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恋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1

女:其实在前段时间的政治课中,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一些关于男女生之间问题,了解到了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的重要,也学习了男女同学间该如何相处。但这些还不够。

男:是的,的确如此。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更麻烦,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进入第一部分,约3——5分钟,简单解释、说明)

女:在这里,我想先把问题暂时放一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词:“男生”和“女生”。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好说的?当然有。这是两个念起来就觉得朝气蓬勃的词。此时,你不再是那个一天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小孩,你不能再随意任性妄为,无法无天。你的肩上,已经有了责任。你要把自己的学业做好,要锻炼,要提升,也要遵守一项项你不喜欢的规矩。但你并不完全成熟,你还要不断地改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男:说的不错。其实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都是处于青春之中。我们对于异性,难免会多加关注。也许有人会在心中默默地倾慕,有人则会表现在行为之中……正如政治课本里所说,这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心理。我们没有必要去逃避,但也不能过于沉浸。可有些人却过度沉溺在其中,于是,有一个词“早恋”,就变成所有人对他们的评价。

女: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早恋”这个话题的情景剧,边看边想,你觉得他们的作法如何呢?

(表演中)

男: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看了以后,谁能评价一下呢?

(请同学发言,随机补充)

女:下面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个关于男女生交往的短片,从这个短片中,你将更能清楚地了解到许多同龄人的想法,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播放短片)

男:大频幕上展示了几份调查报告(根据内容拟写)

女:其实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害羞,也没有必要逃避。如果你获得了异性同学的友谊,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容易了,甚至TA的品质和性格也影响着你。

男:其实开展这次班会,就是希望同学们放开心中的包袱,正视异性同学间的关系。如果你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异性朋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试着去结交;如果已经拥有,那就好好珍惜吧!

女:最后请冯老为我们进行总结,大家欢迎。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学校;新生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51-03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我校2011级新入校的中专层次一年级学生共1476名,其中,女生1287名,男生189名。我校以护理专业为主,在调查对象中,护理专业学生占总数的94.8%。

调查问卷 问卷系自编,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从九个维度进行调查。

调查程序 在答题卡上作答。问卷回收后,首先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共获有效问卷1464份,有效率为99.2%。通过读卡机阅卷,然后建立数据库,利用百分率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有基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但有相当多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甚至有明显偏差。调查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把赢得别人的尊重作为自己的追求,一多半的学生没有理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评价过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造成自信心严重受挫有很大关系。

职业思想与学习态度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近1/4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家长的意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到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但缺乏学习信心,这应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习上“失败”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很大关系。可喜的是,近2/5的学生打算提高学历,这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已认识到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的要求已经提高,持中专学历在医院就业已越来越困难。另外,近几年对口高职考试录取分数较低也是学生有信心提高学历的原因。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规范,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非观念不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严重。更有不少学生已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诚信缺失,法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哥们儿义气重,遇事易采取极端行为,不计后果。校园内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文明用语较为普遍。所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 相关调查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0后”,过于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同学有困难时能伸出援助之手。但也不可否认,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意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人的困难漠然处之。有1/4的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

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 相关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结果不乐观。虽然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非常严重,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一多半的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缺乏自信;有1/4的学生抗挫能力差,不是被“失败”打倒,就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总感到不如别人。这些消极心态应与他们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来自学校及家长的批评较多、鼓励较少有密切关系。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良,近1/5的学生用不正确的方式排解心中的郁闷;部分学生心理闭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之间的关系好于学生与教师及家长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最差;教师的冷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负性情绪,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80%的新生存在忧虑、焦虑心理,害怕受到批评、被同学欺负、没有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从家庭生活跨入学校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缺乏安全感所致。所以,尽快引导新生适应学校环境,加强新生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

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调查发现,学生消防知识缺乏,有83.0%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68.8%的学生不清楚火警应报告哪些内容,2.2%的学生不知道火警电话号码。在回答“出门时,是否会锁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时,有66.5%的学生“注意锁好”,18.9%的学生“时有忘记”,14.6%的学生“经常忘记”或没此习惯。当问到“你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吗?”有49.2%的学生给了肯定的回答,其中5.5%的学生“只要网友想知道就告诉他”。当“异性网友约你见面”时,有66.9%的学生“不会去”,26.1%的学生“先不去,谨慎点好”,4.3%的学生“犹豫不定,但想去”,2.7%的学生“很高兴去”。此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不高。特别是消防安全知识匮乏,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学生不会逃生,不会报警,1/3的学生对财务安全重视程度不够,1/2的学生向网友透露过个人信息,部分学生会轻易与异性网友见面,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学生以女生为主的卫生学校潜在的危险极大。所以,安全教育对中职新生是亟待“恶补”的一课。

性认识与性健康 调查发现,41.0%的学生在初中就有早恋的经历。当问到“你认为同学在校内谈恋爱是为了什么?”10.3%的学生认为是“纯真爱情”,44.4%的学生认为是“慰藉解闷”,45.3%的学生认为是“赶潮流”、“玩玩而已”。当问到“你对同学在校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时,35.0%的学生不支持,49.3%的学生“不反对也不提倡”,15.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限制”。当问到“你认为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亲密行为可以到什么程度”时,有35.2%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吻”,有10.3%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你身边谈恋爱的同学发生了,你怎样看?”77.9%的学生认为是“不道德”、“荒唐行为”,2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正常”。“你对性知识、性健康有多少了解?”只有2.5%的学生有“较多”了解,29.5%的学生有“一般”了解,68.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2/5的新生有早恋的经历;对同学在校内谈恋爱,90%的学生觉得是为了“解闷”、“玩玩”,65.0%的学生持不反对态度,更有10.0%的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关系;近1/4的学生对恋爱中同学发生表示认可;而97.5%多的学生对性知识、性健康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所以,对学生特别是对女生进行性知识、性保护、性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嗜网”状况 有25.5%的学生在“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选项中选择了“上网”。在回答“上网主要参与什么网络活动”时,19.6%的学生是“查找资料”或“浏览新闻”,75.2%的学生是“QQ聊天或看电影”,5.2%的学生是“玩网络游戏”。有36.5%的学生玩网络游戏是为了“消磨时间”,5.5%的学生“喜欢”、“沉迷”网络游戏。当问到“结交网友的目的”时,41.9%的学生是“打发时间”,47.1%的学生是“说说心里话”,8.4%的学生是“体验超现实生活”,2.5%的学生是“结交异性朋友”。从调查结果看,虽有1/4的学生喜欢上网,但只有5%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嗜网”状况并不十分严重。80.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说明中职新生思想较为空虚。虽然喜欢网上结交异性朋友的学生为数不多,但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所以,应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家庭背景 调查发现,13.3%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56.2%的学生其父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27.4%的学生其父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只有3.1%的学生其家长一方具大学文化水平。39.5%的学生有一个兄弟姊妹,31.7%的学生有两个及以上兄弟姊妹。其“读书费用的来源”,只有40.5%的学生是靠“父母的固定收入”,35.1%的学生靠“父母外出打工”,17.4%的学生是靠“父母种地或养殖”,7%的学生靠他人的帮助。12.0%的学生与父亲或母亲单方生活在一起,8.6%的学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家庭有几个特点:一是父母文化程度偏低,70.0%的学生家长是初中及以下文化;二是兄弟姊妹多,独生子女不到30.0%;三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60.0%的学生靠父母打工、务农或别人资助上学;四是不完整家庭多,20.6%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总体看,学生的身心素质基本状况良好,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有相当多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史海亮,邹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0(1下):144.

[2]关春雨.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C].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450-456.

[3]徐微微.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1(26):199.

[4]崔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08(14):166-178.

[5]马兴建,张智敏.中职学生道德素质与德育途径现状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11(14):134-137.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英语 ;课堂 ;值日报告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 Duty Re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y providing excellent ground for students who wish to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to experience English culture, and communicate within an overall English framework. Having enjoyed a great and long-standing popularity, both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ike, this activity, nevertheless, has exhibited signs indicative of certain deficiencie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o update and improve it, as to give it new vitality, prolong and perpetuate its existence.

Key words: English, classroom, Duty Report

Duty Report(值日报告)历来是英语教师普遍喜欢的一道课前“开胃菜”。如何使 用Duty Report来激发同学们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使用Duty Report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如何使Duty Report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这些都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Duty Report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在教学中起的作用及其改进的策略谈谈笔者的看法。

1.Duty Report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新学期伊始,笔者对本学院办公室的英语教师做了一份随机口头调查。被调查的9位教师中,有3位教师每堂课都使用Duty Report;有2 位曾经试过,但由于效果欠佳而中途放弃;有4位从未使用过Duty Report。老师对Duty Report的形式一般没有硬性规定,通常是由学生自行决定 :可以是演讲、对话、短剧、故事、谈话,甚至是唱英语歌曲,时间通常为3-5分钟。老师们使用Duty Report一般基于以下三个目的 :1)英语是一门工具,英语学习需要有使用语言工具的机会(何自然,1997:123),Duty Report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锻炼交际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机会 ;2)Duty Report是一种课前热身,通过它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3)学生说英语时,大部分同学都感到胆怯、害羞,Duty Report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大众、克服恐惧心理的机会。

使用Duty Report的老师们认为Duty Report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由于现行的学业评价体系是重视笔头考试,英语口试还没有纳入到每一次的考试当中,所以学生对Duty Report重视不够,缺乏精心准备的动力。多数学生只把它当作一种形式,是老师硬派的任务,因此持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郑晓琴,2004 :34)偶尔有精心准备的,也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

2) 由于老师对学生Duty Report中使用的语言材料不设限制,所以学生的Duty Report要么生词太多,要么话题其他同学不熟悉,导致台上同学讲得热闹,台下同学不知所云,以一种看热闹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活动。有的老师也试图对Duty Report的效果进行检查。例如:让做Duty Report的学生对其他同学提问,但结果是要么学生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要么下面同学不予理睬,要么回答一致,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使得Duty Report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就是前面两位同事曾经尝试过但最终放弃的原因。他们认为课时本来就紧张,与其做这种事倍功半的Duty Report,还不如直接上课的好。

3)由于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既未受过演讲方面的专门训练,又情绪紧张,所以说话的声音又快、又急、又小,台下的同学,特别是后排的同学根本就听不清。这也大大影响了Duty Report的效果。

4)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对英语本来就不感兴趣,对课前的Duty Report更是提不起精神,无从下手。所以他们不想参与,更不想投入。

2.给Duty Report注入新的活力

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学生每堂课前都这样死板地进行Duty Report,没有新的东西,没有什么改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恐怕也难以坚持下去。高职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Duty Report注入新的活力。

2.1 更新观念

Duty Report不仅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活动形式,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同学们运用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应该只是少数学生展示英语才华的平台,而应该是全体学生实践英语、感知和体验英语、培养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的重要平台。(何自然,1997:202-207)师生们思想上重视了,目标明确了,就有了开展此项活动的原动力,成功就有了前提和保证。

2.2 教师指导

以前的Duty Report内容是由学生自行决定的,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度把握不准、学生听不懂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收集的短文、故事、对话等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老师应该将一些符合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并能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句型、实例等材料打印,装订后发到所有学生手中,供他们参考。这样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为同学们做Duty Report提供充足的原始资料,减轻他们的压力,缓解听的同学听不懂的紧张情绪,又让每位同学都能就某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3-5个句子),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运用英语成功交际的喜悦。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4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成效评价 步骤 内容

通过研究诸多的相关资料,我发现很多研究结果都是针对中学班主任的评价,或者是单纯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评价,鲜有关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研究。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是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育评价的结合。在笔者看来,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的内容,可通过如下几个步骤体现出来。

一、选定测评内容,制定测评计划和方案

测评计划和方案必须根据测评内容而制定。在笔者看来,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测评内容应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德育效果)、班级人际关系、学生心理素质、学生学力(智育效果)等四个方面。

1.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

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中,考核的首要成效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即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包括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是否积极要求政治上的进步;能否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遵纪守法,包括能否遵守国家法规;维护社会秩序;遵守校规、校纪;能否抵制和反对违反国家法规、社会秩序和校规、校纪的行为。

(3)是否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包括是否团结同学;是否爱护公共财物;是否关心热爱集体;凡事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

(4)文明礼貌,包括是否谦虚、诚实、正直;是否尊师、敬老、爱幼;语言是否文明;待人是否热情礼貌。

(5)劳动表现,包括是否积极、认真参加各种劳动;是否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1]

2.班级人际关系方面。

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其和谐程度关乎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班级融洽程度的高低、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等。班级人际关系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班级中同学是否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互相照顾。

(2)同学之间的矛盾与误会能否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得到解决,班级中公然互相吵架、打架的频率与数量。

(3)正常的男女关系、早恋等现象出现,以及班主任能否及时疏导。

(4)老师与学生之间。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是否是既有威信又能融洽活跃,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是否是既相互信任又不盲目服从。

(5)所有班级老师之间,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团结一致地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班级各方面的发展做出努力。

(6)班主任能否团结各科任老师,将各科老师形成一股合力,成为班级向前发展的动力。

3.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行为方式培养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在中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人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学习方面是否有着较强的动力,以谦虚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来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2)挫折与困难面前能否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以向上、乐观的态度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面对挫折是否可以坦然应对,能否有着坚强的心理素质。

4.学生学力方面。

学生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础部分。现代教育的任务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力,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学力,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1)知识方面

知识方面包括识记和理解两方面,即在学生能否正确地记忆、掌握和再认知的能力。理解是建立在正确而丰富的知识之上,而知识又通过理解的不断加深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理解的考核,通过同类型的题目,知识的运用和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来考评学生是否达到此类目标。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考评对于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的评价变得至关重要。此类考试主要包括各种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校、区之间的联考。通过联考方式,来判别一个老师是否符合一名合格的老师的要求,判别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否取得积极的成效。

(2)能力方面

中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突出表现为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和评价能力、鉴赏和表现的能力。思考能力主要是学生应用、分析、综合的过程;判断和评价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并能对其进行评价;而鉴赏和表现的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能通过音乐、美术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即使不够专业,也必须具备此种能力。能力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来判断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考核。

二、筛选测评人群,实施测评计划

根据测评的科学性、目的性原则,必须选定测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评。从宏观上而言,被测评者是所有在一线岗位上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班主任,测评对象是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从微观上而言,测评人群可能会集中到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学校,甚至是一个年级,根据测评的需要,选定测评人群。

测评人群的选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测评人群必须是同一类型。比如要么都是高中班主任,要么都是初中班主任,如果将高中班主任与初中班主任进行对比分析,则毫无对比分析价值;第二,跨区域的测评对象选定时要注意考虑双方教育水平的差异,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地方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如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评价,须充分考虑其地域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别。

在选定测评人群之后,实施测评计划。测评过程中,要抓住测评主线,即针对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防止出现测评目标偏移,保证测评结果准确性。

三、统计测评结果,反馈测评信息

测评结束之后,针对调查问卷,可采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做出数据模型。非调查问卷类的测评结果,则主要通过直接统计数据比例的方式,得出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分析诊断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模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调研单位,助其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同时建立评价档案,便于查阅和研究使用。

早恋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未成年人;审前调查;探索

[中圈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审前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刑理论

在人类刑法史上,以惩罚和威慑为核心的刑罚观念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后半期,随着刑事近代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教育刑理论逐步兴起,并已为当代各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所普遍接受。有些国家甚至在宪法中表达了教育刑的理念。例如,意大利宪法第27条第3款规定:刑罚不能有与人道相悖的处遇,必须以对被判刑人的再教育为目的。

教育刑理论对于现代未成年人犯罪处遇政策的形成影响深远。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育尚不成熟,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成原因中,环境因素、社会因素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一些。因此,当今各国普遍对未成年犯罪人实行不同于成年犯罪人的特殊处遇政策。有关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也要求,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不能机械地强调处理结果与犯罪轻重相适应,而应更加关注处理结果与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矫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在我国,也确立了对未成年犯罪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政策。

由对未成年犯罪人“教育为主”的处遇理念,自然引申出审前调查制度的必要性。因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因人施教”,尽管犯罪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有的特性,在每一个具体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行为人的人格特征、所处环境、平时表现、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过细致而周密的调查,查明上述各种因素,才能帮助法官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处遇措施,进而使矫正机构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矫正活动。

(二)再社会化理念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罪犯再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自降生以来不断学习、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从而由一名“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心理和个性发育过程。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完全和有缺陷的社会化过程则可能导致人格倾向的形成和行为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讲,犯罪就是罪犯社会化缺陷的产物。为了弥补原来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国家及社会对社会化的失败者实施强制性的再社会化。罪犯再社会化就属于这种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罪犯再社会化这一命题是在教育刑理论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自19世纪末的刑事近代学派提出教育刑理论后,这一理论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便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轰轰烈烈展开的重返社会(Rehabilitation)或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思潮。罪犯再社会化的思想,以使犯罪人顺利地重返社会为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我国台湾学者林山田先生将再社会化原则作为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他认为,再社会化原则即指刑罚权的界限与行使,应以犯人再社会化的需要为依据,刑罚的宣告与执行应能作为犯人再社会化的手段。因此,唯有符合再社会化原则的刑罚,方是有意义而必要的刑罚,一切足以阻挠犯人再社会化之目的的构想的刑罚,应尽量避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刑法典或监狱法典中,明文规定了罪犯再社会化的原则。

对于犯罪未成年人而言,强调再社会化理念尤为重要。未成年人之所以涉足犯罪,就是因为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审前调查活动,弄清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才能帮助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长为健全而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及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刑罚个别化原则

刑罚个别化原则,是指法官在适用刑罚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行为人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也要适当考虑其人身危险性大小,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判刑以及最合适的刑种、刑度及执行方式,以有效地实现矫正罪犯和预防犯罪的目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处遇,正是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具体展开。

刑罚个别化原则可以说是教育刑及再社会化理念演绎的结果,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刑及再社会化理念的必由之路,而审前调查正是配合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制度支撑之一。早在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遇大会上,就提出:实行个别处遇,应从人格之调查分类着手,必先根据精密的调查,由是进而决定个别处遇之方法,始便于分类收容。日本犯罪学家菊田幸一,则把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称为寻求处遇方法的辅助手段,是处理犯罪人的首次处方笺。审前调查制度对于社区矫正的发展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缓刑、假释等社区刑罚措施的适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再犯预测水平的限制。正如台湾学者林纪东先生所言,要把假释制度运用的好,有赖于事先精密的审查和事后适当的管束。这里所指的事先周密的审查,就是指对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程度和再犯可能性大小的测定,而为了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必然有赖于建立科学的审前调查制度。

在我国,虽然在立法上没有明示刑罚个别化原则,但相关的立法规定为刑罚个别化的推演和践行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例如,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学界普遍认为,这里所说的刑事责任,就涵盖了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的内容,我国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实际上容纳了刑罚个别化的内容。此外,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这里,“情节”与“犯罪事实”是并列的,且“情节”前并没有犯罪二字的限定,故理论和实践一般认为,此处的“情节”包含着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有关内容,如作案动机、一贯表现、悔罪态度等。因此,从立法精神和司法运作来看,我国刑法实际上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意蕴,故构建审前调查制度以配合该原则的实施实属必要。

二、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的域外借鉴

从当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少年刑法看,一般都对审前调查制度作了专门规定,并将调查结论作为对涉案未成年人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的依据和参考。下面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立法与举措作简要介绍,以资我国借鉴。

1.瑞典

在瑞典,根据《社会服务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当一般公民或警察发现少年刑事案件后,负有义务通知社会福利委员会,而委员会则将案件委托有关机关或学校进行调查。如果少年、儿童有可能存在身心缺陷时,则由医生或心理学家参与调查。法律规定对于调查未满15岁的儿童

时,儿童的父母应当出席。社会福利委员会审查调查报告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处分措施。

2.埃及

在埃及,根据《青少年法》的规定,在对违法犯罪青少年作出判决之前,青少年法院的司法人员要对该青少年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而周密的调查,并向青少年法院提出报告。青少年法院在审判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还应听取社会监督人就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管教办法等进行的汇报,以便作出有针对性的判决。

3.印度

在印度,根据中央少年法的规定,逮捕少年时,警察必须将逮捕事实向缓刑官报告,缓刑官接到报告后,应着手对涉案少年展开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犯罪少年的人格特征、经历及家族历史等。缓刑官提供的报告对于少年福利委员会和少年法院处理案件有重要影响。被判缓刑的少年,缓刑官负有监督帮助的职责。

4.日本

在日本,根据《少年法》的规定,家庭法院调查少年事件时,务须就少年、保护人或关系人之现状、经历、素质、环境等,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其他专门知识,努力为之。

5.泰国

在泰国,成立了专门的青少年观察监护中心,警察在发现青少年犯罪案件后,应先交由观察监护中心的检察员、教官对违法青少年进行调查,包括对其家庭背景、青少年本人的历史、违法的背景等等,从而研究分析青少年违法的动机、人身危险性以及改造可能性,然后作出结论性报告,供有关警察和检察官处理时参考。

6.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根据《少年法院法》的规定,法院在决定对少年的处置措施之前,首先要派出保护观察官以访问少年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并用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来收集少年的一般行为、家庭环境、健康状况等有关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另外,还由州当局选举两名顾问帮助少年法院的工作,两名顾问中须有一名是妇女。顾问的作用在于就有关儿童和少年的刑罚和处置事项提出建议,供法院参考。

7.香港地区

在我国香港地区,为了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最适合他本人的矫正措施,法律要求法官在判决时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人的个性、体能、精神状态等情况。在开庭之前,一般由社会福利署的工作人员先对违法青少年的有关个人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犯罪成因、身心发育状况、情感类型、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学业情况等,并起草调查报告向法庭提供。另外,香港还建立了青少年罪犯评估专案小组,该小组由惩教署及社会福利署的专业人员所组成,专责就年龄介乎14至不足25岁的男性罪犯及14至不足21岁的女性罪犯的个案,向裁判官或法官提供关于判刑的综合专业意见。专案小组成员通过研究法庭转介的个案,在其后递交法庭的报告中,推荐最适合的自新计划供法庭参考,以协助对定罪的青少年罪犯作出判刑。

8.澳门地区

在我国澳门地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未成年疑犯在接受未成年人法庭询问之前,社会重返厅的技术人员会对该未成年人的心理、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作出评估,然后向法庭提交报告。法官在定罪量刑时,必须充分考虑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状况和再社会化需要。

9.台湾地区

在我国台湾地区,依《少年事件处理法》的规定,在少年法院专设少年调查官,其主要职责是调查、搜集关于少年保护事件之资料。少年法院在接受移送、请求或报告少年事件后,应先由少年调查官调查该少年与事件有关之行为、其人之品格、经历、身心状况、家庭情形、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以及其它必要之事项,提出报告,并附具建议。少年法院依少年调查官调查之结果,参酌事件之性质与少年之身心、环境状态,作出最合适的处分措施。

三、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的中国探索

尽管审前调查制度在我国尚未实现立法化,但有关的司法解释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2001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借鉴域外经验,进行了审前调查制度(有的地方称“人格调查”或“品行调查”)探索和尝试。下面略作介绍:

(一)青岛市法院系统的探索

2003年开始,青岛市法院系统在审理少年犯刑事案件时,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格调查制度”,结合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每个失足者的不同情况,在量刑时体现出刑罚的人性化和个别化。

青岛市法院系统的人格调查制度是法院委托社会调查员进行的,而社会调查员主要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退休老干部们担当。社会调查员征得被告人及其法定人的同意后,在充分保护被告人隐私权的前提下,就未成年人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涉案前后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并在开庭时宣读书面报告。

(二)合肥市中院的探索

安徽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也试行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前人格调查制度,并在中国首家出台《社会调查员制度实施办法》。其具体实施方式为:由法院委托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选定的社会调查员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日常表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出具书面报告在法庭宣读,供法院量刑时参考。

法院对社会调查员的具体要求是:坚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分析失足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深层次原因,实事求是地撰写包括未成年人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在校(或就业)表现、社会交往、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及对自身行为的思想认识等内容在内的详细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员应当熟悉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热心从事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工作。

(三)北京门头沟法院的探索

北京门头沟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该法院的做法是:聘请来自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调解员,通过调查向法庭提供有关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评价报告,其内容包括行为人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受教育情况、性格特征、在校表现、社区评价等,供法院量刑参考。

笔者认为,上述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对于审前调查制度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当然,由于尚处在摸索起步的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调查主体不统一,调查人员缺乏专业性;调查分析报告的设计过于简单,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人格量表测定,有一定的随意性,等等。但总的来说,审前调查制度的建立是完善我国少年司法乃至整个刑事司法工作的一个方向,应在进一步扩大试点、全面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时以立法形式将审前调查制度确立下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四、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前调查制度的构建模式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出现了构建中国的审前调查制度的意见,但在具体设想上各有不同。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争议问题,并略述浅见。

(一)关于审前调查的主体

关于审前调查的主体是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在此问题上,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1.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这种观点认为,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应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进行全面调查,除对犯罪行为等案件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须对未成年人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2.由控辩双方进行调查。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即持此种意见。认为一般应由控辩双方进行调查,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秦皇岛市海港区检察院在试点中就是由检察机关进行调查的。

3.由法官进行调查。如有学者主张,人格调查的主体应该是法官。从法理上来说,人格调查结论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法官作为刑罚裁量的主体,为保证量刑适当,应当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亲自调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形成量刑结果的过程。

4.由从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中选定的社会调查员进行调查。如青岛和合肥法院系统的试点中就采取这种方法。

5.由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北京门头沟法院的试点中采取此种做法。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意见,即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是不可取的。审前调查主要是一种人格调查、社会调查,同公安机关进行的刑事侦查在性质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从实践看,公安机关机关着力于对案件的侦破和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因而对行为人人格状况的考察普遍重视不够,即便是考察人格状况,也往往只重视考察那些法定情节,尤其是从重处罚情节,如是否累犯等,而对被告人的成长背景、一贯表现、犯罪原因等很少涉及。另外,尽管有时为了侦破的需要,公安机关也会考察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但这种考察仍是浅层次的,并不会系统、深入地考察、分析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公安机关难以代行审前调查的职责。

上述第二种意见,即由控辩双方进行调查,难以保证调查结论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我国,公诉机关将主要精力放在有罪的指控和论辩上,另一方面,律师等辩护人由于处在辩方的立场上,控辩双方的利益冲突决定了其很难在审查调查工作中保持中立性。

上述第三种意见,即由法院亲自进行调查,亦有不妥。法官亲自跑学校、跑家庭、跑社区进行调查,显然与法官的裁判职能与中立地位不符。

至于上述第四种意见,即委托社会上热心于未成年保护事业的公民担任社会调查员进行调查,虽然有利于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体现司法民主化理念,但这种由一般公民进行的调查显然专业性不够,难以保障调查结论的科学性。

比较而言,笔者认为上述第五种意见更为合理。从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做法看,审前调查大都是由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而这一机构一般就是社区刑罚执行机构,因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植根于社区,在调查的开展上有着其他机构不具备的诸多便利。如英美的缓刑官的职责之一就是为法官提供判决前的报告,就对犯罪人适用监禁还是社区方案提出意见。我国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在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是实际上的工作主体,当然,由于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我国有相当学者主张,以现有的司法行政机构为基础,构建专门的社区行刑机构,笔者亦持此种意见。将来可通过立法形式,赋予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审前调查的职能,由该机构的专业人员制订细致的涉案未成年人人格调查量表,根据表格反映的内容,综合确定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矫治难易程度,帮助法官作出合理、有效的处遇措施,以促进对未成年人刑罚适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关于审前调查的内容

关于审前调查的具体内容,各方面的意见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审前调查的重点,应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及其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对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与行为的形成有过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件。至于调查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具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案发前的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如是在校学习还是务工、务农,是否有辍学、流浪等情况。

2.犯罪事实方面的调查。包括犯罪的起因、同被害人的关系、被害人是否有过错,以及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等等。

3.犯罪前后表现情况的调查。包括平时的一贯表现、有无违法犯罪的前科或其他不良行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态度等。

4.家庭背景的调查。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收入、健康情况,父母的个性与和睦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情况,等等。尤其要注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父亲或母亲去世、父亲或母亲被判刑入狱以及父母离异等情况;父母是否存在对孩子虐待、体罚或管教不当等情况,父母是否具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父母之间是否因感情不和而经常发生吵骂、厮打现象,等等。

5.学业情况及学校环境的调查。包括学习成绩如何,对学习、对老师的态度,是否有退学、逃学等情况,学校管理秩序如何,学校是否重视品行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存在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等现象,学校周边环境如何等等。

6.行为人居住环境及近邻环境的调查。包括家庭迁移的情况,所在社区的治安秩序好坏,邻里是否和睦,等等。

7.行为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智力能力等情况以及交友情况。尤其要注意是否有吸毒、酗酒、赌博、早恋、网瘾、夜不归宿等不良表现,是否接触不良的阅读物、光碟、网站等,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现的人进行交往,等等。

(三)关于审前调查的方法

审前调查工作应坚持全而、直接和科学的原则。

1.全面原则

是指凡是同案件形成和案犯处遇有关的各种事实因素,都应纳入调查的范围。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方能查明引起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真实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处遇措施,实现理想的矫治效果。

2.直接原则

在调查工作中,应强调直接接触、实地考察的原则,以保障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例如,通过会见涉案未成年人、走访其家属、邻居、老师、同学、同事等,以取得第一手的调查材料。

3.科学原则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