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生命支撑系统;规划内容
Abstract: The Vill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ces a huge threa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oil erosion, the uncontrolled spread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ed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2]沈清基.《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5):98-103.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3
一、集镇、村庄用地规划及建设现状
在集镇建设和发展方面,2001年,市为了适应发展,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撤乡并镇工作,使集镇的区域得到扩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集镇规模急剧扩张。据统计,近十年来集镇的区域面积已扩大一倍以上,镇域内的建筑面积增加两倍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几倍于农业收入的财富,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传统的农业劳作,而加入到工厂上班做工。据统计,有%以上的户藉村民搬迁至集镇甚至城区居住,甚至有些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住户已在集镇工作、生活。同时,由于工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方便工作、生活、娱乐,一般借居于集镇或集镇周边,使得集镇人口中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强化土地流转,加快集镇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截止2009年底,%的行政村所在地完成了规划。为严格执行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部分已规划的村庄,农民建房都能够按规划的要求进行。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现行土地管理机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被极大地限制。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不同权,村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在法律地位上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不全,其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能转让、抵押、投资入股等。农民集体土地的收益、处分权,怎样收益、处分,都只能服从国家意志,不存在土地所有人与国家权力行使者作为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共同表达意志。这背离了法律意义的财产所有权基本权能的范围。
二是现行农地流转制度影响了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市农业人口大量转移,转移到城镇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少,土地为他们提供的生存保障功能实际上难以实现。一定比例的农民已经进城定居并购置了房产,其在农村的房屋已经闲置、承包土地也抛荒,如果绝对不允许农民处分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长期空闲和极大的浪费。与此同时,在极少数允许流转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流转主体混乱和不合法的现象,乡(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村民等都在作为流转主体,并且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另外,土地流转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大,这些直接导致农户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
三是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了人人分地,户户种田的局面。这不利于土地集中,不利于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村中来,也不利于节省成本和开支。
四是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难。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导致农户承包的规划建设留用地、待置换用地调剂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空心”村、“空壳屋”整治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难。由于受基本农田和新村规划的限制,农民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住房困难户铤而走险,不批就建,而一些不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也乘机抢建,造成违章建筑、违法占地现象突出。
五是土地流转纠纷逐渐增多。首先是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逐年增加了对种田农民的补贴,许多进城务工农民惜土观念增强,纷纷又返乡要求落实承包土地或索要流转出去的土地。其次是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一些流入方因生产经营不善或者遭遇自然灾害受损时,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收益得不到保障。再者是土地流转合同有的不规范,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六是农地征收征用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透明之处。当前对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公共利益”目的未作界定,导致在实践中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目的处于失控状态;补偿范围仅限定为与被征收土地有直接联系的经济损失的适当补偿,与被征收土地有间接联系以及因而延伸的附带损失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损失、安置费、社会保障费等均未列入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规定不合理,普遍偏低,补偿标准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县甚至同一个乡、村组都大相径庭;整个征收征用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群众性。
三、关于集镇、村庄规划用地设想的建议
在今后的农村新一轮的发展中,及早考虑规划集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市集镇的现状,对完善和加强集镇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形成特色风格。集镇规划关系到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前景,要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对宁远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集镇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特点、人口发展规模、地理优势等因素,合理规划集镇建设。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反复论证,合理编制集镇规划。要加强规划调控。根据宁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要加强用地规模的控制和管理,合理科学地完善现有的集镇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要依据区域背景、市场需求和集镇的自身优势,形成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景观、产业构成和功能的集镇规划。要注意保护所在地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等有形无形宝贵的特色资源,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一镇一品”、“一镇一业”,依托产业优势,丰富市场发展经济。
(二)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向集镇转移。完善集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民的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需要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来综合考虑。一是完善社保体系。目前失地农民大部分纳入小城镇保障体系,但由于体制的不同,目前务农的农民社会保障和小城镇保险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开展探索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和途径,彻底解决剩余农民的社会保障,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集镇城市化进程。二是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使耕地向种田能手、家庭农场集中,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同时,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更多条件,让农民在集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居住房和宅基地。建议在条件许可的镇对农民住房和宅基地赎买,并和集镇优惠房、小城镇保险相挂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尽快转为进镇居住。四是探索政府补贴机制。加快集镇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激励、多方推动”的原则,对进镇购房并转让宅基地的农民予以补贴扶助,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专项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要多向集镇建设倾斜,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推进农村集镇建设。
(三)鼓励多元投资,加快集镇建设。在集镇建设中,应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市、区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是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集镇建设资金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区、镇二级财政应在年度预算中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扶助投入。大力支持并吸引邮政、电信、水务、电力、金融、广电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在集镇建设网点,积极参与集镇建设。在条件许可的镇,市政府每年给一定数量的商品房用地指标,一方面解决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提高集镇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要在政府引导和扶助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集镇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鼓励农民投资,吸引农民带资进镇建房购房,从事二三产业,使农民成为集镇建设投资的重要主体。
四、加快土地流转,搞好村庄用地规划,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村庄用地规划方面主要有以下设想:
(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操作性强的村庄规划。要按照集聚发展和节约土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村民意愿两个原则,安排编制专项资金,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同时充分考虑区域现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多措并举,逐步解决弱势群体住房难问题。一是采取折价收购村内闲置的空旧房屋,低价售给住房特困户等措施,解决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时对这些住房特困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简化办理手续。二是对在集镇长期务工经商的住房困难户,借鉴其他地方建造农民廉租房等的做法,逐步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旧村改造奖励政策,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项目,逐步消除“空心村、空壳屋、一户多宅”现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制度,腾出的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在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扩展农村用地空间。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依法把承包地转到种养大户的手中。同时,从“方便生产、提高效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土地的耕种效率。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节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流转市场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4
摘要:新型农村建设,农村的景观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新农村,景观,新型的农村景观,自然的景观以及生产的景观。设计新农村的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以及创造性。还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此点。建设新农村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面临问题
1.农村景观概述
1.1 新农村概念
新农村,必须包含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以及新风尚,缺一不可,小康社会“新农村”就包含的有以上的5个方面。
1.2 景观概念
景观,什么是景观?一般情况下就是泛指地表的自然的景色,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则是指的是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开始的或者说是最为基本的区域单位,也就是自然地理区。
1.3 农村景观
我们了解了景观,那么农村景观又是什么概念呢?农村景观(Rural Landscape)也就是在农村中我们能够看见的像山峰,河流等等的地表的自然景色,有农舍,有农民,有农作物,还有农民饲养的家畜等等都是农村景观。
1.4 新农村景观
新农村景观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现在的农村正在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过渡,新农村景观设计在于启蒙审美教育,把人们对自然朴实的美给唤醒出来,用美学阐述新农村景观,相比较城乡,突出农村特色之美。保护乡土文化以及发挥农村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都是构建新农村景观的重点。
1.5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含的由天然的以及人为的景观两个方面,像高山、大漠、沼泽、热带雨林等等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影响或者间接受到的影响较小的景观就是天然景观。人为景观就是指的是人类直接的影响并且长时间作用使得自然景观又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的景观,比如说像乡村、城镇等等的地区这样的。人为景观虽是人为,但也服从自然规律,所以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定得按自然规律区进行建设以及管理。
1.6 生产景观
生产景观,它的来源是生产劳动以及贴身生活中,把生产劳动以及劳动成果融于其中,认为改造自然的生产以及再加工自然资源都被包含在其中,生产景观具有生命力,有文化底蕴,有长期继承的能力,还有就是由明显的物质生成。
2.新农村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也就是要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考虑当地的根本情况,制定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不得盲目的自己想当然的来进行建设。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发生。
2.2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建设新农村,不是建设好了满足我们这一代人就行了,我们还得对后辈们着想,不得对他们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是一个系统,不可分割,既要建设好新农村,又得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及资源,要让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性的发展以及在环境中安居乐业。
2.3创造性的建设新农村
那么新农村的建设肯定不能刻传统的农村一样啊,所以我们需要由创造性的思维,要有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包含发明与发现,制造出新的事物,找出已经存在但还未被人们所了解的事物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的有特点,有特色。创造性包括其意识、其思维过程以及其活动三部分。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得拥有流畅的、变通的以及独特的思维。才能够建设出具有独特特点的新农村。
3.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有五点,首先就是完成结构的完善,接下来就是突出斑块建设,再接下来就是新农村走廊建设,还有就是进行生态工程,最后就剩下了保护环境敏感区这个任务了。完成以上五点,新农村基本成型。
3.1对结构进行完善
完善结构,新农村的组成结构有哪些呢?首先有新的房舍,本着节约土地、能源以及材料的基本原则建设出每一种具有民族以及地域风情的居住房,在建设新的房舍是要强化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有新设施,要有道路吧,还要有水电、通讯、广播等等的配套设施,这可是新农村的重要的“硬件”设施啊。新农村的环境肯定不能像传统农村那样咯,按卫生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以及畜禽生活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打心底全力建设新农村。还有就是要提倡科学、文明、发指的生活观。对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进行移风易俗的新的风尚。
3.2进行斑块建设
斑块建设,斑块的意义就是异于周围环境、相对均匀物质的非线性的区域。就新农村而言所指的就是所有的生活环境,比如说房舍,饭馆,生活公园等等。斑块建设指的就是把所有相同的生活设施在一个规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建设。这样显得有条理性,看起来更加的规则,漂亮。
3.3走廊建设在新农村中
新农村中的走廊建设,什么事农村走廊建设呢?原始的传统的农村,家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平坦的道路联系,总是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新农村走廊就是建设出家家相连通的道路联系,即水泥道路家家通,每一条水泥道路都直接连到了家家户户,一条主干道延伸出很多条的支路,这样家家户户之间的走动较之以前要简单的很多了。在新农村里建设出此类的农村走廊显得我们所建设的新农村变得更加的大气,现代化。也更加的方便了。
3.4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工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即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利用进而进行的恢复自然生态以及建设人工生态的技术方法以及手段,强调的就是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方法就是完整性——循环——协调——自力更生——共生的生态调控手段设计。生态工程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循环再生原理的合理应用,与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相结合,进而设计出分层多吉利用物质的生态工程。
3.5保护环境敏感区
对环境的敏感区进行保护,环境的敏感区,也就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所有的自然文化保护地进行保护,还有就是保护非常敏感于某类的建设项目污染因子以及生态的影响因子。环境的敏感区就像是自然保护区和类似世界文化以及自然遗产地等等的保护区。还有就是基本的农田保护区、公园、湿地、森林以及珍惜濒危动物的天然聚居地等等,以及主要功能是居住、医疗卫生、科研与行政等等的区域也是应当被保护的。还有就是保护文物的单位,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以及科学与民族意义的保护地。都是应当得到有效保护的环境敏感地区。
4.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4.1进行因地制宜规划
因地制宜的规划,根据当地土地的形式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得盲目想当然的进行建设,我们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4.2西方化的新农村建设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有我们的自己的特点,不要以为的去模仿西方的建筑模式,毕竟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4.3新农村建设面临城市化
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农村要是和城市一样的了,那么就没有了农村应有的特点,也就没有了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以根据农村的特点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有必要的。
4.4偏低的农民思想
农民的思想偏差,我们应当加大力度对农民思想进行教育和改革,使得他们懂得新农村的意义,齐心协力的共同建设出美好和谐的新农村。
4.5日趋变差的农村环境
农村的环境是越来越不好了,那么我们应加大力度在保证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对环境要进行保护,不得以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建设出美好的新农村,使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5.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是,为了新的幸福生活,我们只能大步向前,通过不懈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一定能够建设出来。(作者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意义;问题;措施
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设计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其发展的基本依据。同时,城乡规划设计也是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下就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一、城乡规划设计的意义
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有效的规划设计才能保证城乡经济的发展有据可依,同时城乡规划设计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城乡之间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城乡规划设计对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设计的实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些不足因素做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城乡规划设计是对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综合控制与管理,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管理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保障,同时,也是对规划活动的有效控制。为了确保城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其中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规划设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城乡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问题。城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城乡规划的相关部门对城乡的基本定位不准确,这些问题严重时直接导致城乡规划的大方向不准确,进而让城乡规划不能正常的实施以及城乡规划的不得当,当上诉问题轻微时则会让城乡规划向纸上谈兵一样不能实施。还有由于负责城乡规划设计的官员不想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导致城乡规划设计者对于农村的各个方面研究的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研究,不能正确看待农村的规划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站着怎样的位置,进而导致不能将城乡的规划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作用。在城乡规划的工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出科学的城乡规划方案,从而在城乡的共同的发展上很好的定位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来促进城乡规划的正确走向。
2、城乡规划监督机构设置不健全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官员找漏洞贪污牟利。并且没有正真的规划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进而导致城乡规划相关部门不能团结合作交流意见,导致城乡规划设计失败。
三、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设计规划方案。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必须要求负责的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考察,并作出详实的调查报告,认真分析当地的情况,其中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地理、资源等条件,然后整理成报告,供负责城乡规划设计的人员研究,并作出城乡规划设计图以及设计方案,最后经过国家高级负责部分通过后,方能实施,而且要在不能损坏群众的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实施。
2、建设完整的城乡规划设计编制管理体制。在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非常复杂与突出的情况下,我国是社会主义与外国的社区化发展不同的是,以为我国的特殊国情有自己的规划原则,民族的文化和基础不同,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不同,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形势更加复杂与特殊。我们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出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的效仿,导致不符合实际,做无用功,要尽量保留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特色,根据自己的风格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城乡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确定坚持党的领导、专家的决策、部门的团结合作、公众参与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3、生态城乡规划设计实现的途径。(1)提高城乡绿化容积率。城市与绿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存亡的,绿色代表生命,当下退耕还林便是最好的见证。大量做绿色景观,将其真正溶于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提倡发展生态空间的同时,一定要强制性保护生态区,制定相关法律来阻止人类进行破坏。(2)提倡小城镇快速增长。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迅速,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城镇发展,以此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消耗,这也符合低碳城市理论。(3)科学性。科学定位,即科学合理的给城市定位,关其中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同时,同时判断城市与乡镇的价值所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规划视野,要全面考虑结合全县各镇的功能布局,规划体系。(4)生态城乡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在此理念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有了很大变化。例如建设森林公园,这样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又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有些城市提倡绿色规划,成为生态低碳之城。(5)提高政府城乡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城乡的迅速发展、城乡人口的高度密集以及城乡文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制作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城乡迅速发展这一现状。在近几十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重要的意义及其作用已经被人类公认,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持续进步发展进步的必要要求,同时也是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要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6)提升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力度。由于政府对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较弱,规划管理的体制不顺,对正常的规划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进而使得城乡规划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失。因此,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提升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力度,大力加强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保障,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政府规划管理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规范各项城乡规划建设活动,对严重违反城乡管理规划的各类行为要依法严惩。
4、严把规划评审关。为保证在规划设计方案内城镇整体规划的基本要求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实处,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要依据技术规范组织要求严审关于成批建设项目及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待规划设计完工之后,应积极严审有关单位及专家,并给出相应的评审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
结束语:
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其人口、社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一定要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地将市场经济机制引进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促使城乡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
乡村规划设计范文6
1 项目背景
广州,作为
5.5 东风村的文化历史传承
a.祠堂
规划中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有的宗祠并加以修葺,如果因规划和道路建设不能保留,另外选址复建,使村民的文脉得以传承。
b.龙船会
赛龙舟、食龙船饭更是村民每年的盛大活动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现状地形所限,食龙船饭的场地局促、卫生条件差,今后规划在两条河涌岸边分别为上涌龙船会、大塘五甲龙船会,保留近万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既优化了河岸的环境,又为村民的大型集会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
c.村史博物馆
村史博物馆作为东风村发展历史的展示平台,建在原上涌桥的北面,位于新龙船会大广场中间位置,是东风村村民的一个精神家园,又可以作为一个向外界宣传东风村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窗口。
d.天后古庙
“天后庙”自明清时期在东南沿海各地普遍修建,保佑渔民出海行船。东风村村民一直以来都有拜祭“天后”的习俗,以求家人安康,有愿能达,新规划考虑在原址复建古庙。
e.上涌公园及古树
新规划在保留现有的上涌公园的基础上,整修水岸、美化公园、保护古树,使村民的休闲场地拥有现代化的洁净和美观。
5.6 兼顾开发商与的利益平衡及解决高容积率问题
由于项目用地内现有容积率已达2.81,新的规划需要容积率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实施的可能。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规划中把联体和点式住宅有机结合,使园林空间互相渗透,小区更加通风开敞,又保证主要大户型的西南、东南朝向和所有户型的景观视野,错开的单体布局更减少两户之间的互相干扰,在满足规划设计上高容积率的同时,保证了居住的环境的质量。
5.7 综合配套
根据国家规定,新规划中在2号地块,海珠区政府大楼对面设一所大型中学。可以利用城市绿化退缩带设置运动场地,以减少城市道路噪音。新的规划把原来两所小学合并为一所大型小学,设于5号地块原大塘小学处,位于居住区域的中心位置。在4号和5号地块靠中部位置分别设幼儿园,以满足其服务半径的要求。力争在完善教育设施配套的前提下,为村民后代创造更好的教育体系。同时按照规定设立一间社区医院及集中的肉菜市场。文体娱乐设施方面,除了祠堂、天后古庙、龙船会和村史博物馆外,各个地块都设置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景观泳池,还在大量的住宅裙楼内设置多种康体活动场所。
6 总体规划
6.1 总体布置
总体规划提出“一轴—两带—六园”的规划概念。“一轴”即充分利用地块中部这条宽100米的中轴绿化景观大道,在其两侧规划酒店、办公楼、公寓和商业中心形成城市轴线,并将此轴延长至新滘南路以南,设计临水市民中心广场作为轴线的终点。“两带” :地块内两条主要的河涌经过系统整治后,与河道边郁郁葱葱的大树定是区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规划中把两条河涌的沿岸均设计成景观步行带,大小休闲广场贯穿于中,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六园”即六个居住地块的中心景观园林,西与城市景观大道有机结合,南与万亩果园相互呼应,把两者纳入住区的景观系统之中。(如图2)
6.2 功能分区
规划根据各地块位置特点,对宜居、宜租、宜商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2、3、4、5号地块规划为村建设用地,1、6、7号地块规划为开发用地。(如图3)
a.村建设用地功能分区
规划上选择靠近100米城市景观绿化带,以沿原有两条河涌为聚居中心的4个地块作为村建设用地。考虑到东风村的村民自住、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在村建设用地中分别规划了村民的自住区、出租公寓区、村经济发展物业用地以、文教及其他综合配套用地。2号地块在广州大道和新滘南路交界之处,规划成为高级的城市出租公寓,把现在的廉价出租屋变为服务珠江新城上班族以及今后海珠区东部创业园区的可居住可办公的soho公寓;既增加了村民的收益,也提高了东风村的社会影响力。3、4、5号地块都是原村落的中心地带,而且远离广州大道的噪音,临近大塘地铁站,作为村民自住用地。
b.开发用地功能分区
地块1相对独立,作为城市公寓及商业中心用地。6号地块与7号地块相临,拥有面对万亩果园之景观优势,公交和地铁之交通便利,有条件开发成为一个面对社会大型居住社区。
6.3 交通及停车
整个交通流线设计均为人车分流,车辆通过车辆入口进入各地块的地下大型停车库,公建及商业群楼旁均设有临时地面停车位。小区的内部干道为园林化设计,作为紧急消防车道。小区内的人行除了区内干道、沿河的休闲步行道外,最主要的路径为架空层,通过架空层,人流可到达各栋住宅大堂。
6.4 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设计分为外围城市公共绿化、两河沿岸公共绿化、区内公共绿化、宅间及架空层绿化。
a.外围城市公共绿化
地块南面的万亩果园是广州的城市“绿肺” ,是难以复制的一个生态优势;100米城市景观绿化带是地块中的一条绿轴;沿广州大道50米绿化退缩带和沿新滘南路的20米绿化退缩带,为阻挡道路噪音提供了屏障。
b.两河沿岸公共绿化
两条河涌的沿岸设计成为两条景观绿化带,赋予古河道新的生命,营造新的岭南水乡。
c.区内公共绿化
每个地块均有开阔的中心花园,大纵深园林为高层住户提供了更好的景观视线和空间围合。
d.宅间及架空层绿化
架空层景观绿化能把建筑外部园林引入建筑底层空间,让建筑与环境更好地融合。
7 结语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问题,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建筑规划单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各方人员协调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改变东风村现在滞后于现代都市的状况,通过一次全新理论指导,专业水准设计,实施性强的规划设计,让一个跃动于都市与自然之间,承载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新城屹立于世人之前!
参考文献
[1] 沙舟.东风(上涌、桥南)村史[m].2008,07.
[2] 吴智刚,周素红.城中村改造:政府、城市与村民利益的统一——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