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个性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人们价值取向差异极大,这也让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个性化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概述
(一)信息服务个性化内涵
所谓服务的个性化,又可以叫服务的个体化或者定制化,即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运用完全不同的服务来对待,其包含了服务内容上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上的个性化、服务时间及地点的个性化。而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就是要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及用户的个体特征,对其提供不同的信息,以实现信息提供内容和方式的个性化,以达到有效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满意的目的。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个性化的必要性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机构,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行业的用户。这些用户之间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对文化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用户个体应以不同的信息内容,分散传递给各个用户是很有必要的。
过去的图书馆,由于设施和人员的限制,在面对不同的用户时只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服务方式,向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信息服务。如今社会逐渐走向了多元化,人们的思想差异越来越大。例如致力于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致力于追求财富的人,其需要的信息就完全不同,没有任何的共通性。即使是同一用户,其在不同的时期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譬如其单身时到图书馆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内容主要侧重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而有了孩子之后到图书馆可能就偏向于儿童教育知识的获取。因此,共通性的信息化服务,层次相同的信息内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图书馆信息用户的个性化和动态化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可能。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个性化,创造出更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信息资源条件,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满意,已经成为时代的共同需求。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个性化的理论基础
从信息的本质层面上来考虑,信息是事物存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表述,是针对事物一种或多种属性的反应。换句话说,信息是就事物某一具体发展阶段、某一具体侧面、某一具体层次的属性描述,而理论性的信息则是对事物多种属性或属性之间的关联而进行的概括。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的属性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信息本来就是事物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而信息的受信者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比如中文书籍对不懂中文的人来说就很难看懂,受信者的知识文化差异、心理取向差异、接受信息的目的差异都需要不同的定制化信息服务。
从信息对信息用户的有益性层面上来考虑,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在其提供的信息有充分的利用价值之上。而不同的用户,面对同一条信息可以提取出的有用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信息服务的重点是向用户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内容,而不是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针对用户自身提出的信息需求,准确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以用户能够获取并利用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关键。
个性化其实还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在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就指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既有个性也存在共性。用户本身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y一,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使两者之间的特殊性能够各取所需得到满足,是图书馆信息服务走向深化的辩证过程。
二、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末,我国国家科技部就把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问题提上了日程。全国各大图书馆纷纷响应,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图书馆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公共网络推广平台,将其信息内容分为很多类,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网络中获取。图书馆的活动会针对不同的受众而展开,图书馆会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要,将活动信息分类推送给不同的用户。但是我国图书馆在实现信息服务个性化的道路上还是面临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图书馆要有效地展开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就必须先获取到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要接触到用户的一些隐私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还会对用户的一些与图书馆有关行为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图书馆掌握了用户的大量私人信息,确保这些私人信息的安全就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又一重大难题。很多用户也根本不信任图书馆有保护用户私人信息的能力,致使图书馆很难获得足够的有用资料对用户进行分析并将其分类,致使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都大大下降。
其次,我国目前在网络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灰色地带,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时经常会触及很多在法律上存在纠纷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使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发展之路受到影响。
最后,对用户的有效分类也是一个技术难点,我国图书馆现阶段没有专门的人才或专门的软件系统能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用户的特征以及用户的行为特征,对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判断,目前对用户的需求判断都是探索式的,很难将用户的需求分得很细。
(二)国外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先进经验
发达国家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比我国要早得多,有很多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多年,效果十分理想。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开发并使用的网络个性化服务平台MyLibrary系统,能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链接帮助用户整合其所需要的电子信息资源,并向用户推荐可能有用的新书。用户获取信息的全过程完全不用自己去检索信息,信息会根据用户特点自行找到用户。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新书通知服务”用户只需提供用户协议,填写好个人信息,就能获得与自己的学习兴趣、研究方向相匹配的新书书目和其他媒体信息。
三、促进我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建议
(一)让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我国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已经在发展,但很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的用户对于为何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以及如何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理解并不深刻。这就使一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仅仅成为口头行为,并没有实际行动,用户也不配合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些相关活动。因此,让个性化信息服务进一步深入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心中才能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探索
我国目前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大多只依靠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来进行,但其实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即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信息、获得哪些信息、获得信息之后如何处理,更能流露出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图书馆应该对这一类信息进行收集并深度挖掘,掌握用户的个性化特点。
(三)开发并利用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网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利用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图书馆也应该开发出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MyLibrary系统类似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对用户的“一对一”服务。
四、结语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已在稳步发展当中。虽然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相关工作者一起努力探索,必能使我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之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2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2]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施了三轮“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5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和99.9%以上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34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到90.7%。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此外,浙江省还推出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广电进渔船”和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程。至2012年底,将达到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立广播室。对农村“低保户”实行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费全免政策,使全省城乡“低保户”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将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完成200个乡镇广电站设施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播出内容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个领域,内容本身难以衡量和取舍,但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功能定位应该是可以把关和把握的,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应该传达健康、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
浙江广播电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无论是省级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公益性节目的比重持续增加。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的12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道,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和精品栏目基本上都以公益性节目为主,如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新闻行动《五洲四海看浙江》、《创业创新在基层》、《走向蓝海》,荣获“全国10大创新创优栏目”的《我爱记歌词》、《江南》,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等民生栏目。广播的《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分别开设了“厅长在线”、“向人民报告”等系列专栏,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走进直播室,与全省民众开展在线交流,发挥了通达民意、沟通社会、化解矛盾的积极效果[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还创新举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开创了广播电视“为观众办节”的先河,每年吸引200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被称为“电视的榜样”、“观众的节日”。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办的“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十大民生工程”等年度评选活动,影响也比较广泛。
2002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专门开播了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立足全省、面向城镇、服务基层,体现了地方性、联办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2007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实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和浙江公共频道的整合运营,改版后的浙江公共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比如浙江最前沿的创新致富资讯杂志节目《新山海经》,浙江首创的电视流动舞台形式的平民草根互动竞技节目《流动大舞台》,浙江唯一一档房产装修舆论监督服务节目《房产装修我来说》,超大容量的新闻资讯节目《雪倩说新闻》,以及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评选、浙江新农村“创业创富”大赛、“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特色乡镇全方位电视助推行动等品牌活动。
四、资金投入:多管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公共财政供给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依靠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资金优势,并综合运用多种财税优惠政策。资金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与水平,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浙江省建立了对农节目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到2011年,用于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工程已纳入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予以保障。“户户通”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公司负责承担,省级财政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及用户个人共同承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购置费由用户个人支付100元,其它由省财政补助。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直播卫星服务管理机构,承担了全省直播卫星设备的采购、发放、维修、服务等工作。
同时,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广电有线网络的运营主体,对已加入到浙江华数公司的市、县(市、区),主动承担其所属自然村、行政村有线联网任务的相关建设经费。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全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平台。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引进配置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16讯道高清电视卫星转播车和各类卫星转播车11辆,建成规模不一、功能各异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演播厅21个,完成电视制作楼整体改造、广播5.1环绕声录音棚、卫视高清新闻演播厅和非编网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投资启用5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浙江广电传媒大厦”和“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两大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成为迄今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建设、内容生产和资金投入三大支柱,彰显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战略”(Y2010178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3
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用于地区可持续性评价的出发点就是:把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探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态消费水平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在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空间流转于地域分异,不仅提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线数据,而且是制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依据。本文拟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对青海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评价了青海省可持续发展前景,并在可能改善的领域进行情景分析,探讨促进与改善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1.“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要点释义
1.1生态足迹的概念
人类依赖自然提供食品、能源的生产能力,同时也依赖自然吸纳污染物的能力。为了测度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的消费是否在其承载力限制内,Wackernagel和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生态足迹的定义: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和水资源量【1】。
1.2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域。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2】: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理论上讲,地球表面的各种土地类型具有排它性,即只能用作一种用途,而不能兼有其他用途,如用作耕地的土地就不能同时用作建筑用地开发【3】。
1.3关键的技术参数
1.3.1产量因子
产量因子(β),又称为生产力系数。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这就需要一个生产力系数将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尺度。生产力系数可以用评价地区的某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其世界平均生产力的比值来计算。本为计算采用的产量因子【2】:耕地1.66,林地0.91,牧草地0.19,水域1.00,建筑用地1.66。
1.3.2当量因子
查字典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完善舟山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这个体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公共财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使广大农民在劳动之余,能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目前,渔农村文化是舟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渔农村文化市场,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舟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渔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渔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将文化建设与渔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文化事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而且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因此加强本市的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构建和谐舟山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任务。
1.1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立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夯实和建设,能有效实现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观众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针对海岛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从而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舟山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凸显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目前,渔农村文化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构建完善的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从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1.3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新渔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渔农民,如果没有全市渔农村群众的参与,建设渔农村新社区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加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新渔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不仅能够传播科技、法律、市场知识,提高渔农民综合素质,满足广大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维护农村稳定乃至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本市新渔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市广大渔农民的迫切愿望。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渔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由于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比较贫乏,存在着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渔农村文化建设,保障渔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1.4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1.4.1生态承载力(EC)
将评价区域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经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分别转化后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C=∑R×βjγj。其中β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产量因子,γj为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当量因子。
1.4.2生态足迹(EF)
通过汇总地区的消费数据,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Ai),并用当量因子调整为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即EF=∑Aiγj。
1.4.3生态赤字或盈余
地区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地区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地区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系统的安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2.青海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本文对青海省2002年至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资源消费足迹计算和能源消费足迹计算。生物资源的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共选择24项消费品种,根据世界平均的单产水平【5,6】,计算其世界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分类汇总可以得到消费的生态足迹占用。能源消费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的消费量,将其换算成标准能量单位,并参照世界平均的各种能源的单位面积(化石能源地)吸引热能量【5】,计算其生态足迹的占用。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产量因子和当量因子将其转化为世界平均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它是青海省的实际生态承载能力。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7】。因篇幅所限,计算过程未详细列出,只将计算结果列表如下:
3.评价与改善建议方案
从青海省2002~2007年的在整个研究时间序列中青海省的生态足迹需求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说明该青海省的生态系统不能支持人类对它的压力,地区生态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为了减少人均生态足迹和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要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林产品,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种植。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来满足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4
>> 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区域差距的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应问题研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宁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途径分析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突破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机制 实现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与实现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甘肃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逻辑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5.
[3]“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文化部网站,2011,01,05.
[4]文化厅.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情况.2010,11,22.
[5]文化部.2011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7.326.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70-01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且文化服务的展开,要使图书馆工作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背景,就要着力于地方文献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有机途径进行深入探索。目前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依然存在着不足。以辽宁地区为例,辽宁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仅仅东北地区的研究文献资料就已经进3万种,多数都在公共图书馆馆藏。比如,东北三省合作编著的《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东北方志任务传记资料索引・辽宁卷》等等。目前,辽宁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料的检索都采用了机读目录的形式,但是,依然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探索地方文献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机途径
地方文献是对当地文化的翔实记录,这就决定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就是要将地方文献保护起来,并对这些文献资料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使当地的文化得以有效利用,并以传播的方式获得认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地方文献所记载的是本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文化,属于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地方文献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存在着共性,就需要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目前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免费开放,以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从文化服务的角度而言,图书馆是为全民服务,其优势在于,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挖掘地方文献资料,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当地的人民生活状况、当地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地方民俗等等,都是被群众所熟知的文化,而处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这些看起来零散的文化内容实现整合,图书馆向读者所提供的服务也是基于信息化管理下的“一站式”服务,使读者运用网络操作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要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1.为读者开通互动式咨询服务
目前的一些图书馆为了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开设了咨询专线,以受理读者咨询。但是,这种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读者咨询,咨询服务人员就会对咨询的内容做出回答。通常问题具有针对性,回答具有规范性,并不相互之间深化交流。从读书馆的角度而言,由于咨询的人很多,如果将咨询服务转向计算机智能回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无法及时接收到读者的反馈信息,影响文化服务的时效性。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图书馆的咨询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而读者众多,导致咨询工作效率难以提高,甚至还会致使读者抱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好[2]。建立互动式的咨询服务,除了接受电话咨询之外,图书馆还开通了网络咨询平台,实施互动式的咨询服务。针对地方文献方面读者提出了问题,咨询服务人员就要从本土文化角度很快地做出反馈。即便是无法及时做出反馈,看到留言后,也要尽快给读者以满意的回答[3]。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人员还需要将所有的反馈信息整理、分类,分别存储在相应的档案库中。针对读者所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人员做出解答,并将问题和答案都存储在咨询档案库中,读者注册为图书馆的会员之后,就可以登录咨询服务平台,在档案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这种咨询服务虽然是人机交互,但属于是间接的互动方式,缺点是咨询服务的人性化不足。地方文献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所有的文献资源都是与地方文化有关。针对地方文献工作开通互动式咨询服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图书馆服务咨询,而更多的会是文献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对地方文献内容以熟悉,还要能够在回答读者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还会将问题转向与地方文献相关的内容,使读者在接受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就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2.强化地方文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虽然目前的多数图书馆普遍应用信息化技术,但是地方文献管理要走特色化服务道路,就要将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地方文献管理的基本落脚点。要将地方文献管理水平提升,就要从切切实实地为读者服务做起,以做好地方文献管理工作。但是,地方文献形式呈多元化态势,原有的古籍文献多为纸质文献,难以抵御外界的侵蚀,特别会受到光照、潮热空气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侵蚀,如果没有对文献资料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这些宝贵的地方文献就会逐渐消失。运用信息软件将地方文献数据库构建起来,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得地方文献资料的电子版,不仅可以提高借阅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对地方文献以妥善保护。图书馆要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立起来以保证各项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展开,就要实施系统化管理。针对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要树立以保护求发展的服务理念,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4]。但是,地方文献数据库运行工作的顺利展开,则需要统筹规划,按照规定的步骤实施。为深化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服务,要向读者提供与地方文献相关的各种资料链接,包括书目索引、全文检索、研究主体的概述等等。地方文献资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文献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存在地方特色,诸如风土民情、地方特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通路线图等等,让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更为丰富、文献表现形式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后更为多样化,而且还可以网络为载体实施远程交流,使地方文献工作打破地域的局限而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出发点而扩展服务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也是其独特之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渗入到民族文化中,以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兴彦.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方文献服务模式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3):28―31.
[2]王琦.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检索及网络应用模式――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5―5.
文化服务体系论文范文6
【关键词】社会体育;服务体系;陕西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作为一种能满足人们健身强体、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等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渐走入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社区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社区体育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居民以健身、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一类是由专门组织或人员对此提供的组织、指导、咨询等专业服务性活动。开展社区体育要达到目的应是前者的繁荣,而推动力量就是后者的兴盛,因此,加强社区体育服务对开展社区体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于今后发展陕西省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把西安地区内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十个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和五个健身俱乐部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别对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五大方面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有关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文献,为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基础。
(2)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调查提纲,以便得到更加祥实的数据。
(3)数理统计分析
对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陕西省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二、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1.陕西省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陕西省处于西北部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区域。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据调查反映,目前居民小区内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主要选择在小区的空地、花园或停车位,体现了居民健身活动就近、就便的特征。在多走访的10个社区健身场所中存在以下情况:(如表1所示)经济越发达,小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的条件越好,体育设施的数量越多;小区建设档次越高,公共体育设施越齐全,如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花园小区拥有全民健身路径、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设施。
2.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
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和我国体育社团服务体系大致相同,早已各成体系,体育组织形式现有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种人群体育协会、系统或行业体育协会等。在所走访的10个健身场所中,对其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自己锻炼的占35.6%;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30.2%;而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占1.6%,其他锻炼方式的占32.6%。由此可见,虽然陕西省内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体育社团组织的认识不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意识不强,所以造成以上情况的出现。
3.陕西省体质监测服务体系
2005年西安市体育局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成年人体质监测,由西安市体育局群体处承担了2880人国家体质监测任务。陕西省体育局十分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问题,由陕西省体育局牵头,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部分学校,基层活动站,组成了全民健身的科研网络。陕西省部分高校长期承担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监测任务,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由陕西省体科所负责组建的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地方检测中心几年来共完成了对陕西省10万余成年人的体质监测任务。
4.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体系
陕西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系统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指导指导行业的主力军,从目前所走访的体育锻炼场所,陕西省的体育指导员是远远不足够的。所调查的10个健身场所中,仅有2个健身场所无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员年龄多数在31-50岁之间,且男女性别比各占一半,大多数(79.3%)负责人学历属于非体育专业,仅有14%的负责人学历属于体育专业。(见表3)
5.陕西省体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陕西省也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与社会体育的发展当中,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通过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和分析陕西省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健身情况。
2)宣传媒体: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最新的体育动态,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提供最新的消息。
3)竞技体育: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自身和对手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大众体育:利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向健身爱好者提供一些健身信息、指导信息、指导培训信息等。使群众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由于社区间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经济水平下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配备也不尽相同;
2)各种社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比较齐全,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但主动参加体育社团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较少;
3)陕西省体质监测工作总体开展相对较好,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跟上我国体质监测发展的步伐;
4)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陕西省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比例相对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地区分布比例失调;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相对较多;
5)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较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人们对健身信息的需求;提供体育健身信息的形式多样,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
2.建议
1)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场地资源,加强落后社区的体育设施健身,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内的各种体育设施;
2)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社团组织领导,增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宣传的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科学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加强各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陕西省全民的体质监测情况进行现代化的分析和监测。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海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3~6.
[3]安平.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