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1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问题技巧

高校档案有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该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面貌,并且它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及维护学校或者师生的切身利益、编史修志等多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各个历史时期所收集的珍贵史学材料及科学技术领域的高新尖端成果档案,它们对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了该学校的招生、科研、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也是保持高校管理与建设工作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且它还可以为高校党政管理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查考凭证,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和多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参考依据,为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很多基础数据,为宣传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许多生动的教学素材,为编史修志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资源。

其次,高校的档案馆或者档案室主要用于收集、鉴定和整理该学校在招生、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中的档案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保管、提供利用的专门机构。通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分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文件材料,转化为集中的、统一的、系统的档案资料,再通过科学地编辑研究,将其蕴含的信息提取出来,组成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体,为高校管理、建设、科研、评估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储备。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技巧

(一)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将档案作为管理对象的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工作,高校档案规范化管理现已成为学校整体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管理方法要求学校行政机构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以及专职或者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从每个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直到档案信息的开发及利用服务等多个环节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执行,从而确保档案能够完整收集、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并可利用快捷方式得到检索。与此同时,该规范化管理方法也可对科研、教学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规范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当按照各大高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且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档案管理工作情况,制订一套适合该单位内部使用的统一的工作制度及办法,这可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并且可以确保归档资料的完整性。

(二)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首先需要说的是,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可与学校重要机密档案进行直接接触,因此他们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完全忠于党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再者,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有很高的专业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各高校应当广泛的引进高层次档案管理人才,并且需要制定一些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那些政治素质高、专业素质强、学历层次高并且具备现代化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最终逐渐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年轻化、高学历化的复合型档案管理队伍。最后,要加大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或者交流会,可以使这些工作人员与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相接触,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现有的档案管理观念,也为他们接受新的现代化档案管理方法打下基础,并且通过培训,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可以全面掌握高校档案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最终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加大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宣传,明确管理职责,落实责任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这样才可以使更多的人对该工作的具体内容、管理性质以及档案管理本身所能才生的效用有较深的认识,最终提高对档案工作形成一个全局的认识。按照我国颁布的《档案法》的具体规定,各高校的档案应当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在档案的管理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并且该工作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不断加强专职和兼职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四)加大现代技术手段的投入,实施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和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紧密地与之进行结合。为了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需要加大现代技术手段的投入,这样高新技术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并且可以令其服务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高校体制的改革及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巧燕.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起。为了节约用地,不断有高层建筑出现在建筑密集地带。建设场区狭小,给工程施工留有的空间很小,且大量深基础工程集中在市区,工期紧,施工场地狭小,施工条件复杂,在基坑开挖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就必须给予更加充分的考虑。逆作法由于具有缩短工程总工期,节约施工成本、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在高层建筑地下室中应用广泛。

一、工艺原理

逆作法是相对于建筑物传统的施工顺序而言的,传统的施工多层地下室,一般是先用支护结构围护后垂直开挖基坑,直至挖到设计标高后,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底板,然后再逐层向上施工基坑开挖所需的支护,最后才进行地上结构施工。与此同时可自上而下进行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工艺原理如图1所示)。简而言之,逆作法施工是一种以地面为起始点,向上、向下同时进行施工,直至工程完工新的施工方法。一般来说,逆作法施工可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部分逆作法、分层逆作法。根据地面层底面的梁板结构敞开或封闭的不同情况,又可分为开敞式逆作法和封闭式逆作法。

图1“逆作法”施工工艺原理

二、施工工艺特点

(1)可使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和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立体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时,大约可节省三分之一工时。

(2)受力良好合理,围护结构变形量小,因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也小。

(3)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

(4)施工可少受风雨影响,且土方开挖可较少或基本不占总工期。

(5)由于开挖和施工的交错进行,逆作结构的自身荷载由立柱直接承担并传递至地基,减少了大开挖时卸载对持力层的影响,降低了基坑内地基回弹量。

(6)一层结构平面可作为工作平台,不必另外架设开挖工作平台与内撑,这样大幅度削减了支撑和工作平台等大型临时设施,减少了施工费用。

(7)逆作法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逆作法支撑位置受地下室层高的限制,无法调整高度,如遇较大层高的地下室,有时需另设临时水平支撑或加大围护墙的断面及配筋。由于挖土是在顶部封闭状态下进行,基坑中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承柱和降水用井点管,目前尚缺乏小型、灵活、高效的小型挖土机械,使挖土的难度增大。但这些技术问题相信很快会得到解决。

三、工艺流程

地下连续墙、支护桩、工程桩(含钢管柱)的施工开挖负一层土方至给定标高首层楼板施工开挖负二层土方至给定标高负一层楼面结构施工(含部分衬墙)开挖地下室剩余土方垫层浇筑底板防水层施工底板结构施工负三层防水及衬墙施工负二层楼面结构施工负二层防水及衬墙施工。

四、工程实例

(一)工程概况

某建筑,地上28层,地下3层,建筑总面积为25400m2,同工期为14个月。该工程的工期紧,施工场地狭小,为了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期,因此在设计初期便确定了地下室采用逆作法施工的工艺,地下室结构和±0.00以上将从首层楼面开始,地下室结构和±0.00以上同时施工,从而达到节省工期,提早进行售楼的目的。

(二)施工准备

进场施工前,首先要组建项目经理部,落实材料和人员,合理安排人材物,与甲方及监理保持密切协作。专人负责进料,工程师核定,确保井壁管、过滤管、黏土等材料的质量。

(三)续墙中梁盒的预埋

由于考虑到基坑将采用首层、负1层及负2层框架梁作为水平支撑体系,因此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就必须在墙体上准确预留出框架梁的接口。本工程采用了预留梁盒的方法,即通过准确的计算和安装时的控制,事先在连续墙墙体钢筋笼上放置梁盒,日后待土方开挖后将梁盒内的填充物清理干净即可进行框架梁的安装,简单又快捷,而且还节省工期和成本。

(四)续墙、冲孔桩的施工

根据工期计划及设计图纸要求,本工程的地下室采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土方开挖前必须先完成连续墙和冲孔桩的施工,再进行桩承台基础与钢管柱的接头节点的施工。连续墙和冲孔桩将按照常规的施工工艺进行。

(五)桩承台、结构钢管柱施工

(1)当工程桩浇筑完成且达到一定强度后,应先用泥浆泵将桩孔内的部分泥浆抽出(以孔壁不坍塌为准),然后再往孔内抛入袋装的碎石,直至有足够的高度和密实的工作面能站立作业人员(碎石粒径1cm~3cm为宜)。

(2)为了满足人员井下进行钢管柱定位器安装的空间要求,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经验,人工挖孔成井的内半径必须比桩承台半径大0.5m。挖柱井孔前,要定出轴线及柱井位,放出柱井孔位中心线和柱井孔径。

(3)进行开挖时,孔井的开挖方式类似人工挖桩的开挖,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作为支护,并严格监控井下的空气、水位情况以及开挖深度。

(4)在施工桩井完成后挖桩井孔达到要求的标高时,并通过鉴定和验收,符合要求后便可进行桩头浮浆打凿以及桩承台垫层的浇筑。

(5)在承台垫层及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便可以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出承台的竖向钢筋及进行钢管桩埋件的安装,然后在浇筑桩顶及部分承台混凝土,将钢管柱脚的预埋件固定,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以后再将钢管柱吊装至井内,将其与预埋件焊接安装牢固,最后再进行钢管柱内混凝土浇筑,并在井孔回填前安装好地下室各层的节点环梁。

(六)土方开挖

由于土方施工与结构施工交叉进行,因而土方施工变得相对困难,土方开挖直接影响到结构施工,对工期影响较大,合理科学地组织好土方施工是逆作法施工的首要问题。本工程按水平支撑的分部分五次挖土,除第一次采用正作法外,其余几次均采用逆作法,施工流程如下:

(1)第一次基坑大开挖土方到满足安装首层框架梁板支项施工,完成首层框架梁、板浇筑施工并留置出土口;

(2)第二次基坑土方大开挖至满足负1层框架梁支项施工,并进行负1层框架支撑梁(不浇楼板)及核心筒剪力墙的施工。

(七)地下室核心筒的施工和基坑土方开挖的完成在基坑核心筒部位的土方开挖完成后,首先进行核心筒承台的施工,以确保核心筒剪力墙能在上盖结构施工到18层楼时能够全部完成。核心筒承台和地下室的剪力墙采用顺作法施工,从底板一直做到伏1层剪力墙,从而完成核心筒剪力墙的结构施工。核心筒完成后,上盖结构可以继续向上施工直至封顶,而地下室再将核心筒以外的剩余土方挖运出去,至此整个基坑土方开挖工作全部完成。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3

随着高校办学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和社会化,大学的任务早已不止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多种文化和思潮的交融交织交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高校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张力与合力。为此,高校可构建“防、管、控、导”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知情权和主导权,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在校大学生大多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以树典型的正面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激励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此外,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进行自治,通常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做得多,自我教育方面做得少,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仍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形式载体,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如可组建“学生讲师团”,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省市讲师团专家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主人翁和践行者,扩大“学生讲师团”巡回宣讲的覆盖面,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感想体会等来教育同龄人,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自我教育的共鸣效果。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4

Abstract: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s contemporary students with a platform to serve to society,enhance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mselves very well. It shows the positive mental outlook of volunteer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and progress. However, affecting seriously by the existing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work are restricted. By analyzing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s, exploring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volunteer works,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in the volunteer work were studied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非规范化问题;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non-standardized problems;empirical research;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7-02

0 引言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的英文表述为“Volunteer”,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专业技能等资源,尽己所能、不计报酬,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在香港、深圳和广州等地通常把“志愿者”称为“义工”。近几年,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农村扶贫开发、服务西部计划、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志愿者服务工作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规章制度、选拔培训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依然处于临时性、应急性的状态。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结合实证调研工作,分析其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非规范化问题认识

1.1 志愿者的选拔环节缺少程序化的运作 人员选拔是志愿服务有效实施的至关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招纳工作主要是采用自愿报名(包括推荐和自荐),在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的依据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活动组织者缺乏针对性的遴选和规范化的选拔流程,盲目扩大招募范围、降低进入资格,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组织当中,但是并没有做好开展志愿工作的心理准备或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有些学生则是怀着获取心灵满足感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励等功利性动机。所以在实际志愿服务当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中途退出、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影响整个志愿团队的正常工作和志愿者形象。

1.2 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层次偏低 由于没有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团委或各级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一到两名专任教师统筹安排,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指导工作基本都在校内进行,工作基本都是由专任教师负责,缺少所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很少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所以培训指导工作的总体水平偏低,培训质量总体上很难达到志愿工作的要求。

1.3 志愿服务工作缺少有效的分工和监督 在我们对高校志愿者所做的一项调研中发现,38.2%的同学认为志愿团体内部分工不明确,最终导致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团体成员之间产生内部矛盾,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的特征,志愿团体通常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临时组建而成,师生之间、成员之间缺少相互了解,所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往往被忽视,工作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成员背景复杂,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由于权责不清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也是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就从正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实时的监督管理,缺少对志愿服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环节。

1.4 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长效机制 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活动多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调查,近50%的学生认为如今大学开展的志愿活动创新性不足,项目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志愿团体成员严重流失;另外,对志愿服务者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则缺少政府部门权威的服务证明。以经费开支为例,大学生志愿活动所需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自筹和个人负担三种方式,但大学生属于无收入阶层,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其经济压力,这就阻碍了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综合以上因素,高校志愿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 规范化对策建议的整合

2.1 首先应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应涵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机制、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反馈和监管机制。志愿者的招募是志愿活动开展的基础,而培训指导工作则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以志愿服务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拔优秀志愿者,根据其所承担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有区分度的专业培训指导,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合理的评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身的时间、精力和爱心来服务他人,其各项权益理应得到保障,无论是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对其而言都是一种鼓舞和鞭笞,所以应建立制度化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管、评估反馈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综上所述,只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确保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据、高效的开展。

2.2 加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和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志愿活动强调自愿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社会提供扶老助残、规范行为、抢险救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服务内容,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高校志愿服务首在宣传,宣传方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张贴通知等传统形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通过学校、政府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协作,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借助专题讲座、咨询答疑会、报纸书刊、网络媒体等渠道,向学生传达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拓宽思路,探索多样化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杜绝形式主义的志愿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特征、办学特色,因地制宜,把握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各界、高校内部以及特殊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规划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让服务更深层次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并在服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受惠对象的意愿来改善服务质量,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铺张浪费。创新一些新的、可持续性的服务项目,围绕志愿者服务工作日、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基地等特色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着力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2.4 细化高校志愿活动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

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细化分工并加以实时的跟进监督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和专业特长的精英群体,来自于不同系别、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通力协作的志愿团体,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项系统化的志愿工程,所以应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细化分工、布置任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超过65%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关,可以做好的志愿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师资力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反馈,及时指出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加以改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真正达到志愿工作服务社会并完善自我的宗旨,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有机会通过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并展示自己、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总结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搭建各个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桥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能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愿望,又能实现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初衷,是达到社会和大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非规范化问题,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创新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广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努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其应有的绵薄之力。

注释:

①参照中国共青团网文件:中青发[2006]55号《关于印发〈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通知》.

参考文献:

[1]李梦园.高校志愿服务“被志愿”的几点反思—浅谈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引导志愿服务[J].北方文学:下,2012,(4):231-232.

[2]李锋青.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3):23-24.

[3]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32-136.

[4]陈步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商情,2011,(49):21-21.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5

Abstract: Since long, our country dossier supervisory work relative lag, existence dossier 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control system not to be perfect,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s to provide the insufficiency, the hardware condition meets the file safe storage requirement not completely,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he modernized level not higher ques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limited the dossier function display.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regarding this, in view of these questions, proposed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dossier supervisory work comprehensively several suggestions.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

Key words:The university dossier management dossier control system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s

作者简介:张丽娜(1981―),女,汉族,陕西宝鸡人,黄冈师范学院人事处,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一、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与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为高校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因此,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过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借)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职工人事档案数量增多,个人材料进档频繁,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重视不够,高校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高校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这将不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

5、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严重冲突。

二、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人事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广大教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2、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人事档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紧密围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保管、查阅、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整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断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3、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首先,高校人事档案部门应该落实有专人负责,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其次,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严守工作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加强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按照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配备档案柜和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人事档案的完好保存。

5、加快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听取人事档案工作第一线人员的意见,选用适合本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软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全面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尽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从实体档案管理向虚拟档案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事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焱,改革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档案,2008.3

[2]潘廷将,试论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4

高校纪检工作意见范文6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文化建设”是需要高校全员参与的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还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长远发展。当前,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起着指导性作用,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基本呈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二是大学文化在校园主体行为层面上呈现出的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非自律现象。三是大学在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上仍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四是我国大学的校园建设在环境文化层面上有趋同化现象,大学文化在客体的呈现上大同小异。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还有利于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1、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现今,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而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实并丰富和谐文化,在师生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使优良的校风学风、和谐的育人环境,较高的师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以此来建设和谐的校园,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增进共识,最终引领和推进大学和?C文化的发展。

2、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好坏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因此,大学只有对其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倡导先进的文化理念,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战略,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打造出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在更好发挥社会职能的同时推动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高校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工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高校就是要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职能,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建设工作中。因此,高校工会是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1、高校工会可以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

大学的教职工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工队伍的相关道德素质水平以及精神风貌对于广大的青年学生们具备着非常优良的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对于学生们的学风以及道德观念有着非常直接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质量。

2、高校工会可以参与执行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案

高校工会在现阶段,面对新的教育教学相关任务,始终要围绕着学校的中心思想进行教育工作,也要承担起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教育责任。要通过做好教职工的文化建设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去不断的满足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需求。

3、高校工会可以帮助制定优良的大学文化建设目标

推进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高校工会在大学文化建设目标的设计中具有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相关系统工程的强大优势,也可以更好的把教职工们组织起来、凝聚在一起,总结并且反映出教职工对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愿及要求,通过人人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中,使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把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和学校精神根植于人心。

4、高校工会可以成为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