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1
农机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数字信息生成、数字信息组织、数字信息存储、数字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五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农机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其中,数字信息生成模块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标准或协议转换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统一能识别的数字信息资源,即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方式交互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知识的需要。通过分类、主题、分类主题一体化等方式,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有序化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整体。在有序化的基础上,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快速利用。图1中,将原始信息资源生成分为现实资源(放置于本地)和虚拟资源(通过网络获取)两部分。现实和虚拟资源的主要获取方式采用:(1)通过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2)自主开发建设标准化文献资源;(3)建立导航网站,链接网上专业网站、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服务中心等虚拟网上资源系统,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整编、标识、编码等过程完包括元数据方式、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存贮于网络环境下供用户利用,且在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所建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两个部分。前者重点在建设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基础标准库、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库、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库、综合信息库等。后者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标准化信息资源库管理和标准化信息三大部分。
2平台设计原则
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为平台设计原则,以“为农机行业提供科学、高质量综合决策信息服务”为目标,建设一个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效显著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农业机械行业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农机行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在广东省范围内的共享共建,为农机行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数据信息支撑服务。
1)安全性原则。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从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系统中的用户权限和角色进行合理规定和划分,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审核,对用户行为、基本信息单元的存取进行严格监控和审计。由于系统网络可与Internet对接,因此使用防火墙、防入侵等先进的安全保证技术,切实保证政府网络不受入侵,从而保证工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与使用习惯,将系统设计得简单、实用,让不同用户均可方便使用。
3)先进性原则。
综合利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网络领域、信息处理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博采众家之长,在深入地分析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平台建设方案。
4)可扩展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平台设计之初就遵守可扩充性原则,允许用户根据需要简单扩展系统应用。
5)开放性原则。
平台遵循软构件化设计原则,各部分采用标准的规范接口,支持不同部件之间灵活沟通与联系。在统一的安全控制下,实现信息数据的灵活集成和充分共享。
6)稳定性原则。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平台在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开发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各个环节均保证每个组件乃至整个分系统的稳定性,并在系统集成时严格遵守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使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保障。
7)可恢复性原则。
平台设置了可恢复功能,防止因频繁或错误操作给数据资源甚至整个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害。即使是造成信息不完整、数据资源丢失或整个信息系统崩溃这种毁灭性损害,也能完全恢复。
8)可管理性原则。
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旦投入运行就涉及管理,即用各种手段来对系统进行监控,减少故障发生率,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恢复手段,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从而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保证用户能安全、可靠、正常使用系统服务。
9)事务性原则。
系统可实现事务控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将多个数据源更新纳入同一事务中,保证一系列更新操作的事务性,做到所有更新成功或所有更新失败,避免更新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10)人性化原则。
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差异,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与推动运行的关键。
3平台技术架构
3.1总体设计
为了建成开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本文采用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内置全面而强大的功能模块,实现完整的架构设计。平台在设计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和组件式开发方法,平台架构包括基础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表现层五个层次、各层次功能。
3.2技术架构
J2EE是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服务器端应用结构,支持平立、可移植、多用户、安全和标准的企业级应用,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可创建广泛兼容的企业解决方案而无需进行复杂编程的平台,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方便地开发出高质量的、适合企业使用的应用程序,还可极大地减少产品研发上市时间、成本和风险。因此,本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采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支持INTERNET,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基础上强调应用组件化。通过技术平台化和应用组件化,实现生产工厂化。采用在J2EE架构下开发,可以跨平台运行,并通过XML技术提供可跨平台交换和移植的业务数据。
4关键技术问题
平台建设需要对平台组成的五项关键要素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攻关,包括信息资源生成模式、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信息资源存储模式、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4.1信息资源生成模式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其一是对原有传统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和转化,其二是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两者进行科学的整合、重组、分类、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键盘输入技术及非键盘输入技术。非键盘输入采用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与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所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符合国际上普遍采用并相对开放的标准。例如最终的生成数据格式采用以下的国际标准。
4.2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语法组织方法是语义组织方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语用组织方法是从用户检索角度去分析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语义组织方法是对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本平台选择分类法、主题法和元数据法用于语义分析。
4.3信息资源存储模式
信息资源存储可分为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模式两种。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物理存储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信息爆炸式发展速度。本文采用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实现数字信息的快速存取和集中管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多媒体数据库(MDB)的逻辑结构实现存储,并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实现管理。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存储信息特点,本文采用MDBMS实现技术中的三种: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及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逻辑存储标准模式。其中,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主要用于描述文本信息,她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DBMS)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数据类型,以描述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克服了RDBMS只能描述字符和数字等符号信息的缺点。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多媒体的数据模型入手,采用面向对象中对象、方法,属性、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特点来描述多媒体的数据模型。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采用非线性技术组织和表示块状信息,解决了如何用结点和链接来组织和表达多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超媒体的同步和协调等。
4.4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基本服务模式采用:用户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发出不同的服务请求,经过系统分析后发送给服务器中不同的检索策略;服务器根据检索策略在数字信息资源库中找到命中的信息返回给用户;用户在利用命中信息之后会产生新的信息,新信息通过反馈机制收入至数字信息资源库中。
1)浏览检索服务:
建设方便实用的信息机构主页,面向各类网络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利用主页提供的分类栏目,可浏览、查找和下载相关信息;利用全文检索系统,对各类信息机构所有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和下载。
2)个性化服务:
根据用户请求,工作人员利用网上丰富的专题性、学科性信息资源,用信息推送技术直接将信息送至用户桌面。
3)集成化服务:
针对用户需求,将各种载体上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之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专题化、知识化,重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网络或光盘方式提供给用户。
4)信息增值服务:
根据用户提出的请求,搜集本单位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后,形成信息产品,包括光盘产品、专题信息研究分析报告、定题信息资源库等,实行有偿服务。
5)参考咨询服务:
在网上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组,及时解答用户提出的有关网络利用、网络资源分布、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提问;开辟参考咨询服务专栏,将最常见的问题和解答编制成文献存入主页,使用户自由访问。
4.5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采用统一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式,见图5。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作为监督机构,统一制定全省农业机械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各地区建立地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地区下属的图书系统、信息系统、档案系统和各类商业信息组织(如ICP、数据库开发商)的信息资源建设等。
5结语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2
今年1月,海南农垦认定乐光、红明、南海、东昌、乌石、南滨6个农场为率先引进GAP示范推广单位,紧接着5月8日在红明农场进行垦区首家引进GAP示范推广挂牌仪式,会上省农垦总局副局长王任飞明确指出要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给6个率先引进GAP示范推广农场设定了实现示范目标的时间表,要求6个农场2015年农业生产标准化达到100%,示范生产者普及率和安全意识普及率达到100%,这是海南农垦创建以来,在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面采取的刚性措施,意味着海南农垦农业“三化”进程提速,它的全面实施,必将有力推进海南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
海南农垦创建60多年来,农业开发规模已经超过40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但由于体制和科学技术水平局限等多种原因,传统农业特色非常明显。2012年亩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 302元,这也是海南农垦目前仍处于发展滞后相对贫困的主要成因。同全省地方发展对比,农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及地方的45.3%,农垦的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5%,同资源占有比例很不相称。近几年,海南农垦进行体制改革,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先后采取了许多旨在加快农业“三化”的重大措施,先是决定建立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效果,集茶叶、绿橙2个示范生产基地的乌石农场,把原先创立的“白马岭”茶叶品牌,扩大到绿橙、养蜂、活水溪鱼等多个领域,成为垦区第一个一牌多品的创新单位,抢占市场高地,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益,茶叶平均售价比创立品牌前提高了20多倍;承担荔枝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红明农场,唱响了“红明红”荔枝品牌,今年生产荔枝2 080万kg,平均每公斤售价7.45元,平均每个种植户收入近5万元,该场今年还同乐光农场签订1 000万kg荔枝购销合同,使品牌优势在统一整合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垦区最终实现资源专业整合探明了路子。承担胡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东昌农场,原本就是农业部胡椒生产示范基地,除了设立滴灌示范基地外,还在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就首次开发300 t绿胡椒出口欧美。紧接着就认定为乐光、红明、东昌、乌石、南海、南滨6个农场为率先引进推广GAP的单位,并为实现目标制订出刚性时间表,表明总局领导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强决心。
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农垦工作会议上,省农垦总局、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周公卒在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如下几个咄咄逼人的观点:“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深度整合农垦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农垦特点和优势的产业集团”。“举非常之策,兴非常之力,尽非常之责”“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造就农垦美好的未来”。上述精辟论点,方向明确,责任重大,困难很多,措施非常。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率先引进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探索“海垦农联”组建工作,为农垦农业“三化”探明了路子和指明了方向。5月25日吕勇局长到东路、南阳农场调研,提出了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建立职工卖原料,农场卖产品的双赢机制,这就是对所有农场实现农业“三化”的普遍要求。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就是农业生产标准化,把原料变成产品就是国营农场的职责所在,这是对二次创业中难有作为思想的直接鞭挞。上述论述,集中标明2014年是海南农垦改革攻坚年,发展实干年。笔者认为改革攻坚就创新驱动发展在农业“三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实干不是过去的开荒大会战,而是创新思维把劲使在农业“三化”上面。
5月14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同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等相关领导,共同探讨了加强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技支撑农垦热带现代农业升级,共同建设高水平研发转化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是中国热带农业的最高学府和技术权威,海南农垦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提出把论文写在海南的大地上,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则提出,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如果把2位领导的主张放在同一个合作研发平台上,科学院首先应该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才能使海南农垦的田间地头变成“生产车间”。就是说海南农垦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应该全方位地争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支撑。
综上所述,海南农垦强力推动农业“三化”并定出明确的实现目标刚性时间表,表明了总局领导攻坚年实干年的坚定信心,同时说明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改革,海南农垦实现农业“三化”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提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海南农垦已经向社会和百万农垦人郑重宣布,海南农垦农业现代化提速时机已经到来,结束传统低效农业现状的时间已经为时不远了。此时此刻,百万农垦人一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书写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拉丁学名;标准化; 编排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间学术交流愈发加强。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涉及物种名称时,通常在物种名称的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学名[1]。拉丁学名在食品、农业、林业、生物、医学、检验检疫、海洋、地质和考古等方面的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中经常出现,但很多出版单位的做法各异, 甚至同一刊、同一出版社的不同编辑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采用国际公认的、准确的命名方法来规范编排拉丁学名,有利于物种信息的准确表达,避免了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造成的错乱,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
在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拉丁学名如何表示才是规范的,很有讨论的必要;标准的起草人以及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的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应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这有利于我国学术和科技走向国际化。
一、拉丁学名标准化的编排要求
为了克服生物名称的混乱现象,生物学家们经过常年不懈的探索,采用一种国际公认的学术语言(即拉丁文),给每种生物取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际公认并通用的名称,这便是生物的拉丁学名。
拉丁语是一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及其他古语的古老而稳定的语言,语法不会再发生变化,比较固定,也较容易被各国接受,且语法严谨,不会发生混乱,也不会产生国家或民族的误解或偏见。这是当今科学界依旧推崇采用拉丁语的重要原因。
拉丁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1. 双名法
双名法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倡导。双名法为“学名=属名+种加词(种名、种本名) + (首次命名人) +现命名人+命名年份”[2]。后三部分是非强制性的。属名在前,用斜体表示,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在后,斜体,全部小写。然后附上首个命名者的名字和命名的年份,这些都用正体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ureus Rosenbach 1884。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时,后面的正体字部分可以省略。
随着分类学的不断深入,常会发生种转属的情况。如:Weldin在1927年把原来的猪霍乱杆菌(Bacillus cholerae-suis Smith 1894)这个种由杆菌属转入沙门氏菌属,定名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这时就要将原命名人的名字置于括号内,放在种名之后,并在其后再附以现命名人的名字和年份,即:Salmonella choleraesuis(Smith)Weldin 1927。
如果是新种,则要在新种名之后加“sp. nov.”(二者均排正体,其中“sp.”为物种species的缩写,“nov.”为novel的缩写)。如:Methanobacterium espanolae sp. nov.,即,埃斯帕诺拉甲烷杆菌,新种。
有时在对某个或某些分离物进行分类鉴定时,属名已确定,但种名由于各种原因一时尚难确定,可在属名后暂加“sp.”或“spp.”(“spp.”是物种复数的简写)。如:Methanobacter sp.,一个尚未确定其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即一种甲烷短杆菌;Methanobacter spp.则表示若干未确定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3]。
若出现两个命名者,两命名者之间加“et”或“ex”,排正体。“et”是拉丁文“和” 的意思,表示由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如: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ex”表示“从”或“根据”。如一拉丁学名由甲命名,但尚未正式发表,后经乙描述代为发表,则种名之后加最初命名者甲和后来命名者乙,两命名者之间用 “ex” 连接。如:藏报春 Primula sinensis Sabine ex Lindl.。
2. 三名法
有时, 根据某些特征, 种下又分为亚种(subsp.,为亚种subspecies的缩写,排正体)、变种(var.,为变种varietas的缩写,排正体)、偶然变种、变型(f.,为forma的缩写)等, 这时, 在双名法的基础上种名后还加上亚种、变种、型的名称, 这就是三名法[4]。“亚种、变种、型”等加于属和种名之后,其后再附上亚种的名称(排斜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再如钻天杨的学名: PopulusnigraL. var. italiea Koehn.。
二、拉丁学名编排上经常出现的问题
1.拉丁学名中属名第一个字母未大写
属名首字母须大写,种和种以下分类单元的学名首字母须小写,这往往被忽视。如:赤藓糖醇(生产用菌株: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li polytica),其中“candidali polytica”应改为“Candidali polytica”。
2.拉丁学名的正斜体问题
(1)属名、种名等拉丁学名没有采用斜体,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即使是在论述拉丁学名正规写法的论文、图书里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大蒜油 Allium sativum L.,其中“Allium sativum”应排斜体;短苞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var. brevibrac teatus, 其中 “Hibiscus syriacus”、“brevibrac teatus”应排斜体。
(2)人名本应排正体,结果排成了斜体。如:Coydalis remota Fisch. f. uncata Skv.,其中“Fisch”.(命名人缩写)、 “f.”(“变型”的缩写)、 “Skv. ”(命名人缩写)等均应排成正体。
(3)“变种、亚种”等缩略词排成了斜体。如:中国水仙的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其中“var.” 应排成正体;唾液乳杆菌唾液亚种的学名: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subsp. salivarius,其中“subsp.”应排成正体。
3.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没有加“.”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均应加“.”,“.”比较小,经常被作者或编辑忽略掉。如:梨 Pyrus communis L,其中“L”应改为“L.”,为林奈Linnaeus的缩写;黄皮树的一变种峨眉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ld var omeiense Huang,其中“var”应改为“var.”。
4.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
通常情况下,应将物种的属名写全,但是,如果在一处有同一属名的多种物种,可将第一个物种的属名全写,后面的属名缩写。如: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小豆P. angularis、绿豆P. radiatus、饭豆P. calcaratus,等等。但有些时候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5. 拉丁学名中“&”的误用
有些文献在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的拉丁学名中,在两个人名中用“&”。字符“&” 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最早是拉丁语 “et ”的连写,但在拉丁学名中应使用“et”。如:Burtt & Hill,应该改为Burtt et Hill。
三、出现不规范编排问题的原因
(1)有的作者撰稿时只重视自己关注的专业性问题,拉丁学名都附在物种名称的后面,以至于使作者忽略了拉丁学名标准化编排的重要性。
(2)有的作者对拉丁学名表示方法不清楚,往往从网上搜查资料,有些资料中符号本来就不规范,经过拷贝、粘贴,作者也就将错就错;或者录入参考资料时,没有关注拉丁学名的编排格式。
(3)编辑出版部门对拉丁学名的编排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统一规定。
(4)编辑在自己专业的学习中不涉及拉丁学名,自然也就不了解拉丁学名的规范编排。
(5)编辑未重视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对作者交来的稿件不作相关的修改和规范。
四、建议
(1)区分是不是拉丁文。要做好拉丁学名的编排工作,首先要能区分是不是拉丁文。不要一见到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术语,就用斜体表示,如将Drosophila (果蝇) 排成斜体Drosophila。这个名称并不是拉丁学名,而是英文名称,故应使用正体[5]。如果不能辨别一个名称是否来源于拉丁文,可以在有关词典中查找。
(2)有关部门应对编辑进行拉丁学名编排格式的培训与强化,提高编辑对拉丁学名的认识与关注度,了解并掌握拉丁学名的编排规范。
(3)编辑应注意与重视拉丁学名的规范化加工。
(4)编辑参加标准审定会时,起草期刊征文启事或图书编写要求时均应对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提出要求,以引起标准起草人及作者的注意与重视。
(5)建议在修订有关国家标准时,将拉丁学名纳入。
(6)建议将拉丁学名的规范表达纳入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审读和评奖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伟根,章晓光.中文期刊论文中物种拉丁学名的表述问题[J].编辑学报,2003,15(4):257-259.
[2] 吴伟根,周莉花,章晓光.生物拉丁学名中的符号及用法[J].编辑学报,2008, 20(5):336-338.
[3] 黄秀梨.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热点 述评
[分类号]S126
1 引言
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活动也几乎同步展开,近几年来研究日渐风行,相关论文越来越多。为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次梳理和总结。鉴于“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同质性以及为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并在全文统一采用“农业(村)信息化”这一描述形式。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项,以1979~2009年作为检索时间段,采用“农业”、“农村”、“林业”、“牧业”、“渔业”、“养殖”、“种植”、“农作物”和“农产品”9个关键词分别组配“信息”这一关键词(组配逻辑为“与”)的方式进行检索,删去重复和非信息化内容的文章后获得文献9 330篇,将这些文献按照主题归类(见表1)。不难看出,自2003年“金农工程”实施以来,论文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接近历年论文总数的2/3,笔者以“金农工程”开始实施的时间为起点,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2 关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其内容来看,包括农业(村)的资源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生产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等。从其范围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信息资源是指农业信息本身,广义还包括与农业信息活动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组织和资金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这进一步拓展了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内涵。
农业(村)信息资源的丰富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难度。高秀英指出,农业(村)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我国实践已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即第一阶段建设渠道;第二阶段开发资源;第三阶段完善环境。但目前三个环节都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观点有:①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发展的需要,数据库建设缺乏系统规划;②农业信息资源在种类、数量、深度、广度及其管理上处在一个低水平运作状态;③农业信息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处理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④现行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指标体系不健全,标准化严重滞后,法律建设薄弱等。笔者认为,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信息资源开发投入、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利用环境三个环节并行发展,鉴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分布的分散性、信息人才的缺乏、用户信息素质较低、信息渠道不畅等特殊性,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农业(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解决,以农业(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已成为新瓶颈。关于整合内容的研究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李道亮从数据库与涉农信息平台整合、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整合、信息服务业务与服务队伍整合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在整合方式或方法上,建设涉农网站和信息平台是被广泛认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很少,发展与应用研究居多。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也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历程、现状、障碍、对策以及应用类型、应用领域等是前述统计文献反映出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被认为是“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80年代初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研究;90年代国际互联网出现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同时引进了世界四大数据库并加强了自身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金农工程”实施以后,研究及应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s技术成为热点,精准农业被普遍关注。另外,随“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提出,光技术、生物技术也崭露头角。目前,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都得以应用,涉及农业信息资源传播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销售、农民生活、农村教育等诸多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提高,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因为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缺乏或不深入,致使某些农业信息技术的运行原理和应用路径在实践中不明。②因为既有研究成果转化成本较高,使得研究与应用相脱节。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类型多样、应用领域宽广,研究很难形成系统性。笔者认为,构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框架体系已迫在眉睫;农业信息技术将呈现“应用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的技术架构将成为新型农业(村)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电子商务将丰富农业(村)信息化的内容,并提升其水平。
4 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
早期所理解的农业(村)信息服务基本等同于“农业(村)信息工作”,即指政府面向农户开展的信息收集、传播工作。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更为全面,涉及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主体,学者们的理解基本一致,服务手段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指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种植大户、农村信息员等。关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学术界的理解存在差异,狭义理解的服务内容指农业信息内容的提供,广义的则泛指农业信息提供与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活动;狭义理解的服务对象主要指最终受益者――农民,也可以包括作为中间受益者的服务主体,广义的则指“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
信息服务模式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研究的重点问题。一般认为,农业(村)信息服务模式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要素通过一定的内在运作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学者们总结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模式类型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川提出的服务站、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之家、网上
展厅和网上劳务咨询等模式;我们比较赞同、王文生等归纳出的七大模式,即政府主导推动、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批发市场辐射扩散、龙头企业一体化带动、专业信息公司或网络有偿服务、科技大户和经纪人示范传递、国际合作扶贫等模式。
信息服务是农业(村)信息化的归宿,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建设意义、目标,总结和分析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对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入研究,必须结合农业信息服务的实证分析,从实践中总结并提炼出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运行机制等内容,并探讨发挥农业信息服务作用的长效机制。
5 关于农业(村)信息产业及产业化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渗透到农业(村)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信息技术作用于农业(村)的必然结果。张兰英、尚杰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农业信息产业指以农业信息作为基本资源,以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制造出有效的信息产品,建设优质的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形成综合性、系列化的现代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村)信息产业化则是形成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具体过程,反映农业(村)信息产业的规模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张峭指出,农业技术产业化分为商品化和产业化两个阶段,商品化阶段是将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即走向市场;产业化阶段是将商品经营成巨大产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如何发展农业(村)信息产业?较有代表性的对策如:要“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发展龙头”,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业信息产业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融资体制”,着实提高我国农业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是农业(村)信息产业的核心,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其发展对策,认为应当走政府支持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实现“两个战略性转移”,即从以依靠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依靠竞争为主的转移以及从资源向管理、从重硬向重软的转移,同时要把“管理创新”当作未来优势竞争力来培育。
笔者认为,鉴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农业(村)信息化的特殊性,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走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道路,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村)信息产业服务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6 关于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的研究
该主题下的文献所研究的区域范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按经济区域或地理区域划分;第二层次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行政区划分;第三层次按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分,包括县(市、区)、乡(镇)乃至村。从各层次区域的论文数量来看,第一层次有95篇,第二层次有733篇,第三层次有452篇。忽略第一层次的论文,将第三层次的论文归并到第二层次,得到的论文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结合表2分析,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我国32个省(市、区)都已开展农业(村)信息化及其研究;②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研究特点,即研究东部地区的多,研究西部地区的少。刘世洪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水平差异做过定量分析,认为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排后5位的是云南、宁夏、贵州、青海、,其中上海农村信息化指数为259.15,是的971倍;东、中、西部地区总指数分别为143.80、84.92、59.28,差异明显。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农业标准化论文范文6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为学术论文、技术论文或科普文章;征文作品应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文笔流畅、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解决问题和效果显著。作品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经证实属于抄袭的取消文章评选资格。
二、征文涵盖内容
1.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4.增加农民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5.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6.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切实解决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
7.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专业化步伐。
8.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9.实施土壤优良修复,研究节水、节劳、节肥、节力措施。
10.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
11.探索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5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
四、评选事项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由省农业厅发文公布结果。
2.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三农内参)上发表,并在网站上刊登。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保持公益性、公平性、权威性。
4.征文活动重点评选对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
5.征文时间:2014年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
6.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五、参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