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1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发展、要生存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未来的教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在校长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计划,汇同教导处和教科室人员一起组织新型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课-研讨这样的案例分析,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来,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贯彻上级的有关教师培训精神,能认真布置,及时宣传,使广大教师能及时领会,并能通过校培、自培、应用达到熟练掌握运用于教学,服务教学,让教学受益,学生受益。

二、用活到老学到老的心去充实自己。

不满足现状,积极参加各类进修,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我学习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学习制作课件,丰富课堂教学。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现在正着手积累课题材料,做个细心的人,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三、用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去抓好语文教学工作。

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我是属于热爱教学工作的那种教师,我深爱着我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竭力做到上好每一堂课;尽力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本学期我服从学校安排,代九(2)班语文兼任班主任。面对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我千方百计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四、用一颗勇于创新的心去对待学校工作。

1、常规教学工作。本学期组织了两次常规教学检查,参加了由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2

1.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98.论影视教育的方式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3

影视教育论文2200字(一):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當前,影视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补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影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关于影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影视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影视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进行搜索,近三年与小学影视教育有关的论文共9篇,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结合我校影视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能从中发现和总结出现阶段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建议有着指导性价值。

1.影视教育多以“第二课堂”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周社团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十分至五点半,有时还会因为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上课,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持续性学习,学习的深度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同时,在与部分指导教师的交流过程发现,“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碍影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影视教育而言,现有的优质影视教材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师对影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曾经对学校部分教师,包括影视社团教师做过一次访谈,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教师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教师认为影视教育只能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例如,语文课上根据课本知识改编的舞台剧,英语课上的情景剧等。第二,有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就是向学生播放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学习视频等一些简单且肤浅的教育过程。第三,一些专业社团的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时候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他们认为影视教育应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甚至是完全放弃,这也是很多学校专业社团教师在影视认知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3.影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从事影视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影视知识学习,存在大量的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影视社团教师的情况。例如,语文老师担任“校园课本剧”社团、“小主持人”社团、“诵演社”等社团辅导教师,音乐老师担任“形体表演”“影视配音”等社团辅导教师,科学老师

担任“道具制作”社团等辅导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开设的社团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性不强。

二、小学影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第一课堂”学习,构建实效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实效,即开设的影视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将小学阶段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于初级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形体训练”和“影视配音”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形体仪态和简单表演的效果,而“影视配音”则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模拟训练。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和“人物形象设计”等相关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以上两门课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内涵的挖掘和欣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设计”则可以训练学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知和理解。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课程,此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2.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影视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还是选择性的“走出去”,尤其对于一些收费的活动会慎之又慎。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影视教育的交流和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这对学校影视教育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走出去”,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的“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影视教育开展的较好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加强校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扬长避短。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影视专家、学者、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师生培训,这是能够提升学生影视素养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学生对影视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学习影视的兴趣。如果能对口帮扶学校的加入,效果自然会更好。

最后笔者认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生的影视素养。

总结

就目前阶段而言,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显得更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对策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影视教育模式比较三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属院校,全国专业美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拥有硕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宏观比较它们本科影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理性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与体制受西欧或苏俄近现代大学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为探求新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支撑大学使命的两大基石是钻研学术和崇尚理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显然,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和1919年的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润。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理化。所谓学理化,即学术化和理性化。学术化指的是知识的探究、获取、积累、传授和运用。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概念、理论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学术体系。这一层次的学术体系既可以往上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也可以往下细分衍生为学科学术体系。理性是一种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学化。理性具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1]学理化一直是大学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则。

湖北大学在尚未创办影视相关专业之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文和教育等学科专业开设有关影视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湖北大学在其艺术学院下相继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影视相关专业。其实一直以来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希望同该校的其他学科专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追求艺术,推崇感性。同时由于湖北大学强大的学术气场、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该校的影视方向专业也逐渐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所同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根据该校的自身情况以及硬件条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谓的“文化课”学科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评价尺度,变得愈来愈学术化理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相当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生影视理论的素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2]该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影视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影视发展需要,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能继续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影视艺术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专门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影理论、中外影史、影视剧作和影视鉴赏等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反省思辨、创造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在知识考核上,多以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为主。在招生上,既招录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也招收美术类学生,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高。毕业之际,学生不仅要求展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且必须提交一份学术论文或报告。最为重要的是,正如对其他院系的老师一样,湖北大学对其影视专业的老师也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科研考核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强调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的那样,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部分构成,影视学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发轫于1997年筹办的动画专业。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影视相关相继成立,它们主要分布在动画学院和设计系。由于学科特点,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专业美术教学与创作,追寻的是一种艺术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学科发展和评价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术学院师生观念里面,所谓的学术就是画画,就是艺术创作。他们无感于理论,崇尚感性,甚至主张“正像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现在,理性的时代要接受感情的审判”[4]。这种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气也浸润到了其影视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湖美不重视学理研究,而是说他们更偏重于感性艺术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影像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赫然地写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的(影视)艺术家”[5]。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影视理论课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中外影史》和《电影理论》等,但相对而言这些理论课程数量少,课时量低,且多为专业选修;而专业艺术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皆为必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上,湖美的影视专业倾向于工作室导师制,让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创作团队,以影视创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在知识考核上,甚少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多以提交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主,并鼓励那种實验性艺术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该校的影视专业学生都是美术类考生,经过了艺考的激烈选拔,对专业课成绩要求较高,而文化类成绩较低。毕业时,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影视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论文或报告要求相对较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湖北美术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相对宽松,老师参展的影视艺术作品或展览,皆可换算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奖。在这种氛围下,影视专业广大师生看重艺术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作为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和艺术管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上,其美术设计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影视专业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术设计学科实力之上。影视摄影与制作同摄影、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关系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电影形式的动画其基础是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也在美术设计。可以说,美术学科同影视学科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和摄影都是学美术出身的,更不必说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了。同样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的:“本专业将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理念及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室课题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贯彻‘既突出专业艺术性的也强调专业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掌握了美术和摄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摄影为媒介的视觉设计语言表现,通过递进式的‘理论-技术-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意应用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重点掌握数字三维制作的技术、VR互动技术”“熟练使用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各种器材与软件,如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剪辑器材等,特别是要掌握三维制作软件与VR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9]湖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学科前沿,对学生的专业指向更为明确、具体和深入,一目了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湖美专门投巨资建设了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和VR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供该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创作。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艺术审美和动手能力普遍较为彪悍。

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由于它囊括众多的专业学科,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当然具体到影视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正如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那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似乎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什么东西都不精深。而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恰恰弥补了综合性大学的不足,其影视教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悍,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为业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此外,艺术专业院校教育传统厚重,艺术氛围浓郁,师生比例较高,教学管理也是围绕艺术教学展开,十分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影视教学。例如,按照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全体大一新生必须接受一年的專业视觉基础教育,然后展开各自具体的专业教育;每天课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学生每半天学公共课文化课,每半天学专业课程;大三大四后全天学习专业课,而且每天只学一门课程等等。这种集中“大量连续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比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学合理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政治 教学 目标 原则 方法

在过去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高中政治课作业尤其是高三政治课作业设计,基本上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这种作业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①目标单一。高考拿高分成为作业设计的唯一目标,只重视卷面成绩,忽视情感与人生价值的目标;②形式单一。高考怎么考,作业就怎么出,近年来基本上就是四类题型:单项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③内容单一。作业设计只出高考有可能考的所谓“重点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知识的训练;④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必须根据“标准答案”答题,不允许求异思维,不能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上几种应试型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而新课改的要求,要创新高中的政治课作业设计,以创造新一代现有的广博的知识储备,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的栋之才及劳动者。笔者在多年来政治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

1明确目标掌握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1目标: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在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1)认知目标作业设计要反映课本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让学生通过作业能了解基本事实、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结论,以巩固并充实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作业设计要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背答案的“解题能力”;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有所提高:(3)情感觉悟目标。政治课的本质是德育课、政治课作业的设计,理所当然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作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4)行为目标。能力与觉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卷面上,要身体力行,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一致、学以致用。老师评价作业设计的优劣,其实最终目标就是能否真正达到了行为目标。

1.2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首先,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切忌太难、太深,否则学生就失去作业的信心和兴趣;其次,作业设计要考虑现实社会条件,最好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和周边情景去设计,如在哲学课上讲到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以尊重自然属性、规律为前提,意即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在近海边生活的学生就可以组织他们到海边看看,观察哪些污染物对大海造成了污染?教育海边生活的普通市民应如何注意清洁卫生,当地的企业、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研究题目,既可引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行为习惯,效果较好;再次,作业设计要控制一定的限量,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能达到或者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便可。

(2)灵活性原则。首先,作业的操作方式要灵活多样;其次,作业的评价形式要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打分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化的打分制,老师可以写几句肯定的评语,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对这生习作的赞许。既可以是老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可以是家长、社会的认可,做得好的,甚至可推荐到刊物上发表,让学生获得作业的荣誉感与成就尊。

(3)前瞻性原则。政治课的本质是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思想政治的灵魂,政治作业设计必须联系重大时事政治、围绕国内时政热点而展开,要用科学发展引领高中政治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作业站得高一些,看得阔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广阔胸襟与社会责任感。

2采用多种设计作业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课作业的设计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化,关键是提高学生作业兴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1传统的客观题加主观题式。客观地说,这种形式对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方面是可取的,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方式的弊端而一概否定不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要学生强化记忆,这种方式以其严谨性、规范性还将长期被采用,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更灵活、更乐于学生接受。比如,做客观试题时,教师可以引进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抢答式提问,能更好地培养调动学生作业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

2.2社会调查式。政治课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是书本理论,如何加深理解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老师讲人民币升值对本国商品不利,我们北海市就有不少外型企业,我曾组织过部分学生到某烟花炮竹厂进行调查,去年出口情况明亮今年同期出口情况一对比,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对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改革有认同感。

2.3主题班会式。老师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回去找资料论证,然后指定两个三个同学依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是老师点评。这种方式对一些难度较深的问题解决非常奏效。

2.4辩论式。就像亚洲大专辩论会一样,出两个互逆命题,如:“市场经济利大于弊”和“市场经济弊大于利”,让学生分成两组,各自我答辩理由,互相驳斥对方观点,经过辩论,学生就很容易弄清“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现能力。

2.5合作交流式。传统的作业都强调要独立完成,然而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发展是既成的事实,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合作完成,这种合作首先是“化整为零”,即每人只做一份题的一小部分,然后是“化零为整”,即大家把各自的答案整合在一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这种形式既节约了学生时间,又能在互相帮助中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将来出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牛刀小试”。

2.6小论文式。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能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学生的习作若能得到肯定式发表,社会激发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6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读者提供同一学术研究的相关资料,更方便读者进行相关查询,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科学进步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鸥,朱晓民.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特征[J].语文建设.2006(09)

[2]刘伯奎.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J].语文教学通讯.2006(12)

[3]菅舒涵,李海霞.口语交际教学的历时梳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06)

[4]杜红梅,李长中.中美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个案比较[J].语文建设.2006(03)

[5]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6]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7]张淼.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许文莹.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11

[9]杨自路.语文特级教师用写作支持教改和教研经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肖永花.初中学生作文心态及教学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梁新民.幼儿师范生文言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2]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王华.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策略构想[J].语文建设.2005(09)

[14]李明洁.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及其特点[J].语文建设.2005(08)

[15]朱圣元.以操练为策略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6]周靖杰.中职文秘专业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7]陈慧娟.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8]李虓.浅谈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讲、练、评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9]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0]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关于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袁薇.文秘英语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09)

[2]张玉美,赵萌.英语导课艺术及其应用性研究--以《文秘英语》课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3]孙敏.任务型教学在职业中专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0(05)

[4]陈郁.高职《商务文秘英语》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5]许亮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文秘英语学习[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

[6]罗云.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在《文秘英语》课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7]倪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8]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9]张妍.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的文秘英语课程项目改革[J].才智.2011(12)

[10]马丽华,刘景.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秘英语》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探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11]胡信华.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2)

[12]胡惠芳.用Authorware设计开发高职高专“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课件[J].科技资讯.2010(12)

[13]刘强.WPS理论在高职文秘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14]宋曦.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教师角色思考--以《文秘英语》教学为例[J].民族论坛.2009(11)

[15]张冬水,张锦春.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秘英语教师角色思考[J].海外英语.2011(04)

[16]师莹.以“任务”为中心的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7]卢丽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18]李存晰,黄冬娇.任务型教学法在文秘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19]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0]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青.中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彭素强.开放式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冯爽.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4]覃文汇.基于网络的广西专业英语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5]邹滢.中国初中英语词块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王海英.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7]易浩萱.职业学校饭店英语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8]李滢.职业能力取向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周莉华.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王梦禹.从中小型企业文秘人员需求试论教育机构秘书人才培养[D].暨南大学2013

[11]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白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缪秋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1

[14]谢筠.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特色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15]范洁.基于高教自考课堂的互动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