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1
大多数患者就诊教学型医院,担心自己成为教学对象后,医生会在自己身上做所谓的“医学试验”,因而感到恐惧,从而产生不信任。针对此种问题,作为教学型医院,在完善自身教学制度、使临床实践有章可循的同时,需要积极的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在患者进入教学型医院就医时,即可告知患者有配合参与教学的义务。可实行临床教学知情同意制度,在患者入院之时,可告知患者并签订配合临床教学的知情同意书。作为上级带教老师,需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应当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力求让患者及家属明白,临床教学是医科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医学生从课堂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技能水平不可或缺的过程[2],即使成为临床教学对象后,也不会耽误或者改变其正常的诊治过程。
2加强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
很多患者不愿意实习医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术后换药等医疗实践活动,主要是担心实习医生的操作不规范,可能会给其治疗带来影响。虽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生都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有一定的见习期,但是临床实践毕竟不同于书本理论,很多操作光靠看书远远不够。而且医学内容繁复、相关课程较多,很多课程在大学前期就已经学完,很多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在实习之前复习并掌握临床相关的基本技能显得尤为重要[3]。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需要组织足够多的岗前培训,例如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人或者仿真人进行各项操作。还可以组织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师资,带领实习生深入病房,实时实地实景的授予临床技能,使实习生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熟练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只有熟练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才能出色的胜任临床工作,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对医学行为理解的信息传递过程,作为医务人员需要将自己的医学理念传递给患者,而患者也需要将自己的诉求告知医务人员。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医学理念,也有助于患者对诊疗过程有个合理的诉求,使医患之间正确理解对方,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在医疗沟通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患者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因此,医生在医患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从实习生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要谦和、语气要温和,对患者的牢骚、急躁要报以理解的态度,并耐心向其解释。在普外科住院诊疗的患者,医患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属于指导合作型,意味着医务人员不仅在医疗活动中占主导,在医患关系方面也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平时的临床带教过程中,上级老师要让实习医生认识到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能为临床教学创造有利环境,他们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来。上级老师可以亲身示范指导,例如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的无渣饮食、导泻以及清洁灌肠,在进行术前准备时,应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该准备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4改进临床实习带教手段
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实习带教时,都是采用晨查房的形式开展,针对具体患者、具体疾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述,有鲜活病例为鉴,能够提高实习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但是目前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占据了疾病谱的大部分,尤其普外科,肿瘤性疾病更是占据大多数,很多患者家属有意对患者隐瞒病情,晨查房时的病情讲解就可能让患者知晓病情,让患者家属不理解,甚至不满,加重医患之间的紧张。为此,临床教学时应该采用灵活的带教手段,对于那些已经知晓病情的患者,可以以患者为例、进行知识带教;对于那些需要隐瞒病情的患者,晨查房时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可以回到示教室再进行病情的讨论;还可以利用专业英语进行讲解,例如用“gastriccarcinoma”代替“胃癌”,一方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还能加强实习生的专业英语学习。
5完善严格的临床带教制度、引导实习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医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培训,如床位的管理、规范的病例书写、正确的体格检查、常规的诊疗操作等,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然而由于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给临床实习带教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教学秩序,使临床老师带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侵害,使得临床老师带教顾虑重重、怕担风险,不敢放手让实习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型医院,要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医患关系和带教现状,制定切实的临床带教制度,选取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临床老师,责任具体到人,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实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制订相应的措施予以改正。带教老师要严格管理实习医生,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以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他们,授以实习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和为患者认真服务的职业精神。要引导实习生养成积极主动、认真热诚的学习态度,要让实习生多实践、多动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实习生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如何正确处理并写好病程记录,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2
英文名称: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双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8849
国内刊号:13-1283/R
邮发代号:18-167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3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 选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76%),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退热时间,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190-02
[作者简介] 高旭芳(1976-),女,汉族,云南石屏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所导致的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相对缓脉、持续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为提高伤寒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选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伤寒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6~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5±6.6)岁;体温在37.5~38℃者3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2例;病程3~22 d不等,平均(10.3±4.6) d;发病季节主要为夏秋两季。对照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7~67岁之间,平均年龄(43.9±6.7)岁;体温在37.5~38℃者2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3例;病程2~21 d不等,平均(10.1±4.2) d;发病季节主要为夏秋两季。两组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及发病季节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
①临床表现: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热程在4~20 d,其中弛张热20例,稽留热13例,不规则热17例。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32例,脾肿大21例,肝肿大13例,咳嗽42例,厌食29例,抽搐6例,脉缓18例;②实验室检查:血象:WBC(白细胞)<4×109/L者29例,4×109/L≤WBC≤10×109/L者16例,WBC>10×109/L者5例;肥达氏试验阳性21例;血培养阳性4例;胸片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肺炎及支气管炎;尿常规异常3例,主要表现为镜下菌尿、血尿;心电图异常9例,主要表现为早搏、窦速及T波改变。
1.3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对于持续高热者,实施物理降温;对于伤寒并发症患者,给予营养心肌及护肝处理,常规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营养的半流质食物,多餐少食。根据具体的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患者头孢他啶(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075),静脉滴注,剂量为2g/次,2次/d;或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由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642),静脉滴注,剂量为3g/次,2次/d。14 d为1个疗程。②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杏仁滑石汤实施治疗,其基本处方如下:杏仁13 g、滑石28 g、黄芩14 g、法半夏16 g、郁金12 g、炒栀子18 g、甘草7 g、黄连12 g、厚朴11 g、陈皮11 g、通草11 g、白蔻仁12 g。若为热重者,可加银花32g,生石膏28 g,连翘14 g;若为湿重者,可加大腹皮19g,佩兰14g,苍术14 g;若为热势不退者,可加赤茯苓13 g,青蒿32 g,青黛1.6g。上方水煎,1日1剂,早、中、晚分3次服用。14 d为1个疗程。
1.4观察项目与指标
①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即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体温有所下降,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体温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2]。②对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与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痊愈2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2±1.31)、(6.13±1.13)、(8.13±2.11)d;对照组分别(8.37±1.35)、(8.73±1.13)、(12.13±2.16)d。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讨论
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发的全身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为此病的高发季[3]。据相关研究显示[4],人体对于此病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的发病率最高,但是病后均可得持久性免疫。伤寒属中医湿温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为湿热之邪经口自外而入,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与季节性,其发病特点为热重、湿重之各异[5]。本研究针对伤寒患者的病机与特点,给予患者加味杏仁滑石汤,此方以滑石、杏仁、黄连及黄芩为君,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之功效;以法半夏、厚朴与陈皮为臣,有宽中醒脾、化湿行气之功效;以通草、郁金与炒栀子为佐,有行气解郁、苦寒清热之功效。且随证加减,辅以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实施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7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王洁[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另外,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余世敏等人[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王美泽.头孢他啶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9(12):1231-1233.
[2]周东辉,张群智,钟恢海.头孢他啶与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附76例报告[J].新医学,2010,4(9):244-246.
[3]许扬,张红.左旋氧氟沙星治疗伤寒21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9(30):106-107.
[4]熊和民,颜太琼,孙建文.头孢曲松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的疗效比较—附41例报告[J].新医学,2008,9(11):589-590.
[5]邱武林.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16例[J].中医药导报,2012,11(28):104-105.
[6]王洁.中药配方颗粒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寒、副伤寒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3(22):197-198.
[7]余世敏,胡东辉.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合并脓疱疮一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29(27):113-114.
(收稿日期:2014-07-02)
文题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4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邮编:200433
电话:021-55620605转22
主编:曹雪涛
本刊创刊于1994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
现为季刊。主要刊登与肿瘤生物治疗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研究论文、新实验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等,面向肿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者及临床医师。
本刊研究论文字数一般为5000~6000字(包括正文、图表、中文和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和关键词)。题目简明确切,字数不超过20个字。来稿需缴纳稿件审理费30元,如不符合本刊投稿简则要求,编辑部即退请作者修改后再送审。来稿经专家审阅后,编辑部一般均将审阅意见转给作者自行修改,修改后请将修改稿及软盘各1份寄给编辑部,修改期一般不得超过1个月(以邮戳为准),超期作新稿处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社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58131
主编:叶祖光
本刊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主办的国家级信息学术刊物。
本刊为信息刊物,来稿务求实用、简洁、指导性强。文字精练。一般信息在400字以内,需作现状分析等类文章以3000字左右为宜,确有必要者不超过4000字。凡文稿在3000字以上者,请附300字以内之提要,并标出3~5个关键词。来稿是否采用3个月内给予回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地址: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
南方医科大学
邮编:510282
电话:020-61643272
主编:徐如详
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医学专业期刊。
主要登载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基础神经科学方面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以及病例报导、综述等。读者对象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及基础神经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
来稿要求具科学性、先进性,资料可靠、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炼。篇幅(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要求:文题简明扼要,25字以内。论著、综述4000字以内,研究快报1000字以内(须附全文),短篇报道1500字以内,个案报告1000字以内。本刊不收取稿件处理费和审稿费,是否采用2个月内给予回复。
《中华糖尿病杂志》
地址: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010-66515929
主编:钱荣立
本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我国惟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糖尿病专业学术期刊,以中高级糖尿病专业人员及各科临床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糖尿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研究,临床预防的诊治经验。主要栏目有:论著,述评,专论,综述、讲座,短篇报道,论著摘要,学术动态及研究进展,病例报道。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社
邮编:300050
电话:022-23306917
主编:王今达
本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权威期刊,全年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各个检索刊物的收录率和其他中西医结合杂志中的引文率较高,天津市一级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优秀期刊。
凡投我刊的所有文稿均一式两份。论著另附中、英文摘要各2份,其中1份按中文在前、英文在后顺序排在正文前。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书写,并写出全部作者的汉语拼音姓名和第一作者单位全称。是否采用将在半年内给予回复。
《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学杂志》
地址:广州市沿江路151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邮编:510102
电话:020-8333750转1028
主编:钟南山
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主要报道临床医学生物工程的基础与临床,各科各专业及其边缘性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和新技术,进行学术交流,遵循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与发展,面向临床各科各专业和各级医务人员,基础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及科研人员,并为有关医学科技术单位和图书资料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本刊设有论著、述评、专论、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医学信息专题、经验交流、诊断学基础与临床病案分析、综述、译文双语篇等栏目,注意先进性、实用性和信息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话:65229209
主编: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主要发行对象和范围为国内具有高、中级学术水平的心血病专业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主要栏目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国地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139号
湘雅二医院内
邮编:410011
电话:0731-5538250
主编:龚耀先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的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涉及临床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心理和教育评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测量和治疗技术研究、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的报告等。主要面向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他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等)工作人员等。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西医;外阴瘙痒;临床效果
外阴瘙痒(pruritus of the genital)是外阴各种不同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症状[1]。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60力外阴瘙痒患者分别予以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外阴瘙痒治疗的2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患者在接受诊断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瘙痒和湿痒生疮症状和体征,安排患者进行局部检查和全身检查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确诊260例患者均符合外阴瘙痒的诊断标准[2]。采用抽签的方式将2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2±6.7)岁,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6±1.7)年;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0至6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38.5±6.3)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至6年之间不等,患者的平均病程为(3.2±1.5)年。据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的13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予以患者采用苯海拉明(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豫中制药厂,国药准字H 41024879)进行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25-50mg/d,3-4次/d。同时服用己烯雌酚(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4021250)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0.25mg/次,1-2次/d,持续用药10d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的13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中医治疗,取羊藿15g、苦参15g、紫草15g、蛇床子15g、鹤虱15g,荆芥12g、黄柏12g、川花椒12g,枯矾10g、五倍子10g,煎汁500ml,每次以其汁加少许开水,倒入干净盆中,先熏后洗,持续15min,早晚各1次[3],持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瘙痒、剧痒、湿痒生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的治疗效果为显效;瘙痒、剧痒、湿痒生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的治疗效果为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的治疗效果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据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外阴瘙痒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它往往是许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有时也可能找不出什么原因,外阴瘙痒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药物过敏、局部皮肤不洁、外皮肤疾病、引导毛滴虫病、病毒感染、真菌性阴道炎等都是引发外阴瘙痒的主要因素。外阴瘙痒久治不愈或者经久不治,极容易导致患者并发感染,转变为顽固性瘙痒,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外阴瘙痒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肝、肾、脾功能失常造成的,肝脉绕阴器,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若肝经郁热,脾虚生湿,湿热蕴郁外阴,或肝肾不足,血虚生风,失于濡养,而致阴痒,临床常见证型有肝经湿热、肝肾阴虚和血虚生风[4]。
中药熏洗治疗外阴瘙痒,主要是借助于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给药,从而作用于病灶处,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驱除湿热蕴结之毒邪,养血滋阴并改善患处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女性外阴瘙痒疾病的目的。结合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相关数据,笔者发现,与西医用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的摆脱疾病的困扰,避免给身体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困扰,提高了患者康复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症165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4(28):215-216.
[2] 叶秋香,刘恒瑞.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分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9.372-373.
中西医临床论文范文6
自2009年开始,吕爱平教授一直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中医药委员会)的中方团团长,组织指导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目前,ISO已经发表了5项由中方主导的标准。此外,他还就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共性技术、中药编码标准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开展了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开展了6项中国内地相关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香港 “本土化”研究,为未来建立相应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国际规范提供了基础。他的中医药标准研究论文和专著一直引领当前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从战略角度设计和主持了一系列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对于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以及奠定中医药国际领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问题,深入采访了吕爱平委员。
构筑香港中医药国际枢纽
吕爱平委员介绍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旨在把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通过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国家还有着丰富的医药资源,但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与我国传统医药产业有很大的互补性,发展中医药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香港地区具有资信、法制、金融的国际化地位,吕爱平委员建议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和窗口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让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璀璨夺目。将中医药国家科研项目面向香港高校全面开放。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合办中医国际诊所,并支持香港成立中医院;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合办国际中药检定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贸易地位,鼓励并资助在香港建立中药国际贸易中心;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资优势,大力鼓励合作建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并加强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人员交流。
吕爱平委员介绍说,目前,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分项目向香港高校开放,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多数没有向香港高校开放,内地与合作申报的项目资助力度也非常有限。因此建议利用香港国际港口优势和国际信息优势,大力鼓励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国家中医药科技项目,也鼓励内地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共同申请国家中医药科技项目。
虽然目前中医诊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仍有许多国家希望选拔中国中医来办可以信赖的、疗效好的、正宗的中医诊所。鉴于目前中医业界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工作经验的医生不多,吕爱平委员建议鼓励并资助内地与香港相关机构合办国际中医诊所和中医院,为中医临床服务走向国际积累经验;他还建议利用香港的法制和国际化港口优势,鼓励并资助内地相关机构与香港合办具有国际水准的中药检定中心,并主导建立中药商业相关的国际标准,为中药的国际贸易提供质量保障。中药质量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但对中药来讲,大多数国家依然依赖或期待我国的科学数据和国际声誉。
吕爱平委员指出,中药国际贸易近年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增长幅度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建议鼓励并资助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国际中药贸易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贸易港口优势,推动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发展和进步。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资优势,大力鼓励合作建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吕爱平委员认为,青蒿素的发现让世界看到中药是未来潜在新药的重要资源,世界各国都希望有机会参与中药新药研发,因此建议利用香港的科技实力和融资优势,鼓励并资助内地企业与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中药新药研发中心,打造中药新药研发的国际化氛围和科技制高点,同时加强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人员交流。
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总理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强调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牢固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个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计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促进中西医结合。
吕爱平委员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事实上也是现代中医院中医诊疗的基本模式,更是能够引导我国传统中医药学走入世界主流医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国家政策在谈及或者讨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时候,吞吞吐吐,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吕爱平委员建议政府要理直气壮、大胆地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未来特色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他说,中医药学发展到今日,也应该与当今世界主流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相结合。世界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国际公认的对病人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后的治疗规范。我们现在的中医医院,是在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并按照中医临床诊疗规范进行中医的治疗,其实质是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技发展。我们现在的政策似乎在提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时,不够大胆,不够有力度,有时吞吞吐吐,这不仅不利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特色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大力宣传和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营造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良好环境,不要再宣传中医与西医“打擂台”的故事和事件。政府必须知道,我国的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已经是、未来也必须是中西医结合,少了西医不行,少了中医也不行。没有中西医结合医学,就很难有机会彰显我国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优势。
吕爱平委员指出,应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政策,大力支持和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的制定,加大中西结合医学科学研究投入,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研教学临床机构。他表示,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鼓励政策和发展措施。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生的就医就业环境也受到限制。政府应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政策,将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特有的、有优势的未来医学去鼓励和扶持。
当今世界,纵观各国主流医学,对病人的分类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是关键。虽然中医诊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依然不是主流,也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因此,应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的制定,特别是政府应该组织制定在现有主流医学分类方法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中医治疗或结合西医治疗,让病人得到最佳治疗效应等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只有制定了这种临床标准或规范,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管理部门才有可能接纳中医药服务进入其主流医疗服务。
吕爱平委员强调说,作为我国特有的、有优势的未来医疗体制和医学科学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我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没有专门的投入或专项,也鲜有国家级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医疗机构,更没有国家级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研机构。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支持和资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从利益相关方和长期战略高度完善我国医改
针对我国医改,吕爱平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从利益相关方和长期战略高度完善我国医改。他表示,医改进入“深水区”之后,关于医改的尖锐问题、尖锐批评,已经提示医疗服务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一方面存在“看病难”问题,同时又存在严重的药品过度消耗、过度医疗问题。相信我们大多数具有公费医疗条件的人,家里都有超过合理范围的药品存储;何况还有不少病人可能被滥用治疗。另外,如果回想起来,我们没有实施医改前,感觉医疗服务问题似乎还没有那么严重,经过多年的医改,好像越改越难、越改越贵。显然,医改已经不单是医疗领域的问题,而更是社会治理的严重问题。
吕爱平委员认为,所有医改相关的方案讨论必须要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应该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医疗管理人员、各阶层医护人员、药业相关人员、保险人员和患者。 现有的许多讨论都是领导、医疗专家或者医疗管理人员在参与,加上可能有些人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医疗服务中的问题,其讨论的方案自然很难达到最佳。现在的医改方案,患者的参与度明显不够。另外,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和理解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计划,稳步改革。建议用反推的思维设计医改。首先明确未来20年后我国医疗服务的蓝图,再看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人才配置等。只要该蓝图有利于社会保障、可行,我们就应该逐步实施。
吕爱平委员建议参考世界成熟经验,制定公平公开的医改方案。医疗服务的特点在于保证公民应该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有政府保障、保险、自费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可以选择。建议政府大力支持县级医院的综合建设,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将县级及以下医疗服务机构变成全公益;也就是说,让县级及以下的医院充分体现国家基本医疗的公益性质,作为所有公民的医疗服务基本保障;大力发展医疗保险,让医疗保险在保险的商业范围依法服务;让大部分人自愿选择不同的保险医疗服务,获得更多、更高的医疗服务;将大型或特大型的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逐步变成私营医院,或者根据医疗需求,鼓励建立更多的私立医院,与政府公共基本医疗服务脱钩。现在医改的核心问题是将所有掌握国家最重要医疗人才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大型三等甲级综合医院归为公立公益机构,必然造成医疗公益中的许多奇怪现象。
吕爱平委员认为,应将医改纳入全面改善社会治理的范畴,而不单单是医疗行业的职责,或者单单是医疗相关方的事情。他建议在医疗服务方面取消相关特权,让全民医保首先在全民公平的水平上开展;同时他还建议管理人员、特别是医疗行业的管理人员要下基层体会医疗服务问题,而不单单是听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的大问题是:决定医改的管理层,很少亲自体会过医疗中的问题和症结。我相信没有多少领导干部或者医院院长在不找熟人的情况下,亲自独立地去医院看过病。”
吕爱平委员表示,政府应该建立医疗宣传制度和监督机制,应该正确引导医疗宣传,并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说清医疗现有能力的局限;在所有媒体上,再也不要宣传医疗服务中的“奇迹”。如果医疗是医学科技,那“奇迹”本身就不值得宣传,因为那些所谓的“奇迹”,一定是“遥远的未来”大家才可以享受的技术。可惜,现在宣传的所谓“奇迹”基本上是宣传自己、个人炒作;更可怕的是,到目前为止,电视媒体上依然可以看到众多的不切实际、不符合医学科技的宣传。因此,吕爱平委员建议在公众媒体上少宣传医疗功能,多宣传医学科技的进展和趋势,特别是对医学探索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和未来性的宣传;少宣传夸大的、概率小的成功的医疗功能,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也是合理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医疗功能期待”来说,是最好的宣传教育。
吕爱平委员还建议增加医疗投入,改革医学教育体制。“我国医疗投入相对较少,必须增加。同时,建议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防止一方面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又有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并不像国外的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国外的医生待遇、医生管理方式将都不适合我国医疗系统。我们应该将医学教育回归到它的专业教育、精英教育属性上来。目前,我们一方面合格的医生少,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又去从事其他职业。我们的医学教育应该根据我们的医改蓝图,进行细致的专业规划。”吕爱平委员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