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1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们有限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氛围不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为了改变目前不利的教学状况,一些学校开始了实行案例教学的方法。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采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不当等。
关键词:
案例教学;初中;生物教学;积极性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
1.1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听觉和视觉能够促进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物教学是将一些抽象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案例教学法就能够将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生活化,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
1.2有利于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更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地选择和布置案例,通过组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参与探讨和交流,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1.3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参与到学生互动当中,对学生的交流活动进行指导。这会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有效掌控,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交流情况和发现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逐步完善案例教学方式。因此,案例教学能极大地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二、实施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主要原则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要想发挥出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科学地进行。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也是如此,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参与性原则: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入手,无论是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还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评价都要以鼓励为主,避免操作不当而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程度以及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对学生阶段性考评的重要依据,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互动。
2.2启发性原则:要做到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就要围绕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不完全的信息。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案例所呈现出的情境当中,积极对案例进行探讨。其次,在问题的设计时,要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难度适中并且能够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3多元性原则: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逐渐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潜能。这是因为每位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因此,对学生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不以答案为唯一的标准,只要是接近标准答案的都要予以鼓励和赞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前提下,由于教学的案例有多种,不同案例所呈现出的问题情境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案例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实施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方法当中,相对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如下:
3.1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当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动物界中部分动物不惜冒险甚至是付出生命代价来完成某种行为时,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案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材料一:在大雁的迁徙过程中,会有部分的孤雁承担着“站岗放哨”的工作。当有其他敌害来临时,他们会以鸣叫或者是做出一些其他动作来引起雁群的注意,从而暴露了自己而被敌害捕食。孤雁站岗放哨对整个雁群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挪威旅鼠在鼠群密度过高而食物有限时,部分旅鼠会成群结队跳入海中自杀的现象。旅鼠为什么要回选择集体自杀?
3.2案例模拟法:这种方法就是模拟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案例是事先设计好的,让不同的学生扮演案例中不同的角色,通过他们的表演来真实还原案例情境。通过学生们亲身感受来体验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对模拟的案例进行及时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
3.3案例练习法: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或者是阶段性测验时,给学生们提供不同的案例材料,让他们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结论进行陈述,其他人对发言者的看法进行评论,也可以针对他们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发言者也可以就评论者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通过双方的反复辩论,来探究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论
初中生物教学是相对枯燥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从而变枯燥为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在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牛得吉.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53.
[2]刘倩倩.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09:52.
[3]罗开荣.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22-123.
[4]李加国.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249-25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2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来看,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践。从微观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心选择,并对内容进行核实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又要稳定课堂纪律。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掌握一个知识点,但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3.正确对待案例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一个案例的使用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标准是多样的。案例教学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考察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此,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也应关注学生在整个案例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3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及时和同学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基础.另外,案例教学中,往往同一个案例具有多种解题方法,并不设立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对题目分析的透彻有道理,那么就会予以肯定.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培养创新能力做了铺垫.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堂开头巧妙选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要选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气氛中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课后案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案例的运用时间和案例内涵,课前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而课后运用案例则更多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案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设立课后案例的时候要将本章节所学内容涵盖在内,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时候,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以动物世界作为案例,将课前做好的多媒体播放出来,多媒体上显示多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动物分类,找出不同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动物和人的特征进行区别,允许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较好地巩固了教材内容,为提高学习效率贡献力量.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视频资源;初中;生物教学
所谓视频资源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直接影响的动态影像资料,所以不论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视频资源还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不论是实验视频资源还是非实验视频资源,其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目的都是辅助教学、促进认知、加深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一、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方法
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法得当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不然会使课堂过于形式化,使学生抓不到知识重点,所以针对初中生特点,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以下运用方法:
(一)视频导入法
此方法主要应用于新课程的导入阶段,目的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视频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陆地生活的动物》时,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前导入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使学生在主持人解说的过程中走入生物课堂教学氛围,但值得注意的是导入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应过于复杂、花哨,不然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而且会影响正常授课。
(二)视频演示法
此方法可以在生物教学任何阶段应用,而且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因为生物本身面对的是纷繁多姿的世界,学生通过文字很难理解知识点,而针对性的视频素材可以直观的为学生展示生物体的行为、结构及个体变化过程等,促进学生产生认知的同时加深理解,例如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细胞分裂过程、植物开花受精过程、青蛙的发育过程、血液循环过程等,为保证视频演示法的有效性,所选择的视频其使用方法、选取数据等相关信息必须准确,而且视频的理解难度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三)游戏视频巩固知识法
此方法针对性非常强,通常应用于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有目的编制动画视频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点,例如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时,学生对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视频闯关游戏或寻宝游戏等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点,但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应有意避免游戏视频设计过于繁琐、炫目,不然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教学效果受影响;另外教师应尽量避免同一游戏形式多次重复利用,这会使学生的参与兴趣降低。
(四)相关知识拓展法
此方法主要应用于新课程授课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拓宽学生知识面或希望通过其它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程度的情况,其选取的视频资源应与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某种内在关系,但并不要求学生对视频内容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开花和结果》课程后,教师播放《不开花的植物》的视频,使学生认识裸子植物,对植物开花结果产生更全面的认知,由于拓展的视频覆盖知识并不被要求记忆,所以学生学习任务轻松,通常效果较好。
(五)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视频资源既可以直观的为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生物发展变化状态,又可以实现静态生物的多角度比较,所以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能够取代其他教学手段,教师应有意识的促进其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视频资源应用过程中可结合应用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对比观察法等,文本资源与视频资源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视频资源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达到应用视频资源的目的。
二、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作用
以某中学《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课堂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是准确判断染色体的变化,由于细胞肉眼不可见,实验的实际难度较大,所以教师选择授课中使用视频资源,在师生问好后,教师播放《受精卵发育过程》的小段视频,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内容,以此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重点方向,为学生提供接触新课程名词的机会,例如染色体、受精卵、DNA等;然后教师提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例如“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等,并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运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视频、癌细胞生长分裂视频等讲解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复制及癌细胞的扩散知识,新内容授课后,教师运用课前准备好的视频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游戏的愉快氛围中课程结束。
通过教学案例可以发现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可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升学习效率,特别是针对生物实验具有规范化、客观展示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构建生物思维模式,产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视频资源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应建立在教师充分认识并灵活应用视频运用方法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过程与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程度会逐渐提升,所以认清视频资源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的同时,应用并创新视频运用方法,是初中生物课程教学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莉莉.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刘惠.视频短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育;教学方法
生物这门课在初中对学生来说既不算陌生但又不能说是很熟悉,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生物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出现,而是融合在其他科目中,在初中时才单独成为一门课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使用情境教育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生物课堂。下文将主要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去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教育艺术。
一、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育时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使情境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效率。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第二节《从种到界》为例,这一节的内容是承接上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延伸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分为七个等级和这样分类的原因及意义。教师在讲授《从种到界》这一节的时候可以采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课后布置一个课下作业,即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学案预习《从种到界》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这两节课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教师在上《从种到界》这节时先提问学生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的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几种。然后教师举出现实中的具体例子,比如猫和狗有家养和野养之分,那家养的猫和野养的猫是属于一个物种吗?学生说是属于一个物种。这一问题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的提问,不至于让学生不知道教师问的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下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生物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内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直观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使情境直观化,借用各种工具营造一些直观的情境,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片段,而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共鸣。讲到情境直观化,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例,让学生在这节的学习中了解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讲《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课时,先询问学生知道什么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吗?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水螅和涡虫,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水螅和涡虫这两张图片进行再加工,使水螅和涡虫这两个名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直观起来。教师随机提问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完后教师表扬或纠正学生,然后播放关于这两种生物的动态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分别列出其他几种生物,让学生对它们进行配对。通过情境直观化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节中的相关知识点,提高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能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去探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使用实验情境这种情境教育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关于实验情境,我将以初中生物(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的第二章里《人的性别遗传》这一小节为例,《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并希望学生通过对《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的学习能够画出正确的遗传图解。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决定婴儿生出来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知道。然后教师拿出一个木箱,里面有黑白两种小球各5个,黑色代表,白色代表卵子,教师随机点同学上来抽取小球,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发出疑问: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它又能证明什么?教师给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然后教师在做完实验后问学生:孩子男女是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吗?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生男生女是不能以自己主观决定的。然后教师再讲遗传图解的画法,并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利用遗传图解进行解答。通过实验情境,激起学生对生物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生物课堂的高效开展。总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境教育,让学生在一些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菊.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5.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6
课程意识;回归;转变;生物学教师
课程意识是教师基本的专业意识,课程意识薄弱可能导致课程实施偏离方向,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余年来,教师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评价意识、反思意识等课程意识逐步落实到实践层面,尤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面简称《课程标准》)实施两年来,初中生物学教师努力在目标引领,评价先行,促进建构,实证反思等方面实现课程意识的 回归。
一、评价先行,逆向设计,使目标及其达成过程清晰、高效
目标意识、过程意识和评价意识是课程意识重要体现。教师评价意识缺失是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低,教学效益低下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越高,就越能引导教学过程回归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教学案例1:生物学中考总复习课,L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制定了明确的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教学目标。但是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整节课学生都被要求背记提纲。L老师解释说:“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我把考试大纲所有内容以填空的形式组织起来,包括答案也都呈现出来,学生只要把这份提纲背熟就行了。”
可见教学案例1的教学目标虚设,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匹配,导致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学生利用一节课也许能暂时背记不少知识,殊不知机械背记不仅增加学生负担,容易遗忘,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害无益。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导致教学注重结论,忽视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越俎代庖,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评价设计为先的逆向设计。第一步,结合学生实际, 对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精细分解,准确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第二步,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方案;第三步,根据评价方案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沿着趋向目标的方向展开。如图1所示。
具体做法如教学案例2:根据《课程标准》对“腔肠动物”教学要求“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① 知道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②说出腔肠动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③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④根据动物特征辨别腔肠动物;⑤举例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⑥关注环境变化动物生存的影响。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评价学生达标的手段和措施:①预设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注意追问并确认学生的理解;②互动环节及其评价,预留时间,调动自评、互评;③合作学习捆绑评价方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④分层课堂检测题。
设计学习活动及活动目标: ①观察视频或图片:说出不同环境中的腔肠动物;能用语言、文字归纳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②观察水螅(实物、视频、图片):在图中指出水螅体形具有辐射对称的特点和意义;描述或者用简笔画,描述水螅的纵切面特点和功能;看图说出水螅捕食的结构,语言描述捕食过程。 ③观察图片资料:根据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判断其他腔肠动物。 ④分析资料、观察图片:举出1-2个实例,说明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
当然,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教师也要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教育意义,有意识、有计划地审视教学行为对学生知识生成、情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价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紧紧结合起来,从教学设计开始到效果检测,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上的变化,使评价“镶嵌”在教与学过程中,为调整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围绕趋向教学目标,发挥引导、驱动、促进学习的作用。同时通过教师评价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引导、驱动、促进学习的作用。
二、引领思维,互动生成,辩证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预设的目标只有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思维方式上突破预设性的课程思维,确立生成性的课程思维方式。
教学案例3: L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按照计划,学生应该能按照从下到上,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一朵花,说出花的基本结构。有学生提问:“我把花柄切开看,看到有些细长的东西,是什么?”L老师打断说:“我们要求对照课本插图,观察花的基本结构,你已经‘跑偏’了。”
显然,这位学生的“发现”是教学增长点的生成契机,籍此可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如何运输到花,进一步认识到“花和植物体其他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不敢偏离预设,而使教学静止、僵化于预设,忽略了课堂真实有价值的互动。在课堂互动中,还经常存在“师问生答”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灌输的现象,教师“主宰”问题,甚至是答案的设计,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老师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精心预设才能够有精彩的生成,而精心预设不等于过于细致、僵化的预设,应重在设计引领学生思维的主动、由浅入深推进的线索,要充分预留师生互动的时空,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体验,处于积极体验的学生学习主动且欲望强烈,观察力更敏锐,思维更全面、灵活,往往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此。通过互动,学生有机会客观地反省自己,合理赞成或质疑他人,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实践证明,引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提问方式、延长候答时间、激发相互质疑等是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良策。例3中教师如果能鼓励并合理回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等学习品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获取信息,寻找证据,亲历科学概念建构过程
相对于直接给予概念和结论,教师已经普遍认同,应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知识。虽然实践层面上还有许多不足,但至少已经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课堂走在“意义建构、能力立意”的路上,H老师的则表现出更开放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
教学案例4:H老师统筹七年级 “人体的营养”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如下方案: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第二课时为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评质疑,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获得科学结论。整个学习安排中,教师的作用表现在提供资源、维持动力、点拨提升等。观察第一课时教学,在教师布置分组学习任务(含展示任务、点评任务)、提供备选资源(课外读物、教学网络)、重申评价规则和时间要求后,学生表现出丰富而有序的学习行为,如图2。
从掌握知识到意义建构,体现了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课程意识,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等建构四大要素,它更加关注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有效对接。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的探讨,而不是学习现成的答案。科学概念的习得,绝不能靠对“定义”的咬文嚼字,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相对完整的了解,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经验,培养学生利用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教会学生像搭积木一样,把一块块零散的积木,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建成一座漂亮的小屋。
正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实施初中生物学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建构意识得到了发展,从制定建构性学习目标开始,努力使教学过程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出发,经历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内化概念的整个过程,学生正在从“知识的接纳者”向“意义建构者”发生转变,学习过程将逐渐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共同生成、共同建构的过程。
四、基于观察,寻求实证,在反思中提升课程建设力
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反思,教师逐渐有了质疑教学行为合理性和意义的意识,那么“明确课堂上的行为”便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课堂观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实证信息。
教学案例5:教研组开展听课研讨活动时,观摩课就要开始了,听课教师急急忙忙找出听课记录本,互相问“今天上什么内容?”课后研讨时,教师即席发挥,大多说些“场面话”“今天的课不错,总的感觉是……”,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我感觉……”是许多教师评课的开场白,教师大多习惯于依靠经验评课,针对性和说服力不足。一般来讲,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对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倾向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听评课活动无助于教师了解自己,改进教学,那这样的教师研修活动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