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级教学法论文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1

摘要:步入21世纪,全球化的侵袭,信息化的逼近,社会特征的知识转型,以及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这些无一不要求我们教学要转变原有形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认识,才能跟上时代,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必须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态度;激发兴趣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淹没,因此就学习交往而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因为相对稳定的组间成员关系比较友好,合作的气氛更让他们喜欢。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2.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兴趣,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尝试将准备题改编成归一应用题。通过启发比较,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解决验证。最后学生由教师帮助归纳变题思路(变条件、变问题),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进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例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总量不变”这一特征,我举了学生做操排队的例子:每排24人,可以排2队;如果每排6人,可以排几队?再改编其中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理解不管每队人数怎样变化,总人数不变。这样,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过程中,兴趣盎然地、不自觉的积极主动地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习效果好。

4.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时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爱玩、好玩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数、摆、画、量、拆、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促使学生理解、研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同的学生都产生了学习兴趣,促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

5.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兴趣,巩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入学人数逐年递增。这些学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读高中后升入大学的可能性很小,便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比例最大;第二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好,但家庭困难。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学生有一定比例;第三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道德表现均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希望有所改变,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不但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

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所谓的“分层”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授课中结合教学要求对不同的组别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动手分析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第一次课,精心准备几种常见电路的教学模型,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一讲对这些模型的看法;然后讲授课程中的五个基本概念;在此之后利用习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课时,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将学生分为:A组,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学生;B组,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C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D组,排斥学习的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确保分层次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前面合理分层的基础上,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的要求来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出每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1、课前预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每一次下课前五分钟进行布置。例如:在讲解“R-L-C的串联电路”的前一次课,将预习内容分成四层。第一层,纯R电路、纯L电路、纯C电路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波形图的确定;第二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位图的确定;第三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量图的绘制;第四层,综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纯R电路中,i和u是同相的;(2)纯L电路中,i比u落后90°;(3)纯C电路中,i比u超前90°。这样,学生能够象爬楼梯一样,一层层准备,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努力向上走。

2、课堂教学。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难度提高的知识点处以不同标记作为引导,提出不同层次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并利用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辅导重点在于A、D两组学生。对A组学生提出实践性、综合性问题,引导他们课下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对D组学生进行督促,通过检查笔记,重点提问,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R-L-C”时,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层来讲解:(一)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基本概念,从介绍R-L的串联电路和R-C的串联电路,逐渐过渡到R-L-C的串联电路,明确各电路的组成。(二)是端u和i的相位关系,采用对相量图的分析,由浅入深地对电路呈电感性、电容性及电阻性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在相量图分析上有一定难度,在授课中就要重点掌握B、C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C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以相量为突破口使他们冲破难关。(三)是端u和i的大小关系,借助于数学知识,以勾股定理为工具,最终推出R-L-C的串联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进一步引出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指出二者的相似关系。(四)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例题引出电抗器和移相电路,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两种电路中u与i的相位关系。这一层内容只要求A组学生掌握,对其他组学生加以鼓励,只要做对一点都要给予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五)是设置悬念,在R-L-C的串联电路中,当电路端u和i同相时,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做串联谐振。那么,串联谐振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有哪些呢?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下次课即将介绍的内容。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提纲。

3、练习及习题。为了巩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合理编排习题的难度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应将习题设计成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用的中等题,训练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提高题三种类型。要求A组学生会做全部习题,B、C组学生会做前两类习题,D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并鼓励B、C、D组学生选做较高类型习题,在作业中加以针对性辅导,以促进学生向高层次递进发展。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多年计算机普及教育后存在一的些问题亟待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化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展,计算机教育从小学开始,在中学大规模普及。现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先前在大学课程讲授的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总体上说,来自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已是单独用机,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任务驱动,熟悉网页制作、FLASH制作、一般的图片处理、DV短片制作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仅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陈旧

先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对所有学生定位都是一致的,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硬件和软件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内容论文格式模板。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单位、企业对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部分内容的陈旧容易导致已有一定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感觉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容易实施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心理相对简单,如果开始的内容他懂了,往往自我认为后面的内容他也懂了,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听不进去,使用电脑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部分仅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会造成极大伤害,令这些学生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另一方面是事实上只懂得课程知识的少部分,重点内容没有掌握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1.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参照许多高校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开设前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测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为测试依据,根据测试的成绩进行分级任务驱动,一般可分为两个级别三个方向较好。对于基础好学生可讲授较深层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以及信息导论,涵括数理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讲授多媒体设计知识,涵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和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涵括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通过分级教学,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分级教学法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实施起来较困难。当中要充分应用和借助自动改卷考试软件以及实验室机房、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可以减轻部分工作量和压力。

2.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毕业生卷”调查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足以应付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日益依赖所带来的需要,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日常工作中善于了解计算机最新信息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通用性,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公务以及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话可有针对性地开设2~4学时医院信息系统的体验课程,如临床等相关专业学生了解医生工作站、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护士工作站、影像专业学生了解影像管理系统等。这样,学生可以较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3.建设优质的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阶段有条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我校多年前已投入使用毕博教学平台,目前容量可达到每个学生一个账号,许多课程都已建立在线网络课程,教师可方便地在线管理所有教学摘要得到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机房管理部门的支持任务驱动,给学生提供方便良好的用机环境论文格式模板。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更能适应日后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变化[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点。任务设计的要点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真实、可行,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可分为简单任务和综合任务两类。简单任务难度较小,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综合任务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用于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特质、规律以及该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理解。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任务以及知晓完成任务的困难所在,然后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切分,提示当中涉及到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层次分类推进问题。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任务驱动,从而获得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摸索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任务引导下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3)任务完成

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简单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对于综合任务,学生可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思考心得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多些,对较好的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引导。

(4)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中肯确切的评价,并对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论文格式模板。任务评价应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多些肯定和包容。

(5)注意问题

由于学生在素质教育、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基础差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应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任务驱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因为教师不但要讲授新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以自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积极意义。

以上通过分析计课程的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探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如何使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时展,探索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 福建电脑,2007,(2):183-184

[2]杨晓辉.任务驱动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7-838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道尔顿制教学法;苏教版

一、道尔顿制教育模式的基本介绍

道尔顿制是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其主要核心理论就是废除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而是创立一个学习室,里面有各种所需要的资料,学生需要时可以自主的查阅,这个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道尔顿制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的一种教学,因此其有必须遵守的原则。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人情况来布置作业,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一个月一个周期,最后再进行考察和总结。这里教师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组合,教师不会干预学生的计划,但是会进行指导,学生虽然可以很自由的进行学习,但必须完成学习任务。

二、道尔顿制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道尔顿制教学法是将课堂进行完全的改革,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只是针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下的语文课堂进行一个探索。

1.道尔顿制的具体方法

首先,制立公约。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会担心制立的公约小学生是否会认真执行,特别是年纪很小的学生,其实小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如果别的小朋友都去遵守这个公约,那么他也是不会甘心落于人后的,当然年龄非常小的小孩子还是需要家长偶尔进行一个督促,告诉他遵守公约的重要性。这个公约的签订是在学生完全自主的情况下签订的。

其次就是布置作业。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布置作业,就是这个月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来,让学生知道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不能说完全去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学生了解内容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再次就是实行工作。在学校设立一个语文教室,大型的,里面有各种参考资料,将其进行分类,里面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同学可以在自习区自习、在讨论区讨论等。实行工作还要对时间进行规定,每天下午两节课是语文课堂的时间,这样也就不会耽误其他的课程。

最后就是考察成绩。这个考察只能说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考察,也可以增加一些自我展示的环节,这样就可以将其在课程外学到的内容进行展示,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有动力。

2.注意事项

①团体教学的参与。小学生毕竟还小,要其纯粹的去自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周必须有一个团体教学,将难点进行讲解,同时解答学生都不懂的知识点,特别是针对高年级。

②分组适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的注重学生的能力递增的培养,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的内容难度都是递增的。一年级主要是字词的学习和思想的启蒙;二年级增加了知识的自主发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时增加了古诗的学习,如《山行》、《枫桥夜泊》《绝句》,还有哪吒脑海的故事、寓言故事等,这里增加了知识的难度,不仅是知识难度加大了,思想觉悟也要提高,人文精神也更加的有内涵性;四年级古诗词的内容增加了,每学期要学习四首,而且还增加了《》、《三顾茅庐》、《奇妙的互联网》、大自然描写等内容,这些包含了自然、人文、古代教育故事和现代科技内容,这些对于学生的理解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都会很大的帮助;五年课课文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比如:《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旨在促进学生树立理想,同时课文中体现科技教育,让学生了解神舟飞船、火星、克隆等;六年级相当于小学的一个总结,更多的是包含了关于爱国情怀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感恩篇、志向培养篇等内容。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因此在进行道尔顿制教学法的试验的时候要将学生进行一个分组,每五个人一组,每个年级一个,这个组合是自由组合,按照学生之间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可能前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经过长期磨合还是可以实行的。组合分好后就有助于高年级教育低年级,低年级督促高年级的模式的形成。

③教师的参与。教师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工作,让其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工作才能进行,不然低年级的学生会感到非常的迷茫。

三、结语

语文包含有字词的基本认识、自然的探索、人文精神的传递、古学文化的研究、阅读、写作等,年纪不同,对于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才会进行分级的教学,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事实上,小学生这个年纪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因为其刚接触到这些知识,所以会非常的好奇,也不会有其他的负担,再加上语文这门课其实是不分年龄的,只要是字词能得到训练,阅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这里虽然没有利用道尔顿制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仅仅是一个道尔顿制的小规模试验,但是针对语文来说还是比较适用的,所以在运用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的时候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变通,这样才能有效的汲取知识,建造一个人性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道尔顿制浅说[M].上海:中华书局,1924

[2]林木.道尔顿式教育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5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6

通读新英语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新英语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标准》根据英语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我国国情出发,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制,体现了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 《标准》特别强调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再以语言知识体系描述为主线,而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强调课堂综合环境的创设与运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3. 《标准》中提高了对词汇量的要求。

再仔细研究新英语课程标准,更能发现,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标准》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隐性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在“课程性质”部分还有这样一句话: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在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进行描述时,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第一条。

不难看出,与教学大纲相比,《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标准》还强调了要指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由此可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才是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灵魂和精髓之所在。

二、 人本主义教学法简介

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es)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对传统外语教学思想、方法的反思与批判,在对“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直到1982年时任《英语教学杂志》顾问的Pastrick·Early主编的第113号ELT论文集中,人本主义教学法的概念才趋于明确,它被用来统称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团学习法、沉默法和暗示法。

人本主义教学法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关于Humanism的古老诠释。Humanism一词在拉丁语中为Humanitas,古罗马政治家飞哲学家西赛罗认为,Humanitas,就是指心灵的教养,是一种旨在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广义的教育。因此,追根溯源,Humanism与教育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其二,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又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人文主义大力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这种重视人、尊重人的文化传统为人本语言教学思想的萌发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其三,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即人本心理学,它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其宗旨之一是“要关心和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而且要对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产生兴趣”。

人本主义教学法虽然内部体系复杂,在方法、技巧上也呈现出多样性,但其核心却是共同的,都是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外语教学;都是将学习者看作是既有认知需求也有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在教学实践中都体现了对人的情感因素的深切关注,即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以此为出发点,人本主义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互为关联的主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外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那么,外语教学又是怎样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的呢?他们认为,经验赋予了语言以意义,能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相联系的语言,有利于促进语言学习的成功。

其二,倡导着重于过程的教学。人本主义教学法认为,关注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或大纲内容是如何被传授和学习的,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考虑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是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简言之,就是要做到课堂中话题(语言)、情感和关系三者的和谐统一。教师要从说教者转变为辅助者,辅助者的任务不是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是去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新英语课程标准同人本主义教学法有着很多不解之缘。

l. 人本主义(Humanism)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发展的前沿地位,《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中提出了情感及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要求。在我国,素质教育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改的中心话题。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杨银付)。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的关注正迎合了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物之一罗杰斯(C.Rogers)早在1969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就指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要素。他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真正参与之时。《新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前效的策略。这与罗杰斯强调的教师热忱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是完全一致的。

3.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言的实践性特征,在具体的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人本主义教学法倡导着重于过程的教学,认为关注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或大纲内容是如何被传授和学习的,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考虑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是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二者又是完全相通的。

三、 改革教法,高质量实施新标准

反思当今国内的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学生又累又苦,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透彻理解《标准》的内容及其丰富的内涵,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要积极研究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批判地吸收人本主义教学法的一些成果,可能会有助于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高质量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具体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

1. 改变角色

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组织者,即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动,进行积极的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最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深刻知识的积极性。其实,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好比蜜蜂对花粉感兴趣一样,因为它知道自己会从那里得到什么。问题是我们的教师该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新课程标准中提高了对词汇量的要求,但词汇量的增大务必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词汇的压力过重。教师如果把要学的词汇编成优美的小诗歌或精短的幽默短文,既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又能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3. 注重语言的实践性

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课堂到课外,积极地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如以学生一天的活动为线索,从早晨的起床、洗漱及早饭、早读、上午课堂的收获、午饭后的安排、下午课堂到回家的晚饭、休息,甚至包括与同学的相处,对某些学科及活动的看法意见,所有这些,如果能用英语去思维,反反复复地操练,既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而且当他用英语来复述这些生活情景时,他会有种成就感。这样会促使他们对英语更感兴趣,从而实现在所有场合敢于用英语去尝试、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