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的重要性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好老师的重要性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好老师的重要性

四有教师标准下高中师德征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在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下,探索高中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教师的考评制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刻苦钻研丰富学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四有教师;高中教师;师德;对策

教育是民生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一、“四有教师”标准的时代意蕴

于2014年9月9日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指这名老师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牢记的教育使命,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修炼好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一名人民教师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底子,他的教学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掺入半点虚假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生面前的可信度,也影响到是否可以顺利地进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常心怀仁爱之心,把“仁爱”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尺度,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就更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现代社会高中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总体来讲,我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很大问题。

阅读全文

新时期编辑的人文素养探讨

摘要:新时期合格的编辑,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文化知识水准,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人文素养,才有人文理想。编辑所追求的人文素养,力求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出于职业特点和事业需要,一个优秀编辑的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做有理想情操的编辑,做有独立思考的编辑,做有仁爱之心的编辑。编辑的人文素养决定其所编辑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品质。

关键词:编辑;人文素养;独立思考;仁爱之心

新时期以来,不管是报纸、杂志、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介交相辉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逞所能,抢占市场,方兴未艾。作为这些媒介的编辑,理应学习新技术,拥抱新理念,两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交互通道,使内容生产和营销渠道并驾齐驱,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的编辑,不管是从事传统媒体,还是从事新兴媒体,对其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在于职业素养是否达到标准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有成为“四家”的能力,包括:专家,即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及文字语言能力;杂家,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对各方事物均有涉猎;写家,即会写、能写、爱写的写作能力者;玩家,即会“玩”的人,会“上山下海”、周游各地,会广泛交友,与作者、读者、各行各业的人结识交友,会做活动,如活动策划、组织开展、设计宣传,推广推荐等。笔者以为,新时期合格的编辑,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水准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首先,人文就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核心、最可贵的那一部分,即人文价值观在人本身的体现,也就是要对以人为本及人本身的文化加以重视与关注。而人文素养,就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包含其中的内涵研究、文化知识水平等内容,及对其研究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发散点、以人为内在体现的精神,及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素养的内容包罗万象,即包括文学、艺术、美学,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还包括哲学、法学、历史等,涵盖了各个方面。个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决定其人文素养的质量高低,而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文明成果总结发扬,那自然是成为能够衡量“文明”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志。笔者多年从事教育期刊和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的责任编辑、复审和终审工作,深知人文素养对各类媒体编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在当下,焦虑情绪弥漫,逐利意识浓厚,编辑出版领域普遍放松质量要求,一味追求“短平快”,“人文素养”在编辑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以为,编辑的人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一、做有理想情操的编辑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他用这个标准勉励着全国教师们做“四有”好老师。同理,作为媒体编辑,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好编辑,也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个好编辑,或者说合格的编辑,首先就要喜欢、热爱编辑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干一番事业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别年轻人入职新闻出版领域,干起了新闻采访、编辑校对,却不图进取,得过且过,认为仅仅是一个饭碗谋生而已,业务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些现象皆因其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上进心,没有事业心,缺乏对编辑工作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编辑工作,这样的从业人员不如趁早改行,免得耽误了编辑工作,也贻误了自己的人生。怀抱远大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就是做好一件事、创立大事业的前提。一方面要志存高远,一方面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好高骛远,不坐而论道,坚守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编辑出版是人类文明千古传承的载体,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中国出版史上,不乏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编辑家。古代大编辑家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堪称最早。其后,古有刘向、司马迁、司马光、班固、朱熹,近有魏源、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张季鸾、陈独秀等,今有巴金、茅盾、叶圣陶、张守仁、崔道怡等。他们对编辑工作的意志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无不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二、做有独立思考的编辑

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真正的学问要突破前人的藩篱,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成为学人们治学的座右铭。那么,编辑出版工作者也应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辩证对待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进行科学思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生产出有别于前人、有别于他人的精神产品。真正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编辑,一定要敢于想他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时刻绷紧这根独立自主、创新创业的弦,就一定能弹出悦耳动听的音符。笔者在从事《初中生之友》(旬刊)编辑工作的时候,结合刊物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提议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版本分别叫作“快乐号”“青春号”“学习号”,这一做法就迥异于国内其他初中生刊物,使本刊的特点与其他学生报刊鲜明地区分开来,也赢得读者和家长的高度认可,2003年刊物获得“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笔者后来编辑《高中生之友》,负责上半月刊时,也主张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特点,称其为“青春版”,加大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美文阅读和作文指导的分量,这样也有别于其他注重教学辅导的高中生刊物。2009年在创办《教师博览》原创版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创新,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开辟了“人文课”“人物志”“叙事”“视点”“书话”“艺品”“文苑”“亲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一下子使刊物贴近了读者、贴近了教育、贴近了生活,刊物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如今创办十多年来,这些栏目依旧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2011年,我们又顺应读者需要,创办了《教师博览》下旬刊(科研版),为教师们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公开发表与业务指导的平台,深受欢迎。2021年初,我们又通过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将《江西教育》由旬刊改为周刊,创建“职业教育”专号。在确立板块栏目时,我们积极开通脑筋,深入实际调研,设置了“关注”“科研”“成长”三个板块,主要栏目有:“特别报道”“人物聚焦”“创业故事”“谈经论道”“育人之道”“科技乐园”“域外来风”“课程看台”“心海泛舟”“芳草地”“六艺阁”“职教人物”“青春秀”“院校风采”等。结合宣传工作和组稿任务,我们不停走访基层学校,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建议,为的是办出一份读者满意的刊物。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出新,编辑出版事业才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那种创新创业的成就感、获得感也犹如深山清泉,源源不断。

阅读全文

初中政治教学时政的渗透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不仅是对教材学习内容的重要补充,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认知,同时也拓宽了教学视野,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导入环节、教学引导环节、课堂互动环节,都是时政介入的良好时机,教师要合理把握。

一、导入阶段引入时政内容

课堂教学导入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启动,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引入时政信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触动,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学习教科版八年级政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新闻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后感。“这个儿子真是太可恨了,父母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没有想到,他不仅不报恩,还将父亲给活活打死了,这是禽兽行为!”“看过这个案例,让人感觉心寒。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这孩子为什么就恩将仇报呢?”“这个案例让我深受触动,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失职。我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恶人呢?”教师也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并顺势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一个时政新闻视频,瞬间点燃了学生情绪,可见时政引入的巨大威力。

二、引导环节结合时政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思维驱动设计,以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实践活动。教学重难点突破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或者解读一些案例,这势必要涉及时政信息。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精选一些典型时政案例信息,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契机。因为时政信息大多具有代表性,其教育意义也非常鲜明。利用时政信息助力教学重难点突破,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选择。《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学重点是如何尊重教师,教师在课堂互动讨论时展示第33个教师节时,曾在多个场合倡导尊师重教,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让学生针对的话展开讨论:这番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展开热议。有学生认为:“从个人、学校、民族等角度展开阐述,说明好老师的作用,自然是为表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说:“老师是我们的领路人,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老师就是我们的心灵工程师,尊师重教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复兴大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有多种方式,教师选择讲话内容展开讨论,给学生带来了重要的思维启迪。

三、课堂训练融入时政内容

课堂训练引入时政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教材学习内容具有普适性,相关学习认知也只是一种理论,需要有实践验证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时政信息给学生提供验证机会,这样形成的学习认知会更为深刻。政治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时政事件便是最好的试金石,让学生结合时政内容展开相关训练操作,其训练效果一定会超出预期。

阅读全文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考

摘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读懂教育及制约影响教育的要素,就谈不上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唯有读懂时代,读懂教育,读懂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才能让教学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教育增质增效,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质量;读懂;时代;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鲜明主题,人民中心、人民满意是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任务,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是新时代教育的立足点,深化改革、解决问题是新时代教育的突破口。“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读懂当前教育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时代特点。读懂既是前提,也是关键。

一、读懂时代

读懂教育,从读懂时代开始。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当前时代最显著的特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表现为世界格局、国际秩序、经济重心、科技与产业、全球治理及社会制度等的发展变化前所未有,也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威胁多元化同频共振、相互传导,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冲击与惯性思维、既定模式、传统管理滞后性之间的全新矛盾,等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集中体现为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从高速度走向高质量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个跨越的时代,唯有读懂时代,顺应时代特征、需求,我们才能明晰这个时代的教育使命和科学制定这个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才能高水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读懂教育

教育具有永恒性、未来性、时代性和政治性。教育的永恒性指教育育人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的未来性指教育的前瞻与后联;教育的时代性指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教育的政治性指教育的方向和价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要要厘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体现在:一是教育方向上育才而又育人;二是事业发展上公平而有质量;三是学校发展上多样而有特色;四是学生发展上全面而有个性;五是教育治理上科学而有活力;六是社会发展上进步而有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外延体现在五个“优质”叠加:一是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四是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赋能发展;五是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体现在:一是区域层面重点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优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区域教育治理等;二是学校层面重点把握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高效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等;三是教师层面重点把握强化师德师风、转变育人方式、增强育人能力、优化多元评价等。唯有读懂教育,我们才能明晰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规律、要求等,才能科学制订区域教育、学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等实施方案和举措,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阅读全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途径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途径分析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幼儿园培养技能型和劳动型人才。基于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途径分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平衡好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的工作,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利用好教学资源,情境导入,促进学生分工与合作、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技能相结合,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具体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观等方面入手,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有效分析提供多种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专业素质和基础知识都要过关,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极佳的临场反应能力;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负责,要亲近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师德;要求教师拓展课外活动实践课,促进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长期以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始终是国家和社会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现阶段,党中央更是号召全国教师要做新时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提出具体的时代要求,其中有道德情操要求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教育对象是各大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好的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遵守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教师还要热爱初等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关爱学生,敬业乐业,有责任感,耐心细致,积极乐观,给学生营造一个热情开朗,活泼大方的好老师形象,要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活动表现。总而言之,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对待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严格,教师要了解学前教育的教学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连续性和顺序性。教师要组织好学前教育的日常活动和上课时间,具备做好学前教育的劳逸结合能力,与学生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具有制定学前教育活动方案和实施教学工作的能力。做到奖惩有度,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奖励和表扬,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划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对于专业课堂来说,教师应该更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不封建不迷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学前育的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高素质、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上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加深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了解和把握,勇于探索创新,自觉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造就创新人才。

阅读全文

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趋势依然迅猛,为满足教学评估等办学指标需求,此类高校不得不大量引进刚毕业青年教师来解决燃眉之急,导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因此,提高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滁州学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例,详细阐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刻探究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力求切实把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在于为地方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此类院校由于起步晚,导致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并且教师队伍中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既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大都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任责无旁贷。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言谈举止相似,形象特征相仿,思维形式相近,甚至年龄一致,无形中能够影响着大学生言行。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路径,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其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传道授业的灵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状况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显现出以下几方面滑坡倾向。1.理想信念不坚,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理想信念不强、思政觉悟不高等现象,对师德修养意义认识不足,忽视理论学习,这样无形中淡化了师德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等活动,甚至有时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非主流思想,发表消极负面言论,错误评论不良社会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觉得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2.育人理念不强,唯科研意识需要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转型发展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大学全员育人理念方面相应的体制建设仍不健全,存在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象。学校为了发展,会出台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比如对于获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发表国内外高级别论文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措施或者物质奖励等,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下,让青年教师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滋生青年教师全员育人理念淡薄、片面追求科研业绩等不良现象。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财力较少,有限的资源用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课时津贴投入不足、教学考核评价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投入备课的精力少、课堂育人随意,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不能“授人以渔”,与育人宗旨存在差距。3.奉献精神不高,集体观念亟需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教师奉献精神较弱,平时容易急功近利,较为看重物质利益。一些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授课不认真,较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另外,还有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护学生,觉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自己毫不相干。现在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工作中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不愿意多付出,更不愿意融入团体,存在着追名逐利,唯利益至上、奉献意识不高、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美誉。

阅读全文

教培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实施

[摘要]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是优化学校育人蓝图的实践者和行动者,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和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德高、学高、技高的卓越教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职业理念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修养的必修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使课程目标具有育人性、课程理念具有时代性、课程内容具有思政性、课程实施具有创新性,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与育才功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

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师,而卓越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卓越教师是指教师中的“卓越者”与“佼佼者”,也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卓越教师是那些“具备高尚师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良好个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卓越教师具备三大特征,即德高、学高和技高。德高是指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尚的师德,这是卓越教师的显著特征之一;学高是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这是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技高是指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及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是成就卓越教师的核心要素。[2]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其中,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卓越教师的首要改革任务。[3]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卓越教师”的关键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对提高教师个体道德修养和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切入点,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为提升该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其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基于育人性的课程目标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从知识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帮助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正确理解道德、职业道德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范畴,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从能力与素质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能帮助师范生正确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要做到:志存高远、甘为人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善于沟通合作和反思实践的职业素养。基于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全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展开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卓越教师,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下。第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论述。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树立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使命感,为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奠基铸魂。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感,在对师德的学、思、践、悟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形成遵法守则、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形成对健康的科学认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做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时代新青年。

二、基于时代性的课程理念

(一)全球化新时代的新机遇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与学生角色

科技期刊编辑的两大主要基本职能是对科技论文进行审查把关和加工整理,这要求编辑既应善为人师,即做作者的老师,帮助作者提升论文的学术和写作质量,凸显论文的闪光点;又应善于做学生,向别“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编校技能,这里的“人”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还包括书本、网络等。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兼有老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目前,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学生角色的论述较多,许多编辑同人探讨了编辑学习的意义、重要性、途径等[6-9],而对编辑老师角色的论述较少,而将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的论述则更少。为此,笔者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与学生角色做以浅析,以强化编辑同人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在工作中能时刻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发挥好自己在科研成果传播中的应有职能。

1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角色

1.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编辑为人师的前提

科技期刊编辑需具有甘愿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其为人师之基础。认识决定行动,编辑应对编辑工作的社会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职业荣誉感,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为这份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试想如果编辑对自己的工作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编辑是剪刀加浆糊、是为人作嫁而自己衣不蔽体的工作,甚至认为编辑在奉献的同时也应适当给自己捞点儿好处,那他肯定干不好本职工作。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的,编辑也不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编辑经常会碰到自己同学、同门、朋友、老师的稿件,在处理这些稿件时,若编辑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则会走歪路,想方设法(直接或间接干预专家审稿、选择审稿较宽松的专家审稿)使原本达不到发表要求的稿件顺利发表。另外,当前的论文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部分编辑部工作人员在金钱面前丧失职业道德不无关系。因此,编辑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本着对社会、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守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篇稿件,做到以质取文,不徇私情,自觉抵制论文。编辑工作是一项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工作辛苦、劳累,在处理写作质量欠佳的论文时,难免会上火生气。这时编辑要学会换位思考,需认识到作者和编辑在科研成果创造和传播中职能分工的差异,在书写修改意见时要措辞温和,与作者电话沟通时语气要平易近人,对作者的帮助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不可高高在上,对作者横加指责,更不能恶语相向,以免伤害了作者的感情,使作者对编辑和刊物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编辑对作者耐心、亲切的态度也是其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1.2深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大众读物,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成果的传播中发挥审查、把关的作用,在编辑加工文稿时才能提出专业、中肯、易为作者接受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如笔者在处理一篇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论文时,发现作者提供的一张电泳图片的目的条带形状很规整,亮度非常高,笔者根据自己做电泳试验的经验判断作者可能对目的条带进行了修饰,遂与作者进行了沟通,作者承认其确因原图效果不理想而用作图软件对目的条带进行了处理。笔者随即建议作者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重新进行电泳实验,最后作者提供了一张效果非常理想而且可信的照片。另外,笔者在处理畜牧兽医方面稿件的工作实践中,还经常遇到作者将基因与蛋白混为一谈;对试验步骤介绍不连续,中间出现跳跃,有些重要的试验步骤被缺省;将电泳图片DNA标样的图注误写为DNA分子质量标准,或将DNA标样各条带长度标反等错误。若编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此类错误是很难发现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其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1.3精湛的编校技能是编辑为人师的职业保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