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认知 具体运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学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拥有更理想的职业人生。自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谋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现代的职业生涯概念发起于美国,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不过十年左右,还不完善,投入也不够,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切实可行的、能取得实效的规划,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美好而虚无。
二、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为认知对象的我和行为主宰的我。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也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认知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的认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特长,特别要注意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职业支撑点?我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各种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种种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职业和行业众多,哪个最适合自己?”每个职业的待遇、名望和社会成就感、劳累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上面四个问题来得出答案。
(三)自我认知的意义。
职业规划的黄金法则: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对人的个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目前,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和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360度评估方法。
360度评估方法又称多渠道评估法,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新工具,正被国际知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据调查,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罗拉、摩根士坦利、诺基亚、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国联邦银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父母家人的评估、同学朋友的评估、老师领导的评估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估,搜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估信息,全方位地评估自己的方法。
(三)职业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如职业气质型量表、16PF、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MBTI测评,等等。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几种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独特的看法和体验。这些认知的不同,也使得每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一)认清自我决定择已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按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捷好动,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适合外交、管理、记者、律师、运动员等工作。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他们精力旺盛,行动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愿意指挥别人,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质的人缄默而安静,遇事深思熟虑,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适合从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质的人羞涩敏感,喜欢独处,遇事三思而行,适合学术、医学等领域。
(二)了解自我与择己所能。
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的工作,避开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更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如一个具有很高音乐能力的人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弹奏一种乐器,但对于一个乐盲来说,弹奏乐器也许不如学会炒菜轻松。一个空间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许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能画好一副工程设计图,但对于该项能力好的学生来讲却可以轻松搞定。能力对于事情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透视自我与择自所求、择己所乐
价值观是潜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象地称为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人自身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认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内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出发点和最终达成的目标都应该以内心最求价值实现为出发点。
综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吴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问题的提出
高校贫困生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贫困生不仅承受家庭经济拮据等物质条件方面的压力,还长期面临诸如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各种负担。贫困生在校期间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于非贫困生,根据有关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贫困生相对普通群体更易表现出焦虑、抑郁程度高、自卑消极感严重、心理偏执强烈等心理问题。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心理压力程度普遍达到最高值,自我效能感跌至低谷。为了进一步考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贫困生求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作用和影响,本文以江苏地区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A学院)为例,面向该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的贫困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模型探讨面向贫困生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2.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及可行性
2.1定义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邵国平,王水珍:93-97)。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届毕业生作为求职者在职业领域的信念和表现均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得以充分体现。个体择业效能水平越高,择业行为则越积极主动,倾向涉足的就业领域也越广阔。同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职业选择余地也越大。虽然个体实际求职技能会阻碍其职业生涯发展,但研究显示,职业发展中的瓶颈更多地更多源自于自我无能感,而非个体实际能力欠缺。职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不易因受挫而影响职业选择,甚至能能够根据自己的自身倾向和职业偏好进行重新选择(杨爽、张涛,2010:119-120)。
2.2国内外研究
自卑作为高校贫困生求职就业的普遍心理特征,也被诸多学者普遍认同为贫困生求职成功的心理障碍。国内学者诸如姜飞月(2002)的研究普遍认为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并将这种较低的生涯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描述为如下几方面:一是向往好职业,却不知如何追求争取;二是迫切希望努力争取,却缺乏自信;三是奋斗过程缺乏同伴带来的普遍孤独感。
Hackett和Lent(1987)认为,生涯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生涯选择、生涯适应相关系列行为的个人效能方面的评价”(Lent,W.R.,& Hackett,L.W.,1987:37-39)。随后,Hackett和Betz(1997)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其概念并扩大了理论外延,他们认为生涯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实施与生涯有关的行为、教育和生涯的选择,也是对其坚持性的信念(Betz,N.E.,& Hackett,G:1997:94-99)。Hackett和Betz(1986)以及Hackett和Lent(1987)均从实际效用角度出发,进一步强调:凡是可以运用自我效能于生涯领域的研究结果皆可纳入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自我效能感能够调动职业选择行为的积极主动性,其判断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Hackett & Beta(1986)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选择余地呈正比(Bent,N.E.,& Hackett,G,1986:121-130)。
在我国各大高校,贫困生因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牵制和社会大环境的诸多影响,其心理特征,尤其处在生涯规划、求职就业这一人生节点时,心理状态愈发错综复杂,变化不定(邵国平,王水珍:93-97)。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自我效能感低成为贫困生求职的主要心理表征,逐步获得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3.关注高校贫困生
3.1 贫困生现状
高校改革以及合并调整以来,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逐步受到教育者到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郝妮、马红丹,2010:174)。虽然教育部、省厅、高校等各部门通过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措施确保贫困生求学无忧,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却因现象错综复杂、隐蔽性强、个性发展与社会融合处于碰撞时期等原因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截至目前,全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10%~15%,而调查显示,贫困生中心理异常人数超出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异常人数近6%。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关键阶段,期中自我效能感程度高低对贫困生的求学就业会产生巨大影响。
3.2 贫困生求职生涯面临的问题
3.2.1 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相对落后
高校通过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搭建各类求职平台力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贫困生相当一部分出自偏远落后地区,自身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造成专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又因自我效能感低导致自卑羞怯,社交活动能力锻炼欠缺,导致其在求职中处于劣势。
3.2.2家庭与自我的双重压力与束缚
高校贫困大学生普遍面临较高的家庭期望,即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为家庭带来荣耀。从相对落后的地区历经层层选拔,自身是原先班级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依然对自我采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宏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学业成绩下降造成极大落差,也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客观愿意之一。
3.2.3 就业远景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也使得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压力僧多粥少的“阵痛”。贫困生因对大学教育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更易于忽视诸如自身条件和岗位现实的兼容性,加之贫困生普遍缺乏社会资源,使其求职就业雪上加霜,更易陷入自我效能感低,就业结果不如意的双向恶性循环。
4.调查研究
4.1 A学院贫困生数据
A学院共计有贫困生530名,其中大一年级贫困生133名、大二年级贫困生128名、大三年级贫困生126名,大四年级贫困生143名。其中根据学科专业属性和学科设置,困难生分布比例略呈现出学科差别,其中偏软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相比偏硬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
4.2 数据分析
如下两项调查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143名贫困生在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求职期间进行问卷调查,经反馈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6%。研究工具为《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的构想效度诸如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较高,即a=0.878和r=0.817;同时该量表具备较高的校标效度,即与社会自我效能相关系数为r=0.5379(p<0.0001)。该研究中所有的调查数据均采用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4.2.1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在性别方面,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对比
表1 A学院不同性别的困难生自我效能感比对
N
Mean
SD
t
Sig(2-tailed)
男
92
84.92
11.29
1.846
.042*
女
51
82.55
11.45
*(p<.05)**(p<.01)
上表数据显示,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中,男女不同性别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1.846(p=.042<.05)。
4.2.2 面向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在专业类别方面,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对比
表2 A学院不同类别专业的困难生自我效能感对比
N
M
SD
t
Sig(2-tailed)
偏硬类专业
58
25.12
4.56
2.725
.009**
偏软类专业
85
28.22
4.89
*(p<.05)**(p<.01)
上表数据显示,A学院大四年级困难生中,偏硬和偏软不同专业类别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725(p=.0009<.01)。
5.对A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向困难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个动态发展,同时也包含个性色彩的教育过程(高静波、熊文斌,2007:229)。
5.1 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工作,多渠道确保助学和促成长
学院在对困难学生个人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存档时,要深入开展相关调研、收集工作。除了收集简单的家庭户口类别(城镇或农村)、家庭年收入、被认定的困难等级等单一数据外,还可以在大一年级困难生中开展就职意向调研,并及时作好数据维护和更新,方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面向不同就业意向的困难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和教育。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呈现出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一致性,人的需求由低向高,历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因此,学院应扎实做好奖助贷等各项基础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与受助面,为其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以及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准备,提升自我效能感,真正做到助学和促成长。
5.2切实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多层次提升“专业”效能感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限制,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学校及专业的选择面会偏窄。入学后,新生对就读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因此,一方面在正常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专业认知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各专业的授课均需努力提升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特别是困难生在学习期间能了解专业市场动向、把握专业前沿动态,积极拓宽求职眼界,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提升专业自信心和“专业”效能感,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来带动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5.3 切实加强学业规划教育,多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3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教育
[作者简介]张健(1968- ),男,安徽宿县人,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5-02
德育论认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以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为依据,自觉、有效地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活动。①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②,即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功能从工具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因此,教育要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手,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绩效。这就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教育要认可学生发展的积极倾向,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承认其绝对的发展性和相对的环境约束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感知环境、评价社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更加坚持,遇到困难更有恒心和毅力。因此,从自我决定的角度来看,要培养人格健全、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有计划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寻找学习资源、运用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③④。它包括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进行的一切自我教育活动,所以已经超越学校教育内容的范畴,而是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环境当中,它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反思性、实践性。因此,从自我导向学习的角度来看,也要求高校关注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依托“规划与认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构想
(一)“规划与认识”的载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普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核心技术是“规划”,关键是“认识”。即通过大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价值观以及对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的认识,理性地作好决策,制定出生涯规划;同时,通过生涯规划的过程,更好地促进个体对自我、环境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认识―规划―认识―规划”是一个动态螺旋式的渐进演化,同时也是反思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文章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规划与认识”作为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自我教育。
(二)“规划与认识”与“自我教育”的关联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其内容包括人生发展、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与“主体性教育”“自我决定”和“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技术要求相一致。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具有“认识”的功能以及“调节、控制”等辅助技术手段,能提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教育和认识反思。因此,可以得出“规划与认识”和“自我教育”相关联的结论。根据两者紧密关联的特性,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选择。
(三)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设计
根据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主体性”“实践性”技术要求,我们找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可实现路径――“规划与认识”,即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和路径具体见96页图)。具体来讲,在常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我们更加突出地围绕专业、行为、心理、思想等四个层面指导学生展开“认知―实践―反思―认知―实践―反思”螺旋式四维规划与认识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并通过观测分析与监督反馈环节,适时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绩效进行评价和督导,提高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水平,从而最大化地调节、规划和控制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依托“规划与认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技术要求
(一)“规划与认识”的内容选择
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会促进自身的成长成熟。因此,依托“规划与认识”进行自我教育,应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可以把职业世界、求职之路和创业教育等常规的教学内容揉进专业认知、实践认知、心理调适和思想感悟四维“规划与认识”实践模块,在“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引导学生去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1.专业认知的规划与认识,在专业层面实现自我教育。充分认识自我,并充分认识职业与外部社会环境,以及评估自身性格、兴趣、价值观同专业的结合度和可持续发展性,然后就专业认知进行规划和认识。专业负责人要从学生入校开始,每年一次,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地专题辅导,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则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专业思想,形成合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当学生能够不断地自主摸索专业信息和知识、探求专业与职业的结合点和发展性的时候,其职业生涯规划才可持续,生涯定向才会有效并得以实现,才会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2.实践认知的规划与认识,在行为层面实现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广泛进行课内实践环节学习、课外科技活动等,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必须做好实践认知的规划与认识,抓住主要矛盾,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方面重点突破,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搭建解决问题的条理框架,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培养自我教育的迁移能力,其他次要矛盾则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3.心理调适的规划与认识,在心理层面实现自我教育。要特别关注情商发展,主要针对心理稳定性、受挫和抗压等心理素质方面进行规划和认识。心理调适的规划与认识,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让学生自己去思,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辅导员搭好台,让学生自己“唱戏”,从他人助己,到自己自助,再到帮助他人,互助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关怀和帮助同伴去实现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价值观校准的规划与认识,在思想感悟层面实现自我教育。规划和认识的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诸多方面,以社会需要为尺度衡量自身能力,以社会道德为标准把握行为规范,以社会进步为取向确定人生目标⑤,通过阅读进步思想的书籍,以及结合思政类课程、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等文化活动,进行主体式的认识和反思,“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吸”大学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品尝”大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学术成就,感知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
(二)“规划与认识”的主体差异区别
1.要区别年级差异性。规划与认识通常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区别进行,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⑥。一般来说,大一重点在于达成认识自我和认识环境;大二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人生观、价值观,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业行动计划;大三重点在职业生涯定向;大四侧重于就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就业心理调整和情绪调动。
2.要区别生源差异性。进行规划和认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规划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规划实践,强调自我效能的培养,建立正确的能力观和效率观。
3.要区别性别差异性。荷兰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招聘决策中的一些积极品质和男性印象有关,性别刻板极大地影响了女性对学业目标的期待和工作动机。因此,要关注性别差异,有意识地帮助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并提高女大学生的能力自评水平,帮助女大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刻板期待。
(三)“规划与认识”的过程控制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即人做出各种行为的时候总会考虑个人的付出和收益,并倾向于做那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要使学生切实地执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通过监督和反馈控制“规划与认识”过程。
1.动态观测。专业层面观测的内容包括专业认可度、到课率、自修率、作业上交率、考试及格率、学业绩点等。实践层面观测的内容包括专业实践活动(课内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课外实验实习、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参与情况;心理层面观测可以采用量表问卷;思想层面观测可以从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表现定性分析其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素养。
2.评价监督。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评估自我教育的绩效,分析判断学生个体对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的投入度。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根据观测数据,结合学生的规划和认识,细化管理,利用评价和监督的技术,帮助学生找出主体差距,明确发展方向,并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而更好地调节、规划、控制学生在专业、实践、心理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活动。
3.反馈控制。根据观测数据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个体对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关系处理的适应性,对于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过高或偏低期望及时进行修正。通过科学校准,合理调整奋斗目标及其实施措施,以保证学生个体在四维“规划与认识”模块中的期望指标循序渐进地提升,使得自我教育得以有效执行。
[注释]
①吕云峰.高校德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56.
②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16-17.
③方丙丽.自我导向学习――成人学习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8):57.
④杨明.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非理性解构[J].教育探索,2011(8):19.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4
【关键词】SWOT分析;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殊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总体数量明显趋升,其占在校生比例已高达30%左右。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贫困大学生由经济弱势群体变成了就业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贫困生就业情况不佳,其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10%。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以及学习与生活双重压力的存在,在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共同的影响和作用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得在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中易于产生自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问题,其在社交、学习、求职等方面也易产生困惑,个别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关注并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开展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
一、SWOT分析模式与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
在SWOT分析法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遇(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w属于内部因素,O、T指外部因素。SWOT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内外因素的评估分析,以制订适合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SWOT分析法最早是一种在企业管理中根据企业自身条件来分析其优、劣势及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分析方法,企业通过构建SWOT矩阵可以很好的明确未来战略发展方向。自SWOT分析法提出以来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SWOT分析法因其所具有的简洁、明晰、信息相对充分的优势特点,使其易于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该方法也被运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它对于评估学生个体的优、缺点,应对挑战,寻求合适的职业机会,确立职业目标,最终构建适合学生个体的职业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顺利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展开SWOT分析并积极思考有效对策,这将有利于贫困生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并把握就业环境中的机会,了解并规避就业环境中的威胁,促进贫困生更好、更健康地就业。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基于SWOT模式的分析
就业是关乎个体生存和尊严,是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我们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运用SWOT模式的综合分析方法,就是将影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抓住机遇,化解不利因素,从而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优势(Strength)
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或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或来自下岗工人家庭,或来自单亲家庭,受成长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较早懂得生活的艰辛。为减轻父母的负担,贫困生大多有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的经历,这使其更具备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个性品质优势,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积极进取,敬业奉献,适应艰苦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以上这些特质正是当前一些90后大学生所缺乏的品质,也是贫困生求职就业的优势。此外,受家庭经济条件严峻的影响,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贫困生大多急于摆脱贫困的束缚,积极关心就业形势,求职意愿强烈,就业主动性强,从而使得就业范围扩大,就业机会随之增加。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劣势(Weakness)
1、文化资源匮乏,就业竞争力不强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借鉴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毕业生就业素质中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包括非专业素质。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充分购置充足的学习资料,往往缺少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兴趣狭窄,缺乏特长,在就业竞争力上处于弱势。文化资本是借助于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大学生在获得文化资本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社会认同,从而转化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地不断扩招,高学历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日益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存在学历弱势、文化资源匮乏等劣势,从而导致高职贫困生就业竞争力降低。
2、自我认知模糊,自我效能感弱化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总的就业压力差别显著(P值
3、不良情绪困扰,存在心理“软贫困”
一些高职贫困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存在心理“软贫困”。主要表现为部分高职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持久的焦虑情绪或者烦躁不安的急躁情绪中,甚至引起相应的躯体化症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时意志力薄弱,精神状态不佳,自我控制能力脆、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差;还有部分不善交际的高职贫困生在求职面试中因羞怯内向,不能充分展示自我。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限制了高职贫困生择业的范围,家境窘迫以及自身条件不佳,往往加剧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急于脱贫的心理使他们求职中对高收入、热门职业过分热衷,就业选择容易急功近利,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以致妨碍自己对求职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增加就业挫折。学校与社会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环境,学生在就业步入社会过程中需要在社会角色和心理上实现向职业者身份转变,部分高职贫困生在单位实习时不能够正确地进行角色领悟并有效处理角色冲突,易出现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失衡,阻碍自身职业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机会(Opportunity)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对于贫困生实施了各种帮扶政策,例如:学费补偿、助学贷款政策等。当前,各种私企、外企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社会基层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多数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给予贫困生相应的经济补贴。学校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求职技能的训练,不断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教育,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等方式向贫困生提供丰富的招聘信息,通过联系和走访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优先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就业,更多地为贫困生提供可就业的岗位和实习机会,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威胁(Threat)
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社会就业环境因素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分工也日益超出了国家的界限而日益变成世界性的了,而对经济全球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布局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分工布局中,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即主要是从事制造业,而当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国内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中国经济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断增加。2008年发端于美国而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将延续,给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都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受到挤压的同时外延紧缩。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限的岗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竞争加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创新而带来的“体制性失业”日趋凸显,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加剧。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地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配置阻隔,就业市场有待完善,由于贫困生的经济条件有限、社会资源匮乏,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无力承担高额的就业成本、就业地位不平等、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以及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给高职贫困生就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加重其就业心理负担。
2、求职成本不断攀升
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家庭贫穷导致经济资本缺乏,甚至出现贫穷复制。据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子女受教育后的就业结果不平等,家庭经济情况被贫困大学生公认为是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就业”。“马太效应”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已经显现。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贫困生就业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在经济资本缺乏的贫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还要承担就业的经济压力,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其就业面临着求职成本增加的实际困难。
3、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心理学家泰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能成为自己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进行求职调查的过程中,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关系网,缺乏获知更多就业机会的渠道”。这个结果反映出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本缺乏的现实情况。由于高职院校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高职贫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度相对较低,一些高职贫困生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由于一些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生活、个人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自我封闭,从而失去许多获得社会资本的机会,缺乏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健全,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到顺利就业。
二、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析
基于SWOT分析,我们在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0对策方面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利用优势,避免威胁的sT对策方面,为高职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劣势;在利用机会、弥补弱点的WO对策方面,应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克服劣势、化解威胁的WT对策方面,积极打造学校特色就业品牌等。我们可以从贫困生单一性帮扶向多元化帮扶转变,以发展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并系统实施贯穿大学全过程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Super理论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其中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间为20岁——35岁。当前高职贫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重要的议题。高职院校应从贫困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通过职业指导课、职业讲座、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高职贫困生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开展求职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5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3/F84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20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以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并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如果不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势必影响个人事业的成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与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难以找到理想工作。因此,应利用各种途径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内容简单
目前,大部分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课程的设计并不十分合理。很多学校只是硬性执行国家的政策精神,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师的配备、课程的设计方面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师的本身素质不高。学校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目标,授课地点仅限于课堂之内,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内容也只停留在政策宣传、形式分析、技巧传授上,理论性强,而忽略了职业生涯显著角色假定性训练,以及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实践性较差,专业性特色不突出,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意识淡薄,职业技能较弱,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不完整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依靠几个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建立一整套辅导体系。目前,我国的各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人员配备极其缺乏,仅有几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并且专职的专业授课教师也很少,都是由辅导员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自身的理论性差,对学生的专业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三)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存在盲目性
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特长,是将要选择的职业是一个人的职业规划的基础。很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和自己将选择的职业的,这就最终导致了求职的盲目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职业测评与职业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测量个人职业兴趣、性格与职业发展潜力的科学方法。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而且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大多数指导教师不具备职业指导师的资格,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目前国外的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大学生,而国内的测评软件的常模做的还不很全面,所以,应该针对不同地区、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发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测评软件。
(四)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健康教育不完善
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很多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出现了心理焦虑的情况,因此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和专业优势,更不能设计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配备的教师较少,并且专业性也不强,还仅仅停留在解决上门咨询的学生层面,面对的学生面很窄,并且比较被动,更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生涯心理的专业辅导。在当今这种就业压力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学生生涯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建设
要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大学生职业生涯是以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取得职业生涯及人生的成功为目标的科学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职业生涯走向成功。其直接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素质中的有利因素,促成自我的最大化、全面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自我、职业机会与职业世界的全面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潜力,并开发自我的潜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特别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自觉、自愿、自主的参与。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连续、系统的活动,仅依靠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社会力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施过程中,应树立系统观,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要从大一做起,分年级从不同侧重点实施,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深入大一学生,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在新的高度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事业,清楚将来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将教学、讲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职业网络;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同交往,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能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更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为必然。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职业辅导咨询可以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除了个别咨询外,也可以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
(四)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
“知己”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我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感性上、经验上的自我体察,但是,这种自我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带有主观性的。因此,它还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手段测评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测评建设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涯诊断(包括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实施、评估和反馈五方面。既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又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协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2]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