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接口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1
1引言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大学本科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常用接口技术的入门课程[1]。课程由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和微处理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常用接口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该课程目的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建立起整机概念,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掌握起来并非易事,就以往学生的反应,此门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不易理解,普遍存在“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引用
proteus仿真软件Proteus嵌入式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是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开发,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仿真平台。它包括原理图编辑与仿真软件包isis和布线编辑软件包ares两部分组成。Proteus7.5SP3及其以上版本新增对8086CPU及其相关接口芯片的仿真。硬件实验设备由于结构固定、资源有限且成本高、损耗大以及寿命低等缺点,pro⁃teus的引用对于改善教学实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学生只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proteus软件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设计仿真操作,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对实验教学来说是一个课堂的延伸[2]。对于8086来说,将其编写好的源程序可通过外加EMU8086编译器生成.exe文件,然后在proteus上进行仿真,达到教学目的。Proteus的引用不仅可在实验教学上使用,也可在理论教学中使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边讲理论知识,边进行教学演示,直观形象,使学生对生涩难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是教学的有力的辅助工具。实践证明,引用proteus,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更加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Proteus是教学的一个有利的补充,但它只是一个仿真软件,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实践,仿真实验和实验箱上的实验还是有区别的,由于实际电路运行时表现的各种电气特性等,使在proteus上调通的,在硬件上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实现,基于以上认知,采取proteus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先课下通过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效果,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际硬件电路的操作,查看实验效果,这种教学搭配,充分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的形象直观性,增强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课时安排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主要分为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技术三大模块,共64学时,为兼顾各个模块之间的承上启下以及知识的连续性,主要分配学时如下表1:微机原理主要讲授微机基本知识,如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机系统的概念以及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序知识、指令系统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涉及内容有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变量属性、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子程序设计,接口技术涉及内容有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常用I/O接口芯片等。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学总学时1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2,其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安排4学时,由于此部分上机实践只需计算机即可,不需其他硬件,学生在课上学习好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后,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在图书馆或宿舍完成作业和上机实践,节约课上学时,为其他内容的讲授提供充足的时间。接口技术实验共分为6次实验,分别为proteus的使用、8259中断控制器、8255并行接口芯片、8253定时计数器以及A/D、D/A转换。每次实验安排2学时,要求学生课下提前预习,为下次实验做充分的准备,保证每次实验顺利地进行,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其中proteus的使用这一实验安排1次,是因为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先,学生已学习过《电路制图与仿真》这门课程,此门课程主要介绍proteus软件的使用,因此在proteus的实验主要介绍EMU8086编译器的使用,学会使用proteus进行8086的仿真。常用接口芯片部分的5次实验均设置了基本实验部分和提高部分两个层次,其中基本部分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按照电路原理图进行连线,编写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效果。提高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部分后,有余力的学生可对电路进行设计并编写相应的程序改善接口的性能。每一个层次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现场演示。
4实验考核
实验评分标准分为实验操作部分、现场提问环节以及实验报告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抽签决定实验考核内容,并进行现场演示,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结果以及对现场的提问回答情况等形式进行现场评分,以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达到教学目的。实验操作部分占实验总成绩的比例为50%,现场提问环节所占比例为30%,实验报告占20%,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重点报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的心得体会,避免抄袭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化。
5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在实验过程中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动画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加能够领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便于理解和记忆。
6结论
《计算机接口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有所提高。此课程是一门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3]。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鄢艳红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杨延军,王道宪.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05-106.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2
一、前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理工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兼顾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正在由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进行转变,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大大加强。但由于受到硬件实验环境与实验内容制约,特别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只发生了量变而非质变,仍处于滞后的位置。
在目前的教学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内容固定陈旧,大都是些传统接口芯片功能的验证实验,由于实验台上的芯片资源有限,不具备进行多芯片组合的综合型实验的条件。大部分学校进行的还都是8位接口芯片的实验,而现在常用的大部分是32位64位的接口,实验内容过时。同时一些多核处理器,pci—express总线,sata接口技术等一些新技术根本没有涉及[1]。
(2)实验平台落后,实验平台芯片资源少,扩展性差,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验证实验,实验内容也因芯片种类和实验台架构固定而不易调整,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平台外设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验技术落后,很多学校还采用的是搭积木式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2],学生的实验灵活性小,大都是按图连线,下载程序的操作,限制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WWW.133229.cOm实验简单抽象,大都是些芯片功能上的验证,启发性小。
(4)重软轻硬,实验重点大都集中在汇编语言的编写,学生很少能自主的设计电路,也无法了解芯片的结构以及时序,更不能自己设计芯片,大大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3]。
微机接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各个领域,因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上问题,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大都停留在了解几个常用接口芯片的常用工作方式的层面上。这和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三、将fpga技术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相结合
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技术[4,8],用户可以通过硬件编程语言重新配置芯片内部的电路,同时fpga芯片中有丰富的逻辑单元,可以满足设计复杂电路的需要,用fpga技术对微机接口实验平台进行改进,正好弥补了现有平台,芯片资源少,扩展性差,电路设计受限的缺点。配上usb,sata接口,液晶屏等新型外设以及相应ip核,学生便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接口技术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也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fpga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都从硬件语言和sopc(可编程片上系统)两方面作手[5],知识跨度大,而且学生缺少复杂逻辑与接口设计的实践机会,将fpga教学引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在熟练掌握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微机接口,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数字逻辑等知识设计多模块的系统,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将计算机多门硬件基础课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基于fpga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方法
1.改进实验硬件环境
我们学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我们与xilinx(赛灵思)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自主研发了基于fpga的微机接口实验平台[6]。该平台采用多模块“乐高”思想分为:芯片组板、fpga扩展板、外设板等三个部分并且可以灵活组合,便于调整与维护。芯片组板可以用来进行传统的接口实验,fpga板可以用来学习硬件编程,同时还有配套的用verilog实现8255,8253,8251接口芯片的逻辑,将其下载到fpga中可以代替相应的接口芯片。因为fpga中丰富的逻辑资源,学生可以在fpga中配置多个接口芯片,并且可以用fpga实现16位、32位接口芯片,从而设计复杂的接口电路。fpga中还可以配置多种cpu架构如80x86,8051的ip核,可以建立多种系统架构。pc机与实验平台是采用fpga逻辑配合桥接芯片实现pci总线接口转isa总线接口,支持硬件在线编程与调试,同时提供相应的实验供学生学习pci总线接口与isa总线接口。外设板上在传统外设的基础上还提供了液晶屏,usb接口,ddrⅱ接口,spi接口,传感器等新型外设,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将更加丰富有
转贴于
趣,大大提供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根据实验和开发的需要,组装成新的io外设板。总体上因为fpga技术与新型外设的引入大大增强了实验平台的扩展型,而且实验平台功能丰富可用于学生毕业设计,电了竞赛等综合型实验中。
2.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以前的实验内容基础上,用ise软件仿真接口芯片,简化以前芯片功能验证的实验,学生通过软件仿真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接口芯片和总线接口的工作时序,不用硬件连线便可以得到接口芯片各方式下的波形,从而缩短芯片功能验证实验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接口芯片电路的设计上。在学生了解各接口芯片的工作方式后,便可用fpga仿真的接口芯片与板载芯片配合设计一些多芯片电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车辆计数系统,点歌系统等,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极大发挥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熟练的掌握硬件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己编写接口逻辑,实现与外设的通信。增加pci总线接口,isa总线接口,8051架构,usb,ddr接口驱动的实验,扩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知识与现实应用紧密联系起来。鼓励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台上的外设扩展进行综合性实验,为电子竞赛与毕业设计打基础。
3.新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进
在教学方法的推广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微机及接口技术的实训培训,由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参加。由于实验内容贴近应用,且有趣新颖,学生报名踊跃。经过两期实训班,实训成果明显,已有多名同学开始自主申请科研项目并获得校级基金资助(例如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立项编号:kycx110403z)和基于压电传感器和个人计算机构成的体温信号实时监测系统(立项编号:kycx110411z)),同时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科技论文[7,8]。同时教学中采用“以竞赛促学习”的模式,在实训班之外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同学们参加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电子设计大赛、xilinx openhw等相关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增强同行业内的交流。通过一系列新型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毕业学生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我们有针对性开发的微机接口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对实验内容的调整方便组装灵活,教师通过学术交流、互联网等手段快速了解相关技术动态后,可快速调整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行技术实践活动。接下来,准备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和课外联系,使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实验对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完全开放。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主体;教学改革
1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是高等学院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概念较多,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抽象的单片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又要掌握汇编语言指令,还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程序设计,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以往的教学主要依靠理论课堂教学和有限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尽管学生完成了该门课程理论与实验学习任务,但在面对具体应用时仍然存在知识运用能力较差的现象[1],其原因主要有:(1)授课方式单一,难提兴趣目前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教学仍然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形式单一,枯燥,学生觉得知识理解不到位,只能靠硬背,造成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建立学习兴趣[3]。(2)教材偏重理论,工程知识不足目前大部分单片机及接口课程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提到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作用,学习缺乏成就感,学生学习缺乏兴趣。(3)实验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课程配置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缺乏生动实例,且实验内容陈旧、新意和趣味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4)学生个体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合作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学习,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协作任务,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易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鉴于此,针对目前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以往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全方位对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内容、手段到实验课的设计,从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到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课程一系列改革实施,为推动其他相关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应用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改革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注重创新、面向应用”为指导思想,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构建全新的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新体系,下面,就提出的具体改革举措进行详细探讨。(1)注重创新引导,构建一体化、灵活的教学新模式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应当重点突出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措施有:①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加学生课堂活跃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强烈的参与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建立学习兴趣[2]。②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模仿法、对比法、项目驱动法、案例法、团队协作法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加教学效果。③优化课堂授课内容,通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实验教学改革①建立三级实验教学体系:按着基础训练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级层次组织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3]。②引进科研项目:尽可能地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科研课题,了解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4]。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设计团队合作题目,采取组内合作模式完成题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④实验室全面开放: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调动学生通过实验手段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实验室的开放应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开放,不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3)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管理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依托校园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但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对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更重要地是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讨论和交流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5]。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安排、考勤、实验过程控制、成绩管理以及领域内最新的技术、新应用等前沿信息。(4)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突出综合素质将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以及系统设计、创新能力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6],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做出综合、科学、合理的评价。并通过开放实验、竞赛、科研活动、科技发明、论文写作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创新实践的机会,突出综合素质培养[7]。
3结束语
通过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先,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通过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自主学习与课程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但可以使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再次,利用该课程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参考文献】
[1]周欣欣,徐纯森,雷宇凌,郭树强,吴云.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5,16:106-107.
[2]孙墨杰,刘海峰,钟莉,岳云飞.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03):84-86.
[3]丁保华,张有忠,陈军,孟凡喜.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1:117-119.
[4]赵东辉,金长虹,靳建峰,朱劲松.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78-79.
[5]张兰河,徐恒铎,郭静波,徐小惠.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教、学、研新型互动平台的构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1/2):165-167.
[6]于涛,鲁敏,石志标,金立忠.毕业设计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04):85-87.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汽车电控系统 单片机 课程考核 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12
Assessment Reform Research for the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ZHANG Zhiyong, LIU Zhiqiang, DU Ronghua
(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which integrates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the automotive electric control system.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test paper method can only study the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control system, the master degre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which cannot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for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ing, program debugging and other practical ability. Course assessment reform integrated with the classroom quiz, after-schoo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classroom experiments, the on-computer test together,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study of the degree of students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design and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ourse assessment; computer simulation
0 前言
“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个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工作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目前国内外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设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嵌入式控制芯片、电子元件设计控制系统、人机接口界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让学生既掌握嵌入式控制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而课程考核方式是促成以上目标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等。然而,现有的“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考卷笔试为主,但这种笔试方式仅能对单片机原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无法考查学生的控制系统的设计、程序调试等实践能力。另外,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仍继承于普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分别利用独立章节教授独立的内容。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内容综合性强,且存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
鉴于该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本课程考核改革旨在探索汽车电子类课程群考核的适用模式,以及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形成性考试和期终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和题量。通过本课考核的改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师生树立紧贴生产实际的课程考核理念,明确课程考核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主动思考,积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推进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型创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基本知识介绍以讲授为主,在进行应用实例编程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各小组重点针对应用实例实现的目标、手段、技术等讨论,最终完成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并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对常用单片机类型和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发展趋势等概述性内容进行讲解时,对学生采用文献综述报告的形式进行学习内容的考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了解最新汽车电控单元的发展趋势,最终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形成综述性论文。另外,本课程的作业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采用网络电子版作业与纸质版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问答、判断等题型,采用网络提交作业,对于计算题,则采用纸质版形式上交作业。另外,在网络课程的讨论区积极发言与回复问题,也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多种立体式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包括上课考勤、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网络课程讨论区发言、综述性论文以及期终考试等五部分。上课情况与网络课程讨论区活跃度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25%,综述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上课出勤率在90%以上方能参加期终考试。
2 形成性考核方式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的形成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简便性原则。考核形式简便,不拘泥于形式,可随机提问考核,可课堂做作业,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2)针对性原则。考核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灵活性原则。对考核内容可适当拓宽,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相关的参考书,体现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的特点。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其中大作业共计安排4次,单次考核按20分制进行评定,4次考核合计40分,24分及格,分别包括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验或仿真实验。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考核内容: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考核形式:以指令系统中的数据传送指令运用为基础,分组假设数据传送条件,掌握基本的数据传送指令运用方法;考核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考核内容:单片机I/O口功能运用的Proteus仿真;考核形式:结合单片机I/O口的工作方式,选择数码管驱动方案,并给予说明;考核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考试内容:单片机中断系统的Proteus仿真;考试形式: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计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响应处理方案;考试时期: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在课堂外完成。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考试内容:定时器/计数器的Proteus仿真;考试形式: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计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案例;考试时期:在课堂外完成。
其中形成性考核评分标准为:(1)8~10分:按时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正确,仿真结果正确,电路正确规范;(2)6~7分:按时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基本正确,仿真结果基本正确,电路基本规范;(3)3~5分:交作业滞后,程序与电路设计不够全面,但仿真结果部分正确,电路设计无大错;(4)0~2分:严重拖交作业,程序与电路设计错误较多,仿真结果不正确,电路设计错误。
3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为了与课程考核方式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1)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选择性地介绍国外内关于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先进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2)为了配合网络平台教学和形成性考核,在课堂教学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可直观地、实时地和可重复地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还能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启发同学们去思考。在网络课程讨论区里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网络资源中上传了很多经典的单片机应用实例仿真程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3)在课件中融入了各种视频、图片文件,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资源,演示单片机的各资源的工作原理,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学生能利用资源对单片机原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形式。
4 结论
本课程考核改革于2011-2012第二学年在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专业两个教学班实施,授课学生人数为127人。通过本课程考核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表现在上课出勤率、课后提问数量、试验完成率等指标明显提高。最后基于形成性考试方法,学生考试及格率达到100%,且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证明了该考核方法的有效性。
论文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学生能力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改革与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李岳林,刘志强,等.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3(10):169-170.
[2] 张志勇,李岳林,刘志强,等.基于软件仿真的单片机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2011(10):52,64.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5
自2010年开始,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将“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合并成“汇编与接口技术”,要求在原有两门课程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重新优化新课程的教学方案,并要体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因此如何规划课程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就成了设计和规划新课的关键。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证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案是有效的。
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规划
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们对新课程的规划达成了共识,即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规划方式。[1]
1.汇编语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汇编语言教学要加强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指令和硬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汇编语言仅靠书面作业是很难深入理解指令的内涵和掌握程序设计技巧的,要坚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个过程,尽快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在涉及指令的第一次课后就安排了汇编语言调试工具debug的实验;并随后要求学生对每条指令和课堂上讲过的程序(包括作业)在debug或dos环境下进行测试,观测变量和标志位的变化。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汇编语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设计方法。
2.接口技术要坚持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
坚持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学生掌握必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2]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各章节的特点设计了很多教学案例,包括定时器控制蜂鸣器发声案例、定时器产生日时钟案例、定时器产生pwm波形案例、并口控制步进电机案例、并口在0或1方式下交换数据案例、中断控本文由收集整理制器与并口或定时器结合的中断控制案例、微机之间串口通信案例、rs485方式通信案例、ad0832多目标同时控制案例等。通过对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到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热情提高了,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增强了,同时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今需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将新技术pci总线和usb总线引入到教学中来,使传统的课程赋予了新的内涵。[3]
pci总线和usb总线的引入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要针对学生在理解时序控制和总线协议中存在的困难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加强对pci和usb总线协议的理解,并结合传统的eisa总线分析pci总线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总线“桥”的作用和工作原理。虽然这部分内容没有开展实验,但它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专题讨论,学生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接口教学要强化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是学好课程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1.强调in和out指令与硬件的互动关系
在接口的控制中常用的两条指令是in和out。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两条指令执行过程中如何会引起接口信号的变化,从而引起cpu与io之间的数据交换。为使学生建立软硬件之间的互动概念,应重点讲清楚in和out指令的三个基本要素;即in和out指令在执行过程中,首先cpu会将指令中涉及到的端口地址送到地址总线上,译码后选定要操作的端口;同时会产生/ior或/iow有效控制信号,控制数据的流向;此时out指令会把数据送到数据总线上,而in指令会从数据总线上获取数据。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就能深入理解软硬件的互动机制,为接口的设计奠定基础。
2.注重对中断控制器8259端口寻址方式的理解
中断控制器8259内涉及到了十多个端口,但片内地址只有一根线a0,如何用一根片内地址线寻到那么多的端口呢?学生很难理解这个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些概念,可以结合8259采用的端口译码片内地址a0、特征位、初始化顺序、先送地址后数据等多种寻址方法,并结合其他接口芯片的寻址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深入理解8259的端口寻址过程及特点。通过对该知识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接口中的所有寻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接口电路的设计也是有帮助的。
3.加深对dma主从模式下ior\、iow\、memr\、merw\信号的两面性特征的认识
无论是cpu还是dma,都可以完成存储器与io之间的数据传输。实际上,在存储器与io交换数据时,作为当事的双方并不关心谁在控制它们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只要满足总线数据读写时序,存储器和io就可以完成数据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dma能模仿cpu对总线的读写控制时序,自然也就能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只不过cpu是通过软件方法实现,而dma则是通过硬件方法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应强化对dma的四个信号(ior\、iow\、memr\、merw\)在主从模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仔细分析cpu控制下完成存储器与io交换数据的机理以及dma模拟这些过程所必需的硬件信号和它们在不同模式下的作用。这不仅能使学生容易理解dma的工作原理,而且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设计中软件和硬件互相替代规则的认识,为设计计算机系统中的主控器提供很多思路。
4.从ad转换器的查询和中断方式来看软硬件的相互配合
任何接口的数据交换都包含查询和中断两种方式。查询方式的本质是通过in指令来获取ad转换结束的状态信息。由于ad转换结束线一般是非三态的,所以需要在数据总线和ad转换结束状态线之间接入三态门。在用in指令查询转换结束状态时,ad转换结束的状态与总线瞬间接通,从而可通过数据总线获取ad转换结束状态的信息。中断方式获取转换结束的状态与查询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通过一根硬信号连接到中断控制器上,同时要解决中断发生的随机性问题,并按一定的格式编写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查询和中断方式在软硬件设计上的差别清楚地说明了这两种数据交互方式在原理上的差别,教学中应注重说明不同方式下软硬件搭配问题,使学生掌握不同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5.挖掘接口芯片应用的潜能
接口技术可供挖掘的知识点很多,比如用定时器产生频率和占空比可调的pwm波形,就是接口芯片的应用拓展问题。可根据定时器方式1和方式3的特点,将定时器0选用方式1,定时器1选用方式3,定时器1的输出out接在定时器0的gate上,生成的pwm波的频率由定时器1的输出频率决定,pwm波的低脉冲部分由定时器0的定时时间决定,只要改变定时器0和定时器1的时间常数就可以改变pwm波的频率和占空比,从而输出频率和占空比可调的pwm的波形。通过类似知识点的扩展,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
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包括研究性理论教学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前者以专题报告、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和小论文为主,后者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在研究性理论教学方面,除了结合现有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外,还结合新技术设计了另一些题目,例如i2c总线和spi总线时序的特点及时序产生方法、i2c总线的读写时序与pci总线的读写时序之间的特点分析、pci总线和usb总线应用技术的新进展、pci总线与传统的系统总线的区别和相关的应用实例分析等。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面,我们结合实验平台和扩展实验平台设计了许多实验题目,例如i2c接口的存储器访问实验、i2c接口的rct时钟控制实验、spi接口的eeprom访问实验、音乐播放器实验、带图标显示的交通信号灯实验、竞赛抢答器实验、远程电机控制实验、恒温控制实验、风扇演示系统实验、串口小键盘音乐通信实验、定时猜数游戏实验、基于采数计时控制的交通灯模拟系统实验、基于串口的多功能播放器实验、警报系统实验、秒表设计实验、数字闹钟实验、电子琴实验等。
研究性实验给课程带来了很多生机,在业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实验室里讨论和完成自己的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多年来学校一直采用开卷考试,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试题内容,并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平时努力得到认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比例是:考试成绩占50%,平时作业占15%,平时实验占15%,研究性实验占15%,专题研究报告占5%。采用这种考核与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对自身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接口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基于知识 心电图自动诊断 设计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一些现金的医疗辅助仪器越来越多,心电图的自动诊断也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电图的自动诊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心电图仪器的诊疗水平,相关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开发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系统的整体结构
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结构包括心电图病例数据库、解释与咨询模块、推理诊断模块以及数据库维护模块几个部分。
1.1 入机接口模块 入机接口模块是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机接口模块的设置时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该模块可以将系统已经分析出的心电图数据跟心电图诊断系统相连,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手动输入的方式来输入心电图数据。
1.2 心电图病例数据库 心电图病例数据库包括规则库和知识库两个部分,其中,规则库之中储存着关于心脏病鉴别和诊断的规则,知识库中存放和管理关于心脏病诊断的专家知识,一般情况下,心电图诊断的知识大多是判断型知识,那么在系统中就主要使用产生式规则来储存知识。
1.3 动态数据库 动态数据库是利用TEMPDB数据库报讯数据的过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输出结果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也可以对数据库的知识进行动态跟踪,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专业的在线学习,在每次关机之后,数据库也可以将其中的数据自动清除,大量的节约了储存的空间,可以避免数据库出现无限生长的情况。
1.4 推理诊断模块 推理诊断模式就是对专家思维以及诊断过程的模拟,可以在规则库以及知识库中进行操作,并根据系统设定好的策略来得出相关的结论。
1.5 输出和解释模块 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在输出结果的同时也可以为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可以防止由于医师个人原因忽视了心电图之中的细微变化,可以保证医师对心电图的描述更加的科学准确。
1.6 数据库的咨询和维护模块 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发展,系统数据库中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库知识实时的增加、查看、删除以及更新的功能,这种对信息的及时更新极大的方面着用户的咨询,也可以有效的节约存储共建。
2、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的设计
2.1 心电图数据库的设计
心电图的诊断数据与其他的数据有着一定的不同,不同的病症不同,心电图的变化也不会,且不同的疾病也有着不同的症状,就算是同一种症状也有可能是多种疾病,虽然使用心电图数据库对患者进行诊断会对存储空间造成浪费,但是,与传统查找知识的模式相比,这种查找方式的效率更高,根据心电图病理数据库的分类,病理数据库包括规则库以及知识库两个部分,在数据库中,不同病症的症状不同,因此好设置好相应的序列来储存病症。规则库是用来存储存储规则,这种结论是一种概率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模糊关系。
2.2 诊断系统的设计
在心电图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医师对心电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症状进行分析,看是否有满足该种症状的病症,并得出初步的结论,由于心电图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心电图的诊断,只要其特征值在一定范围内即可,一般情况下,心电图中满足诊断的条件越多,对于该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就越高。具体的诊断和推理过程包括几个流程:首先,要将从接口模块中得出的具体数据与知识库之中指标的正常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实际的比较结果超过正常的数据,则可以得出诊断实施;其次,在知识库中进行查询,将此实施的规则与数据库中的规则条件进行对比,再与各种实施进行匹配,每一个规则中必须要有一个实施,如果条件满足,则将此事实标记为“1”,如果条件不满足,则将此事实标记为“-1”;最后,逐步对表中的各个规则进行判断,再根据得分的统计数值对数据进行排序和输出,即可得出诊断结果。在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判断是,满足事实即可加分,在所有的事实加分完成之后就可以将得分表进行统计,完成之后,再对下一个病症进行匹配。待所有的病症匹配完成之后,对其按照降分进行排序,对实际的分值设置好阀值,如果匹配结果小于阀值,那么对病症的匹配失败,不输出。
2.3 解释与输出系统模块的设计
在完成病症匹配之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输出,为此,需要使用ADO接口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以便输出诊断结果。此外,在储存的过程中要在数据库中创建好表格,表格中可以存放关于不同病症的数据,这可以帮助医师了解推理过程,也对诊断内容的输出提供了详细的解释。最后,可以使用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之中的人机接口模块进行心电图数据的分析和链接,再利用推理诊断系统得到实际的诊断结果,继而得出心电图诊断报告,报告中需要包括心电图分析数据、心电图波形等。
3、结语
为了保障心电图的诊断结果,提高心电图仪的自动化诊断水平,必须要设置好心电图的自动诊断系统。但是在现阶段下,由于一些心电图诊断系统数据并不够完整,难以得出准确的数据,对于很多病症难以进行判断,因此,在下一阶段需要利用相关的技术不断的完善心电图的自动化诊断水平,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赵玲; 汤宝平; 焦志锋; 季忠.基于知识的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30)
[2] 霍纪文.心电图自动诊断系统及诊断程序发展概况[期刊论文],医疗器械,2009,08(29)
[3] 吴萍; 黄勇.分类技术在心电图自动诊断模型中的应用比较[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 200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