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1

项目依托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改革,后来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的RobinFogarty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其本质是动态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主要围绕着项目设计、执行、完成作品等活动过程进行。Blumenfeld(1991)认为项目依托式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提出问题、精练问题、讨论、假设、计划、实验、搜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成果、提出新问题、完成最终作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和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是项目依托式学习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利用各种资源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进而建构新的意义。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Dewey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出教学应“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真实情境,有效形成与教师、合作伙伴、环境的互动,完成知识的迁移内化和技能的培养。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教学是教师通过营造钻研的氛围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发展能力的过程。项目依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合作,选定研究的项目或主题,利用多种资源、研究方法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项目依托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项目依托式教学以项目为中心,教学主要分成项目的设计、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项目过程的评价反思及总结五个步骤。其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多元互动的主体,处于主体地位的学习者和起指导作用的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互相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多维互动,既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次,项目依托式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项目化教学除对学科课程、教材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外,对相关学科专业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还要进行模拟探究,广泛收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以及实训基地等各种资源,完成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项目依托式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智能的特点,属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科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终结性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侧重形成性评价,鼓励学习者独立探索,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警务英语ESP教学现状

警务英语(PoliceEnglish)是警务工作者在公安执法工作中使用的英语,学习者是即将从事涉外警务工作的公安人员。警务英语教学应符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既重视英语基本语言技能的教授,又要兼顾其专业化特性,把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和警务专业知识结合,注重培养学习者在警务实践中使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警务英语既是警务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培养的警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警务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等具有明显的ESP特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大纲仍旧沿用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并未体现涉外警务等相关的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安排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警务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法”为主,缺乏注重体验和情境的先进教学手段。其次,警务英语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目前警务英语课程仍然偏重基础语言学习,过分强调语言学科知识的系统教授,使得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警务专业方向脱钩。公安院校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他们迫切希望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增加贴近实战的专业词汇、句法甚至专业应用文书写作等内容,模拟真实情景,提高警务英语语用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最后,警务英语课程缺乏专业权威的全国性统编教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教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没有相关的警务专业知识背景,专业教学和科研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和先进理念。再加上教材大都由地方院校自行编写,内容不能与当前国际警务工作接轨,相对陈旧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综上所述,警务英语教学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具备最新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创新型警务人才。本文从专门用途英语角度出发,结合警务英语教学现状,构建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模式。以实用性和学习者自主性为显著特征的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公安专业知识,结合公安业务实践,使学习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

三、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实践

自2008年起,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开始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大学英语(EGP)和警务英语(ESP),警务英语教学时数为32学时。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专门用途英语系列教材《公安英语》为例,尝试构建警务英语项目依托式教学的实践模式,旨在在短时期内有效培养学习者阅读公安类专业英语、涉外口头交际以及警务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公安英语》教学采用“2+3”模式:教学分为以基本语言技能为基础的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和以指导专业业务实践为目的的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两大模块;具体教学过程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三个阶段;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展示(占50%)、课程论文(占20%)和学期期末考试(占30%)。

(一)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这一模块是整个项目依托式警务英语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项目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讨论教材设计项目任务、各小组选定项目任务。首先,教师应向学习者详细介绍项目依托式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实施过程,使他们对新的教学方法有理性认识,对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然后,组织学习者依据自愿加入、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7人,选定小组组长。接着,教师介绍《公安英语》教材,指导各小组讨论选定项目任务,告知他们项目筹划过程中需提交项目计划书(包括子项目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组员分工、项目成果及展示形式等内容),同时告知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同伴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分。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小组活动研究和制作项目成果。首先,项目小组成员就各自承担的子项目开展分工合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小组讨论,设计制作项目成果,确定一种或多种展示方式(如PPT辅助口头报告、小品及戏剧等角色扮演、辩论大赛、调查报告,展览等),并完成项目成果制作和演练。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主要由项目成果交流和评价两部分组成。项目成果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和教师展示,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教师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分析。最后,项目小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要针对项目主题的选取、计划的制定、活动探究阶段的表现、成果展示及交流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关注学习者相关单元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关注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安英语》教材由国际警务合作、警用武器装备、交通管理与安全、出入境管理、缉毒、刑事侦查、询问方法和技术、身份识别、经济犯罪以及高科技犯罪十个单元组成。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教师引导学习者讨论确定项目任务,把全书划分为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治安管理及交通违章处罚、缉毒、刑事侦查及询问和训问、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犯罪六个大项目(每个项目计划教学时数为4课时)。随后,教师帮助项目小组选定项目任务,根据教学计划进度,依次准备起草项目计划书。下面以项目1《国际警务合作及警用武器装备》为例,说明项目依托式教学实施及成果展示评估的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进行主题式的警务英语阅读、口语和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的串讲(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其次,教师经过与项目组成员的课堂讨论,开始指导学习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计划教学时数为1课时)。根据相关主题,本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子项目:1)需要国际警务合作的各种刑事犯罪种类介绍;2)国际刑警组织介绍;3)常规警用装备介绍;4)问路、报案等一般警务工作处理;5)警务邀请函和护照报失证明涉外警务专业文书写作。然后,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分工合作,结合教材背景知识的学习,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制作项目成果。最后,项目小组成员选择不同方式展示项目成果(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子项目1和2的学习者制作了精美的PPT材料,选择PPT辅助演讲;子项目3的负责人利用学院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装备,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警用装备介绍和展览;子项目4和5的承担者模拟派出所业务实践,进行了生动的小品、短剧表演。每个项目成果展示都附加相应的反馈交流时间,全体学习者和教师对展示过程都可以提问,项目组同学需用英文进行答辩。同时,项目组成员、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同时针对项目的设计过程(占30%)、成果的制作内容以及语言流利程度(占40%)和答辩的满意度(占30%)这几个方面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成果评估。这不仅让学习者提高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警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在警务专业实践中检验了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情况。

(二)项目依托式课程论文这一模块试图满足警务专业实践的需要,把语言教学研究与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涉外警务等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这一模块可以与我院每年组织申报的“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既丰富了警务英语教学改革,又促进了学习者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公安院校人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发展。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建议在项目依托式课堂展示三个大项目完成之后即课程教学中期开始启动。这时学习者对项目依托式教学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公安英语》教材的项目体系也已经清楚地理解。项目小组及成员建议与课堂展示项目保持一致,这样,各小组在搜集课堂展示项目相关资料、设计成果时,可以同时探索课程论文子项目主题。课程论文写作项目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即全体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的写作。在项目准备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介绍课程论文项目的目标是把英语语言学习与警务专业实践结合,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归纳法、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项目成果即课程论文的展示和评价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对提交的论文和口头陈述分别评分,为保证评估公平、公正,教师将协同其他3位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其他项目小组成员将不参与评估。在项目实施阶段,小组成员首先结合课堂展示项目主题,以及每年寒暑假公安业务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完成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对各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修改与反馈;然后小组成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完成论文初稿;最后,教师对初稿做出指导建议,小组成员修改初稿。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在课后开展,教师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以及电邮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把握项目进度,对他们上传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在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估阶段(计划教学时数为2课时),教师组织各项目小组提交论文,进行PPT辅助口头陈述,参加论文答辩。教师评审团队对课程论文质量和小组成员答辩过程进行评分,成绩纳入课程考核范围。

四、结语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2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及其改革 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探析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行动研究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试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 浅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认知情况调查 学以致用―浅谈工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讨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 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 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与探索 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出路 智能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一些设想 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调查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张艳红,郑春风.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王琪.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坚持之必要性及质量提高对策――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6]柳巧玲,米天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

[7][9]邓晓成.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8]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10]胡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悖论与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11]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12]贾廷秀.思政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1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生论坛,2008,(10).

[14]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15]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3

在这其中,最为典型、影响最恶劣的是假报刊。今年2月,海南省的非法报刊诈骗案件专案工作组在海口市捣毁3处非法出版窝点,抓获其犯罪团伙,查获《中国教育研究》等20种非法期刊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等4种非法报纸共计1.8万余册(份)。警方指出它堪称“中国诈骗论文版面费第一案”,犯罪团伙共诈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名论文作者,涉案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

“这类非法教育类刊物办刊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许多正规的杂志社常接到相关的询问电话。有的收了钱只给刊登论文的人送2册,有的甚至只收钱根本不出版。”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介绍。为何会出现众多的知识分子上当受骗?其原因有以下:

犯罪团伙利用受害人急于而取得职称的心理。经办此案的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七大队教导员王伟成说,受害者是学校的教师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都需要通过在专业刊物去评职称。让王伟成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受害人居然都通过在这些非法期刊而取得了职称。由于担心事情暴露影响名声,有70%到80%的受害者不配合。受害者之一―云南一位老师说,“该诈骗团伙索要的版面费较低,三千字左右的文章不过四五百块钱;回复快,文章好发,不用修改。”对那些水平有限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表文章的人来说,高水平的正规杂志无疑会令他们望而却步。王伟成表示,“这类案子的特殊性在于有市场、有需求,很多受害人明知是假的也会去尝试”。正是由于抓住了受害者的心理特点并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求,这类诈骗案才能屡屡得手、日进斗金。

犯罪团伙运用多重诈骗手段以假乱真。2007年成立的“海口富瑞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用“一号通”等新技术手段制造假象,和正规媒体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对公司员工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是该团伙能够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生存下来并且越做越大的几大法宝。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警崔师铭告诉记者,“一号通”就是当受害人以为拨打的是设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杂志编辑部的电话时,实际上都打到了海口的这些经过特殊设定的手机上。他们还长期和正规媒体合作,以假乱真。如与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这两家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其开办的多种非法期刊的数据库能被收录。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4

治安学专业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公安专业人才。我院自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第一批治安学专业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这些变化必将对公安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并深刻影响公安教育的培养模式。如何建立与新世纪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培养大批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治安人才,这是公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我院治安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建构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内容精新、注重能力的新课程体系。

一、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严重不足

我院现有治安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长期研究和积累的成果,也是实践所需的知识体系,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的选择、设置、授课内容、开设顺序、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之处,亟需加以调整、改革,以适应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开设课程过多过杂,不仅使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叠,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需要对某些课程进行删减、整合;第二,缺少新形势下的新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第三,个别课程的定性归类不够准确;第四,专业课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对实训课时量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第五,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够合理。

(二)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我国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治安问题不断增加,公安机关需要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公安工作对警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社会治安的挑战,也必须主动围绕创新性、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建构,以有效实现其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公安新生力量的培养,主要应当依赖于公安院校。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队伍主要是从转业军人和各地的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及中等公安学校中吸收选拔,本科毕业生所占比重很小,公安队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这和国家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层次的复合型治安人才成为现实的需要。建构和改革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治安人才,满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对公安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培养新形势下警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

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逐步展开,改革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从根本上规范进人机制。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工作,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公安院校将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公安实务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对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重视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四)适应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现实需求

《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安院校毕业生必须参加社会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公平竞争。按照国家规定,考试录用公务员,必须要有职位空缺,按照空缺职位的具体要求,一律面向社会实行职位竞争考试。公务员考试制度使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不再是高枕无忧,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治安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也不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应当把教学与公务员考试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开课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调整,适应公务员考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公务员考试要求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同于普通高校及其专业。具体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深厚的通识教育与宽广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教育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也就是指的通识教育。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不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那种教育,是为培养独立人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作准备,使他作为一个公民和文化的继承者能与其他社会公民共同相处的那种教育。”[1]复旦大学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并不断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有利于沟通文理,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有利于发挥学生求知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专业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扩展就业机会,为学生研究高深学问、进行创新思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识教育注重知识整合,注重人格塑造,是对当代大学过于专业化教育目标的重新建构,是对大学教育目标中由于专业教育与人文学科分离后形成的目标偏斜的矫正,也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2]对于一个治安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品格、文化、身心和能力等基础素质是成为治安警察和其他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因此,治安学本科专业应当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规划设置一些最为必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最有价值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平台课程加以重点建设,应开设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专业学科课程,如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加强和训练其文化、道德、科学、身心发展等基础素质。其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拓展和提高奠定基础。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治安学专业素质,即具有较深厚的治安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治安学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覆盖所有治安行政管理的内容,可以对接公安机关的若干业务和部门。而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院校基本上是按对口公安业务(部门)设置专业,专业口径狭窄,导致学生公安业务知识面窄,工作适应能力差;因此而设置的课程划分过细,各课程内容相互独立封闭,影响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当社会关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以后,公安知识本身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对人才需要是多样化的,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学科自身规律和知识的关联性、完整性特点,科学划分专业,拓宽专业覆盖面,淡化专业界限,使之与现实公安工作的对接口径宽一些,适应公安机关一警多能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二)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公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化,是以培养共和国人民警察为目的的教育,是以培养公安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因此必须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治安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治安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开展社区警务和群众工作;调解治安纠纷;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管理公共复杂场所和特种行业;查处治安案件和侦办一般刑事案件;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熟练运用计算机,有效应用情报信息,开展网上办公和办案,进行网络治安管理;制作常用的公安法律文书;进行社会治安调查研究;使用武器、警械及其他警务技能等等。随着“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更加强调治安民警要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做到“三懂四会”———懂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执法执勤、管理服务、群众工作。为了适应新时期公安民警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治安学专业应当更加重视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会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对学生的基本目标要求,重视实践教学、进行实地演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开展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开设适量的技能性课程,使学生接受公安行政执法和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强化学生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必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从基层中来,到实战中去,用基层生动的实战案例充实课程,用鲜活的工作经验丰富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熟练运用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三)保持并创新治安学专业特色的原则

专业的特色是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无论治安学课程体系怎样改革,都要彰显公安特色、治安管理专业特色。治安学的特色在于:它是应用型学科,是在公安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研究的目的要为解决公安工作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为现实斗争服务。[3]根据公安工作的特点,只有符合政治、业务、心理、文化、身体五项标准,现实能力和未来潜力才可能达到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显然,这与其他普通院校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因此,治安学在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建构,再到教学实施路线,都要明确“综合加特色”的指导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原则,着力强化治安专业特点,凝练学科方向,精选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不断优化、深化学科优势。创新是专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打破传统,不断创新,这是体现其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优化课程结构,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促进学科专业健康发展,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四)适应治安形势变化、与时俱进的原则

治安学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社会治安问题,决定了治安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使治安学专业始终与社会治安的环境同步,这样治安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才不致于脱离社会的需求,这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客观形势在变化,实践中公安工作的改革、公共秩序与安全等新的治安问题越来越多;时代与潮流在变化,要求执法者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和技能,既要不断吸收、借鉴有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又要随时把握本学科的新进展、新需要。课程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理论创新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推广的现实,始终保持自身的开放性,保持与社会科学文化的交流,将新的文化、科技成果不断地过滤、整合,使人类文化、科技的精华不断地融合进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选择不仅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还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适当增加方向性、有发展前景的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三、建构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的特色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以上述基本原则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规律,合理搭配,结合实际,面向未来,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突出以下特色:

(一)课程体系全面系统,结构层次合理

治安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当由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群四个部分构成。四个课程群存在着“由广到专、层级叠加、突出特色,协调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共基础课程群以本科教育和公安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人格品质、知识层次和社会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方法,为学好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群以治安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警察基本技能为主,这一部分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重点传授法律知识、相关公安业务基础知识和警察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专业课程群以治安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主,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治安学专业学生的治安管理理念、治安管理方法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使之形成治安学专业所必须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专门化方向课程群是在保留治安学专业骨干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开设交通管理专业方向课。四大课程群既要保持整个课程设置的完整和一致性,又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整合与连接,是一个有深厚基础,并联递进,协调统一的有机结构,结构合理、科学。

(二)课程设置面广实用,适应专业需要

治安学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通用治安行政人才。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和技能;治安学科所特别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需要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因此,其课程体系既要拓宽基础课程知识面,突出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又要打牢专业基础,强化专业特色。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覆盖面广、精炼实用、与治安管理工作需要紧密结合上。特别是专业课的选择,不管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要根据治安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整合。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实现专门化培养目标,教学中还可根据需要,对于治安管理工作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及治安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聘请专家开设一些前瞻性、实践性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前沿问题的了解。另外,为了满足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实际需要,还应当在第七、第八学期专门安排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讲座,以体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p#分页标题#e#

(三)教学模式突出实践,侧重实战技能

治安学专业的本科生经过警察录用考试后主要成为治安警察而不是科学研究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工作在公安工作的第一线。如果他们仅仅拥有公安学专业知识,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或者缺乏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是书呆子,不仅不会受到社会欢迎的,而且难以胜任公安工作。况且,未来的社会分工多变,一个学生毕业之后不可能终生从事某一种工作、在一个岗位上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因此,要在一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性教学,逐步推行教、训、战一体化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品质。教学模式上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每门专业课的相关理论教学之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实战训练,还可以规定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本课程课时量的30%。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案例教学,重点进行法律应用方面的培训,夯实学生的法律应用基础和法律应用水平。二是展开实验、演练、模拟训练,锻炼公安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例如:治安秩序管理课上让学生对校园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治安状况调查、安全检查;消防管理课上让学生现场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火灾,模拟消防监督检查等等。还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演练锻炼学生的现场处置能力(现场保护、痕迹物证的发现与采集、现场照录相、现场绘图、紧急救护与排险等)、案件分析能力(立案鉴别、逻辑思维、心理分析、联想、语言表达等)、证据调查能力、现场指挥能力、询问能力、司法文书制作能力、擒敌与防卫能力、警用器材使用能力及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能力等。按称职人民警察的基本标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公安工作,甚至做到得心应手。三是建立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到基层公安机关实习、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等深入实际去感知、体会,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公安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检验、提高。在考核方式上也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突出能力培养为原则。主要课程确立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平台、以专业知识点和知识运用为重点的考核模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第一,建立多种形式、随时更新的专业题库,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减少客观性试题,加大主观性试题比例,如案例分析、计算、论述等,使其在卷面中占主导地位。第二,把个别考试课改为考察课,既减轻学生的压力,又避免了应试教育。第三,把对实战能力的考核加入期末考试成绩,实现训练内容的标准化与考核形式的规范化。可以尝试在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作业、论文、口试、笔试等考核方式,对于实战能力的考核,分解在每个实训项目中,突出对实训结果的评价,最后将实训考核分数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这些课程的期末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实训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既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检验了基本技能的运用。

(四)课程顺序安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保卫档案工作,建设

 

一、高校保卫档案工作现状

高校保卫部门是学校的行政职能部门,担负着学校公共秩序、安全防范、消防和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保卫部门的任务也相继加重;保卫干部编制少,任务重,平时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在高校保卫部门普遍存在;保卫部门领导在重视落实各项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保卫档案工作的管理。因此,从保卫档案工作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档案意识淡薄。保卫部门的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简单的服务性辅助工作,对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过问太少,平时组织学习时也很少涉及档案方面的内容。因此,许多保卫干部的档案意识非常淡薄,档案材料不会主动上交,时间长了往往造成档案材料遗失等现象。

1、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基本知识。为了适应高校保卫工作的新形势,上级公安等部门经常组织保卫干部开展治安、消防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而从未开展过保卫档案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因此,保卫档案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为保卫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不利于保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2、档案材料不规范。对档案材料的收集不及时、不全面,许多档案往往都置留在各科室或保卫干部手中;对保卫档案的整理不科学,没有严格按照《保卫组织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操作;对档案的存与毁不能做出正确的鉴定,给档案的存放和保管带来了许多问题。

3、管理设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后。高校保卫部门普遍没有档案库房,大多是办公室兼库房。同时,存放保卫档案的档案柜也不多,造成档案材料的堆积,不利于档案的利用和保管。科技论文。科技论文。保卫档案的管理技术手段也相当落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4、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保卫部门普遍没有制订档案管理制度,对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以及档案的借阅等主要环节都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二、加强高校保卫档案建设的途径

1、领导重视是加强保卫档案建设的关键。保卫部门领导一定要意识到保卫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保卫档案的建设,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组织协调好档案管理员与各科室之间的关系,经常督促、检查各科室档案的归档情况,保证保卫档案及时、完整地归档。

2、建立健全保卫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保卫档案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卫部门应制定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在归档方面,制定出归档制度,规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避免档案的遗失。保卫档案兼有公安档案的性质,政治性、保密性强,因此,在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方面,必须制定出档案保管和借阅的规定,规定借阅不同级别的档案需要办理不同的审批或借阅手续,以确保档案及时归还和利用的保密性。

3、加强对档案管理员的培训。科技论文。档案管理员是指直接从事档案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基本职责是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文献编撰、统计等工作。根据《档案法》的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因此,保卫档案的管理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而且要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加强保卫档案的管理和建设,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员有关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员的理论水平。保卫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由省高校保卫工作研究学会牵头,邀请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开展知识讲座,组织档案管理员实地参观学习等,努力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业务能力。

4、加强对保卫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保卫干部的档案意识。保卫部门领导、档案管理员应加强对《档案法》、《保卫组织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一方面使广大保卫干部了解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懂得保卫档案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的基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使广大保卫干部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的思想,从而对促进档案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5、加强对保卫档案现代化管理设施的投入。随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使用已成现实,如何将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到保卫档案管理中,是当今高校保卫部门的一个新课题。保卫部门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对保卫档案建设的经费和现代化设施的投入,增加管理人员编制,更新管理设备,建立必要的库房;另一方面要组织人员到兄弟档案部门参观学习,引进和推广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使保卫档案管理逐步趋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汪小琴.加强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建设的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0-153.

[2]姚乐野.校园网与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公安管理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警察执法 民事纠纷 必要性

    我国历来重视公安机关处理社会纠纷,但是由公安机关出面处理的纠纷多数集中于治安、刑事领域。公安机关调处民事纠纷的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警务实践中都相对较少,而近些年来,民事纠纷在实务中一直呈上升的态势,而面对这些民事纠纷,如果公安机关束手不管,就会降低警察在百姓中的形象,警察化解民事纠纷显得极为重要。

    一、警察化解民事纠纷的立法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而言,警察执法过程中可以化解民事纠纷的依据主要散见于以下几个条款之中:(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3章“义务和纪律”中,第21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对于公民提出的解决纠纷的明确要求,应当给予帮助”。(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明确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与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3)公安机关实践中普遍运用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以及公安部以《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本源而制定的《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中,也对公安机关化解民事纠纷的问题作了若干规定。《程序规定》第10章第145条-151条对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的调解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学界关于警察化解民事纠纷的争议

    关于警察执法是否应当化解民事纠纷,学界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张者有之,反对者亦存在。反对者则认为:(1)警察权是一种行政权,行政权化解民事纠纷有悖于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则。(2)依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民事纠纷作为一种非治安案件,而且由于公安人员的个人能力、经验的差异,难免会造成警察处理民事纠纷的标准的不一致。(3)就我国目前的立法而言,一些关键的法律概念仍然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会造成警察执法混乱。(4)让公安机关化解事无巨细的民事纠纷,会导致公安机关所接受的任务过于繁重。

    三、警察化解民事纠纷的必要性与意义

    我们认为,民事纠纷中应当引入警察权,警察调解民事纠纷必要而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化解民事纠纷的现实需要公安机关对于民事纠纷的化解,是我国社会现状的强烈要求。现阶段,我国民事纠纷领域的现状:(1)从量的角度讲,民事纠纷大大增加。由于社会结构转型,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公民法律意识又普遍增强,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民事纠纷的数量日益增长。所以民事纠纷的解决要求具有很高的效率。(2)从质的角度讲,民事纠纷与治安、刑事等纠纷竞合现象普遍。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实践中,民事纠纷往往不是以单独的一种方式发生,而是交织着治安、刑事等案件一同出现。案件的性质日益复杂,法律责任的竞合也日益普遍。比如一些看似平常的邻里纠纷,也可能同时蕴含着治安和民事的因素,最常见的要数不计其数的轻微伤害案件,公安机关对于违法责任人进行治安管理处罚之后,涉及到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赔偿的问题就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如果公安机关只管前者,不管后者,显然不尽合理,不但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迟延了纠纷的解决,而且实践中也会增加解决纠纷的社会成本。况且,对于一些性质更为复杂的纠纷,普通公民更是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各种纠纷的边界,所能做的只是把各种交织在一起的纠纷,统一的交给专业的处理机关,所以没有必要将民事纠纷机械的从公安机关处理的社会纠纷中单独剥离。(3)从发展的角度讲,很多民事纠纷具有很高的升级可能,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迅速向治安、刑事案件转化。很多严重的社会案件起初危害性都很小,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但是因为未及时得到化解,使得矛盾升级,酿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危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浪费了大量的行政司法成本,所以及时处理民事纠纷,防患于未然,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