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1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教科书上一般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给出。现行高中教师上课主要是“以教为主”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通过练习来掌握概念,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数学学习过程。形成上述数学教学概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的是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是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由于在考试解题中我们用到的基本是结论,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师包括学生认为知道结论,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巩固。
三是学校计划安排不合理,现在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所有知识,导致教师大都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四是教师工作量的制约,现在教师经常是听课、评课,教案的反复抄写,教师工作量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教学过程。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1.数据概念概念和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它的基础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主要揭示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的本质,基本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总和。
2.数学原则
(1)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2)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每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些数学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特定关系。
(3)加强应用,概念的应用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觉水平的应用,一个是思维水平的应用。知觉水平应用主要是对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内涵的理解,而思维水平的应用是要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由原来的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由原来的追求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
四、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及形式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例子和概念的属性。
(2)学习形式
①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从现实背景出发,对同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进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概念。
②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已经知道的概念去学习新的概念,要求新的概念要有逻辑意义和学生具备同化新概念基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学了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原概念理解越透彻,新概念的同化也就更容易。
2. 概念形成教学过程设计
(1)提供概念例证。可以用日常的经验或事物或典型事例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概念的属性。例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先提供太阳东升西落、守株待兔、掷骰子等具体事例。
(2)抽象本质,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对每个例子的分析、比较,进而概括出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分析上述例子学生可以得出,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守株待兔这件事有可能发生。
(3)概念深化。步形成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通过正反例,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的含义来深化概念。
(4)概念应用。概念的应用要注意帮助学生完成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设计练习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运用后,要引导学生把概念加入对应的概念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相邻概念形成;b.由相反概念形成;c.并列概念形成;d.由从属概念形成。
3.概念同化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提供定义。首先给出概念的名称、定义以及数学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解释定义。对概念中的词语、符号、式子做出解释,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理解;3)辨别例证。促进迁移。给出实例让学生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本质属性,使新旧概念分化;4)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通过练习达到概念的运用;5)形成概念体系。将新概念和旧概念建立联系,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4.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APOS理论由美国教育家杜?e斯基等人提出。APOS也就是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a(图式,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操作、过程、对象阶段,形成概念图式的过程这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材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图形进行观察、利用图标计算、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过程阶段设计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就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分析,获得共同属性,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反思操作活动,反思操作经历的体会、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和他人交流的内容;2)组织属性语言,将反思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对自然语言提炼加工转变为数学语言;3)获得数学概念,将所组织的数学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数学概念。
(3)对象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就是要将获得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理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辨析比较,通过正例、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2)模仿训练,教师同时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来掌握概念;3)变式训练,找一下同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4)图式阶段设计
概念理解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形成图式。图式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来不断完善的。图式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形成概念体系。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学习,概念体系也会不断扩大与完善。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未知教学法;“三变”策略;语文教学
未知教学法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为载体,以教学内容的未知为基本特征,通过创设未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法的产生总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体现着某种教学改革的倾向,或反映出调整某些教学行为的需求。未知教学法同样如此,它的“三变”策略反映了改变当前教育中某些现象或行为的迫切愿望,是实施未知教学的基本方略。
1.变“索然无味”为“兴趣盎然”
如何使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未知教学法作了有效的尝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提出用教学内容的未知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再辅以激励和引导,迁移与巩固,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未知课堂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未知情境,正迎合了儿童好奇心强的“原始本性”,牢牢地把他们吸引住,为进一步引导探究性学习“藏下本源”。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愉悦和探究成功后获得的喜悦,又会激发其在新一轮未知学习中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学生整堂课都会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习效果自不用说。
未知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即使平时对课堂再没兴趣的学生一时也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再巧设教学环节,给他们创造若干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参与带来的喜悦,产生课堂好感,从而期待着新的未知课堂的到来。如此,一次一次获得好感,并不断增强,要不了多久,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态度就会有所改变,“索然无味”就会变得“兴趣盎然”。
2.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在小学课本里,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品德、科学,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已知的,结局、结论、方法、道理、规律、公式、法则等几乎都是现成地摆在教材上。学生似乎只有接受知识的份,却无探究知识的必要。教师上课往往是将书中的知识分解开来,嚼烂了再喂给学生,或为了巩固知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直至学生对所学知识烂熟于心。岂不知,越是这样,学生越是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定势,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越是难以养成。
而未知教学法变教学内容的已知为未知,使其本身充满吸引力,所以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其实,未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借助未知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它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获得知识的过程,视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回归,变成求知者不断尝试探索的体验历程。
未知教学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思想。未知性使学生靠“守株待兔式”学习获取知识已不可能,相反,它会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积极地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地学习。在未知课堂里,学习已不只是个体的行为,学生会共同关注有待探究的内容,合作讨论,彼此交流,在智慧碰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
3.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他认为,求知和思辨本是人的天性,而人又是能动的高级生命体,教育者只要去关注这种天性,顺其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加以方法上的开导,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还有什么本领学不来呢?因此,在教学中,宁可让学生多花些时间于探究,少得些知识,也不要以牺牲探究精神为代价,换来一套又一套的现成知识。
未知教学法就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的现状,强调教育发挥“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在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未知教学法的未知性、探究性、生成性和激励性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要比一般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学习”的现状,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3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教学变成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地”。课堂教学中,教师盲目地搞所谓的扩展延伸,脱离了文本,而将阅读教学变为思品课、环保课、法制课等的现象很严重。如:教师在教学《宽容》一文中,教师利用大量时间在“材料分析”的环节中,学生列举身边大量宽容与否的事例,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点头含笑,不亦乐乎!这样的语文教学即少有“语”,更难见“文”,与语文阅读教学竞相违背。
2.阅读教学变成老师才华素质“展示基地”。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对文本进行“精雕细琢”,学生失去思考想像的空间,甚至还没来得及听清就得回答问题,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才华“展示基地”。
3.阅读教学变成学生题海战术的“演练基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孩子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但我们为了过分的追求成绩,阅读课堂中文山题海,做得学生昏天黑地,语文教学“练习化”,语文教学理科化。学生只见训练题,不见文章;只见枝叶,不见完树;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4.阅读教学变成声光交杂的网络“体验基地”。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确实能加大容量,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和感悟文本内容无法体会的情感。但是一味的追求多媒体的运用,却更多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蔚蓝的王国》一文时,教师制作了二十多张课件,声色具备,亦真亦幻,学生很是“陶醉”,而对于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学生根本无法体会,更谈不上情感的升华。
二、实现阅读教学重心的回归对策
1.加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谈到:“课堂上,师生更多的从‘工具’价值角度,从‘语’和‘文’的角度,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角度,来研究文章、研究语文,研究理解和表达,以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在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人文性的同时,要十分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发挥,避免脱离了语言文字这个载体。
2.加强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由过去的“主角”或“主讲”转变为新型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重角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然而,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不着边际的发言还受表扬说“有创新”。于是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等等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师培养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无疑是好的,但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老师适时、积极、有效地引导、组织、提醒和点拨,只能让学生的自主处于“无政府”状态,表面上是自主,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总之,教师在课堂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待疑而起,但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理解教材,体验成功的快乐。
3.加强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统一。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并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如果片面地理解合作探究,一味地搞所谓的小组学习,则变成标准的“形式主义”。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进行合作学习,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还很浮浅,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低层次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中,唯“小组”是用,于是,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时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①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②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③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讨论”,但没围绕主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形式,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作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4.加强对话和文本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重视文本的作用,切不可相互割裂,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5
可以说,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支柱是“抛球一接球”理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瞬息万变的特征,像教练把球抛向学生一样,及时提出问题以及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认为:以往的课堂是一种“行进型”的,直线的前进,后现代的课程则应该是“舞蹈型”的,是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长期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开始向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变化。后现代课程论为美术课堂生成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它给美术课堂生成式教学提供了又一充分的启示与借鉴。
因此,就生命课堂这个意义来说,架起预设与生成的“鹊桥”尤为迫切,势在必行。wwW.133229.coM
一、基于生成,精心预设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当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有成竹时,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1、板块预设,留空白点
新课程的课堂设计应从线形设计转向板块设计,教师总体把握教学思路,框架式设计教学环节,整节课围绕主题进行弹性设计,为课堂动态生成留下空间,为学生的成长留下空间。
如一位初中老师在自编教材《最后的古法制度》的教学设计中分为:制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陶器的制作,陶器的欣赏,人文故事等板块,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关于陶器你知道些什么?你能从哪些角度欣赏陶器的美?”等,同时根据学生关于陶器的知识储备和需求,教师可以从任意一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互动。这种粗线条的板块预设能有效地给课堂的生成创设富有弹性的空间。
2、学情预设,定准起点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识世界的,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等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肯定不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由此,要想在艺术的问题上得出一个绝对一致的结论,并为所有的人都接受很难。正因为如此,德国哲学家鄬莱尔马赫才提出了阐释学。在他的眼中,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心理状态。他的理论就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了理论依据。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课堂上,教师应预设学情,理清学生的思路,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预设。这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正是课堂生成更具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太阳》一课时,有的孩子很快就画完了一个美观的太阳,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让画好太阳的学生把太阳蒙在自己的脸上扮演太阳,播放音乐让他们表演舞蹈、小品,还可以唱歌,其他没有画完的同学一边欣赏一边画。这样这部分学生表演完了,另一部分学生也就画完了,课后他们之间也可以交流,互相表演。这样一节美术课就很充实,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课中的乐趣。
3、问题预设,突出要点
美术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提问。
二、立足预设,动态生成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尽管生成是“难以预约的美丽”,很可能只是意外的发现。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常言道,“机会对有准备的人而起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我们在这“难以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应该如何施教呢?
1、有效调控,把握方向
美学家腾守尧在《艺术与创生》中指出:“生成式教学法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调控式生成法更是生成式教学中的重中之重。”h调控课堂生长点要求教师随时在预设性教学内容和即兴生成的新教学内容之间,作适度的调控和把握,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具有高超教学机智和娴熟教学技巧的教师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握生长点催化为生成。例如小学寄宿一年级公开课《滚动乐园》的一个教学片断:
课上,老师借用给学生当点心的一箱梨子,做课堂的用具。老师把梨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滚动梨子,感受滚动中的乐趣。谁料一对同桌的梨子被撞烂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有乐趣。于是周围的同学纷纷效仿起来,最终成了一场“梨子大战”,原本好好的一堂课乱成了一锅粥。渐渐,老师愁眉苦脸起来,一些学生看到之后开始向老师道歉:“老师对不起!”“老师我不应该对梨子这样,梨子会很伤心的。”老师从这话中偶然间得到了启发,便将计就计,说道:“你们瞧,现在梨子哭得多伤心啊,为了补偿我们的梨子,我们今天就为我们哭泣的梨子画一张画,就取名为《哭泣的梨子》。”于是这节课又步入了正轨,学生们感受到了很多,也画得格外认真。
这种意外的情形彻底打乱了老师的课前预设,学生的话启发了教师,机智地把握现场的资源,促使了另一种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多元解读,尊重个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变化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持续交互优化的过程,课堂的生成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因为它往往体现学生真正的生命成长过程。例如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一个下午的第三节,正是初三年级一班新学年的第一节美术课。铃声响过了两遍,但意识到已经上课的同学并不多,大部分依然狂欢着。现在要讲准备好的课程显然是不适宜的。给点下马威?同学们似乎也司空见惯了。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正当老师寻找举措的时候,学生送上了一线转机:“老师,让我们画画吧!”老师抓紧了开讲的机会:“同学们,今天的课题是《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请先拿出纸和笔,用15分钟的时间,自由想像地画一幅开心的画吧。”话音未落,有人迅速地插上了几句“发黄”暴露情感的话,又一波的混乱开始了,老师马上警觉起来,连忙补充道:“主题一定要健康的。”……一切都在课前预设之外不断生成与创生预设中进行。教师在过道上巡视着,与同学交流着……紧接着老师捕捉到了一张特殊的有教育意义的作业。一张百孔千疮的作业纸,老师却认定它是一件作品,当作业一亮相时,教室的声音和空气暂时冷却下来,也许大家等待的是再一波的闹剧。趁着这间隙,老师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艺术活动的开始,更何况作为艺术主体的造型呢?美就在于发现。”老师继续说:“没有人规定艺术作品只能画而不能戳,这张作业在无意中却显出了特有的创造性想像力,是具体形象的,又是抽象的。”老师把作业举高了一点又说,“透过灯光它让人想像到宏观宇宙无数的星光。”这位学生作者无比得意,其他同学似乎也有某种认同,感到今天自己没有被迫接受所谓的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舒心自然的交流。
这个教学片段描述了一堂平常的美术课上发生的不平常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前预设算是白忙活了,在一些学生提出的“让我们画画吧”的要求下(生成),教师提出进行命题画《美术中情感与精神的表现》创作的要求(创生预设);当学生几旬“发黄”的言语(生成)教师补充到“主题一定要健康”(创生预设),教师捕捉到一幅特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业(持续生成)进行点评(创生预设)。正由于教师善于建构预设与生成交互发展的新型关系,抓住教学契机,因此这堂课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效。
3、平等对话,善于捕捉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6
在改革开放经济复苏的社会中,我国发展的脚步快速稳健的大步朝前,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所以,在对物质的需求标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造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幼儿的教育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文本以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解析为主题,针对我国幼儿教育目前的现状以及在幼儿教育教学事业上所需要作出的改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保证了幼儿与小学教育衔接,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在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上看,教育要从根本入手,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才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着手,重视幼儿综合能力的教育,当前,国际教育教学部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方式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我国国内,幼儿学前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我国首要教育重点将全面进行改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学者应当首先了解幼儿面对学前教育的心理和态度,并且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较成年人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能力,并且幼儿在性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可塑性,所以,具备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对我国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的各大国家普遍开始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育特别提到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是一切发展方向的根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全部掌握在幼儿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正式施行是在20世纪末,但是,在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1当前的教育相关学者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入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而相对应的,对于子女的在接受教育上的问题上逐渐开始重视,这也就涉及到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种重视的形成,对于我国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社会上的教育形式繁多,鱼龙混杂,从而导致了部分家长在对子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的注重课堂教学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要,重视孩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同时,被家长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早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幼儿进入这个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行为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1.2在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保障:政府精简政策的出台,部分区域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被深入的渗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中,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被相关部门所重视,从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更甚者,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忽视,造成幼儿学前教育地区化,或是空白化,在当展形势下,幼儿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将对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在日益严格,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进行改变。在新时代开启的同时,教育相关学者意识到,教育要从根本着手,在教育的整体理念中,教育不仅要对幼儿在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进行相关的培养,并且,还要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使幼儿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这样以来,幼儿在面对未来学习生活所出出现的困难时,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幼儿在教育中塑造完美的言行举止。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将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中: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教学经验的诞生,有益于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正面教学,比如,“我爱祖国,我爱学习”等等,以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对语言的学习中感悟情感。
2.2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师能够有效的将正确的道德品质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幼儿的学前教学中不需要死板的课本和枯燥乏味的课堂,相反,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却能够有效的打开幼儿的心扉,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寓言故事的情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为幼儿讲述以为农夫在田中干活,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大树上,于是,农夫美美的大餐了一顿,从此,农夫日夜守在树旁希望能在等到兔子撞上大树,从此荒废了农耕。在教师绘声绘色的对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深切的明白,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