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二级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二级论文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无形渗透; 心理氛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83-84.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网球;人格特征;运动表现;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98-06

网球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体坛,网球运动的高雅礼仪、高度的技艺性、技术的优美性、战术的合理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球爱好者。随着竞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各项技战术也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比赛的规则也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得比赛过程更加激烈,比赛胜负的争夺更具悬念。

心理因素在网球比赛中起着中重要作用,有人说:竞技网球比赛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战。吉米,康纳斯指出,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有95%取决于心里因素,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的步伐移动、完美的技术动作、先进的战术理念和强烈的比赛意识,当你具备了以上诸多要素时,你则需要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来确保你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较少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影响网球运动员成绩,较多的是停留在对技战术的分析研究。为此,对影响网球运动表现心理层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多变、反叛等特点,易动感隋、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可变性,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就更具效果和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9年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并分析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和运动表现的情况,提出研究假设。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3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90%。其中男运动员114名,女运动员93名;一级运动员38名,二级运动员105名,二级以下运动员64名。通过对相关运动量表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问卷的选择,采用国内相对实用准确的运动员专用测量量表,并进行信度检验。

1.2.3实地考察法前往北京(U-12)、潜山(U-16)、江门(U-14)三个青少年网球比赛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和教练、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一些与本研究有关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探讨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综合逻辑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3研究工具与施测

运用包括运动的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量表和网球运动表现组成的问卷,分别对不同分站赛的不同年龄组的运动员进行测验,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是由英国Eysenck 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括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三个纬度和一个测谎量表(或社会掩饰性量表,L)。运动表现评价量表是Rees,T,Hardy,L,&Ingledew,D.K(2000)编制的《网球运动表现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35个条目,该量表7个维度分别是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的战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基本情况分析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是决定个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著名的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都是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内外向倾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或倔强性,讲究实际),只是各纬度的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已。还包括一个掩饰量表。

2.1.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性别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接近,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接近,男运动员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1.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年龄比较

本研究的对象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12~18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将这些年龄分为相对高年龄组(15~18岁)和相对低年龄组(14岁及以下),来寻求他们在人格特征、运动表现方面上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上,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与高于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精神质维度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p

2.1.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运动等级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精神质得分略低于二级以下的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得分略高于二级以下运动员,说明一级、二级运动员相对于二级以下运动员更加外向,比较容易适应比赛环境。但并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1.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主力运动员得分优于非主力运动员,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得分高于非主力运动员,但这些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基本情况分析

运动表现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运动表现:区别于运动结果,它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在本研究中,运动表现由方案实施、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维度构成。

2.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性别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男运动员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等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疲劳、焦虑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女运动员,有比较强的运动表现,这可能与男运动员天生比较喜欢表现有有关,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说明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运动表现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2.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年龄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疲劳、决心、焦虑、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相对高年龄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相对高年龄组的运动员,并且在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2.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运动等级比较

在表7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在运动等级的对比中,只有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两个个维度上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

2.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在运动表现的6个维度上,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从以下的得分情况来看,主力运动员在焦虑和失去沉着方面得分较低,而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和有效的战术方面的得分也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日常中,主力运动员的得分应该是更高的,这可能与个别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运动表现。

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表现各因素Perason相关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内外向维度得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和失去沉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密切,其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外向;在网球运动表现上也比较突出,更容易执行有效流畅的方案和战术,不容易失去沉着。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失去沉着、疲劳和焦虑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内外向、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高度负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神经质维度(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内外向和运动表现的几个维度的关系都很密切,具体表现为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内向,运动表现较差。

在运动表现上,运动员的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人格特征上的神经质维度有较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方案的执行/实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失去沉着与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疲劳与精神质、神经质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决心除了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的维度并无密切的联系;焦虑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流畅和有效战术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运动表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良好的运动表现(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之间呈正相关,与不良的运动表现(失去沉着,焦虑)之间呈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受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神经质等几个方面影响,运动表现好的运动员其性格上比较外向。

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分析

从上面的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的精神质与疲劳呈高度正相关(P)、与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精神质对运动员在运动中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等方面的影响作用相对不明显。内外向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正相关(P

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因素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产生影响作用,但是人格特征所有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对运动表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人格特征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运动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和有效战术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焦虑呈正相关,与其他运动表现维度没有相关性;内外向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显著正相关,与失去沉着呈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失去沉着、焦虑、疲劳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高度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执行/实施呈显著负相关。

(4)内外向影响网球运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和有效战术,神经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疲劳、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精神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和焦虑。

3.2建议

(1)注意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网球心理意识。

(2)全面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具体情况,寻找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3)加强专业心理指导员培养,成立心理培训中心,走一体化、专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Robert Weinberg著,张忠秋,等译,网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69.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杜,2002:94-101.

[4]倪猛,李继海,运动心理学量表专项化趋势的分析[J],科学之友,2007(3):111-112.

[5]王卫兵,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内隐自尊、自我妨碍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76.

[7]陈秀平,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应激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董德龙,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塑造[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3.

[9]孙研红,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孟祥乐,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涵化理论 两级涵化效果 研究述评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仅应用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40多年的研究历程,这一“相对年轻”的理论已经拓展到广泛的社会领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研究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基于两级涵化效果角度,涵化效果两个层级背后的形成机制,两个层级涵化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模式,涵化理论框架成熟的整合模式等前沿问题,亟待学者进行更为系统,乃至更有突破性的研究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论述,能够给我国学者带来关于涵化效果研究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4

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推荐的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资料,欢迎参阅。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一

1. 课程学习计划

__年下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研一上学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育学为主,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自己以后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对数学学科研究的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__年上半年所学课程: 学位基础课:外国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 专业必修课: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微格教学

专业选修课:数学教育心理学

研一下学期的课程主要以数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开设微格教学课程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该学期中后期,阅读文献的同时选好论文的研究方向。

研二上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2. 文献阅读计划

怎样解题(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与猜想(波利亚) 基础代数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一(项武义) 基础几何学(项武义) 基础分析学之二(项武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思想概论(史宁中) 数学直觉与发现 生活的数学 简明数学史 教育学(王道俊 郭文安) 数学史

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 拿什么吸引学生

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 数学教育学导论(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曹晨翰)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 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米山国藏)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 R软件教程

数学教育心理学(李士琦)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晨翰 章建跃) 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 陈克胜)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

上述书目是研一期间必须读的,其中有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也有导师推荐的数学学科的经典书目,另外,还有一些书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读之书,了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计划读完这些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多了解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然后和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作比较,从而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二期间,应该多读一些与论文有关的书和文献,同时,还应多看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书籍,达到在做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现状和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也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现象,有不少学生有着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困惑。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性别差异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影响吗?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缩小差距吗?

本文是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以及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初步探讨了重点高中男女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的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生思维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影响,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在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生,男生在理解记忆上优于女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是男生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女生习惯从局部出发去解决问题,而男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基础题和计算题的准确率方面高于男生。

2.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进度安排

针对这些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初步制定了缩小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差异的对策,首先是树立性别意识,改变教学评价,即对男女生的评价要顾及男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鼓励学生为主 ,为男女生学习数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学习中的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暴露教师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特别关注提高女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的精神意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排除心理上的困难而勇往直前;四是培养女生的情感意识和提高女生的情感智商,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五是鼓励男女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同时指导男女学生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完善自我等。

本研究是在提出设想后做出的实践研究,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对策的可行性。由于样本对象和时间的局限性,没有进行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实践,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的方法:调查问卷,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具有真实性,选择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

进度安排:__年3-5月,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具体的论文题目。

__年6-8月,通过阅读,设计好调查问卷,同时整理资料,写文献综述。 __年9-10月,实习期间,对在读高中生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并录入数据,便于分析。

__年xx-xx月,用软件分析问卷的数据,得出结论。 20xx年1-3月,整理所有材料及数据,最终完成论文。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二

入学已经接近三个月了,我基本上完成了从一名本科生到一名研究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三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和事业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标或任务需要奠定基础或完成。为此,需要制定好自己在本阶段的人生和学业的整体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好地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特此,我就我的研究生阶段做了如下规划,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正: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_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学期学习规划三

进入研究生阶段,感觉和本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差别。走进研究生学习新阶段,我必须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迎接新的生活。我将尝试着跨领域学习、研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创新,不断进取,希望研究生三年生涯中所得所获将成为我人生中又一宝贵财富。

我认为做好计划是极其重要的。我计划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掌握专业学科之外的广阔领域的相关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同时,与专业领域带头人及各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以后职业生涯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学习者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将三年学习时间做如下规划:

研一:

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我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我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考验。

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我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是非常适合的,要逐渐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会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但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我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我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我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我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忙于工作等可能让我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年度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我的视野,改进我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我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开题前,确认我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研三:

第一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第二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读博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我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我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我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开放存取 学术期刊 传播效果 影响力 实证研究

分类号 G250.73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传播媒介,为记录、传播、累积人类已有的知识、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学术期刊危机”的出现,学术期刊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基于传统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出版流程及运作成本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基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缩写为OA)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危机”,给学术交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遴选

依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对开放存取的界定,开放存取期刊是指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免费获取,并允许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用于任何其他法律允许的,而没有任何经费、法律或技术方面障碍的,经过同行专家评阅的高质量全文电子期刊。

依此标准,笔者以CNKI所收录的1094种医学期刊为范围,从中遴选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

2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现状

依据上述标准及范围,笔者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3月,以百度和C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对CNKI所收录1094种医学期刊逐一进行搜索调查。经两轮逐一访问,笔者确定国内医学领域共有开放存取期刊85种,占国内医学领域期刊总数的8%(注:至第二次检索未更新的期刊不计算在内)。

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上网形式有两种:①单刊上网,有37种,占总数的44%;②集刊上网,有48种,占总数的56%。其中,45种均依托中华首席医学网进行开放存取出版,约占总数的53%。

北京、上海、山东、重庆四省市的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共44种,约占总数的52%,如图1所示:

在85种期刊中,有73种(占总数的86%)追溯年代在2000年以后。追溯年代较长的为:《遗传学报》(1974年)、《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80年)、《临床儿科杂志》(1983年)、《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年)。

开放期数总体偏少。截至2008年3月,85种期刊中开放期数在50期以下的有63种,开放期数在100期以上的仅10种。开放期数在前5位的分别为:《遗传学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Acta PhamlacologicaSinica》、《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在85种期刊中,49种(占总数的58%)提供HT―ML格式全文,25种(占总数的29%)提供PDF格式全文,10种同时提供PDF和HTML格式全文,另有1种提供DOC格式全文。

图2为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学科1-5分别为内科,外科、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及特种医学,医科大学学报与院刊,其他学科。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评价开放存取期刊的传播效果,即评价用户对其认识、接受及利用情况。在传播学中,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依据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传播效果可依次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此即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国科学院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站评价的相关理论,获得评价的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划归相应一级指标,即构建了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消除指标间的效果叠加,笔者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法明确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归属。因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情报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学科,为此,笔者分别邀请了情报学、心理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共17位研究生作为调查组成员。

经三轮调查,在对调查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作了修改。其中,为使调查组成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背景,第一、第二轮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与17位调查组成员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三轮问卷调查。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 指标阐释

一级指标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直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这里特指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程度”,通过网站被链接情况、国际著者论文比两个指标及相关调查数据来说明。

态度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度、赞同度。这里以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项目论文比为评价指标。

行为效果指用户在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学术行为,包括对OA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引用情况,在OA期刊上发表或将情况。这里以的机构数、被引频次、期刊他引率、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在经了解、认可之后,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赞同度。

4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定量分析

依据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05版、2006版、2007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并利用百度、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以及AltaVista获得的检索结果,获取关于85种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传播效果评价的指标数据。藉此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依次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4.1 认知效果

国内对开放存取出版较为了解的学科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其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非常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4.6%、15%。

我国用户对国内外运行较成功的开放存取资源系统,如开放存取期刊名录(D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奇迹文库等,了解其中1个及1个以上的占53%。

上述数据表明,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相符。但调查组还发现,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知名度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量较少。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1.1 网站被链接情况Altaista检索功能强,检索

途径较多,且检索结果较为稳定,因此,笔者以Alta-Vista为采集开放存取期刊网站链接量数据的工具。

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例子,检索命令为:link:http://省略/1009-3079/index.jsp

结果表明,期刊网站首页链接量在100以上的有25种,占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29%。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链接量平均值为488。

4.1.2 国际著者论文比

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例较低。85种期刊中,国际著者论文比为0的有38种,占总数的45%;在0至0.1之间的共有37种,占总数的44%;大于等于0.1的共有7种,占总数的8%。表2为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情况,其中因有3种无法获得国际著者论文比数据,故表2中未将其统计在内:

4.2 态度效果

目前,国内医学领域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超过50%;20.08%的用户在选择自己成果出版模式时选择开放存取期刊;如用户单位将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同等看待,则有12.6%的用户优先选择开放存取期刊,有55.12%的用户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均可。

因此,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在态度上已有很大程度的认可,调查组对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及基金项目论文比情况的统计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

4.2.1 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统计表明,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中,3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被2004年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或被列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占总数的40%;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SCI、CA、《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Elsevier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收录的有18种,占总数的21.2%。

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各刊国际化程度不一,且总体国际影响力较低。同时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的仅有6种,占总数的7%;而未被任何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则占总数的78.8%。

4.2.2 基金项目论文比基金项目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为显著相关,基金项目论文比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因此,基金项目论文比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的认可程度。

在85种期刊中,基金项目论文比较高的期刊依次为《遗传学报》(0.93)、《生理学报》(0.84)、《AetaPharmacologica Sinica》(0.79)。其中,大于等于0.5的共12种,占总数的14%。表3说明了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基金项目论文比分布情况。

4.3 行为效果

用户在对开放存取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效果,就是引用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及将论文刊发于此。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3.1 机构数该数据与期刊出版频次、期刊载文量存在很大关系,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行为上的接受程度。

发文机构数最大的三种期刊及发文机构数依次为:《实用医技杂志》(1 228个)、《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1 014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970个)。其中发文机构数在100个以上的期刊为43种,占总数的51%。85种期刊平均发文机构数为169个。

4.3.2 被引频次 从所刊论文传播的角度看,论文所载成果对他人的影响,即论文的传播效果,可以从被引频次来反映;同时,被引频次也反映了用户对某刊物学术行为上的认可度,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的行为效果。

被引频次较高的几种期刊及被引频次依次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6 950次)、《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4 551次)、《中国针灸》杂志网络普及版(3 234次)、《中国矫形外科杂志》(3 065次)、《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 053次)。85种期刊平均被引频次为927次。

4.3.3 期刊他引率期刊他引率最高的为《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和《中国处方药》,他引率均为1。他引率达到0.9及以上的共49种,占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58%。他引率平均值为0.88。

4.3.4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7种,占总数的8%。图3为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布:

85种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4 41,且其影响因子在子学科中的排名均靠前,如表4所示:

5 数据分析

调查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效果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5.1 认知效果及成因

由于开放存取期刊自身的先天优势,用户可通过网络即时、免费访问获取其所载论文,这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危机”的存在,开放存取出版得到了国内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及政府相关机构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又推进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相关文献调查结果及调查组调查掌握的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现状及其网站被链接数据,均证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语言障碍及国内期刊自身条件的限制,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2 态度效果及成因

首先,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论文质量较高,其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比例也较高;其次,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多由传统期刊演变而来,在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同时,仍延用传统出版模式,这在我国目前的成果认定体系下显得尤合时宜。这些促使用户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赞同度较好。开放存取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及其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其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比例已达21.2%。

但由于现有成果认定标准的局限,采用单一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刊物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评价机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消除成果评价体制等人为因素对开放存取期刊发展造成的障碍,以使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5.3 行为效果及成因

期刊机构数、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均表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认可度。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对传统期刊的继承性,使用户更倾向于在其上;开放存取期刊获取的便利性,加速了期刊及论文的有效传播;同时,开放存取期刊论文时效性及质量较高,这些都提高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行为效果。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其学术影响力明显优于未采用开放存取出版的期刊。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2006年影响因子排在前10名的期刊,其在相应子学科中均名列前茅。说明这些刊物用户利用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传播效果。

心理学二级论文范文6

    一、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三种认识

    目前,教育技术学界形成了有关教育技术学科的三种认识,具体如下:

    (一)教育技术学是跨学科领域

    关于教育技术学是领域还是学科的争论由来已久,并持续到现在。有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既不可能也不宜作为一门学科,而只是把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由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传播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图1)。这种观点完全否认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理论学科,也不认可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应用学科,而只是把教育技术学作为各门学科共同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原因在于有关教育技术活动的研究难以形成确定性的知识及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教育技术学作为学科的可能性。

    (二)教育技术学是应用学科

    在一些学者看来,教育技术学的任务不是构建完整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而是利用诸如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去解决教育中的技术应用问题(图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虽然也承认理论的意义,但却否认教育技术学应该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认为构建系统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徒劳无功的。这种把教育技术学仅仅视为应用学科势必会导致教育技术学失去其本应有的作用而对教育实践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甚微的根源也恰恰是把教育技术学只作为应用学科而忽略理论构建的重要性。

    图1 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性

    图2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学性

    (三)教育技术学是兼具基础与应用性质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学应是兼具基础与应用性质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图3,或者如焦建利教授所言“教育技术学是兼具科学与技术性质的学科”[1],其实质是一样的。)在这种观点看来,教育技术学不仅是应用程度高、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而且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自身的理论建构,并且运用理论来指导应用,从而实现教育技术变革教育实践的目标。

    图3 教育技术学的兼具基础与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之所以是相对独立的学科,那是因为涉及教育技术研究的学科很多,比如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传播学等,虽然有交集,但是,专门而系统研究教育技术的学科则只有也只能是教育技术学。

    在这三种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认识中,笔者赞同第三种,因为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能产生真正效果的是第三种。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成为兼具基础与应用性质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基于这个目标,笔者试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内在危机。

    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内在危机分析

    近些年来,关于教育技术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讨论成为教育技术学界的热门话题。其实,教育技术学只有在真正成为一门兼具基础与应用性质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后,才可能实至名归地成为一级学科,然而,潜伏着的许多危机在妨碍着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技术应用主义的强旺

    当被问及什么是教育技术的时候,除了“不知所措”地搬出AECT94定义,大多数的回答是“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2]。关于教育技术学定位的主流认识是:教育技术学定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听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3]“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应该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研究的学科。”[4]

    从电化教育的“媒体应用论”到教育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技术应用主义一直统治着对教育技术本质和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强调教育技术学应该面向实践,通过应用来体现教育技术学的价值,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教育技术学应有的价值取向。但是,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是贫困的,因为它毫无知识生产能力。”[5]正因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无法产生关于自身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所以就不得不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需要的知识系统作为教育技术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媒体理论,乃至技术哲学等知识。这种用其他学科的零碎知识拼凑成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就如同用不同的布头拼成的布袋,无法全面覆盖教育技术实践。真正的办法是,必须用整块布料去缝制布袋,用关于教育技术自身的知识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是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或移植的技术及其体系,是“一种与教育教学系统同质的知识技术”[6],而不是各种媒体技术本身或它们的教育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教育技术的技术体系的创建。”[5]

    (二)独立个性的缺乏

    第一,教育技术学缺乏自己的话语系统。一方面,我们说的很多话是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的话语;另一方面,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着述,虽然用中文来写作,但研究视角、概念系统、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都来自西方,其结果正如一位学者评论教育学研究一样:“连篇累牍的文章、着作充斥着新术语、新概念、新体系,……思辨的目的不是研究教育,而是研究西方的话语,以本土的教育论证他人理论思想的合理性。在这里,由于西方话语脱离本土,语言由交流的工具变成了书写的工具,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意义。”[7]

    第二,教育技术学也缺乏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许多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常常把追求独特的研究方法视为追求唯一的研究方法加以批判,认为强调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传统学科框架下的弊病,是画地为牢,应该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其实,多元与独特是辩证的关系,没有独特就很难理直气壮地强调多元,没有多元的基础也很难形成真正的独特。目前的现状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余,而独特性不足。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大多借用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以及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方法作为通用性质的方法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果长期停留在借用上就不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第三,教育技术学亦缺乏属于自己的一般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综合和交叉的性质使其作为学科的合法地位常常遭到来自学科内外学者的质疑。质疑的关键点在于,如果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剔除出去,教育技术学还剩下什么?教育技术学的文本本应具备一种思想张力和某种叙说的结构来激发批判性的反思,可由于缺乏自身的一般理论而成为一种具体阐述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管理的程序的技术手册。不可否认,教育技术学欲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借用和移植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部分理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多学科的整合或跨学科的研究不应该导致其他学科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限制,而且,如果一直没办法摆脱对其他学科的依附,教育技术学自身独特的对象域反而被遮蔽,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理论就永远不会得到彰显。

    (三)理论研究的贫困

    一方面,确实有一批杰出的学者在教育技术学理论探索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李克东教授的“数字化学习理论”,桑新民教授的“创新学习方式观”,祝智庭教授的“协同学习理论”,杨开城教授的“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等;另一方面,每年在教育技术类的期刊上发表关于教育技术的论文数千篇,此外,每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硕士论文亦是数以千计。但整体来说,关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探索远远不够,有学者分析后指出,国内教育技术界“系统化地对教育技术学本体论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8]也有人就对2001-2005年中国教育技术学硕博论文679篇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是应用和实践谈得多,而理论的东西谈得少。”[9]

    不仅是关于理论研究的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以目前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教育信息化为例,有学者就分析指出,“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关于领域、名称、定义、定位、逻辑起点等问题,至今在理论建设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0]这显然与教育信息化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及有关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的汗牛充栋是极不相称的。

    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贫困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首先,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性质使人们自然地认为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构建自身的理论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不现实的。有学者就曾指出,“教育技术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教育技术学不具有一个统揽全领域的一般性理论。”[11]其次,教育技术学强烈的应用取向也让人们倾向性地认为教育技术学就是应用研究,就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动力不足。诚如桑新民教授指出的那样,“教育技术学在中国至今还是一个‘重技术,轻理论’的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被边缘化,并常遭冷嘲热讽。”[12]思想的贫困导致理论研究的贫困,继而阻碍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实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