙混过关呢?”四毛看着倒着的试卷高兴地想着。

……

只见他老爸的脸由晴转阴,继而是乌云密布,大吼一声:“你这小子,敢耍老子,你给我跪下。”说着操起鸡毛帚就要往四毛身上打。说时迟,那时快,坐在一旁的奶奶忙上前挡住,心疼地说:“你可别动真格,伤了骨头可怎么办……”

以上是我教看图作文时学生写的片段。上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把图看明白,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前想后,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学生参与地的情非常高涨,有的演爱耍小聪明的小明,有的演带着一脸怒气的老师,更有甚者演拿着鸡毛帚的爸爸……通过学生们个性化地表演,他们思如潮涌,写起来洋洋洒洒一大篇。

生活搬到讲台上来表演,与“再现生活”相比,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展现的是概括性的真实,更集中,更形象,是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为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作一个很好的铺垫。表演生活要很好地把握原始生活与创作生活的关系,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完成对生活的高度概括。

“表演生活”要求做到“形真”“意切”。“形真”,指表演既要表现真实的生活,但又是生活的概括,追求的是形式的“真”。就像戏剧中的一面战旗代表千军万马。“意切”就是表演的内容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切中生活的要点,特别是切中学生生活的要义,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水平。“表演生活”同样要求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剧本可由学生设计,角色也由学生扮演,评价当然也让学生完成,教师只当导演。

3 实践生活,积蓄感情

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如张化万老师的“如何使鸡蛋从高处落下不碎的实验”,刘中和老师的“掰手腕比赛”,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实践,边观察,边认识,边写作。学生兴趣昂然,老师的指导切中要害。这种生活实践,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实践。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教师要对各种要素加以巧妙的组合和控制。把生活实际搬上讲台,可做的文章有许多,如带高年级的学生到幼儿园当“小老师”,去教小朋友做眼保健操;一个学生把教室门踢坏了,请全班同学来批评教育;把鲜花放在讲台上“写真”;让一颗种子发芽,每天抽三五分钟观察等等。这样做,无非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诗篇,就看你有没有锐利的双眼。

“实践生活”与“再现生活”相比,更多的是实际生活的成分,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引导学生写下其中的喜怒哀乐。这种在老师调控下的真实生活,教师既能点拨、启发学生,学生又能自主实践、体验。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4 创造生活,引发热情

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不设墙壁,要引导学生去观海去赶潮,去赏花去听涛,去耕耘去收获,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中写下充满稚气的诗篇。

如,在这金色的秋天,我就布置学生去观赏美丽的大自然。因为学生们去观赏了,所以他们就有真切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写起作文来是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