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1

【关键词】汉字 书法 传统文化 艺术创新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放异彩的奇葩。这是因为:书法所写的是汉字;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和造型基础,是书法的生命之源。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二是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三是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一是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二是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三是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一是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二是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问题,还涉及这门艺术的文化特色问题。书法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把它和其他艺术放在一起,它的中国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强烈、最鲜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书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块招牌,马上就会想到中国。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2

今天笔者也就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或其他的......)。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并不需要毛笔,而是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以模具印,用水壶喷。书法用布拖,挥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如果是画面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许可的)。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理论同样能适用在书法创作上)。"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其次,不能离开宣纸。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墨水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所以说无论画画写字,不但离不开那三种工具。还要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而加以对材料工具的认真选择。

二;共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与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有情有趣、有气有韵。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最基本的也就是同为用线传力度,用形传情感,讲究线条与墨点的连贯性。两者用笔方法同为依靠手腕和手臂来控制行笔的速度,都是通过笔的中锋、侧锋、顺锋、藏锋、露锋、逆锋相互转换,与提、按、顿、挫、疾、徐等虚实变换的有机结合,并着重于手、眼、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让笔下的线条有骨有肉、有质有韵、险劲率约、刚柔相济,产生出较强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与节奏感。就如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到:“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浮滑,浮滑则俗”。

在用墨方面,也许有人对书画的相同会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在国画中墨色运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他们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两种全概括。也就不需要什么黑色变化之说,其实,此看法差矣!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不仅仅看线条、结体、章法,墨的浓淡、干湿、重轻是同等重要。墨的运用,可以说就是一个书家生命节律的折射。作品中如墨过湿,干后灰平,写出的字有肉无骨。反之,墨过浓过干,笔下的字则有骨无肉。欧阳询《八法》中曾说过“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字的血与肉就是通过水墨之间的相互调节,如果得当,才能产生“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理想效果。当然墨与水相互调和时要先考虑到书写的毛笔的大小、字的风格,字体、尺幅、与宣纸的渗透力强与弱等等,用墨浓淡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并不是那么随意性。所以墨的浓、淡、润、燥、等等在书法创作中是一样极其有讲究的。要达到那精、气、神、骨、肉、血六点齐,方称完美。缺一而不成书也。

三;共同的审美与意境追求;书画艺术的审美是属于意识思维中的高级层面。二者虽同源、同作为视觉艺术又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嬗变中,是以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同气连根,互动互通、又是独立性来发展。书画艺术的审美价值都蕴含在作品的意境里。强调“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当然绘画的形是具象,而书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来表现人生,来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首先并不是看局部,而是先观其整体、画面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然后注意笔法、再观察字的结体或画的层次。书法里面的一笔一划,国画里面的一点一块,都讲究形、意、神。同是通过笔墨的表达,来创造出有筋骨血肉、有强烈生命活力的艺术风格形象。追求那种气势、韵律、节奏、的结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当然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学识、修养、个性和笔墨功力运作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作品所表露出情感意境的粗浅、深厚、单调、丰富。还有,在一幅真正完美的书画艺术作品中,里面的一笔一点是不可能偶然出现的、都是书画家的苦心经营,让各点线紧密衔接,达到“遗貌传神”。如一幅行草书作品,我们要是单单看里面的某一个字,或许会觉得写很败笔。或字体变形、或多笔少画、或重心倾斜,让观者感觉摇摇欲坠,极不顺眼。但,如果同时留意上下左右相邻的字,整体来欣赏时你或许会为书家那绝妙的章法布局而叫绝。举例;一个字的重心向左下方倾斜,而下面一个字的左边偏傍书家故意往上提,起到补救与稳定上字重心的不稳(就好比如一车子轮胎爆了,车子倾斜,就得先用千斤顶将其托起,让车子停稳)。这是让作品在险中求稳,在变化中求统一,达到气势连贯和完整,构成了艺术之美感。书法艺术往往就是在履行实用的同时,在那方寸的点划间,体现出书家本人的思想寄托与文化取向。都是表现在笔墨,落实在人文精神中。

同样,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点与线条。而国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法用笔可以说就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那结构美与意境美。韵从纸生,气度非凡。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特别重视的就是墨线,他们以迅速灵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达的世间一切物体的形象,通过腕底线条的枯湿浓淡之变化与概括,在有限的画面中传递出博大、隽永的思想内涵,甚至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创作出有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的高度完美结合与统一。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感、情趣味,让人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如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他的“一画”他就是引用《易经》理论,参天地之化育。将万物既源于一,又复归于一。近代大画家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包装设计、风俗习惯、交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包装已由商品的附属地位逐步演变成为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视商品的第一质量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了商品的第二质量既商品的包装设计。包装的质量不但直接影响着顾客的购买欲,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商品的品质,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声誉。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包装业起步晚,需要理顺的环节多;需要修正的观念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这是中国包装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借鉴国外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一味地将中国包装的希望完全寄于"洋"。则不符合实际,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负面效果,反而会使中国包装误入歧途,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我国是一个有着六七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既厚且广,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底蕴,这一切都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宝藏,我们只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与先进的技术,才能使我国的包装设计立于世界包装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惯、文化教育、历史传统、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融合。而包装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则是民族文化在商品包装上及商品中的形象化、特征化、具有代表性,能够在文化心理上接近消费者,与消费者紧密沟通,这是包装设计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对中国古代以及民间的艺术和设计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借助包装这一宣传媒介传播于世。然而,在当前,有一些短视的设计师被大量的西方设计观念和作品蒙蔽了双眼,在"西风"的声浪中迷失了方向。只是一味的推崇西方设计流派,设计大师。而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漠不关心,全盘否定,或是追求设计形式上的哗众取宠,却对生活失去了真挚的理解。生活是设计的源泉。没有生活,便没有设计艺术。这一真理永远具有意义。注重生活,消化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发展自身的竞争力以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这是我们当前设计师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当今世界,象中华民族这样的一脉相传的国家屈指可数。基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回顾历史长河,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在经历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辉煌之后,终于在公元前11世纪沉寂在尼罗河腹地的沙漠深处;曾经为地中海点燃文明之火的古希腊文化,在经历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辉煌、希腊城邦的繁荣、亚历山大帝国的东西方交流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世纪的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后,折戟沉沙在爱琴海中;建立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之上,把古希腊文化发扬光大的古罗马文化,在辉煌了上千年,完成了地中海文明的传承任务后,也在蛮族的劫掠下,于公元5世纪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民族文化却保持着丝丝入扣的传承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这种使命感,不仅为占绝大多数的汉民族所独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所共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中,真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道家和禅宗。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其"仁学思想",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道家主张"无为",认为美在于超越功利的自然无为,采取听其自然的心态,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佛教的"禅宗"则崇尚"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宇宙合一的精神。总之,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成果如若在包装设计形态中以形象化的直观方式和情感语言表达出来,它定能为中国的包装设计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其前提是必须深入地去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认识越深则底气越足,其设计也越有厚度。然而,这里所谓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并非是简单的在包装上画上一、二个京剧脸谱,或者把塑料换成瓷器。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不能只立足于形式,应该切实地把握其精神所在。

下面就笔者就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包装设计中作一些探讨。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合理运用并巧妙搭配包装的五大核心要素。即文字、色彩、图案、材料、造型。首先,我国的文字演变也就是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如:在中国的传统书法中,有着不同风格的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等。这些传统的文字书写形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种字体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例如图1笔者以传统书法字体和传统粽叶作为包装设计元素以此体现寿司的悠久历史。

其次,包装的色彩运用对消费者心理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对色彩的要求及认识也不一样。如中华民族对红色有着崇敬和热爱的情意,习惯将红色用于喜庆和节日,它给人以热烈、热情、向上、团圆的色彩感觉,象征吉祥、幸福、威严。例如图2笔者为元祖食品系列所做的包装作品。作品以红色作为基调以及传统年画图案给人浓郁的民俗喜庆感。但是在西欧,一些国家却对红色有仇恨和恐惧的心理。在他们心理上认为红色有粗暴、侵略和战争的色彩感觉。因此,在选择包装色彩时要严格考虑消费者的差别,研究和掌握不同消费者对色彩的不同心理接受程度。要投其所好,因人而异,就应该首先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再次,图案是包装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传统图案在包装中广泛应用。既美化了商品的外观又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有关的传统可视图形。如:雕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图案,以及诸如戏剧、服饰、脸谱与道具、兵器、建筑、家具、生活用品、纺织印染等物品的装饰图案纹样,还有古典名著、民间传统、神话故事等作品中内容场景的插图等等。例如图3笔者所做"中国文明"丛书的书籍装帧设计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图案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些传统图案只要与被包装的内容物有较密切的有机联系,而且运用合理得当即可很好地体现现代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因素。但是在图案的运用中更应关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审美观念,以免犯了某些地区消费者的忌讳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总之,了解各个民族和地方的不同审美观念以及特色文化产品,对于包装的成功设计和打通产品的销路无疑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无锡的泥人工艺品、油面筋及酱汁排骨等食品;苏州的松子糖、卤汁豆腐干食品、苏绣、檀香扇工艺品等;宜兴的紫砂茶具、南京的盐水鸭、板鸭等;安徽省的宣纸与墨、砚等;山东省潍坊的风筝;上海老城隍庙五香豆、梨膏糖等等。如图4中笔者为老城隍庙系列食品所做的包装设计。作品以上海滩老月份牌为基调配以多种传统装饰手法来表现城隍庙系列食品的地方传统文化。这类产品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将现代先进包装技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两者相交融,这样才能使包装在增加商品价值,增加商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的提高,还可充分反映中国的湖光山色,风土民情,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对外宣传中国的形象,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现。最后,包装的材料运用,以及包装的结构与造型也是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传统包装材料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如竹子,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竹乡、民间编制竹制品的种类很多,可以用来包装的就有托篮、竹盒、竹筐、竹篓等,而且能编制出许多生动、漂亮的图案,若我们巧妙的加以利用,就可开发出不少新颖别致的竹制包装。值得我们利用的不只是竹子,还有木、藤、贝壳、葫芦、粽叶、芦苇叶、等天然材料也可设计制作出具有反璞归真的意境。例如图5笔者为俏妮诗巧克力所做的包装设计。作品以木材作为其包装材料来体现天然食品的淳朴性。在包装造型与结构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娱乐用品、文具用品、体育用品、宗教用品等等用品生动、漂亮的图案,若我们巧妙的加以利用,就可开发出不少新颖别致的竹制包装。值得我们利用的不只是竹子,还有木、藤、贝壳、葫芦、粽叶、芦苇叶、等天然材料也可设计制作出具有反璞归真的意境。例如图5笔者为俏妮诗巧克力所做的包装设计。作品以木材作为其包装材料来体现天然食品的淳朴性。在包装造型与结构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娱乐用品、文具用品、体育用品、宗教用品等等用品中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且较为符合被包装对象或与被包装对象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要素特征。设计中应注意造型的美观、别致、精巧、结构的科学性和牢固度。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包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都与各国哲学、历史、经济背景相连。英国的包装设计受其严谨的正统文化影响,风格较为华贵具有古典、优雅气息。德国的包装设计受其哲学思想方式的影响,富于理性的传统特征。法国的包装设计呈现着一种融设计与艺术精神于一体的浪漫特色。而日本包装设计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融会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因素,又体现了时代感,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其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得以交融。在此要特别说明日本的包装设计。同样在东方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日本的包装设计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蕴涵深遂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不难发现,一些成功之作之所以成功,往往是恰到好处的运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包装设计的时尚性,又能折射出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方向。例如:北京理想设计公司的"申奥标志设计"(图6)也有独到之处。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香港现代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运用水墨语言结合现代设计技巧为中国的平面包装设计领域开拓了新境界(图7)。

基于以上的阐述,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将他们运用于现在和未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种时代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使我们每一位从事设计的人员不得不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汇贯通,相辅相承去开拓新的历史空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包装设计领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将促使我们不断创造、完善一个全新的民族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不可译;辜鸿铭;论语

近年来,中国经典典籍再次成为翻译的热点。但是由于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其发展史不同进而造成了其各自的生活习惯、习俗、思维模式、价值观等的差异,这就造成很多文化不可译现象。“仁、礼、孝”是孔子提倡的重要的伦理思想,其中蕴含很多深刻的道理,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1 文化不可译性存在的原因

文化的可译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焦点。中西方在民族心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大,文化空缺现象尤为常见。李华田就指出造成文化不可译性是因为目的语所处的文化传统中缺乏源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等值词语。张永萍也指出文化不可译是因为“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造成的”。

1.1 “仁”的不可译性

“仁”是孔子提倡的核心思想始终贯穿于《论语》中。在不同背景下面对学生对“仁”的提问,孔子根据其资质、天赋给予不同的解释,这就给理解“仁”的含义和准确翻译带来困难。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Ku’s: Confucius remarked, “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

Ku’s: The same disciple mentioned above asked, “What does a moral life consist in?”

“The moral life of a man,” answered Confucius, “consists in loving men.” [4]

“仁”是一种品德,仁德,品行。在辜鸿铭的译文中“仁”多用moral为中心词,意思是道德,事实上,“仁”的文化内涵丰富,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综合,这样翻译缩小了“仁”的内涵,给读者一种误导,以为道德就是“仁”的全部内容,这也是文化不可译的体现。

1.2礼的不可译性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1.12)

辜鸿铭: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 what is valuable is natural spontaneity.”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辜鸿铭:If, in government you depend upon the moral sentiment, and maintain order by encouraging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s, the people will have a sense of shame for wrong doing and, moreover, will emulate what is good.

对于“礼”这一核心词汇的翻译,辜鸿铭选用了“art”和“manners”,“礼”在此主要是指礼仪、礼教,因此无论是“art”,严格的艺术原则,还是“good manners”,良好的习惯都与孔子所提倡的“礼”一种完善的行为准则相比都略显片面,但是在英美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文化现象,因此要想找到与“礼”完全对等的词很难,这也是文化不可译的一个体现。

1.3 孝的不可译性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2.5)

辜式: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 asked hem what constitut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Confucius answered, “Do not fail in what is required of you.”

“孝”是儒家伦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辜鸿铭将“孝”翻译成“good son ”,好儿子就是永远不要违背父母对你的要求。这是孔子认可的孝的本质,这样翻译简明扼要,很容易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同,又不失中文的本意。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辜式:Another disciple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ifficulty is with the expression of your look.”

这里的“色”是指脸色,儿女孝敬父母重在敬。在本章的翻译中辜式直译为儿女脸上的表情,这样翻译给读者带来一种困扰,因为不能理解这孝和表情难有什么关系,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字或词就蕴含有深刻的意义,这是英语无法比拟的,所以译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这也是文化不可性的体现。

结语

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信息的交流越发频繁,文化翻译也将逐步找到新的契合点,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要深入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虽有不足却在西方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为后世译者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雯. 翻译中不可译性原因探析及对策. [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9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5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使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并对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就不易遗忘。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张裕钊说: “日意、日词、日气、日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 (《与吴函父书》)他认为“意”、“词”、“气”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即意象活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巴金说:“我写嫁》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作者的这种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多元影像 画面语言 叙事手法 主题意蕴

引言

“第六代”导演,主要是指“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接受过电影、戏剧教育的新生代导演群体。他们或以愤世嫉俗的边缘话语和“独立制片”的特异方式游离于国营电影体制之外,或在国营电影制片机构内进行不无自恋色彩的个体写作,或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创作环境而表现出某种回归主流话语和寻求观众认同的姿态。”①张扬,经过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习,在艺术表达中坚持个人思想,加上与艺玛公司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兼顾商业和文化的思考,整体上追求个人艺术和大众审美趣味的结合,作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新主流电影”倾向。因此,形成了其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岁月磨砺下的多元影像风格

纵观张扬执导以来的的7部作品,其影像风格随着张扬自身生活阅历积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以《爱情麻辣烫》为代表,展现都市爱情的影像;第二,以《洗澡》为代表,表达两代人情感转变的影像;第三,以《落叶归根》等为代表,描写边缘人生活的影像。

就展现都市爱情的影像而言,《爱情麻辣烫》和《无人驾驶》都展现了都市家庭爱情,由于故事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内容和思想表达上存在差异。《爱情麻辣烫》,作为张扬的处女作,受自身创作经历的影响,影片在内容表达上相对比较含蓄。电影开场通过一对即将结婚的恋人在吃火锅的场景,引出都市中六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爱情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穿插在恋人一系列甜蜜幸福生活中,表达了“悲―喜―喜―悲―悲―喜”的都市情感现状,这种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在一定意义上含蓄地表达导演对都市爱情的忧虑与思考。《无人驾驶》,由于导演自身对社会认识加深,在叙事策略上明显相对成熟。导演通过“驾驶”将三组爱情故事串联到同一关系网中,在不断切换中,表现了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导演最终对其投以美好期待,主人公寻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就表现两代人情感转变的影像而言,《洗澡》与《昨天》各具特色。《洗澡》将北京胡同文化中邻里乡亲之间的老北京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澡堂文化在影片中清晰展现,澡堂老板刘师傅与纯真、善良的二明相依为命,生活画面温馨。但当南下闯荡的大明返京看望父亲――刘师傅时,观念上的差异导致父子关系紧张,随着“拆迁”进程的推进,最后大明决定留下,父子之间“新旧”关系得以缓和。影片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又充斥着淡淡的哀伤;《昨天》主要讲述了昔日影视巨星贾宏声因吸毒成瘾远离影坛,远离社会现实,父母辞去工作进京照顾儿子,然而贾宏声的自闭,导致与父母冲突加重,最后在父母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就主题而言,两部电影虽然都讲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及融合,但后者表达的是一种处于岁月变迁下的与时俱进思想。虽然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北京,但《洗澡》的创作的时间早于《昨天》,从“洗澡”文化到“吸毒”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是城市处于躁动状态的体现,令人深思。

就边缘人文生活的影像而言,《落叶归根》通过“黑色幽默”的形式,在“滑稽嬉笑”中讲述了东北农民工老赵千里背工友老刘的尸体回重庆老家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老刘尸体受到路人远离,并遭遇劫匪抢劫,5000元安抚费竟是假币,对于活人而言收到假币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死人而言,令人为之惋惜,值得社会反思。对于生者老赵而言,推车后被抛在原地,为兑现对工友的承诺,一路“仗义”相送,偶遇“纯情”女子,但为工友入土为安,只能选择离去,再一次体现了社会边缘群体生活的无奈;《飞越老人院》主要讲述了老人院的孤寡老人在种种困难下,仍然坚持寻找人生价值与快乐的故事。影片中的老年人在一定意义上属于边缘化人群,他们往往被忽视,缺乏社会的关怀。在故事中,一方面表现了现实都市老年人的孤单生活,另一方面表现了老人院里老年人之间的友谊和欢乐生活,同时也使年轻儿女进行思想上自省。两部影片都着力表现了边缘人的生活现状,创作深度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加强,温暖的力量与之相伴,无处不反映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二、绽放艺术魅力的电影画面语言

“人类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语言到文字语言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史的认识和记录,是从文字的产生开始的。而千百年来人类的文明成果,主要也是通过文字来记载、交流、传播与传承的。在文字语言为主体的时代,承载文字的载体主要是报刊和书籍。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是建立在文字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影的产生,意味着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视听语言。”②

就电影语言而言,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认为:“由于电影拥有它自己的书法――它以风格的形式体现在每个导演身上――它便成了语言,甚至也从而变成一种交流手段,一种情报和宣传手段。无疑,这同它作为艺术的性质并不矛盾。”③与第五代追求画面色彩感、美感而言,第六代导演在视觉画面语言上做出了不懈努力,更注重真实空间,镜头语言往往处于运动中,影调昏暗。与第六代其他导演相比,张扬电影的画面与众不同,呈现出清新亮丽的风格,不仅重视拍摄带来的节奏感和构图色彩的质感,同时也注重画面内容的隐喻性表达。

就镜头语言而言,张扬导演镜头语言简单、流畅,但内涵丰富。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与长镜头理论中的场面调度有着巨大的联系。电影《洗澡》的摄影风格从表面上看与第六代导演十分相似,多使用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但是不同之处就在于,《洗澡》中通过澡堂内道具的运用及场景的转换,保证了叙事流畅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光线运用而言,张扬导演大部分电影用光相对较柔和,一般按照自然光线的强度进行拍摄,在《爱情麻辣烫》、《洗澡》中十分明显。《落叶归根》中采用大量外景进行拍摄,通过明亮的光线,将大自然的乡村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色彩的运用而言,恰到好处,色彩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同现实完全一致),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④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蓝色所代表和象征的意义是“深邃、天空、无限、幽静、透视、空间、安适、冷静、凄凉。”⑤“在西方人看来,白色代表着纯洁无瑕,高雅尊贵。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的洁白婚纱无疑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在中国白色虽也有清雅、明快的意义,但白色也是丧服的颜色。”⑥就冷暖色调的运用而言,色调均匀,层次立体饱满,加上中国水粉画般的手法,达到一种稳定、沉静的意境和蕴含。电影《昨天》,蓝色的运用堪称经典,蓝天多次出现,蓝色本身是冷色调,加上与故事中主人公贾宏声的境况结合,达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其与社会脱节、内心矛盾的状态展现,与沉沦后重获新生的状况相一致,给受众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洗礼。《落叶归根》中多次展现绿色庄稼和绿色景象,绿色本是充满生机的颜色,但与老赵千里背尸的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形成一种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人文关怀的追寻。

三、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纵观张扬导演的电影作品,会发现其每一部作品的叙事结构都有些许的不同,在叙事方式上不断进行尝试和突破。就叙事线索而言,多线索叙事是张扬导演作品风格的一大特征,在常规叙事中融合散点式叙事。正如语文中所讲:散文,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不要求有明显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等,但要做到主旨表达一致,达到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效果。《爱情麻辣烫》作为其处女作,叙事结构首次进行创新,都市中六对爱情故事相互分离,人物关系互不牵连,完全呈散点状,散点状的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联系到了一起,道出了都市爱情的酸甜苦辣;《落叶归根》中以主人公老赵背尸送工友回家为主线,沿途中遇到的人和事之间并没有关联,通过“公路”又将其联系到了一块。两部影片都有着深刻的主题,对于表现社会现状,描绘人性有着独特的价值。

当然,张扬的单线索叙事也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其影片《洗澡》《昨天》《飞越老人院》等作品中,从叙事线索来讲,相对单一。在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的叙述过程,虽通过穿插剪辑,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注入活力,但以平淡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叙述,仍保留了平淡稳重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手法更像是一位少年到中年的转变,经过岁月的积淀,不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在于追求内心深处的思考,做到平凡中又不平凡。《洗澡》中,故事貌似冲突平淡,但根据剧情发展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其讲究起承转合,冲突和突转设计合理。影片中通过插叙陕西女孩结婚前洗澡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在说明了洗澡文化重要性的同时,从侧面向受众讲明了二明的身世。

四、影像背后的多元主题思考

张扬所执导的7部影片中,其内容聚焦于都市小人物的现实生活,在对人物进行真实刻画的同时,阐释影片的深层含义,进而使受众产生一种对时代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一)女性形象的复苏和重构

在张扬导演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女性意识逐步觉醒并不断丰满。在《爱情麻辣烫》中,年近退休的“小李”通过电视征婚的方式,选择后半生的伴侣,这一举动在现在看来非常正常,但在那个时代,对于“小李”而言,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她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爱情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和道德对其的束缚,充分表明了当时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除此之外,女性作为母亲的形象展现,使其成为无私关爱儿女的承担者。在电影《昨天》中,贾宏声的母亲为了照顾远在北京的儿子,辞掉家中工作来到陌生的城市,这一举动也充分验证了母性的“责任意识”。在《落叶归根》中,老赵在黑血站遇到的中年妇女,为了照顾上大学的儿子,同样来到陌生的城市,通过捡破烂赚钱来满足儿子的生活费,最终因为儿子的虚荣心,导致中年妇女想儿不能见,但她依然坚持每月给儿子打生活费。而张扬在此不再停留在母亲必须承担照顾孩子的认识上,重新思考母亲所做一切的价值,最终中年妇女决定与老赵一块生活,力图将女性塑造成一个比较理性的化身。

(二)家庭成员关系中,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及融合

家庭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员组成,也是社的基本构成元素,自古家国不分离,通过家庭中人物关系的变化往往可以透析国家文化的现状。在张扬导演的作品中,家庭关系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其中。就《洗澡》而言,故事的发生背景设在了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澡堂内,通过讲述南下经商接受过现代文化的大明和多年坚守澡堂文化的父亲刘老之间的人物关系,来呈现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在流浪中,探寻现实社会的人性光芒

《昨天》中,导演通过话剧的形式加之光线、构图等造型艺术的处理,展现了贾宏声早期吸毒的状态,塑造了他萎靡、颓废的人物形象。他犹如荒野中的行尸走肉,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社会中寻找心中的“理想国度”,不断流浪中寻找他心目中的“价值”,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依赖的基础之上,注定其一直迷茫。但是,在父母关爱和社会教育帮助中,使其从梦幻的世界中走出来,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一切与亲人之间的爱息息相关,是一种人性光芒的反映。在《落叶归根》中,老赵和老刘虽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但老赵坚持背尸回家,这是一种“仗义”的情谊。在这条回家的“公路”上,碰到的各色人物,导演并没有对其直接进行善与恶的评论,更多的是让受众对其进行心灵上的思考,将“仗义”和嬉笑式的路人行为放到一起,去探寻社会中的人性光芒。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张扬执导的7部电影而言,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影片多彩的故事一方面是张扬专业素养的体现,另一方面与其生长经历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纵观其影片,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执导题材的类型发展,还是不断转换的叙事方式、画面语言,乃至影片中所体现的深层含义,都受到其岁月磨砺的影响,由浅及深地发掘深层次的社会内涵,达到一种伸张正义,弘扬人文关怀的影像效果。

注释:

①李少白.中国电影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4.

②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27.

③[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5.

④[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53.

⑤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66.

⑥陈吉德,等著.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26.

参考文献:

[1]袁玉琴.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杨状振.都市中的守望者―――关于张扬电影中的文化情结[J].电影新作,2006(02).

[4]何祖健.一捆矛盾,多重视野――张扬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5]康健.论张扬电影的创作风格――以《洗澡》、《昨天》、《向日葵》为例[J].艺术殿堂,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