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汉语数字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外汉语出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应学凤 单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在自己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汉语学习,由于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干扰,学习者口语能力明显比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差。这就需要汉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对外汉语教材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阅读习惯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改变。苹果iPhone、iPad,亚马逊Kindle阅读器,汉王电纸书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促进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这些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方便携带、具备无线上网等特性的数字产品之所以能热销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正好迎合了生活节奏快、只有零散时间可用来阅读的当代人们的需求。伴随着这些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纸质阅读到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存,再到以数字化阅读为主。针对数字出版背景下的读者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应该及时调整出版方式,加强数字出版。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需做出的转变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猛,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课堂达500多个。截至2011年10月,在亚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5所孔子学院,在欧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所孔子学院,在美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0所孔子学院,在非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共建立了10所孔子学院。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急需加强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个性化方面的建设。
1.加强国别教材建设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孔子学院遍布各大洲数百个国家,各地国情差异很大,不可能有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要更好地推进汉语国际传播、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就必须编写本土教材、个性化教材。对走出去的教材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三贴近”: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要改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以“我”为主的观念,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加强国别教材建设,加快相同文化圈的教材出版,使得对外汉语教材能贴近汉语学习者所在国人们的思维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要使得对外汉语教材更加本土化、个性化,最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中外合作出版。
2.加强中小学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和社区教材建设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汉语学习的主体更加多样化,年龄差异更大。过去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以青年为主,除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子女和中小学短期交换生外,很少有中小学生长期来华学习汉语的。但随着汉语教学“走出去”,学习汉语人群的年龄结构更加复杂,汉语教学走进了中小学课堂,走进了社区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外汉语教材必须要做出改变,满足中小学汉语教学和社区教学的需要。3.加强数字教材出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对于教材出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化削弱了人们对纸质读物的依赖,更多地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工作、生
活、学习。对传统纸质出版方式来说,信息化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一重大挑战,而对于数字出版来说则是机遇。传统出版要迎接挑战,就要做出调整。世界传统出版巨头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Group)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传统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且已经在iPad的电子书中嵌入了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数字出版物的便携性、互动性、娱乐性正好契合了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的电子化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可离散性又与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时间碎片化相匹配。而当前学习汉语的主体又以青少年和中青年人为主,这些人多半热衷或熟悉数字化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因而,为了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必须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做到传统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两者并重。
新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静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当前对外汉语火热的发展态势,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从业人员素质、教学媒介载体、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依托于互联网数字化传播的新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一时代趋势。电脑、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终端成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交互体验的理想渠道;终端衍生出来的聊天软件、微博平台、论坛空间等新介质成为教学情景设置、资料汇集的最佳工具。同时,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源,都在新媒体时代得以整合。其综合运用、因势利导将有利于拓展对外汉语教育的传播途径,革新对外汉语教育的推广理念。对外汉语教学通常也被称为第二语言教学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其教学对象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其听、说、读、写的全面运用能力。目前我国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普遍存在教学观念传统保守、教学工具落后陈旧、教学形式单调无趣等弊病,无法达到信息时代课程革新的要求。早在1999年,时任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就提出“要重视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把对外汉语教学纳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的轨道”。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与外国学生在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但将这些新媒体与汉语学习结合起来的却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高校和国外孔子学院汉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网络相关学习资源非常稀缺,互动交流学习不多。这表明新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加以重视,制定措施并付诸实施,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教授汉语的成效与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促使对外汉语课程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化,从而全面提升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成效。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三大优势
1.新媒体延伸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教师缺乏、学生分散、汉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2008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4 000多万外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在学习中文,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只有4万多人,师生比例接近1∶1000。[2]国家汉办曾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华文学习人数将达到1亿。从目前最新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数字已经超越预期。对外汉语教学常常是小班授课,如果按照师生比例1∶20来估算,全世界需要的汉语教师将超过500万名。但现实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小范围授课机制的需求,很难帮助学生实现汉语的熟练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难题,其实可以通过引入新媒体予以解决。相对于传统媒体,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信息设备、数字化终端以及信息载体平台等新媒体,具有全天候的优势,传播自由开放,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局限。汉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得需要的最新资料与交际素材。同时,新媒体在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的推广,使得即时互动教学成为现实。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在空间、地域方面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教师教案准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方面都有着极强的优势。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者联网设备,在学习平台和信息交流工具上向教师咨询、问疑、分析案例等,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种借助新媒体的学习,是一种集音响图画、即时交流、信息分享于一体的交互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激发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与此同时,新媒体应用背景下的对外汉语课堂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教师教案准备、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均具有极强的优势。学生能按自己所需甄选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情景,教师则由教学主导者变成辅导者,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将呆板的书面文字教学转化为多样丰富的媒体运用和资源辅助性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寻求汉语学习资源和机会的潜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积累丰富的新媒体应用教学经验,革新学习内容、创新方法,开发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对外汉语新教材。
2.新媒体强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情景性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或者模拟真实交流情景。使用传统媒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很难达成这一诉求,因此教学效果欠佳。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极大促进了语言学习的交际互动性。例如,在新媒体终端上运用最多的网络聊天软件,正逐渐取代传统通讯设备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远程交际媒介。Msn、Gmail、Skype、QQ等,早己成为前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交际工具。新媒体终端上应用的这些软件,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支持多国语言,既可以一对一的互动文字交流,也可以多人同时群体交流,极强地模拟了真实交际情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软件不仅可以文字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视频交流,从而实现跨区域的即时互动,完成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除此之外,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和其他手持终端等新媒体,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可构建极强的真实交际情景,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先文后语、过分强调声调等误区,为学习者带来最贴近中国社会文化的学习材料,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优越性有四:1)能提升信息获取量。汉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聊天软件交际的过程中,文字交流多于语言交流,有效地提升了交际信息获取的精准性与复杂性,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能有效改善言语交际训练。汉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聊天软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适当监督,将言语交际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实现言语训练的放权,变言语教学为口语训练。3)能合理引导交际心理。汉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聊天软件进行交流,允许延迟表达,能有效地降低面对面交流不畅带来的心理焦灼感,为言语训练提供更为宽松的交际环境。同时,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质最大程度降低了交际陌生化带来的疏远感,从而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使用汉语表达的信心。4)汉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聊天软件交流,能保存文档,为随后的言语矫正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和参照物,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合理开展。对于来自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而言,要形成汉语表达关联,反复模仿和训练必不可少。通过运用新媒体终端上的互联网传播平台、聊天软件等,则比较容易实现这一要求。相对于传统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教学训练平台,新媒体互联网平台的文化属性更强。文化与语言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言语信息中常常包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密码,人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只能在文化语境中才能得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3]言语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介入的过程,通过言语交流的过程进而达到文化的认知。互联网交流中的语言素材鲜活,贴近真实交际情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前社会生活的面貌,为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最准确的言语表达模式。这样的言语交际训练,能使互联网环境中的言语表达依托文化背景,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总体说来,中国式的文化习惯、言说背景与西方国家区别还是比较大。新媒体终端上的聊天软件和传播平台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文化氛围,帮助汉语学习者快速进入文化情景,从而学会汉语的准确表达。#p#分页标题#e#
3.新媒体保证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时代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以信息量大、快捷、实时性为主要特征,能有效保证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脑、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是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接受信息的主要介质。2009年,国务院总理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首次将手机纳入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突破10亿,这些都充分地证明了新媒体在当前信息时代中传播文化的重要性。就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运用实效而言,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书面知识的线性结构,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图、文、声、像并茂、即时传递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发挥全身的感官体验,保持精力集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与传统的简单言语、文字的课堂教学相比,新媒体的介入为教与学的双方提供了更加鲜活的交际素材和话题,更贴近真实的交际环境,能有效提升汉语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新媒体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与时俱进最明显的实证,就是汉语学习者对网络新词汇的学习。由于是语言教学,如何保证教学内容中语言素材的鲜活性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但遗憾的是,汉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反应相对冷淡以致严重滞后,这在教育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科书的编写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体现。”[4]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兴盛,中国网民已经接近5亿。应运而生的网络新词汇与中国当前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已经成为了解中国舆情、民情、社情、国情的窗口,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些网络新词具备新潮时尚、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特征,其数量之大、更新速度之快、传播面之广、影响力之强令人侧目。对外汉语教师帮助汉语学习者利用新媒体学习网络新词,不仅能让学生获取鲜活的实用性语言,提高交流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中国文化动态,强化语言附带的文化属性认知,从而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焕发新活力。汉语学习者也能通过学习网络词汇,保证学到的汉语的新鲜度,解决课堂所学与生活实用之间脱节的问题。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新媒体运用前景分析
微信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综合课的运用
[摘要]当下,“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国际汉语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持。文章通过对微信平台、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国际汉语综合课特点的分析,从国际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微信+翻转课堂+国际汉语综合课”的新型交互式教学模式,并论述了其可行性及具体实施原则。此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便利性和翻转课堂模式的高效性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互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期望能为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国际汉语综合课中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参考和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微信平台;翻转课堂;国际汉语综合课;交互式教学模式
1前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等对外政策的开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年年攀升。但当前国际汉语教学方式依旧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互动方式也只是单一的问答。课堂内往往有的学生因汉语基础差,理解力差,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浅跟不上课堂节奏。老师为了保证学习进度,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而不得不继续进行新内容。这样导致知识理解消化慢的学生遗留问题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地失去兴趣。据调查,专门长期在海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比较少,孔子学院外派的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存在本科非本专业出身、中国语言和文学知识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少、跨文化教学能力弱、服务时间短等问题。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有些也存在语言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精彩讲授只能是他所带班级学生能听到,即使通过讲学形式,也只是少数人有机会听到,并没有真正实现资质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对此带来了契机,将移动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综合相关数据及应用经验、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国际汉语综合课教学特点,探索“微信+翻转课堂+国际汉语综合课”的新型交互式教学模式,对改变这一现状非常有意义。
2翻转课堂模式及其特点
翻转课堂可译成“InvertedClassroom”或“FlippedClassroom”,是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后知识内化进行翻转。这一教学模式于2000年首次被美国学者MaureenGlennPlatter等提出,并在2007年时被美国教师JonathanBergmann等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即:课前,教师精选或自己录制教学视频,搜集文字、PPT等相关辅助资源,准备课前测试试题。利用网络平台,上传资源及测试题目,告知学生课时安排计划,引导学生看视频并完成课前测试;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视频学习新知识,并完成课前测试。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次数及课前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组织讨论、练习或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互相探究、协作完成活动。课后,教师对视频及课堂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通过观看老师发布的学习资源加深巩固,并就课程设计向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翻转课堂是以探究驱动的掌握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然后通过同伴间或师生间的互动加深理解巩固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课外,学生可以选择舒适的环境,运用电脑、iPad或手机自主学习,根据自己需求自由选择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课前测试的结果更客观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相较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老师指导的练习更多,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更多。
3“微信+翻转课堂”模式在国际汉语综合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门学科,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学习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产生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将重点分析在网络环境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和措施。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
汉语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性课程,主要以古代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经验,在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里,汉语言文学自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具有海量资源的网络时代对原本汉语言文学的使体系产生了较大的瓦解和冲击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不仅要继续巩固原来的知识体系,还要与时俱进,紧跟网络时代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传播方式。
1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特点
1.1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网络上的汉语言文学资源可以有效实现网络用户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来选取自己所需的文学资源,同时还能了解到与自己所需资源相关或相似的资料,比如:在网络上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则出现与之以相同的其他寓言故事,有时还会出现关于寓言故事的解说等等,由此看出,网络环境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资源。
1.2网络获取汉语言文学资源的便捷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革新的思索
作者:丁进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一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文学科”,以及复旦公学的“国文部”可以视为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前身。真正现代意义的中文专业应当是1910年3月21日京师大学堂分设“中国文门”本科教育。因此,我国大学中文专业设置已经有一百零二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中文系往往属于所在大学的“强势”学科,特别是1952年虽经全国院系调整而未撤销的中文系均具有很强的办学底蕴。这些中文系主要集中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的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大学的中文系经历了一段顺畅发展时期。第二类大致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第三类大致上建成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原先非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原来大学语文教研室或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中文系。相对于前两类中文系,这类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大多尚在探索中,与所在大学其他院系相比,实力明显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
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
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
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
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整合思考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整合理论和整合模式的研究不少,但是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既不是简单的技术拼合,也不是信息手段的应用,应该从教学设计上体现信息技术的融合。本文以对外汉语阅读课程为例,进行了整合实践,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构了情境,探索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对外汉语;课程整合
目前,全球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学,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巨大的教师缺口,另一方面是汉语教学课程改革本身的难题,在信息化的时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活动无时不刻都渗透着信息技术的带来的便利,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郑艳群,2012[1][p28])。徐娟指出: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中,既不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整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徐娟,2007[2][p63])。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针对信息技术与外汉语课程整合的模式做了探究,罗立祥(2008)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将整合分成基础型、发展型和创造型三种模式,并研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资源的变化(罗立祥,2008[3])。徐娟(2007)则通过不同的分类途径提出了4种分类:除了根据学习者的水平之外,还可以根据整合的层次,对外汉语的技能,学习的方式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兴趣”、“疑难”、“操练”、“文化”、“思维”的整合策略(徐娟,2007[2][p64])。崔艳丽(2015)通过“华师初级汉语综合课”这一微信公众平台展示了信息时代最热门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成功案例(崔艳丽,2015[4])。在针对对外汉语阅读课程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并不多,于杉姿(2013)通过对济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高级班的十二名学生的数量、国籍、课堂表现,结合《发展汉语——高级阅读(Ⅰ)》,探索了四种阅读课程的教学法,分别从语言外部形式、语言内化形态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方面总体阐述对外汉语高级阅读教学阶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方法(于杉姿,2013[5])。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作为言语技能训练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是比较枯燥的,在所有课程中间,课时量不多,基本上只占到汉语综合课的四分之一课时量。但阅读课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汉语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种推送信息,阅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被利用。网络化的汉语学习平台和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汉语学习软件也被大量的开发应用,例如:长城汉语等。最热门的微信公众平台,有:“华中师大智慧教学”、“唐风智慧教学”、“孔子学院”等,通过推送汉语课程,新闻,中国文化为主。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习素材多样化,信息实时更新,贴近生活大众,使学习者自然的融入语言环境。因此,汉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手段,从正确引导入手,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习惯,如何从这些资源中分析并获取知识,从而很好的运用语言技能,让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够自主的学习汉语。
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策略
1.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在语言教学的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多惠曾经说过“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领悟能力、认知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初级阶段,由于留学生刚刚接触汉语,这时主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如购物、打电话、问候、告别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差异,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并通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异同,进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中级阶段,留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可以开设适量的文化课专题,如结合课文介绍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而且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高级阶段,留学生已克服了语言交际障碍,这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这方面,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全面正确的了解。
2.文化教学要适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要让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只有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常识的时候,才有必要介绍相应的文化知识,有些文化背景知识对留学生来说是没有必要深入学习的,要做到点到为止,决不能超出留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理解和接受范围,更不能强行灌输,否则会引起留学生的反感。
3.文化教学要具有实用性。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汉语是一种异质文化。由于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规则解释和判断别人的语言行为,如不多加注意,就可能产生误解、尴尬和不快,导致交际失误因此。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导留学生认识文化的区别,对文化的不同抱着宽容接受的态度,同时要促进留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文化,达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和理解。如有些词语我们应强调他们使用的具体语境,有些词语是中国文化的禁忌,如中国人不分“梨”,生日礼物不送“钟”,不喜欢数字“4”等,只有这样,留学生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避免犯错。
4.教学方式要多样性。学习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第二语言的学习更是这样。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法,如直接阐释法,情境教学法和异同比较法等文化导入的方法等,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保持一种新鲜感,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知识的介绍,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汉语和汉文化,如课堂讨论、观看影视节目、讲故事等。
5.运用文化因素进行教学。从语音知识、汉字构字、词汇内涵、审美标准、背景文化、语用知识等方面入手,把语言中蕴涵和承载的文化因素传导给留学生,加深他们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透彻理解,激发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兴趣。如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许多汉字可以从它的形状和结构上看出我国古人的生活和思想,而词汇更是带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如节日词汇、婚俗文化词汇、历史典故、外来词和不断的发展新词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6.注重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来华的学习的目的不一等,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文化导入的主观性,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亚洲或汉语文化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韩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就没有太大的困难。而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很多文化细节在课堂上都需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交际。
中小学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探析
一、中泰教育方式不同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当前中国的课堂教学多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课本为纲,强调背诵理论并进行大量习题练习,较少与实际结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务于考试而不是学习知识,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开发和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在“生存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泰国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而非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他们把理论知识置于实践中,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泰国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的讲授通常只是课堂的一小部分,课本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参照,教师可选取教材的某些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并不单一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牢牢记住。教师也常常提供提纲式的资料,让学生依据资料的主题临场发挥。
基于“寓教于乐”思想指引下的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做游戏等手段是泰国中小学非常常用的教学方式。泰国中小学汉语课堂管理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对泰国的教学方式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将这些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比如在对小学生教授中文的零到九这十个数字,比起中国课堂的让学生从一背到十的方式,数字接龙(让学生按数字顺序从零开始逐一报数,规定某一个数字不能说,说出的学生要表演节目,然后再从零开始重新报数)这种游戏的方式更能引起泰国学生的兴趣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
二、中泰文化有差别
中泰文化的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首先是师生关系的不同。鲜明的等级制度是泰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泰国人民很讲究尊卑长幼、身份地位的高低,他们也十分尊师重教,教师在社会上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泰国学生不能随便和老师开玩笑,见面必须行“合十礼”,许多泰国学生有问题请教老师或者交作业给老师,都是单膝或双膝跪地,以示尊重。泰国师生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严肃的,各种礼节也比较繁多,有着严格的传统等级制度要求。泰国每年有两个关于老师的节日,一个是1月16日的教师节,另一个是6月21日的拜师节。在教师节这天全国学校放假停课,而在拜师节,不仅学校通常都提前数天准备,学生在拜师节上要对教师跪地叩头并敬献鲜花。在泰国学生心中,教师是威严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信仰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视社会等级的,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平等的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因此相比泰国而言,中国的师生关系较为平和,更体现平等,更加相互尊重。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两种师生关系各有利弊,它对教学活动的作用取决于教师对二者的运用。我们认为,初到泰国的汉语教师还是不应贸然简单地将这种平等的关系带到课堂,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后再决定是否要采用这种平等的关系,或者怎样逐步实现这种平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泰国的师生关系虽然有明显的等级痕迹,不如中国平等平和,但如前所述,泰国的教育方式却是寓教于乐、轻松、开放和灵活多变的。中国的师生关系虽比泰国的平等,但课堂却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式进行。汉语教师应对泰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有一个整体综合的把握,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对课堂进行有效地管理。中泰文化的不同对汉语教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能吃苦耐劳,而当前社会的中国人做事亦注重效率,时间观念较强。相对来说,泰国人则更注重享受生活,时间观念不强,生活节奏也较慢。披耶阿努曼拉查东写道:有人说,与中国人相比,泰国人是“懒惰的,只要眼前够吃的,就不想再多干活,满足于自己的命运,对金钱和发展经济不感兴趣,保守,满足于依附的地位”。这是对的,因为周围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这样。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若教师试图让泰国学生像中国学生一样在一堂课中积累大量的知识,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其结果不是受到泰国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而是招致他们的反感和质疑。初入泰国的汉语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顺应泰国的文化,把握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尽可能地不要布置课后作业,若有作业当堂完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