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借鉴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象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协调和统一企业内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所在地的文化相适应。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加强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维度激励的导向力、渗透力和约束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1.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倾向,在“人”和“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表现出“重人轻物”的价值取向。正如孔子所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认为其他一切的活动和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统治者历来重视人才,而且也经常提倡民本思想。现在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与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极其吻合。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有价值的东西,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2.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中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人追求人际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和民族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美好的境界。和谐的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一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和谐共存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我国企业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相应的有益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灌输以和为贵的思想,并将这一理念纳入企业管理中,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要求企业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提倡互帮互助,坦诚相待,团结协作,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企业内部产生荣辱与共的协作精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文化重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论语》中也强调“志士仁人,不可以不弘毅”。这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必须积极进取,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理应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鞭策自己,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
4.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重义轻利的思想,这一思想倡导人们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仁义和道德,而且强调仁义道德比物质利益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忘掉“义”和“道”。运用这一思想对企业进行文化激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会促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见利忘利,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这有利于企业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员工价值的最大化。这也启示我国的企业领导者要适当地采用道义激励,而不能一味地用物质激励员工,否则会让员工形成重利轻义的不良思想。
5.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诚信
诚信是市场经济并不相违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应该讲诚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典故源远流长,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从短期看,企业遵守诚信未必能给其带来实际利益,然而从长远看,只有严守商业道德,在经营活动中讲求诚信的企业才能获得赢得别人的信赖,占领更有利的市场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建立一种诚信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仅不能长久发展下去,而且还会给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中讲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人要有大地一般宽广的胸襟,以承载万物,兼收并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逐渐形成这一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养成了包容万物、落落大方的气魄。我们在建设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这一厚德载物的精神,对传统文化要厚德载物,对社会要厚德载物,对企业员工要厚德载物。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广大员工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更加能够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7.总结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本地本民族的文化,势必难以形成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重视诚信,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这些都能够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当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够吸收和借鉴的东西还远非如此,广大企业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因为它既是对死者的羊重与悼念,也是对于生者的一种慰藉.而我们除了要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了解的背后,还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为这种法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而这种寻根溯源无论是时历史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应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具体的礼仪要求,在回顾古代丧葬仪式的前提下,对于丧葬礼仪背后的法律文化进行剖析。从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所要探寻的价值目标。
1引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观,他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因为有时只要是活着就好,无关质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相应的人们对于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丧葬仪式就有了较为繁琐的规定。当然,这些丧葬仪式的背后,也深深隐藏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2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
本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的了解主要是针对于北方。通过本人亲身的经验以及查阅一些资料,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有:
小硷: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丰。
停灵:即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硷: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人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播”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以上这些是具体的程序,但是从这些程序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法律文化。
3丧葬仪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 1懊孟追远的儒家孝道观
孝道观念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孝道观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断气之前,要由其近亲属亲自为其净身整容,穿上寿衣;在葬礼上,死者的晚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无论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断了人;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扫墓等活动。
“孝”是一种血缘伦理观念。先秦儒家认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德本性在丧礼中的外显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说的:“本谓心也……孝子亲丧,痛由心发,故啼号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还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从此岸世界运用到了彼岸世界,丧葬仪式作为孝道在彼岸世界运用的载体,维系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
3. 2礼制下的宗法等级观念
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以“礼”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儒家学说不仅强调外在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为重视其表现的思想和观念,并且把他们上升到了社会秩序的层次,强调等级观念。这一点也深深地表现在了丧葬仪式中。其中在丧服上就很有讲究。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从表面上看,守丧是一个纯血缘亲情问题,其实五个不同的等级都表现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差异,是等级观念的体现。比如,丧葬礼仪中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据《仪礼·丧服》中记载,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母亲只服齐衰,若父亲已去世,服齐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则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西汉时代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坟丘的高低大小有较明确的礼制规定,坟丘礼制趋于完备。
孔子所谓的“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维护社会秩序,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战争中氏族族长权力的不断扩大而建立起来的,是一只家国一体的国家制度。相应的国家的各个机构和权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缘关系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者正式通过“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为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而服务。
3. 3以“和”为墓础的法律文化观念
《论语》上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旁人的帮忙。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4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转贴于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8702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广告随处可见。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类别,现代平面广告也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迅猛发展。然而,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必定会使平面广告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2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现实生活都和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各自拥有独特的存在形式,而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民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包容性、统一性、保守性的特征。
传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世代相继的部分。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今天也仍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作用。如果没有传统,历史的发展就会中断。人与传统的关系是双向的。人既是文化的承受者,继承着传统,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影响、改变着传统。每代人总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时代提出的问题,运用时代提供的认识手段来理解和复制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神州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洋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夺目的光辉,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丰富源泉。
2.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成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无尽源泉。如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追求神似和虚实结合;中国古代各种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给人诙谐有趣、老少皆宜的亲切感;而优美的民族音乐,则给人轻松愉快,超然的审美享受。中国体系最大的传统艺术莫过于山水画了,在许多建筑艺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现代设计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山水艺术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狂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3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概述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已经进入“视觉化时代”的后现代社会,平面广告设计比一般的设计更具视觉传达的震撼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最主要的特征。画面在文化传播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并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信息。图像有三层主要含义:通过视觉途径进行;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能引起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是最基本的传达工具。人们通常把图像称作形态语言,它是主体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形态语言借助的是视觉元素,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形成的某种状态和形象,用生动的形态语言吸引受众,通过视觉感受而完成交流。广告设计者要尽量使图像趋于视觉化,如果做不到视觉化和易于沟通的话,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突破各种常规,在注重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更为注重独特风格的发展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把情感融入设计之中,使广告获得了更为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人们可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现今的社会是一个设计无处不在的社会,平面广告设计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传达了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而且还传递了美。作为平面设计艺术,中国的设计工作者在创意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设计灵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发掘潜能,它是广告设计的养料,广告设计师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汲取营养,能使广告更好地服务于商品,更容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平面广告设计,掌握了民族性的手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用源远流长而又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来滋养,将使其设计作品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其创意强调一个“意”字,这从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这两个视觉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当今社会,文化资源是如此丰富,如此便捷,如此铺天盖地又可以信手拈来。平面广告设计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连带关系,并受制于所属的传统文化。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把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意义与现代广告设计理念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放矢的结合起来,运用具有鲜明代表性的具体或抽象的图像,来反映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丰富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丰富和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始终在规范影响着我们。因此,以吸引受众注意、打动消费者内心为目地的平面广告设计,其创作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告要向受众传递信息,要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并最终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就必须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风俗和习惯,积极地唤起人们的参与意识,切入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换句话说,要使广告有说服力、影响力和魅力,传统文化总是最有效的工具。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未来设计的一大潮流。因此,如何认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关系,使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将是我们的广告设计师们今后不懈努力的追求。
一则平面广告作品的生存源泉就在于它是否以它特有的方式来打动、蛊惑人心。而能感动受众或消费者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让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能唤起消费者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如果我们说科学技术能给平面广告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的话,那么传统的民族文化则能使平面广告设计富于美感,充满诗意、活力和情趣,传统文化是广告受众和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之间和谐亲近的纽带。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把握将有助于开拓性思维的创新,有助于从全新的视角发现和审视相距遥远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在这里,就必须使平面广告作品在设计的时候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触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同时也能唤起那些远离了民族个性和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的消费者心灵的回归。
成功的平面广告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很好的处理民族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特殊作用,能够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高度凝练的体现出来。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不但减少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商业气息,还增加了其文化艺术品位,增强了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张力,使我们在接受广告传递的商品信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广告设计创意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视觉享受。
5 结语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不仅是对中华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一种推广和弘扬。在日益发达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旧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淀性,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生存基石。中国传统文化正焕发着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蕴涵,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底蕴,而且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和沟通、交流的作用。我们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用现代广告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