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航海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外航海职业教育合作形式探讨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分析了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形式,包括引进国外船员培训及考试体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开展境外办学或培训;游学项目以及成立航海职业教育联盟。
关键词:航海职业教育;合作;形式
1引言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强调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中国和沿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逐步形成命运共同体,互相包容,共同发展。人才建设是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为了响应国家顶层发展战略,高职院校纷纷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1]。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人才可以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海外分校或培训中心等途径。本文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职业教育的合作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在各国间的流动,加强教育合作,为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海事人才。
2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2.1中外合作办学
一般来说,我国航海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往往是和欧美发达国家航海院校进行合作,采取2+1的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第三年出国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方和外方院校毕业证书。按照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外方院校需要承担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不仅英语听说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能够掌握国外院校先进的航海教育理念[2],这些学生今后可能成为中国航运领域的精英人才。能够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能够负担起其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费用。这其中就存在悖论:航海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其毕业生如果选择在船上工作,工作环境会比较辛苦。除非学生对航海兴趣浓厚,立志于成为船员,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大都不愿意让子女报考此类专业。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航海类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学校一直考虑与国外航海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囿于实施难度比较大,如招生困难、出国学生比例低、英语能力达不到要求等原因,一直未能开展航海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航海类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
航海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成功的办学模式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航海高职教学办学模式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航海类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依据航海高职教学特点的分析来促进特色专业高职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着我国高等教育崛起,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航海类教育为例,对其成功的教学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教学借鉴。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航海类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远洋和近洋船舶行业培养一些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航海类教育具有很强的岗位和职业针对性,它的办学模式是由世界航运状况以及航运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由于近年来菲律宾、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相继发生海难事故,海盗活动频繁等原因,社会对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艰苦性、风险性认识增强,加强海员和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从开始的呼吁转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课程开发等的讨论。本研究对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围绕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体系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评价。
关键词: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近年来菲律宾、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相继发生海难事故,海盗活动频繁等原因,社会对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艰苦性、风险性认识增强,加强海员和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从开始的呼吁转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课程开发等的讨论。
一、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立足学生当下心理议题,着眼于职业发展需要,前瞻未来幸福人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航海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致力于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幸福人生,又服务于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航海事业人才的培养,服务于海洋强国之路。
二、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理念紧扣“人———航海人———中国人”的全景,重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操作性、实效性。从全人的发展角度,贯彻“课程即人生”的思想,秉持“以健康成长为基础,以健全人格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关切,以生命自觉为关照”,在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渗透生活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幸福人生。从航海人的培养角度,教学内容设置立足于职业培养目标,面向高职生的现实挑战和职业心理压力,服务于高素质航海人才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从中国人的文化角度,一方面,提升至国际化海员培养的视野,思考中国文化背景下海员培养中特定的心理议题,比如大陆文化心态的封闭性与海员群体性别单一性背景下,中国海员的性心理困扰和婚恋指导课题,职业认同感下降、再就业选择面狭窄等问题,构建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议题;另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如国学、本土心理学如禅宗等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辅导训练中。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摘要:
航海高职院校是专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航运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培养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航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适应社会与航运企业岗位的要求,进入企业能立足、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必须引进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切入点,对两者的对接与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
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谈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事行业日新月异,各港口的来往船只数量逐年增多,客轮、海货轮船、大型运输轮船等通行频率愈发频繁,如何更好地开展行业管理,是当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航海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海洋运输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员输出,以此促进我国海事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对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互联网+下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更多地应用于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文对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技术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对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专业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优化教学队伍和课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为提升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化三个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
1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1专业技术教学整体系统相对落后。目前,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查较为系统,专业课程还涉及海图作业、航迹绘算、航线设计、电子海图显示以及信息系统操作等实际操作内容。但多数院校不能完全将创新的专业技术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机械记忆抽象的知识概念、原理等内容的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1]。
1.2教学内容和资源缺乏多元性。航海技术专业在知识领域和实践技术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但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训场地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枯燥,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训锻炼,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1.3教学设备缺乏。由于缺乏教学设备,教师无法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实训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应提高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认识程度,加大航海技术实训课程信息化设备投入。
加强航海技术专业法规和体系思维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事行业日新月异,各港口的来往船只数量逐年增多,客轮、海货轮船、大型运输轮船等通行频率愈发频繁,如何更好地开展行业管理,是当下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航海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海洋运输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员输出,以此促进我国海事行业的良性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对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航海专业生职业素质教学的建议
一、开展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航海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谋得一份好工作,就看其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当今,市场鉴定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航海人才时,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着重考察其思想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素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牢基础,才能使他们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2.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航海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这除了劳动力市场本身的需要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职业技能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学习,更容易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而获得。学校的教学和专业培训课程开发都是针对社会和职业需求所制定的,构建成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体系,满足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多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多渠道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作好未来职业要求的储备。比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和熟悉的基本安全、精通艇筏、高级消防、精通急救、GMDSS等航海专业知识。
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该专业学生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航海技术技能训练、船上航行认识实习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航行中能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从业能力的高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含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行工作的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是在船上开展工作的核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海技术专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