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外市场投资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服务市场海外工程技术论文
1海外领先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特点
1.1巩固和发展自身竞争优势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一般已都从规模取胜走上了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取胜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服务和产品竞争优势,拥有特色、高端技术或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实施垄断,获取油公司订单能力强,高毛利率服务业务占比高,盈利能力强,新项目多且拥有服务价格话语权。
1.2一体化能力突出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已从单纯的陆地钻井承办商向陆海兼备、技术服务配套的油气井承包商方向发展。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从油田技术服务到物探,从软件到工具装备,从陆地到海上,业务覆盖整个上游领域,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1.3经营方式灵活
灵活的经营方式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国际领先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多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资本经营手段,如合资、并购、参股等方式,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快速实现资本积累和自我发展目标。近年来,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兼并重组等方式继续保持垄断利益。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在研究制定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关于我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分析
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现状评据
哈佛大学著名竞争力理论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即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四大要素密切相关。同时,还需要考虑机会和政府这两个重要因素的动态组合。
(一)生产要素:波特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构成。中国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拥有大量熟练、廉价劳动力;高校众多,科研机构林立,具有一定的科研设备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产品创新与升级换代提供了大量高级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创新能力仍旧略为欠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产品在塑造海外形象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强调管理创新、能力创新和机制创新。大量的国内投资集中于出口,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了中国产品出口产业集群,资本资源丰富。同时,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交通、邮电、水电、绿化、环保、教育、商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二)需求条件:自古以来,中国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的年出口额于2009年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至2012年,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中国出口仍达到20498.3亿美元,同比增长7.9%,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笔者统计了自2003年至2012年中国的出口额,可以看出中国产品凭借其优良的海外形象,出口额呈显著上升趋势,可以预见中国产品在未来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2012年世界500强中有35家中国企业上榜,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海尔作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经历了名牌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后,目前采用全球品牌发展战略,已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建立了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其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具有三大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即德国、美国、英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品的优势集中于物美价廉、简洁耐用,其自主创新、品牌价值、技术含量要远远落后。
(四)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体现离不开国内的强势产业的支持。中国《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指出:中国产品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超过半数的海外消费者可接受中国品牌。电脑和IT产业、家电、零售商、服饰、游戏机是中国品牌接受度最高的五大品类。这五大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的保持和提升离不开软件、制造业、零部件等行业的大力支持。
(五)机会和政府:机会作为四大要素之外的可变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2008年的金融风暴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低潮期。中国产品在经济危机期间,其低价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品质优良、服务完善的市场形象,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保持着海外需求量大、需求稳定的优势,为世界各国人民平稳渡过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作为四大要素之外不可忽视的要素,也影响着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的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这一政策的提出对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汽车出口贸易问题
摘要: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冲击着世界市场,中国成为了世界汽车出口大国。但是在出口额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汽车出口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结构等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将会更加严重。该文研究了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的现状,探讨了中国汽车出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汽车产业出口战略环境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贸易;战略
1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整车出口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奇瑞汽车、华晨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和力帆汽车,占整车出口总量的53.4%。整车出口的方式一般以一般贸易为主,2015年整车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金额为97.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78.3%。
2中国汽车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2.1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互打的出口规模主要是由汽车零部件出口贡献的,整车出口所占比重远小于零部件,并且从2013年开始,整车海外销量连续下滑,大大降低了汽车产业出口创新的能力。另外,整车和零部件出口市场分布不均匀,导致出口风险增大。零部件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面临着较高的进入贸易壁垒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低价格为竞争策略,贸易摩擦比较大。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和目标选择
【摘要】以恒安并购皇城为例,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和并购目标的选择,旨在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提供启发。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由多个动机共同驱动,其中最主要的动机是市场寻求。在进行并购目标选择时,民营企业会考虑文化差异、东道国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国家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个人特征等的较大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应明确其并购动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入研究和评估并购目标,基于并购动机来选择并购目标,同时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以保障民营企业并购目标的恰当选择。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并购动机;并购目标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热情高涨,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更是大幅增加。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中国企业2017年赴“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是2016年的6倍,达到了135个,并购交易的总金额为214亿美元,是2016年的10倍之多。这些跨国并购交易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工业和消费等领域。并购主体除了国有企业,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且民营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占据较大的比重。随着国家对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鼓励和支持,机制相对灵活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交易的主力军。然而,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并购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也会使并购企业置身于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由于并购动机是并购行为的出发点,而并购目标的选择是跨国并购行为中的第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基于企业并购动机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以获得最佳的并购效果,是我国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民营企业,关注民营企业并购动机和并购目标选择的更少,因此,本文以恒安国际集团并购马来西亚皇城集团为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以及目标选择,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选择提供一些启发。
一、恒安并购皇城的案例概述
(一)并购双方概况
1.恒安集团
1985年,恒安集团前身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进军女性卫生巾市场。1998年,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HK01044,简称“恒安国际”),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2011年,恒安国际入编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卫生巾、纸巾、纸尿裤等,拥有“心相印”“安尔乐”等多个知名品牌,其中,“心相印”在2017年全国生活用纸品牌中名列第一位。恒安集团在全国各地设立了40多家分公司,在印尼等国也设有恒安产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
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一、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1.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
我国煤炭企业缺乏煤炭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大部分的煤炭从业人员都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认为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只是销售煤炭产品而已,没有认识到销售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真正的市场营销应该是包括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煤炭产品研究开发、定价、分配、推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煤炭企业活动在内的完整体系。很多煤炭企业将眼光放在煤炭推销和销售上面,盲目地扩大煤炭产量,希望借助煤炭产量的增加来提高销售量,导致煤炭企业只制定针对煤炭产量、产值的增长战略,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活动,没有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造成了煤炭产品产量增加,但产品开发以及产品销售额不见增加的现象。
2.缺乏市场经营意识,过于依赖“关系”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煤炭企业基本为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的产品销售基本上依靠各种关系,热衷于在煤炭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中拉关系、找门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一些煤炭企业管理层的营销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仍在延续以往基于“关键”的营销套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煤炭产品市场营销意识。这使得煤炭企业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缺乏及时可靠的营销反应,导致很多煤炭企业的销售能力低下,大量煤炭产品囤积,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
3.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煤炭行业逐渐与国际煤炭行业接轨,国外拥有大量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的煤炭企业给国内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矿业集团就开始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大型矿业集团一般在两个以上国家开采煤炭,产品销售遍及十几个国家。中国快速发展的煤炭市场吸引着国外大型矿业集团的注意,据统计,仅美日英等国在中国矿业行业投资就接近80亿美元。这些希望在中国煤炭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外大型企业觊觎国内煤炭企业,意图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曲线并购。
图书版权贸易进展状况及途径
我国自1992年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以来,版权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版权贸易体制不断完善发展,通过版权贸易引进或输出的作品在数量、品种、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但由于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客观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引进图书现状 从引进图书版权数量来看,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引进图书版权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从最初的一千多种到突破万种,这说明我国出版社在经过短暂阵痛后,很快就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版权贸易能力快速提高。而且,从引进作品的内容来看,题材从相对单一到较为丰富,财经、科技、电子类图书数量逐步增多,引进热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相吻合。 (二)输出图书现状 2003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大陆的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市场范围也仅局限于东南亚一带的华文圈内,在欧美只有零星的分布。以2003年的版权输出地为例,811个类别的我国输出图书中,输往台湾地区的占472种,香港地区占178种,韩国占89种,日本占15种,新加坡占9种。而我国出版物在海外的最终读者,也主要是华人和部分汉学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以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单一。例如有关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类书籍主要集中于古籍整理、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艺美术画册、文学、历史、医药等领域。 二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逆差非常明显 1997~2006年,中国版权输出总量为5362种,相对于58077种的版权引进数量来说微不足道。10年间,引进与输出比例平均大约为10∶1。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机制问题,我国目前在版权贸易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版权的图书可以参加国家图书奖的评选,而输出版权的图书则没有相应级别的奖项可参评。国家对输出本国图书版权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其次,是很现实的经济因素,一般来说,输出版权是前期投入较大、见效比较慢的工作,版权贸易输出收益很小且短期内效益不明显,挫伤了出版社的积极性。而引进图书产生的效益则比输出快得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版社对引进国外版权趋之若鹜,而对于输出版权这种受累不讨好的方式避之唯恐不及了。 (二)竞争无序,哄抬版税 版权贸易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许多出版社开始将版权贸易视作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一遇到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选题便孤注一掷、志在必得,以致出现过10余家出版社共争1部图书的情况。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偏离了价值轨道,以数倍于价值的价格获得版权,结果最终得不偿失。在图书版权贸易中,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国内一些出版社在版权贸易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和无序竞争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形象,也不利于版权贸易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版权贸易人才缺乏 版权贸易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人才素质要求也很高的职业。这一职业需要熟悉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出版市场,掌握图书跨国运作规律,懂外语、管理和会计知识的人才担任。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出版社,无一例外地都有专门的版权贸易机构,由专业人士来从事版权贸易工作。这与他们版权贸易工作的高效率和市场份额高占有率有非常大的关系。在我国,这样的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目前还是非常缺乏的。国内许多出版社对版权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还存在着简单化认识,认为懂外语、法律就可以做版权,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三促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国家扶持机制,实行激励政策,提高出版社积极性 由于做图书版权贸易往往要投入很大精力,费用支出较多而收益相对较小,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出版社版权贸易的扶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可以仿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对输出版权进行物质上的鼓励。鉴于翻译费是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的瓶颈,国家可以采取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推广中国图书。世界各国对出版业都给予了各种政策支持,包括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为了确保民族文化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应积极提出对策,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拨出专款、建立专项基金来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以避免因为引进过度而造成原创能力衰竭的情况发生。在资讯方面政府也应积极搭建版权贸易信息平台,把海外的书业网络整合起来,为我国版权从业人员提供快速便捷的资讯。 (二)扩大图书版权输出的海外市场 版权输出要有适合海外市场的选题,因此输出版权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市场,确立可以开拓的海外市场的具体类别,通过对外合作部门或者专业的版权机构开展针对海外图书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有目的地生产适合海外读者口味的图书。除内容以外,中文出版物也要从表现方法、图片、装订设计、印刷等方面满足国外读者的口味。例如,在色泽上,日本人偏爱夸张艳丽,欧美人喜欢原始自然;在版面上,日本人喜欢密集,欧美人喜欢宽敞;在地域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由于与我国的地缘环境和人文传统相近而成为目前中文出版物在海外的最大市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由于近年来华人移民的数量大幅增长,中文出版物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另外,历史和民俗历来是外国人对中国最大的兴趣点之一,这一主题如果开发得当,编印精良,显然将拥有潜力无限的海外市场。 (三)加强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版权机构的建设#p#分页标题#e# 版权贸易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区版权贸易人才短缺。我们要想打破这种版权贸易发展的不均衡性,一则必须加强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二则要加速版权机构的建设。版权机构的出现是出版分工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应该加速版权贸易机构的建设,努力打造版权贸易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使一些力量薄弱的出版社也可以借船出海。 (四)增强法律意识,恪守诚信原则,净化出版市场 现在版权贸易比较成功的出版社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比较注重培养与海外版权贸易人或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因为建立一种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获得一条便捷的信息渠道,而且基于双方的信任及进一步合作的愿望,会以互惠为原则,努力达到双赢,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而一个良好合作关系的获得,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讲诚信,这是安身立命之本。诚信应该贯穿于整个贸易的始终,版权谈判时要对市场、对自己的市场运作能力有切实的估测;版权合同签订后,要严格履行合同,及时向对方反馈信息;同时要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协助它们打击盗版,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出版环境。
走出去战略下代表处财务会计论文
一、“走出去”战略下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风险分析
1.海外代表处所在的地区财务会计法律规定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公司的财会制度不能直接适用于海外代表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走出国门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加上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开拓外国市场,海外市场的竞争逐年加剧。财务会计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原有的财务制度使其适应当地的规定,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带来阻碍,影响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很多中国企业把国内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搬到海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2.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从而给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带来风险。
税收管理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之间的税收制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税收凭证是发票,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发票仅仅是财务管理的记录而已。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适用所在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使得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征税数额计算方法和征税方法都比较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得以掌握。一个地方的税收体系不仅仅包括所在国的税法,还包括当地的商法、经济法和相关的行业法规。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的。在过去,许多企业在“走出去”前做好了充足准备仍然要准备这方面的学费,因为税收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风险。海外代表处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国内,之前对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没有了解,这给海外代表处的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3.汇率波动会为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外汇风险。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一种敏感、不稳定的状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到海外投资的经营利润,给财务管理决策带来风险。另外,所在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也会给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风险。目前世界上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严格外汇管制,另外还有20-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部分外汇管制。在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资金的回流难度较大,经营利润难以汇回。除了汇回的资金,剩下的外汇就要依靠海外代表处自行消化。如何使得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做到保值、增值成为了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跨国公司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1、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上技术利用收益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