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汉语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媒体下汉语言文化传播思考
【提要】新媒体技术发展,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途径、生活节奏发生改变,学习工作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完善,却又给处于调整待发时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唯有实现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化传播发展的样式和结构,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化进程要求,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传承汉语言文化,推动汉语言文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化;传播
新媒体的产生给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便捷与智能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在现代社会普及应用,进一步打破人们的社会生活、学习教育、工作交际、娱乐消遣的原有方式和关系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作为通用媒介,汉语言文化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伴随众多自媒体平台推广使用,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度更甚从前,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日渐能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沟通与交流,帮助人们增强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化的自主性,突显了人们的汉语言文化学习,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人文情怀。同时新媒体网络也给汉语言文化发展带来挑战,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许多不规范的应用给汉语言文化的发展造成阻碍。
一、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化发展面临挑战
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伴随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会遭遇许多状况。现代汉语及其文化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变化。其中有自然流变的影响,汉语言因此在整体的发展上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情况;也有人为改革促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汉语言的规范化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在促进汉语言发展方面不可能是十分顺利的,需要我们重视和把握好相关的工作环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国人传承发扬汉语言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以汉语言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作融合使用,达到良好沟通交流的效果。
(二)汉语言应用能力待增强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摘要:汉语言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既是承载者,又是鉴证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史。如何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教师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一定要去照顾和培养学生对在汉语言的使用,汉语言文学教学体裁有很多,汉语言教学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等的赏析,学习汉语言的使用习惯与句法,本文围绕初中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进行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中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文化素养
我国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离不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载体。
1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汉语言能锻炼人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对于作文的写作也非常有帮助。此外,还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博古通今,彰显学术修养。
2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2.1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否合理
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思考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提高我们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作品涵盖了我们中华民族众多的历史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上不但可以获得更多优质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阅读时,应保证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真正领会到作品中的文化底蕴,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
汉语言文学作品涵盖的知识量很丰富,内容也比较枯燥无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提高了对文学素养的重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虽然当前很多言情、穿越、科幻作品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冲击,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且在阅读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我来说,新时期出现的不同种类的作品,虽然有他们内在的文化特点,但是涵盖的文化知识少之又少,对我们的学习不会有多大帮助。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汉语言文学也博大精深,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祖国的花朵,我们更应该将自己的文化传承并发展。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汉语言文学作品特别枯燥,烦琐,而我恰好相反,我反到觉得有趣生动,我每每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整个人是沉静在书的海洋里徜徉的,细细品味着里边的文化,越发觉得古人的智慧是那么的高,思维是那么的敏捷,文学创作是多么用心。这是值得我好好去学习的。
1.汉语言文学作品选择
不管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出一个选择。这样才会有一个方向,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才会向着所选的目标去努力。汉语言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也需要做出选择,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作品就分为两大类,古汉语文学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然而我所做出的选择是古代汉语言文学。我对古文化是比较充满兴趣的,我觉得以前的文学著作都是相当经典,相当有阅读价值的。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它所记载的就是关于古代以前的事情,古代那时的文化,反映那时候的背景之下,所发生的事情。离我越久远,越发觉得神奇,书中的内容是多么精彩,多么令人叹止。四大名著中衬托出了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领会到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四大名著中也有很多的文言文汉字促进了我在古文学习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读了这些,不仅提升了我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还增强了我语文上的综合分析能力。
2.汉语言文学作品初识
至今对我刚接触汉语言文学作品记忆犹新,我所接触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篇作品,其文体独特,人物性格鲜明,前几篇便让我对这本名著的人物有了基础的了解,使人一读此名著就能对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阅读动力。正是这样独特的故事情节,而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这篇名著以活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结,给人一种读下去的精神动力。初读我便深深的沉浸在了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无法自拔。但毕竟刚认识,对它的理解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很多还是个人观点。但却让我坚定了扎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中。
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及很多专业院校所设置的重要学科,通过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掌握更多语言应用技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除了接触新的汉语言知识之外,其内容中还包含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知识面,有利于其艺术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阐明了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策略
结合近年来我国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工作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全面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言应用技能,继而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聘标准更加严格,不但要求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出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想要在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发展空间,那么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
网络文化汉语言变异之我见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我国已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进行其他多种网络活动。但随着当前我国网络活动的增多,我国的网络语言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生存,我国的汉语言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及构成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关键词:
网络文化背景;汉语言;变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文字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汉语言的变化速度也随之增加,一种崭新的语言形式由此形成——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应当全盘的否定我们的网络语言,而是应该积极地研究网络语言,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相关概述
1、网络语言的含义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育的思考
作者:刘传霞 潘晓生 单位:济南大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学历教育向职业能力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次化。面对这样一种大的转变,一些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必定要进行大的调整,必定要尽快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中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中的主干和核心专业,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几乎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同其它专业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题,而这一难题对地方院校来讲就更加严峻。地方院校应有符合适应地方社会要求和其自身办学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我国高教的实际情况,潘懋元教授将中国高等学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类大体上是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各种专门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第一类大学侧重于科学发明与创造、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类侧重于生产现场的技能操作、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此看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地方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由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保持其原有优势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成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依托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院校,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培养责任。然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像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一样,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综合性特点突出的重点综合大学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有的尽管调整了培养目标,但是,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实际性的变动。所以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会现实要求其所培养的,已不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知识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科研、文学创作、文秘写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公关谈判、对外交流等活动,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目前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较宽泛的就业面所决定的。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主要弱势表现在:其一,知识转化能力低,转化率低,学校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素养,高校毕业生任职后,就业单位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多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以完成从毕业生到社会人才的角色转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确,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强,或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其三,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公文写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前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认识,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导致不能成功择业。
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一个问题:即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的理解,不能机械地复制实用性专业的“应用型”内涵,而必须顾及该专业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职业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人文素养与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一对一的实用性技能,它的应用型,决不能仅仅体现在“技术”或“技能”的层面上,而应更广泛地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一般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蕴,是其它具有特定职业对应性的专业所不及的。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了许多新兴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等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母体里剥离出来的。这正是它的基础性、综合性、宽泛性的有力证明。因此,在考虑这一专业的改革发展时,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完全应该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综合优势。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职业应用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的设计。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变革对策
作者:刘晨红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近年来,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几乎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强调实践教学。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论著论文也比较多见,但我校作为民族类高等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征,即“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其他高校的经验对我校不一定适用。因此,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校情生情进行实践教学。为此,笔者于2011年6月对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实践教学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前学生的能力现状、当前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分析其特点,以便进一步探讨、改革、创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力求建立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从而突出能力培养,突破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汉语言文学学习办法及对策
作者:胡军来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得多元化,特别是对于下一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其变化的程度尤为显著。人们对于教育的思想、理念、方式都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情况之下是相反的。在当今社会,在各种现代教育思潮之中,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开始异军突起,受到了人们广泛而积极的关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之路。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阐述
从20世纪中期起,西方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哲学文学思潮的一部分,它是在顺应后工业社会发展对于教育需求的变化这一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也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借鉴、批评和反思。现代教育在称谓上,往往被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在称谓上,往往被人们称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主体教育”或者“通识教育”。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价值观上,主要有以下五种教育观点。第一,是人性化的教育观。后现代的人性教育观,其最基本的追求就是关注人性的完美、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同时对于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之一。后现代的人性教育观,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生活的教育,使人们能够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本真世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去改变和完善自己生活的环境,最终使自己能够在生活中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所带来的快乐幸福。第二,是对话式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独白式关系。在传统的独白式教育教学之下,教师仅仅是对于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对各种知识的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因而,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它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介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学习与交流,因而,在对话式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很够很好地进行交流、互动与对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良好的激发。第三,是提问式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提问式教育,它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回答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提问,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四,是民主式的教育观。教育教学的民主,一直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追求之一。后现代民主式教育观下的教育教学,它摈弃了传统教育下的那种讲授式、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而采用一种自由、平等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合作与互动去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同时,通过这一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合作与创新的能力。第五,是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发展需要创新,教育进步也同样需要创新,只有有了创新,才会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创新教育观,它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理论上理解、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后现代创新型的教育观,才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对于传统、对于定理的那种批评性意识和批评性思维,也才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探索与勇于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语言文学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形式上,具有各种象形文字所组成的各种文学形式,例如,小说、散文、传记和论文等,同时,还具备中国特有的诗、词、曲、赋等各种韵律形式。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其独特的文学优势主要表现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格律,与世界其他语言的格律相比,它为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汉文字独特的象形性,产生了独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学样式,与此同时,许多语言文字,其独特的象形与表意性互为融合的特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汉语文学特有的文字样式。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汉语言文学,其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有属性,孕育出了声调起伏婉转、优雅动听而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曲、赋,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与韵律美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