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1

大兴安岭火灾后,被烤得焦黑的树干被林业专家判了“死刑”,谁料到,第二年春天一到,所有的树干却又全部绽出新芽,火化的灰烬,成了孕育新枝的肥料。有了挫折,才会在绝望中重新看到希望,从而,重新有了生命。

恍惚间,我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做官时的一次次贬职,在与家人分隔两地时只能对月畅饮,但没有忘记送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福。接踵而至的磨难让坡尝到无穷的酸楚,在他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再次坚强,留下“大江东去”的豪情,“樯橹灰飞烟灰”的豁达。如果没有当初的贬职,没有当初的离别,又哪有今天朗朗上口的诗句?

“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坎坷的人生让人赞叹。晚年战争不断,丈夫身亡,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跌入贫困深渊。才有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可见,我们需要挫折,有了它,才有了易安脍炙人口的优美宋词。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2

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张长史,即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着。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他得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当时人们把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词,斐?F的剑舞合称三绝。

他的传世书迹除楷书《郎官石柱记》外,草书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较为着名。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3

我家有一件泥塑上釉的精致工艺品,高达一尺,长约五寸,塑的是“兽中之王”──狮子。

一只昂首仰视的雄狮,横卧在一块蜂蝶峰峋的岩石上。狮子的整个身子是白色的,发出微微的银光。下面的岩石是青绿色的,和白色的卧狮形成鲜明清晰的对照。

狮子的头部长约三寸,头上的毛发一缕一缕的,清晰可辨。有的曲卷着,如根根鱼钩;有的四放着,像朵朵盛开的菊辩。狮子的前项和下巴的毛都略向后风,仿佛被风吹拂。在它的长发中,隐约可见它那一对蒲扇似的耳朵。它的双眼怒视前方,眉骨略微突起,张开大口,露出镣牙巨齿,显出一副威严难犯的样子。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4

那天,我去看画展,我看到《挑山工》这幅画,让我非常喜欢。

它讲的是一个平凡的挑山工肩上扛着一批货物,仿佛肩上的扁担都要被压断。他个子不高,可能是长年扛着沉重的货物的缘故吧,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专心致志不想游人那样轻浮,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货物送到山顶。挑山工那目标专一,坚忍不拔的性格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做每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我学滑板,原本以为很容易,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几次我都想放弃,可脑子老闪现出那幅画激励我。我的坚持!要像挑山工那样目标专一,坚持不懈。就这样,我再也没有退缩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

我喜爱这幅画,以后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去做每一件事。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5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被那“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惊醒了,于是带着好奇心悄悄地走向阳台,露出半个脑袋去看,一瞧,妈妈正在洗衣服呢。她不想把我吵醒,所以做什么动作都是轻轻的。我仔细一看,呀,妈妈的黑眼圈很浓,眼球上布满了血丝。唉,妈妈好疲倦!

我这才想起来:前几天,公公病得很重,住进了医院。妈妈白天往医院跑,晚上还忙家里的事情。想到这里,泪水从我的眼里流出来了。我赶快用纸巾把眼泪擦掉后,走了过去,关切地说:“妈妈,你累了,先休息一会儿吧,我来帮你晾衣服!”妈妈微笑地说:“好吧!乖儿子。”说完,妈妈就回房间休息去了。我立刻挽起衣袖,把洗干净的衣服晾起来,并把客厅里的东西收拾得井然有序。

过了一会儿,妈妈走到大厅一看,衣服已经晾好了,地面非常干净,沙发、桌子上、茶几上一尘不染,就亲切地对我说:“你真是个乖儿子,我有一个这么乖巧的孩子,真幸福!儿子长大了。”说着就哭了起来。此刻我明白了,这是幸福的眼泪,欣慰的泪!原来,我动手干了这一丁点的事,就给妈妈带来了这样大的欣慰!

啊!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好孩子!

六年级上册习作一范文6

那么,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模仿呢?

(一)阅读课文,提炼方法

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仿写的范本不要舍近求远,课文就是最好的“榜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注意提炼和总结对学生有启发的习作方法,带领学生去阅读、赏析、感悟、仿写,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与课文相联系去仿写,是练笔的很好方式。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和作者对话,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设身处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练习表达,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必须好好把握。

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我们要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法,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朋友,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亲切感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山林里,鸟儿喳喳,是在呼唤我的名字,不是我的朋友么?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亮,就像在眨眼睛,不是在和我交流么?这样写很传神,很有亲和力。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了好风景。”云雀飞天入地,唧唧喳喳,作者写他们在交谈,谈论得热火朝天,谈论着沿途美景,不亦乐乎。

再看,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中,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作者善用叠词,节奏明快,给人一种音乐美感,艺术享受。在《匆匆》里,时间溜去的样子,我们似乎看到了,无形变有形了;“轻轻悄悄”,写太阳的挪移,蹑手蹑脚的,不易察觉;“伶伶俐俐”,同样写出了时间的飞逝,那身影好矫捷。

我们阅读课文,就要总结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在比较中归纳分类,在归纳中获得启发,然后以课文为范本,在习作中模仿运用,假以时日,不断熟练,最终化为己有。

(二)从点到面,分类模仿

我们要引导小学生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词语运用、句子训练、段落组合、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进行模仿训练,慢慢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1.模仿词语运用

很多优秀的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用词准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抒情达意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积极模仿,反复推敲,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写道:“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

可见,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语言材料,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即使每次吸收一点点,哪怕没有完全抓住要领,都会对学生的初期习作有好处。

2.模仿句子训练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句子,我们要认真分析,精心模仿,尤其要学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做到形象具体、生动传神。

例如,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句话很好:“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我们就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模仿:

a.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把智慧的钥匙 ),也是(你心中的启明星 )。

b.一首你喜爱的歌就是(你的一个好伙伴 ),也是(你心灵的知己 )。

c.一颗你喜欢的宝石就是(一只会说话的眼睛 ),也是(你黑夜的明灯 )。

又如,六年级上册朱自清的《匆匆》开头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学生可以模仿写:燕子来了,有再去的时候;杨柳青了,有再枯的时候;桃花开了,有再谢的时候。那么,智慧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就能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模仿写作,久而久之,获得启示和方法,慢慢学会把一句话写得更具体,更具感染力。

1.模仿一段话

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开头这样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话环境描写很典型,蓝天、圆月、沙地、西瓜组合在一起,画面清晰,和谐静谧。再看少年闰土穿着不俗,充满地域特色,动作麻利,不急不躁,寥寥数笔,一个机敏勇敢的少年,豁然矗立我们眼前。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模仿这一段话,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为蓝本,就可以娓娓道来:瓦蓝的天空中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下面是河边的黑土地,都种着大片大片的青翠豆角。其间有一个八九岁的少年,脖子上挂着一块玉石,手拿一根小木棒,像一头小白猪用力地投去。那猪却“吱”的一声,从他眼前逃走了。

2.整篇模仿

我们学习了六年级下册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要鼓励学生全文模仿,不断感悟林清玄的写作技巧。林清玄的语言平实直白,就似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那么熟悉、自然,但蕴含丰富,寓意深刻。作者借助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说明育人之道,可谓妙手天公!

(三)不断模仿,逐步创新

小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模仿,不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能力不断增强,文学积淀日渐丰厚,慢慢就可以“丢开拐杖,独立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