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1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46-01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使得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广大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EIM)主要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ERP、OA、CRM、电子商务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当前,国内企业如何更大程度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怎样摆脱繁复的组织架构,打造最优价值网络成为困扰已久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扩展销售规模、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利用企业员工的眼、手或仪器测量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自动化的传感设备可以帮助员工自动获取数据信息,而且准确性高。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网络的便捷,可以使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企业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电脑对企业资金调动、人员配置等作出迅速安排,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充分掌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大量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建立自己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和体系,有些企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触而就,有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主观上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管理者保守的认为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作用不大,传统的方式照样能搞好企业。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效益,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加上看到企业信息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对信息化丧失信心,只是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2.网络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无法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利用网络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活动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只进行简单的邮箱收发,不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上的资源来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个别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网站,由于不够重视,网站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企业网站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条件落后,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条件。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大部分不是我们自产和研发的,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我们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远远不足。
4.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不足 虽然我国的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大了投资力度和规模,但是整体上看,还有好多企业在投资力度上远远不够。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的投资相对比较少,甚至没有。
三、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措施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需要,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1.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适应时展的需要,广大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策略,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进行深层次的培养,把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做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竞赛、交流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管理者或领导者要给予信息化管理战略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要深入工作实际,掌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机制和物质技术系统 现代企业必须把管理信息化建立在管理创新和机制转变的基础上。企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信息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建立和完善实行信息化管理所应有的物质技术体系,加快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市场化运营提供全方位信息交换和信息咨询服务的综合数据库。建立全面丰富的物质技术系统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也有助于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把管理信息和质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切实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223-01
1 引言
目前,企业的竞争核心已从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售后服务演变到快速反应能力的管理。信息管理成为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活动。单纯的信息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信息管理同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相结合,成为企业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2 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信息化战略
将竞争战略引入到供应链信息管理,是要把信息管理提升到战略的角度,根据企业的目标制定出与企业总体战略紧密联系的信息战略。信息化战略分为外部信息化战略和内部信息化战略。外部信息化战略的目的是使外部信息战略与企业的供应网络相联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来获取竞争优势。内部信息化战略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信息优化,使企业内部信息集成,消除信息孤岛。
2.1 外部信息化战略分析
外部性信息化战略包括整体环境信息战略、潜在进入者信息战略、替代者信息战略、供应商信息战略、顾客信息战略、竞争对手信息战略。根据波特竞争力模型衍变出的外部信息战略模型,将信息要素与企业所在的整体环境和产业内的环境相联系,通过以上战略形成合力,来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1)整体环境信息战略。由于企业的战略环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那么企业整体的信息战略同样具有动态性,根据PEST分析将整体信息战略任务进行划分,包括政治法律信息资源、经济环境信息资源、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2)潜在进入者信息战略。潜在进入者信息战略主要对潜在进入者的企业实力进行分析,评估其进入行业的可能性,以及进入对行业所造成的影响。
(3)替代者信息战略。替代者信息战略主要分析其替代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变革幅度。由于其技术的专有性和革命性,给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对替代者信息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潜力。
(4)供应商信息战略。供应商信息战略主要是对供应商成本,供货稳定性,结成战略联盟以及信息共享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企业纵向发展的能力。
(5)顾客信息战略。顾客信息系统主要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系统,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以便更好的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6)竞争对手信息战略。竞争对手信息战略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的运营情况、财务情况、以及上下游关系,以便了解对手的全面情况,并以此调整企业的经营。
2.2 内部信息化战略分析
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中,信息技术存在于技术开发这一辅助活动中,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直接活动顺利进行,要求将内部信息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从整体战略出发,在信息管理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的各种活动。
(1)信息战略下的采购活动。传统的采购模式,其目的仅限于补充库存,保证安全库存。信息化战略管理下采购在需求信息的约束下进行,即信息化战略是企业采购活动的出发点,使用调研预测等获取的信息来指导采购活动。
(2)信息战略下的库存活动。库存有调节需求和供给,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功能。信息化战略的库存管理,能够增进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减少超过实际需求的“缓冲库存”,从而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最终提升顾客满意度。
(3)信息战略下的生产活动。要求企业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细化生产调度,对现有设施做出详细的安排,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必须在对企业的内部信息完全掌控的前提下完成。通过内部信息战略,在内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对资金、设备、人员整合,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4)信息化战略下的配送活动。企业的配送活动是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之间的衔接环节。对其进行信息化可以对配送流程加以控制,调整渠道中的产品数量,加快配送速度,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3 信息化战略实施要点分析
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要与企业的供应网络紧密联系,在供应链进行高度整合的前提下,应用信息化的战略管理,注意到企业外部的信息化战略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战略,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3.1 增强供应链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降低信息成本
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过程是链式的过程,信息按照供应商-企业-分销商-顾客这一结构进行双向传递,信息传递存在结构上的缺陷,信息传递距离过长而引起信息失真,产生了“牛鞭效应”。实施信息化战略,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关系加强,在信任机制的约束下,节点企业实行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结构成为网状结构,任意的两个节点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传递,加快传递的速度和精度,信息获取成本也得到降低。
3.2 注意信息化战略与操作层面、管理层面的协调
信息化战略要求把企业的目标,支持企业目标所需的信息,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的实施者等要素相集成,在战略、操作、管理层面协调统一。操作层的信息化工具,要在信息战略的指引下整合资源,控制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调配平衡,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构建学习型组织适应发展。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变革工具,改变交流的方式,并为员工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管理者也可在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方案上进行决策,降低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提高效益和效率。
3.3 信息化战略需要企业相关部门的支持
企业的相关部门,应给予信息系统大力支持。企业的组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没有其它部门的协调,信息化战略在实施阶段,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不会达到最好。例如,人力资源部没有获得使得整个信息系统正常运作的人员,那么整个信息化战略就成了空谈。
参考文献
[1]谢东辉.信息化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3
一、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架构,并通过企业信息化缺乏架构表现出来的问题,引出了企业信息化架构的意义,进而讲述了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内容和本质。
培训老师讲解了主流的四种信息化架构方法:美国国防部体系结构设计(DoDAF)、美国联邦体系结构设计(FEA)、企业架构框架(TOGAF)、面向服务的建模和架构(SOMA)。其中DoDAF和FEA是相对离散的结构,约束力不强,TOGAF是目前企业信息化架构建设的主流,而SOMA是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方式,是未来信息化架构的发展趋势。
重点以IBM公司作为咨询公司,为某国有大型集团进行信息化架构建设为例,讲解了信息化架构建设的五大实施步骤,及各步骤的实施方法、工具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别为:
(一)业务架构设计
这里需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愿景,建设、优化和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机构以及职能,并据此通过图表、调查问卷、研讨会等形式,分析并找出企业IT建设的问题和详细需求,确定IT建设的建设点和关键点。
(二)数据架构设计
此步骤需从数据编码标准化开始,逐步建立数据仓库、建立归档的数据库,建设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系列数据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从而形成全局的可共享的数据中心。
(三)应用系统架构设计
此步骤将形成一个描述企业现有或未来概念应用架构的单一视图,规划定义IT系统和他们之间的接口以及集成方式,展示企业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T应用系统和功能。
(四)IT基础设施架构设计
这步又称为技术架构,它主要定义了如何建立一个IT运行环境来支持数据和应用架构,包括IT基础设施的组成、网络部署方案、数据中心建设方案、灾备体系的建立、安全机制的建立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考虑业务架构、数据和应用架构、现有的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五)总体实施策略与IT治理
这里主要包含5块内容:1、通过一系列的工具和讨论预计项目任务量,并确认项目的优先级;2、进行通过比较分析进行产品选型,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3、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和需求变更管控机制;4、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的IT服务管理;5、IT运维工作服务化、流程化的方法,及问题管理的方法等。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4
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信息化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
(一)公司总战略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响应审计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选择企业战略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方向,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特别是对于现代化集团企业来说,总体战略目标往往是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企业。这要求公司基础管理过硬,制度完备有效,流程清晰流畅,机制科学配套,现代化手段先进适用,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经营合法合规,管控高效。总公司审计部门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旨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规范经营保驾护航,“控风险、促规范、增效益”,全面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在强化合规性检查的同时,向增加企业价值转变,提供包括管理咨询、内控评审、风险防范在内的增值服务。积极推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也是审计部门全力落实贯彻“大审计”理念的必然要求。各层级审计人员被抽调参加总公司审计工作时,可以借助于内部审计信息化,整合集团内审计资源,形成整体的工作合力,以促进内部审计在辅助高层决策中起的作用,从而推动公司快速稳健发展。
(二)事业部战略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随着企业ERP系统的运行和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企业管理将逐步形成以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为主的科学管理体系,建立集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持续性、集成性、共享性以及应用软件于一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传输数字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客观上也要求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运用信息化技术对这些活动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职能目标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发挥企业各职能部门协同效应的有效机制企业都有总体目标,相应的,每个部门也有自己的目标,各职能部门和各机构单位在行政事务、人事征用、经营策略、工作理念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异化与冲突。比如研发部门设计的产品尽管技术含量高,但对于生产部门来说又可能难以进行流水线生产;销售部门以促销的方式获得销售业绩,又可能与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相背离,等等。这些目标冲突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为避免这些问题,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内部审计作为监督部门,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手段,在进行财务审计、基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的同时,分析各职能部门在实施总体战略和事业部战略中的要求,并评价其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时提出审计建议。内部审计信息化使内部审计能够适时掌握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流动,监控企业各部门的短期行为带来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协调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目标和策略并给予建议,使各职能目标协同化、企业总体目标最大化。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根据波特关于企业价值活动的架构,内部审计属于辅助活动中的“企业基础设施”,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等。在组织结构中设置内部审计这一职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基本价值活动的开展,还能帮助其他辅助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来源于价值链的内部联系,它通过企业的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从组织活动的具体类型来看,内部审计又隶属于质量管理与保证。根据国内外内部审计实践,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管理中的一个监督环节,在企业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采用独立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对企业各职能部门业务活动的组织、控制及职能的有效性和恰当性进行审查,并根据管理和业务知识将审查结果与企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提出建设性措施。因此,内部审计为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工作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内部审计对象信息化、手段工具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又为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理论将企业视为谋求私利的人们之间形成的一些“合同关系”,而不是将企业当成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实体。根据理论,雇主(企业所有者)雇佣人(管理者)作为其利益的代表来执行任务,并把一些决策权力授予人。然而,人往往谋求个人利益而不是企业所有者利益。因此,为了保证所聘管理者或下属管理者可以更好的工作,企业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必须耗费金钱和时间监视和控制管理者或下属管理者的工作,这些费用就是成本。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1)内部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各层级、事业部以及职能部门之间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传输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成本。该企业的所有者可以非常容易的了解管理层绩效,同时各管理层也可以随时了解下属员工的工作,上级向下级信息,下级向上级报备以及反馈信息变得更加直接、便捷,有效的增加了管理层的管理幅度,使组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减少中间管理层次以及管理者的数目,从而降低企业内部成本。(2)内部审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客观上形成内部审计人员的高素质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用更短的时间以及更高的效率获得更有质量的信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促使其不断改善工作绩效并与其他部门合作,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现代化集团企业,各层级、事业部以及职能部门事务庞杂、业务众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反馈机制,管理部门可借以弥补各种程序上的缺陷,避免对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甚至对整个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内部审计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工作方式,可以更好地优化组织内部价值链的每个结点以及降低链接间的协调成本。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内部审计持续的信息化投入会带来企业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在信息化初期,对内部审计软硬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的购买、开发和建设,会造成企业成本急剧增长;但是当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数据集成甚至成熟阶段时,后期的投入增量会呈递减趋势。在内部审计信息化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信息化的投入将低于信息化带来的审计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时,企业价值自动增加。内部审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供审计建议、决策支持等的效率得到提高,效果得到增强,审计人员胜任能力随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的提升将带来审计人员数量精简、部门经费降低、审计投入产出比增加等,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将带来审计成本下降。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的价值增加
内部审计一般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内部审计人员合理化的建议和报告,可能会改变一个战略设想,优化企业行动方案,完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控制,从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重要表现。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各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大范围和比例的抽样审计,查出改正的错弊金额更加准确,挽回的企业资金损失更多,在更大范围内帮助企业减少负面影响,降低损失。同时,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式,运用战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咨询服务的职能,在横向和纵向上优化组织结构,辅助业务流程重组,从而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领域为企业增加价值,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的具体方式与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多,内部控制手段和信息处理流程都是通过一系列看不见的计算机指令完成的,信息存储的介质和存储模式也新颖多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需要。
(一)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投入产出比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治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日益扩大的需求,管理审计业务、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以及企业风险控制业务的数量急剧增加,手工操作的内部审计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运用审计办公软件,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实现审计文档、审计程序、以及审计分析的流程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操作,进而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开展多领域的审计作业电算化,采用审计现场作业系统,可以在审计现场进行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抽样和审计底稿等工作,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内部审计可以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经常性、连续性、即时性的监控审计;通过内部网络接口技术,可以快速读取业务数据,摆脱审计业务的地理限制,缩短审计发现问题的延滞时间,实现审计工作的非现场化、实时化、智能化、个性化和预警化。在审计任务繁多、业务复杂、地点分散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来快速采集、处理、分析数据,提高效率,解决审计资源有限而审计工作庞杂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审查审计系统覆盖面中的监控盲区或监控不力的区域,并复核监控结果的利用情况等,大大缩短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建立与审计客体的紧密联系
在企业审计业务流程尚有待理顺、上下级审计信息沟通还不便捷的情况下,审计工作方式的信息化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内部审计办公自动化软件,有助于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向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化,有助于上下级企业间的审计信息沟通、审计人员调用、审计协同办公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通过开发审计信息门户,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内部查询和共享,建立内部审计与企业各层级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与紧密联系,及时整改、及时反馈。
(三)辅助内部审计决策,提高审计服务水平
传统环境下的审计决策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敏感性、判断能力、审计经验,面对大型企业时,这种个人决策成果往往非常有限。内部审计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就是为了解决在信息环境中企业业务纷繁复杂、流程自动化、半自动化情况下的监督、控制和业务咨询问题。通过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与案例中心,开展对数据和审计案例的再分析和利用,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归档和整理、对数据的连续存储备份、对案例的归纳提炼,为审计项目的确定和实施、审计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审计结果的总结和利用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案例支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企业大型数据仓库中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出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却潜在有用的审计信息和知识,提高审计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模型库和专家经验库,审计人员可以学习、积累和运用专家经验,借助各种经济、管理、工程模型,来弥补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缺口,辅助内部审计决策,提高审计的确认、咨询等服务水平。内部审计部门面对各职能部门产生的大量的、冗余的数据,迫切地需要数据分析工具,以准确把握审计客体的职能履行情况,并适时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客观上也需要有相应的专家经验库和工程模型库作为审计决策的知识储备。
(四)促进内部审计转型,推动审计事业发展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5
建筑业BOM、并行工程、建筑业特色资源管理是支持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技术,实现资源计划、模块化施工生产管理、远程协调管理的信息化。
建筑企业在传统的投资、规划设计、科研、施工、运营维护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如大型投资公司不断创新投资模式,提升自身对工程项目的规划、优化设计能力,创新融资方式,依托工程项目开发关联产业;施工企业或者主动投资被动地“垫资”到工程项目中,建筑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形成纵向一体化战略。国内建筑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资本、工程承包能力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日渐明显,国内建筑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市场。纵向一体化及国际化战略条件下,建筑企业投标计价涉及的工程项目环境更为复杂,资源集中管理难度大,远程协同管理需求更迫切。
建筑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
工程项目的计价牵涉复杂多变的环境。工程项目投标计价不仅仅是调查市场工料机价格、统计工程量清单,还要考虑环境的综合影响。所涉及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任务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任务环境则分为材料与设备供应、劳动力、技术复杂性、现场施工条件、合同条件、融资、协调与管理七个方面。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更详细的环境,如施工现场条件包含地理位置、地质水文条件、相关配套设施等,环境对投标阶段的计价及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有不同程度影响。市场调查和工程项目投标很容易出现环境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准确,导致投标报价偏差和投标策略的失误,中标后出现难以弥补的损失。如2010年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事件,因设计标准出现本质差别、从事轻轨工程建设主要人员必须是穆斯林的劳工政策、合同工期过于紧张、对当地原材料市场缺乏足够调研而被迫数倍于原计划价格购买混凝土、被迫接受政府不合理要求,导致该项目截至2010年10月合同预计总收入为120.51亿元人民币,预计净亏损超过41亿元。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向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转化。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了施工生产的方法、工艺、计划和资源配置,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深度和准确性在于保证工程项目现场的临时场地、道路、通水、通电等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合理,施工生产方案及相应配置主要设备的数量和进场时间等参数准确,既为投标定价提供可靠依据,也保证各项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和关键资源尽早进场。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由企业层牵头编制,由于企业层的市场开发、生产、技术、设备、物资等部门之间协同缺乏明晰的流程和有效责任约束,缺乏环境相关信息共享,目前国内很多建筑企业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深度不足、准确性差,一些施工生产的方法和资源配置在实施阶段被中标后组建项目经理部现场论证后否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做了较大调整,相关资源配置和进场时间重新调整,计划开工时间被迫延后,诸如此类现象在国内特定环境下的不太复杂的工程项目不至于出现严重后果,如果面对复杂工程项目或者国际工程项目很容易出现工期拖延、大幅度增加成本开支。
建筑企业资源集中管理与工程项目动态资源需求之间矛盾。生产设备、周转材料、办公设备等实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随着不同的工程项目而迁移,且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不是一次性配置到位,而是根据不同阶段所施工生产不同工程部位,配置不同的资源。比如一座特大桥的基础、墩台、上构所需的设备和作业队不一样,基础所需的设备和专业作业队先进场,然后再依次进场墩台、上构的设备和作业队。同时,企业的资源虽然掌控在企业层手里,但资源却分布于各项目,企业的调配依赖于项目。
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内部信息共享壁垒高。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体现在;关于工程项目环境、投标定价和投标策略、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进度、资源流等信息手工记录居多;即使部分实现了信息化却未经过挖掘、整合,管理人员不能通过相关信息真实地了解工程项目环境、施工生产进展和资源配置状况,不足以依据信息系统开展工程项目投标、生产过程控制、资源调配等工作。内部信息共享壁垒体现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协同管理未能流程化和信息化,项目经理部向企业层反馈信息带有倾向性,项目经理部对企业资源流动状态的信息查阅权限低。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协同管理工作,无法在信息系统中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建筑企业的管理就只能依靠人的经验积累,对于人员流动太、人才流失多的建筑行业来说,这是管理上的致命短板。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技术和策略
建筑业BOM、并行工程、建筑业特色资源管理是支持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技术,实现资源计划、模块化施工生产管理、远程协调管理的信息化。
建筑业BOM。工程项目通过结构分解形成工程分解结构(Project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PBS),结构的末级与工程量清单挂接,形成类似制造业BOM的建筑业BOM,比如说,一座城市高架桥拥有数十个断面相同、高度不相同的桥墩,每个桥墩对应着工程量清单中的钢筋、混凝土等细目,可以形成每个桥墩的工程量清单。如果参照制造业的标准,这数十个桥墩不能作为一个“批次”的零部件,但在建筑业可以归纳为“同类”分部分项工程,成为一个独立结构模块类似制造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桥墩可以由同一个专业作业队配置同一批设备、模板、脚手架承担施工生产,在工程量统计、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计量支付、劳务分包、劳务结算、成本核算等业务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这些桥墩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性结构模块类似于制造业的一个“批次”零部件进行模块化管理,这大大简化了生产计划和资源计划的复杂程度。尽管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每个工程项目各不相同,它们某些部位是相同或相似的,通过在不同项目之间找到“同类”模块,可以形成不同工程项目之间关联的生产计划、资源计划,实现建筑企业资源集中管理条件下的资源共享。
并行工程。并行工程主要是对企业相关产品以及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并行,以实现集成化设计的一种系统方法,对建筑企业降低协同管理风险是值得借鉴的。建筑企业在投标报价计算、投标策略制订、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调查和考虑施工生产周期内设备供应、劳动力、技术复杂性、现场施工条件、合同条件、融资、协调与管理等环境信息,充分了解客户和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强调管理层各部门之间、企业层与项目经理部之间的协同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订合理的投标策略和可靠的施工组织设计,缩短筹备周期,确保工程项目所需资源调配、采购、协调关系等得到企业层及时支持,从而在中标后的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开工、过程持续均衡,与顾客及相关方的合作良好,最大限度减少投标策略大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反复、筹备时间过长导致费用增加和工期拖延。
环境信息收集。从信息收集角度看,要在投标阶段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精确地调查某个工程项目计相关信息是不现实的,需要在投标前针对目标市场展开调查并充分收集相关信息,这个目标市场也许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或者特定区域的一个行业;利用筹备、施工生产等阶段的有利条件收集该工程项目的环境信息,服务于后续关联工程项目投标。企业层需要对上述环境信息进一步挖掘、筛选、整合,才能形成持续的环境信息收集机制,服务于建筑企业投标和管理。
建筑业的资源计划。制造业erp的作用之一, MRP根据主生产计划能够对物料需求进行详细的计算;其次,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可以保证MRP计算产生的净需求量是准确的,采购部门可以清楚知道某种物料何时需要,库存多少,还要多少,何时订货,从而使该物料在生产需要时出现在仓库中,及时供应生产,同时减少库存积压,这对建筑业具有参考意义。工程项目施工生产计划所需资源范围广,包括临时用地、通水、通电、道路、生活办公设施的配套,生产设备、周转材料、办公器具、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直接消耗材料,资源计划还具有动态特点——分批次进场、用完即退场。建筑业资源计划关键,工程项目当前已有什么资源,需要什么资源,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能够准确计算工程项目累计拥有资源数量,不同时点施工生产计划所需要增加或退场的其中资源数量,保障各种所需资源按时到位,维持持续均衡施工生产,又避免闲置。
基于流程再造的远程协同管理。工程项目环境、资源计划、资源调配、施工生产等相关信息是企业层与各项目经理部远程协调管理所依赖的核心信息,需要超越现有的建筑企业的组织功能,改造不同管理层级之间、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协同管理的流程,让管理信息能够持续有效地积累和共享,所积累信息足以描述相关业务的真实运行状况,实现远程协同管理。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环境,减少投标计价、投标策略、施工组织设计的失误;精确计算工程项目资源需求,减少资源调配或采购偏差对施工生产的延误:基于建筑业BOM,实现工程项目模块化管理,既简化项目管理,又能使不同工程项目之间同类模块实现计划相连、资源共享,支持企业资源集中管理;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协同管理。
企业信息化战略范文6
关键词:战略知识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迈入信息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竞争需要的发展模式。实施战略知识管理不仅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战略知识管理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
(一)战略知识管理理论。所谓战略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具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并通过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对战略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1]。现阶段国际管理学家对战略知识管理理论一般存在两种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为了兼顾企业及其全体员工的利益,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以及员工的个人目标战略相匹配;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战略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革新的战略,主要通过对新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实现。
(二)信息构建理论。随着近年来企业信息资源迅速增长,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企业信息系统各层面资源进行整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战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战略知识的创造与应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以及信息技术营造良性的知识共享环境。信息构建理论主要在于对组织内外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的利用与管理,对于构建基于战略知识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具有必要性。
(三)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的资源差异会直接导致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性,换言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价值资源的质量。资源是企业向社会提供相应服务或产品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同时也是企业创造自身利益的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企业应当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鉴别与保护,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
(四)核心竞争理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单一资源的表现,而是知识、技术、管理文化等综合能力的组合。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其他资源进行支撑,并具有长期性的演化能力。现阶段战略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质上讲是一个以人的智能为主导,再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人机结合管理系统,是辅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战略资源管理的信息平台[3]。
(一)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首先应当明确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目标以及实际功能定位。在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科学创建以及合理配置。在建立战略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兼顾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仅应当注重对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共享,还应当重视对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呈现,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潜在联系,进而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
(二)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战略知识关系系统运行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应当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并优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4]。有效性的战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层的合理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基于战略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政策,激励员工接受并适应企业知识管理文化。可以积极开办培训讲座与员工培训,并将员工的薪资与战略知识管理相挂钩,提升房地产企业员工对战略知识管理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推进企业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通过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可以对战略知识信息管理过程不断进行优化,并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不断对信息管理文件进行修订与改善。
(三)构建相应的战略知识信息库。为了保证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构建相应的规划交流平台与战略知识信息库。战略知识信息库中主要对显性知识进行储存,在构建战略知识信息库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战略知识的遴选进行严格把关,应当定期对知识信息库内的知识进行清理,对陈旧性的内容应当及时进行更新,保障企业战略知识的有效性,对战略知识规划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当基于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构建规划交流平台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知识库检索与连接功能,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交流与转换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
(四)优化战略知识管理团队。战略知识管理系统从构建环节、运行环节到维护环节都需要一个专业性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因此基于知识管理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应当对战略知识管理团队进行优化,全面分析战略知识管理团队的结构构成,并对相关战略知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审核,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5]。
首先,应当设置协调管理小组。协调管理者不归属于某一特定部门,在战略知识管理过程中他们可以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并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搭建桥梁。通常来讲,协调管理小组的学习能力较之一般战略知识管理人员更强,可以有效地对战略知识进行理解与补充,并对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出创造性意见。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设置协调管理小组,并积极安排协调管理小组出外学习,从而培养其专业素养,推动企业战略知识管理系统工作的开展。
其次,应当聘请相应的技术权威。为了有效地优化战略知识管理团队,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聘请相应的技术权威,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并对房地产开发决策进行专业性的审核。同时,可以加强各个项目公司间相应技术权威的沟通与交流,实现集团专家资源的共享,从而弥补房地产开发企业子公司人才匮乏的状况。
最后,应当加强信息技术部门建设。战略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因此为了对战略知识管理团队进行优化,应当重视信息技术在战略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信息技术部门的建设,不仅应当要求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还应当要求其深入理解各部门用户的需求,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需求进行正确表达的基础上,对战略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结论:
总而言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是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进行全局规划的战略指导,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存在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处于快速扩展的发展时期,为了有效地防范管理风险,构建战略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2014秋集中A班学员)
参考文献:
[1] 查国平.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
[2] 吴世豹.SGT集团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 尹敬刚.信息系统使用对房地产企业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