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班手工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1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2020(一)
幼儿升入大班,摆在他们眼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搞好幼小衔接任务,是大班阶段的任务重点。我们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认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认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幼小。为幼儿顺利过渡做好全面准备(这个准备不单有常识、身手,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单有语言、数学能力,还有规则认识、任务认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一、任务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意思,向往小学的生活,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具有主动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上学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提高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认识、任务认识。
4.下学期重点进行规则认识、任务认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任务重点与措施
1.退学前思想准备
通过游览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提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大班后期我们将得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真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大班幼小衔接计划。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幼儿智力游戏。
(4)加强和平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穷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玩水、不玩火、不玩电。其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大班下学期蒙氏数学教案。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执行培养幼儿的独立认识,增强独立处理题目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寄托父母和老师,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遇到题目和困穷自己要想办法处理。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药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幼儿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哪些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盒。敬重并监视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橡皮等其它学惯用具。
(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题目、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精确的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得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认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认识的培养。
(3)常识经验的积累:首先是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你知道计划。以语言区为重点,经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的资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个区域中进行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活动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便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字经验处理题目,提高幼独立思考题目的能力。
5.做好家长任务,形成教育合力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布幼小衔接任务的重要性。
(2)利用班级网站开设《幼小衔接论坛》,加强与家长的信息相易,家长们传布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任务,大班幼小衔接计划。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和责任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以及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有头无尾。
(3)利用家园反馈表、电话交谈、约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相易,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题目,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准确把握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体会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4)家庭中做好幼儿退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惯用品力求简便实用,小巧和平。
(5)向家长发放有关幼小衔接的问卷调查,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鼓励幼儿的发展。大班科学教案。
(6)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按时来园的良好习惯,在家里得当增加一些简便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
6.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相易,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三、上学期活动安排
九月份
1.班级网站建立“幼小衔接论坛”“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一位、老师一位)
2.评比活动:按时来园不迟到(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各班老师)
3.执行活动:美丽家乡——秋游采摘亲子活动(各班老师及家委会)
十月份
1.幼小衔接论坛:我不知道大班科学教案。“在家里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认识?”(家长一位、老师一位)
2.评比活动:我讲成语故事(提高幼儿阅读、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强胡普通话应用)(陈晓丽)
3.执行活动:走进小学看升旗(成彩霞)
十一月份
1.幼小衔接论坛:“幼小衔接,主要是能力衔接,您是如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家长一位、老师一位)
2.评比活动:“我行我塑”折纸大比拼(训练幼儿的视觉、触觉、疏通觉之间的配合.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活跃性)(吴燕)
3.执行活动:请小学生来做客。(了解小学生的作息,看小学生整理书包,我不知道衔接。观看小学生作业,与小学生进行相易。)(吴琼)
十二月份
1.幼小衔接论坛“幼小衔接,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意思?”(各班月论坛负责人)(家长一位、老师一位)
2.评比活动:一分钟大作用(在一分钟内进行跳绳、折纸、拍球、整理用具比赛,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懂得珍惜时间)(王璐)
3.执行活动:自己购物过“新年”(有计划、有条理地做事是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所必需的)(魏灵)
元月份
1.幼小衔接论坛:大班。“寒假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家长一位、老师一位)
2.到小学生家里去做客(了解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每位家长)
四、下学期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幼儿入园教育:最后一学期
2.主题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
三月份
1.家庭教育讲座: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
2.主题活动:我的小书包
(1)自理能力大比拼
(2)童心画语——幼儿电脑绘画展(各班班长负责)
四月份
1.班级网络论坛:在家如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2.主题活动:了解小学
(1)游览小学
(2)活动规则我知道
(3)制定双休日活动计划
五月份
1.班级网络论坛:孩子要如小学了,您准备好了吗?
2.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你做好准备了吗(小学教师走入幼儿园)
3.主题活动:小课堂
(1)小课堂(下课十分钟、班级公约、我的课间活动设计、一分钟可能干什么)
(2)袖珍画展示
(3)商议会:上课常规我知道
六月份
1.班级网络论坛:幼儿园小班英语儿歌。孩子良好的情感培养
2.主题活动:小学在等我
(1)“我心目中的小学”演讲比赛
(2)我喜爱的数学活动展示
七月份
1.班级网络论坛:孩子的养成教育
2.主题活动:我们毕业了
(1)排练毕业排练毕业典礼节目(全体教师)
(2)设计制作毕业证
(3)毕业典礼——梦想从这里起飞(全体大班成员)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2020(二)
一、目的
为了使幼儿更早的感受小学学习的气氛,更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活,我班从本学期开学初开始进行小幼衔接的内容,准备在一年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活动安排
1、参观小学
1)开学初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入学期间,带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感受小学学习生活的氛围,了解一年级学生开学初的表现。
2)下半学期再次参观小学,幼儿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小学生的学习常规,感受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变化,培养幼儿入小学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能力幼儿能够正确看书、写字、掌握握笔姿势,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专心听讲,专心做事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懂得简单的营养知识,知道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自觉喝水,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常规、规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有责任感,能够承受小挫折,有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做事,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和困难等。
3、为上小学打基础,学习简单的知识
1)学习数数:双数及单数数、倒数。
2)书写20以内数字,进行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3)认识钟表(正点、半点)知道一天的作息时间。
4)认识简单的汉字,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学习汉语拼音。
4、学前准备认识文具,学习整理书包。
5、咨询活动下学期末,请小学老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的情况,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咨询,建议家长做好哪方面的配合,帮助幼儿和家长平稳渡过过渡期。
6、小学生与幼儿座谈下学期末,请去年的毕业生来园与幼儿座谈,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进步,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
7、制作毕业纪念册收集幼儿在园的活动照片和家长的祝贺信,园内统一制作。
8、召开毕业典礼下学期末召开毕业典礼,发毕业纪念册,为幼儿在园的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班幼儿于今年九月份将升入小学,将成为光荣、自豪的小学生。幼小衔接工作已到最后阶段,在这最后一个学期里,我们将更有计划、有步骤更大力度地开展一系列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做好顺利进入小学的一切准备。
具体计划如下:
1、适当调整课程时间和种类,增加语言、数学、英语的课程和学科技能,上课时间逐渐延长到35-40分钟,多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多进行动口和动手的技能练习。
2、开展识字、拼音教学,并进行书写练习,加强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
3、调整户外活动时间,逐渐接近小学的上课时间和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让孩子尽量自由活动,10分钟后听音乐进教室上课。
4、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开展值日生工作、自己收拾书包、衣服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规则意识和完成任务的习惯。
5、加强普通话口语的练习,通过听故事、念诗歌、说绕口令等形式来提高幼儿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6、继续开展古诗阅读活动,进行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7、介绍小学的有关情况,要求孩子们在园活动时有规律、守纪律、有礼貌;
8、增加精细操作、手工编织等活动,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
9、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操作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0、通过日常教育,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1、适当布置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12、五月份开始,调整课室布置,模仿小学的上课模式,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2020(三)
幼儿升入大班,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学习阶段的教育重点。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重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所在。因此,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入点,家园合作是我们做好衔接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新教材为主要教育内容并适当搞好教学补充,以确保教育措施、方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幼小衔接,教师要当作重要任务,切实完成。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实施。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2、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3、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带幼儿去小学观摩,从单一的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可以涵盖到观摩小学的各种活动、环境布置、校舍面貌等,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幼儿向往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更进一步的培养幼儿入小学的兴趣。
2、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2
“能够根据课程开展和幼儿发展发掘各类家长资源,资源利用合理有效。”《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要领》的课程实施力,提出教师对家园社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能力。家长参与”,被视为幼儿园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有效积极的社会教育资源加以运用,如何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贡献者,加强幼儿的家庭教育,并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与活动呢?我班在实施开放式教育过程中,运用“家长老师进课堂”这一手段,使家园教育合力作用发挥更大,就此探索分享我们的做法和思考:
一、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建立班本家长资源体系
基于对班本家长资料的收集、研究,分析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推行“家长老师进课堂”之前,对家长们进行问卷调查,鼓励家长运用各自专业与特长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够弥补班级中两位女教师在某些领域知识的不全面性,更能结合大班下学期的走班活动,让幼儿更早的体验小学教师上课的走班形式。之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盲点确立教学内容,并帮组家长熟知教学进程,提供相应所需的教学材料,最后确立活动方式。
二、丰富园本课程,促幼儿全面发展
1、从“故事妈妈”到“图书漂流”
第一位报名参加“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的妈妈是一位“故事妈妈”,她是一位小学教师,自身在语言领域非常的擅长,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适合大班幼儿的绘本故事与道具,为我们“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翻开了第一页……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班本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并且能够经常专注地阅读图书。所以从两位“故事妈妈”的开放活动,我们自然而然的根据幼儿的需要顺水推舟展开了“图书漂流”活动。
所谓图书漂流,指我们会在每周五给幼儿进行图书漂流的活动,幼儿可以在教室的“书吧”内自行选择喜欢的书籍或是回家挑选家中的书籍来与班级中的好朋友们进行“故事大王”分享活动。利用双修日和平时的时间,幼儿可以在家中与家长共同亲子阅读书籍,利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讲述书本故事,在每周自己值日的当天来与班级中的好朋友分享故事。
在“图书漂流”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愿意与班级中的朋友一起讨论书本内容,也敢于在班中其他幼儿面前大胆运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这与《指南》中对于大班幼儿的发展要求相符。部分幼儿能够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讲故事的同时语言、表情都比较生动。
2、从“万圣节妈妈”到“巧手宝宝”
紧接着报名参与“爸爸妈妈进课堂”开放式活动的妈妈是一位手工达人,结合马上要来临的节日――万圣节,她决定利用幼儿园里常常见到的“扭扭棒”作为活动最主要的材料,结合万圣节主题,制作各类蜘蛛头箍、魔法棒、猫咪耳朵头箍等。通过幼儿自己的双手制作出自己在万圣节开放活动中能够使用到的万圣节道具。结合《指南》我们发现,大班幼儿能够用自己制作的作品来布置环境、美化生活,而在万圣节活动中正好能体现。
3、从“营养早餐妈妈”到“营养早餐我做主”
幼儿园的生活馆让幼儿爱上了生活,爱上了幼儿园,他们在生活馆自己做主包饺子、榨水果汁等。回到家中,班级中的小爱总是喜欢与妈妈分享自己在生活馆发生的趣事,在家也喜欢吵着闹着帮妈妈一起做家务,幼儿园的生活既影响着幼儿也在影响着家中的爸爸妈妈。
所以我们迎来了第四位“营养早餐妈妈”,小爱的妈妈告诉我们,既然孩子们都那么喜欢自己制作美食,这一次我就来做一次关于“营养早餐”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宝贝们回家都想要自己做主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营养早餐,所以从“营养早餐妈妈”我们引出了活动“营养早餐我做主”,根据幼儿的参与,我们共同制作了“营养早餐我做主调查表”,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搭配合理的早餐,并在表格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而爸爸妈妈们也在表格下方留下了自己对于此次活动的感想。
4、从“科学爸爸进课堂”到“PH试纸小作业”
相对于生活馆的有趣,科学馆更多地则是对于科学的探索,本班的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喜欢刨根问底,每次去科学馆活动,班级中的孩子们总是带着一大堆问题回来,美美爸爸关注到了这一点,报名参加了我们的“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成为了第一位走进我们开放式课堂的爸爸成员,还是一位科学爸爸。这位爸爸给小朋友们做了变色彩虹、小孔成像、反射四个实验。结合《指南》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寻找答案的同时常常能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到兴奋与满足。
而此次开放活动后,科学爸爸还给我们小朋友留了“PH试纸小作业”不仅让此次开放活动走进了教室,还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家中。
三、注重教育合力内涵,提升班级文化建设
1、刚开始时,许多家长认为给幼儿讲课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当他们亲临现场,才发现问题棘手,因为他们讲的内容孩子们不能理解、接纳。家长们主动请教老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写好教案。当家长成功地向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活动后,感触地说:“这种成就感是从来没有过的!”同时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下提高了,幼儿都非常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他们感到自豪,此次开放活动在伴随幼儿成长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2、教师作为此次活动的推动者,不干预幼儿的发展,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自主的进行开放式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关注活动,从而发现幼儿所需所想,及时进行跟进与推动。活动开展的同时,家长与教师做到及时沟通商讨课程,做到家园合作,增进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3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采取“最大差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一级一类幼儿园小、中、大班各1个,每班选取两名在学历、教龄、职称、专业等基本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运用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观察评估工具,〔2-6〕对小中大班幼儿进行观察,并用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能反映个体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与个性方面发展水平与特点的典型事件,共172件。
其次,研究者以描述、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分别向3个班级6名教师呈现在其带班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询问教师是否观察到并记录和分析过该事件,如教师有过观察记录,则分析其观察记录文本。
最后,研究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7-14〕结合观察到的事件和访谈结果,自编《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评分标准》(见表2),从记录的完整性、细致性、客观性和分析的深入性、准确性、客观性六个维度对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不适宜(1分)、一般(2分)、优秀(3分)。为验证评分表的信度,所有观察事件均由两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评分标准(见表2)单独评分,评分的内在一致性为84.2%。
二、研究结果
(一)教师未观察到大量典型事件
结果发现,6名教师平均有77.7%的典型事件没有观察到,其中区域游戏中未被观察到的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区域游戏就是孩子自由活动,就是让他们自己玩,只要不出安全问题,教师就不要去管。而且那些玩具孩子都会玩,也不要老师去教的”。所以,区域游戏时段教师通常不去观察幼儿,而是在活动室一角写教案、做手工或休息。有些教师也会“看”幼儿,但这个“看”不是以了解幼儿为目的的“看”,而是出于维持纪律和保障幼儿安全的“看”。教师“看”到的只是幼儿有没有遵守纪律,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与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则“视而不见”。
(二)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不足
研究者使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记录较完整
对于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教师基本能写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如班级、姓名、性别、活动区名称、观察时间、记录人等。这其中,70.9%的观察记录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描述,如中班Z老师对幼儿彤彤和浩浩参与活动区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时的选区、活动进行中的看书、活动结束时的收书行为都作了记录。29.1%的观察记录对事件叙述得不完整,忽略了事件的重要情节或后续进展。如小班X老师对阿仁与同伴玩“搭宝塔”游戏的观察记录描述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但对他们如何解决困难的情节却没有加以追踪。
2.记录不够细致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60.4%的观察记录描述都不够细致,主要表现为:只作了流水账式记录,笼统描述了幼儿先后干了什么,对体现幼儿发展水平的细节和活动的主要情节没有加以描述。如中班A老师记录了幼儿在美工区的剪纸活动,但只记下幼儿剪了哪些东西,并没有细致描述幼儿是如何使用剪刀的(是直线剪、曲线剪还是镂空剪)、剪的轮廓是否光滑、涂色是否均匀、活动的坚持性如何以及同伴交往情况如何等。只有37.5%的观察记录能详细记录游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关于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特征的细节。如,大班Y老师在对幼儿然然在数学区的排序行为的观察记录中,以画图的形式记下其三次不同的排序结果,对其排序依据的回答也作了简要文字记录。
3.记录不够客观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18.6%的观察记录中使用了大量主观性词汇,并对幼儿的想法、意愿等进行了猜测。如,大班C老师对幼儿玩多米诺骨牌游戏的描述中,出现了“配合得还不错”“玩的比较起劲”“很不乐意”等主观性词汇,还夹杂着猜测幼儿想法的表述,如“来回两次,觉得很好玩,不亦乐乎”。41.6%的观察记录使用到一两个主观性词汇。39.8%的观察记录没有使用主观性词汇或对幼儿的想法、意愿进行猜测。如,小班X老师对幼儿饰演“大灰狼”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了客观描述:“等到‘大灰狼’登场的时候,安安模仿‘大灰狼’的样子,一步一步慢慢走到门口,用手捏住鼻子,用低沉的声音唱起歌来。当他的‘尾巴’穿过门缝时,‘小兔子们’用门夹住了‘尾巴’,安安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喊‘啊!疼死我了’,说完就将‘尾巴’丢在地上逃走了。”
(三)分析观察事件的能力较弱
“观察”不仅要“观”,更要“察”,也即要用大脑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观察事件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判断或解释的过程。研究者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分析观察事件的文本进行评定,结果见表3。
1.分析表面化
在分析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时,仅有8.7%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的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其原因。有59.0%的事件分析停留在描述层次,或笼统的概括、总结层次,未进行深 入的分析。如,D老师对思思的撕纸粘贴活动的分析是“幼儿喜欢操作材料,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她在教师指导下,在作品空白处加上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装饰,作品饱满了很多。之后又给小动物涂色,使它更好看”。33.3%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出的操作技能的发展水平或特点,但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案例简析如表4所示。
2.分析不准确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3%是准确的。32.6%的事件分析不准确。63.1%的事件分析能部分指出事件所反映的幼儿特点,但存在一些错误。以Z老师对两幅幼儿作品的分析为例,见表5。
3.分析带有主观色彩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4%是客观的。70.6%的教师能够围绕观察事件本身进行分析,但会使用少量主观词汇进行描述。25%的教师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对幼儿的刻板印象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给幼儿“贴标签”,对幼儿有偏见,分析脱离了事件本身,主观词汇太多。案例简析如表6所示。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观察能力较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班级规模过大,师幼比较低
已有研究发现,随着师幼比由低到高的变化,教师关注到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个别幼儿,而不是模糊的“整体”幼儿。教师能够详细描述其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加。〔16〕本研究所调查的三个班级规模都较大(小班29人、中班39人、大班42人),均超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的规定。虽然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两教一保人员,但因幼儿园实行的是教师轮班工作制度,在实际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往往是一个老师面对所有幼儿。访谈中,园长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班级人数太多是制约教师观察幼儿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关注到每位幼儿。另外,因幼儿人数多、活动空间较为零散且开放度较高,教师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他们忙于“巡视”安全情况而无法细致、连续地观察幼儿。
(二)职前教育中缺乏对师范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访谈的6名教师中,有3名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她们在入职前未学习过任何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课程;有2名毕业于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只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学过一点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1名毕业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评价中学习过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以及观察儿童的方法。然而,这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幼儿行为观察课程。另外,目前高校授课仍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师范生只在短暂的见习、实习期和幼儿有过接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差万别的幼儿时,他们难以通过观察、分析幼儿来把握其个体发展水平。
(三)幼儿园缺乏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求教师写观察记录,但很少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园长会给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并将《观察记录表》发给教师。但因《观察记录表》操作性不强,教师拿到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记录和分析。《观察记录表》完成、上交后,园长和教研主任也并没有认真加以阅读,更没有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四、对策建议
(一)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师幼比
幼儿园班级规模应符合《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规定:小班20~25人,中班25~30人,大班30~35人。在执行轮班工作制度的工作时段内,要确保有一教一保人员在场。区域游戏时段最好两名教师都在场,合理分工,尽量保证观察到每位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以提高观察效果。
(二)职前教育课程中增设观察类课程
职前教育课程中除应开设学前心理学之类课程外,还宜独立开设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等课程。教师的授课要将理论讲授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让师范生去幼儿园观察幼儿并写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分析有关幼儿行为表现的录像和照片之类。
(三)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反复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了解幼儿在五个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园可为教师提供简便易行且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或指导,如,Samuel Meisels教授的作品取样系统就是了解幼儿个体特点的有效工具,它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部分幼儿园以及台湾地区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经研究发现确实能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NAEYC.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EB/OL〕.〔2013-10-15〕.http://naeyc.org.
〔2〕麦索尔斯,等.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M〕.廖凤瑞,陈兰姿,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幼儿园 教育管理应用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幼儿教育领域,是幼教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让幼儿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育教学,是幼儿能力素养得到培养的当务之急。因此,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以及提高幼教管理质量,已成为幼教界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信息化作为一种树立幼儿园品牌优势、提升教师素养、增进家园互动的有效手段,逐渐被引入到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中。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能力素养
现代幼教理论提倡注重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能够让每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而调动幼儿主体活动积极性,首先需要满足幼儿心理需要。幼儿作为学习的特殊主体,他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因此,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经验成为幼儿的基本心理需要。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本身就能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如在金山画王中,幼儿在完成一幅作品的过程中就能切实满足创造和成功的心理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在教师刻意的强调和要求下像完成一道数学题那样追求过程和逻辑,而是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幼儿随意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绘图工具进行大胆地创作;在小中班七巧板拼图游戏中,幼儿通过鼠标拖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拼图,不仅满足了儿童渴望触及电脑的认知需要,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活动后得到的直观评价,也能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适时的通过大屏幕播放或打印机打印进行展示和评价。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幼教管理质量
(一)优化幼儿安全管理
近年来,幼儿园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广大家长以及社会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在于幼儿的人身安全管理。为此,通过运用现代智能识别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幼儿园完全可以实现接送管理的安全考勤和幼儿一日生活的行为监控评价。
(二)建立数字化幼儿成长档案
运用红缨教育软件建立幼儿保健、营养档案。保健医生将幼儿每学期检测的身高、体重、视力以及入园体检的肝功、血色素、食物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等资料全部输入幼儿的个人数据库。输入数据后,软件会自动将幼儿的各项指标与该年龄应达到的常模指标相对照并自动生成评价,这样就可清楚地看到全园每个幼儿生长发育的情况。同时保健医生根据软件反馈的评价结果能及时告知教师和家长,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这一工作既省去了保健医生手工操作计算的时间,又对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一日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施保育工作提供了保证。
在一日生活和常规活动中,教师会及时地捕捉和发现幼儿鲜活和闪亮的行为,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及时地记载幼儿的行为作品、记录幼儿大型活动中的角色行为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评价。到大班毕业时,我们将为每位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的成长历程制作一份光盘,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孩子,让每个幼儿都能看到自己在幼儿园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足迹,这将是他人生成长中的宝贵资料。
(三)引领教师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是规范办学行为的又一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校长既要引领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又要加强师德建设;既要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增强业务素质,又要加强驾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另一方面要从发展的长远角度扎扎实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使之从教书匠转变成学者型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从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张嘴的“五一型”教师,转变成为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新型教师。就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来说,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坚持爱岗敬业、坚持关爱学生、坚持科学育人、坚持终身学习、坚持为人师表五个主要方面入手。
“爱岗敬业”重在培育教师对岗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表现出极大的教育教学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奉献自己的才华,开创自己育人的业绩;关爱学生”重在塑造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无私、无血缘关系的师爱“;科学育人”重在引领教师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培育人,将教师引领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我成长的学习方式上来,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改革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来抓,注重学生思维创新教学,注重课堂双向和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终身学习”重在教师们持之以恒地学习;“为人师表”重在塑造教师的人品、人格魅力,要引导教师明耻知荣,以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塑就自己良好的品德,经得住大千世界中的各种负面诱惑,言行堪为人师楷模。
规范办学行为非一蹴而就之事,还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保障学校工作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心志。只要心中的理想之灯还在闪耀,我们就能为校园撑起一片朗朗晴空。
参考文献:
[1]李燕梅. 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调查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02) .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5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苏州,215008)
【摘要】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访谈法,对6名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常常不能观察到幼儿的典型行为事件,记录和分析观察事件的能力较薄弱。可能的原因是,幼儿园班级规模过大、师幼比较低,幼儿园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未接受过关于观察的指导,幼儿园鲜有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等。据此,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缩减班级规模、职前教育课程中增设观察指导类课程、开展对教师观察能力的职后培训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 观察能力;幼儿园教师;幼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46-05
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在园一日学习和生活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并据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保证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都将“观察幼儿”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要求教师“能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全教协会(NAEYC)颁布的《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准备标准》则要求教师“了解系统观察、记录以及其他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方法”。〔1〕本研究试图对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采取“最大差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一级一类幼儿园小、中、大班各1个,每班选取两名在学历、教龄、职称、专业等基本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运用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观察评估工具,〔2-6〕对小中大班幼儿进行观察,并用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能反映个体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与个性方面发展水平与特点的典型事件,共172件。
其次,研究者以描述、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分别向3个班级6名教师呈现在其带班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询问教师是否观察到并记录和分析过该事件,如教师有过观察记录,则分析其观察记录文本。
最后,研究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7-14〕结合观察到的事件和访谈结果,自编《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评分标准》(见表2),从记录的完整性、细致性、客观性和分析的深入性、准确性、客观性六个维度对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不适宜(1分)、一般(2分)、优秀(3分)。为验证评分表的信度,所有观察事件均由两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评分标准(见表2)单独评分,评分的内在一致性为84.2%。
二、研究结果
(一)教师未观察到大量典型事件
结果发现,6名教师平均有77.7%的典型事件没有观察到,其中区域游戏中未被观察到的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区域游戏就是孩子自由活动,就是让他们自己玩,只要不出安全问题,教师就不要去管。而且那些玩具孩子都会玩,也不要老师去教的”。所以,区域游戏时段教师通常不去观察幼儿,而是在活动室一角写教案、做手工或休息。有些教师也会“看”幼儿,但这个“看”不是以了解幼儿为目的的“看”,而是出于维持纪律和保障幼儿安全的“看”。教师“看”到的只是幼儿有没有遵守纪律,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与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则“视而不见”。
(二)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不足
研究者使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记录观察事件的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记录较完整
对于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教师基本能写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如班级、姓名、性别、活动区名称、观察时间、记录人等。这其中,70.9%的观察记录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描述,如中班Z老师对幼儿彤彤和浩浩参与活动区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时的选区、活动进行中的看书、活动结束时的收书行为都作了记录。29.1%的观察记录对事件叙述得不完整,忽略了事件的重要情节或后续进展。如小班X老师对阿仁与同伴玩“搭宝塔”游戏的观察记录描述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但对他们如何解决困难的情节却没有加以追踪。
2.记录不够细致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60.4%的观察记录描述都不够细致,主要表现为:只作了流水账式记录,笼统描述了幼儿先后干了什么,对体现幼儿发展水平的细节和活动的主要情节没有加以描述。如中班A老师记录了幼儿在美工区的剪纸活动,但只记下幼儿剪了哪些东西,并没有细致描述幼儿是如何使用剪刀的(是直线剪、曲线剪还是镂空剪)、剪的轮廓是否光滑、涂色是否均匀、活动的坚持性如何以及同伴交往情况如何等。只有37.5%的观察记录能详细记录游戏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关于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特征的细节。如,大班Y老师在对幼儿然然在数学区的排序行为的观察记录中,以画图的形式记下其三次不同的排序结果,对其排序依据的回答也作了简要文字记录。
3.记录不够客观
在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中,18.6%的观察记录中使用了大量主观性词汇,并对幼儿的想法、意愿等进行了猜测。如,大班C老师对幼儿玩多米诺骨牌游戏的描述中,出现了“配合得还不错”“玩的比较起劲”“很不乐意”等主观性词汇,还夹杂着猜测幼儿想法的表述,如“来回两次,觉得很好玩,不亦乐乎”。41.6%的观察记录使用到一两个主观性词汇。39.8%的观察记录没有使用主观性词汇或对幼儿的想法、意愿进行猜测。如,小班X老师对幼儿饰演“大灰狼”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了客观描述:“等到‘大灰狼’登场的时候,安安模仿‘大灰狼’的样子,一步一步慢慢走到门口,用手捏住鼻子,用低沉的声音唱起歌来。当他的‘尾巴’穿过门缝时,‘小兔子们’用门夹住了‘尾巴’,安安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喊‘啊!疼死我了’,说完就将‘尾巴’丢在地上逃走了。”
(三)分析观察事件的能力较弱
“观察”不仅要“观”,更要“察”,也即要用大脑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观察事件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判断或解释的过程。研究者用自编评分标准对教师分析观察事件的文本进行评定,结果见表3。
1.分析表面化
在分析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时,仅有8.7%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的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其原因。有59.0%的事件分析停留在描述层次,或笼统的概括、总结层次,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如,D老师对思思的撕纸粘贴活动的分析是“幼儿喜欢操作材料,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她在教师指导下,在作品空白处加上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装饰,作品饱满了很多。之后又给小动物涂色,使它更好看”。33.3%的事件分析关注到了幼儿行为或作品所反映出的操作技能的发展水平或特点,但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案例简析如表4所示。
2.分析不准确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3%是准确的。32.6%的事件分析不准确。63.1%的事件分析能部分指出事件所反映的幼儿特点,但存在一些错误。以Z老师对两幅幼儿作品的分析为例,见表5。
3.分析带有主观色彩
在教师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中,仅有4.4%是客观的。70.6%的教师能够围绕观察事件本身进行分析,但会使用少量主观词汇进行描述。25%的教师会根据个人经验和对幼儿的刻板印象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给幼儿“贴标签”,对幼儿有偏见,分析脱离了事件本身,主观词汇太多。案例简析如表6所示。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观察能力较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班级规模过大,师幼比较低
已有研究发现,随着师幼比由低到高的变化,教师关注到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个别幼儿,而不是模糊的“整体”幼儿。教师能够详细描述其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加。〔16〕本研究所调查的三个班级规模都较大(小班29人、中班39人、大班42人),均超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的规定。虽然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两教一保人员,但因幼儿园实行的是教师轮班工作制度,在实际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往往是一个老师面对所有幼儿。访谈中,园长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班级人数太多是制约教师观察幼儿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大班额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关注到每位幼儿。另外,因幼儿人数多、活动空间较为零散且开放度较高,教师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他们忙于“巡视”安全情况而无法细致、连续地观察幼儿。
(二)职前教育中缺乏对师范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访谈的6名教师中,有3名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她们在入职前未学习过任何有关幼儿行为观察的课程;有2名毕业于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只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学过一点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1名毕业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评价中学习过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以及观察儿童的方法。然而,这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幼儿行为观察课程。另外,目前高校授课仍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师范生只在短暂的见习、实习期和幼儿有过接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差万别的幼儿时,他们难以通过观察、分析幼儿来把握其个体发展水平。
(三)幼儿园缺乏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求教师写观察记录,但很少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园长会给教师布置观察任务,并将《观察记录表》发给教师。但因《观察记录表》操作性不强,教师拿到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记录和分析。《观察记录表》完成、上交后,园长和教研主任也并没有认真加以阅读,更没有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四、对策建议
(一)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师幼比
幼儿园班级规模应符合《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规定:小班20~25人,中班25~30人,大班30~35人。在执行轮班工作制度的工作时段内,要确保有一教一保人员在场。区域游戏时段最好两名教师都在场,合理分工,尽量保证观察到每位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以提高观察效果。
(二)职前教育课程中增设观察类课程
职前教育课程中除应开设学前心理学之类课程外,还宜独立开设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等课程。教师的授课要将理论讲授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让师范生去幼儿园观察幼儿并写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分析有关幼儿行为表现的录像和照片之类。
(三)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培训
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反复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了解幼儿在五个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园可为教师提供简便易行且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或指导,如,Samuel Meisels教授的作品取样系统就是了解幼儿个体特点的有效工具,它在我国大陆地区的部分幼儿园以及台湾地区幼儿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经研究发现确实能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NAEYC.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EB/OL〕.〔2013-10-15〕.naeyc.org.
〔2〕麦索尔斯,等.作品取样系统: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M〕.廖凤瑞,陈兰姿,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格朗伦·英吉尔.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完全评估手册〔M〕.季云飞,高晓妹,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ELIZABETH F SHORES,CATHY GRACE.幼儿学习档案:真实记录幼儿学习的历程〔M〕.何厘琦,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BEATY JANICE J.Observing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child〔M〕.London:Pearson Education,2010.
〔8〕PATRICIA CLARK,GAYLE MC DOWEL.The developing child observation guidebook〔M〕.New York: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2006.
〔9〕SHEPARD L,KAGAN S L,WURTZ E.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s〔M〕.Washington: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1998.
〔10〕黄意舒.儿童行为观察及省思〔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
〔11〕沙曼,等.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M〕.单敏月,王晓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WARREN R BENTZEN.Seeing young children:A guide to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behavior〔M〕.Belmont:Delmar Cengage Learning,2009.
〔13〕王烨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14〕蔡春美,等.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大班手工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监控;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4.044
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社会对会计人才一直保持着旺盛需求,各院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合班上课、大班实习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并且,会计专业本身就具有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能力培养途径复杂,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等特征,因此,保障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尤为迫切。
1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内容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成立评估中心监控高等教育质量。①然而,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无法做到统一,且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应专门针对会计专业,探究其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根据控制论相关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可以分为保障体系与监控体系两大部分,②其中保障体系又由制度保障、资源保障两大要素构成,而监控体系则由质量标准、考核制度、监控系统、反馈渠道四个要素组成。在教学保障工作上,院校制定出台的《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行为,从制度上保障着教学质量。而在教学资源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院投巨资配置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会计专业实验中心、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进各种电子数据资源,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在教学监控工作上,会计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计划、实践环节安排等内容,且各课程也都相应制定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要求,重难点,学时分配等,这些都为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提供这质量标准。课程结束后,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除了笔试,鼓励采取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多种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而对教师则采取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教学成果评比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在监控系统建设上,在开课前强化对任课教师的选聘,选择具有相应教学能力与道德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对新开课教师可进行课前试讲,同时在开课前会检查教材选用是否科学、教学日历与教学大纲是否相符、教案编写是否合理,只有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才允许开课。在课中,则通过院系两级督导听课与检查、学生信息反馈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学动态,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而在课程结束后,则通过学生评教、考核结果检查等形式来对教学成果进行监控。在信息反馈渠道上,建立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院系领导、院系领导对教师等多条渠道,在形式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师生座谈等,以便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改进教学状况。
2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仍不相匹配。各院校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而这里谈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学与实验设施、实习基地等。虽然我院会计专业已经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实习软件未能及时更新,实验案例仿真度有待提高,且还未能结合税务、审计等开展综合性实验。在实习基地方面,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企业实习需求,还需加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更多优质实习基地。(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专业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而与企业实务相脱轨,导致教学工作与企业实务存在差异,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还有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进行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手段不合理,从而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3)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不科学。部分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未能瞄准其市场定位,导致其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能体现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特色。还有部分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时,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也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4)注重教学的事中监控,而忽视事前、事后控制。虽然很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也是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但这种监控未能起到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于,这些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注重了事中的听课与检查,而忽视了开课前的试讲、教学资料检查,以及结课后对教学工作的考核,缺乏一个动态的监控机制。(5)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仍然以试卷笔试为主,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现代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要求,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很难通过试卷的形式反映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很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亟待引入课程设计、课程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以便确切反映教学情况,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措施
(1)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必不可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教育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会计专业应该抓住时机制作更多电子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会计专业是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各院校应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开发更多的仿真性强的实验项目,更主动地联系企业,为学生进企业实习提供更多机会,以此锻炼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鼓励教师顶岗实习,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培养适应产业和地方发展的人才。③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都亟待变革,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更着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积极进企业顶岗实习,在实务操作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引入企业案例与实务,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3)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面向市场,是否适合市场需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各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时,一定要找准市场定位,培养目标要与市场岗位需求相一致。必要时,可以邀请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参与研究制定,首先可以分析培养的人才可以符合哪些岗位需要,然后分析各岗位分别需要哪些专业技能,最后再研究这些技能可以在哪些课程或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这样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才是科学的、符合市场需求的。(4)建立完整的、动态的监控机制。教学活动的监控机制应该是包括从授课前、授课中、课程结束后都进行的,动态的监控。授课前要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必要时可以采取试讲方式,同时还要对教学日历是否符合课程大纲、教学方案设置是否合理等进行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配备了高素质的任课教师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授课中,可以通过院系多级督导机制,采取随堂听课,教案检查等方式来掌握教师的授课水平。课程结束后,则可以通过课程成绩分析、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等方式来监考教学的成效。而动态的监控是指,监控的结果不是孤立,而是需要将监控结果与任课教师沟通,任课教师改进教学,在教学中再监控,这样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除了传统的笔试,在课程考核时有必要引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特别是对于实习等环节,可以通过实结、实习成果检查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同时,对部分课程采取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④综上所述,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提高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43-46.
②雍成纲,耿辉,杨自文.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13-15.
③刘平.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