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外投资市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力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今全球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我国电力海外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目前我国各大电力企业具有可与西方公司一争高下的雄厚资金、技术优势以及国家政策优势,但是我国电力企业海外投资仍存在相当的阻力。电力行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它的性质就决定了我国电力企业的海外投资不会一帆风顺,势必会受到外国电力企业的各种竞争甚至于外国政府的阻挠。但不论前景如何,我国电力企业都要坚定地迈出“走出去”的步伐。文章从我国电力企业的国内外现状出发,灵活运用SWOT分析法,认真分析我国电力投资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关键词:电力;海外投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在与境外电力公司进行了多年的合作,承包境外电力项目后,近些年来不再满足与其合作,而是积极地加入到世界电力行业投资进程中,以期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相关的电力技术资本,开拓其他国家的电力市场,规避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企业内部结构升级转型,转移国内或投资地区过剩的产能等一系列可获取利益。尽管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已经对国外的相关法律做出足够的准备,但是电力行业自身的独特性与海外情况的不断变换,再加上国内部分企业的海外电力投资经验不足,导致盲目投资,被别国相关投资法律处以高额罚款等不利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国电力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更加认真地审视和分析当前国际电力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规划未来投资发展方向,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于为未来的海外电力投资提供更多的经验与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投资机会。
一、中国电力行业海外投资现状
(一)国内外电力发展现状
1.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在世界上,目前我国是第一电力消费国,而在全国电力消耗情况排行中,工业首当其冲,比例超过70%。中国在2017年,发电装机量达12.47亿千瓦,与上一年相比增长9.25%,是世界第一装机国,发电设备以火电为主。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发电量继续维持在全世界第一的位置,总发电量达到5.35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长7.52%;全国发电方式中火电为主导,占58.4%,但从整体上来看,清洁能源的发展比较快速,所以比起上年有些许的下降。详情可见图1。同时,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也在呈上升趋势。在2017年,我国人均用电情况达到了4382千瓦时,基本上可以和世界平均人均发电量相平衡;发电设备全功率运转时间逐步上升,基本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从2005年以来,我国的发电设施的平均使用时间在5500~7500小时波动,在全球范围内也排名前列;中国的电气化率在2005至2016年从41.43%增长到53.03%。2.世界电力行业发展状况。世界生产行业、金融行业、服务行业等一切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电力行业,电力行业的活跃才能提供给经济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进入2017年以来,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它仍然如同乌云一般将世界经济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可阴影之下的电力行业仍然保有生机。2017年,全球电力消费同比去年增长3.6%,总发电量约3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其他发电方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分别约为58.8%、25.33%、9.62%、1.53%和2.98%,发电设备的变化与当年发电量结构相对应。国际能源署预计在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的作用下,全球电力从2011至2035年的需求年均增速约为2.2%,其中经合组织国家电力需求年平均增速约为0.9%,非经合组织国家约为3.3%。全世界电力的需求总量预计将在2035年达到32.15万亿千瓦时。
(二)中国电力海外投资状况与特征
海外投资风险及对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情形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能寻求新的获益机会,但也存在着较大风险。从“一带一路”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债务风险、外汇风险、社会风险等,同时也提出了更好推进海外投资的一些建议,希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金融风险
1引言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给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成为一种热潮。但是,海外投资会遇到众多金融风险,企业“走出去”时要识别这些金融风险并相应加以控制。
2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投资的风险
2.1债务风险
经济条件体现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水平,也是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还款能力的量化指标。较好的经济条件总是能够带来较高投资收益和投资安全性保障水平。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差异大,加之国内政治、国家治理的路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分析海外投资可能遇到的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多集中在所在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上,国民经济往往受到债务“三率”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重债贫穷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绝大部分是亚洲国家,综合考虑负债水平和还款能力,中国企业在对其进行海外投资的债务风险相对较高。
互联网企业投资战略初探
摘要:从互联网引入中国以后的几十年里,互联网企业强势崛起,从早期的门户网站,到中期的BAT三巨头。在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互联网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互联网企业不断改造餐饮、交通、实体商业等,而互联网企业也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崛起壮大。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企业近几年的投资进行分析,总结出企业投资的一些策略和流程,并且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对企业战略投资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战略投资;互联网企业;腾讯
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壮大,不仅仅得益于时代需要和强大产品能力,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投资也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是什么?是流量和资本。
(一)流量
流量是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基础也是核心!就拿腾讯来说,如今的腾讯已经是市值超过三万亿港币的巨无霸企业,而腾讯以社交软件起家,在用QQ和微信牢牢占据社交基础生态的基础上不断孵化出新的产品和盈利项目,例如腾讯的各类钻石会员,QQ游戏、QQ音乐等,这些腾讯系产品几乎已经囊括了互联网的方方面面,完成了互联网生态闭环,并且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流量池。(见表1)互联网企业除了具备传统企业的品牌、技术优势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自我升级”属性,简单地说就是产品用的人越多,聚合优势越明显,进而反哺产品优化。所以,一旦互联网企业在某个行业扎根并且有了用户优势以后,是很难被替代的。就比如QQ和微信,用户在沉淀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在加强QQ和微信的用户粘性,也就是说一旦有人脱离了微信或者QQ用其他社交软件的时候会发现没有认识的人最后只能默默回到微信和QQ。总而言之,微信和QQ这些社交软件庞大的用户群和极强的用户粘性,这可以说是腾讯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因为腾讯坐拥巨大流量,许多项目只要获得腾讯的流量就会瞬间壮大,腾讯旗下自己产品从打败联众的QQ游戏,还是最后的QQ音乐都是一上线就坐拥上亿的用户。腾讯战略投资的企业也是如此,最著名的有京东、拼多多、美团等。在如今互联网企业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流量便成为极其珍贵的资源。
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谈如何帮助农业“走出去”。
关键词:境外直接投资;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
1我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我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相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我国农业需要“走出去”。在国家政策上,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在鼓励开展的境外投资项目中,明确指出“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开展农林牧渔等领域互利共赢的投资合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进行农业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2016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境外投资金额为32.9亿元,占比1.7%;历史存量投资金额为148.9亿美元,占比1.1%。农业境外投资占整个境外投资的比例偏低。开展农业境外投资的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但民营企业的平均投资金额较小,且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亚洲和欧洲是主要境外投资目的地。
1.2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管理主要由发展改革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三个部门负责。发展改革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是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登记的前置部门。发展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境外投资项目的备案和核准,商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境外投资企业设立的备案和核准。除涉及敏感国家和敏感行业需要进行核准外,其余绝大部分境外投资只需进行备案即可。在外汇管理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简政放权。从2015年6月1日起,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无需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审批,目前除金融机构进行境外直接投资需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相应的批准文件或者无异议函外,其余企业可凭发改部门的备案通知书或者核准文件、商务部门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等材料直接去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汇登记,外汇指定银行在进行合规性等审查后为企业完成外汇登记和资金汇兑。外汇管理部门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业务登记和资金汇兑等环节的事后核查。境外直接投资业务管理部门的简政放权,极大促进了境外直接投资的便利化,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走出去战略下代表处财务会计论文
一、“走出去”战略下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风险分析
1.海外代表处所在的地区财务会计法律规定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公司的财会制度不能直接适用于海外代表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走出国门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加上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开拓外国市场,海外市场的竞争逐年加剧。财务会计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原有的财务制度使其适应当地的规定,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带来阻碍,影响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很多中国企业把国内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搬到海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2.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从而给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带来风险。
税收管理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之间的税收制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税收凭证是发票,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发票仅仅是财务管理的记录而已。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适用所在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使得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征税数额计算方法和征税方法都比较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得以掌握。一个地方的税收体系不仅仅包括所在国的税法,还包括当地的商法、经济法和相关的行业法规。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的。在过去,许多企业在“走出去”前做好了充足准备仍然要准备这方面的学费,因为税收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风险。海外代表处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国内,之前对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没有了解,这给海外代表处的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3.汇率波动会为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外汇风险。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一种敏感、不稳定的状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到海外投资的经营利润,给财务管理决策带来风险。另外,所在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也会给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风险。目前世界上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严格外汇管制,另外还有20-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部分外汇管制。在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资金的回流难度较大,经营利润难以汇回。除了汇回的资金,剩下的外汇就要依靠海外代表处自行消化。如何使得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做到保值、增值成为了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浅析中日货币升值问题的比较研究
摘 要: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本文从中日两国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应对措施与效应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实现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FDI提高贸易品技术结构的要素寻求
作为从“进口替代战略”过渡到“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如何提升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同样依赖于出口导向路径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十分值得思考。 一、韩国的贸易品技术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关于贸易品技术结构,Lall(2000)在三位数的基础上,将SITC0~9类共三百多种产品按照技术含量分为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然后仍按照技术含量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9个小类。这一方法被研究者广泛认同。本文采用这一方法,统计出韩国各技术层次的主要产品(见表1)及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变动趋势(见图1至图4)。①其中,图1和图3分别是较低技术层次产品(含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RB1∕RB2、低技术产品LT1∕L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2和图4分别是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含中技术产品MT1∕MT2∕MT3、高技术产品HT1∕H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中每一“柱体”的长度是该图所涉各类产品在韩国总出口或总进口中的占比之和,而每一“柱体”中各种“图案”的长度,则表示各类产品各自的占比。图1表明,韩国较低技术层次的五种产品在出口中的总占比,从期初的46%降至期末的26%,其中,RB2出口比重显著增长,LT1出口比重显著降低。图2显示,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从期初的51%升至期末的70%,其中,MT1、MT3和出口比重增长尤为显著。可见,韩国出口结构呈现升级趋势。图3和图4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五类产品的进口比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动,但技术含量较高的HT2和MT3进口比重呈现较明显的降低趋势。韩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待验证。 二、计量检验与结论解析 (一)计量检验 1.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从前述理论分析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改变要素比例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母国贸易结构,由此可以推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存在滞后因素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当年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显著的,因此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其中,被解释变量tRD表示韩国的贸易结构,解释变量fd表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考虑到直接投资存量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滞后性,本文采用其一阶滞后序列;解释变量ex表示韩元的实际汇率;β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式(1)中,λ分别取ex或im,表示出口或进口;tech分别取PP、RB1、RB2、LT1、LT2、MT1、MT2、MT3、HT1、HT2,表示贸易结构的10个技术分类(见表1),因此该式实际上包含了20个模型。具体而言,被解释变量TrdPPex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比重,被解释变量TrdPPim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占韩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以此类推。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1~2010年度数据,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韩国进出口银行网站数据库,按照表1技术分类的产品进出口数据来自韩国贸易协会数据库,实际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 2.检验结果 对于上述模型的计量检验分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三个步骤。①首先,单位根检验的相关序列包括20个表示贸易结构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和两个解释变量时间序列,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22个序列的水平值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其次,对20个被解释变量和两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20组协整检验,结果发现,除了TrdPPim、FD、EX之间以及TrdRB2im、FD、EX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外,其它18组变量之间均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对上述具有协整关系的18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总体来看,在18个模型中,除了以TrdPPim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解释力不佳外,其余17个模型的统计量都是显著的。同时,这17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小值为0.347,最大值达到0.948,均值为0.683,说明总体上这17个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具体来看,在出口方面,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RB2、LT1和L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MT1、MT2、MT3、HT1和H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进口方面,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LT1、LT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比重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实证检验显示,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的提升。对于低技术层次的RB1、LT1、LT2类产品,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进口和出口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较高技术层次的MT1、MT2、MT3和HT1、HT2类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它们的出口,并抑制了其中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这与本文第一部分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低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对外转移,从而降低了该类产品的本国出口和与此相关的进口,表现为贸易替代效应;同时,国内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业,较高技术层次产品的自主制造能力得以加强,增强了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减弱了其进口需求,表现为出口创造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 (二)实证结论解析 对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观察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要素寻求特征,从中获得进一步的事实佐证。首先,从韩国对于不同经济体的投资行业模式来看。表4选列了接受韩国直接投资存量居于前16位的经济体,韩国对它们的投资存量占总存量的比重超过3/4,因此这些投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按照投资行业集中度的特征,16个经济体可分成四组。不难发现,韩国对于具有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地区的投资模式不同,表明了其要素寻求的多重性,既包括对低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寻求,也包括对国际销售渠道、技术、标准、品牌、全球企业网络等高级要素的寻求。特别是对于中、印、俄和美、德、荷的“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的投资模式,反映了韩国对成熟市场与潜在不成熟市场的需求并存。其次,从对不同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投资来看。对于处于较低技术层次的石化业(RB2类)、纺织业(LT1类)和钢铁业(LT2类),韩国的海外投资集中于中国、印度、越南等劳动力、自然资源成本低且市场需求大的地区。而对于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制造的行业,汽车业(MT1类)在西欧、北美、东欧、中亚和大洋洲等地广泛建立生产基地,藉此带动国内生产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并实现海外生产体系与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造船业(MT3类)的投资,一类是土地岸线、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中国、菲律宾等国,另一类是国内需求亟待释放的巴西、俄罗斯等海洋油气资源大国。一方面可将较低附加值项目转移到国外,另一方面则可在国内集中力量开发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电子业(HT1类)的海外投资布局同样反映了其对低成本和市场要素的寻求: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以组装厂为主、选择发达国家附近工资比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以零件厂为主①。最后,从对外投资主体规模来看。韩国的大型综合商社凭借其较为成熟的国际经营经验和雄厚资本,多在发达地区进行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开发,而中小型企业(SMEs)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事技术等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比如韩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资在项目数上占83.0%,在投资金额上占40.6%①。不同规模投资主体的组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提高要素寻求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方式,使其位于韩国总部的母公司得以整合全球资源,改变了韩国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乃至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p#分页标题#e#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要素结构相对失衡,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技术和一些自然资源类的要素短缺,那么,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去实现全球范围的要素配置的呢?在数量上,中国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居全球第五位。但2003~2010年,中国流入国际避税港②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年平均比重达到76.94%。③这一结果,既可能是因为外汇管制条件下的热钱流动,也可能来自于为了享受外国直接投资种种好处的“迂回投资”———在境外注册再回到国内的国内资本。不妨推断,这些投资源于扭曲性因素。同时,2005~2010年中国流入欧美地区④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比重年平均为4.58%;而该期间流入东盟地区的流量年平均比重为3.75%。如果说,流入欧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技术、国际销售渠道等高级要素的动机,流入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低级要素的动机,那么,这种具有明显要素寻求特征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总流量中的占比显然过小。因此,从区位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特征并不明晰。 然而,从投资主体构成及其投资行业来看,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寻求自然资源输入的投资行为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居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近年来频频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海外资源,且不乏“不计成本”的并购竞价案例。可以说,中国国有经济巨头的海外投资不单纯是商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性。同时,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仍然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LT1类产品方面,虽然高技术产品HT1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但更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环节,而最能反映技术深度的MT类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层次的自动化产品MT1类,以及要求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研发投入的高技术HT2类产品,在中国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齐俊妍,2008)。由此表明,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贸易结构恐怕尚不具备条件。基于现状,韩国经验的借鉴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寻找对外直接投资中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政府与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主体,政府应考虑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宏观战略目标下不断调整双方利益均衡点,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介入和支持,应尽可能采取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服务等形式,同时应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市场化。 第二,趋于市场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考虑,当得自于政府的异质性资源不可持续时,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资区位选择,去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密集型合资企业,以达到跟踪和开发高新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乃至贸易结构升级的效果;鼓励拥有小规模适应性技术的中小企业,通过海外生产和销售,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国产技术、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 第三,消除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扭曲因素。如前所述,占年均流量3/4的资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明,不仅容易引起人们对数据的误判,更反映出中国资金运用低效的现状。对此,应考虑改善国内相关制度设计,比如消除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制度性歧视、完善资本市场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效率,为贸易结构的提升创造条件。
图书版权贸易的形式及状况
近来几年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工具,从古至今都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输出始终落后于其他商品的对外贸易,这种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图书输出的弱势和文化传播的困境。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且一直大力支持图书输出,使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增长。面对我国文化产品对外发展缓慢的现状,我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以推动中国精神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之一,其中,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图书业的“走出去”,每次突破性的举措,都是给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剂强心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资助法国出版机构出版法文版的中国图书,收效甚好,自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这些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我国出版国际化进程,出版机构的国际视野被慢慢打开,他们更主动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图书的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 一、当前我国图书输出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我国图书输出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图书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 (一)图书版权贸易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国家版权局;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到21世纪初,我国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但其严重逆差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国家、政府以及业界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局面。因此,近两年我国版权引进多、输出少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在我国版权贸易的实践中,习惯上使用的是其狭义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国内的作者与国内的出版社间的版权交易行为不在此之列。版权贸易既背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经济效益的要务,而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版权贸易经济功能的体现较为直接和迅速,文化功能的体现则较为间接但收效长远。我们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非常强大,其文化影响力也非常强大,与之相比,我国的版权贸易和文化影响力都相距甚远。在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推动下,版权贸易首当其冲地成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版权输出也成为衡量政策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版权输出的品种和文种逐年增多。 (二)图书商品贸易 我国的图书商品贸易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图书商品的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经由自己设立的专门出口部门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国外商或经销商转售、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销售、直接出售给国外读者等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图书商品的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通过本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或其他类似中间商,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1]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主要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以及部分省市经营的图书进出口业务公司。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图书通过商品贸易方式走向世界的规模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国内一些出版社开始比较主动地进行图书商品贸易,而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也在我国国内委托个人进行图书采购,再采取邮寄等方式出口到国外。 (三)其他输出模式 1.合作出版 合作出版一般是指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之间寻求合作,共同完成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展,合作出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出版社如企鹅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社、兰登书屋等开始青睐合作出版。合作出版的图书直接面向海外受众,利用国外出版机构成熟有效的发行营销渠道,更容易地进入国外主流市场,更能吸引国外读者的注意。现在,合作出版的成绩有目共睹,已产生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耶鲁大学合作制作“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已有多年,《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等图书在美国出版以后非常受当地读者的欢迎;再如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述神话》同时在33个国家出版发行,完全实现了“走出去”的目的。由于合作出版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倾向于鼓励“合作出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决定将把合作出版的图书也纳入资助范围中来,并在今后的资助中向中外合作出版图书倾斜,充分支持和利用合作出版这一有效形式,把中国题材的图书推向国际市场。[2] 2.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出版企业海外投资大致有两种形式,投资新建和跨国并购。海外投资新建又包括在海外注册出版社或建立销售发行网点。国内出版企业往往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和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来决定采取何种投资方式。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版企业会选择投资新建这种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他们以国内资源为根基,把图书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转移到国外分社完成,国内负责完成编辑、制作等流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出版社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市场和受众,可以更直接地考察读者市场和需求,而同时国内制作保证了较低廉的成本投入。还有一些出版社并不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分出版社,而是建立一个本社的销售发行网点,类似于专门的发行科和销售处。选择这种方式是考虑到出版社可以比较少的投入,而更加重视营销环节和目标市场。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作为对外汉语出版专业运作的老出版社,在全球“汉语热”的情况下于2006年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计划”,派出若干个代表团赴国外拓展市场、洽谈合作,重点加强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以加快对外汉语教材的推广速度。#p#分页标题#e# 二、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版权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地区分布不均,我国引进的版权主要是来自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版权的输出地则集中在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另外,国内从事版权贸易的出版社分布不均匀。从事版权国际贸易比较活跃的出版社分布在北京、上海、广西、辽宁、江苏、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其他地区的出版社版权贸易量较少。而且从内容上看,版权贸易图书的内容比较倾向于历史、地理、文化等社会科学类,其他类别的图书输出很少。其次,我国版权贸易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还是所有权的转移,还不是使用权的特别许可,而对外实施版权许可是版权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版权还是仅作为一种资源而没有作为资本化的低层次的运营。[3]最后,我国版权贸易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有时相互冲突,即过于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样必然无法达到正确宣传我国文化的目的。 (二)图书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内出版机构初涉海外市场时的首选模式多为图书贸易。若是之前所提到的间接出口,出版社在享有风险小、投入低的好处同时,也面临着过分依赖图书进出口机构,无法控制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营销发行,而且无法及时准确地感知国外市场的反馈的问题,更不易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若出版社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出口图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还需承担海外市场风险,易于遭受国际贸易上的某些限制和壁垒。并且,出版社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分析研究国外图书市场,同时提高自身的图书制作水平,这些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具有国际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国内出版社来说,这些困难比较难以解决。总的来说,国内出版机构选择图书贸易方式将图书推向国际社会,总会遇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而且出版社还必须为各种输出费用买单。此外,国内出版社很难掌握海外图书市场的读者需求变化信息,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等等。这些必然影响出版社在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景。 三、针对目前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一段时间之后,已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远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只能在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寻找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可操作的发展方式。 (一)明确理念,积极推进资本化输出模式 图书输出到底应该被如何看待,是文化输出还是资本输出?这个话题曾在业界引起思考和争论,意见双方抱有同样的目标但选择各自认为更行之有效的发展路线。现在看来,似乎更多的人开始认同资本输出先行的理念,如上文提到的,出版社也以资本输出为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在笔者本人看来,资本登陆先行、文化输出随后,这是非常正确的理念和方式,许多著名的国际出版机构都是资本输出式的发展,最终成功实现了文化输出的功能。我们的资本化发展应同时推进到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两者当中,使我们的运作方式和毋庸置疑的传播文化是我们“走出去”的最高目标,出版行业对这份责任不可懈怠。但我们的出版社以及他们投资的海外分社应该首先履行与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责任,履行的责任随着自身的发展才变得重大。 (二)全面本土化战略 我国出版业对国外本土化战略并不陌生,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实施书刊本土化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自此,中国先后在拉美、欧洲、亚洲等国成立了出版社分社,这些分社就是中国文化产品的落地单位,选题、编辑、制作均在国外进行。实例和经验都可以证明本土化战略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开拓销售渠道,而且本土化实施的越深入,收效越好。全面本土化建议战略实施范围更广阔,行动更精准到位。我们可以从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发行营销等各方面审视本土化实施的深度。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使用对象国的语言出版图书,但是使用能把对象国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地道,符合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是更高的标准。再如,排版装帧设计风格不仅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还可以适当的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或者直接使用本土的文化风格。再者,从人才配置上也多多吸纳本土人才,雇佣本地员工,营造本土氛围。 (三)开拓海外发行网络,推广中国现代文明 海外读者对我国出版物的认知度较低,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不用说进入外国主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状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扩大宣传、拓展营销发行网络。利用整合所有海外资源,打造专业高效的营销发行网络。让读者看见我们的图书是第一步,是走进国际主流市场的基础。 另外一方面,从推广的图书的内容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国功夫、中草药、中医针灸等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我们的出版社机构似乎也非常热衷紧握这些既古典又经典的内容,虽然笔者也赞同我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明应该推向世界,但是同时也认为应该更多地介绍反映中国当代文明的图书,比如介绍各地民俗风情,介绍中国人民生活状况、中国娱乐与流行等方面比较现代的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生活结合的内容才真正有助于让现代的中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浪潮,这是让世界各国主流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