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林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园林论文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至高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1999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改革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进弹性学制的实施等内容。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三个方面给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可见,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项现实的、紧迫的任务。

本研究以“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研究生培养为试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为推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明确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范畴,调研清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找出园林学科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新型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和关键环节,从理论层面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进一步修改培养模式,最终形成完善的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调研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学方面、导师指导情况、培养质量评定、研究生管理及能力拓展等方面。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培养方案中培养方向面窄、课程设置中课程较少,范围较窄,学生选择余地小,不利于研究生的多方向、个性化培养。②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③导师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分导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创新创造能力有所欠缺。④研究生日常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少,质量有待提升,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尚需增强。⑤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人才的需求。⑥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培养的各环节都存在一些重视不够,把关不严等问题。培养质量实时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三、构建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完善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运转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全面实施以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反馈和综合评价体系入手,构建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修订形成了新的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增了园林植物造景应用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同时调整优化了课程设置,增添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实践技能、体现技术应用能力的6门专业选修课。

(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了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形成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规范教学日历,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教学;制定修订研究生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增强指导学生的业务保障能力。将在园艺学科和校外科研院所从事观赏园艺研究工作的教授、研究员邀请至本学科,联合成立导师组,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融合,极大拓展了青年导师的知识面,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构建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级组织建设,形成了科学、严密,旨在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强化建设。制定了系列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涵盖研究生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先优评比、行为管理、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制度体系。

(五)多措并举,切实增强研究生素质。加强了条件建设,依托“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原有校内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山东农业大学城乡风景园林研究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综合实验室、园林校内实训基地,并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倡导学生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激励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定期举办林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和阶段性学术交流报告会,浓厚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其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指导。起到丰富生活、培养爱好、形成专长、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多种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动手操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六)完善培养质量实时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订了一系列事关培养质量的评价办法,每学期一次研究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座谈、调研会,每年度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涵盖了从研究生复试、课堂学习、课程考试、能力培养、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毕业答辩、工作表现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和监控督导机制。

四、新培养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该培养模式从2008年9月开始在2008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点研究生中实施,后扩至2009、2010级学生,经实践检验,有力提升了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学术素质、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显著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得到显著提高。该模式实施后,研究生社会竞争力得到增强,就业情况有明显变化,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馈良好,总体评价较高。

该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促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该培养模式已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实施三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林学、水保等相近学科专业相比,产生了明显比较优势。受其影响,林学院内林学、水保等学科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借鉴其做法,推广其经验,相信随该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将会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层次的提高,近年来园林学科的招生状况趋于火爆,每年研究生报名数量达到招生名额的3倍以上,每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占到学院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一半,同学院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生源优势,好的生源又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了园林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闻.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3-75

[2]崔慧霞等. 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9-50

[3]刘红奎等.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35-36

[4]牟艳娟等. 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78-79

[5]陈新忠等.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6

[6]马林刚等. 优化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3) 41-43

作者简介:

1.韩克杰(1971-),男,山东临清人,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2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3

既然准备出国留学,首先要攻克的是语言关。虽然每所大学对雅思成绩的要求稍有不同,但对学习研究生水平的国际学生来说,最低要求是6分。最好你能考到6.5分以上,以便增强你的竞争力,而且选择的大学也会多些。

另外,如果你想主攻纯艺术类的,一定要准备好你的作品集。很多大学会对学生进行不是非常正式的面试,主要是想通过与你交谈了解你的学习计划和过去的相关经历。如果你有一些实习或工作经验,会对你的申请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对语言和艺术功底有要求外,很多大学会很看重你的本科成绩,所以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好,而且英国大学研究生导师也会关注你本科的论文课题,你最好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联系一些你感兴趣的英国大学里的导师,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

利兹都会大学(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MA Urban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相对比较新的课程。这门课程注重于分析和创意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和专业素质。

学习的科目包括设计、计划和管理城市环境以及发展创新理念,课程本身包括很多城市设计和改善社区等项目,学生们会直接参与规划和设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通过完成不同的项目进一步提高技能和扩大知识面。

学生们会由经验丰富的导师们指导。另外,学校提供多媒体工作室、国家艺术图书馆的资料和制作模型的设施等。

曼彻斯特都会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艺术设计学院提供MA Art as Environment,学生们主要通过参与设计实际的艺术项目来掌握研究方法,学习艺术环境理论,并通过参加讨论会、专家讲座以及和研究机构的交流,把设计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该学院给学生们提供工作室和设计艺术项目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木头、金属、玻璃、水泥、布料、照片、印刷器材和电脑设备等。学院安排的课程相当紧凑,要求学生有独立完成专业作品的能力,希望学生本人能积极发挥主动性,在入学前明确研究课题。

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的MA Landscape Studies适合想要继续深造或转行将来从事园林建筑方面工作的学生。学生读这门课程之前,最好有在城市规划、建筑、艺术与设计、林学或园艺方面的工作经验,或者具有园林建筑学的学士学位。在英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比较热门,所以申请这个专业一定要提早进行。

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 的艺术、建筑及设计学院提供MA Environmental Design以及MA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课程。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4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生态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20*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位,雪枫公园荣获**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年)**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科技论坛**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平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工作纪律、“禁令”等规定,坚持自省自警,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同时,履行监管职能,严格要求教育管理监督好干部职工,努力使集体成为团结进取阳光向上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团队。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33-03

一直以来,在就业市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上岗即可适岗,而目前应届毕业生总体情况是自身综合素质并不很高,特别是毕业实习期间没有参与过任何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毕业生,其综合能力与企业的要求相差较远,在本专业内就业难度相对较大。高校一定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中企业方面的要求,否则别无选择。而化解这种人才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要求。

本研究以我校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探讨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成效。

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国家教改的需要。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必须要加强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基地。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提高师生业务素质,高校服务于地方并促进地方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的需要。自2001年以来全国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截止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约700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2万人;而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相比,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仍显不足。多年来人才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高校实践环节的补充,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1-3]。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受校内条件的限制,理论教学往往与实际相脱节,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大学生通过在基地的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切身感受行业发展的现状,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参与基地项目的设计、施工、预算、招投标、管理,可以锤炼品性,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大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可以切身感受、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相应待遇问题,企业也可零距离观察了解这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旦企业岗位有需求,学生很容易在毕业后去实习单位就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利于大学生就业。

3.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完善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又是校企联合的研发试验基地。高校和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专业联合研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传播学校影响力,解决企业的急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园林专业而言,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4-6]。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园林人才,除了重视校内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必要建设高质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二、校外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满足了大学生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2008年学校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开设的实验课尽管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占比超过90%,专业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1)实验内容局限于某一章的内容,知识点和综合度存在不足的现象,缺乏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受岗位考核目标的影响,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法研究和申报教研课题缺乏积极性。(3)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不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4)专任教师8人,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课外实践指导欠缺。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外援,迫切需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众所周知,要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园林复合人才,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校内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的功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只有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才能与园林行业的实际和市场接轨。各种规模与类型的园林企业代表着当今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在专业公司实践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也可以锻炼师资队伍,企业增效,一举多得。于是,园林专业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教改尝试,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园林系从2012年开始先后同省内13家园林公司签订校企共建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经过校企双方几年的共同努力,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

1.校企合作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双方互惠互聘合作,建立了一支由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和企业园林工程师、高管人员相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学校选派老中青年教师赴企业进行实习指导,同时邀请企业高管、高工来校参加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相关课程的讲学,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校方获得了大量的产业信息,为科研立项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撑,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2.基地运行获得多项教研课题。从2012年开始,动员教师并联合校外基地企业申报和参与各级“创新强校工程”、“质量工程”等建设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开启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013年获1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园林专业计算机设计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发;1项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空间构形量化分析。2014年获得1项省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园林人才校外实践基地;1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项目为导向的《园林建筑O计》课程教学改革;园林专业获校级“创新强校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获得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1项:“佛科院―广东绿雅环境艺术工程公司”园林人才校外实践基地;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即基于佛山城区“一路一树一景观”的道路绿化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项:“基于空间句法的岭南园林特色研究”和“辣樟等广佛适生园林植物在活体状态下的驱蚊效果研究”;获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即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和“园艺专业型硕士协同培养改革试点”;获校级学术基金1项:对佛大新校区园林植物规划的几点建议。3年多来共有十多项课题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资金支持。

3.目带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严抓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园林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带动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例如2013―2015年分别有3人、13人、11人获得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基金;2014年、2015年分别有11人、25人获得校级大学生学术基金;2014年、2015年分别有10人、12人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2015年有2项被推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标志着我校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取得了质的突破,跃上了更高的一个台阶。

组织动员大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邀请行业专家、公司高管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园林专业自2014年开始组织一年一度的“仙湖杯”园林景观设计大赛,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实施导师制,指导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年度科技文化节以及其他专业实践活动。例如2012级1人荣获“燕园杯”第八届全国(国际)青少年书法美术大展三等奖,2011级、2012级各1人荣获“创青春・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12级7人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级三等奖,2012级2人荣获2014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省级第一名,2013级1人获得首届佛山市南海珈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举办的“珈祥杯・水景园艺设计大赛”二等奖,另有5人获得三等奖。再比如由恒大集团承办的2015年首届“恒大杯”全国大学生园林设计大赛,我校园林学生参赛作品《回家》获得优胜奖,表明我校园林专业办学的水平和学生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4.共建实践基地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园林专业从2012年开始,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签约13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实习后留在原毕业实习单位工作,从而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虽然省内多所高校相继增设了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但是凭借重视校外基地建设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办学特色,多年来我校园林专业就业率高达98%,专业对口率80%以上,就业率远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园林专业的就业率和对口率在我校每年都稳居前列,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明显的办学特色。比如2008级3人、2009级1人、2010级2人、2011级2人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绿雅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和壹一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最后被公司录用。从以往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我校园林专业办学与社会行业需求高度吻合,方向正确,毕业生素质较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5.校企资源共享创造了互利双赢局面。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了共享。校方邀请基地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来校,通过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进行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基地企业的实践场所、专业人才开展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或项目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类型和教学计划的与时俱进,也保证了教学大纲制定的前沿性和实习、实践的针对性,明显提高了校外实践教学效果;校方师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在锻炼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这种校企接地气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达到了互利双赢目标。

三、结语

园林专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创业创新训练平台。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与创业创新训练的热情,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带动了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校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增强了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发展,实现了互利双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在严抓课堂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合人才市场需要的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163-166.

[2]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34-135.

[3]任敦亮,母丽华,姜洪喜,等.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林区教学,2015,(2):5-6.

[4]黄小燕,张力,卢集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14,(22):135-136,151.

[5]汪俊辉,胡烨.理工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81-82.

[6]刘军山,王成刚,王文,等.“双师+科研”型实验教学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40-243.

Research on Out-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REN Ji-jun,HUANG Ji-chuan,LV Hui,WANG Yan,ZHOU Rong

(Foshan University,Foshan,Guangdong 528000,China)

研究生园林论文范文6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起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在认真调研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和课程衔接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3+3”分段课程衔接方案,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种植类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根本,只有将衔接落实到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否则必然流于形式【1】。2011年9月2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2】。本研究以园林技术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为例,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与江苏省金山中等职业学校等校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办学实践,在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体化”课程衔接方案,旨在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衔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1.园林行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园林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呈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特点,需求的人才规格也发生了转变。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比重为58.46%,中职生需求比重为22.17%。企业普遍反应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稍差,顶岗培养周期较长,花费较大。相比之下,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动手能力较强,顶岗上手快,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在研究性工作任务上有优势,但在实际现场操作中存在学历“倒挂”现象。

2.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总体课程模式已经从以学科为中心逐步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理论教学向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或实践类转变。但在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衔接方面,没有规范的或成文的衔接体制或办法,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

文化基础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设计文化基础课程时往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这就造成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成绩普遍不理想,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较差,但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所招收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文化基础课,而是和普高生源一样对待。

2.2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源教育,只是哟渭侗鹕嫌懈叩椭分,都是以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阶段同一专业招收中职生源专业多样,多数高职院校未能根据生源中职阶段的专业特点和知识储备,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一个班级中可能存在断档和重复设置并存的现象。

2.3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未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加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更使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课程内容都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酌情把握。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院后,发现很多内容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而部分内容没有任何基础。另外,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也是寥寥无几【3】,中高职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并编写配套教材的现象更是凤毛麟角。

2.4课程衔接必要性认识不够

调研发现,近30%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未考虑过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该如何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85%的高职(对口生源)学生认为课程衔接“非常必要”。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只有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真正衔接。

3.课程衔接改革举措

3.1搭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立交桥”

积极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方针【4】,由高职院校牵头,整合区域内代表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相关中职院校等各方力量,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平台――“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委员会”和“现在种植业校企合作联盟”,前者主任由牵头高职院校副院长兼任,后者会长由理事企业总经理兼任,成员由中高职专业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实行例会制,定期组织商讨和制定课程衔接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等,积极探索中高职种植类“3+3”分段课程体系衔接新思路。

3.2统一制定编写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

课程标准是管理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框架【5】。相同或相近中高职对接专业之间,建议由高职院校牵头,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中职开班招生之前确定好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编写。

3.3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3.3.1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

应根据不同层次种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市场需求,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课程结构,构建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拓展课三大平台,按照递级纵深、层次沟通的原则,从低到高排列各类课程。另外,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为保障“一体化”课程结构的顺利实施关键,让相似课程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相互认可的“护照”,能够使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同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3.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借鉴当前职业教学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导向,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一体,凝练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并结合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的共同职业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园林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主要围绕“四大核心能力”――植物生产、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所以建议对应“植物生产能力”和“植物养护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中职阶段(第4-5学期)开设,高职阶段(第7-8学期)继续深化拓展,而对应“园林设计能力”和“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高职阶段(第9-11学期)开设。这样既保证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衔接后课程内容的重复。

3.3.3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

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所以对各类课程的课时要求自然也不相同。目前种植类专业中存在的中高职相同或相近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明显问题,就是因为沿用传统职教体系,缺乏整体设计的结果。应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行业对中高职层次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例如,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3+3”分段培养模式下,建议课时分配方案为: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分配800-900学时,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600-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分配学时1100-1300学时,高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包括理实教学一体化课程、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训练和阶段性生产实训)分配1500-1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拓展课分配150-200学时,高职阶段拓展课分配200-250学时;中职阶段企业顶岗实习18周,合计540课时,高职阶段顶岗实习26周,合计780学时;中职阶段毕业论文30学时,高职阶段毕业论文60学时。中职阶段155-180学分,高职阶段180-205学分,合计总课时控制在5850-6500学时为宜。

3.4中高职院校共享师资,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P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确保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显著的实践性,完成这一特色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实践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保证中、高职的顺利衔接。针对目前中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利用寒暑假等长假,让中职学校的老师来高职学校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中职学校为“对口班”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以园林技术相关课程为主,由于前期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高职教师主要针对核心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而且能快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

3.5将招生工作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

针对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减少问题,可以将学校招生工作和专业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招生压力为内驱力,推动两个层次院校之间进行主动对接。分段培养后,通过双方学校在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吸纳中职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这样既增加了中职招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高职输送了生源。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必然主动在中职阶段就予以介入,共享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课程衔接,长线培养学生。

4. 结语

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课程全面、彻底、合理的衔接,必须依赖政校企行四方全力配合实施,才能逐步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写配套的核心课程教材,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在实践上才会逐步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才能从少数职业院校之间的探索逐渐升级到国家层面和更高水平,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铮.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