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保工程师论文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堤防护岸施工环境保护作业

为指导承包商根据环境保护设计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施工合同环境保护条款及要求,具体地完成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对堤防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分析、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可直接进行操作的环境保护作业方法,使非环境保护专业人员也能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操作,达到执行和完成施工环境保护措施的目的。提出的具体操作技术和方法,通过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护岸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得到了业主、监理人和承包人的认可。

一、施工环境影响

护岸工程是堤防工程中最常见的单位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工前清场、搭建临时设施、交通运输、主体工程施工和完工清场等,可能发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产生固体废弃物、损毁植物等环境影响,根据国家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对这些潜在性环境影响采取相应地环境保护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予以实施和落实。

通过对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提出的环境影响方面进行复核,根据本工程护岸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施工合同环境保护条款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地域特征和施工特点,我们按施工项目和工序,对护岸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类、归纳,结果见表1。

二、环保措施及方法操作实例

1.工前清场拆除

潜在影响:扬尘污染。

措施与方法一:在拆除点有大面积植物、农作物或在拆除点周围30m范围内有居民点的,拆除施工应采取以下方法作业:

①框架混凝土结构,宜整体大部件吊装移除,减少粉尘排放;

②拆除前应对被拆体充分洒水,保持湿润。

措施与方法二:在拆除点周围30m范围内有居民点的,拆除物装车清运前,应充分洒水,避免产生扬尘。指定具体范围,有利于承包商实际操作。

分析:根据对本工程各堤段施工范围及施工拆除方法与规模、施工拆迁范围,在环境背景(如风速、尘粒等)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本护岸工程拆除扬尘的影响范围在30m以内。直接划定影响范围,有利于承包商更明确地执行环境保护措施。

2.表层土剥离

潜在影响:表层土流失。

措施与方法: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复的,应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小范围堆放地,可用草袋、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进行遮盖,避免雨水冲刷、流失损耗。

分析:开挖施工中表层土保护是一个重点环境保护问题,表层土流失除引起水土流失外,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如植被丢失、景观破坏等。根据本工程施工合同环保条款的规定,表层土应予以保护,并对开挖地须进行表层土覆盖和恢复,因此在措施与方法中,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提出本地覆盖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同时提出不用于本地覆盖(如当剥离面为工程建筑物面时)的表层土,也应妥善处理和使用,不能流失损耗。

3.供电设施

潜在影响:噪声污染。

措施与方法:堤顶及堤岸临时发电机组噪声强度大于80dBA、且发电机运行点距噪声敏感点的距离小于50m、噪声源距堤顶的距离又小于5m的,可在堤外脚地带建造减噪槽、将运行发电机置入减噪槽内。减噪槽在离开堤脚线1m以外地带按顺堤方向布置,但不得建在堤身坡面上。减噪槽为长方形构造,槽深以不影响发电机操作为原则,槽长应槽两端能满足离开声源2m以上,槽顶要搭建防雨棚。减噪槽要备有防水设施或积水抽排系统。

分析:考虑堤防工程在堤边施工的特点,利用堤身作为隔声屏障,在调查本工程施工发电机组基本情况(如功率和声源强、构造、规格等)后,设计该发电机减噪槽。沿堤噪声敏感点位于堤内侧,由于离堤身越近,经过堤顶的声源发射角越小,因此减噪槽建在堤外脚,尽量靠近堤身,考虑堤脚开挖安全范围为距安全线1m以外,故减噪槽应设在离开堤脚线1m以外。

4.临时材料堆放场

潜在影响:物料流失与飘散污染。

措施与方法:水泥临时备料场宜建在设有排浆引流的混凝土搅拌场区或预制场内。无机械搅拌场或预制场、又须在堤外滩堆放水泥的,堆放点应选在离水边线较远,并在完工清场前、水位上涨时,不会被淹没的地方。

分析:无机械搅拌场或预制场地,又在堤外滩堆放水泥物料时,根据堤防岸边施工、水位消长的特点,临时材料的堆放选择合适地点,防止淹没,物料入江污染水体。

5.卫生设施

潜在影响:生活垃圾污染。

措施与方法:临时垃圾堆放点:垃圾堆放点可选择30m范围内无生活用水和渔用水体的废弃沟凹或废弃干塘。堆放点应无直通沟道与邻地相通。不得向垃圾点内排放生活污水。

分析:根据本工程施工现场多在农村地区、堤岸边滩地带的特点,可利用现有废弃沟凹或干塘设为临时垃圾堆放点。

6.外滩农作物

潜在影响:损毁外滩农作物。

措施与方法:合理布置外滩施工物料存放和废弃物处置地点,减少对外滩农作物的损毁。施工红线内占压外摊农用耕地时间,应提前通知,抢收作物。

分析:经实地查勘,本工程施工堤段外滩多有农作物,一般为临时季节性耕种。本工程施工期常靠近收获期,因此应提出对外滩农作物的保护,要求在施工占压外滩农耕地前提前抢收作物。7.水上护坡

潜在影响:干扰码头。

措施与方法:在距岸边码头设施100m范围内进行施工时,要确定码头设施(包括地下埋件)的具置。在码头设施范围进行削坡施工时,不宜使用机械作业,在施工前标定埋件部位,根据部件的大小和构造,调整开挖走向和尺寸,并与后续施工相衔接。

分析:本工程多在沿江岸边施工,常有与码头设施交叉的情况,根据有关港口作业环境保护规范,岸边码头100m范围内为码头设施保护范围。由于机械施工作业范围大、强度大,因此在码头设施保护范围内宜采用人工削坡,并在施工前探查码头地下设施。

8.施工迹地

潜在影响:影响土地利用,损害景观。

措施与方法:地面整理应与水、土污染防治相结合。对潜在性改变土壤性状和化学成分,影响土壤功能的污染物应彻底清除,不得留置在土壤中。在堤外边滩,经洪水冲刷、淘洗后可能逸出的施工有害物质,应彻底清除干净。不宜在岸滩土壤中残留的物质有:未干涸的含砼泥浆物、各种石油类及含油废弃物、矿渣、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分析:根据本工程护岸施工的特点和区域特征,特别确定了清除物的具体种类,并提出处置地点的要求。

9.堤内植被

潜在影响:施工占压或损毁堤内草皮。

措施与方法一:尽量减少施工占压或损毁堤内草皮,特别是人工草皮和草皮密集地。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需穿行红线外大面积草地时,应固定通道,减少红线外草地的损毁面积。

措施与方法二:大型构件安装和移动时,应避免损毁植物。禁止利用树木作为设备安装的临时支撑物。不得在人工草皮和绿化苗圃地进行施工设备的前期安装。

分析:根据以往类似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原有堤坡防护草皮损毁,多为施工中的人为损毁,因此特别提出了不得随意穿行人工草皮和草皮密集地的要求。在绿化树木保护方面,根据工程施工特点,特别提出不得用树木作为临时支撑物,不得在人

工草皮和绿化苗圃地进行施工设备的前期安装活动。

10.重点保护区

潜在影响:施工对珍稀水生生物的干扰。

措施与方法:在珍稀水生生物(如白鳍豚、江豚)保护区施工时,应注意对珍稀水生生物的观测,发现施工区江段内有珍稀水生生物活动时,应立即采取避让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渔政主管部门。

分析:护岸施工多有水下作业活动,某些施工江段目前仍可能有少数珍稀水生动物活动,因此专门提出对水生生物的避让措施。

11.环保对象的标识

潜在影响:对施工范围内环保对象的干扰或损害。

措施与方法一:在施工范围内下列保护对象地点,设立警示牌标识:饮用水取水口上游1000m处,下游100米处;排水设施;有施工活动的堤内草皮密集地;人工草皮;有水下施工活动的鱼类产卵场边界;施工范围内的堤内渔用水体;珍稀水生物(如白鳍豚、江豚)保护区。血吸虫疫区,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内的湿地和水深1m以内的水滩、浅塘和浅沟;生活饮用水源地。

措施与方法二:通知所有施工人员,遵守警示牌提出的警示要求。

分析: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区域特征,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保对象,设立警示牌,并指明设立警示牌的具置,操作明确,便于监督与检查。

三、结论

按照堤防工程环保设计和施工合同条款的要求,对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并根据堤防工程施工特点和区域特征,设计可行的堤防护岸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方法,使环保措施的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施工承包商按其施工项目和工序实施环境保护作业,有利于监理人员实施有效监理,有利于业主全面、规范化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指导书.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01.7.

2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技术研究.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01.10.

3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各堤段、标段年度系列).湖北长江招投标有限公司.1999~2001.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绿色环保;节能;建筑给排水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节能环保中节水主要技术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第4.1.2条明确指出“建筑节水系统应根据节能、卫生、安全及当地政府规定等要求,并结合传统水源的综合利用的内容进行设计”。节水设计除合理选用节水用水定额,采用节水的给水系统,采用好的节水设备、设施和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外,还应在兼顾保证供水安全、卫生条件下,根据当地的要求合理设计利用污、废水,雨水,开源节流,完善节水设计。

1.1确定合理的节水用水定额

用水定额是设计冷、热水给水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参数,用水定额偏大,导致供水设备、设施、管径均偏大,既耗水又耗能、耗材、占地。合理选用节水用水定额,一是避免了水资源和各方面能源的浪费,二是为设计人员进行节水设计提供了依据。

1.2 完善供水系统设计

1.2.1多层建筑的供水系统,应控制配水点处的水压。《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第4.1.3条明确指出“市政供水压力不能满足供水要求的多层建筑的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且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护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可见,控制配水点处的水压是给水系统节水设计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据实测结果,一个普通水嘴半开和全开时的最大流量分别为:O.42 L/s和0.72 L /s,对应的实测动压值为0.24MPa和0.5MPa,静压值均为0.37MPa,而普通水嘴的额定流量为0.15 L/s,以现仃建筑的61%水嘴超压计算,每年浪费约7 1 0万立方米的水。因此,控制用水点处的水压对节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热水供应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因为供水系统内水压的不稳定,将使冷热水混合器或混合龙头的出水温度波动很大,不仅浪费水,使用不方便,仃时还会造成烫伤事故。带有冷水混合器或混水水嘴的卫生器具,其冷热水供水上蓝力应尽可能相同。工程实际中,由于冷水热水管径不一敛,管长不同,尤其是当用高位冷水箱通过设在地下室的水加热器再返上供给高区热水时,热水管路要比冷水管长得多。这样相应的阻力损失也就要比冷水管大。另外,热水还须附加通过水加热设备的阻力。因此,要做到冷水热水在同一点压力相同是不可能的。只能达到冷热水水压相近,可在用水点采用带调压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用以保证用水点的压力平衡,保证出水水温的稳定,减少调温时浪费的水量,同时减少热水烫伤人的事故。

1.2.3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管道,保证热水系统的循环效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建筑热水供应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调查,各种热水供应系统大多存在着严重的水浪费现象。比如家用配水装置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后才能正常使用热水。因此,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筑物,必须设回水管道保证立管和干管中热水的循环。对于要求随时取得合适温度的热水的建筑物,则应保证支管中的热水循环, 或有保证支管中热水温度的措施,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使用热水时水嘴流出的冷、温水量。

1.3 选用节水设备和优质的管材、管件

据统计,我国城市自来水管道漏损率均高于10% 。主要原因是使用管材、管件、阀门等产品材质达不到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要求,加上安装、维护管理不到位。因此,减少管道漏损率是节水的又一重要措施。为了减少管道漏损,在工程建设中,应优先采用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管材、管件,管材和管件采用同一材质,以降低不同材质之问的腐蚀,减少连接处漏水的几牢,管材和管件连接采用同径的管件,以减少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另外还须加强日常的管道检漏工作。

1.4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

非传统水源指的是不同于传统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节水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雨水、中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雨水和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消防用水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活用水。

2 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的主要技术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能耗主要包括动力能耗和热能耗,供水系统全年3 6 5天都在使用,功率虽小,但消耗时间长,总体能耗是很大的。我国一年热水能耗折算为电耗约为175亿~245亿k W·h,今后还将继续上升。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是十分必要的。

2.1充分利用外网的水压进行建筑内部给水系统设计

外网水压、水量能经常满足用水要求时,应尽量利用外部给水管网水压直接进行供水。在外部管网水压不能满足整个建筑的要求时,则建筑物下部几层应利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上部可设置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供水。设计时,不能忽略外网能够提供的水压,不能因为设有水池,而放弃使用外网的可资用水头,这将造成能源的浪费。

2.2合理设计水泵运行参数

现在大多数建筑物的供水方式都是采用水池一水泵联合供水方式。在选择水泵时应选用高效、节能的变速水泵。变速水泵的应用可避免传统供水系统中按供水最不利情况计算所引起的水、电的浪费问题,达到节能的效果。在选择恒压变频水泵时,应注意消减恒压变频水泵无效扬程。同样,在热水供应系统中,随着水泵自控技术及各种监测仪表和新型感温材料的出现,循环水泵的运行也可采用变流量变扬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考虑在配水龙头处装设简易的水流指示器或在最远配水点处装设感温元什,把信号传递至循环水泵的控制系统,根据热水的不同配水工况命令水泵时停时转随机改变其运行参数,从而节省电耗。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比一般供水设备可节电20% ~40% 。

2.3循环水系统节能

建筑循环水系统主要包括:游泳池水循环处理系统、水景循环水处理系统、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循环系统。循环水系统选泵扬程普遍比实际运行扬程高出1~2倍,造成无效流量显著增加,增大功率;运转效率脱离高效区。因此其节能潜力巨大,可达到50%。在设计阶段应认真计算循环系统的阻力损失,不可像供水系统那样粗略估计数值,也不可搬用供水系统的估值经验。在选泵阶段也不可随意放大扬程。选不到小扬程泵时,可在管网中增加局部阻力损失使扬程相匹配,这样会比增加流量耗能少。

2.4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设置规模的确定主要指集热面积、储热水箱。若设计太大,太阳能系统经常半负荷运行,会投资回收期加长;若设计太小,太阳能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最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中。据统计,用电热水器洗澡的费用约为0.62元/次,而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费用仅0.31元/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节约电能的同时,也减少了燃煤发电废气的排放量。

3 结束语

节能环保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给水排水设计施工人员,应注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公民,应提高环保意识,节约用水;政府,应加强监管职能和引导职能,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对实施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环保工程普遍认同和支持,形成全社会节能环保的氛围,推动循环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3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污染治理的工艺设计、工程施工与污染设施运营管理;环境材料与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应具备高级实验技能、技术开发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等。因此实践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尤为重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教育平动协作为基础,校内科研训练平台,主要强化学生的科研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践的平台。

2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环境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重的课程体系建设。适时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合作教育等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和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并通过具体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渐次提升工程实践教育的理论。通过实施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最终建立“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合作教育—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的建设,在校内建设科研训练实践平台,在校外建设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2.1构建科研训练实践平台

以学校主导型的科研训练中心为平台,推行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科研助理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对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内容的深化和延伸,有助于提高本科基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实际的科研活动,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巩固、提高理论认知,是一个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提高过程。科研训练平台实现了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两年来的科研助理的推行,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论文5篇。科研助理的培养内容与目标主要是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实验技能培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训、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带科研助理2~3名,负责管理学生,安排学生实验工作,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时间参加科研工作。

2.2构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工程师教育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政府、环保产业园区及长期合作的企业进行建设,结合学生不同学期的专业课程进入不同的实践教育平台。

2.2.1以政府主导型的辽宁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推进合作教育培养计划

科技环境学院积极推进与辽宁省静脉环保产业园的合作教育项目,以共建辽宁省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项目为载体,在静脉产业园区内实质性投入建设基础研究实验室、中试车间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内容,打造环境工程类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照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该项目建成后,学院每年利用实践假期将大三的学生有意向的本科生和管理人员进驻中心,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合作教育。2013年暑期4名学生结合中石油辽化公司污泥资源化处理项目,进行实验方案的优化与设计,并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开始进入中试阶段,这项技术将要申请专利,对于有意创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过程完成其毕业前的创业孵化环节。

2.2.2以行业主导型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为平台,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依托江苏宜兴中国环保科技工业园环保企业集聚的资源优势,以学校和宜兴市联合打造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宜兴矿山环保研究院为平台,坚持“政产学研用”工程培养模式,积极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以企业化运营的模式联合打造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宜兴矿山环保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机会。研究院本身承担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污染治理项目、环保设备开发等具体业务,学生可以以研究院见习员工的身份实质性介入业务项目,促进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训练,服务环保产业,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该实践教育基地主要完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研究院工程项目,学生成立研发小组,利用毕业实习完成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专题项目开发、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等实践教学内容。例如,2009级的学生依托该实践平台进驻到北京某环保工程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了“IC+MBR组合工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设计”,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这个过程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工程人才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缓冲的平台,实现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

2.2.3以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校外长期稳定实习实训基地,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过程。在大学一年的一周认识实习,可以将学生派往的实习基地,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大学三年级的三周生产实习,将学生依据兴趣与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派驻到阜新热电厂、葫芦岛污水处理厂、山西大同、河北滦县多家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顶岗实习方式,参与废气处理、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各工段的实际操作,而且可以具体结合工程中的“小项目”,完成教师布置的专题设计和课程设计,使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参与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三个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在学生的时间学环节进行互补,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展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应阶段的时间任务。

3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构建

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相应的实践教学团队来保障。

3.1实践教学团队的构成

实践教学团队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教师共同组成。即校内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专任教师和企业具有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两方面。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是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将承担,工程实践专业课教学,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等任务。

3.2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1)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我们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和合作教育定点企业,通过挂职锻炼、合作培养等方式,有计划的选送相关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到中心定期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培训和企业生产实训,以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大对在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更多的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和培训。(2)改革教师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成果的考量。鼓励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3)学校要制定适用于企业人才的聘用制度,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并鼓励企业教师参与学校的优秀论文设计评选活动。

4结束语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4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在2006年按照全国高校环境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结合当地以及全国对环境类人才需求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于课程体系结构都有大幅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合理的培养方案实施几年来,我们为当地以及全国输送了几百名优秀环保人才,当然随着培养方案的实施些隐藏的问题也不断的显现,在这些问题出现后,我们及时调整,使之更合理更能够培养具有创新人才要求。本文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探讨了一般高等院校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环境类专业人应具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5

1.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1.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1.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1.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1.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1.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2.结束语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6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和实验讲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煤炭行业环境工程的内容,很难应对日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可以考虑在传统环境工程教学内容中引入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内容。通过课程改革,修订实验内容,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矿业环境保护的行业特色;特别是加强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实验内容。根据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不同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教学方案。最可行的方法是煤炭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验中将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科研课题或某一课题的若干阶段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科研资源的教学共享。把学校本科教学投入、“211”工程投入、“985”工程投入和环境工程系教师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开放,逐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向本科教学全面开放,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平台。为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教师承担的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的课题,积极探索将科研课题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给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依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高浊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研究》,将环境工程专业传统的混凝沉淀、地表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高浊度矿井水混凝沉淀、高铁锰矿井水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教学原理和内容,还补充煤矿矿井水的产生、排放和水质污染特征等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工业过程、工业污染特征以及工业污染防治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在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化学氧化-生物强化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将原来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教学内容改成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实验。这个实验内容的改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处理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区别,防止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程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水力停留时间、活性污泥比增长速率、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等参数选择,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业污水处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纳米RuO2/ZrO2-CeO2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及废水中的POPs》,将原来的COD分析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污水换成煤化工废水。这一实验内容的改变,使得研究对象由生活污水变成了受氯离子干扰严重的煤化工废水,让学生系统深刻地体会到了消解过程中沉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分光光度法的干扰,以及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从一个简单的COD测试实验思考到各种环境工程原理。此类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将矿井除尘装置、煤化工厂VOCs催化氧化分解装置和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装置引入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将煤矸石简单制砖的内容引入到固废处理与处置实验教学中;将头发中汞含量的测定引入到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将煤化工厂受污染土壤的气提修复装置引入到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中。通过这些来自于科研课题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开展实际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相关创新性实验

我校环境工程中心积极开展与煤矿区污染控制研究项目相关的创新性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的重要基地。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查文献、写调研报告等基础训练,大二和大三开展具体实验,大四开展成果总结训练,学习撰写结题报告并。我们的创新实验基本来源于科研项目,但是为了不给学生造成难度,又对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改变,基本都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面向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图1是典型的创新实验设计过程。先根据传统的混凝和沉淀实验,添加矿井水污染治理的内容,设计创新实验的第一个研究内容,即混凝沉淀处理矿井水。然后根据课堂讲授的混凝沉淀水力梯度(G值)的理论知识,将混凝部分扩充为多级搅拌混凝实验;根据浅池理论,将沉淀内容扩充为斜板沉淀池设计。最后将所有的内容合并起来,形成实验名称为多级搅拌+混凝+斜板沉淀处理矿井水的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下达的科研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并在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下,开发了用于实验过程的多套连续装置;独立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所涉及的实验参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工艺实验研究,并提交系统的研究报告。这些改革既为教师和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基础,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和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素质,既促进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含金量。

3大力建设企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