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航空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航空技术论文

航空电子技术论文

1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1.1软、硬件设计

为了实现系统结构的通用性、综合性,必须首先实现模块化,这是航空电子系统的另一重要发展特征。模块化有效简化了开放式系统的结构,是实现系统结构综合化及系统重构的基础。模块化的基础是标准模块SEM,可以使航空电子系统由传统的三级维修转变为二级维修,从而有效缩减了后勤保障费用的支出。如今,集成电路以及电子技术已能够使所有功能浓缩于一个标准化的电子模块中。为了实现航空电子系统的高度模块化,需要利用模块化结构,采用通用式外场可更换模块LRM,同时,应注意尽量减少LRM的使用量。系统功能实现需要借助于操作系统的控制,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系统结构特性选择相应的软件结构,当系统步入实时、高速计算阶段后,加快分布实时操作系统软件的研发,实现系统的可控性与可管理性,同时,加强执行、应用标准接口的研究,以满足软件可测性及应用性方面的要求。

1.2COTS技术

COTS技术,即所谓的“CommercialOff-The-Shelf”,中文译为商用流行技术,指的是将流行货架产品直接或适当改造之后用于军用装备的一项技术。此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军事航空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硬件,还可以应用于软件。该技术优点如下:利用通用性、开放性技术标准,因此拥有良好的兼容性;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因此满足了技术的发展潮流;拥有良好技术支持,具有可扩展性,便于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可直接于货架上进行采购,确保了供货来源;采购费用较低;生产及研发周期较短;便于维修与后勤保障,且费用较低;不必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研发等。在航电技术中应用COTS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专用组件、元器件及模块数量。利用该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COTS加固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确保新型航电系统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3现代化传感器技术

通常而言,传感器费用约占航电系统的70%,因此,传感器一直追求多功能、低截获率、高精度等目标,如今,射频传感器已经成为综合航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型雷达体制有效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能力,为雷达探测提供了源动力,当前,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成熟,并开始投入装备。相控阵体制是当前雷达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较单脉冲、合成孔径、脉冲压缩等技术都更为先进。它拥有快速的扫描速度,功能多,被拦截的概率极低,雷达截面积小等优势,因而在高分辨率识别与探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波形重构,对可编程信号处理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性能,可以利用数据融合技术,确保目标信息的准确性与质量。

阅读全文

航空备件物流配送信息技术论文

1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给企业管理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建立航空备件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管理平台不仅能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将信息共享。企业可以将航空备件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体地呈现在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上,让所有的企业对收集、加工、运输、装卸、分拣、存储、包装和配送等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了解,最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整合散布的小仓储,形成新型的虚拟仓储

现阶段,我国的航空备件仓储设备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仓储设备建设的数量多且分散,导致仓储的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二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仓储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便需要将自身的航空备件转存到其他的仓储设备中,加大了航空备件物流配送的成本费用。而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区域以及服务半径大小不同的仓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虚拟仓储,再进行管理和配送。这样的物流配送方式给企业的管理和配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第一,虚拟仓储形成了规模效益。虽然仓储设备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并且服务范围也大小不一,但是所形成的虚拟仓储却有着庞大的规模效益。第二,虚拟仓储提高了资源组织的速度。一旦消费者提出了自身的需求,便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迅速地安排出最合理、最经济的物流配送方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答复。第三,虚拟仓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传统的配送模式中,企业只能根据自身具有的航空备件储备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的产品,这样的模式很难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虚拟仓储可以在网络上协调不同区域仓储的物资情况,从不同的区域借调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让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配置。

3加强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航空备件物流配送管理软件的开发上都存在显著的问题。它们的管理软件较为落后,很难满足现阶段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就拿ERP软件的开发来说,很多企业都不重视ERP软件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它们满足于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更有甚者根本没听过ERP,这样的企业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我满足的状态中,那么企业所面临的负担将会越来越沉重,后果可想而知。作为对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要求都较高的航空备件生产企业来说,一定要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地吸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自身生产和物流配送的效率。对于ERP的开发来说,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研发、维护和运营小组,将ERP软件的应用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利用ERP软件建立新型的供应链关系,不仅要对企业内部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进行细致的管理,还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可以从管理软件上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环节在物流配送中所处的状态和需求,以便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4构建新型的网络化配送模式

阅读全文

航空电子系统电子技术论文

1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现状

1.1离散式的结构

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现代的军用飞机处于离散式结构阶段,作战飞机的测量设备主要是火控雷达和光学瞄准。它的子系统有自己独有的显示器、传感器、控制器和计算机,中心计算机并不对整个系统进行操控。这种结构适用于专用性强,但是大量信息难以交换,灵活性差,如果要调整必须通过处理硬件系统才能实现。

1.2集中式的结构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而航空电子系统中更面临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美国空军Wright实验室开始向公众介绍数字式航空电子信息系统,使用LSL和MSI可以使控制部分和航空电子系统实现综合化。在当时,因为子系统都是模拟式的,综合化的性能效果大打折扣。

1.3联合式的结构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联合式的结构在软件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通过1553B的数据总线配合火控计算机来实现对飞机上各个独立功能的子系统进行管理。通过这一技术,拟补了以前的结构功能上的不足,能够使整个飞机上的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阅读全文

航空科技期刊英文质量系统提升方法

航空产业属于研究应用型行业,涵盖航空器制造与维护、飞行技术、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建设、适航验证、飞行安全、航空网络安全等学科,涉及大量标准、手册、专利等,研究目的通常为材料、结构、流程、布局的优化以及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提高,具有“应用导向、过程优化、学科交叉、术语繁多、中英互译频率较高”的特点。规范、准确、地道的英文表述有利于航空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术互通,而来稿中的格式不规范、术语不准确、表述不清晰、中式英语或翻译腔等英文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航空学术交流[1]。《中国民航大学学报》(以下简称JCAUC)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民航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包括“航空器维护维修”“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管理)等,是航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大多为航空航天类高校、研究所、制造企业的教师、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及硕/博研究生等。刊物来稿反映了当今中国航空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写作水平,而论文的英文质量对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科技期刊编辑角度出发,对来稿中的典型英文差错归类统计并举例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前航空领域科研人员的英文表述习惯,更重要的是,从勘误的角度提高论文的英文水准及学术交流的准确性。科技期刊英文审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实术语、优化句式、纠正语法问题、理清论述思路。本文随机选取200篇未经编辑加工的论文原稿(以下简称“原稿”),对其进行英文质量检验[2-5]。结果表明,稿件中出现的英文差错大致分为规范性差错、语法差错、术语差错三大类。JCAUC编辑部从源头着手,为作者提供英文写作规范,将英文质量作为稿件初审和录用的必要条件,使作者认识到英文写作的重要性,帮助作者建立正确的英文写作思路,并为作者提出英文写作的改进意见。通过实施这些举措,本刊作者普遍提高了对英文写作质量的重视程度,格式差错减少了80%;术语差错的出现频率大幅下降,仅3%的稿件出现了术语差错。

一、学术英文写作典型差错

(一)规范性差错

规范性差错主要体现在英文写作规范、英文常识、文献著录格式[6-9],大部分作者对以上要求缺乏系统性认识。通过普及写作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可为编辑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内容编校质量。

1.格式差错

格式差错虽然最基本、最细微,但编校耗时费力,影响编辑对内容质量的加工;但同时也是对作者培训见效最快的部分。此类差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小写差错。主要出现在英文标题(文章、图表标题)中。英文标题中小于4个字母的虚词一律小写,但200篇样本中,90%出现了via,for,of等虚词首字母大写的情况。(2)转行不当。主要出现在摘要和参考文献中。单词应在音节结束时转行,差错转行的原因包括:不了解单词转行规则;不懂得如何划分音节。如“stand-ard”在“stand”这里转行,错误划分了音节,应改为“stan-dard”。(3)空格不当。英文要求标点符号前不空格、后空一格,但部分论文通篇与此规则相反。如“acceleration,and”,应改为“acceleration,and”。(4)标点符号差错。在英文摘要和标题中使用了顿号(、)、句号(。)等中文符号[4],应改为单逗号(,)、半角句号(.);另外,英文摘要中的标点符号应统一采用半角符号。(5)数字书写差错。10以下的英文基数词,应采用英文全拼,如数字“8”应写成“eight”,10以上可采用阿拉伯数字;参考文献中常涉及图书的版次,根据国标规定,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序数词后缀,如“第二版”应为“2nded”。

2.作者信息差错

阅读全文

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如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期刊,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影响因子方面均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2018年6月26日WebofScience最新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主办的期刊已有46本期刊进入Q1区,然而据笔者统计,其中绝大部分期刊为生物、物理、化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学科,而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科技期刊仅有2种,占比仅为4.3%。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技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科学以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因此,办好这类期刊的责任重大。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当前中国论文唯影响因子评价导向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办刊困境。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期刊难担此“龙尾”和“龙头”的重担。

1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

1.1稿源匮乏

与生物、材料等基础学科期刊相比,工程技术期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系列期刊;世界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系列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动辄大于10相比要低很多,大多仅在1~3之间徘徊。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则还要弱很多。由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唯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导向,造成许多原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找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关系不密切,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基础科学类期刊(其中不乏所谓“灌水”期刊),以便于其职称晋升或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由此出现大量优质工程技术类稿件外流至基础学科期刊,或是外流至国外知名工程技术期刊的现象,导致许多国内工程技术期刊稿源匮乏,发展举步维艰。试问如果一个期刊的稿源都已成问题,又何谈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1.2稿源质量不佳

当前,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仍然是以跟踪型研究为主,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的关键产品与国际最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代差,如航空发动机、汽车、通用机械行业等,行业提出的需求没有学术引领性和巨大挑战性,基本上可以按照国际上的既有路线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一个现象:一方面,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项目很多,投入的经费很多;另一方面,其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距离世界一流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我国要想办世界一流工程技术期刊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牢记为读者、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多种途径与措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并将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以响应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困境的措施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方法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学术论文科普化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典型实例分析,研究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覆盖论文遴选原则、写作要点、传播途径等。【结果】将学术论文改写为科普文章,借助新媒体技术产生的传播效果远大于普通的学术论文推送,增加了作者、读者与期刊的黏性,但学术论文科普化工作对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结论】学术期刊应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论文科普化工作,提升学术论文的显示度,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新媒体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技期刊是一种促进科学进步且经过同行评议的周期性出版物,通常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科学领域,主要报道新的研究成果或科技发现。“科普期刊”与“科技期刊”有着共同的社会功能属性,即传播、沟通、交流,他们的源头均为科学技术与知识,受众则是对这些科技知识感兴趣的人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社会责任”中则明确表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1],因此,鉴于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在促进科技自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科技期刊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科普的任务。但是,目前科技期刊的重要成员———学术期刊的发展多注重挖掘优质稿源、提高引证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履行科普职责、发挥科普功能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提升学术期刊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例如:陈宏宇[3]认为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可以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贾鹤鹏等[4]从科学传播视角实例分析了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情况。但是,这些研究多以讨论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的途径,或是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取得的成效为主,没有明确学术期刊如何有效利用大众媒体履行科普职能。文献[5-7]分别针对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科普责任和科普宣传展开研究,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学术论文科普化方法。在2016年2月29日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沙龙上,我国科技部人员表示,正在着手开展科研论文的科普化工作。何谓“论文科普化”,文献[8]定义为“论文科普化是指高端科普资源,特别是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同时也应该包括科学技术的大众传播”。本文认为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再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出去,既履行了学术期刊的科普职责,又加强了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即完成了“论文科普化”工作。本文探讨了学术期刊开展论文科普化工作的积极作用,研究了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并指出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典型实例分析,期望给同行提供参考,共同增强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

1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的作用

1.1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有权及时获取重要的科学信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规定,1%~5%的科研项目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宣传活动[9],这是因为公众科学素质关系到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期刊[6],因此,学术期刊有必要把科技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理性、客观、科学地介绍给公众,让这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顶级学术期刊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5],例如Science和Nature专门开辟了通俗性栏目,普及科学知识。相比之下,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毕竟要形成一个完备的可持续栏目,需要大量的优质稿源作支撑,而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机制比较传统,要想吸引源源不断的科普稿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将学术期刊中有深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科普知识,从而惠及大众,是学术期刊参与科学普及、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职责的价值体现。

1.2加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成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科技新闻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可以实现科研工作者、学术期刊、大众媒体和普通公众的共赢[10]。同样,学术期刊增加科普元素可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拉近公众与科技间的距离,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中具有明显优势[11]。同时科普常常与大众媒体和新型媒介形式联系在一起,其受众面和传播力远大于传统的学术期刊,经过科普化的文章能更有效地被本学科外的非专业人士所接受,增强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3增强作者和读者与期刊的黏性在学术期刊的经营中,适当加入科普元素,能使学术期刊的读者不再单一化。首先,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面,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加入科普元素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拓展,跨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普元素中能更好地找到学术共同点并摩擦出火花,科普元素发挥了不同专业领域间的桥梁作用;第三,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传播,能提升作者研究成果的显示度,甚至有助于其获得相应机构的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以后有更好的研究成果还会选择该期刊。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质内容创作思路

如今,科技期刊在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微信公众号的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部分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了影响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如《暖通空调》《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分别从论文和专业技术、科普和大众教育挖掘内容深度,获得用户高度认可[1-2]。《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新渠道和进行内容重构,提高了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3-4]。《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通过栏目创新和“微文”大幅提高内容阅读量[5]。“煤传媒”微信公众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通过H5和丰富的多媒体拓宽了内容的展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6]。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真理。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对内容的形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质量不高,影响力低下。笔者通过对《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煤传媒”、“人呆手户”、《航空知识》等运营成功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梳理分析,发现这些公众号虽然在定位、栏目特色、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视对内容的策划和创作,具备一定的原创能力[7]。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科技期刊都应重视优质内容创作,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从而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转型和融合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意义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和内容的互联网属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的范围。从内容的来源来看,应为科技期刊编辑创作,或由作者创作、投稿并授权首发。从内容的内涵来看,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创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内容的首创,也应包括对已有内容进行的独创性改编、汇编,或进行创作性的多媒体加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应注重观察、分析用户喜欢阅读和转发分享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优质内容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为王”的内涵是创作,创作是内容质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创内容较易获得用户的转发,从而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打造品牌、锻炼新媒体编辑队伍、挖掘和培养原创作者,科技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

1.论文精简碎片化改编

论文虽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但将论文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并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未体现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力加工。对论文进行精简和碎片化改编,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最容易切入的内容创作思路。如重点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见解,提炼归纳核心技术和重点难点,删减引言、原理、公式推导,保留关键图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设计,将其浓缩成一篇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内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适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此类的内容再创作加工,并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我看能源互联网》栏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阅读量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2日的《中药马兜铃,我到底有没有错/专家权威解读》,系对该刊论文《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简改编而成,以相对简短的篇幅对当时引起全网热议的中药致癌话题给出了解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留言近30条。

2.综合汇编二次加工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1科技期刊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编制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杂志社紧跟国家的战略部署,以期刊影响力和策划团队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成立各类工作室、举办特色活动、参加境外交流等措施,实现期刊和航空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航空文化的国际交流,大力推广中国航空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1成立宫浩钦工作室,以航空文化为纽带加强国际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宫浩钦是中国航空绘画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因《航空知识》而对航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已出版和展出多种航空绘画作品,如《画布上的中国航空》。2016年正值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援华参加中国抗日战争75周年,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瑞德福大学计划联合举办“飞虎队”主题画展,以文化为纽带纪念中美两国人民的情谊。杂志社承接了这一任务,策划绘画的展现形式和内容,宫浩钦主笔作画飞虎队的故事,杂志社将绘画背后的故事译为英文,与北航出版社合作出版画册,于2016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弗吉尼亚瑞德福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飞虎情缘—宫浩钦航空绘画展”,展览反响热烈,极大提升了期刊策划团队的声誉和知名度,为后续进行国际参展奠定了基础。

1.2成立魏福波工作室,展示中国元素的航空文化

在发达国家,航空文化常以平易近人或大众易接受的形式公之于众,航空知识杂志社受到这一启发,着力挖掘航空文化的展现形式,与国画名家魏福波教授合作成立工作室,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展现看似神秘高端的航空文化和艺术,凸显中国元素,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化创作。魏福波教授在中国国画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曾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出版多本画集和专著。杂志社与其合作,将编辑的策划水平、专业知识和对航空的理解融入其国画的创作,进行多次开发,形成文化艺术商品,还将计划进行版权输出,参展、巡展。杂志社将魏福波创作的展现中国历史以及近现代航空大事件的国画推荐给国外有关人士,引起了英国相关展会和博物馆的收藏兴趣,目前正在推进中。

1.3成立影视工作室,寻求航空文化的多元展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