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语外贸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1
(一)积极影响
1.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货币的购买能力,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大幅度提升。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引进高新技术的步伐,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有助于我国企业的产品由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产业链发展,使对外贸易的条件得到相应改善。2.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出口贸易发展迅猛,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13年全年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92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有71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我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一直实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倾销诉讼,减少贸易磨擦,缓解贸易形势,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可以减少贸易顺差,缓解国际间收支不平衡现象。3.有利于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价值链被更详细地分割为一个个的价值元,全球分工明确,发展中国家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事低端价值链的生产,而发达国家则处于价值链的上端,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我国的资金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国外原材料相对变得便宜,在国外就地设厂会增加利润,国内企业就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实力,增强外贸企业的海外并购能力,这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
1.对于国内企业来讲,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会大大减少,而这些企业势必将投资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了劳动力密集和附加值低的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可能迫使国内制造企业在海外建厂,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这就造成了国内企业的就业者面临失业危机。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外企在我国建厂多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这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减少也使就业岗位的数量下降,使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2.抑制外商对华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增加在华投资的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部分外资撤离中国,把资金转向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直接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不利于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3.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企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同时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大大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这会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甚至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造成收入损失。并且人民币升值使得其他低劳动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能力增强,造成已有的市场份额减少。4.使我国外汇净资产收益受损截至201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39932.13亿美元,然而如此庞大的外汇规模大部分是由美元构成,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外汇不良资产增加,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长远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经贸活动日益增多,因此政府应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外汇的结算,规避外汇风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我国央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多管齐下加强对我国产业的政策扶植,积极鼓励优秀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并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对于我国的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优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二)外贸企业应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规避金融风险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2
(一)数量需求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2010年和2011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该专业被评为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专业之一,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并不是因为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减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2010年外贸人才的总需求人数约为79.344万人,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②这样算来,即使我国近两年外贸人才总需求人数不再增加,所有高校经济类毕业生都去从事外贸工作,到2014年止,也仍然有很大的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从安徽省来看,安徽外贸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左右,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按全国的1%算约为8000人左右。2014年安徽省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有50多所,计划招生3800多人,开设外贸相关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报关等的院校有70多所,计划招生6000多人。③因此,安徽省的外贸人才从毕业生数量上看供需缺口不大。
(二)质量需求尽管社会对外贸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乐观,可见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安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市场,考虑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态度上,企业员工应做到能吃苦、负责任;在职业道德修养上,企业员工应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外贸企业尤其看重员工的这些素质,因为业务员直接接触外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客户往往是认人而不是认企业,因此,业务员的离职会带走客户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报酬、工作环境等因素使得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安徽省外贸发展基础较弱且薪资相对外贸大省较低,对外省人才缺少吸引力,外贸人才主要来自本地,而本地高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也偏好往机会更多的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学生建设家乡、忠诚、踏实的人文素养。2.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但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更为复杂、内部分工更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外贸业务员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了解相应国家的政策、法律,具有营销产品的能力、与外商客户谈判的能力,最后还要订立合同及履行合同,必要时要应用国际条约、WTO规则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这些都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同时掌握多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日渐成为趋势。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从事外贸工作,面向的是外国客户,对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要求较高。安徽省已和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英语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是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十分强调英语学习,很多毕业生也对自己的英语没有太多信心。其实在实际业务中通过与外商沟通交流、活学活用,语言能力可快速提高。除了对外交流,外贸从业者还需要和国内的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工厂等多方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使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提高做事效率。4.拥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图1:国际贸易专业对应岗位分析图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未来的最基础岗位对应的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从事外贸单据的制作、报关、货物运输和保险等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随着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有些人员会脱颖而出走向更高层次的外贸业务员、高级商务师,再发展下去可以成为外贸职业经理人、外贸部门经理。安徽外贸市场规模不大,对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增长有限,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贸人才,然而这种人才是全国范围内都缺乏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中,负责企业重大战略投资决策的人才缺口达2/3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以安徽外贸行业的薪资和发展机会对已成型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那就需要本地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职业发展上的可塑性和后续发展能力,能更好的为本地经济服务。
二、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外贸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也培养了人才,可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学校培养出的只是外贸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更加符合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这样的人才定位更适合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加工贸易发达,经济外向程度高,外贸业务量大,需要很多完成单据制作和外贸流程的基础岗位人才。安徽发展外贸需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业务机会,加大力度营销本地产品,需要后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不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而是为了不断强调实践课程,甚至为了技能大赛来调整。一味的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表面上确实做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但某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而增加的实践课程往往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真正外贸业务中的实践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课程设置也不足,很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还有企业提出,希望增加让学生练习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的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从安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这样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本身并不熟悉实际业务操作,只能采取以灌输书面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很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校讲课的教学形式并未真正实施起来。
(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不足。从校内实训室建设来说,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只能提供电脑机房满足使用外贸业务操作软件的需要,建设模拟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室较为困难。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说,真正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实现。从校方来看,安徽上规模的外贸企业不多,难以找到合作企业,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责任大、经费高;从企业方面来看,他们接收学生实习并没有多少收益,还要担心学生的实习对企业正常运作和商业机密保护工作的影响,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三、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要面对和思考的基本命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安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专业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一定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和产品营销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其具备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拥有良好的处事心态,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于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代表进行合作、研讨,充分考虑外贸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根据外贸岗位群的特点,开设相对应的外贸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操作业务流程的能力,适应跟单员、单证员等基层岗位的工作要求;开设适当的外贸相关理论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能力,适应外贸业务员、部门负责人等更高层次工作岗的工作要求;开设计算机、英语、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更好的适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和外贸企业可以深入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将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即使具备双师素质,也大多是通过一些师资培训和考证获得,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业务脱离,很难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并设法改进。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实习基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考察,使教师熟悉实际业务中的工作流程和当前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确保教师的职业工作知识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来为师生授课或举办讲座,传授最新的经验和行业信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3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截止至1993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8000多家。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
(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1996年12月1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1994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4万多家。1996年9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1996年我国还在5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1996年的深入调研,我国在推行外贸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制;其次,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制的实施;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第四,将推行出口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年9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1)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1978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80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90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认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验教学法认知结构
一、引言
中国经济正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具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23.2,排列世界第三从这一点能过看出.我国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怎样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形势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一而足,但总体有两个方向二一类是传统课程,即以国贸实务为核心围绕这一主线设置如怎样与外商书信往来的外贸函电、怎样与外商谈判的商务谈判等等在已开设商务英语的院校中,鉴于师资经验、学生就业的考虑这种定位占大多数:另一类是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用英语(ESP)去学习.比如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课程,以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以后学生深造创造可能,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但这种定位要求教师素质较高除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一般不易实施。
二、外语系学生现状分析
以传统模式定位商务英语的院校既然占多数那么这种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完善它呢,这是我们有必要讨论的。
据笔者调查和粗略统计在目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当中,外语专业毕业的占到多数,而且用人单位因其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也偏向于聘用外语类毕业生这可以说是我们学生的优势。
但是我们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劣势。这特别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从进校,会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就实务还有具体的贸易惯例、国际支付、国际运输等最后还有实验操作课。可以说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进出口贸易这一过程。而外语类学生一般在入学到二年级之前.诸多基础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等占据大部分时间.又有专业四级等考试的压力很少人会把精力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等到高年级开国贸实务课时上来就是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简直是一头水,不知究竟要干什么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稍明白点了,一学期课马上也要结束了如果以后毕业从事相关工作基本上也是自己边干,边从实际中总结学习这样增加了时间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率。我们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角度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研究学习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三、商务英语课堂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普通英语的传统的系统讲授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围绕语言点展开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分析及课文的翻译。考试的大部分题型是英汉互译、单向选择等而缺乏具体的实务应用。
当然系统讲授法容量大、成本低、通用性强,但这些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目标,难以培养出具有业务能力的人才。笔者在担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曾安排了一次实务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合同审查对方银行信用证,找出问题并致函对方修改。结果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灌输十笔记+技艺“的学习方式对于灵活应用知识和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必须围绕“实务性”的特点和该课程中学生的熟悉英语语言的特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四、学习法中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在否定和汲取了行为主义理论后形成并成为当代心理学主流学派,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如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approachl、意念教学法(notionalapproach)等教学法中运用广泛。代表人物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那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等。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学是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教育者确定的目标既帮助学习者习得客观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其中对学习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学习’‘是其代表,提倡发现学习也就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知识。
在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合作学习受到特别关注。针对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第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符合:第三,注重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协作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
五、认知学习理论在实务课中的运用
在引入认知学习理论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国贸实务这门课程的知识特点。实务课是一门知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贸易术语、跟单信用证等这些概念,只靠单纯的归纳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配以实际案例,更重要的是对于有关章节,如信用证使用流程,订舱运输流程这些偏重实际操作的部分我们一定得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缺漏巩固知识,将教师输入的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自行发现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也正是认知学习理论认同的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引入实验课。针对外语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较少、没有专用实验室及课时有限的具体情况,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对实验课的安排精心策划。
1基础知识的铺垫
介绍主要的专用术语,如托收(Collectio门)、汇票(Draft)、信用证(LetterofCredit)等。
2学生的准备
首先,每章的实验课应安排在一两次正式授课之后这样学生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为实验课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成线和网(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创造客观条件次要求学生做情感上的准备。课前应给学生先分好组,30人班级可分成3组并固定下来形式上可围坐在一起营造友好合作的氛围。
3.教师的准备
实验课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上教师虽然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但大量心血花在课前备课。
首先教师要准备课堂会用到的系列信函和空白单据的文本每组一套人手一份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提示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需的知识。然后,明确各组学生的角色划分。如运输这一章,谁做托运人;谁做承运人谁是海关分别负责一至几个业务环节,分别布置任务。其实有时学生做不出我们的预期效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扮演的明确职责。
最后,教师有必要在黑板上将操作涉及的每一个步骤以流程方式写出来以指导学生的完成。其间,教师可以在各组间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并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六结语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实证分析
1.1样本数据及分析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2006广东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IM表示进口额,EX表示出口额。样本区间选取1987-2005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把地区生产总值(GDP)、出口(EX)、进口(IM)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值。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异方差的影响,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所以对GDP、EX与IM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EX与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计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进行。
1.2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仅210.37亿美元,其中出口101.40亿美元,进口108.97亿美元,净贸易逆差7.6亿左右。到2005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280.0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1%,出口2381.71亿美元,进口1898.31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483.4亿美元,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历年进出口与GDP如下两图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原始的进出口与GDP样本序列都呈现共同的上升趋势,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趋势消失。初步判断,原始的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进口、出口和GDP之间存在一长期稳定的关系。
1.3样本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回归,在利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先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所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T=0表示不含有时间趋势项,当AD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时,表示序列不平稳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据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1.4样本数据的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LNGDP、LNEX、LNIM三个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MLE)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对初始数据形态的分析,确定数据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选择滞后期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16.3510<20.2618;于是迹统计量检验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存在。说明在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1)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46,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51。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46%;进口每增加1%,将拉动广东省GDP增长0.51%,说明从长期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1.5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存在。
由协整方程(1)可得误差修正项ECM=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GDP)=-0.2211ECM(-1)+0.1573d(LNEX)(2)
(0.0229)(0.0497)
(-9.6573)(3.1630)
(2)式中的第一组括号中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标准差,第二组括号中的数字为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短期调整系数(-0.2211)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但模型的拟合系数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重点考察的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差分项表示的是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9.6573,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它表明D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协整关系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误差修正项系数-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差距约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由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绝对值的倒数为4.5,可知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周期约为4.5年。(2)式还表明,出口的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出口每增加1%,GDP增加0.16%。
1.6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1969)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方法,称为Granger因果检验法。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对样本区间内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和进出口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本文选取滞后一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表3还表明,在GDP与进口之间在滞后1阶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为了考察GDP与进口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果关系,本文还对GDP与进口在滞后3阶和4阶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滞后3阶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表5则表示在滞后4阶和8%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进口的Granger原因。我们认为原因在于进口中引入的资本品和机械设备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效应并不会立竿见影,其对GDP的贡献的滞后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4年,所以从较长时期来看,进口促进了经济增长。2结论和相关理论分析
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的GDP与进出口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平稳变量,广东省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2)协整方程显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从短期来看,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一般重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取向也多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们的实证检验证明进口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外进口还具有弥补供给缺口、诱导国内需求的作用。
3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检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的结论,我们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促使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使我省的出口贸易增长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在重视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在连续数年保持巨大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目前我们具备了增加进口的内外部条件。应该优化进口结构,实施效益发展,大力增加战略性商品的进口,主要进口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省内或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商品和技术,特别是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我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经济走上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另外,在进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诸如效率观念、信用意识等,通过思想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2]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2).
[3]石传玉,王亚菲.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4]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2).
[5]张昱,陈光兵.进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6,(8).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外贸英文信函 模糊语言 关联理论 明示
一、引言
人们对模糊语(vagueness)的系统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国内外对语言模糊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糊语义的研究上。近几年来,语言学界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但无论是模糊语义学还是模糊语用学,模糊语言的研究很少来自于真实的语料。英国语言学家Channel (2000) 认为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应立足于实际语言材料,而不应是一些脱离语境的句子。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所以仅仅对语言现象作静态研究是不够的,还要对言语交际中使用的活的语言作动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真实的外贸英文信函为语料,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们在外贸信函写作中如何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对模糊语言进行调控,明示其交际意图,实现一定的交际功能。
二、关联理论对外贸英文信函中模糊语的解释力
一般说来,作为正式书面语体的外贸英文信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具体而准确,这是外贸信函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表达“精确”。有时在没有确切的事实或为了“外交”和“策略”,有意使用“模糊”一点的语言来达到某种于语用的目的,以促使外贸业务的顺利进行。在外贸信函中写信人为什么以及如何选用模糊语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下面我们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对它进行解释。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模糊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描述。关联理论认为模糊语(vagueness)出现在随意言谈(loose talk)中, 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模糊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如何合理使用模糊语完成交际任务提高交际效果。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明示与推理(ostensive inferential)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因此,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个有目的、由说话人明示和听话人推理的动态过程。关联理论肯定了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一般都有意图,并把这种意图分成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 (communic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传达的是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传达的是话语背后的意思。事实上,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不仅仅向听话人传达一些话面信息,更多是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话语理解中对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为了实现最佳关联,更好地引导听话人去思维,说话人必须学会表达容易让人理解的交际意图,以达到交际目的。
在外贸信函交往中,写信人之所以选用模糊语言, 是因为模糊语是具有最佳关联的明示, 能让听话人推导出使用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交际效果(如表示礼貌、实现自我保护或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等等)。例如:
Inquiries regarding our new product, the Deer Mountain Bike, have been coming in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Reports from users confirm what we knew before it was put on the market - that it is the best mountain bike available. Enclosed is our brochure.
写信人想要阅信人从话语中提取的信息是我方产品很受欢迎,但又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销售渠道,虽然用“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将信息模糊化处理,但却向阅件人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对方在理解这句话时不必付出额外的努力,就能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表明自己产品畅销的语境效果。
此外,模糊语的选择应该由“表达的相似性关系”(resemblance re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来决定。关联理论认为, 人类的所有话语都是言者对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内容的描述(description)或释意(interpretation)。描述性话语表达命题的真值条件,而释意性话语表达内容的相似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使用模糊语“涉及语言使用的‘释意性’而非‘阐述性’取向”(involve ‘interpretive’ rather than‘descriptiv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use)。“表达的相似性关系”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所说的内容和所希望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之处,通常被称作 “释意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作为交际者,他的言语必须与思想是释意相似,这样,他的言语才能算是“忠实地表达了他的思想”(faithful representation of his thoughts)。那么听话人又是如何获得与说话人所希望表达意义一致的命题,达到“释意相似”呢?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依靠交际行为的关联性,不断地推导,从而获得说话人所期待的意义。 为了减少话语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说话人必须让听话人取得足够的关联。Blackmore (1987)曾提出关联的语义限制,即通过分析某些情态指示语、话语小品或话语联系语等揭示明示行为的“施意” (meaning something)目的,对听话人在寻找关联、理解话语时进行的种种假设,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从而收窄范围,以便容易理解。因此在外贸信函中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如:“acceptable”(可接受的)、“some discount”(一点折扣)、“in urgent need”(急需)等,有助给阅信人提供明示交际活动的关联性,减少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达到最佳关联。在外贸信函中,写信人如何合理使用模糊语言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使收件人更容易理解话语提供的信息从而推导出写信人的意图,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三、真实外贸英文信函中模糊语的明示性
外贸信函往来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交流事务或请求回复。要达到这些目的,写信人不能总是单刀直入,有时应该讲究说话技巧,使用更圆通的模糊语言。但由于外贸业务的特殊性,外贸信函中的模糊语言不应该用来增加收件人理解上的负担,而应该澄清事实消除困惑,从而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为了说明在真实语境中,写信人是如何使用模糊语言增加话语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明示其交际意图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我们从一家外贸公司的国外来信中随机抽取50封作为研究对象。
1.明示写信人传达的信息
当无法提供准确信息时,写信人会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但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正式的交流工具,外贸信函中语言的模糊性不能阻碍阅信人对信函意思的理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1)数量信息
外贸信函是国际贸易中的凭证性文件,关系到双方的切身利益,其提供的数据应尽量具体准确。但实际上,贸易双方并不能总是将数字精确化。Dumont & Lannon在“Business Communications”中指出,在不需要或不可能获得具体数据时,或是让对方乐于接受时,我们使用模糊语义会更有外交性和策略性。但由于外贸信函语言准确性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模糊数字不能完全的模糊,要有限定,这样才能让对方无须猜测就能得到明确的数字信息。
①The Gaylord box will hold approximately 13,000 meters of wire. While this is more than you will need to make the samples, we think that it will be useful for A to get used to handing the wire in Gaylord boxes (since that is what we will use for production).(为了保守商业机密,例句中的出口商与进口商的公司名称分别用A和B代替,以下同。)
②We are planning to have the purchase order quantity of 750,000 meters (2,460,600 feet) ready for shipment from Waynesboro by March 4, 2006. The quantity may vary a little as we cannot produce to the exact number of feet but it will be close.
例①和②中,由于写信人无法确定准确数量而分别策略性地使用了approximately,may vary a little将精确的数值变得模糊。其中approximately(接近)在表示数量时模糊度很大,最高限量为13,000米,但最低限量却无法作出精确的界定。正因如此,写信人明确表示最低限量也会多于实际需求,并对由于产品包装上的原因造成数量模糊进行了清楚的解释,使阅信人无需猜测就了解到数量信息。同样,例②中,由于不能确定装运数量,写信人用a little和close将数字模糊化,但这两词却明白地传递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略微偏差,足以让对方理解和接受。
(2)时间信息
在外贸信函所提供的信息尽量要精确,但并不是越精确越好,越具体越好。当写信人无法掌握精确时间情况下或精确时间对阅信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时,可采用模糊时间。
③As I told you this is the best proposal B can make and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answer on these points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no later than tomorrow afternoon.
④I have asked the factory to send you the wire in the Gaylord box and we will send you the details of the shipment as soon as it is available.
由于外贸环节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时间并不是贸易双方能完全控制的,所以“as soon as possible”这个时间模糊语是外贸信函中常见的用语,到底是多少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所以例②对这个不明确的时间进行限定,要求对方越快越好,但不能迟于明天下午。当“as soon as”无法界定时,如例④,写信人应明示造成模糊的原因,使对方觉得自已的话语诚恳得体、容易接受。
(3)其他信息
在业务交往中,除会出现数量和时间上的不确定,还会遇到不便直说、不好明说的情况,这时只有采取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策略,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例⑤中的it appears让本来准确的信息模糊起来,不仅没有减少原话语传递的信息,反而让对方明显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和礼貌,
⑤Now based on our factories observations, it appears that a different 40 gsm non-woven was used for the internal layer.
2.明示写信人的立场观点
外贸业务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与矛盾。这时不宜过分直率地指责或反驳对方,而使用间接的言辞,用提建议、出主意的方式达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要求的交际目的。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作主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即避免语言的绝对化和武断性,又能让阅信人通过分析推理准确的把握写信人的意图。 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写信人所选用的态度外加语不一样,命题的真值程度也会不同,想要表达的观点立场也会有变化。
⑥ I thought that I was very clear previously, but I guess my message was not understood.
⑦ I think that the issue of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inted fleece is something that you need to discuss with Michael.
⑧ In our opinion the hand sewn tack stitches look better than these machine made ones. These look like burn marks and customers might consider them to be defects in the throw.
⑨ We do not believe that the change from a 2 inch plain weave to a one inch plain weave will hurt the ability of the herringbone to pass the wash test. However, we would like you to make some samples so that we can verify this assumption.
附加在命题前面的这些态度外加语有精确话语信息的功能。从例⑥中的I guess 到例⑨中的we don’t believe,写信人的观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加语I guess 提示对方“我们所说的话可能不完全的准确, 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 believe一词让信息的精确度得到很大提高,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陈述的事实绝对真实,不容改变。”例⑦和⑧中I think和in our opinion意思相近,所陈述内容的真实程度介于guess 和believe之间。这些态度外加语的使用即缓和了语气,又为阅信人提供某种信息方向,减少了信息处理时间。
3.明示阅信人做出回应
当写信人要求对方完成一些任务 ,如果直接提出来是可以的,但作为阅信人,他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了,有种被强迫的感觉,相比之下,委婉模糊的表达则显得更礼貌,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尊敬。在我们收集到的信函样本中,写信人通常使用if从句、问句和建议的方式要求对方作出回答或行动。
⑩If we can agree on these points A and B can immediately start to work up the standards for the wire pads and throws.
句⑩中的if从对方的角度充分地表达出自己要求阅信人做出行动,让对方既能从理智上又能从情感上很快地接受写信人的指示。
11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start production before all of the fabric is complete so that you could ship some product sooner?
12 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make it similar to the King size that you have done for the M1 and the M2.5.
用例11 的问句方式或例12的建议方式处理类似事件,也能使对方从语言表达上真切地感受到写信人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在外贸英文信函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外贸信函的语言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与纠纷。所以,写信人使用模糊语言的动机并不是隐藏信息,而是为了更明确地传递信息,让阅信人处理信息的努力降到最小,所耗费的时间为最短而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为了帮助阅信以尽可能小的努力来理解模糊语的含义,写信人应该尽可能增加模糊语的互明度。以上实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都具备了明示作用,所以才达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如果写信人选择的模糊语言不能明示他的交际意图以及话语含义,这样做会造成语言的含糊或导致歧义,影响交际效果。在外贸英文信函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示交际目的,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Franken, N. Vagueness and approximation in relevance theor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8, 1997:135~151
[3]Jucker A.H, Smith S.W, Ludge T. Interactive Aspects of Vagueness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1737~1769
[4]Raymond A Dumont & John M Lannon. Business Communications[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5
[5]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2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1995
[6]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何自然:再论语用模糊[J].外国语, 2000(1):7~13
[8]林波王文斌: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