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1
1餐饮菜肴装饰的发展历程
早在中国古代,古人就对美食美器颇有讲究,圣人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主张吃饭时,食物能尽可能做得精细;烹饪时,肉要切的细致。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饮食饮食文化。在周代,饮食礼仪更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繁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各地的饮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不仅是食材,还有烹饪方式、餐具工艺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特色的饮食艺术。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食家,这在三毛的著作《民国吃家》一书中可见一斑。她写了民国名人们的一些饮食情趣。例如,书中提到的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就说道:“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一下把饮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而现今,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餐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而涌现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主要就表现在对餐饮菜肴的口感、摆盘装饰、环境设计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来我们就将针对以上所说的几点对现代餐饮菜肴装饰进行详细分析。菜肴盘配的造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体现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实属不易。《东京梦华录》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样,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虫鱼之行,再用果品粘砌,这样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甚至在汉代就有将鸡蛋雕刻出花纹图案,并点彩染色的做法。现代菜肴装饰中,更是把形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主要体现在了厨师的刀工技巧以及摆盘上。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运用,发展至今,更是创作出了多种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及多种花色,还有镂空的雕刻技法,叹为观止。其次,是色之美。众所周知,食材的颜色很丰富,但要在一盘菜中,把每个食材颜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的出彩,就需要创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饪的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得各种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泽之间的协调美。例如,图1中这盘藤椒鳝片,用的食材是黄鳝,黄瓜以及花椒藤椒等调味料,在整体的色调上是以黄鳝为主的大面积的咖色调,再配以底部隐约显现的黄瓜的黄绿色,在上面撒上红色和墨绿色的小色块感觉的花椒,整体给人感觉明快清新,再配以精湛的刀工,把黄鳝切片并摆成花朵的造型,形色兼具。图1图2第三,是器之美。说到饮食,自然离不开与之搭配的饮食器具。自我国古代的彩陶开始,到庄重的青铜器,秀逸的漆器,以及精美的瓷器、金银器、玻璃制品等等,美也早就作为审视美食的标准之一,深入人心。而现代餐盘设计,很多也是以中国画的一些代表图画为纹样,设计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笔荷花、清丽的蓝白瓷器图案等等。
2中国画元素在盘配装饰中的运用
在这诸多精美绝伦的菜肴盘配造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其所体现的艺术之美,更是关注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运用,即中国画元素。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水墨风情。提到中国画,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肯定是那绘有花鸟,山水,或是写意,或是工笔的水墨画,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色的丰富表现,形成立意隽永,气韵生动的美丽画卷。而此绘画方式,被运用到现代菜肴的盘配装饰中,更是给餐饮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饭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如图2所示,在木质的餐盘上,铺开一张荷叶,上面放一瓦罐,旁边在点缀荷花装饰,仿佛是在黄色的大背景上,泼上浓郁的绿色,上面再浓墨重笔以墨色,旁边点缀清新的粉色荷花,俨然一幅水墨荷塘图。
(2)意境美。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而把它引入现代餐饮菜肴的盘配装饰中,就更是充满一种独特韵味。试想下,在盘配装饰中,以盘为宣纸,厨师的巧手为笔,把各种食材当作是作画元素,一笔笔的摆放在盘中,再加些调料或者其他小装饰,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满韵味的写意图画,令食客驻筷欣赏。
(3)留白美。留白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特色“。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面积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无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说,中国话的精髓都体现在这留白处,这是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也是极具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在盘配装饰中很好的体现中国画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淡雅色调。中国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画面中没有过多的五颜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浅表现,有着很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当时文人画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闲境的艺术境界有关。这素淡的画风也一直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独有的一种审美情趣。所以,这一类中国画元素的盘配装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韵味十足。
3小结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装饰变形 装饰绘画 基本类型 基本形式中国有着悠久的装饰艺术史,从原始时代的彩陶到秦汉的青铜艺术,壁画艺术,再到明清时代的文人绘画,直至当今艺术界,艺术作品都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既来自客观生活,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文字素养培植出的一种再创造。有人说;西方绘画是坐着看世界,中国绘画则是转着看世界。此语未免过于自大,但却客观地体现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主观意味。因而可以说中国绘画是一种装饰的艺术。变形又是装饰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装饰变形是创作形式美的有效手段,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夏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秦汉时期的大型兵马俑和墓碑石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唐代的壁画泥塑;宋代的山水人物,无一不闪烁着装饰变形的奇异光彩。
一、装饰变形的基本类型
1.依物变形。通过写生,观察或者记忆默写所搞得变形,即依物象为根据的装饰变形,它是装饰变形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变形一般变化的幅度比较小,结构和动态受自然形态的约束而较拘谨,但是,作为学习的过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wwW.133229.cOM
2.依情变形。这种方法随意性比较强。俗话说:“得意忘形”,“情动形移”,讲的都是依情而变。这种变形一般幅度都比较大,可谓随心所欲,甚至无法无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与物象本质基本一致的形体和结构,这可以说是装饰变形的第二阶段,比依物变形又高了一个层次,这种变形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和艺术修养,否则,就会破坏物象本质性联系,成为无目的无内涵的“乱变”。
3.主观意象变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变形,而是依据主观意象的发挥,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态和结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象加以歪曲改变,这种变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艺术处理,艺术家所表现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态,而是画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发泄。
4.抽象变形。抽象变形分局部和全面抽象两种,这种抽象变形,大多都是由物象的引发而出现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与物象无缘。艺术家采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情感,有时把客观物象用非具象的写意手法来表达。这种抽象变形的手法,在现代美术设计中采用的非常普遍,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二、装饰变形的几种形式
1.平面变形。首先把物象从三度空间移到二度空间里,这是个创造性地魔变的过程,很多装饰变形首先从这里开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着变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开,压平,用线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结构和景象效果。
2.立体变形。立体变形虽然自西方立体派绘画产生之后才明确提出来的,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早已出现过。这在民间剪纸、民间玩具、木版年画、皮影的造型中都可以找到。立体变形是透过几何学的基本形态来分析分解对象,并把获得要素构成新的空间,通过缩短及透视,将表现的物象变形,
3.夸张变形。夸张变形是装饰艺术的造型基础之一,是创造形式美的一种手段,夸张变形要有艺术独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的敏感,古人说:“情动形移”,变形是主观情绪的热烈抒发,是情绪影响视觉的结果,想象力与变形关系十分密切,变形就是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认识的结果。缺乏想象力的变形是空洞的变形,因此,夸张变形既要有情又要有理。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饮食文化;翻译;菜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对于更好地为外商和外国旅客提供服务和介绍中国文化也显得日益重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成为菜单翻译的首选语言,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多数外国友人点餐和了解中国文化。然而,国内诸多饭店在面对外国游客时,或者拿不出英文菜单,或者是给客人提供了一份翻译得五花八门的菜单。为此,本文就菜名翻译进行探讨。
一、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
尤金·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来说,了解双方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有效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1]。”这就是说,简单的字面意思的传递而不考虑文化背景,达不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中国的菜肴名称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可以说大部分菜名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菜肴名称除了体现汉民族对其色、香、味、形等的追求外,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民族对吉祥、祝福等的心里感受。没有对中国和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准确地把中国菜肴名称转译成英文。
关于菜谱的翻译,沈关忠、祝宝钧等餐饮专家认为,应该让翻译家和餐饮业专家合作,不要仅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要让翻译家了解菜肴背后的故事、搞清菜肴名称内在的含义,比如把“东坡肉”译成“坡首创的红烧肉”、把“乾隆鱼头”译成“乾隆皇帝吃过的鱼头菜”、把“宋嫂鱼羹”翻译成“南宋时的嫂子南料北烹的鱼汤”…不要嫌麻烦,而要讲实效。同时,再把这些菜肴名称的来历用外文附在菜谱上[2]。
中式传统菜肴按命名分可分为:写实型菜名、写意型菜名两种。写实型菜名翻译要紧扣烹调的原料,使人一目了然,清楚地知道这则菜式的原料。从语境适应论的角度看,写实型翻译方法适应了汉语文化语境,保留了汉语文化特色。写意型菜名的翻译要尽量译出菜名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和体现民俗风情。总之,好的菜名翻译是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传播中国文化。
二、写实型菜名翻译
写实型菜名通常是以原料、原料加烹调方法和原料加味道命名菜肴,这种情况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让读者获取基本相等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在翻译中国菜肴时,结合中式菜肴的特点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以下三类菜名可采用写实型翻译方法。
第一种是以主料开头的菜名。这类菜名往往是主料的并列,本身就显示了菜的内容,直译能够完全保留原名的特色,而且也简单明了,译文不会产生交际障碍。翻译时,主料之间的并列可以加连词and或以主料为中心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佐料构成的短语即可。如:豆瓣牛肉Beef in Chili Bean Sauce; 海米白菜Chinese Cabbage and Dried Shrimps;青椒牛肉Beef with Green Peppers;冬菇猪蹄Pig's Trotters with Mushrooms.
第二种是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中餐菜不仅用料丰富多彩,其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在花样繁多的烹饪方法上,如炒、蒸、卤、炖、炸、悼、煨、熏、拌、涮等(见表1)。对于以烹饪方法开头的菜名,翻译不妨也采用直译的方法,既简洁明了,又能保留中餐菜肴丰富性的特色。
表1
如:炖牛肉Stewed Beef;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炒腊肉Stir-fried Smoked Pork;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s;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炸大虾Fried Pawns;椒盐炸排条 Deep-fried spare Ribs with Spicy Salt.
第三种是以口感开头的菜名。用料的丰富性和烹饪方法的多样性,造就了中餐菜肴口感独特的复杂性,各地菜系分别有其独特的风味,很多菜肴的名字就体现了口感上的酸甜苦辣咸脆酥麻爽滑。与中餐菜不一样的是西餐菜的口感往往比较单一。英文菜单的受众是外国人,为了让受众对口感不一的中餐有个直接的了解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菜肴,直接采用以口感开头的英文来翻译这一类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见表2)。
表2
如:香酥鹌鹑Crispy Quail;酸甜鸡Sweet and Sour Chicken;咸牛肉Salted Beef;酸辣黄瓜Hot and Sour Cucumber;五香豆腐干Spiced Duck Gizzard;麻辣牛肉丝Spicy Shredded Beef.
三、写意型菜名翻译
中国传统菜肴和食品丰富多彩,其名称带有很突出的中国文化韵味。有些菜肴带有浪漫的色彩,如“霸王别姬”体现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四喜丸子”和历史典故有关,“佛跳墙”来自中国古诗句。这类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内容或烹饪方法或口味,抽象的菜名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写实型翻译不可能或会造成不可理解的译文时,应采用如下几种写意型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4
这一时期是文化交融的时期,先后经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统治,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响,造成了会馆的兴起。清末重庆开埠后,外国建筑文化渐渐对本土建筑造成影响,出现了西方风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古镇建筑、寺庙道观、会馆等。通过重庆考古所对慈云寺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察了寺庙主体及附属建筑遗迹33处,包括殿基址4处、房址2处、院1处、排水沟8条、道路4条、焚烧坑6个、佛台7个、佛龛1处。出土了铜、铁、陶、瓷、石等各类明、清时期遗物百余件。本次发掘工作最大的收获是弄清了寺庙主体区域的布局与结构。此次考古调查发现了大型台基5进、石碑3通、各类题记8则、各类造像5尊、精美石构件9件及墓地3处。结合出土碑刻、题记及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和风格判断,此处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则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庙基址,其布局清晰、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佛教考古价值,是认识与研究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时期佛教寺庙布局特点的重要实物参考。在汉东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房屋的柱洞、排水沟和墙体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来,面积共计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风貌。随着文物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揭示了重庆这一时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时代不断地变化,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渐与古镇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别是重庆开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国建筑元素的影响,出现了西式的圆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现状
重庆地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缩影,它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基本构造,还有它自身的特色,虽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来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一)古建筑的类型
重庆古建筑的类型有军事设施、公用设施、民用设施、园林设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军事设施。重庆因为地理环境特点的原因,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如城墙、城门、碉堡等,这些军事建筑及设施分布在许多古城镇之中。重庆历来都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如巴南区的丰盛古镇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经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数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楼,现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设施。历史上重庆地区的公用设施有寺庙、道观、会馆、墓葬群、古镇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庙有很多,包括双桂堂、慈云寺、罗汉寺等;道观有老君洞、张飞庙、南山老君洞、沙坪坝龙泉洞等;会馆有湖广会馆、禹王宫、文昌宫等;墓葬有岩墓、砖墓、土坑墓等,古镇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涞滩、双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氏宗祠、巴县衙门等。
3.民用设施。重庆民用设施有民居、书院等。民居大多是传统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坡就势而建,因地制宜,是为了防洪防灾而建的,遍布于重庆各大古镇及重庆主城区。书院在产生之初,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书院体系从中国唐代开始,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书院大都是由寺庙或有钱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镇的翰林院。
4.园林设施。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一种,讲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国的各种建筑小品于一体。重庆的园林多属于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寺庙园林与寺院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园林的形态,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构成寺庙园林建筑群的有亭、台、楼、阁、雕窗柱廊、桥梁和牌坊等,结合书法、牌匾、绘画、雕塑、建筑、家具等艺术底蕴,更便于寺庙与园林的完美结合。这些寺庙园林大多又处在风景名胜区内,与重庆山水相结合,通常是背靠山面临水的风水绝佳宝地,如华岩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庆地区还有其他的建筑类别,如窑址、戏台、石刻雕塑和盐泉等。窑址,如涂山窑,清溪窑等;戏台有偏岩古镇禹王庙前名为万年台的戏台;石刻有涞滩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盐泉有宁厂盐泉中的白鹿盐泉。
(二)重庆地区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庆地区的古建筑属于紧凑型山地建筑,有着本地的个性文化特征。重庆地区的建筑多以穿斗结构为主,少量抬梁式;砖木竹土为墙,竹作筋相当于现在的钢筋,再夹土或者碎石作夹壁墙;桃檐形式多样,有庑殿、悬山等;城镇街道多以青石铺之,因此很多古镇都有石板街之称;斗拱较简单,以实撑撑拱居多;吊脚楼设有阁楼、临街面的单挑或双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饰和镂空雕饰等,门主要是以合页门、搓板门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庆地区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砖、石等都是重庆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别是竹子,此地竹料丰富,为这一地区建筑增添了独有的特色,竹的运用是重庆地区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构图。重庆的建筑构图要从建筑个体和群组平面布局上分别来看,个体建筑还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模式,坐南朝北、木砖瓦结构为主;群组建筑中布局非常灵活随意,建筑物与园林常常结合在一起。中国的院宅讲究的是规矩礼制,而园林讲究的是自然。在重庆地区寺庙园林中,宅没有特别讲究对称,而是随地形而建,空间形态中重庆古建筑物中通常分为单开间、间和三开间,宅与宅的关系变得主次不明,讲内讲外。
3.艺术特征。建筑美是设计美和功能美的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维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建而成的,不能随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外,还需要稳定的结构。精神世界需用物质所表现,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质产物。建筑形态通常由点、线、面、体、质、色构成,并运用光、阴影的作用,带给建筑的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建筑所处的位置、构成的形式都要遵从于功能。艺术特征由装饰、造型、山水文化、写意山水、诗意、文人墨宝等方面组成。装饰类别有门、窗、撑拱、脊饰、檐枋、拦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诗、画形成了山水文化。重庆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各异,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独特性。在整体与单个建筑的关系中存在对比关系,单个的建筑具有节奏感,多样的单体建筑构成了整个建筑群,它又具有整体性。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的现状
通过对重庆地区的古建筑的走访及调查,重庆现存古建筑群,如古镇、老街和古城有数十个,里面的民居、商铺、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当完整,遭到破坏的古建筑也有许多。其中寺庙建筑也有几十座,但多数存在不少的损伤,因为白蚁噬咬、自然风化等原因还在不断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镇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数都经过几朝几代的维修与重建而得以保存,当然也有很多毁于战争、等非自然因素。重庆地区古军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钓鱼台,也有逐渐消失的重庆古城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古建筑,它们多集中在一处,有的已经被考古发掘出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尚未发现的还需要考古队调查研究。
三、重庆地区古建筑历史文化解读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城市规划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城市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下,一些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管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城市规划的作用亦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具体管理。城市定位、规模、布局结构方面属于宏观管理。城市规划的具体管理是指对“一书两证”的许可管理,“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城乡规划法》第36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法》第37、38条)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法》第40、41条)。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城市各种功能安排,各个利益集团需求的综合平衡作用。
在城市的层面上,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引和“蓝图”城市规划要确定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空间架构, 因而对城市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
城市规划正是通过控制、引导、整合、保障这四种作用,才使得城市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既有效率,同时又体现公平,能够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监管
作为政府,应明确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 在引导投资者投资和资金流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要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到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小到城市景观、建筑风格,都要有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审定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规划一旦制定并通过合法程序批准,就视同于法律或法规,不能轻易更改。
而政府的职能主要就是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由于缺乏详细规划,对城市市区的一座临街建筑立面设计,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看法,导致政府在规划方案上朝令夕改,很不严肃。再如,有的城市为了迎合外商投资者的好恶,不惜以更改规划
为代价,把规划中的城市道路按外商的意志变成厂房,不仅破坏了城市规划,而且也是对规划法律的践踏。凡此种种,都是规划管理不到位或错位的表现。切实履行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管理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严把规划审批关。按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严格按规划审批权限对各级各类规划进行审批,杜绝规划由个别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的控制,做到“三个不建”无详细规划不建、不符合规划不建、违反规划不建。其次,在规划管理中,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建设。规划是一种智力产品,是综合各方面要素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配置,既是法律也是科学。因此,在规划修编年限内,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土地的审批、选址、建设等。第三,必须严格依法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应加大对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规划执法难,难在查处。查到了就一定要处理,不处理就等于纵容违法。例如,在城市规划区内违规乱建私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建房户要么形成既成事实,要么与执法人员对抗,执法队员被殴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应把对城市规划的监督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范畴,规划执法要与国土执法、建设执法以及公安部门和人民法院联合起来,对阻碍规划执法的,公安部门要立即采取强制措施;对拒不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应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实践证明,这种与司法机关相结合的多部门联动的规划执法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执法效果。
四、推进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而必要性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资源分配的杠杆之一,是对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一种调节器,它要保证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城市的总体利益不受侵害, 决定了其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弥补修正缺陷, 向高效、 民主、 法治方向迈进, 这因为:
1、是解决旧体制存在问题的必然趋势, 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后,城市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见证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其规划内容不断具体丰富, 而管理手段亦应符合实际需要, 城市规划管理从最初的城建部门工作, 也转化为政府直属职能管理部门,来贯彻执行政府的本意和要旨。但面临急剧膨胀的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城市规划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被误当做经济发展的桎梏,招商引资的障碍。 所以, 规划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
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也需要建立高效、 民主、 法治的规划管理体制。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的理论分析, 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使许多城市已经成为或正在进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行列,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 如市容及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荷载等等, 亟待城市规划统筹考虑安排, 协调各组成部分关系, 而这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整体调控机制,即科学的规划管理体制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超越了低水平的简单的域外延扩张阶段, 城市的管理者愈发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工作应运而生, 它需要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 管理、 实施和监督体系, 中间任何环节脱节都将对整体最优产生巨大消极影响,可以说建立高效、 民主、 法治的规划管理体制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需要。
3、 城市规划管理的高效性、 民主化、 法治化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自 199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公布实施以来, 城市规划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但一些地方仍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随意调整规划, 擅自设立开发区、 招商城, 下放规划管理权,破坏规划布局, 削弱了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对此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中强调指出: “城市规划应由城市人民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不得下放规划管理权,要坚持执行《城市规划法》 规定的 ‘一书两证’ 制度, 使城市的各项建设活动按照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协调、 健康、有序地进行。 上述法规、 文件的颁布, 为规划管理提供了法定支撑, 而且统一的标准、 尺度也有利于推进民主化、 法制化进程。 借助民主和法治, 是建立集中、 高效的规划管理制度的最佳途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项建设事业正蓬勃的开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好城市整体规划设计,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