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信息化; 学前教师; 学前专业学生; 态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蔡建东(1974—),男,河南汝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学前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更是将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信息化视为“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1]在学前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双重浪潮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

然而,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早期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对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利还是弊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少学前教师对学前儿童数字化学习抱有顾虑,担心信息技术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社会性、情感发展等具有负面影响。[2][3]学前教师作为学前儿童学习的主导因素,他们的这些担心,或对学前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应用效果,并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指导思想的落实。

所以,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深入研究学前教师以及即将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准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态度问题,并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纠偏”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样本

本文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其中专科层次人数336人,本科层次人数265人。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研究对象施测。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13份,有效问卷数601份,问卷有效率为98%。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

(二)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来自台湾陈儒晰、邱方晞《幼儿数字学习态度量表》,经过修订,该量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背景因素

个人背景因素包括被试的年龄、年级、在读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生源状况、拥有信息技术设备数量、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状况、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者培训的状况等。

2. 态度类

基于对陈儒晰、邱方晞《幼儿数字学习态度量表》的修订,态度类共有31题,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信息技术教学价值、个人信息素养、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4]每个维度3~6题,每题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

先用前三百个样本作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主轴法抽取因素,再以最大变异法转轴,结合碎石图和转轴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萃取为六个成分矩阵,即信息技术教学价值、个人信息素养、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六个维度。删去负荷量小于0.4的题目,量表变为26题,六个维度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6.117%。

3. 问卷效度、信度分析

取样本编号自301到601的被试用LISREL8.7作验证性因子分析,6因子方程的整体拟合指标见表1。根据温忠麟和马什赫伯特的做法,本研究选取了χ2/df、CFI、NNFI和RMSEA等几个拟合指数。其中χ2/df大于10表示模型很不理想,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小于2则表示模型拟合得很好;CFI和NNFI的变化区间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一般认为其临界值为0.9,大于0.9表示拟合得很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于0越好,临界值为0.08,小于0.05表示拟合得非常好。[5]本研究中χ2=596.160,df=284,χ2/df=2.099,CFI=0.96,NNFI=0.96,RMSEA=0.061小于临界值,表示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即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1 拟合指数

在SPSS中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考察其信度,经分析6个维度的?琢系数分别为:0.673、0.804、0.856、0.735、0.839、0.886,总量表的?琢系数为0.898。由此可见,量表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测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研究结果

(一)学前准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整体状况

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六个维度的基本统计描述值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园所行政部分的态度均值最高,为4.163,而个人信息素养的态度得分最低,仅为3.126。为了进一步确认各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六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均值差异非常显著(F=181.38,p

表2 各维度统计描述量

(二)不同组别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上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来考察个人基本状况对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差异。

1.不同年龄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本研究将年龄分为20岁以下(包含20岁)及20~25岁两组,见表3,为不同年龄区间的t检验结果。不同年龄学前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维度差异均达到显著,在其他维度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年龄因素t检验

注:*表示P

2.不同年级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本研究将本科、专科层次的学生依照不同年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其中专科和本科层次一年级为低年级组,本科层次二三年级、专科层次二年级为中年级组,本科层次四年级、专科层次三年级为高年级组,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来考察不同年级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显著性,见表4。不同年级组别学前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四个维度均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则无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高年级组的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中、低年级;低年级组的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年级组,高年级组的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年级;低年级组的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年级,高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中、低年级;高年级的未来就业影响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年级。

表5 在读学历t检验

3.不同在读学历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本研究将在读学历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学历学前准教师对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情形,见表5。不同学历层次在个人信息素养、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和未来就业影响上均有显著差异,且大专组得分相对高于本科组,表明大专学历的学前准教师对于园所行政部门实际做法以及对未来薪资的影响持正向的看法,在其他维度则无显著差异。

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本研究将家庭经济状况分为贫困、普通和小康等三组,运用单因子变数分析考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显著性,见表6,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和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维度有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则无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贫困组和普通组相比小康组更为认同信息技术的价值,在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维度,贫困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康组。

5.不同生源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按照生源状况,本研究将样本分为普通高中组、初中组和幼师组,因为考虑到初中组来源的学生只有两位,所以在此仅考虑高中组和幼师组两者的比较。其中高中组学前准教师486人,幼师组学前准教师113人。经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生源组别对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见表7,六个维度上两组的平均数均无显著差异。

表7 生源状况t检验

6.拥有不同信息技术设备数量的学前准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比较

本研究将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分为无、一种、两种、三种、三种以上等五组,运用单因子变异分析考察不同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显著性,见表8。在个人信息素养和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维度会因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不同而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则无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个人信息素养维度,拥有三种信息技术设备组的信息素养高于无信息技术设备组,拥有三种以上信息技术设备组的信息素养高于拥有一种信息技术设备组;在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维度,拥有一种信息技术设备组得分显著高于拥有两种和三种以上信息技术设备组。

7.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状况对学前准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影响

就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状况方面,本研究将样本分为从不、偶尔、经常等三组,运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考察不同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显著性,见表9。在个人信息素养维度会因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不同参与程度而有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则无显著差异。经事后比较检验结果可知,经常组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偶尔组,偶尔组和经常组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从不组。这说明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频率会影响学前准教师在个人信息素养上的态度,参与频率越高,对学前准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培养越有利。

8.参加讲座或培训状况对学前准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影响

就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者培训的状况方面,本研究将样本分为从不、偶尔、经常等三组,运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考察不同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差异显著性,见表10。对信息技术讲座或者培训参加程度的不同,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个人信息素养、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维度有显著差异,在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维度则无显著差异。经事后比较检验可知,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维度,偶尔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组得分显著高于从不组;在个人信息素养维度,偶尔组和经常组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从不组,经常组得分显著高于偶尔组;在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维度,偶尔组和经常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从不组;在未来就业影响维度,经常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从不组。

(三)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

本文选择皮尔逊积距相关来作六个维度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分析,见表11。可知六个维度两两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与其他维度之间均表现出强的正相关关系,个人信息素养与其他维度之间也呈正相关,但相对微弱。

四、结果讨论

学前教师既可能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者,也可能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阻碍者,学前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从统计结果看,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较高(均超过3分),这是令人鼓舞的现象。表明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态度上总体上持正向与积极态度。然而,研究也表明,学前专业学生的个人背景因素对他们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引导学前专业学生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正向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个维度的态度中,“园所行政部门与人员态度”平均得分最高(4.163),这与之前众多相关研究结论相同,[6][7][8][9][10][11]说明被试认为园所行政部门与人员的重视与否是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次高(4.017),表明被试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与培训对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被试将学前教育信息化推动期望重点放在了外在因素:园所行政推动与高校专业培养,而内在因素方面,“个人信息素养”维度在六个维度中平均得分最低,说明被试自我信息技术水平信心不足,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相对缺乏。

依据对“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t检验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不同个人背景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量表”的六个维度基本上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除生源状况外)。对于学前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价值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分别为:年龄、年级、家庭状况、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的状况。对于学前准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分别为:在读学历、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自我信息素养评价、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状况、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的状况。对于园所行政部门态度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为年级。对于学前准教师对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看法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为:在读学历、拥有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自我信息素养评价、每周上网时数、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的状况。对于学前准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为:年龄、年级、家庭状况。对于学前准教师未来就业有影响的个人背景因素分别为:年龄、年级、在读学历、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的状况。

不同年龄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和未来就业影响等层面差异均达到显著,而且年龄大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年龄小的学生。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她们对这三个维度的认识逐渐增强。

对于不同年级组别的学前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四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且在四个维度上几乎高年级组得分均高于中、低年级组,这与年龄变量上的结果总体上一致。即,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高年级的学前准教师更认同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和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对未来就业的正向影响, 也更注重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对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然而,在园所行政部门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上,也表现出低年级得分高于中年级组的现象,可能的解释是低年级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初学者,对信息技术这种新鲜事物的热情与期望较高,而在经过1~2年的专业学习后,受现实设备落差、信息焦虑、专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热情与期望有所下降所致。[12]而在年龄变量上没有体现出这种倒挂现象,与量表年龄划分略粗有关。

在读学历方面,专科生与本科生在个人信息素养、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专科生的得分均高于本科生。这说明,专科生在个人信息素养方面比本科生更有自信,在园所行政部门具体落实学前教育信息化方面比本科生有着更高的期待。有研究显示,本科学前专业的学生自认为与专科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理论素养,并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科研。[13]从这个角度看,专科生在这两个维度显著高于本科生,可能是专科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强的应用与实践取向。

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被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小康组、普通组、贫困组的平均得分依次增高,这与研究者之前的假设相反。但也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背景越好的青少年学生媒介参与行为越频繁。[14]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小康组学生因接触信息技术更为频繁,对信息技术的存在司空见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也就无更多关注,反之,贫困组和普通组的学生,因更为渴望信息技术,所以对于其在教学中的价值更为肯定和希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落实态度方面,贫困组因其自身可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相对不足,信息技术训练相对匮乏,更为寄希望于学前专业的信息化落实。

不同生源状况的学前准教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六个维度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学前准教师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并不会因高中或者幼师毕业背景而有所差异。

在拥有信息技术设备数量方面,信息技术设备数量拥有量多的学前准教师的个人信息素养高于拥有量低的,表明对于信息技术设备的接触程度会直接影响学前准教师的个人信息素养,拥有信息技术设备数量与学前准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呈正相关。被试在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方面也差异显著,且拥有信息技术设备数量与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得分呈负相关,说明拥有信息技术设备少的学前准教师,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更多寄希望于园所行政人员教育信息化落实方面。

学前准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方面会因参与信息化实践的程度以及参加信息技术讲座或培训的多少而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经常组和偶尔组的得分在此维度都大于从不组。一般而言,学前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最主要渠道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然而研究表明,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培训也是学前学生正式和非正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学前专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环节适当增加学前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机会,并多组织信息技术讲座与培训。另一个方面,这一研究也反映出对学前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应仅停留在信息技能方面,而应重点考虑如何建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智能方面。[15]

另外,参加信息技术讲座与培训的多少在学前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园所行政部门落实态度、未来就业影响等维度的态度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参加讲座与培训的机会越多,这些维度的平均得分也越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讲座与培训对于促进被试的众多学前教育信息化态度的正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当引起园所与学前教育院系的重视,把以在职为主的学前教师教育信息化讲座与培训工作适当提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阶段开展。

从六个维度的相关性来看,个人信息素养和其他五个维度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说明学前专业学生个人信息素养的自我陈述态度只在一般程度上影响其他五个方面的态度。学前教育专业落实态度和除个人信息素养外的其他四个维度相关性极高,说明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期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他们提供教育信息化必要的设备、课程与培训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期待园所行政部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上有所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和除个人信息素养之外的其他四个维度的态度相关性较高,说明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如何看待信息化教学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四个维度的态度。其中信息化教学价值和园所行政部门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学前专业学生越认可信息化教学的价值,他们同时对园所行政部门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期望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2012-03-13)[2013-03-01]. 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 方郁琳. 幼儿与电脑:优势?劣势?[J].空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7):93~116.

[3] 方颢璇. 幼儿用电脑好不好?[J].幼儿咨询,2003,154:2~10.

[4] 陈儒晰,邱方晞.幼儿教保人员的幼儿数字学习态度之研究:以幼儿保育系学生为例[C].南台湾幼儿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美和技术学院幼儿保育系,2007.

[5]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186~194.

[6] Barker,P.. Using Intranets to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9,(1):3~10.

[7] Cassady, J. C.. Student and Instructor Perceptions of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Aided Lectures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ours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98,(2):175~189.

[8] Dewhurst,D. G., Macleod, H. A., Norris, T. A. M.. Independent Student Learning Aided by Computers: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o Lectures? [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0,(3):223~241.

[9] Novak, J. D.. Meaningful Learning: 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Con Conceptual Change in Limited or Inappropriate Propositional Hierarchies Leading to Empowerment of Learners [J]. Science Education,2002,(4):548~571.

[10] Sloane, A.. Learning with the Web: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in A Learn Environment [J]. Computers & Education, 1997,(4): 207~212.

[11] Ward, M., Newlands, D..Use of the Web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J]. Computers & Education, 1998,(2): 171~184.

[12] 陈儒晰,邱方晞.台湾地区幼儿信息教学应用现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8):13~15.

[13] 陈静静:关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问题的思考——以学生的视角[DB/OL].(2009-10-26)[2013-03-01].http:///details?uuid=239aeb89-1248-1000-a9b9-9080f0bd7b52.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培训、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职工是幼儿园发展的主体,是提高保教服务质量的主导力量,师资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师资培训对幼儿园的生存、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形式、内容单一,为了培训而培训,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使培训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培训经费的最大效能,增加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学前教育中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合理利用经费,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学前教育中心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对各岗位人员的全年学习培训次数、外出学习、园本培训情况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规定管理人员每年必须外出培训一次,参加本地内部培训每年至少二次;骨干教师两年外出培训一次,参加本地内部培训每年至少三次;保教人员三至四年外出培训一次,参加本地内部培训每年至少四次。二是规定凡需要外出学习的人员必须先提交书面申请,由学前教育中心领导、社区培训主管部门领导签字(省外培训需由社区领导签字)后,方可外出。三是规定每次外出学习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四是规定凡外出学习人员学成之后需在半月之内,向学前教育中心业务部上交学习体会或观后感,否则不予报销学习费用。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学前教育中心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的性质从原来的个人行为上升为有组织有规划的集体行动,不断扩大了培训层面,让更多的人得到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杜绝借学习之名游玩、学的多用的少、学习走过场等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培训经费的实际作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活动,实现培训辐射效能最大化

园本培训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职工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中心结合单位实际创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活动。一是开办授课讲坛。学前教育中心规定凡是外出学习的人员必须以授课讲座的形式在学前教育中心范围内进行专题培训,以达到个人学习多人受益的培训辐射效果,形成以点带面的培训格局;二是开展管理人员经验交流活动。学前教育中心针对园所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老园长传、帮、带的作用,通过以老带新促进新人的成长,增进园所间的沟通和了解,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三是资源共享带动培训工作。即利用少年宫部分艺术教师到幼儿园教学的有利时机,让幼儿园里的教师担任助教工作,通过伴读、助学的方式达到培训师资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保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四是开展基本功训练活动。即把岗位练兵活动贯穿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组织优质课展评、区角活动观摩、环境创设评比等练兵活动,激发职工学知识、练本领的热情,并积极将学习内容应用于工作实践,努力养成自我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五是开展每月一练活动。每月选择各岗位一到两项常用专业技能,有重点地进行培训、指导和练习,并检查考核,让教职工在工作中边学边练,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轻松学习,体验成长。六是发挥课题攻关作用,以教研带动学习。即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教科研会议,积极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教研培训,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职工广泛讨论与交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实现共同提高。七是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开通学前教育网站,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按照从建设到应用,从分散到整合,从封闭到开放的思路做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工作,为广大职工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多样的园本培训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并将专业理论与技能适时地融入到了实际工作中去,使职工能更快、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有效提升了整体保教质量。

三、找准“最近发展区”,扬长促短实现培训实效最大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训工作也是如此。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明确培训的对象是谁?原有的专业水平如何?应该做哪方面的培训?要采取怎样的培训方式?要起到一个怎样的目标效果?学前教育中心认真分析各岗位人员的实际现状,将保教人员分成三个层次的梯队,切实分析每个梯队成员的实际水平,针对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培养计划,扎实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突出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实用性。如:新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在对学前教育工作和日常教学的组织都缺乏了解。学前教育中心一方面以理论学习的方式组织她们学习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让她们体会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通过讲座、听课、观摩活动等形式让她们学习日常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同时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让她们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成教育行为,尝试运用专业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随笔、观察记录等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针对骨干教师,学前教育中心通过压担子和专业引领的方式,重点做好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她们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针对骨干教师的专业特长做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使她们的专长在工作和教学中充分得到彰显,帮助她们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分层培训管理模式的建立,使学前教育中心的培训工作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实现了培训效能的最大化。近几年,学前教育中心共有百余论教师的论文在局级以上的比赛中获奖,09年在河口、孤岛、仙河三社区职工职业联赛中,学前教育中心获得了幼儿教师前9名、保育员第一、第三名的好成绩。

四、专家引领,实现受益层面最大化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师 培训 改革 “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82-03

一、改革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大力度建设规范优质幼儿园的同时,加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同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即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教师培训工作具有示范引领和促进改革的重要作用。为加教师培训质量,2011年、2012年相继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简称《国培标准》),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与“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共同为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2012年学校通过教育部评审会答辩获得“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标志着该校幼儿教师培训水平迈向国家级行列,在培训规模、培训质量、培训辐射等方面,进入了跨越式大发展时期。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该校实施“国培计划”幼教类项目的培训人数逐年大幅增长,各类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达上万人,参训幼儿教师遍及广西区内外,培训影响扩大到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培训数量剧增与培训品质提升,怎样相得益彰,需要研究、革新、改进。

二、改革举措

以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为契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着力进行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改革。由校长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做好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组织团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和《国培标准》(以下统称“标准”)等相关政策精神,研究幼儿教师培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并提出“举全校之力办国培”,以保障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落实和推进。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努力规避主观臆测,力求思路明晰、目标明确、成效明显。本着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导向,该校将问题意识、任务驱动、理实结合等策略贯穿培训全程,扎实推进改革。

(一)调研分析、针对需求制定目标。幼儿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参训者发生积极变化,并使参训者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有效提升,因此,调研分析是重要前提。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气质类型学员的培训需求,使培训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围绕“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的培训内容、期待的培训特点、期待的培训形式、期待的研讨话题、期待的自身变化”等方面在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常规调研,还专门组织项目人员到区内外优质培训院校(机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适时通过实地回访、网络回访等方式与往期学员交流,使幼儿教师培训改革获得重要的基础信息。

以调研分析为基础的培训目标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例如,关于专业能力方面,面向幼儿园骨干教师,侧重加强其保教能力提升;面向幼儿园园长,侧重加强其管理能力提升。等等。制定适切的培训目标,为培训实施找准着力点。

(二)探索创新、分层分类实施课程。针对幼儿教师四个阶段(准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成长规律、三种类型(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一线教师)岗位特点,探索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将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在实施课程中进行整体研究。

以幼儿园园长培训为例。通过改革研究,形成了幼儿园园长“五力”课程(见图1),切实促进了园长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幼儿园经营与管理力、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园本研究领导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力;构建了“课堂+现场”培训模式,将专家讲座、现场诊断、案例剖析、情景体验、跟岗研修、“工作坊”研讨、“园务会”观摩分享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在同一时段平行开设不同课程、提供“课程菜单”由学员“自主选学”,有效加强园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落实了“实践教学”达到50%的“标准”要求(见表2),将“学、思、行”有机结合,实现理实双向促进。

(三)整合资源、线上线下专业引领。具体如下: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整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学校认真遴选区内外优秀的高校专家、一线行家,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双导师团队”,通过“导师工作坊”,在训前、训中、训后对学员进行全程指导。导师们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时探讨问题和对策,为每一期培训班“把脉”“问诊”并“开处方”。以幼儿园园长培训“观摩园务会”为例。经调研了解到园长们普遍希望加强园务管理水平,如何通过培训得以落实?专家团队集体备课提出在集中培训阶段“观摩园务会”的设想,该活动由一线行家所在的研修基地幼儿园组织开展,由高校专家参与共同评议,学员在观摩过程中记录优秀园长如何把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环节、如何调配资源、如何把握时间等,并适时参与讨论,在真实情境中直观学习,效果很好。集中培训结束,学员们学以致用,借鉴组织本园的园务会,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导师适时交互探讨,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

其次,加强数字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自2013年至今,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项目,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全面上线,其中“课程教学”作为整个平台的核心,包括课程基础信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互动答疑、教学评价与评测、课程组织与管理、辅助教学工具等6个子系统,配合幼儿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开设了756个网络课程个人学习空间,开发建设了3大类21种线上线下职前职后共享资源库。平台资源库为学员集中参训、在岗研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运用于训后跟踪,指导参训教师根据“双导师团队”的“任务单”,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资料阅读、视频观看、问题提交、互动研讨等活动,通过文章、评论、论坛发帖回帖、视频答疑等方式,参与导师辅导和同伴交流,为幼儿教师训后自主研修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基地资源整合。与优质示范幼儿园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校、园共同研究打造培训专题,为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营造开放、合作、实践、共进的良好生态。

(四)优化管理、文化自信激发后劲。优化管理有助于将纷繁庞杂变得有序高效。学校以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为主,从培训管理现状与问题入手,梳理培管理流程,改革培训管理机制。先将项目申报、答辩(竞标)、修订、实施、评价等各个过程环节逐一梳理,建立完善培训管理常规体系,包括培训申报立项体系、培训课程实施体系、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等,使培训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实效化;再由学校幼儿教师中心统筹规划,发挥“中枢”作用,指导系部积极参与,通过“四个统筹”,即统筹培训项目设计、统筹项目招投标、统筹项目实施、统筹项目督导评估,使该校幼儿教师培训由幼教中心“一枝独秀”转向全校多系部参与的“百花齐放”态势,更好地应对幼儿教师培训日益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优化管理还应将文化自信建立融入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持,因此重视幼儿教师精神成长也是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注重“动之以情、育德育心”,用学员自身或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来诠释师德师爱,用各地民族民俗分享来拓展教育视野,用“大爱”校园文化来引发积极情感,将幼儿教师培训打造成为专业学习之旅、情感融汇之旅、文化交流之旅。通过培训,幼儿教师对国家、民族、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建立积极的认同感,以文化自信带动专业自信,避免盲从跟风,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成效

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多方共赢。

(一)“授鱼亦授渔”促进学员专业成长。从集中培训结业汇报来看,通过学习借鉴、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学员的研修日志、教育案例、师德故事、培训简报、研讨课展示等,均反映出较好地掌握了正确理念和基本方法。可视为“授鱼”有成效。从训后网络平台交互来看,学员面对实际问题更具客观和理性。从追踪回访调研来看,学员比训前更善于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员们表示,培训让自己在教育理念、策略、技术、资源利用和工作心态等各个方面获益匪浅,在集中培训时、回到岗位上,自己都对幼教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好的思路以及更快找到支持途径。这可视为“授渔”有成效。传统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似乎有非此即彼之意,我们尝试重新理解并将“鱼”与“渔”并列考虑,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授鱼”的直观作用与“授渔”的长效指导,显得更为必要。

(二)“构建共同体”促进研修基地提质。作为幼儿教师培训“理实一体化”的重要联结点,研修基地为幼儿教师实践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近百所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以“构建共同体”来合作共进,高校专家入园指导学员,也同时指导基地园,基地园优秀教师加入“双师型”导师团队,也同时引发自我学习。在边合作边提升的过程中,研修基地的办园管理、保教水平、师资队伍、儿童发展、园所文化等均得到加强。

(三)“研究式培训”促进学校跨越发展。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带来培训满意度高、培训受益面广、培训影响力大的显著社会效益,也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学校在广西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匿名评估中多次获得同类项目排名第一,连年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以科研课题和项目带动培训的“研究式培训”,在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项目研究先后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论文57篇、调研报告1份,核心成果《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专著得到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为“国培计划”项目及相关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成果推广到国内100多所同类院校和幼儿园的实际应用当中。“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课题关于广西幼儿园教师队伍调研的成果,为广西教育厅进行幼儿教师政策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提供了决策支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关问题研究成果为自治区政府采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办法》。

目前,实施“国培计划”项目、打造幼儿教师培训“新强优”品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后续将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作用,进一步推动广西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总之,幼儿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大项目,基于“标准”视阈、以个案为例来研究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有必要性和可借鉴性。今后还可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探索更具普适性的幼儿教师培训策略,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专业化界定与专业化水平提升、培训成果的学术提炼、培训追踪研究的信度效度检验等,均有待加强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2]闫寒冰,魏非,李宝敏.教师培训发展现状及发展线路图――从“国培计划”的实践误区说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3]袁旭,李艳荣,张文军.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5

2000年,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我们紧抓机遇,成功创办了一幼附属实验园(以汉英整合的双语为特色,现在也成为市级示范园);2002年为推进学前教育向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延伸,建立了零点早教培训中心;2007年1月顺利接收了东城区职教中心附属幼儿园;2012年接手魏家分园。5个机构现共有教职工200余名,幼儿1 000多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现代化手段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实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现代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园积极营造园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营造学习与探究的园所氛围;打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团队;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的自主学习,促进了4个园的特色课程建构。

一、打造信息化教师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

一幼在多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氛围,优化环境,为队伍的成长搭建多样的平台。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且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干部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为止,幼儿园配备了电子白板、触摸屏电视、实物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为教师提供专门的计算机备课室;为幼儿配备了综合电教室、点点游戏室,在其中设有幼儿可操作和使用的小计算机、读卡式试听机,幼儿可以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听故事、音乐等。各班配套了可连接计算机的触摸屏电视、可插卡式录音机、相机,以便教师教学及幼儿区角活动时随时使用。

1.新技术的培训与使用,提高教师学习、分享意识

仅有硬件支持是不够的,如何让教师们熟悉这些信息化工具同样十分重要。学期初,我们为每所幼儿园聘请了专职的电教教师,教授电教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专业技术。其中不仅有针对教师的培训学习,还为幼儿园各个岗位提供了专门的指导,在教职工中普及使用方法,使他们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

我们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为教师们创建包含教师教学案例、课件的资源库,在电教教师的帮助下,班级所有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电视等设备组织教学。

通过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教师们不再满足于通过制作课件、Flash、PPT等开展教学,而是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信息技术逐步和传统教育有效对话?信息技术怎么用更容易被低龄孩子接受,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哪些多媒体手段能够服务于幼儿园教学,促进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利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我们几个园所采取开展一些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做法,力求将视、听、讲、做相结合,给孩子多感官的刺激,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满足幼儿视觉、听觉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为教师搭建平台,相互观摩,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师团队。

2.交互式白板技术提高师幼互动能力

电子白板的使用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幼儿园为各班配备了电子白板,对园所教师进行整体培训,提升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与幼儿进行教育互动的水平,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践,教师们使用整体聚光、放大缩小、拍照、拆分、填充、幕布提示、保存及自动加页、连线、镂空、遮挡等14种方法、20多个技术策略为幼儿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知识变为形象化,将枯乏的知识变得更有趣味,促进幼儿更加自然地学习。

3.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提升教师的资源利用能力

教师们对于课件的制作已不满足于简单的PPT,而是将精心的设计和教学目标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课件《小蚂蚁坐大船》是为辅助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儿歌仿编《小蚂蚁坐大船》而制作的,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课件分为三部分:学一学(学习儿歌)、想一想(思考儿歌最后一句中“大船”的替代物,解决仿编的重点及难点,并让幼儿理解儿歌中“大”与“小”的对比关系)、编一编(仿编儿歌)。在想一想及编一编环节中都可完全由幼儿操作,让信息技术与幼儿更多地互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更好地对话和融合,提高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4.构建网络互动平台,让家园沟通更加深入

生活方式的快节奏使教师观念在不断转变,把向书本学、师傅学逐渐拓展到信息渠道,教师们用微信、短信平台、微博、博客、校友录、邮箱、班级网页等多种途径和家长沟通。

有了便捷的方式,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尽可能挖掘这样的交流平台,每名教师都根据自己班上家长的沟通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交流方式,利用信息平台让家长们更了解幼儿园、班级的动态情况,家长们也通过信息手段交流、分享育儿的心得、经验。

经过长期深入的学习、实践和幼儿园的精心打造,目前几个园所的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市、区、园级骨干教师全都具备了较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20个班级使用校友录,65%的班级使用微博和家长互动,50 %以上的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同时使用微信等手段加强彼此的交流。

计算机专职教师多次参与全国、市、区级课件、论文评比,均获得好成绩:张晶老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荣获国家特别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李雪、谷雨、于杨、孙维、李爽、肖文惠等教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论文先后荣获全国评比一等奖和市级评比一、二、三等奖。

二、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激发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丰富了孩子多种感官体验,通过教师的巧用设备,还促使每个孩子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1.让声音伴随,变被动为主动

在绘本《小老鼠漫长一夜》中,老鼠因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不敢独自入睡,绘本中仅仅是几个象声词“呼呼”“滴滴答”“ 呜呜”等呈献给大家,教师把风声、雨声、猫头鹰的叫声等制成音效放入课件,当这些声音出现时,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活动,让中班幼儿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老鼠害怕的心情和这条贯穿全文的情节线索。

此后,教师选择适宜的动画片给中大班幼儿观赏,尝试运用连续、重复、定格、消音、为动画片配音等策略请孩子们为动画片配音,把原本枯燥的复述对白变为主动参与,孩子们观察着画面的变化,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发展,通过对话和利用道具发出的各种声效实现了有效学习。大班幼儿在配音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还争相为小班弟弟、妹妹现场配音,调动了他们模仿的欲望。

2.让作品清晰,变等待为投入

我们针对中大班幼儿开展了“小小新闻发言人”活动,在活动前,孩子们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使用触屏电视进行操作,不仅比以往一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小朋友看更吸引大家,而且激发了孩子们把已知经验与同伴分享的热情。由于我们的触屏电视安装位置适合孩子的高度,所以每个“小新闻发言人”都能独立操作。

在大班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将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与伙伴分享,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其中一名幼儿在纸上画了数字4和汉字川,当知道是因为不会写汉字川而想出的办法时,孩子们更认同他节约时间的做法。

触屏电视使孩子们更加有条理、自信地表达,更为大家交流对动物的认知经验提供了新的方式,促进了孩子们有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

3.让情景回放,一言堂变群言谈

教师使用DV拍摄现场,把原来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幼儿自主发现同伴优点的媒介。由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再加上DV的重放,为幼儿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孩子们在活动区收拾玩具的情境用便携式DV摄录下来,不仅帮助孩子们及时回忆起游戏后的情景,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理清、总结出整理玩具的方法,将小朋友分工合作的好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拓讲,在调动起小朋友讲述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幼儿学会了讲话要有重点、有中心。

中班小朋友在“小熊请客”表演游戏中借鉴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经验,为自己设计了孕妇装和新台词,小动物们也随之改变了情节,把狐狸带到了小熊家。教师及时用DV拍摄,并通过播放再现,让孩子们灵光一现的创造性表演成为同伴们学习和评价的依据。

在各个区域,我们投放了一些多媒体设备(录音机、照相机、便携式音箱等),让孩子自行记录游戏。小朋友享受在建筑区为自己搭建的动物园拍照;熟练使

(下转页)

(上接页)

用便携式音箱为其他班级幼儿巡回演出;用录音机把和小伙伴在语言角编出的新故事分享。教师把孩子们的各种作品(照片、音像)放在每位孩子的档案夹中,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

4.让设备巧用,难题迎刃而解

随着信息设备的普及,教师们在设计活动时都会借助信息设备来完善教学,但是不是使用设备多多益善?如何巧用多媒体设备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甄别,恰到好处地使用。作为教师,把握住每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孩子们关键经验的获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我的脚有多大”中,教师给孩子们一个挑战:用一根吸管量自己脚的长度。怎样让孩子们更加容易分享彼此的测量方法?在预设这个环节时,教师使用便携式DV,在实际活动中将幼儿真实的操作过程拍摄后及时用电视屏幕进行观看和分析,在DV的现场拍摄和播放中,孩子们一次次发现、修正伙伴的方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感受和掌握严谨、准确的概念。直观的动态画面分享给孩子们带来了认知冲击和视觉体验,孩子们通过辅助手段了解他人的测量过程,分享彼此的测量方法,较为轻松地获得了需要掌握的关键经验。

三、支持园所课程建设,搭建课程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不但促进了教师和幼儿的发展,还促进了我们一园四址的特色课程建设。

1.在艺术活动中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丰富感知体验

例如:在本园的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传统的美术活动:折小狗。在过去的折纸活动中,教师通过逐步示范,来引导幼儿按照步骤统一学习。如今,通过摆拍、跳帧的设计,用一段原创折纸动画完整连贯地再现了折纸的每一个步骤。动态的展示帮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了折小狗的三个重要步骤,很快掌握了对边折、对角折等技能。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艺术的关键要素更好地被孩子们感受、掌握。

2.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更直观立体呈现教材

在双语教学中,通过电子白板的使用,在故事课件的准备过程中,利用照相、调整大小等工具,尽量将故事画面做成有遮挡关系,直观立体地呈现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在故事On the bus中,笔者把车门做成一半镂空、车窗全部镂空,因此,在演示Daddy mommy baby上车时特别真实,这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get on/get off the bus(上/下车)。

电子白板的使用让第二语言的课程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词汇。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选题;写作;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作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与职业类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时,格外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日前举办的校级第九届赛事为例:2012年12月,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项目,全校共申报213项,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立项工作,2013年3月,作品开始进入评审阶段。作为立项项目指导教师与项目成果评审教师,笔者参与了该校级赛事的整个过程,拟以社科类学术作品参加该赛事的态度、行为等过程情况及提交参赛作品和评审结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训练能力做一些实证性系统探索,以窥“挑战杯”竞赛活动意义之一斑。

既往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研究,可分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两大类。从理论验证性文章来看,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动宏观概述性分析较多,涉及微观具体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分析较少;宣讲本学院或本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开展状况论文较多,对比分析高校间相关论文工作较少;笼统阐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论文较多,针对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类型区分相关论文较少。实践调研类论文又可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整体运作情况的聚类分析。另一类是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中心进行的科技作品竞赛或活动的宣传性介绍,这一类论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讲或表彰,对竞赛或活动自身存在的问题鲜有涉及。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以微观性的某类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并结合某具体高校实践性竞赛活动为分析载体进行探究性研讨实有必要,且能为竞赛或活动的质量提升起到动力推动作用,此点亦是本文写作的重要逻辑原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所涉问题过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非有三:一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选题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写作的过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质量。

一、对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选题

选题决定了课外学术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有论者指出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大连海洋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专项为例,所有62项作品涵盖学科包含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专项要求的所有类别。具体而言,62项作品里,哲学类作品3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4.8%;法律类作品6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9.7%;经济类作品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6.5%;管理类作品11个,占所有类作品的17.7%;教育类作品1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22.6%;社会类作品2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38.7%。详细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从学生申报的作品来看,以下问题明显: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如,《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新时期企业发展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究》、《论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与智慧》、《关于目前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研究》、《浅析中国海洋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的海洋情结》、《论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法律无情与法律有情》等题目的选取明显偏差于学生自身能力,由所选题目可作出的预判是: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题目。[1]

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是何谓合适的选题,何谓好的选题,何谓面向特定对象科学的选题?不少论者认为价值性原则、创新型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等方面阐释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2]。诚然思辨性理论对大学生选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更直观细致地寻求选题的优势化选择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时间较近、更具权威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获奖作品,总结更具指导意义的科学选题标准。表2为特等奖论文具体信息。

获特等奖作品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学校自身所处区位;二是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即使没有限定在一定的区位,对所选主题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没有形而上的思辨论文,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形而下地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应用性成果占据主导地位。由上可初步总结出大学生进行选题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小、新、实。

所谓小,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小意味着要选择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所谓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如:① 新农村建设中渔政渔港建设,动植物保护,农村饮水、公路、供电、安居、清洁、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调研分析;② 战略性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课题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调研分析;③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等进行调查研究;④ 教育发展课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⑤ 改善民生计划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国有资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调研分析。所谓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踏实细致的进行实践调研;二是所作出的结论或建议具有可执行性,能为社会、地区相关问题应对提供可资借鉴的实用对策。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30多个煤矿,完成两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所提出来的三级矿难防控体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写作的过程控制

选题确定后需要系统科学地寻求科研路线,即需要以研究主题所确定的概念为中心,量化变量并提出假说,并确立相关研究方法证实或证伪假说。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层面;二是科学方法层面;三是具体写作层面。第一个问题所涉两个子问题,一是选题中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二是选题所依存理论的一个系统学习。前者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形成、数据搜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及表述研究结果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项与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综述中,“问题形成阶段”包括界定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分析解释阶段”涉及决定哪种结果是显著的。对于选题所依存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或专业原理。以经济类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例,至少在建构作品时应当至少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原理:①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②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③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出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将商品在人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于科学方法层面,应该从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社会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全面掌握总体及总体单位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在社会调查中一是要注意调查方式方法多样性: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竞赛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二是要注意调查的深入实际,深入调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东南大学几位学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获得特等奖。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与汇总后,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依据资料的性质,可以将资料分为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体现。要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调研可能涉及单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成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为解决所提出问题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通顺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科学评价

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科类项别评价指标的确定,我们综合了国家挑战杯及地方省市挑战杯的评审标准,确定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作为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哲社类)专项的评审标准,通过走访刚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哲社类评审专家,结合举办的前八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评审标准中各个子维度相关指标,详见图1。

在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后,通过匿名方式征询了1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后,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指标中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因素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操作为,对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进行相应分级,系统将各因素分为一到五级,并赋值为0-1分不等,同时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与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区别对待,依照公式: 进行了加权评价,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可有效促进双方更为良性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以及关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学生科学化思维。这种思维的锤炼应当具有体系性知识建构特征,如课题申报与结题、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流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

(2)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维训练、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大三大四期间需要安排专业前沿理论研讨等相关课程。

(3)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校、省(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技能的重要载体,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比赛,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属于校直属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尊重学生知识产权,并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