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1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2
摘要:分析MOOC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项目驱动式教学(边学边做)、基于云平台的竞赛、综合性实训―敏捷教
>>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 基于MOOC的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的教学改革实践 “从认识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药学类专业计算机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如何创新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索 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课程教学法的探索 对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师范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践中探索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基于慕课的计算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探索 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许雪林 陈敏 张国安.合作学习模式在工科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27-29.
[4]贺亚茹.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方法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5):45-47.
作者简介:贺亚茹(1963-),女,陕西蓝田人,西安外事W院 信息与网络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高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3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字】教学周期 教材版本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培养模式,工程能力,创新人才
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践环节,特别是工作实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4]。但工作实习存在着如下困难:(1)大部分工作实习企业都是生产型企业,要求生产连续稳定,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2)有些企业存在技术保密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甚至有些环节连看都不能看,在工作实习环节难以深入了解系统的本质。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自2008年受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支持,2011年加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将实习阶段分为前期准备环节、中间监管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信息安全工作实习新模式。
一、信息安全专业工作实习的前期准备
大部分高校关于工作实习的通常做法是在校内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四年级安排一次工作实习,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效果[5]。就我们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还存在着弊端:学生在前期几乎没有接触过实习,对于第一次实习的过程和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实习不够深入,效果不理想。我们将这种实习称之为工程能力实施的“硬着陆”。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内容枯燥,实践环节与工程能力提升脱节等弊端,提出一种校企交叉循环实践的模式,让学生在工作实习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将这种实习方式称之为工程能力实施的“软着陆”。
具体内容表现为:
(一)从验证实验到企业认知启发工程意识
学生先在校内进行理论与实验学习后,到相应的行业公司进行认知实践,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工程意识。
以计算机网络实践为例,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使学生对信息安全课程群有一个全局性的理解。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层次和各层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的层次以及网络相关知识领域有一个全局认识,对日后深入学习起指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其它课程在本领域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安排学生到本校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网络安全实验室,进入验证实验环节,该实验室采用思科公司的网络设备构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功能和基本工作过程理解与掌握,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能轻松接触到专业相关知识。
同时安排学生到本校网络中心、思科网络公司等实验室进行参观,给学生感性认识,灌输专业文化知识。
(二)从课程设计到企业实训形成工程素养
在校内开展了课程设计环节,以裁减后的企业项目为案例,由导师或项目组成员负责讲授相关项目所需的知识,同学以组为单位讨论项目开发方法、开发流程,熟悉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之后进入企业实训环节,在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实行正规的项目管理,增强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促进工程素养形成。
经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培养,学生在对于理论知识有了较深入理解的同时,对于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运作模式、项目的开发流程等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工作实习,学生会更明确地根据个人志向、能力水平来选择实习企业,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 工作实习的过程监管
我们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的工作实习分成4个阶段。
(一)策划阶段。在此阶段由实习企业提出任务,确定项目题目,由小组成员与指导工程师共同制定项目概要书(如图1所示)和项目实施计划书。
(二)体制建立阶段。根据策划阶段制定的计划书进行分工,制定项目进度表。项目分工架构图如图2所示。
(三)实施计划阶段。基于项目进度及分工表具体推进项目实施,制定项目完成进度图(如图3所示)。针对实施阶段发现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或寻求指导的方式进行解决。
(四)整理成果及答辩阶段。项目最终完成后,按照要求撰写项目报告书,并做ppt演示。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成绩。
三、工作实习的评价
本团队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不能“按部就班,千人一面”。而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评价反馈,既能“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又能引导其形成自主意识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更能帮助我们发现“偏才”和“怪才”,有意识的帮助其合理规划未来发展。目前国内尚缺乏普遍公认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本教学团队依据信息安全工程能力培养的特点,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能力评价体系。在工作实习评价方面,将评价指标分解为个人意识、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目标达成、内容完成、实施过程、总结归纳、学习运用、压力承受、沟通交流、时间管理、任务执行、严谨细致、问题应对等14项。指导工程师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打分如图4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找出薄弱点,个性化制定下一环节的培养计划,建立工程能力快速提升途径。
四、本科生培养的成绩与产生的辐射作用
自2010年开展了信息安全综合设计实践环节以来,共有90多人次到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工作实习。实习结束后有40%的同学签约信息安全及相关专业岗位,其中10%的同学签约实习企业,这些学生在企业工作近两年的时间,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曹中一 刘舜尧 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 现代大学教育,2003,3:81-84
[2]周志平 郭素珍 张明轩 陈兰新 张星辰 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8):12-14
[3]徐业滨 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64-65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探究学习 高职实训 实践应用
探究式学习可以界定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训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探究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满足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探究式学习”特征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能够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具有发现问题、主体探究、实践操作、开放模式和参与体验等五个特征,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征功能,便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发现问题
实训中即可先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在实训中首先从问题着手,然后深入探究,在主动探索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提倡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体探究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是认识、实践、发现的主体。学生在实训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学习为思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实践学习,变孤立学习为协作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实训与生活中爱质疑、乐探究、努力提高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动机。
(三)实践操作
中掌握技能。实训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可以采取问题预设、项目驱动、难点攻关等多种形式。尤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社会与职业岗位的要求,将预设与发现的问题在实训中寻求答案,努力发掘和提炼自身的实践成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加深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
(四)开放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性是尊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能够自主发挥、自主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实训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其主动权在学生,过程为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观念和兴趣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训边总结。这种开放的模式,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去实训、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五)参与体验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在探究式实训中,为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实践、探索、收集、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等,每一步都是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参与体验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探究式实训方法
实践探究式实训方法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是实训教学中的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实施探究式实训方法的具体程序是:首先根据实训的内容确定探究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探索。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和探究,在教师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下面以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训为例说明,该课程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材的第2单元《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实训时间安排为一周。该单元内容主要围绕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展开。虽然学生日常都接触过电子计算机,但他们对电子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等相关知识却不了解。按照传统的做法,教师只需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就可以了。但学生既没有兴趣,也学得无意义。实践探究式实训方法学习该单元后,学生不仅详细了解了电子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他们探究式的实训兴趣。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全世界都在广泛地应用各种电子计算机,它们已经是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电子计算机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是哪一年?最初的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子?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些变化?细分后的活动主题要求明确、任务清晰、难度适中,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
(二)设计方案
问题确定后,关键就是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主要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查阅资料等)、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种途径获取资料、何时完成等。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确定各小组的任务,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等。分组时一定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将各种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二是均衡原则,将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的探究能力大体均衡。根据单元的特点并结合主题,将学生分为了三组,其任务是:
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得好的话,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分工、分享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