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宵诗句经典古诗

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文1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

(下转页)

(上接页)

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文2

一、趣味破题,点燃热情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内容,破题方能走近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方法有多种如“绘画激趣”“唱歌激趣”“谜语激趣”“背景激趣”“活动激趣”“生活激趣”等等。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笔者采用的是故事激趣法。听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乐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此法,效果颇佳:

话说唐朝时有一个叫汪伦的人,特别崇拜大诗仙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接近李白,有一次,他听说李白要经过他的家乡,在了解了李白的诸多喜好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某日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

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可是找了半天,既没有找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非常纳闷,汪伦笑着说道:“先生,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也并非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豪爽的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对汪伦如此煞费苦心的邀请深表感谢。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在汪伦的处所秉烛长谈,互讨诗文,待分别时,两人已结为好友,临走时,李白在船上突然听到岸上有人踏着节奏唱歌,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于是,在感动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以表心愿。

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学习古诗的热情迅速被点燃,诗文也早已悄然印进了他们的脑海。

二、朗读感悟,把握信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朗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学生表演读。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一开始,就可以展示古诗,初诵《游子吟》,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句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诵《游子吟》,第一步,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一想。再以感人肺腑的渲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让他们回顾一下,岁月在妈妈的身上留下了多少痕迹。在学生们娓娓动听的叙述中,领悟母亲养子女的艰辛。第二步,让学生抚摸身上带着母亲关爱的衣裳,看着沐浴在阳光下的生机勃勃的小草,一遍一遍地诵读,一步一步地领悟,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是多么暖人。沐浴在阳光里的小草是怎么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的。第三步,精读《游子吟》,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通过层层诵读感悟,把握信息,从而逐步领会小草报答不了太阳恩情,孟郊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我们呢,又怎么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读到这儿,还不能就此打住,再来一次真情地吟诵,更能激发学生潜藏在内心的激情。

三、想象画面,内化诗境

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再造想象的过程。首先是要发挥想象,体验古诗的画面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如果教法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了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随着深沉、悠扬、婉转的筝乐曲的播放,学生想象:在热闹繁华的――长安城,街上人山人海。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茱萸避邪,有孩子的人家用它煮水给孩子洗澡。长安城内盛开了,开得蓬蓬勃勃的,人们一边赏菊一边喝着美酒。他们扶老携幼,头上插着茱萸,三三两两地和亲人去登高。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一幅图画:独自漂泊他乡的作者,坐在客栈的窗前,悠悠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个眺望远方(家乡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忆”字上,此时,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兄弟们已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小侄子侄女们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仿佛看到了父亲正手捧茱萸向着王维回家的方向张望,那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耳边仿佛听到了他们在说:“嗨!要是王维在这里的话,我们就可以开怀畅饮了,让我们祝王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干杯!”不知不觉,王维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效拓展

精读古诗表达意境,促进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读经典学作文”的又一个重点。一般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与诗人同步走进其间,真切感悟体验诗句诗境,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促进情感的提升。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来演一演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旁白:一天清晨,渭城下着蒙蒙细雨,翠滴的杨柳在风中沙沙作响,枝条随着风摇摆着)

(王维、元二来到客栈,桌上摆放着酒杯、酒壶……)

王维(举起酒杯):元兄,我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元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谢谢!

王维(把起酒壶又往元二的酒杯里斟满酒):这次你西行的路途遥远,一路艰险异常,还望多加小心!

王维(再次举杯):元兄,这一路要保重身体啊!

元二(也举起酒杯):摩洁兄,你也要保重身体!干!

王维:元兄,你还记得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我们一起猜灯谜吗?

元二:怎能不记得,我还赢了你呢!不过去年八月十五,我们在月光下赏月对诗,我可是远远地输给你了!

……

随从:老爷,时间不早了,该走了!

元二(望了王维一眼):摩洁兄,后会有期!

王维(拍了拍元二的肩头):慢着,元兄,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阳关,你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元二(端起酒杯,仰头喝尽,便骑上马,往西边走去。)

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文3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不少里,作者们为中华民族永不改变的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刻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明白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这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一样的节日里,用不一样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齐,吃着年饭。不一样的人用它们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流动时刻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我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一样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此刻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

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能够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刻,却从不为自我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我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

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以前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务必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2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惟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推崇。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语言,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试想,倘若没有汉语,又怎么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持节;又怎么会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只致远“的高志;又怎么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热情!

太多太多,融汇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华美德。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作为中华美德的三个方面是不可不谈的,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则更应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刚经历的军训生活。大家一定还记得那篇军训日志里所说的那句话:”当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从指尖滑落,才发现地上早已是一滩积水的时候,我被感动着,同时也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大家一定也还记得去食堂打饭时,男生谦让着让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学们即使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也不曾浪费,大家更不会忘记对宿管阿姨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感谢……真的,90后的学子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温、良、恭、俭、让的中华美德,也正是我们自己将这看似古老却终将永恒的中华美德传承了下来。

中国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神秘的,是古老的,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她的广博才让我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她。最后,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3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汇成商学院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出色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_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_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第二,走进去。身处校园之中的我们,不能两耳只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必须先有勇气走进社会去实践。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在这个环节,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笃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第三,选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浩浩文献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华的,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同时继续进行积累性阅读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第四,升上去。在体验古人的传统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的高维能量之后,我们大学生就要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水平。我始终坚持,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一块垫脚石,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养料。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稿5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中国传统文化中,何为需要继承的精华,何为应该摒弃的糟粕。中华古诗词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能够历代被人们奉为经典且不断流传,便证明它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将迎来庆元旦—诗歌朗诵会。

看过一个个节目,觉得自己班的节目在他们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觉得自愧不如,真香找个地洞钻进去。其它班花样繁多,有的班一部分人硬着音乐,合着节拍,跳起了舞蹈,舞姿翩翩,有些班有才华的人还弹起了古筝,优雅无比;有些班还将古诗词边唱边拍手,节奏清脆;有个班最具有特色,跳起了橡皮筋,有意思吧!总而言之,老师为这次比赛奋进了心思,同学们则下尽了心思!

我们班实在没有特色,也就迎着节奏将《弟子规》背了出来,毫无特色可言,况且还不止我们一个班背。既要上场了,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心怦怦的跳着,似乎下一秒钟就会跳出来了。只希望,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我所愿,表演成功,台下响起了了热烈的掌声。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没有输,赢不一定要赢在花样上,我们应在气势上,只有我们的吟诵,才最符合“经典”两个意义深重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