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发展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汉字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汉字发展论文

标志设计中图形的适用性3篇

第一篇

一、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及体现

1.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目前,汉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已非常普遍,成为了一种民族审美的趋势。在对汉字图形应用于标志设计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标志设计的原则,按照标志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分析设计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注重从形象思维、审美情趣、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标志的设计思路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达到以简化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意蕴和美感的目的。具体来说,将汉字图形化应用于标志设计中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视觉识别原则。要通过设计使标志容易辨识,具有能够与同类商品区别开来的视觉识别效果。二是信息传递原则。要通过视觉语言把设计对象的特征、寓意等信息明确地传达给观众。三是特色鲜明原则。要求设计的作品要醒目突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要具有艺术感和审美价值。四是形象集中原则。设计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集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明快、清新,在视觉艺术特征上要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

2.汉字图形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1)借鉴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按照字体风格可以分为草、隶、篆、楷、行等书体,各种字体的审美形式构造为汉字图形化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空间。汉字具有“神形合一”的特性,草书的简练连贯、行书的潇洒、篆书的浑厚、隶书的典雅、楷书的端庄无不体现着汉字特有的美。把书法艺术图形应用到标志设计领域,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文化底蕴,让观众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书法标志的设计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使用传统书法字体或名人题字,颇为直白;另一种是突出视觉个性,追求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设计。如北京2008奥运会的标志和修正药业的标志,它们融合了书法艺术的精华,具有气、韵、形、神,提升了字体内涵和艺术效果,体现出了深层次的意境之美,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艺术价值。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教育方法

内容摘要:大数据时代之下,人们习惯于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而汉字书写却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与民族复兴背景下的传统文化重建格格不入。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汉字书写教育的一般原则,采用具体的方法措施,逐步强化学生汉字书写的正确意识与书写能力。在实践中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提高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正确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树立学生的汉字书写自我强化意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书写兴趣;制定等级评定标准,推行书写能力检测。据此,我们就能够在实践中将汉字书写教育工作落在实处,逐步推进此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汉字书写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措施

汉字凝聚着民族智慧,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团结协作与统一完整,它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坚固纽带。然而,当我们步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多媒体时代,却对汉字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与文化,表现出严重的忽视、隔膜与冷漠,其直接体现为:汉字书写时出现提笔忘字、写错别字、写潦草字、写网络不规范用字等等许多现象,并且表现在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们的书写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书写频率减少,书写意识淡薄且对书写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尤其是对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汉字书写教育,需要依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达到最终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的课内外教学中,应在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之下,积极采用以下方法措施:

一.提高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

在国家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及《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有“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或“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教育部在2016年12月颁发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中,在深入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基础上,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由此可知,国家对大学生的汉字学习仍旧摆在重要的位置。规范汉字的意识应该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去认识,运用汉字的规范与否,高校的文化布局应充分显示这一策略,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设置相关的足够的语言文字课程,在功利化的浮躁的考试各种资格证书之下,给汉字书写教育留下一席之地。一是高校要有专门的语言文字机构来推动、监督、评价此项工作,从整体部署到检查落实;从课程倾向到活动开展;从典型示范到学生反馈,都要扎实开展。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展示对手写文字的重视,数字时代,人们往往热衷于电脑制作海报、宣传专栏、标语,而对于粉笔或毛笔书写的宣传文字却弃之不顾,如今的校园很少见到手写的文字,大部分是冷冰冰的电脑制作,只是偶尔在班级教室之内能够见到带有鲜活生命气息的手书文字,建议高校在校园之内,无论是校园大幅的宣传,还是教室内的专栏布置,做足做好手书文字的展现,以期潜移默化之中,推动汉字书写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正确应对互联网的冲击

黑格尔说:“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们在发展了的现实面前,不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幻想着退到“小国寡民”,而应当寻求在新形势下,实现对终极价值追求的突破口,大抵激进的入世态度不过如此。反观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逃脱不了其两面性。互联网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达到“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个人邮件信息等等,由于它的存在,简直是把地球的广阔地域变成了一个村子。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远离了纸质媒体;电脑和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渐渐远离了书写本和笔,于是,电子邮件很快取代了书信,博客取代了日记,键盘输入取代了汉字书写。甚至有的单位还追求“无纸化”办公的境界,这样虽然能够达到信息的快速传递,但由此带来了汉字书写深重的危机。仔细想来,总有一些时候,我们既可以用电脑输入汉字,也完全可以手写成文,这就在于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比如每逢碰到各种作业,学生总是在追问是否手写,当然输入汉字打印出来的格式,看起来比较整齐划一,但这恰恰剥夺了学生的汉字书写机会。由此可以设定:凡笔记、作业、毕业论文初稿、报告、实习日志、日常应用文等等,能手写的尽量要求手写。还有我们平时的各种问题写作,也要做到先手写,然后再输入汉字。

阅读全文

汉字在创意设计中的可行性

1汉字在现代创意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1.1汉字在现代创意设计中的字体结构表现手法

汉字的字体是由汉字的笔划和结构组合而成的.在运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的过程中,不改变字体本身的结构关系对汉字笔划的大小、长短、方向、位置、间距等等进行自由编排,创造出极具个性的汉字图案化纹样.这和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前者是着重以动物、植物以及宗教图案等为主要设计元素,而后者是以汉字元素为主要的构成元素的.在现代创意设计中,当代设计师将汉字的字体结构表现手法创造的更加丰富多彩.在设计师的手中,汉字的笔划和结构是可以随意组合排列的、打散重新组合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使得汉字成为了现代创意设计中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表现目的.

1.2汉字在现代创意设计中的字形表现手法

汉字的创造起初,先人很注重“形”和“意”的结合.从甲骨文到今天汉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灿烂不朽的文明成果.汉字是一种记事符号,也是一种平面的图案化设计语言.在汉字的演变与转化的过程当中,在汉字的字形当中融入了非常多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意味.随着中华民族艺术以意表情,以形写意的审美观念的发展,汉字的造型艺术也逐渐的成熟了起来,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蕴含深刻民族意味的汉字造型艺术体系.在现代创意设计当中,我们更应该去追溯古人的造型理念.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它的主体上面部分是以大红为底色,衬托白色的“京”字图形.这个“京”字的形状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运动人形,在迎接胜利,也象征了2008奥运会主体,将字形与字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汉字的“形”和“意”充分的结合起来,深入的去挖掘汉字的造型和文化底蕴,将其与现代创意设计的方法相结合,创造极具生命力的设计作品.提升设计的高度,使得汉字在现代创意设计中的运用更臻于完美.

2汉字在现代创意设计中的传承

中华悠悠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浩如星海的文化长廊中,汉字成为了唯一的一个具有非凡生命力的语言.从现代平面创意设计的角度来说,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具有传承性的作品.汉字在后人努力下创造了丰富的字体形态,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流畅的楷体、稳重的黑体、古朴的隶书、秀雅的宋体等,都具有着强烈的情感特色.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师要充分挖掘汉字的这些特色,选择合适的字体,在设计作品中正确的表达设计的主题.帮助观者的阅读和理解,使人身心愉悦.在使用汉字创作平面设计的同时,它所传达的含意相比它的形状更显得重要.它用非常简单的设计元素,复杂的设计手法,创造了很多在我们现代社会理念中含义隽永的优秀作品.这些构架完美、内涵丰富的创意设计,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这注定是被历史所铭记的.

阅读全文

论切音字运动历史性生成

作者:黄华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在此之后,“变”“新”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关键词。社会观念、行为的转变速度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清末兴起的切音字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晚清获得推广,并得到某些朝廷官员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当时志士的认知框架中,认为切音字是中国迅速实现国家富强的途径之一。所以,这里就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切音字运动提倡者的这种认知框架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如果这种认知框架、设想和切音字运动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距离,又该如何评估这一运动。如果换一种视角来看待切音字运动,当时志士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切音字身上所带有的诸多特质有可能是摆脱困境的动力性力量,从而折射出人们对社会变革方向的某种判断和把握,用以解释媒介和社会情境的契合程度,为媒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和观念准备。

一、经验表述和事实理据

提倡切音字的理由之一是汉字繁难,造成识字率低下、民智不开、国家贫弱的连锁反应。事实上,关于汉字难易问题,在文廷式与李提摩太之间就有过一场辩论。文廷式认为:汉字不繁,虽号称有过万之字,但常用之字不过四千;倒是西人字典不下十万字,常用之字亦将近万。李提摩太指出:那为何中国儿童有发蒙后七八年犹文理不通者呢?文廷式答到:此求工求雅之过,非文字之咎也。①文廷式认为是“求工求雅”之过,他是否认为是文言文造成了文理难通呢?他并未明说,这里只是推测。

历史学者王东杰指出,文廷式等人推定的常用汉字数目与卢戆章、蔡锡勇、沈学诸人差不多,结论却南辕北辙,这一分歧的产生源于“立场”的差异。罗志田教授认为,近代来华传教士曾有意识地论证西方坚船炮利的背后实是文化上的优越性。李提摩太等将文字与国家强弱挂起钩来,即体现了这一思路。重要的是,这个看法很快被中国人接受,并由中国人主动说出来,完成了其在形式上的“中国化”。②此前传教士用罗马字母展开传教活动,在普通民众中产生了一定的效应,故而难免会促使当时志士们以罗马字母等简易文字为参照对汉字进行了重新审视。正是中国在西方、日本面前的节节败退,才让西方语言文字在中国汉字面前有了竞争的底气,从而在中西学战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沈学则以欧洲列国、美洲、日本使用切音字实现国家富强为例,认为:“三者莫不以切音为富强之源。中国人民居天下三分之一,人民既众,宜识字之法更便,不然则多多者皆蠢蠢之辈。虽具耳目,如无见闻。”“写读之疾省,制作之美备,古今未曾有也。一载通国皆能诵读有用之书,三年遍地尽属有用之人,得文字之捷径,为自强之源头,同文之盛,殆将见之矣。”③什么是“有用之书”和“有用之人”?明显是有关格致之书或掌握格致之学的人才是“有用的”。沈学又言:“或谓为富强计,不在另创新字。一切效法泰西,用洋文者洋文,用汉文者汉文可也。余谓欲通格致,力求富强,非兼通汉文洋文不可,尽驱国人学洋文,势所不能。必赖出洋之徒,译其书,翻其语,注以汉文,授之子弟。”④沈学的这段话指出了翻译格致之书成为迫切之事,但是他又担心国中之人若发现洋文“写读之易”“利用之大”,怕一有变更就会将汉字弃如敝屣,到时“千古之精英尽矣”,令人叹哉。但是汉字处在当时情势之下,又不得不变,故才撰《盛世元音》。沈学的一纸“心曲”道出了处于过渡时代之志士们在西方强势文明面前的矛盾和无奈。

对于切音字运动的先驱者来说,他们的个体经验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从游汝杰的研究⑤可以发现,在福建、江苏、广东一带,传教士比较注重用方言传教,并使用罗马字母为翻译媒介。如果我们对切音字运动的五位先驱稍有了解的话,就可以发现他们所在的地域和语言经历很难逃脱传教活动的影响。卢戆章是厦门人,基督教徒,受西式教育于新加坡;蔡锡勇,福建人,幼受教育于同文馆,研读外语至少八年,而后随使美国;王炳耀,广东人,为香港早期基督教徒,久服务于教会;沈学,江苏吴县人,少年受教于上海圣约翰学校(著名的教会学校);力捷三,福建永泰人。⑥其后的王照在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这种生命履历无疑丰富了这些人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从离开故土又返回故土,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到转而接受西式教育,地理、文化上的历险使得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与当时大多数闭塞的士人有所不同。受到现实危机的驱动,又有传教士的践履在前,使他们多了一份实验的勇气。

二、媒介和社会情境

阅读全文

国际教育文字学教学改革

文字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科地位及社会作用不言而喻。因为具体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主观性,所以各高校的文字学课程在教学安排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那么什么样的文字学课程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怎样才能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收获更多进步与成长?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文字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作为该专业唯一的且仅有32学时的文字学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几年的高校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优化教学设计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文字学当然也不例外。何为教学设计?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和系统性规划,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接下来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对文字学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几个层次。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课程目标。不难理解,各高校文字学课程具有主观性,首先在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定位的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1.流沙河(四川著名诗人,2013年9月18日在获知《诗经现场》用正体字印刷获读者好评后发表对正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共识网)说:“每一个正体字(繁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2.从2008年开始,两会期间,从郁钧剑到冯小刚,几乎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

3.关于大陆简化字,台湾网友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繁简字可谓多年来大家最关注的汉字问题,上述关于繁简字的言论,我们也时常耳闻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评论?再比如:

4.有人把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什么才是对汉字的公允评价?

阅读全文

职业素质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素质的相关性

1.何为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一种思想品质,是指劳动者身体和心理通过教育、培养、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是劳动者适应社会职业的一种能力体现。主要特征有整体性、内在性、职业性等,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涵养素质、思想和道德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素质等。因此,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具有多样化。

2.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语文课堂上对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第二,对思想道德理论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三,对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业务素质的培养;第四,对各个典型形象和典型人物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条件

1.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阅读全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析(10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本土管理探析

摘要: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响,变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当前,关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国的文化智慧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进而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已经成为许多海内外华人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华为、乐高等优秀企业应用阴阳思维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国内外本土管理研究学者应凝聚中华文化的精华,把中华智慧归纳起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架构。中华智慧可补充西方理论的不足,进而将管理之道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传统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管理学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经过几代学者的探索与研究,管理学已被学术界确立为一门对行为科学有实质及重要贡献的独立学科,而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例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以及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等,已被视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管理学的理论也随西方的商品及意识形态一起被引入并学习借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从事管理实务的高管人员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以下两个问题: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架构,是否完全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例如中国;②中国传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否补充主要由西方发展出来的管理学的不足之处,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养分。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对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

阅读全文

话语实践意义上字体设计书法特征

摘要:在汉字字体设计发展的有限历史中,借鉴经典书法日益成为当今字体设计的重要思路。然而,由于没有充分意识到基于视觉传达的设计与基于书写表现的书法两门学科的本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字体设计的肤浅庸俗状况。有鉴于此,从话语层面切入,汲取传统书法中富有人文价值的话语内涵,以设计手段模拟和传达书法中微妙的用笔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字体设计;书法;话语;用笔

一、汉字字体设计借鉴传统书法的困境

现代意义上的汉字字体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因此,字体设计的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书法创作。现代艺术设计,主要是适应于现代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环境下的产品传播与推广,必须吸引和取悦消费者大众。因此,很多人将艺术设计的创作理念归结为“以众为本”。但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的书法创作,情况就复杂得多。首先,书法作为文字,根本目的在于“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1],也就是行使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功能,最初并未提及吸引和取悦的形式问题。随着字体演变趋于成熟,人们日益自觉视书法为艺术,从书法本身获取某种“审美价值”的倾向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蔡邕提出“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强调“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2]。西晋书家索靖将书法的魅力总结为“忽班班而成章,信奇妙之焕烂,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璀璨”[3],此后,历代文人对书法之美讴歌不已,从文字功能、书法形式、笔法体验、技法源流等多方面探讨书法之美。但是,这里所谓的“书法之美”是指一种善书精英的精微体验,与大众普遍接受的视觉愉悦趣味并不相同。从根本上讲,传统书法对流俗的抒情趣味采取严厉的拒斥态度。如卫铄就反对“缘情弃道”的肤浅表现,孙过庭也批评“信笔为体”的庸俗书风。这类批评与古代精英士人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相关。他们普遍认为,大美源于一种通达无限造化的“道”或“神”,而沉溺于个体感官的暂时趣味,不但不能通达大美,而且是对这种终极之美的遮蔽和背离。这样,书法艺术就时刻以“美”的体验不断宣示某种特定的文化话语权。在此过程中,精英士人与普通大众的审美旨趣被割裂,表象的视觉趣味与内在的精神体验被分离。由此,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历来就有一道“俗”和“雅”的价值鸿沟横亘其中。如果说,古代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掌握绝对的文化话语权,书法以深刻的价值体验和高雅的笔法品质占据文字书写的主流地位,那么,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消费者阶层则掌握优势的商业话语权,与之相应的字体设计必然要形成以视觉装饰为主要目标的趣味风尚。这就意味着,今天以视觉装饰为旨趣的字体形式设计,意图从传统深刻、高雅、精微的书法艺术中进行借鉴和汲取,必然出现根本的困难。二者的交融实质上是一个话语权相互博弈的结果。若意图在于一味地强调视觉形式趣味的创新,相比于其他美术样式,字体设计在传统书法资源中获益不会太多。由于书法是注重时间性的书写行为,毛笔的变化与水墨的流动感,才使得精微而丰富的书写体验成为可能。作为设计和印刷的字体,怎样才能从深厚的书法传统中获得借鉴以提升其人文内涵呢?

二、话语层面的借鉴与传达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须从字体设计的应用情境入手进行思考。在字体设计中,文字既具有特定信息的所指功能,同时也具有象征暗示信息的能指特性。显然,能指首先决定于文字本身所处的功能情境。不同的功能情境不仅设定了文字所指的信息内容,实际上也先行决定了字体风格的呈现形态。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可以说明,比如严肃而凝重的追悼会上,所选择的字体必定不可能是活泼欢快的琥珀体美术字。因此,这就涉及到对文字的话语形态的理解与认知。汉字书写传统的话语形态多种多样,像所谓的许慎所述的“秦书八体”、羊欣所述的“钟(繇)三体”以及庾元威提到的“宗炳九体”等等。尽管古今制度迥异,但今天的文字应用情境仍旧可以加以归纳探讨。

(一)宣教话语下的字体形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