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1
一、精心组织,扎实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一是强化会前准备。做到了广征求、明议题、多沟通。在前一阶段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认真开展“听民声集民智、找问题明方向”活动,针对审计工作转型,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鼓励党员干部献计献策。紧扣“创新审计理念,服务××崛起”这一主题,明确了会议议题,深入查找支部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做好前期的思想沟通工作,支部成员交心谈心,坦诚交流思想,撰写较为深刻的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使每位支部成员对开好民主会做到了心中有数,提前作好了准备。
二是认真开好会议。按照《关于开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潘学组发〔2008〕21号)精神,于12月22日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程晓玲局长总结回顾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民主生活会前征求的各方面意见,提出了整改的初步设想。党员群众也畅所欲言,对支部及支部成员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和帮助,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了四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把握机遇能力不强;二是年度审计项目任务太重,业务学习时间太少,与外部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多;三是深入基层调研工作不够,审计工作质量水平不高;四是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等。这次民主生活会,达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实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三是切实进行整改。针对民主生活会上查找出的不足,支部制定整改方案,从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整改: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强化党的建设,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深入思考审计工作的本质,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民本审计理念、绩效审计理念、免疫系统审计理念,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规范审计程序入手,加强培训工作,实施全程管理,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二、严格把关,认真撰写领导班子检查分析报告
一是早准备。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前,严格按照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组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及调查问卷,多渠道、多方面听取审计一线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初步梳理、归纳,认真有序地完成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意见汇总与反馈等前期工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严要求。支部书记、局长程晓玲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谋划撰写工作,明确提出起草要求,对提纲的具体内容逐条进行分析指导。支部成员对分析检查报告提纲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分析检查报告问题找得准,原因分析得透,思路措施实。
三是求实效。经认真分析、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深刻查找原因,形成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识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取得的成绩,全面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审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审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个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明确了下步发展的措施,为下一步整改落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汇集民意,积极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
为深入开展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提高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质量和效果,我局按照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群众评议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潘学办发〔2008〕6号)要求,于2009年1月4日召开了专题评议会,组织干部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2
一、在基层困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问题
首先,计划性与临时性的矛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任务安排的临时性,直接影响了地方审计部门的计划性,审计力量的协调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审计任务的临时性、没有计划性,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本末倒置”式的审计,给审计工作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查处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很多不便,特别是办理了调任、转任、升迁的领导干部若发现了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给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督部门处理问题带来更大的难度,这样一来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就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往往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人员安排与经费保障的矛盾。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一般是依托同级审计部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平时审计部门既要完成上级部署及地方政府交办各项任务,同时,还要对同级财政、财务收支实施监督。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化,人动频繁,离任审计对象较多,如领导换届,一次性的离任审计委托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有的时间跨度较长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审计结果报告),而地方审计部门力量较少,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方法还多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上,审计资料的连贯利用也较差,往往使离任审计工作“人疲马乏”效率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很难保证,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再次,审计评价与评价标准的的矛盾。审计评价也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评价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及所在单位的内控制度、管理情况等作出综合性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体现,是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认定领导干部功过是非的主要参考依据,事关领导干部升降,因为具有其特殊性就显得更为重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公证与否,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的风险,在目前地方审计机关还没有一套完整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也就对领导干部难以作出较高质理的评价。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及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的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
第四,审计结果与公开透明的矛盾。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报送上级人民政府,抄送干部管理和纪检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出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公开披露。对于干部管理和监察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对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在组织部门任用时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审计人员在群众监督下,不徇私情、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二、对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选调和配备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审计业务、具有一定政策水平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以尽快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充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要切实保证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将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给审计工作尤其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必要的支持,为尽快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联动。成立一个由党政有关领导参加,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布置、反馈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模;干部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共同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名单,提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再提交党委、政府批准,纳入审计机关年度项目计划。组织部门严格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做到不审计、不任、不重用,参考审计结果,再决定人事去留。将“离任审计”的观念转变为“任职审计”的观念上来,积极推行“任中审计”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3
摘 要 高速铁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管理复杂等特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审计对象的运营风险为导向,能切实针对薄弱环节,集中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果,因而适应于高铁项目的审计实践。本文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并根据应用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审计 风险导向 高铁建设 改进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铁建设具有技术要求复杂、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投资巨大等特征。因而对高铁项目的审计也有更高的要求。面对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国外开始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该模式以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结合系统理论作为方法理论指导,更为关键的是着眼于所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审计对象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相较于传统的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显著提高审计效率。鉴于高铁项目建设的特征,笔者认为在高铁项目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切实提高高铁项目风险的全程监控水平,提升高铁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必要性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传统账表导向审计模式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经营风险。通过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作业流程分析、经营业绩现状评价、财务报表分析等几大关键步骤,尤其创新性地提出将以往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关联,从而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整体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在于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有效改善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不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等缺点。
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全面的风险认识观。传统审计仅从会计视角予以分析风险,而经营风险并非是传统审计工作的重点,传统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将风险的内涵外延至广义风险,即以整体的视角从所审计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条件、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相对综合、整体的分析,而且以财务风险分析为审计的基础,重点则落脚于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评估。
(2)科学的审计风险模型。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形式上简洁、在内涵与外延上扩展,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其中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交易类别、账表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认定层次风险。
(3)合理的审计侧重点。传统审计侧重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重点在于财务上,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侧重点则在于企业的整体外部环境与经验过程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从而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提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与预期。
2.高铁项目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要性
(1)高铁项目自身特征决定。高铁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巨大、技术相当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综合性强(涉及土建、轨道、机电、车辆、通讯等专业)、涉及面广等特征。在当前高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铁项目的审计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多环节去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等缺陷,同时由于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存在诸多政策法规的空白,因而需要审计对高铁项目所可能存在的政策法规风险、资金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准确的甄别、衡量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审计发展趋势使然。随着审计范围向管理审计领域延伸,审计需要实现由之前的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这就需要提倡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以整体的视角去审视、监察高铁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审计在控制项目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应用
运用于高铁项目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果总结阶段。每一阶段包含的具体工作可如图1所示:
1.第一阶段――审计准备阶段
(1)前期调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旨在从风险发生的源头就达到判断、识别风险的目的。因此审计前要对高铁项目有准确的把握,了解项目概况,熟悉项目的内部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评估该项目的风险状况,以期在审计中不漏掉任何一个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调查时可通过与高铁项目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确保项目立项、概预算及其批复文件等资料齐全,分析项目的投资控制计划书、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各期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等。
(2)制定审计方案。为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应依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基于高铁项目既有特点,设定审计程序,归纳、提炼主要风险点,设计与审计方案相对应的审计项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计方案。
2.第二阶段――审计实施阶段
依据审计方案,展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根据实践的积累和总结,高铁项目审计中,通常存以下四方面风险。在审计过程中,特别关注这些风险,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1)项目规划过程中的风险:即投资决策风险。检查项目是否可行,项目建议书是否已取得相关部门批准,是否进行过可行性研究论证。
(2)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风险:即设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设计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勘察设计范围及内容是否与已批准的可研报告一致,设计变更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时是否制定相关问责制度等;同时检查概算是否科学合理,即有无多计、漏计投资现象,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建设管理费的归集是否准确等。
(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有招投标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和工程管理风险等。
①招投标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是否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了招投标,是否委托了具有合法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了合乎实际情况的工程量清单,标书是否合法、合规,同时能否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状况,是否符合招标人对项目的实质要求。
②合同管理风险即检查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包括合同签订方是否具有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管理资质,合同条款是否与原招投标文件条款相一致,有无遗漏或多列标书外条款,合同变更与补充款项是否符合规定等;尤其是工程造价方面,是否约定合同计价原则,是否规定恰当的计取标准、取费基数和费率。
③工程管理风险即检查项目施工中是否存在分包、转包情况,分包单位是否具有资质,施工、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交纳了各项抵押或保证金,是否在有效期内办理了建设工程一切保险;同时检查项目预算是否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有无计划外建设项目、应实施而未实施的项目,预留未实施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超概预算,以及应对超支或节约现象有无应变措施。
(4)项目财务管理风险。检查项目的建设资金从筹集到使用是否区别于经营性资金,是否依据合同要求,支付各期预付款项,并同时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3.第三阶段――审计总结阶段
审计人员运用系统分析、战略分析、环节分析等方法对高铁项目运行各阶段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撰写审计评估报告时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要明确提出风险识别结论,给出存在的重大风险点,并对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二是要在分析风险事项的基础上,查找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出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
三是要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向审计报告的各层次报送对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是要注重关注项目整体层面的、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建议,凸显风险导向审计意见的前瞻性,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预防作用。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部门可将审计考核中发现的实际案例和各种问题分类整理,组织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案例培训,既可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又可以为各单位提供风险范例,警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从而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高铁项目中的改进
首先,要改进审计工作理念。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是直接对财务进行评估和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力求从项目的源头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各审计单位应立足于企业整体,从运营组织环境、管理模式、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以科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及时地意识到危险,有效地防范风险,科学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功效。
其次,要与项目各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审计工作是对项目整个组织的运营、管理工作成果的评估,因此审计工作所牵涉的部门不仅是项目财务部门,更是需要与工程、物资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并保证这些部门之间管理职能的衔接,从而发挥控制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
再次,要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可以熟练应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同时还应灵活运用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单纯的财务分析专家变成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具有较高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专家。因此,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统一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审计人才队伍,对于有效地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业内风险信息数据库。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总结实践中所收集到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断积累,将其分类提炼、分析后存入风险数据库,以使这些有代表性、典型的风险点为日后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五、结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于审计实践需求的发展,在理论、方法、工具上亦日益成熟,其优势也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与广泛认可。高铁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高新、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对高铁建设项目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十分有利于提升高铁建设项目风险管控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现代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Timothy B.Bell, Frank O.Marrs, Ira Solomon, et al. 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Systems Lens. KPMG monograh.1997:141-159.
[2]Aasmund Eilifsen, W.Robert Knechel, and Philip Wallag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Model:A Field Study.Accounting Horizons.September.2001(9):193-207.
[3]蔡炯,刘晓春.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实施.会计之友.2006(4):42-43.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4
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者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导致的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或紧急状态,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等特点,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巨大损失,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给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带来巨大威胁。公共危机管理是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积极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灾后恢复和监督等管理行为的总称,由政府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公共危机审计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危机审计的定义 公共危机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在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反应和恢复等各个阶段,对被审计单位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以促进被审单位有效履行公共管理责任,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二)公共危机审计的理论依据 一是受托责任理论。该理论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当受托责任关系确立以后,客观上存在委托人对受托人实行监督的需要,其本质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对于公共危机审计,审计机关在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之后,承担者监督灾难救助款物合法合理使用的责任,也就产生了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通过危机审计,审计机关一方面监督和评价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对财政拨款和救助款项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有关救助款项使用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保证信息透明和社会稳定。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浪潮。该种模式是在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以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职能和合法性。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集中于政府管理的效益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致力于对风险的重点关注,督促有关被审单位通过对有限的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效果,并要求审计机关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私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致力于公共危机的管理和应对工作。
二、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成立之始,审计机关就陆续地开展了公共危机审计工作,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其提供实施依据。如1993年《审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1996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对《审计法》的第二十四条均做了细化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对接收、分配、使用和管理社会捐赠资金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审计报告做出了基本规定。《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亦明确指出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这不仅将公共危机事项纳入审计的范畴,而且明确了具体的审计实施方式。
(一)1998年抗洪抢险审计 1998年夏秋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做好抗洪抢险任务的同时,积极展开对救灾款物的审计监督工作。审计署先后通知,要求对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等部门、单位接收、管理、分配捐赠款物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加强对救灾款物的审计。湖南、湖北、江西各省审计部门根据审计署的通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审计探索,如采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审计方式,实现对救灾款物的全面审计;全省上下贯通、及时反馈审计信息,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成立监督小组,增强监督合力等。
(二)2003年云南大姚抗震救灾审计 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相继发生了里氏6.2级、6.1级地震。2004年3月18日到4月30日以审计署社保司司长为组长、由来自昆明特派办、长沙特派办等6个单位的22名审计干部组成审计组,对大姚县及其他一些县区接受救灾款物的情况开展了审计。通过反复核实证据和深入灾区现场,查出了部分、管理渎职等损害受灾群众利益的问题。2005年4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大姚地震审计结果,披露了未及时下拨中央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等不良情况,要求有关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将有关违法违规人员移送司法部门处理,并建议云南省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管理机制。
(三)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审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有关救灾抗灾工作陆续展开。为确保救灾款物的合理管理、发放和使用,审计署在事发后短短数天之内就成立了由审计长任组长、两位副审计长任副组长和有关司局长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款物审计领导小组,并派出3个督导小组到审计一线督查和指导工作,对抗震救灾款物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同时审计机关注重同政府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和配合,实现了监督与管理的并行,共同服务于抗震救灾大局。审计署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网址,还专门开通了一条免费长途举报热线,接收社会各界人士对发现的挤占、挪用、贪污、侵占、浪费、虚报冒领救灾款物问题的举报。至当年12月31日,审计署了4次审计公告,除第一次审计公告外,其他审计公告中都表明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此次审计在地震刚发生不久即刻展开,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并对救灾款物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有媒体称,此次审计是“国家审计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跟踪审计工作”。
三、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现状评价
纵观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危机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审计水平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越来越有保障。但我国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法律依据不够健全 我国有关公共危机审计的法律法规多为分散的个别条款,这些规定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支持,但还存在下列不足:规定条款过少,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匹配性不足,无法形成有力的制度支撑;规定内容笼统,与开展非常规性的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相比,其可操作性程度相差甚远;规定范围过窄,局限于基金、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对捐赠物资审计也是笼统概括,未能涉及绩效审计;规定被动应急,针对特定非典、地震等危机事件,被动出台临时应急性通知或文件,提出开展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缺乏强制性、延续性、前瞻性和一致性。
(二)审计组织机制不完善 审计机关的工作安排具有临时应急性,缺乏前瞻性、规范性、预见性;审计机关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较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功能;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利用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组织和配合审计工作的有力展开。
(三)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审计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审计小组成员在意识上缺乏对突发事件特殊性的认识,在平时缺乏应急审计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训练,在审计中不得不面对被审单位陌生、恶劣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会面临诸多困难,导致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绩效审计理念滞后 审计机关对危机事件审计仍旧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以查找救灾款物流转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目标,尽管审计中已经开始注意从机制、体制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但对于救灾款物的实际使用效果、对被审单位的管理制度、对危机管理的整个运行机制关注较少,审计的覆盖面狭小,审计结论的建设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在程序方法方面,由于危机事件紧急,审计小组往往在未进行审前调查、没有评估审计风险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制定审计计划,导致审计工作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审计事项的考虑也难免欠缺周全。就技术方法而言,传统的以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为基础的审计模式,恐怕难以在危机审计中得到有效贯彻,也并非能得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所以在审计人员面临挑战;现代审计以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为主要辅助手段,而在危机审计中,面对危机事件事发后的待处理和审计事项,审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筛选合适的审计对象,其中难免收到被破坏和损毁而导致收集证据的不利影响。
(六)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审计机关在危机事件中表现的临时应变,使得他们未能对这种突发事项缺乏日常的警惕和关注,导致危机发生时审计工作安排上较大的盲目性与被动性;由于危机审计主体目前仍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参与较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整体力量的联动作用的有效发挥;群众参与线索举报的激励机制不足,审计工作量较大,而对审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不够广泛深入等等。
四、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务改进对策
基于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开展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采取如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公共危机审计法律法规 鉴于公共危机审计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的重大社会影响,在远期规划中,应研究制定《公共危机审计法》,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实现与其他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相互协调,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近期规划中,应研究制定《公共危机审计实施条例》,明确审计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审计责任追究机制,确定审计效果评估标准,为公共危机审计法的制定提供经验基础;在当期工作中,应抓紧制定《公共危机审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明确公共危机审计的目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为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二)健全公共危机审计组织机制 首先协调好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在危机审计中,要及时与政府沟通,以了解危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作为审计工作的参考,审计机关也要及时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以听取有关指示,同时通过呈报审计成果体现审计机关工作绩效,获得政府更多的肯定与支持;其次审计机关要协调好与纪检、监察、财政、民政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建议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以做好应对危机的工作准备,同时审计要与其他部门之间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共同合作努力来实现危机的顺利解决;再者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优势。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审计机关还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新闻舆论,主要面向广大社会人群具有巨大力量,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公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信息需求逐渐增强,通过及时公布危机审计信息,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危机进展状况,还能增强对审计机关和政府的信任。
(三)提高公共危机审计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充实危机审计人力资源,选拔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知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有利于保证审计工作实现专业分工,审计人员各展所长。关注和重视危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的日常培训,锻炼他们的工作熟练度和对危机审计执行工作的敏感度,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实施审计人员定期轮岗、交流,使审计人员有机会接触多行业审计,拓宽他们的审计视野,不断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为应对危机审计中来自各方不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危机审计演练,对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解决方案,以此不断检验和提高审计人员的应急能力,逐步提高审计人员临时应变的能力。
(四)树立公共危机绩效审计理念 美国审计署在2003年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照客观标准,客观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其目标一是评估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评估内部控制、法律和其他规定的遵循情况。对照该项定义和目标界定,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救灾款物跟踪审计,更多关注的是对法律的遵循情况,远未能达到对于危机管理这一“项目”进行绩效和管理方面的评价,也未能开展危机预警这一“前瞻性问题”的评估,同时也缺乏对于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典型经验这一“最佳实务综合信息”的评估,绩效审计的理念未能在现有的公共危机审计中得到体现。《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说明在公共危机审计中贯彻绩效审计的理念,不仅仅是国外经验的简单借鉴,而是我国审计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改进公共危机审计方法 审计机关应开展对民政、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的日常调研,在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同时,注意收集相关应审资料,做好平时资料储备;建立基层审计机关零时报告制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危机状态和相关信息,为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资料基础,同时根据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方案;针对危机审计手段落后的实际,审计机关应尽快开发危机审计专用软件,并结合采用远程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针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关资料被损毁的状况,审计人员在更多地采用现场核实、调查、询问等取证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审计关口前移,促使被审单位在危机管理开始,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灾款物管理的效率、效果,将重大错弊和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是将相关成本控制在被接受的范围内。
(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建立公共危机审计公告制度,通过制定危机审计公告准则,对公告主体、公告内容、公告时间、公告范围、公告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为审计公告的规范化、统一化的出具提供标准。建立公共危机审计案例库,不断进行审计工作总结,为审计人员培训提供素材,为审计工作实施提供经验参考。明确和深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要认清我国审计信息化滞后的现实,认识到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结合对危机审计的认识和了解,探索公共危机审计实现信息化的最佳路径。针对危机审计手段落后的实际,审计机关应尽快开发危机审计专用软件,通过快速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来增强审计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审计跟踪的主动性和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并结合采用远程审计技术,突破审计空间环境的局限,实现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创新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为审计信息化工作提供支持。我国已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救助中使用了GIS等先进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仿效国外的做法考虑将GIS、RS等技术方法应用到相关的灾难救助审计中去,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充分的证据资料,将该技术获得的电子资料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审计评价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系审计署2010年至2011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审计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0SJ0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5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来源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不能控制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活动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审计风险。
(二)缺少质量控制内容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特殊质量控制的内容。1.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目标之一即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2.是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
(三)取证风险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些审计事项尤其是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通过一般的审计程序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特殊性及审计手段和审计程序的局限性,导致收集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存在瑕疵的风险。
(四)审计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不仅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重大决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做出综合合评价。由于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证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标是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评价结果涉及被审计者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更大,甚至还会引起行政复议或诉讼风险。
另外,目前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一套科学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致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审计风险。比如大量引用被审计人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数据内容而未进行实际调查就进行评价就会显著增加审计评价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于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审计的人员应严守审计纪律,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2.合理整合配置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几个重要环节:
1.必须在接到主管部门或有关单位的授权或委托书后,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及时调查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发送审计通知书时也应抄送被审计人。2.严格按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所指定的内容进行审计取证工作。除发现有重大的违规违纪问题需投采取详查法外,对任期时间跨度大,经济活动繁杂的单位,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如用抽样法进行取证。视听证据和言辞证据也应重视。所有的证据都应按规定的程序采取,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审计证据应紧扣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和经营管理业绩,作为反映事实的第一手材料。要避免被无关事件的干扰,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4.审计报告中所列的每一事实都应有相应的证据和依据做支撑,所表述的内容非专业人员也应该一看就懂。审计报告着重回答的是“是什么”,没有调查清楚或者似是而非的事项不应列入。5.经济责任评价要科学合理。应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范围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依照审计规范评价准则和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规定的评价内容做出评价建议,提出审计意见。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
(三)建立统一审计评价的标准,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
根据审计评价的对象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写实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给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由于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职务升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审计人员主观臆断,应按照指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与前审计结论重大不同之处,必须补编延伸复核以前年度审计情况的审计实施方案。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应定期抽查审计实施方案,给予评定,并对抽查数量规定一定的比例,以保证监督效果。
(四)建立双向承诺制度,明确双方法律责任
为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实行双向承诺制度,明确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对诚信的保证,谁违反承诺,就由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监察审计工作总结范文6
综合协调机关日常工作,负责党务、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党政会议的组织、落实工作;负责人事、专业技术职务的报审工作;负责机要保密、党政会议记录、文档(含电子文档)管理、信息管理、收集及报送等工作;负责电子政务、网络维护及影音设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及归口部门干部、职工教育、考核、推荐等管理工作;负责目标任务的分解及科室目标的制定工作;负责机关政务公开、政务及工作督查、制度建设;负责计划生育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制定本年度党政工作打算及工作总结;配合工青妇搞好各项工作。(对应的市工信委处室:办公室。对应的区上单位:区四大班子办公室、纪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经文办、工青妇、人事局、计生局、信息中心等)
二、项目服务科
拟定全区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负责落实全区工业和信息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和利用外资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负责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扶优扶强等工作;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负责拟定都市工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对应的市工信委处室:规划发展处、技术创新处、招商处、装备与军工产业处、轻工产业处、工业信息化推进处、有色冶金建材处、化工处。对应的区上单位:区发改局、科技局、统计局、经合局)
三、经济运行科
负责制定落实地区工业经济指标的年度计划,监测分析全区工业、信息产业及非公经济运行势态,按月编制工信及非公经济运行动态信息,统计并上报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负责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工作,IT产业的生产及发展状况并进行分析,促进“两化”融合的快速发展。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有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协助安全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的督导工作,负责民爆生产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煤炭经营监管和煤炭市场的整顿。(对应的市工信委处室:经济运行处、信息产业处、服务体系处、装备与军工产业处、轻工产业处、工业信息化推进处、有色冶金建材处、化工处、煤炭处)
四、循环经济发展科
负责制定全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拟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负责协调落实年度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清洁生产;负责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技改项目的审核、报批及备案工作;负责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负责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协助市上对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的岗位认证工作、负责节能降耗监测和考核评价,履行节能监察中心职责。(对应的市工信委处室:循环经济处、环境资源处、节能监察中心、装备与军工产业处、轻工产业处、工业信息化推进处、有色冶金建材处、化工处。对应的区上单位:区发改局、环保局、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统计局)
五、财务监管科
负责监管各类财政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编报部门预决算和管理资金的使用;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监督指导系统企业财务工作;管理所属房产工作、负责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负责机关的政府采购和审计工作;负责劳动工资、医疗保险等工作。(对应的区上单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医保局、区审计局)
六、担保服务科
完善担保中心各项规章制度、项目考察、项目评价、保后监管等制度;建立健全中心评审会议制度、完善职能、强化抗风险能力;优化内部管理,降低担保风险;负责完成区上下达的担保目标任务;加强与协议银行的合作与沟通、扩大合作面,完善银行与企业间的融资平台;定期组织银企联谊会,交流并及时掌握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帮助企业开发项目,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拓展担保业务、探索中小企业贷款的运行模式并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中心。
七、企业管理科
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区有关企业改制法律法规、政策,负责系统企业的改制工作;负责系统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脱困及再就业工作,组织企业做好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工作。(对应的区上单位:区人社局、区社保局、区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