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1

关键词:张培基;习语翻译;翻译技巧

1.张培基生平简介

张培基先生于1921年出生于福建,在上海接受了初中等教育。曾多次赴日本美国留学。回国后1951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四年编译工作,后有先后于中国人民外国语学校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执教,1991年退休。

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其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翻译》杂志的“翻译自学之友・汉译英练习”专栏撰稿,这些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实乃翻译作品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这些译文后来被收进《英译中国现代文选》集结出版,不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

2.关于习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文化信息特别集中的词组或句子。习语,包括了俗语和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具有简练、丰富、生动的表达特点,并且涵盖了地理、历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中英习语的主要区别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方法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上,还体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英习语源于不同的文化,表现出物质生活、历史、生活环境方面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习语正确熟练的翻译是很有必要的。对习语的翻译,翻译理论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此,特意总结了张培基先生的习语翻译技巧,指导日后的习语翻译学习。

3.张培基习语翻译原则与技巧

3.1翻译原则

在翻译方面,张培基同意鲁迅的翻译观念,即一方面“力求其易解”,一方面“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所谓“力求其易解”,就是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目的语用词规范,与本民族习惯一致;所谓“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在翻译译文的内容同时要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特点,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异国情调”和“洋气”。他认为翻译就是翻译,假使它读起来不像翻译,而译者并以此而感到自豪――这都是不够的,因为它表示原文的形式已遭到破坏。所以,张培基认为译文不得过分地道、过分西方化。

3.2翻译技巧

张培基列出13种汉译英习语的翻译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其中前三种是最主要的方法。尽管后来许多学者在张培基提出这13种技巧后也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其中方法也不外乎这几种。

以下例子均是节选自张培基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他对习语翻译所采取的翻译。

3.2.1直译

张培基一致认为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形式而采取直译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里的直译不是指一对一的机械翻译。习语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所以直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直译也应该是基于固有的语法规范,语言习惯的,不能在新语境中产生歧义。张培基认为直译即适用于“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

例如《时间即生命》第二段末尾这样一句话:我的好多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张译为:Very much of my time has been frittered aimlessly.As the saying goes,“One who does not work hard in youth will grieve in vain in old age.”对于习语“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采用了直译方法,意思完整的表达了出来。

3.1.2同义习语借用法

尽管直译法是翻译习语的第一选择,但是当在有利于表达原作的思想并与原作的上下文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英语同义习语的适当借用有时仍是有必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可采用同义借用法:(1)有些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符合,它们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并且隐喻意义也及相似或完全相同。(2)有些习语只有字面意思,没有比喻意义,不会发生保持习语的民族和文化特色问题。如“一心一意”译为“heart and soul”,“每况愈下”译为“to go from bad to worse”;(3)对比喻意义不相同的习语通常采用直译,但是如果直译拖泥带水,或者译后效果不如原文,甚至产生了误解。

在文章《学问与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躁进,当然味同嚼蜡,自讨没趣,张译为:On the other hand,you will finding learning as dry as sawdust and feel frustrated if you refuse to go into a subject in depth or even make impetuous advances without following the proper order.此句中的“味同嚼蜡”是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乏味,这里张培基先生没有进行直译,而在英文中找到“sawdust”来代替“蜡”,这种同义习语的借用在恰当不过了。

3.1.3意译法

当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尽如人意时,通常采用意译,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形:(1)习语有双关意译,比如歇后语。若勉强直译会显得累赘,效果不佳,同时找不到目的语中的同等习语,便采取根据内容意译。(2)某些习语来自于某个历史故事,有着历史渊源,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习语缘由已丢失,采用直译而没有注解也无法表达清楚,便采用意译。

在《恋爱不是游戏》文章中:但他若不曾了解现世,他又怎能勘破现世,而跳出三界之外呢?对于“三界”是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张译为“mortal world”即意译为“众生所住的世界”是很准确的,因为若直译的话就需要分别解释“欲界”“色界”“无色界”即使是中文也不见得很多人懂得准确的意思,并且在英文中也找不到对应的习语,所以根据上下文采用意译。

4.总结

以上方法即为张培基认为在习语翻译中最主要的三种,其余的还有省略法、增添法、还原法等等就不一一概述了。对于翻译学习,张先生强调学习翻译要多进行翻译实践,以实践为主,而不是钻到理论研究里面,整天纠缠于“信、达、雅”,那是本末倒置,同样理论也是要学的,它应该作为翻译实践的参考与指导。(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朱曼华.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J].中国翻译,1996(6).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2

1.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1999年6月由英语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四个系组建而成,现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系、日语语言文化系、南亚学系、东南亚语言文化系、西亚语言文化系、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亚非语言文化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研究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等15个系所中心;拥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20个本科语种专业。除招生语种外,学院还拥有拉丁语、马来语、孟加拉语、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阿卡德语、苏美尔语、赫梯语、阿拉米语、藏语等现代和古代语言的教学资源并开设过课程;学院有教师从事古冰岛语、古叙利亚语、圣经希伯莱语、吐火罗语、格鲁吉亚语、于阗语等语言的研究,其中古冰岛语和格鲁吉亚语计划近期开设课程。学院开课语言和研究语言的数量正在稳步增加。

2.北京大学翻硕初试参考书目

(1)英语笔译(语言服务管理)方向

01汉语写作与百科

《百科知识考点精编与真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翻译研究》,思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余秋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翻译》期刊;

02翻译硕士英语

《英语笔译综合能力2级》,汪福祥,外文出版社;

《英语专业考研基础英语高分突破》,世界图书出版社;

《英语专业考研基础英语试题》,郭棲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03英语翻译基础

《高级英汉翻译教程》,叶子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汉简明翻译教程》,庄绎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笔译实务2级》,汪福祥,外文出版社;

《散文佳作108篇》,译林出版社;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日语口译方向/日语笔译方向

01汉语写作与百科

《百科知识考点精编与真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翻译研究》,思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余秋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翻译》期刊;

02日语翻译基础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3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美国文学选读 中国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对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而言,美国文学选读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传统上其教学内容围绕西方人文价值观展开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比较和融入。纵观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校甚至根本没有,产生了一种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短板已影响了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质量:许多英美人士很惊讶,中国学生谈起英美文化头头是道,娓娓道来,懂得之多甚至超越他们,但若想了解其感兴趣的中国国情或文化,则发现这些中国学生往往语焉不详,表达不清,或干脆知之甚少,令他们大失所望,也令中国学生十分尴尬。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影响了中外对等交流。要改变,除了用英语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课程(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开设有难度)外,利用既有课程,增加中国文化的融入与比较内容,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对国内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做了探索。

一、备课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如中国古人的经验,教师在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新增了不少中国文化知识,该课已变成一门新课,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美国文学选读与中国文化”课,这就要求教师抛开传统教案,重新备课,并对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素养进行较大调整和充实。具体而言,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很有必要。

1.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国内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是在中国文化相对缺失的环境中培养的,因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存在不足。要弥补这一不足需下大力气重新学习。幸运的是,在这一领域,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已开展多年,具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自学其教材,或参加有关培训。这方面的常用的经典教材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汉语与文化交际》、《中国古代文化简史》、《中国思想简史》、《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古典诗词读本》、《中国古典散文读本》、《中国社会概览》(上、下册)等。除了汉语读本外,中国文化的英译本如《论语》、《老子》、《周易》、《唐诗三百首》、《中国文学概况》、《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也是很好的材料。当然,如果阅读中英对照的文化读本则最好。这方面可以搜索国家孔子学院总部编写的一些文化教材。工具书方面,比较好的有舆水优编著的《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外研社的《新世界汉英大词典》等。另外,经常读一些国内的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21世纪报》、《北京评论》等及其汉语词汇英译汇编亦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2.谨慎选择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尽管有对外汉语教材做参考,具体在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使用哪些,仍然是很大的问题。这里面主要还是参考美国文学选读的大纲,以它为基准来选择,毕竟课程的名称还是美国文学选读,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学只能融入而非喧宾夺主。在具体选择中,教师可发挥才华,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必须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和兴趣性是一条重要标准。参照这一标准,教师可以量体裁衣,做各种新颖尝试。如讲解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时,可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做平行比对,讲艾米莉・狄金森及其诗歌时可用李清照的命运与诗歌与其对比,讲梭罗的《瓦尔登湖》可用中国庄子的思想和学说与其比较,讲霍桑的《红字》可与中国的《红楼梦》作对比,阐述“红”色的文化内涵,讲述马克・吐温的《美国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竞选州长》时可用鲁迅的讽刺思想与其相比,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的异同及不同文化、思想渊源进行讨论,用庞德的诗歌阐述李白的诗歌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等等。这是一个广阔的天空和舞台,有足够的空间供教师驰骋。只要选择得当,就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中国文化教学顺序的安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浅的、相对表面一些的东西,如书法、春联、武术、剪纸、民歌等,又有深奥的东西,如中医、诗歌、曲艺、戏剧、文学等,更有深邃的哲理,如儒、释、道等。它们的深度不同,在初始阶段学生对它们的兴趣便有较大差别,因而需要仔细甄别,合理安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按学生的接受顺序,应是先易后难,先有趣后深刻,先形而下后形而上。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按照要融入的中国文化的难易或趣味顺序,对所传授的美国文学文本的顺序做相应调整,而不必拘泥美国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解。如可以先讲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麦尔维尔的小说《大白鲸》,引出西方圣诞与中国新年的比较,西方穷人的爱情故事与中国《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的比较,西方的哥特小说与中国《聊斋志异》的话题,再讨论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引出与中国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题比较。最后讲梭罗的《瓦尔登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和爱默生的《论自然》:《瓦尔登湖》可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比较,《自传》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而《论自然》则可与中国的禅宗思想一起讨论,等等,灵活安排。

以上这些准备很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扎实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知道和能够运用准确的英语表达。为此,他们需做大量的查阅、搜集和咨询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培养出能够将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并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英语人才。在完成这些准备后,下一步他们应做的是如何把选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付诸实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涉及另一个关键环节。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直接关系教学成效,因而需仔细考虑,周密安排。在这一环节,除了教师的主观性、积极性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上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navigator),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如讲解、引导、组织、答疑、解惑等外,学生也要主动做一些事情,这很重要。

1.学生课前准备。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告知学生下次课的主要内容、重要议题、涉及的美国作家作品、中国作家作品或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应做到二者兼顾,而且要查找、背诵与中国作家作品或文化知识相对应的英文词汇,以备课堂发言和讨论。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准备,教师可要求学生上交所收集的中英文对照词汇,并适当抽查背诵情况。对准备认真、资料丰富、背诵准确的同学可按高分计入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总评。对准备情况不好的同学,亦可降分处理。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预习作业成绩并带入期末评估,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课前准备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多,在此基础上越能领悟和增加新的知识,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的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好。因而这一工作一定要做好,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叮嘱学生:课前准备不好会影响课堂发言讨论,课堂发言讨论不积极或效果不好(显然是缺乏准备所致)会影响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

2.课堂平行讨论。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场地。对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课堂既是教师的天地,又是学生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很多事情,尤其要完成最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导入、讲解、PPT演示、提问、答疑、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布置预习和作业等,学生要做的事情包括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参加讨论、完成任务等。其中,讨论的环节最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演出”。中国文学和文化内容的融入使互动内容大大增加,甚至翻了一番。因此教师的话题和学生的话题都增加了许多,这样不仅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如讨论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主题与中国禅宗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禅宗思想的宗旨包括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典型的禅宗思想;讨论爱默生的《论自然》中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明显了儒家思想,等等。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将有关重要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有充分准备。

3.课后阅读、积累与写作。对学生而言,课余时间超出课堂时间很多,是学习和提高的主要时间。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如何,对学生成绩或能取得的成就影响很大,因而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很重要。实际上学生课后的预习、复习、再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过程。这里注重的是复习和再学习方面。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应课后巩固课堂所学,再补充学一些。至于学什么,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加以安排。对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融入的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一般而言,教师应平行安排,即既要安排阅读具体的美国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可比较的中国文学或文化作品。尤其是一些英文版或中英文对照版的,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中英对照)等。在做好阅读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主要是积累中英文对照的准确的说法和词汇。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可按上面预习时的做法,要求上交、抽查、计分。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安排一些写作任务,如一学期写3-4次。写作的内容主要是中美文学、文化对比等。篇幅不一定很长,但要达到一些标准,如逻辑合理、论证有力、语言准确、得体、层次清楚,等等。这些作文教师可视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评。

4.期末考核。期末考试历来是中国大学生最重要的考试,在总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学生最关注的“大考”。为了督促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文化的英文表达,除了平时成绩外,相关的知识也应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如可以在名词解释中让学生解释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比较当前国内倡导的“中国梦”与《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的异同等。期末考试中中国文化、文学知识可占较大比例,如40%。目的是明确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性质没有变,但内容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美国文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同时,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文化知识与价值观,比较详细地知道它们的异同并能够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他们必须综合、较全面地提高中西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对外交流工作。

三、结语

以上主要是通过考核、计分这个杠杆督促学生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严肃型”教学。实际上除了这些手段外,还有其他许多能直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泼”手段,如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大赛,中国戏剧的英文改编小品表演,英译中国古诗朗诵会,中国散文英译比赛,中国古代散文英译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形式,甚至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或从学生中集思广益,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部分也可在课内进行)辅助平时教学,借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变化很快,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国内英语专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尽快适应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和对外交流形势的新需求,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拟定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2]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4

关键词:“纯语言” “三美” 唐诗英译 本雅明 许渊冲

一、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

德国哲学家、散文家和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21年撰写了德语论文《翻译者的任务》,该文虽然艰深晦涩,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涉及文学作品的意义、翻译的意义、翻译与“纯语言”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影响极其深远。德曼曾就此评价说:“如果你不曾就本雅明的这篇文章说些什么,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德曼,1986:73)

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精神表达形式,一切语言都只是对上帝语言的翻译,译文的本质属性不是向读者传达或者与读者交流原文信息。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本质属性。翻译彰显了显存的隐含关系,这些关系在原作没有被翻译之前是出于隐蔽状态的,而翻译则是一种“与语言的陌生性质达到一致的权宜手段”(本杰明,1921/1999:284),由此,翻译既能促使自身语言的成长,也能更接近寻得“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目标,“纯语言”通过翻译与原文的共存和互补得以释放。

二、《唐诗三百首新译》的“纯语言”

(一)“纯语言”和“三美”论

通过对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的解读,朱湘军指出“‘纯语言’指的是语言间一种超历史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的整体意之中”(2006:66);曹丹红认为“纯语言”并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上帝的语言,即上帝的命名语言,是一种可以传达的精神实质(2012:6)。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纯语言”则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许渊冲先生总结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诗歌的美超越中文和英文的差异,又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中。

所谓意美,即指翻译时不仅要表达字面意思,还要能表达出深层含义,不仅能表述言内之意,还要能表述出言外之意,使读者能够产生近似的联想,体会近似原作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意美是“三美”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音美,即指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和原文相似的音韵美。所谓形美,许渊冲先生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

唐诗的“纯语言”不仅体现在或雄壮或秀美的诗境、或沉郁或清新的笔触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在它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抑扬顿挫的音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中文和英文发音、结构的迥异,要做到“三美”,或者说,在唐诗英译中解放唐诗的“纯语言”,这绝非易事。

(二)例诗赏析

由于《唐诗三百首新译》中翻译了意境、音韵、体裁各异的三百多首诗,在此不可能一一解析,仅选取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无题》进行分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Poem Without a Title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end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

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

李诗为唐诗中常见的七言律诗,押尾韵。许先生的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尾韵是ababcaca。第三句中silk,spins,silk,sick押头韵,同时也与原诗中“丝”的音相同,完美地做到了音美和形美。

首联描写与爱人难以相见却又分别在即,景物描写更烘托出痛苦不堪的心境。李诗中并无人物主语,这是中国古诗的常见特征,虽然给理解增加难度,但是增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一句中两个“难”字使用了重复的手法,但是意义有所区别,第一个“难”字意为相见困难、机会难寻,第二个“难”字意为分别令人痛苦。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出于“形美”的考虑点明了人物主语,符合对该诗的主流理解,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两个“难”字,许先生没有使用同一个单词翻译,而是分别选用了difficult和hard,用词精准,符合原诗的意境。第二句翻译出了东风无力吹拂、百花破败的味道,只是汉语中“东风”与春天相关联,而英语恰恰相反,与春天关联的一般为west wind,此处似乎略有瑕疵。

颔联中,李商隐采用了“思”和“丝”的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由于语言的差别,译文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蚕丝是从充满爱意的心中吐出的,这就将蚕丝和爱情联系起来,产生了与李诗近似的联想,展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颈联中增加了人物主语I和She,清晰地解释了原诗所描绘的意境。

尾联中,李诗用了“蓬山”和“青鸟”的典故,这在译文中很难直接地显示出来,于是许渊冲先生在译作的末尾加了注。“a long way”与开头的“difficult”遥相呼应,末句则采用一个祈使性的问句,祈盼青鸟能给爱人带去问候,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做到了意美。“当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意指方式中相互补充、相互妥协,而最终臻于和谐时,纯语言(也即大同语言)就诞生了。”(孙致礼,2009:90)

三、结语

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即许渊冲先生所说的意美、音美、形美。许先生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使得原诗的灵魂、感情、音韵、节奏和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英语中发现了唐诗的回声。

参考文献

[1] 曹丹红.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J].中国翻译,2012(5).

[2]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A]//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孙致礼.在目标语中发现“原文的回声”[J].中国翻译,2009(2).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范文5

关键词:四字结构;目的论;《赎罪》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07-02

《赎罪》是麦克尤恩的著作,发行于2001年,并在2007年改编成电影,从此被广大的中国观众所熟知。这部小说被评为麦克尤恩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获奖书籍。郭国良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不仅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一著作,也使中国读者对麦克尤恩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以及电影的宣传,在中国有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这部小说,主要是针对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如杜维平和高一琼在《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中就认为小说先被建构后被瓦解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时地将先前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的判断进行新的审视和修正。通过置读者于不断自我和自我修正的实际体验中,小说得以在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被誉为“当代叙事信念经典”评论家多从小说的后经典叙事结构和小说阐发的叙事伦理来探询《赎罪》的深层意义,却忽视了文本内含的解构叙事技巧对于叙述者的叙事意图的削弱和颠覆。因此在《复杂人性的质询――论〈赎罪〉的解构叙事效应》中,黄一畅从美国解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关于叙事作品中叙事线条复杂性以及反讽叙事的基本观点入手,揭示《赎罪》中叙事话语的解构功能,论证麦克尤恩运用解构叙事手法以实现其人性探讨的终极书写动机。而在《衔接与翻译――〈赎罪〉及其中译本对比研究》中,施秋蕾从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的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大量成果,通过分析、比较郭国良译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各类衔接方式的处理,指出郭版翻译对高出句子层级的衔接手段敏感度不足,也未表现出重现原文衔接效果的强烈意识。

关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多是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着手,很少有学者将这部小说的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它。更没有人对于译文中大量出现的四字结构短语给予过多的关注。郭国良在翻译这部小说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这些四字结构被广泛地运用在对人物、景物、动作以及心理特征的描写中。这是一种归化现象。本文将对这种本土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译者采用这样翻译方法的目的。

一、四字结构的表现

四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最活跃、最具有表达力的精华。它不仅包括既定的四字成语,也指合理搭配、自然通顺的四字组合。其特点是结构严谨、言简意赅、节奏感强。在翻译中使用时可以使译文更加的形象生动、传神达意、风采倍增,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涵。

(一)四字结构在人物描写上的表现

麦克尤恩在人物的描写上大费笔墨。他描写人物的外貌,通过他们的外貌表现他们的性格。例如,我们可以透过塞西莉亚的心理来了解巧克力商这一人物。书中描写到“she contemplated how deliciously self-destructive it would be, almost erotic, to be married to a man so nearly handsome, so hugely rich, so unfathomably stupid.”郭国良翻译为“她想,如果嫁给一位如此英俊潇洒、如此富有阔绰、如此昏庸冥顽的人,简直是自我毁灭,甚至是荡检逾闲”。这里译者通过5个四字结构的短语形象地勾勒出巧克力商的形象,为之后他所犯下的罪行埋下了伏笔,并从侧面反应了塞西莉亚表妹的性格。而在描写塞西莉亚的表妹时,麦克尤恩写到“the girl was almost a young woman, poised and imperious, quite the little Pre-Raphaelite princess with her bangles and tresses, her painted nails and velvet choker”。译文为“ 那位女孩几乎已经像个小妇人了……她镇定自若,傲慢威风,带着手镯,卷着头发,染着指甲,……”这句翻译的四字结构中,前两个短语直接表现了表妹的性格,后3个并列短语的排比增强了句势,不仅让我们在脑海中大致勾勒表妹的形象,并从侧面向我们透露出表妹的性格。这类的例子还有许多。作者用“carved”和“still”来描写塞西莉亚的脸,译者将这两个词译为,“棱角分明”和“沉静木然”。作者形容利昂为“too handsome, too popular, no sting of unhappiness and ambition”,译者也保留了原文中的排比句势,翻译为“他英俊帅气,人见人爱,没有烦恼,没有雄心壮志”。

(二)四字结构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

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也丝毫不吝惜笔墨。小说带给我们浓重的英国田园式的风光就是来源于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文中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如“their motionless crowds of thick crested oaks, their greens softened by a milky heat haze. Then, nearer, the estate’s open parkland, which today had a dry and savage look, roasting like a savannah, where isolated trees threw harsh stumpy shadows and the long grass was already stalked by the leonine yellow of high summer.”相应的译文为“山上浓密高耸的橡树林一动不动,乳白色的热浪蒸腾氤氲,将片片草坪蒸得柔和起来。近处,宽敞的草木区今天看上去一片荒凉干燥,就像东非大草原一样热浪滚滚;残忍的盛夏已把长草烘焙得形容枯槁;直射的阳光下,几棵孤零零的树木和它们映在地上的粗短的影子形影相吊”。在上面这部分的翻译中几乎每一个短句中都运用了四字结构的短语,如“浓密高耸”、“荒凉干燥”、“形影相吊”等。

(三)四字结构在动作描写上的表现

译者在翻译动作时也常使用四字结构短语。比如原文中形容罗拉争抢布里奥妮的角色时的状态都是形容词“the advance of Lora’s dominion was merciless and made self-pity irrelevant.”但译者在翻译时将这些形容词翻译成四字结构的动词,“罗拉顾盼自得,步步为营,毫无怜悯,使布里奥妮的自怜显得格格不入”。在另一个例子中“but, exhausted as he was, and maligned, he would not be turned away from his purpose, his vision.”译文为“然而,尽管他精疲力竭,尽管受到中伤诽谤,马歇尔依然固执己见,不改初衷”,译者依旧使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结构表现马歇尔的动作。

(四)四字结构在心理特征描写上的表现

最后是四字结构在心理特征上的运用。当罗比应邀参加塔利斯家的晚会时,他的心理被描述成“excited and, strangely, free”。这里的3个形容词分别被翻译成“万分激动”、“莫名其妙”以及“自由自在”,表现了罗比此时轻松的心情,也是他此生最后的轻松心情,和他即将到来的厄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外还有布里奥妮的母亲对她侄女的态度描写。她母亲认为她侄女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她认为她是“tranquil”和“triumphant”。这两个单词也被翻译成四字结构“心平气和”和“洋洋得意”。

二、归化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其中,汉斯・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一)形式上的目的

四字结构是形式上的一种归化表现,因为中国人习惯用四字短语。无论是书目的标题还是街上的标语,四字结构总是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据统计,四字的电影片名占大多数。因此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习惯,译者在这篇小说的翻译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短语。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崇尚简约的本性。冰心曾说过“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写短文的文学传统的”,她还拿包括上下数千年的《古文观止》、杜牧的《阿房宫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巴金的《随感录》来说明“短而充满真情实感的”。另一方面四字结构在音律上面非常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比如在描写塞西莉亚的房间时,译者翻译为“书本不合,衣服不叠,床铺不整”。或者在塞西莉亚下水捞花瓶碎片时,她“踢掉鞋子,解开扣子,脱了衣服,又解了裙子”。这些动作的翻译增强了动作的连贯性,也加强了全句的气势。

(二)文化上的目的

四字结构在文化上也是一种归化,因为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文字中的成语更是一种显著的代表。成语是四字结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中千差万别的两种表达方式也许会有相同的意思。例如《赎罪》的翻译中“other needs”被翻译成“鸡毛蒜皮的事情”,“There was nothing that she could think of to say that would bring it back”被翻译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是鸡毛蒜皮还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用法,翻译成这样的成语增加了文化的归属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小说。

(三)认知上的目的

四字结构还是认知上的一种归化,因为成语是文学素养和文化的象征。“在心理学,‘认知’是指个人心理过程,即心智具有内部心理状态(比如:信仰、意志和意愿)”。认知还指“心理过程或知识的能力,包括意识、知觉、推理和判断等”。成语的使用提升了译文的文采。比如说“黄钟大吕”这个成语的翻译。这个成语出自《周礼・春官・大司乐》,形容音乐、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如果读者不能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这种四字结构的运用提升了译文的层次,增加了译文的深度,增强了译文的文采。

《赎罪》是当代一部著名的小说。诚如其名,这不仅是布里奥妮对她姐姐和罗比的赎罪,也是整个时代关于战争的赎罪。为了扩大中国读者的视野,郭国良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在翻译中,译者大量地使用四字结构短语。这是一种归化表现。这种归化现象主要出于3方面的目的――形式上的归化适应了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文化上的归化增强了译文的理解性,认知上的归化提升了译文的水平,因此四字结构的归化现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Ian, McEwan. Atonement[M]. Vintage, 2002.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3〕郭国良.赎罪[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