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1

一、数学作文的种类

1.一题多解。寻找一道习题的不同解法,这种数学作文最常见,最好写。因此,我要求学生从常见习题的一题多解开始练起。起初只要有合理的不同解法就行,然后要求学生的新解法要比以前的方法更简洁,再要求学生把《小学数学》、《小学生学报》等课外资料上的习题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出来,写出自己的所想所得,着重写出解题思路及过程,并努力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深度,并且具有可读性。

2.活学活用。数学报刊中有很多小论文是与读者的活学活用有关的。在数学活动课上,我每次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数学刊物,要求学生一道习题一道习题地看。首先是看懂,其次是想一想这道题有没有其它解法,再考虑能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报刊上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与生活接轨。购物、住宿、出生日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的不同方面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记下来,再从笔记中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写成作文。

二、数学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任何事,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坚持记笔记、笔耕不停促使我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越来越喜爱写作。学生常有文章在《小学生数学报》、《娃娃数学》、《学习方法报》和《读 写 算》等报刊上发表,我也常有或获奖。因此,我班师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与我们认真坚持数学作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反思数学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数学作文教学并不难。

1.揭开神秘面纱。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数学作文”这个词比较生疏,似乎无从下笔。于是,我引导学生翻阅各种刊物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看小作者们所写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作文”并非高不可攀,自己也能写。

2.教给基本方法。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报刊上所发表的小论文,先分析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想一想,如果自己写该怎样写,然后列好提纲,进行模仿练习。熟练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写作。独立写作时,先统一命题,再自己找材料写。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要求。

3.写好下水作文。每次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先写好下水文,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便于把学生的作文、我的作文和报刊上的作文进行比较,促进师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4.勤于修改文章。“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文章能够一气呵成并成功发表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选择的素材写成文章后,都要不断修改,每次修改都会有收获。只有自己满意的文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学生容易养成勤于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2] 贾太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21):21-22.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3

1 数学学习中的“听”

1.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1.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2.1 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2 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3/4、7/25、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3/4、3/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3/11、3/7的分子同样是3,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思路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3.1 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3 写小学生数学成长日记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师生主客体外,还有一系列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试从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试题三个支撑点的革新,浅析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与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 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与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与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训练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考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考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考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考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与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转贴于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与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与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容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考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考,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5

不忘初心,学习提升,感谢梦想点燃的岁月

还记得求学时代,在乡镇的一所村办联中读完初中,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考试――中考。成绩揭晓后,我得知自己在学校排名第一。暑期要填报志愿时,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教我数学的陈扣所老师建议我选择师范学校,他是我当时最崇拜、最喜欢的老师。他总是像慈父一样耐心地对待学生,从不随意批评学生,教学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他笑着对我说:“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陈老师的影响下,我毅然选择了中师。

经历了考试的压力和被录取的惊喜,我内心默默憧憬着做一名像陈老师一样的“稻田守望者”。到师范学校读书后,我的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学科。在师范一年级的暑假,我回母校和陈老师促膝而谈时,他向我提了一个建议:“外界对师范生的评价发生了变化,认为师范生文化水平太低,没法应付今后的教学,你一定要趁年轻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社会自学考试,开始了疯狂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啃读自考书籍。师范毕业前夕,我同时拿到了中师毕业证书和大专毕业证书,一时成为学校的佳话。

毕业后,我回到原来就读的乡镇中心小学教书,陈老师所在的村办联中快要撤并了,不过他依然在坚守。当时,我因为年轻,时间充裕,又参加了社会自考本科专业的学习,并在两年内拿到了毕业证书。在当时的乡镇小学,我是第一个拿到本科学历文凭的中师生。

从那时起,爱学习、好读书、善思考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行走教育生涯的挚友。在别人看来,“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培根语)。而我,却更喜欢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后来,我从乡村到县城再到苏南名校,地域不同,不变的是我学习的情怀。同事们常常发现我身边有新书,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数学教育哲学》……这些书有的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买的,有的是根据各种报刊上提供的书讯邮购的。多少个夜深人静,多少个饭后茶余,我感受着心与书的交流。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回来后,总是在第一时间整理成文,或实录,或心得,或上“移植课”。多年来,我潜心研读了大量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努力做到“化乎其中”,主动运用,不断地给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让我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时更加有底气。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伴随着感情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便是我学习的力量。

在最初工作的五年间,我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有了相对扎实的写作功底,更形成了一种扎根、向上的行走方式,这也为我之后胜任学校各项工作和论文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秉承情怀,实践磨砺,击起梦想起航的节拍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的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劳就有获。

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轮说课时,面对来自各乡镇和城区的几十位教师,稚嫩的我显得有些信心不足。在时任教研员周卫东老师(后来成为特级教师,也是我的师父)的鼓励下,我沉着应战,获得了预赛的第一名,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比赛结束后,我还沉浸在喜悦中,周老师却给我泼了点冷水:“你的素质很不错,很努力,也会思考,但要坚持钻研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切不可荒废学习。”现在回想起来,周老师的话字字珠玑。人若初时,性也纯真;纵行千里,不忘初衷。来自长者的善意提醒,往往会带给后辈醍醐灌顶式的顿悟。

接下来的几年,我成了教学竞赛的“获奖专业户”。连续两次参加县教学基本功竞赛,均斩获奖项;参加县课堂教学竞赛,获得第一名;参加盐城市课堂教学竞赛,再获一等奖。来到常州市实验小学后,我代表学校参加常州市潜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并取得了参加省赛的资格。之后,我参加常州市直属小学和常州市大市教师基本功竞赛,均获一等奖。如果说参加县、市级比赛是在不断锤炼我的教学基本功,⒓邮〖侗热却真正触及我对教育价值的理解。2012年和2013年,我连续两年参加省级比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再度品味了奋斗、磨砺的痛楚。

2012年暑假,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预选赛中,我有幸入围预选名单。竞赛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重点考查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潘小福副院长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熟背课程标准,通读教育专著,巩固专业知识,制订了“以赛代训”的培训计划,先后进行了五次专题性竞赛与培训,最后,我有幸通过预选赛,参加首届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这次比赛包含学科知识、评课、即兴演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等7项内容的考查。在这次比赛中,我认真准备,力争每个项目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综合考评下来,获得了二等奖。对我来说,这种全方位的基本功竞赛是磨难,更是一次锻炼;是磨炼,更是一种修炼。每一次竞赛的煎熬,都让我的经验更加丰富。

2013年,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这次参赛的艰辛历程是难以忘怀的,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看似一节简单的课,我却经历了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教案,不断思考教学目标。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试上,却发现与预想的效果渐行渐远。在那一段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的时间里,我的内心几乎要崩溃了,上完了改,改完了再上。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浮躁褪去,我渐渐沉下心来,潘小福副院长提醒我:教材中的例题一定要改编吗?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数学内容的原理是什么?一次次拷问让我深切体悟到数学内容的本质,也深刻领悟到教材编写的依据,明白了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才是教材最想呈现的,什么才能印在学生记忆的深处。为了上好这次观摩课,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中,前后试上了二十多遍,经常试讲,以至于一坐下来,身旁的家人、同事都变成了我的学生,最终我这节课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赞誉。如此,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讲,一次次修改,“我仿佛是一只蚕在经历着人生的蜕变”。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思想的芦苇,思想决定了你能上行的高度。”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但咬紧牙关,坚持下来,才能有收获。逐渐褪去青涩的我,或许会感慨时光易逝,但当收获的欣慰萦绕在心头时,便会重拾那过程背后的点滴。

厚积薄发,研究反思,掀起梦想的波澜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反思。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挑战,教师应感到如履薄冰而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学生逝去的时光不会重来。我时常会在追寻教育理想的征途中停下来进行反思。

“十一五”期间,我主持了盐城市教育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带领课题组教师对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善问者,长智慧》《辨析明理,巧妙过渡》等文章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上。

2009年,在学校的一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我执教了《找规律》一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热议。有的教师认为这节课设计精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教师认为数学味太浓,意义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拜读了郑毓信教授的各类书籍,挖掘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规律,力求洞悉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寻求统摄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小学数学思想的分类与实践”为主题写成《数学思想,数学课堂的致真追求》和《让思想的灵魂永驻数学课堂》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当年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告诫我们:“不要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我非常钟爱那种“贴地式”“贴身式”的课题研究。“十二五”期间,我以教育科研为指引改革课堂教学,先后参加了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全国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小学生数学阅读促进数学理解的行动研究”“基于数学课堂生活变革的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为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而努力。

从2010年起,我先后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二等奖,三次获得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成为当时学校的论文获奖“专业户”。身边的同事纷纷向我取经,我坦诚相告:“我其实是从石头里看风景!”也就是说,要从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中看到精彩。

2013年,我在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获得了一等奖。整节课没有绚丽多彩的情境活动,但细细品味,平实的背后却有许多思考空间,如同久置的老酒很是醇香怡人。是什么让这样一节看似平常的课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力量?课后反思,我找到了一个朴素而又玄奥的词――数学本质。于是,我以此为话题,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层层追问,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到教师的教学观,再到教师行为方式的变化,最终指向教师行动结果的价值,写就《追求理性的数学》一文,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尼采说:“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我不是大画家,却有无数“朴实无华的风景”为我而存在着,我要努力拥有“大画家”般的眼力、心力与表现力。近年来,我先后在《小学生数学报》《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课程与教学》等报刊数十篇,并成为《小学教学参考》杂志的封面人物。

点亮人生,抱团成长,享受梦想远航的快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引发收视狂潮,对于其走红的原因,总编导任长箴道出了背后的真谛:“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人才是核心。”同样,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成长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所在。“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唯有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才能走得更远。在成长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而作为专业发展的领跑者,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学校、辐射他人。

在乡镇小学时,我主动将自己参加县教学竞赛的过程和收获与全校教师分享。我先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过程与数学学习有效连接起来,并将研究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行之成文,供教师们参考。

到了县城小学,学校让我担任团支部书记,组织开展一系列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活动,我先后指导蔡海滨、韩敬平、黄芳、吴晓霞等青年教师获得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青年教师间形成了一股爱读书、求发展的学习风气。2006年,当时的学校办公室主任因身体不适需要长期休假,学校让我办公室主任一职,我义不容o地接了过来。这一岗位需要撰写大量文稿,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认真研读学校历年来的文稿,不断吸收、内化,渐渐地,我写的文稿有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当特级教师周卫东转任我校校长后,在他的示范和指导下,我的文稿撰写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学校宣传文稿近五十篇。

在常州市实验小学“精勤”文化的精神感引下,我全身心地融入实小这个分享的乐园。在注重自我锤炼的同时,我默默地为整个团队的发展服务。我先后担任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课程管理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引领我校数学教师不断总结数学教研组长期积淀的开放、严谨、细腻的课堂特质,形成了丰盈过程、丰实体验的自主性学习的课型范式。在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的作用下,我带领的团队连续三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实现了“省级赛课三连冠”,创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新的辉煌。

近年来,我主动参与学校课程规划,积极参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林―树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林―树课程”。积极参与江苏省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研究的学科教学方式改革”,并负责实施“基于数字化平台学业分析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率先进行小学高年级阅卷系统的尝试运用,以促进学业评价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进的指导意义。近三年,我先后十多次面向区级以上开设公开课或专题讲座,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教学名师的评审,学校也先后获得常州市钟楼区数学课程基地、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江苏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基地等称号。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历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扇窗户,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众多历史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同,笔者在这里就历史任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属于副课,原因在与升学考试等考试中并没有历史课程,但是从整个学生的均衡发展来看,历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展,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农业和工业发展史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过去,并展现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课程学习中往往把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就容易偏离我们历史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初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把一些历史事件年份和相关任务及事件名称就和背课文一样进行死记硬背,当你问起学生在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中有什么人物等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流利的把这些问题回答上来,但是当我们问到这个事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茫然,从这个问题上,我们所反映出来的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成绩考核,把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常常出现的考试重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在这个历史事件学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事件的背景,时间的起因,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结果,这些本应该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在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却没有了。

(2)背诵成为目前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手段,这是普遍存在于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学生在学习中好像也适应了背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也积极的采用背诵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而言,也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帮助孩子在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学习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和意识上认为历史课程学习就等同于背诵,这样,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学习中都会失去原本的学习快乐和兴趣,完全的被各种年月日、数字和人物名称所劳累。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寻找到相应的背景因素,并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和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学习完历史课本之后,才能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一个生动的、鲜明的认识。对于历史课程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和看电影一样,给学生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事件,然后把这些死板的用文字表述的内容串联起来,用各种图片和影音资料展现给大家,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通过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对每一个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这就和学生在对自己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记录一样,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学生对每一个事件的周边事件都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不单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了,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一方面,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了解和把握,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体现在考试手段和考试内容上,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机会,让孩子在每一次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状况,并对每一次心得学习进行发自内心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要求学生记住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方要好的多,也容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否则,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在学习中,就是简单的通过了一次考试,取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仅此而已,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历史课程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灵活多变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历史课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学好。

参考文献

[1]郭玲.新课改视野中的教学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桂文通.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2002年12期.

[3]王宝栋.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4]殷赪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10期.

[5]李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7期.

[6]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9期.

[7]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3期.

[8]刘运芳.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