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意义 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四个方面。

1、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2、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1)培育生态文化是源动力。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2)发展生态经济是核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

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生态城市 系统论 建设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曾受机械论世界观的支配,战天斗地与战胜自然,逐步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凌驾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上去考虑城市建设。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被侵蚀破坏,使城市不堪重负,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生存[1]P65。于是生态城市应运而生,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系统建设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应遵循系统的协同性、动态性、最优性、层次性等原则,实现良性发展。

1.协同性原则

1971年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提出协同学系统科学方法论,对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认为,系统的因子之间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当中的,当系统在受到外参量的扰动或系统内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异变时,系统通常便会给出一定的响应。当扰动或异变强度较低时,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否则,系统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将协同理论引入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对现有的城市整体发展的演化规律做出系统评价和综合研究,能科学、快捷地解决城市建设协同性的现实性问题。城市系统中的人、建筑、城市空间形象、自然环境等众多的系统参量在外环境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城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就是要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协同中得到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原则要求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的协同,也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动态性原则强调系统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一个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同时与其周围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外部环境,它们相互之间不断交换着物质、能量、信息。城市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中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开放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只要能够从外部环境得到足够的负熵流,只要内部的熵增加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城市将远离平衡态而表现出耗散结构系统的特征,城市将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生活将依然丰富多彩。按照熵定律的城市发展观,未来城市唯有步入低熵社会,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人居环境,否则,我们将无法避免城市热寂的到来[2]P376。城市成为低熵社会的路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良好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自然界的演变必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城市在满足当代人、后代人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不能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度。其二,科学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负熵,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信息化。其三,要控制城市人口,合理发展城市规模。

3.最优性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改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织,以促使系统整体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目标。同时,从系统的多种可能中选择最优方案,取得最优效果。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关键是实现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其一,实现生态城市系统的整体优化,即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生态城市系统建设,应考虑系统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决策、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在整体效益最优最佳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优化,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整个系统的效益将产生质的飞跃,并以此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在选择和实施建设方案时,要求规划工作者尽最大努力,确保建设效果和尽最大努力确保生态安全,减少、杜绝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在损害不可避免时,把此种负面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同时兼顾社会公益原则。其三,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把优化思想贯穿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的过程和各个阶段。

4.层次性原则

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而使得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即形成了统一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系统的层次又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方面,它需要该系统中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整合的统一系统。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在这个更大系统中起着要素的作用,它构成了这个更大系统的基础。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依托,离开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支持,城市就成了封闭的“孤岛”,城市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人口、信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没有了畅通的渠道,城市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就难以进行,这样的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生态化的[3]P24。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文剑钢等.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耗散与协同性[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2004.12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3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建设目标,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逐步成为城市的发展诉求。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打造生态城市的重要的环节,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并且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将实验区建设成为滨水而聚、绿意盎然、和谐宜居、独具魅力的现代生态航空大都市成为实验区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绿地生态建设策略

实验区具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区内绿地生态资源丰富,绿地类型多样。通过对实验区河流水系、季风和城市布局等城市特征研究,我们提出“理水、引风、布园、赋意”的绿地生态建设策略。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挖掘地域特征对绿地布局的影响,构建与实验区城市特征相辅相成的城市绿地生态体系。

1.策略一:“理水”

“理水”即充分利用河流水系,通过打造亲水性的绿化开放空间建设,形成滨水绿化格局。实验区内河流水系资源丰富,区内汇集丈八沟、小清河、高路河、梅河、黎明河、杜公河等多条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南至北蜿蜒流过。实验区河流水系生态效果显著、景观价值凸显,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的精华所在。规划依托南水北调干渠、小清河及其两侧的公园和防护绿地形成“X”型绿廊,打造绿地生态网络核心骨架,形成蓝绿交织、相互映衬的两条重要滨水景观带。绿地生态建设以河流、湖泊为依托,成线形或环形布置,既可以使得整体景观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又可以避免集中大规模建造绿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另外,城市绿地与水体的结合不但使绿地承担了对水体的内向保护作用,还承担外向的城市功能。绿地功能变得更加综合、动态化,与水体的结合不再局限于对于单一场地的纯粹艺术化造型而且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功能。亲水的体验对人的吸引力也使得水岸城市空间更具活力。

2.策略二:“引风”

“引风”即根据城市季风的特点,合理布局绿地,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实验区绿地布局根据城市主导风向系统性地分析城市功能和生态要求,在区内逐步建立合理的生态廊道体系,将城市生态腹地的凉爽、洁净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稀释城市混浊的不健康空气,从而有效降低城市的污染,还城市一个清新的空间。实验区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和东北风。城市的氧源绿地分布在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为宜。城市东北角的湖泊处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可成为实验区优质的氧源绿地。南水北调水系和小清河组成“X”型绿廊、新G107两侧绿地与盛行风向构成较小偏角,构成了整个实验区的通风廊道。城市道路、滨水及带状生态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要通风廊道,特别是带状绿地的方向与该地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市郊区的气流趁着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城区,为炎夏的通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冬季,大片树林可以减低风速,减少风沙,改善气候。另外,“引风”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促进城市与的物质、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完善,有益于城市中人和动机物的生存。

3.策略三:“布园”

“布园”是根据城市不同的功能组团,均衡布置各级城市集中式公园,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类型丰富、生态效应显著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根据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实验区城市集中式公园绿地由大型公园和小型公园共同组成:大型公园:结合现状绿地及水系节点建设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满足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和游憩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及建设条件形成儿童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等丰富类型的专类公园。小型公园:在居住社区范围内集中设置的公园绿地,形式灵活多样,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闲、游憩等功能;在城市道路之外设置相对独立、规模较小的街头绿地,形成街道广场、小游园等,满足市民日常散步、健身等户外活动需求。

4.策略四:“赋意”

“赋意”主要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体现传统文化风貌特色,与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环境的相互融合。实验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航空科技特色,绿地建设融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特色为一体,突出航空科技特色,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智慧航空大都市主体实验区,塑造实验区独特的城市风貌,为实验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历史文化方面,针对实验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的特点,通过历史节点的塑造和串联,以及周边城市新建区域的协调,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的景观特色。在航空科技方面,航空会展交易中心、航空会展、全球交易中心等大型商业文化设施及街头雕塑、小品、展览的设置充分体现实验区独特的航空科技文化特征,使航空产业及其科技展示成为城市征鲜明的标志性景观。

三、绿地生态系统构建

通过上述绿地生态建设策略,实验区绿地生态系统以绿廊相依、绿道相连、绿核均布为布局特色,形成“一环、两轴、两带、三心、多园均布”的绿地生态结构。“一环”:围绕城市外环形成的100~400米绿带形成实验区生态屏障,构成环形的生态隔离缓冲区。“两轴”:以南北方向的国道和东西方向的城市干道组成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生态景观廊道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功能,是指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建立生态景观廊道既是对城市景观的充分利用,又是解决城市景观破碎化的重要措施。“两带”:“X”型绿廊,依托南水北调干渠、河流水系及其两侧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构建实验区内核心的生态网络骨架,形成实验区内主要的滨水景观带。“三心”:在北区、东区和南区打造三大全市性综合公园,分别是森林公园、生态公园及古城公园。充分利用实验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来打造城市公园,既保护了本地的生态、人文环境,又避免因新开发城市公园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多园均布”:由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众多块状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绿核,体现地域特点及文化特色。

四、绿地生态廊道建设

绿地生态廊道作为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实验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绿地生态廊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是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绿色资源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绿地生态廊道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分位,是生态绿地区域统筹与生态共建的一种体现。绿地生态廊道从乡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区,有机串联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兼具以下功能:生态功能:可以保护自然与半自然环境,为植物成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的空间,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为都市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结构性加强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连通性,以防止被无序的城市扩张吞噬;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可进行户外运动和交流创造长期社会价值;文化功能:通过将各类有代表性的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功能:不仅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提升附近地块经济价值。根据实验区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在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社区绿地生态廊道,构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地生态廊道体系。三级绿地生态廊道体系的同类型廊道网尽可能地成为连续的整体,各类型段落性的绿地生态廊道需通过其它类型绿地生态廊道相连,构建连续性、网络性、整体性的绿地生态廊道网骨架。实验区的城市绿地生态廊道以建设都市型廊道为主,以郊野型廊道为辅,共规划有33条城市绿地生态廊道,其中郊野型9条,都市型24条,总长度达到350公里。

五、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4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should follow the essence requests, then has analyzed the challenge which take Changde as the example its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s advantage and faces, finall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efficient path.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建设 常德

Key words:Ecotype urban construction Changde

作者简介:易丽昆(1976年―),女,土家族,石门人,常德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02-03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而生态型城市(Eco-city)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绿色生态是常德人的一直追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已成为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并一直在为建设生态常德而不断努力。文章以常德为例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

生态型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建设生态型城市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人的活动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生态规律是指生态运动过程中所内含的必然性或本质联系。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规律归纳为以下5个规律: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道家的“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二)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为基础

环境容量属非实物态的自然资源,是指大气和水体等固有的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简言之,即允许排放量、最大纳污量、最适利用度等。自然界对外界侵入物具有某种能使之无害的净化能力,但这种净化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甚至被彻底破坏。这里所说的限度,就是环境容量。

生态型城市建设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可承载力相统一,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三)社会发展要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型城市建设必然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我们把科学技术分为“绿色科技”和“非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应符合以下标准:其一经济效益良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大,产品竞争力强;其二环境负效应小,资源消耗率低;其三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生态型城市建设必须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技术,开发替代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等。

(四)城市建设要以生态文化为指导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环境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在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会导致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而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本质上表征“人与自然和谐”的完满追求。建设生态型城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

二、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实分析

(一)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常德是个文化厚重的城市。公元前7000―6000年前,澧县城头山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和平繁荣的古城。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筑城设郡,是湘楚文化的摇篮之一。常德历来人文鼎盛,屈原、陶渊明、刘禹锡等先贤曾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常德也是德文化的发祥地,善德文化的积淀,培育了常德人追求世外桃源,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形成了常德人善德尚文、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常德市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历时10年,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 “诗国长城”:“中国常德诗墙”,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这让常德具有了诗情画意的格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2、独有的生态环境资源

常德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相聚常德,写下了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有名的当属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人间仙境――桃花源。除了桃花源,还有白鹭故乡花岩溪、湖南屋脊壶瓶山等。常德是个水绕城,城包水的旅游城市。“三山三水”(太阳山、河伏山、德山和沅江、柳叶湖、穿紫河)组成了城市景观的中心。水给了常德以灵气,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境而过注入洞庭,沅江是三湘四水中最长最清的河流。柳叶湖因辽阔的水域、柔美的风、葱郁的树而被称为“中国城市第一湖”。大自然造就了常德独有的生态环境,天人合一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留给常德的财产。

3、较好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向人们传播生态环保知识和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常德是产珍珠大市,为了减少水的富营养化,近一两年市委、市政府对珍珠养殖压缩了6万亩。2008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热情更加高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4、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常德融入了“3+5”城市圈,从而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常德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绿化居湖南省之最,是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获得多个荣誉称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等。同时我们要看到问题和差距。

(二)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常德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仅占GDP比例的35.6%),工业结构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未根本建立。

2、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常德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活动规划还不是特别合理,不太科学地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类生存可以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这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但这种开发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3、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废气的排放,对区域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城市空气质量、水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等环境保护指标低于生态市建设标准。

4、企业文化、市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对如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减少污染没有深刻认识,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考虑不足。城市居民消费心理呈现节约型向享受型过度。

三、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创新:培育生态型城市的生态文化

1、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这闪烁着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之光,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说到了极致。人类与自然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所以,工业文明时期,大自然被破坏得很不自然了。大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它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尊重它的价值。现实生活中 “资源无限、资源无价、资源无主” 的“三无”思想,我们必须摒弃,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培养公民人类共同家园的责任意识,养成环境友好、热爱自然的道德取向和行为规范。

2、把握生态文化的四个要素

生态文化的四要素是心智文化,体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心智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水平,转变价值取向,指导体制文化。体制文化为生态型城市运作建立指导性框架,约束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物化物态文化。物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在生态意识的指引下,运用生态化的方法规划建设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态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心智文化建设。各层次在循环往复中。

3、夯实建设生态文化的三个基础

一是城市文化。结合当地文化的特点,比如常德市可以德文化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多方面营造文化氛围。在文化内涵上容纳多种元素:让历史文化风韵和当代精神交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整合,使城市居民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熏陶。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大生产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海尔,真诚到永远”是海尔集团独有的企业文化理念,海尔是我们的民族品牌,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的成功与良好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三是校园文化。把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认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建立以学科课程渗透、环保专业课程、课内外活动实践三者相结合的环保教育体系。常德市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2007年,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1726所,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有1650所,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5.6%。同时生态环保的专题也要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中,把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的知识真正融入到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提高其环保意识,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调整结构:以循环经济优化产业行业

循环经济是将传统的单向性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变为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它致力于解决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如经济与环境),收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的效果。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行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重视绿色技术

从三个层面来抓。在产品层面,从产品设计开始,把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思路贯彻到整个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之中。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要采取适当技术进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形成清洁、节约、环保的新型企业形象。在产业层面,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

2、重视生产过程

任何企业在建设中必须执行“三同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做到持证排污。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加大火电、冶金、有色、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努力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

3、重视发展转型

建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以产业、科技创新等为重点,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机制,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发展工业,就必须发展生态环保工业,循环经济贯穿其中。如湖南省常德市盐化工产业从上游产品到精细化工,形成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产业链。德山生态工业园注重自主创新,现已经初步形成以金健米业,武陵酒业,恒安纸业,德海制药,云锦纺织等企业为代表的支柱体系。

建设生态型城市,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产业建设的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安全节约:实现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可概括为5R: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再生;Rescue Wildlif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由此可见,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实现绿色消费方式应从以下着手:

1、政府:垂范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需要生态政府作保障,需要政府走在前列,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作示范:

第一,加强绿色消费制度建设。首先,在法律方面:建立一系列环境保护、文明生产和健康消费的法律政策。其次,在体制方面来,打破“地区和部门所有制”、“地区封锁”和 “地区保护”的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利于绿色健康产品流动的市场体系。

第二,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政府绿色采购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2、社会:普及推广绿色消费

第一,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社会各相关机构、组织等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营造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良好氛围,使消费的各环节都体现绿色理念。

第二,提供绿色消费服务。社会提供的绿色服务范围主要有:绿色饭店、绿色商店、绿色旅游、绿色建筑、绿色音乐。如绿色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3、企业:推动促进绿色消费

第一,节约生产。减量化是绿色消费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中,要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节能无限”的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

第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使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本身没有污染,而且消费品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最佳方式之一。

4、公众:倡导践行绿色消费

公众是最大的环境利益主体,绿色消费与公众息息相关。公众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

第一,健康消费。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节约消费。节约消费是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公平消费。“节约是最重要的环保,也是最便宜的环保”、“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把节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追求,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起,从请客点菜不浪费等做起。

常德市委、市政府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崇尚节俭和绿色消费,比如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办公室空调统一关闭,争创建设节约型机关单位;对私人小汽车,引导人们选用节油、环保型汽车,以减少废气和噪音污染。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让环保意识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要让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生态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民的参与,让我们共同奋斗,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健康、文明、和谐。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基[J].绿色中国,2008(1)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5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abstract]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is the basis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is a major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overseas has adopted various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hortages will be the future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biggest bottleneck. China actively implement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promote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 Shenzhen is our country the early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the city, in low carbon ecological planning system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levels established planning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normal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into and carry out the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and requirements of a positiv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nd has a good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机制,深圳以积极创新、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2探索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2.1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

深圳正在逐步制定完善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力求形成和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编制宏观层面、覆盖全市的《深圳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规划纲要》,建立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框架。

另一方面,逐步颁布和完善适用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技术标准和导则,以政府规范性文件试行后,逐步上升为地方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并选择相对成熟的内容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等政府行政规章而获得较高的行政效力。

2.2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公共交通、建筑技术、生态工程、资源利用、能源结构等领域,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深圳规划部门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尝试量化评估能源、资源、环境效益等低碳生态评价指标,现已收集整理了初选指标,包括现状值(2009年)、目标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

的阶段指标,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初选指标包括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建筑比例(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平均建筑能耗、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等。目前正在征求相关政府部门意见,完善颁布后将成为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量化指标体系。

3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着手推进:

3.1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现阶段深圳“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表明,深圳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于工业高碳产业。所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就是深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深圳,比较切实可行的第三产业是物流业。深圳区域位置也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中服务产业的物流业能耗量低于其他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业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还需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在深圳范围内选定一系列的新能源基地集中发展新能源产业,针对低碳的要求,强调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发展新型的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产业。

3.2开发引进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无疑是解决高碳排放量的根本途径。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三方面来实现。深圳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继续鼓励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引进人才更为优越的待遇,利用知识产权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保护管理政策,通过提升对于低碳技术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各行各业积极创新。

同时,深圳也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无障碍的技术信息交流与人才流动,并积极与国内外其他省市交流协商,促进深圳产业与国内外产业先进技术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活动,开发低碳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速率。另外,深圳也可以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中达成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额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低碳投资,鼓励和约束企业向低碳生产的方向转变。

4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设计

4.1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控制能耗高的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规模,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把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候排放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形成本地区各具特色的空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建立企业、项目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编制城市群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引导。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这些产业,在项目核准、土地供应、资金筹措、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4.2转换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产品,不准销售和使用。

依法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公共设施用能情况的监督。大力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各类,克服节能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生态城市建设范文6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 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开发和改建的项目逐渐增多,在建设过程破坏的土地结构,减少了地表植被。汽车和工厂的尾气及居民用的天燃气大的增加导致了酸雨增多,污染了城市水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阻碍生态城市的建设。为此,通过笔者对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对生态的危害以及原因的分析,对城市水土的保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2.生态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的概念综述

2.1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能够充分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高度和谐。人们的居住环境清洁,舒适,优美,人们可以自己的发挥创造力、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生态城市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1]。

2.2水土保持的内涵

城市水土保持是要预防和治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已经被破坏的水土生态景观进行管理和修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新的建筑项目、城市水利河道工程、道路等建设,都需要进行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地面,洪水淤泥造成的水土损失。另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水土保持的内涵。

2.3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的过程中,通过减少水土流失,节约水资源,保护土壤不受到污染等等措施,同时减少了城市的风沙危害,从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水和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相应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了绿色植被,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城市的水土保持。

通过对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水土的保持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包括水土流失的控制。生态城市的建设贯穿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因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水土,就没有现在的一切人类文明。城市的水土保持与建设生态城市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水土保持的目标。

3.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水土流失的含义是指在城市中这个特定的地点,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3.1目前造成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是由于大量建筑物的建设,使城市地表出现较大面积的,而弃土弃渣的松散堆积,容易被雨水冲走或被风刮走,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城市垃圾乱任意堆置城乡结合部,或者河道两侧,减少了城市绿化用地也可能堵塞河道,造成行洪能力减弱。三是建设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绿化考虑的较少,天然的流域被改变,植被被破坏,地形地貌改变。城市街道不透水的地面使用增加,使城市的水循环状况发生变化,再加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和灾害。四是相关法律监管不完善。人们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关城市水土保持的法律还很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监督执法的体系[2]。

3.2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城市建设的影响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认为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城市气候。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温度骤升骤降,的土地遇到大风会让城市尘土飞扬,大量不透水地面也会增加径流效应和加热效应。二是大多数城市靠大量抽取地下水,或者水库水供应,而天然降水资源却被排出城外,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陷,给城市的生态造成了麻烦和损失。三是泥沙淤积,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淤积、河道狭窄,遇到暴雨可能发生洪水淹浸城市的现象,造成生态失衡。四是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天然的河道,湿地,植被被破坏,干扰了城市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对于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下降。

4.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4.1结合城市实际,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想要预防和治理城市水土生态,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先要根据城市不同地区的情况划分出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生态监督区,然后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改进方案。其次,要认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局部生态环境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要注意水土保持的连续性。比如在城郊建立的绿色林区要和城市里的绿化相连,提高林区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在城市中建立立体绿化,设立绿色走廊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很多城市雨水丰富,但是城市的供水设计都是给排水系统,对城市水源的补给却想的很少,主要依靠地下水和水库水,雨水资源却被浪费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所以在以后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设立收集,下渗的系统,完善水土保持规划。

4.2提高人员素质,增加科技含量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实际上在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科研人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广大群众的对水土保持的意识,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自发的保持水土,建设和美化城市环境。只有提高了城市水土保科研的水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城市建设。另外,还要总结经验,对水土流失规律进行探索,汲取成功失败的经验,找到最合理的治理方案。

4.3综合使用城市水土防治措施

治理城市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有三种技术手段,一是物理化学技术,一是生物技术,一是工程技术。在防治过程中以生物措施用的最多,其他两种方法辅助。不同的技术下面有不同的实施方法,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面对不同的城市水土流失情况,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法,以求取得最好的治理成果[3]。

在城市进行道路管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将土壤开挖回填,所以会把大量的土壤露天放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土壤的水分渐渐降低,会发生风蚀现象,所以可以定期的洒水,减少风蚀得出发生,也可以在挖除的土体表面使用化学粘结剂,让表面固化,减少水分的流水,从而减少风蚀的程度。在绿化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绿化植物,合理的安排绿化方案,在保持水土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的软硬结合覆盖,主要使用绿化草坪,让城市的生态良性发展起来。不过城市绿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需要政府协调领导各方部门,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出力。

当遇到城市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工程技术进行水土保持,比如修建挡土墙不进行护坡,不过这种方法不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也不利于地下水和地表述的交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选择时要慎重。

5.结语

城市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护城市的水土资源,美化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谋而合。城市水土保持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为城市提供了最基本的能源,也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们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水土保持意识,同步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让未来的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庚.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