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新时代档案管理追求的目标,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契机。本文对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讨论。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已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自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类档案馆(室)中蓬勃开展起来。对于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前我是知之甚少的,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逐步有了一些认识,现将我的一些拙识浅见拿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什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遵循什么原则呢?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以我单位为例:我单位现保管着管理类档案、产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地质档案等多种类别的档案。但其中以地质档案的利用率最高。地质档案中详细的记录着每一口油水井的动、静态资料以及每口井从投产到目前的生产数据,油水井演变过程,能给我们提供初始条件下地下储层的情况,是原油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条件。有效利用地质档案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室就将地质档案做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点,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率先对二十一万余份地质档案进行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
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又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所建树,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并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还应该坚持前瞻、协作、实用、人才储备四项原则。
1、前瞻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进行,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硬件及网络设施、软件开发以及进行数字化的投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在极其有限的财力前提下,一定要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努力保证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结构等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位,保证软硬件资源的可继承性,使其既能适应当前信息业的特点和要求,还能符合今后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2、协作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人力、财力有限的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来说,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坚持协作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内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各阶段的顺利实施。
3、实用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馆应坚持实用的原则。不仅要对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应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在信息服务的特色内容和独特形式上做文章。用自己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的信息具备"惟一性",从而让利用者面对庞大的信息体系,而选择点击你的网址;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馆藏信息资源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的、有序的信息,有机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人才储备原则: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3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具体承担。长江委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业务为开展流域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评价、河道水库地形测绘、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河道泥沙演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对局机关和下属各勘测局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全局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江外业勘测局、水情分中心和重点水文站的广域网。在常规水文观测的信息化、基础水文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撑主要水文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1.1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委水文局现已建成覆盖7个勘测局、14个水情分中心和12个重点水文站的计算机骨干传输网,实现了全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另外,为满足实时水情信息交换任务,建成国家防总、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互通网络,实现了长江水文信息的网络实时快速传输,以及与外业勘测局及重点水文站的远程视频会商。水文防汛计算机网络为3级结构,包括1个一级节点(流域中心),10个二级节点(重庆、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阳、陆水、汉口、南京、徐六泾、丹江口分中心),5个三级节点(涪陵、万州、合川、宜宾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数据与网络安全方面,依托网络访问控制ACL技术、防火墙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防护,网络层虚拟子网技术实现网络层广播包的过滤,互联网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隐藏与隔离,保障了内网系统的安全。长江委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自动报汛,结束了国内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实现24h实时自动报汛。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实时水情信息从测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传送。此外,还实现了水位、雨量自记和固态存储;部分水文站计算机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测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黄陵庙等)ADCP流量在线监测;部分重点水文站、重要水库监测点网络视频监控。
1.2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全江118个水文站、264个水位站、25个雨量站、2个蒸发试验站、226个水质监测断面、4200多个河道固定断面。
(2)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质数据库和河道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可提供基础水文数据、实时水雨情数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河道测量数据的电子化服务,见图2。此外,依托水文档案管理系统,提供非在线的各类水文档案查询服务。水文数据库是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料整编成果数据的重要电子信息载体,也是国家水文数据库的长江流域节点,存储着长江委所属测站的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等系列的水文要素资料,数据量近16万站年,约1.16GB。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覆盖全江的报汛网络在线汇交。水质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资料整编成果,累计完成数据输入量15万条。河道数据库主要存储长江流域的河道基础信息及相关地形资料。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设计开发了以下系统:
①水文资料整编系统,为水文资料整编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②长江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平台[3]和水文数据转储系统,实现了自治、多源、异构的水文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服务;
③长江水文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了长江水文信息服务能力;
④长江流域站网展示平台系统,为长江水文信息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另外,即将设计开发数字河道系统,进一步提升长江水文河道信息管理能力。
1.3业务应用
在业务应用方面,主要建设了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长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流域面雨量集成预报系统、中长期水资源集成预报系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水资源配置及预测模型系统、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模型系统、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等业务系统,为水文气象预报、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库冲淤和河道演变分析研究、水质监测分析等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是根据长江防汛水情会商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集空间数据管理、地图查询、信息检索、水情分析、水情预报、办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系统。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前后,系统为截流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实时水雨情信息,为水文专家现场指导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在2003年和2005年汉江秋汛中,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准确预报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参考基础,被称为防汛非工程措施的典范。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是在现有站网数据、水文数据库、水下地形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地形数据、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三峡库区及上游河道水位及相关辅助设施的三维仿真展示及分析,主要构建三峡大坝及重点区域的精细三维场景,实现了三峡库区水文信息的三维仿真模拟表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长江水文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照长江委水文局的职责和长江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水文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缺少水文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长江委水文局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专项业务需求驱动,水文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功能全面、应用有效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与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导致现有的水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仍无法全面满足长江委对水文信息化的要求。
(2)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不足。由于缺少政策等方面支撑,长江委水文局与长江委内其他部门或长江委外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汇集及支撑信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不能为长江委水利事业发展规划等高层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支撑,限制了长江委水利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3)信息服务能力不足。面对防汛抗旱、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等要求,水文信息基础设施凸显薄弱,由于缺少数据中心的支撑,洪水和干旱预报预警与调度、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等综合信息服务无法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服务能力大大减弱。
3建设目标与需求
3.1建设目标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为长江委中心工作提供水文信息支撑为目的,以“大水文”的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形成长江水文信息化综合体系为核心,以增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提升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能力为重点,以建立水文信息技术标准和政策及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实施由“覆盖全江水文业务的信息网络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信息综合采集传输体系、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四大水问题各项水文要素预测分析综合业务应用”组成的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长江水文信息化与现代化,为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
3.2主要需求
(1)开展水文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分析长江水文信息化与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关系,面对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提出解决水文信息化中存在的整体推进差、信息资源缺和服务能力弱等三大问题的具体方案,形成水文局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2)实施基础信息网络扩容改造。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吸收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建成以水情分中心为中心、覆盖固定和移动信息监测(采集)站点的前端信息网络,实现各类监测设施设备的联网;依托水利部水利信息网的扩容,改善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的网络互连条件。
(3)开展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国家与水利部相关要求,在现有长江委国家水文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水文局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行业内数据的一数一源、一点更新、多处使用和各类水文业务应用的统一支撑;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合作,建成流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与查询导航系统,面向各级水利部门提供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和应用,基本建成长江委水利数据中心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分中心。
(4)开发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在数据中心的统一支撑下,完成“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洪水与干旱预测分析、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水文数字档案馆、水文事务业务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开发,逐步实现跨专业的协同应用,全面增强对流域水管理与公众服务的信息支撑能力。
(5)标准规章与安全体系的制定与实施。依照水利部行业标准、规章及长江委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制定长江水文信息化的标准规章体系,补充内部信息资源和系统建设管理、资源共享等相关规定,实现水文信息化发展的规范化;按照国家和水利部及长江委的相关规定,建成重要水文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分级保护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完成全员信息安全专项教育和考核。
4发展思考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信息化体系本身不完善产生的问题成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立足长江水文信息化的实际,对水文信息的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作重新审视并准确定位。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业务应用为信息化的核心,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正确处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与管理、标准化与个性化、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在认真总结和分析过去长江水文信息化工作、合理评估和定位当前的水文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是长江水文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需条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综合站网规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是解决当前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关键。
(1)开展水文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指导水文信息化发展。按照长江委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思路指导,结合水文局水文信息化实际,重新梳理水文信息化建设,从顶层设计把握水文信息化,以业务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2)以长江流域片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规划为重点,完善站网系统展示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各类站网信息,为综合站网的规划设计、优化整合、建设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3)结合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工作,确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和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数据处理推送软件、信息实时交换软件、文档上传管理软件等软硬件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实现共享信息的综合展示,为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4)着力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显著改进水资源模型、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LIMS)、水质数据管理(整编)系统、长江水文测报信息移动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与优化。做好综合办公、合同管理、财务报销等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
(5)升级改造基础信息网络,支撑水文信息化建设。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结合水文测报大楼建设工作,完善汛旱情报送骨干网络,提高核心网络的数据交换与处理能力。
5结语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4
一、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所以大大小小数百个规模不等的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的转变,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花费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上,尤其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虽然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已经完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但是其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建设结果不容乐观,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根据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会计信息化建设时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择。任何一个企业,做出的投资都应该要以自己企业的经济效益为考量的标准,投资的成本需要和投资中收获的回报形成正比,如果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过分追求先进的科技技术的话,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那么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选择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时,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管理需求以及实际的发展情况,然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2.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以及质量。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以及质量,可以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状况提供强大的保证,避免企业之间信息泄露的风险,所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以及质量。在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以及质量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会计信息的各项数据,输入输出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数据共享库,但是数据共享库的建立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授权以及控制。任何一个来历不明或者是没有经过审核批准的业务数据,都不能够进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2)其次还有要加强对各项数据的处理控制能力,企业任何一个关于会计方面的数据都要及时的处理,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在对这些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时候,要采用授权式和集中分散式两种方法,二者交叉融合使用,以此来降低事故的发生。(3)每一份会计数据,最好是采用双备份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员工的操作失误,或者某种突发事件而导致信息丢失事故的发生。(4)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最好是专人专岗,建立安全的系统维护机构,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使用。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安全维护的工作原则,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提防黑客的入侵。
二、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来看,由于绝大部分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而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所以,直接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突破的瓶颈。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就会因为缺乏完善而且科学的体制规范,致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极其混乱,让企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就目前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几个建设问题是比较常见的: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起点低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久,因此,国内大部分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未能站在较高的高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停留在传统而且局限的思维模式中。始终没有办法从传统的手工核算方法,然后计算方法,事后报账的固有思维中跳脱出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结果不理想。2.企业内部的协调性能差企业内部部门多,人手繁杂,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过程中,能力,出现内部衔接性能和协调性能差的现象,从而直接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很多企业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时候,其会先经人工核算,在录入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说简单一点就是从一个人的手里,再到另一个人的手里,两者在来回交换的过程中,如果衔接性不强,调节性能差的话,就会影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无法发挥它原有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加快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变传统的思想,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想的起点,不要因循守旧,固执已见,沉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应当从企业自身的实际采购情况,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方面着手,及时发现并且了解企业财务的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以及财务预测等实际情况,然后将这些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对企业的财会业务进行核算而已,这是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将各项财务情况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企业完善而且科学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才能够让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控水平得到提高,为其的腾飞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苏馨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用事业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夏静,翟翠娟.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探析[J].财会通讯,2017(1):105-108.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5
1.1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缺乏整体的规划部署
目前我国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领域还没有渗透到语言文字上来,对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协调统一的构建机制,对整个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建设缺少整体的规划部署。另外,语言文字学家对科学技术方面探索交流比较少,缺乏资源共享和资源的整合机制,所以导致当前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1.2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基础薄弱,资源和技术不足
迈入现代化建设后,我国在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上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缺乏重视,另外就是资源和技术严重不足,所以我国语言文字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我国对语言文字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和一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都比较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很难被运用到语言文字信息化领域。
1.3同国外相比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差距明显
中国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和国外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信息化处理的技术上也存在差距。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只停留在对字句的处理和语法、词义、语用等单项技术的研究上,而对它们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比较研究较为少,这就使得可以投入实际的语言文字运行系统和可以推广的项目更少,而国外一些国家都会加强对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处理。
1.4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产业化程度低,实际的应用和实践不足
当前我国进行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都只限于某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数据库的环境或是Web的环境中,对一些技术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语言信息处理得较为稀少,这就直接导致语言文字在翻译、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方面的信息化实践和应用不足。另外一方面,相关部门对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没有足够重视,导致语言文字信息化的产业程度低,缺乏整体的一个高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2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语言文字信息化对我国信息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国家的文明标志,是判断国家信息化建设程度的评测仪,它对我国建设现代信息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承载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推进我国的语言现代化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2语言文字信息化对文化教育信息化起着推动作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进程不仅是我国的技术发展,更是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它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而语言和文字也更是丰富,这些古老的文字和语言符号,都需要靠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帮助处理。
2.3语言文字信息化对语言文字工作起着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都相当少,无法和当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相适应。而进行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后,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就会加快发展的步伐,其标准度、精准度和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来说是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的目的性和目标就会明确,各项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3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3.1重视语言文字资源数字化基础
要想对我国的语言文字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建设,就必须对我国语言文字资源数字化基础予以高度重视,这是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多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和操作的关键。以语言文字资源数字化为载体,积极的开展各项学术研究工作,从小部门的语言处理向大规模的语言文字数字化资源处理转变,使得语言文字数字化资源更加充沛和丰富。
3.2鼓励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智能化
语言文字信息信息智能化就需要一系列语言文字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包括计算机网络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技术。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则包括机器翻译、语音的识别和合成、文字的检索、人机接口智能输入等多项关键的创新技术。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智能化所需技术进行有效的投入,形成一批具有高效知识产权的核心信息处理技术是当前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4我国实行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方法
4.1建设语言文字的资源库
语言文字的资源库首先要从传统的词性标注库向语义知识库转变,要将文本资源库融合到视频、语音和多媒体资源库里面,增添更多的语言文字材料。另外还要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的进行编排和整理,为语言文字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
4.2建设语言文字应用平台
语言文字应用平台是在语言文字资源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要依托在语言文字资源库上。语言文字应用平台需要众多高新技术的支持和支撑,如语音的识别技术、中英文自动转换回答、机器翻译等。在语言文字平台中利用语言文字资源库的优势,将可利用资源导入平台,方便在语言文字应用平台使用。建设语言文字应用平台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快对高科技术的研究,培养专业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4.3建设语言文字的门户系统
语言文字的门户系统是联系语言文字使用者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纽带,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实际应用。在建设的初期需要对已有的语言文字网进行全面的升级,需要提供相关的使用者登陆和操作的一系列技术做支撑。门户系统更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发挥作用,让使用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互联网就以查看有关的语言文字信息。
4.4建设语言文字的电子政务系统
语言文字的电子政务系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是教育信息的现代化,它对加快语言文字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促进公众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建设一个语言文字的政务资源和一个公共的数据库,并建立各类安全的保障环境,完善相关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机制,以促进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发展。
4.5建设语言文字的信息管理系统
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建设方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在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前期和后期以及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语言文字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整个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以保证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有序展开。通过普通话的水平测试和语言文字管理的现代化来进行语言文字的管理,提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精准度,保证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总结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6
电力营销实现信息化建设之后,必须对电力营销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提升,并且将其素质提高,实现制度化管理,才能比较全面的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由于电力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发展还不是很长久,所以信息化水平自然不会很高,由于信息化水平受到了传统信息交流机制的限制,导致信息化管理出现漏洞,不能够对员工的具体职责进行细致分配以及区分,对各种工作内容也没有标准化管理。所以想要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就必须对交流机制进行改革,减少因为交流机制对于员工具体工作分配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工作分配不均等情况。能够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配与区分,对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标准化操作,员工能够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获得明确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工作混乱的问题,从而提高营销工作的效率。
2对客户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营销对客户资料的全面性有了更为全面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客户资料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比较完善的存储以及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客户进行及时掌握,还可以对客户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潜在客户,为将来的电力营销带去更好的基础条件。而通过对客户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的设计,还可以很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对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对客户资料能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了解,能够对电力营销信息化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根据客户资料的类别,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客户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对应的电力产品营销。在对客户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管理之后,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服务进行加强
电力企业对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服务主要是需要对电力营销的有效性进行提升,以此来改善电力营销信息化工作效率,所以必须对营销信息化进行加强。首先需要充分对信息系统平台的作用进行利用,及时跟电力营销客户进行交流,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实时掌握,挖掘潜在市场。其次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对客户报装服务的浅谈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贾海霞贾云(甘肃省山丹马场供电公司甘肃山丹734100)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电力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必须对电力营销方式进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该文通过对电力营销信息化作用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加强我国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措施进行分析。关键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078-01渠道进行拓宽,减少客户在进行报装期间的费用,并且提升报装期间客户的服务质量。最后为了方便客户进行费用缴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收费方式的改变,比如可以利用支付宝、网上银行或者微信支付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方便客户缴纳费用。只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很好的把握,就可以很好地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服务进行加强,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4对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