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外市场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海外市场规划

战略转型下的财务分析

〔内容提要〕战略选择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好的战略将有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本文以吉利集团为例,根据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发展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分析吉利集团战略转型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并通过分析主要指标好转原因,为同行业提供战略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战略转型;财务分析;吉利集团

所谓战略转型,即企业在对外扩张与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为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内部资源、企业的规模和能力适应时展,将当前企业的经营战略转换成为另一种更为合适的战略。很多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结合企业目标,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如适应时展、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战略,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战略转型过程

近年来,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为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带来了伟大的变革力量,也是吉利集团从弱到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1997年,吉利集团开始采取“低成本”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通过经营杠杆作用原理和大批量生产实现规模效益。这一时期,吉利集团的经济型轿车逐渐进入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但价格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价格优势的减弱,促使吉利集团改弦更张。2004年,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投入数亿元更新改造技术,引入国际生产先进设备,提高了制造的精度,进而提高了吉利集团产品的美誉度。2005年,在创新浪潮推动下与企业“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吉利集团提出“全面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战略目标。创新着重点放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努力打造一个走创新之路的全新现代化汽车制造业企业。2007年,吉利集团获得“中国汽车十强之一”荣誉称号,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管理能力迅速提升,市场地位日益提高。2007—2015年吉利集团致力打造“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竞争力”品牌战略,从立足于国内抢占低端市场转变为扩大海外市场、抢占中高端市场。这一阶段,吉利集团专注研发与市场扩张,拥有各项专利总计416项,并承担了5项国家863项目,同时做好海外市场规划和建设。2015年末,吉利品牌引入“家族化”概念,推出帝豪GL、帝豪GS,以及远景SUV、远景X1、远景X3和远景S1等多款车型,更加细分的产品战略让吉利集团得以固守原有细分市场和价格区间。更重要的是,在推出博瑞、博越、博瑞GE、缤瑞、缤越等多款全新车型以后,吉利汽车率领中国汽车品牌逐渐步入与外资品牌产品价值的竞争。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品牌从未尝试过的新竞争层级。2015年末,在节能环保的号召下,吉利大胆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致力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2017年,销量约达13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新能源纯电动车帝豪EV就实现了2.5万的年销量。本文重点研究新能源战略转型前后,对吉利集团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

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企业对总资产、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与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通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与总资产利润率衡量盈利能力。本文从业务与股本扩张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对业务发展前景进行衡量,对于股本扩张选取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每股净收益三个典型指标。

阅读全文

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销策略探讨

摘 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承包海外工程,业务范围覆盖广泛,涉及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这些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实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市场的现状,总结出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工程承包;营销策略;优势

一、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现状

(一)总体基本状况

总体上讲,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历经了近40年的发展后,不仅创新了经营模式,还提升了管理水平,依靠价格方面的优势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综合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企业不断涌现,迅速成长。以前市场相对单一,以亚洲地区为主,现在市场范围扩大,扩展到非洲、中东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非洲市场,约占据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的60%,具体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楼房建筑、电力系统工程、基础交通设施等。在取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增加我国对外工程的营业收入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承包的重点工程项目及其特征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前景好

阅读全文

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许多国外企业不再拘束于本国内的生产经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逐步打开对外投资的大门,通过优秀的战略营销逐步占据国外市场。研究发现,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本土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确定企业本土化市场定位,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文章试图从本土化营销的角度出发,结合许多优秀跨国公司的营销案例,对于我国本土企业实现“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关键词】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本土化营销

一、跨国公司概念分析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海外殖民扩张的泛滥,许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产生大量资本积累,通过资本运输、人力输送等方式向海外他国进行资本外流,逐步演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形成强国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跨国公司,而资本的对外输送构成的一定经济基础,也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形成。从直接意义上讲,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基地为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多具有几大特征:第一,跨国公司应以本国基地为中心,并且本国基地公司大多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继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海外公司从而拓展国际业务。第二,跨国公司应具有全球化的战略视角,针对全球化的经济趋势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从而针对不同地区国家寻求市场和确立生产布局。第三,跨国企业往往通过控股的形式对国外公司进行控制管理,其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国际市场,而不仅仅在于国内利润最大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标志,而一家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其资金、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还取决于营销战略的选择合理与否。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可以提高国民消费者的认知度、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竞争力,面对东道国本国企业的长久历史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要想攻占一定市场份额,必定要掌握东道国国内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另辟蹊径,以本土化、个性化定制的营销策略,获得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发展历程

所谓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是指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并根据每个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独特的经营策略,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我国,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战略发展大多经历以下几个历程:

(一)试探性阶段(1979年-1984年)

阅读全文

汽车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中,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通过不懈努力,以低端汽车领域为目标市场取得了成功。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不足一半,说明我国不是汽车强国,近几年,限号政策出台,合资企业产品线下移等不利因素使得自主品牌发展步履维艰。文章以自主品牌奇瑞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总结自主品牌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经验及不足,提出精简产品提升质量的策略,品牌代言媒体运用促销策略等意见。

[关键词]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营销;奇瑞

1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汽车产业缺乏认知,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储备薄弱,为振兴汽车产业,我国以合资方式引进学习国外汽车先进技术。“入世”后,世界汽车纷纷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期间涌现了自主创新发展的民族品牌。自主品牌依靠自身实力难以抗衡拥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国外汽车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足一半。2008年经济危机使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低迷,政府凭借系列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使我国企业行业恢复活力。相对于国外汽车强国,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相距甚远。目前我国没有国际一流的汽车企业品牌。随着汽车产业壮大,汽车消费群体逐渐低龄化,新一代年轻人追求国际名品消费观蔓延到汽车市场轩昂,自主品牌前途黯然。北上广等城市实行限行政策,自主品牌想进入一线城市更加困难。

2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市场环境

21世纪初,汽车生产企业经过联合等系列变革,形成了6个汽车联盟与3个独立的汽车公司。随着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传统的6+3格局发生了变化。2008年,金融海啸使汽车企业受到空前的巨大冲击,进一步改变了原有企业生产企业格局。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企业初露锋芒。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汽车巨头纷纷将汽车生产设备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较低,廉价的劳动力驱动传统汽车制造业重视新兴市场行业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汽车细分市场不断变化,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老百姓更多关注生活品质,选购家用汽车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新切入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自2011年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证件等鼓励政策推出,自主品牌一蹶不振。国家对节能汽车补贴门槛提高,自主品牌丧失了低端市场的价格优势。自主品牌由低端汽车起家,节能补贴金额在低廉的汽车价格好占据一定比例,提高补贴门槛为自主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线城市消费能力饱和度逐渐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提升,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汽车需求未得到及时满足。汽车市场需求潜力显现。一线城市市场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24辆,二线市场为40辆。一线城市消费需求日益缩小。

3奇瑞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阅读全文

B2C下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国B2C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将继续增长和扩大,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推动力。本文首先采用SWOT法分析了中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其次指出了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促进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此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SWOT;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国内的电商平台初具规模优势。近年来,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快速发展。兰亭集团、敦煌网络、快销业务等跨国电商公司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阿里巴巴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美国成功上市,建立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市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国内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应转移到国际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的一大优势是它自己的业务和亚马逊的功能,每一项业务都立足国内市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外第三方平台相比,中国市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阿里巴巴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致力于海运和阿里巴巴门户网站,迎合国内消费者和制造商的国际采购和销售需求,迅速在全球电子商务扩张。阿里巴巴的另一大优势是建立大数据资源,而腾讯拥有有关社会关系的数据。1.1.2优秀的国内市场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也是全球第三个最大的跨境网购市场。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购买中国商品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共同的特点往往是分散的,更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应用到更丰富的国际营销模式,并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产品。在中国用户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广,顺利进入全球市场。

1.2劣势分析

1.2.1跨境贸易服务落后。跨境交易和跨境物流不可避免地需要跨境电商。目前,大多数出口公司都依赖第三方平台来收取付款和国际货运。然而,相关交易服务的延迟极大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再者,缺乏安全性、便利性和可扩展性,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有一定的限制反作用,受到政治限制。国际物流成本高、时间长也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物流渠道主要有邮政包裹、国际快递、绿色物流和海外仓储。在以上方法中,邮政包裹过慢,快递费用高。绿色物流虽然方便快捷,但它集中在欧美、俄罗斯等市场,而设立海外仓储存在货物积压的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较低、成本压力大,更容易受到物流的限制。1.2.2品牌意识差。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多时候是依靠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很难用高质量的产品打造一个品牌。因为产品低附加值和产品的强大可替代性使其只能运用定价策略来抢占市场,而不是以质量、服务和性能。这导致公司的利润越来越低,其生存将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都缺乏国际化经验,品牌营销能力较弱、营销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阅读全文

茶文化下的中小企业出口战略

摘要:茶叶一直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中国茶早已深深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当中。然而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活动还存在较多的障碍,梳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政策启发,对于茶叶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出口;中小企业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实。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点明我国茶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方针,毫无疑问,从国家层面来看,茶文化已经被归为大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责任,同时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茶叶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为使茶文化担当起历史重任,需要大力发展茶叶企业的出口活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出口企业。

1我国茶叶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茶叶生产能力快速发展,茶叶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192.4万吨,而到2018年茶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61.6万吨,茶叶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关中国茶叶品类众多,茶企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品牌种类更是灿若繁星,但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出口竞争力不强等特点。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实体达到7万多家,然而单位生产规模均较小,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企业,如中茶、天福和大益等品牌,年销售额与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相比,全球年销售额差距还较大,出口业务方面的差额幅度更是悬殊。另外,中国茶叶生产厂家大多为中小企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茶叶生产的区域性强。不同的种植地区生产出不同品类的茶,茶叶的品种、外形、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适应不同的口感。消费群体也被划分了成了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规模相对都较小,所以茶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另外,茶叶生产的门槛不高,茶叶加工设备投资少,适合中小企业发展,只要是产茶的区域都可以办厂生产茶叶,然后开始推向市场销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贸易的进出口份额也增长迅速。其中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贸易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保障了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经营收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出口贸易额占比高达60%,成功解决90%以上的社会就业问题。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现阶段经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近年来虽然有较小的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2019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弱的情况下,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达到了17.2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位居世界前列。而关于我国茶叶出口数量与金额来说,也同样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茶叶出口数量虽小有波动,但整体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出口占比始终还很少;茶叶出口金额方面,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较往年有所提升。由图1与图2可以看出,以2018年为例,我国茶叶的出口数量为3.6万吨,占我国茶叶当年总产量的1.4%,不足两成,出口量较小。而当年茶叶的出口金额为1777.85百万美元,占我国当年总出口金额的0.071%,所占份额也同样偏小。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这项政策的主旨在于推进沿线国家间的交流磋商,实现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从茶叶出口的增长趋势来看,茶叶自古以业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是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一带一路”涵盖44亿人口,同时也是茶叶的集中消费地,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一带一路”的不断建设中,中国茶叶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茶叶品牌很多,但真正值得信赖,能够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品牌还比较少。所以,茶叶的出口方向需是以营销宣传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充分融入海外市场的品牌、品质、价格的运营体系。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医药事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义尚不明确,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制度,这些都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必须从以上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家认可程度不均衡,仍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医药列为补充替代医学,甚至把持着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问题根源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短缺和层次不足,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核心,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应对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

国际化人才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外向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综观我国学者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外语能力、国际理念和规则、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展开,总体方向一致,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新时期国际形势千变万化,中医药国际化不仅包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海外临床接诊,更要注重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制定以及中医药科学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因此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扎根于当今国际形势,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推动中医药科学实证研究及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合。综上所述,目前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涵盖了各方面要求,但指向性不够明确。结合我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可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进一步归纳为:①除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外,还需具有中医思维,明确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差异,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先进理论和实验技术,扬弃地对待传统医学;②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解读国际医药标准和规范,开展临床接诊、贸易服务、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的能力;③在通晓国际准则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熟知中医药国际市场经营规范、国际贸易纠纷处理惯例等法商知识;④在良好的个人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基础上,有借助国外资源将中医药本土化的谋略及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的能力。

二、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中西部产业转移能力的干扰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从此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电荒”等现象,以及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和交通拥挤等问题,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腾笼换鸟”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也无不希望承接产业转移,藉此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经大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不断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论,该模型指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1]刘易斯借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同样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联系,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指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77)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论分别从产业、产品、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其实质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并存的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微观机制,他们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间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多为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理论,却可以作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借鉴,如蔡昉等(2009)提出大国雁阵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4],刘志彪等(2008)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内迁入中西部地区。[5]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国内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关注的学者较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核心要素,如王礼茂(2000)根据对纺织产业的研究指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6],彭连清、詹向阳(2007)在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后发现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是沿海企业产业向内陆转移考虑的主要因素[7],陈建军(2002)在分析浙江向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发现市场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8],陈耀等(2008)认为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已丧失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和区位再选择时,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有利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首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9]第二类是对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的探讨,如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是产业承接地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10],孙君军(2009)认为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11]第三类是从具体产业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如惠调艳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12],苏华等(2011)运用熵值法对中国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13]目前,利用宏观数据对区域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的还相当少,本文将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据全面深入分析我国中西部省区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变量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择   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承接地的下列因素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相关:1.承接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2.承接地的要素成本;3.承接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4.承接地的基础设施;5.承接地的资源禀赋(区位和人力资本享赋);6.承接地的产业承接政策。   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是市场导向型产业转移的重要解释变量,这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外销企业在海外市场增长乏力甚至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是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中西部市场,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潜力将吸引到更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承接地的生产要素成本是关系企业的运营成本,许多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看到中西部相对于沿海地区要低廉的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是产业转移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是关系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企业转移投资对承接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水电路三通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而网络和通信设施则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企业与外界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产业承接地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和投资规模,而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则体现了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实力。此外,产业增加值高说明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因此,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也是沿海企业进行转移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产业转移企业而言,承接地是否具备一定数量的掌握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是其进行直接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地理因素一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临近产业输出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接受产业输出区的辐射距离近,和产业输出区的交通距离短,无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承接地政策是转移企业投资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如税收优惠、企业融资、人才吸引、企业或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p#分页标题#e#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14个能表征这些因素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其中表征承接地政策的NUM1和表征地理因素的NUM2为虚拟变量,见表1。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直接投资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最终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14],因此,我们以省外境内的投资来表征区际产业承接能力,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使用2005-2010年间中西部12省市(S1,安徽;S2,重庆;S3,甘肃;S4,广西;S5,贵州;S6,河南;S7,湖南;S8,江西;S9,宁夏;S10,陕西;S11,四川;S12,云南)的数据,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以SNZ表示),以表1中能表征本文前面归纳的承接地产业转移引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作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其中,i=1,2,3,,n(n=10),截面的个体,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省区;t=1,2,3,,T,已知时间段,T=6。yit是被解释变量对个体i在t时的值,指某省某年实际吸收内资NDI;xkit是第k个非随机解释变量对各省市i在t时的值,kit是待估参数,it为常数项,uit为误差项。关于本文中的省区取舍标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的中部地区不包括工业化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考虑到内资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受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如受能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影响,我们将这7个省区排除,2010年之前湖北省没有对全省的引进内资进行统计,因此,我们只对余下的12个省区进行检验。   2005-2009年的解释变量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来自各省市区2011年统计年鉴,其中土地价格是用每年的土地购置费用除以当年购置土地面积来度量,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数用每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除以当年年末总人口数来度量。政策方面,安徽、广西和重庆分别于2008年7月、2008年8月和2009年9月开始提出建立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对灾区展开对口援建,该指标安徽、广西2008年后为1,此前为0,重庆2010年该指标为1,其余年份为0,四川2008年前为0,之后为1。根据各省市是否毗邻转移企业主要迁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NUM2分别取1和0,无时期变化,为个体时期恒量。被解释变量为实际吸收内资NDI,安徽、江西和云南的数据分别来自安徽经济合作网、江西省对外经济合作办网站和云南省招商合作局网站,其余各省市区来自各自当年的统计公报。   三、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解释变量的筛选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常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根据模型个体效应是否随机则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其中混合模型即为以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模型,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是面板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本文首先将含价格因素的变量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对非比例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后用LNNDI、LNMARK1、LNMARK2、LNLC、LNLP、LNISF1、LNISF2、LNIAV、LNGDP、LNHC来表示。将上述解释变量中的非虚拟变量逐一与政策虚拟变量ZC一起对被解释变量LNNDI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考虑到每个省份吸引内资能力有不同的自身特点,本文采用截距随个体变化的常斜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其中为常数项,即在解释变量作用之外各省区自发吸引内资水平的平均数,0i为省区i的特有影响因素作用对常数项的偏离,反映了每个省份吸引省外资金的不同特点,但我们主要关注解释变量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此下面只给出变量的估计值及其统计量,而每个省份的0i估计值将不被列出。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见表2。解释变量LNGDP、LNIAV的显著性说明了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产业承接的正向关系,MARK1、MARK2和GROWTH1的显著性反映了产业转移的市场寻求型特征,印证了前文关于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对产业转移吸引力作用的分析。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和上网人数的显著性则说明交通和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对吸引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存量也具有显著性,但其符号与预计的相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具有显著性,其符号也与预计的相反,本文认为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并非仅是吸引产业转移落户的原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要素需求的增长推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因此,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引进内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则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并不是转移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所有具有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也具有显著性,政策虚拟变量在12个回归结果中,只有和LNGDP一起回归不具有显著性,为节省篇幅,表2中没有逐一报告NUM1的回归系数、t值及显著性。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克服上述双变量检验不能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弊端,我们进一步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来研究所有因素对产业承接的影响。上述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中LNGDP和LNIAV分别为经济总量指标和产业发展规模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已包含了产业发展规模因素。一般的,从支出方面衡量GDP,GDP也包括消费的因素,但考虑到中西部省份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的收入来自于大量的为东部发达地区创造GDP的流动劳动力,因此,我们保留LNMARK2解释变量。LNISF1和LNISF2同属于反映基础设施水平的变量,存在相关的共同趋势,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验证,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分别选取其中可决系数较高的LNISF2变量作为分析对象。另外,经过判定系数法检验,G2和其他变量间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多元回归中也予以排除,这样,对产业承接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就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网络通讯发展水平和政策五个解释变量上,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对这些变量的回归分析仍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建立关于NDI与这些因素关系的对数模型如下:回归结果如表3。   根据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均很好:根据两个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高于0.999和0.91,模型拟合精度很高,且模型(2)的拟合效果比模型(3)更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场规模和网络通讯水平是影响中西部省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因素:在1%的水平上,LNGDP、LNMARK1、LNMARK2、LNISF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支持了前面对于上述解释变量单独进行回归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地吸引国内省外资金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模型(2),地区GDP每提高1%,NDI增长0.96%;而同为市场规模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系数要远高于出口,说明产业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本地市场。产业承接政策也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承接政策变量在前述双因素回归结果中不全显著,而在两多元回归模型中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说明中西部省份实施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可显著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在这里支持了前文关于承接地政策作用的分析。根据模型(3),地理因素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并没给相关省区产业承接带来实质的明显优势。#p#分页标题#e#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我们利用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省级数据建立面板模型,逐一验证相关文献中总结出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基础设施水平、经济规模和产业规模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区域产业承接能力提升,吸引内资能力增强。生产要素成本解释变量也显著,但是和引进内资之间是正相关而非部分文献中提出的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内迁带动承接地生产要素需求的增长,从而要素价格增长。而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解释变量则不显著。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多元回归后,我们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规模承接地基础设施水平、和国际市场规模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其中区域经济总量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市场规模因素中,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国内市场规模。同时,产业承接政策也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通过多元混合模型我们进一步发现,是否毗邻产业主要转出地的区位因素对产业承接能力影响不显著。   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笔者对中西部省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扩大内资流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中西部地区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中西部地区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是吸引沿海地区企业内迁的重要筹码,要扩大消费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调整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更新居民的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市场开拓,扩大农民消费,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中西部应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应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以有利于产业转移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动。国外市场对产业转移也有一定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西部地区应为企业出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如简化进口出口环节管理手续,减少收费等。完善产业承接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有重要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机构来说,应积极实施用地优化、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等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多种形式的承接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引入,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