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外市场风险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跨国公司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1、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上技术利用收益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
企业产业链贸易财务风险管控
一、国有企业产业链贸易面临的财务风险
1.出口贸易汇率风险增加
尤其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对本国的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就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采取制裁,导致人民币不断升值。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出口贸易利润率都在5%以下,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的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创造能力不足,很多的产品处在贸易产业链末端,导致经贸企业的利润很低。在加上人民币汇率一直上升,导致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不断增加,使得外汇收入不断缩水,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政府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做好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补贴等刺激措施。另外,我国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我国出现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在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涨,从而导致出现输入性的通货膨胀。随着货物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企业出口业务的空间。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风险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欧美等国家就会通过各种形式,挑起贸易争端,具体包括特保调查、反补贴等手段,还有建立各种技术、环境以及绿色壁垒等。就目前而言,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呈现出金额庞大、涉案次数多的特点。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发展机遇,为产业链贸易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
摘要:在我国社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多后,社保基金作为我国按照法律和法规所建立的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开支的基金,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收益和盈余上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这也使得民众在较长的时间里将关注焦点投向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以及管理。据此,本文针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有所助益,切实有效提升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质效。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于2000年,并于同年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规模更是在这些年里不断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需要社会保障基金在保值和增值方面取得预期的成果,同时这也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稳定在相应的水准,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长期以来都将基金安全性作为了首要目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采取了严谨的态度。在这十多年的运营之后,低风险的投资占据了总资产的80%以上,同时这也造成了长期一来的收益水平一直较低。这类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性,但也对收益率、投资渠道、投资结构等做出了限制,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长久发展具有相当一定的限制,也从另一方面威胁了安全性的目标实现。2.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从理论方向上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资本市场是为了保障自身的价值,并实现增值。同时也为低风险的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性的稳定资金来源,而管理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现阶段准许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市,需要面对众多的市场风险。例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均在其列,主观臆断所造成的投资决策失误风险更是具有极大的危害。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层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意识,深入认识风险,减少主观经验的判断,提高风险客观分析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监管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障,减少私相授受所带来的违约风险。最后,还需要强化制度和管理部门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完善策略
1.加强基金投资的制度化。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对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重要的保护。不少学者认为,只有在信用制度的保障下,国家的币值稳定才会得到基础保障,公民才会对于投资拥有较大的信息。以此来看,制度的有效性可以协调信资金,以此来发挥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也需要负起制度规划、完善以及维护的设责任,从发达国家的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建设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成功经验,督促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实施,尽快为社保基金投资铺平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法律法规的“保护罩”。2.提高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事实上,我国对于投资安全性相当重视。因此,政策制度的引导下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进行最高比例的控制,并时常依据国内外市场风险变动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适时调整投资渠道宽度和广度,防止风险过于集中而无法控制,因为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外,委托人的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约束委托人或人的行为,控制风险的发生,运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激励,提升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和安全性。3.加强基金监管的有效性。监管作为约束和保障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对于体制的优化工作,强化监管有效性和适当的集中性。首先是监管组织结构的紧凑性,需要以法制监管为核心,根据现有的制度和法规进行集中化管理,构建主辅分明的多重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当中,例如:垂直管理。最后,还需要积极推进基金监管的市场化进程。4.提高基金投资的透明性。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复杂,政治经济风险给基金投资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社保基金需要秉持自身应有的透明和公开原则,防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然而,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实时性,尽量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基金的投资组合状况、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做出反应。与此同时,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运营能力上的水平也直接关系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的收益性和风险控水平。除了需要选取合适的积极管理人之外,还需要加快对专业人才团队的建立速度,不断提高团队工作的水平,以此来保障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投资控制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率。5.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改善投资结构。首先,需要强化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管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投资风险上相对较低,同时也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收益特点,很大程度的符合了社保基金投资的需求。而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实现和公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到电力资源、石油开采、通讯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建造、港口修造以及盐业等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建设项目当中,满足这类项目资金需求规模大和投资收益回收周期长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对于高回报率、稳定收益以及低风险的需求。除此之外,社保基金投资还可以将目标投向环保、养老以及医疗等影响我国发展的产业,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也与社会保障基金关联较高,可以形成协同发展的效益。然后,也可以适当拓展海外市场的投资活动。根据国际规范和条例进行严格评审,然后选取合适的境外投资资产托管人和监管人。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在海外投资的总额约为十六亿美元左右,占其资产管理规模总量的5%左右,未达到政府所设立20%的投资红线。同时,海外市场也存在更加丰富的投资渠道和利润空间,也给社保基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供了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最后,还可以进军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现阶段的基金投资运营仍然属于正常状态,但是社保基金在投资配比上需要遵照国家限制,不可超过标准。而私募股权投资在资产配置后,也很大程度的弥补了其他投资工具所构建投资板块的不足。次贷危机时代的重创仍旧影响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预计未来三五年时间将会成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社会保障基金也需要尽量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快对自身投资渠道的丰富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大的帮助。
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分析
一、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1.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
我国煤炭企业缺乏煤炭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大部分的煤炭从业人员都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认为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只是销售煤炭产品而已,没有认识到销售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真正的市场营销应该是包括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煤炭产品研究开发、定价、分配、推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煤炭企业活动在内的完整体系。很多煤炭企业将眼光放在煤炭推销和销售上面,盲目地扩大煤炭产量,希望借助煤炭产量的增加来提高销售量,导致煤炭企业只制定针对煤炭产量、产值的增长战略,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活动,没有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造成了煤炭产品产量增加,但产品开发以及产品销售额不见增加的现象。
2.缺乏市场经营意识,过于依赖“关系”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煤炭企业基本为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的产品销售基本上依靠各种关系,热衷于在煤炭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中拉关系、找门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一些煤炭企业管理层的营销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仍在延续以往基于“关键”的营销套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煤炭产品市场营销意识。这使得煤炭企业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缺乏及时可靠的营销反应,导致很多煤炭企业的销售能力低下,大量煤炭产品囤积,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
3.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煤炭行业逐渐与国际煤炭行业接轨,国外拥有大量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的煤炭企业给国内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矿业集团就开始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大型矿业集团一般在两个以上国家开采煤炭,产品销售遍及十几个国家。中国快速发展的煤炭市场吸引着国外大型矿业集团的注意,据统计,仅美日英等国在中国矿业行业投资就接近80亿美元。这些希望在中国煤炭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外大型企业觊觎国内煤炭企业,意图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曲线并购。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海外工程市场开发作为驻在国机构参与竞争的第一环,尤其需要加大危机管理的力度。
关键词: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参考标准;建议措施
2013年9月,某国商场遭遇袭击,造成共72人死亡,约200人受伤。该国缩减当年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时该国工程市场开发的难度。因此,对于任何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遇到类似事件或其他如、武装冲突、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影响到市场开发的重大危机后,如何有效地防范、应对、处置和消除危机,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因势利导地把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挖掘出来,使开发工作少受或不受影响,甚至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危机管理的定义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受市场信息更迭、外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众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繁杂的组织沟通界面和激烈的商业争斗,导致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危机可以看作是风险的延续,因为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所有不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和被人们忽视的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危机,换言之,危机是风险失控的结果。然而,危机爆发后的处理结果却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这已被无数次例证过。也就是说,危机是危和机的共同体,一方面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危机中孕育着机会,这也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机爆发而采取的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或为了应对危机事件而采取的降低危机影响的有效措施,并化危为机,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扩大化。因此,危机管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应对两方面,其中,事前控制是在危机出现前尽力消除潜在的危机因素,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事后应对是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
2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
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利益相关方是危机管理的三个要素,因此,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应可表述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1)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也将是减小危机爆发可能性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危机管理的事前控制阶段,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或手段获取可靠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结果,并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风险可控,从而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目前,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臻成熟,完整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已在普遍应用,本文不再赘述。(2)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一般情况下,危机的爆发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危机爆发后,人们能够控制和管理的并非危机的结果,而是危机的态势,所以说危机管理更多的是危机应对。对于危机应对的标准,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维护企业良好的品牌和形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真正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指:①争分夺秒,主动出击处理危机的时效原则;②真诚坦率,不说假话的坦诚原则;③要认识到谣言止于及时公开的公开原则;④积极担当,不推卸责任的担当原则。因此,依据上述标准,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借助下述利益相关方的协助,积极落实,用以达到降低危机爆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力的效果。(3)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因此,危机爆发后,无论是自行应对,还是联合第三方共同应对,都需将危机化整为零,找出其中的机会,化危为机,从而有效的转化危机的态势,转危为安。作为海外工程市场上的外籍企业,孤军奋战最不可取,在有条件联合信誉好、实力强、有公众信服力的第三方共同应对危机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让未直接卷入危机的独立第三方去协助应对危机,以此来分担危机带来的压力,从而实现控制危机的态势,平稳度过危机。当然,单从市场开发来说,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不仅可以起到安度危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扩大市场人脉,为后续市场的拓展和所有相关方的共赢埋下伏笔。但是,危机爆发后,危机应对的过程势必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因此,从市场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是危机管理的良好状态。
图书版权贸易的形式及状况
近来几年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工具,从古至今都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输出始终落后于其他商品的对外贸易,这种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图书输出的弱势和文化传播的困境。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且一直大力支持图书输出,使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增长。面对我国文化产品对外发展缓慢的现状,我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以推动中国精神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之一,其中,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图书业的“走出去”,每次突破性的举措,都是给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剂强心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资助法国出版机构出版法文版的中国图书,收效甚好,自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这些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我国出版国际化进程,出版机构的国际视野被慢慢打开,他们更主动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图书的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 一、当前我国图书输出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我国图书输出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图书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 (一)图书版权贸易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国家版权局;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到21世纪初,我国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但其严重逆差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国家、政府以及业界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局面。因此,近两年我国版权引进多、输出少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在我国版权贸易的实践中,习惯上使用的是其狭义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国内的作者与国内的出版社间的版权交易行为不在此之列。版权贸易既背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经济效益的要务,而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版权贸易经济功能的体现较为直接和迅速,文化功能的体现则较为间接但收效长远。我们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非常强大,其文化影响力也非常强大,与之相比,我国的版权贸易和文化影响力都相距甚远。在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推动下,版权贸易首当其冲地成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版权输出也成为衡量政策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版权输出的品种和文种逐年增多。 (二)图书商品贸易 我国的图书商品贸易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图书商品的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经由自己设立的专门出口部门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国外商或经销商转售、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销售、直接出售给国外读者等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图书商品的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通过本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或其他类似中间商,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1]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主要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以及部分省市经营的图书进出口业务公司。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图书通过商品贸易方式走向世界的规模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国内一些出版社开始比较主动地进行图书商品贸易,而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也在我国国内委托个人进行图书采购,再采取邮寄等方式出口到国外。 (三)其他输出模式 1.合作出版 合作出版一般是指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之间寻求合作,共同完成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展,合作出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出版社如企鹅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社、兰登书屋等开始青睐合作出版。合作出版的图书直接面向海外受众,利用国外出版机构成熟有效的发行营销渠道,更容易地进入国外主流市场,更能吸引国外读者的注意。现在,合作出版的成绩有目共睹,已产生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耶鲁大学合作制作“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已有多年,《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等图书在美国出版以后非常受当地读者的欢迎;再如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述神话》同时在33个国家出版发行,完全实现了“走出去”的目的。由于合作出版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倾向于鼓励“合作出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决定将把合作出版的图书也纳入资助范围中来,并在今后的资助中向中外合作出版图书倾斜,充分支持和利用合作出版这一有效形式,把中国题材的图书推向国际市场。[2] 2.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出版企业海外投资大致有两种形式,投资新建和跨国并购。海外投资新建又包括在海外注册出版社或建立销售发行网点。国内出版企业往往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和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来决定采取何种投资方式。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版企业会选择投资新建这种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他们以国内资源为根基,把图书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转移到国外分社完成,国内负责完成编辑、制作等流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出版社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市场和受众,可以更直接地考察读者市场和需求,而同时国内制作保证了较低廉的成本投入。还有一些出版社并不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分出版社,而是建立一个本社的销售发行网点,类似于专门的发行科和销售处。选择这种方式是考虑到出版社可以比较少的投入,而更加重视营销环节和目标市场。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作为对外汉语出版专业运作的老出版社,在全球“汉语热”的情况下于2006年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计划”,派出若干个代表团赴国外拓展市场、洽谈合作,重点加强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以加快对外汉语教材的推广速度。#p#分页标题#e# 二、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版权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地区分布不均,我国引进的版权主要是来自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版权的输出地则集中在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另外,国内从事版权贸易的出版社分布不均匀。从事版权国际贸易比较活跃的出版社分布在北京、上海、广西、辽宁、江苏、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其他地区的出版社版权贸易量较少。而且从内容上看,版权贸易图书的内容比较倾向于历史、地理、文化等社会科学类,其他类别的图书输出很少。其次,我国版权贸易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还是所有权的转移,还不是使用权的特别许可,而对外实施版权许可是版权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版权还是仅作为一种资源而没有作为资本化的低层次的运营。[3]最后,我国版权贸易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有时相互冲突,即过于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样必然无法达到正确宣传我国文化的目的。 (二)图书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内出版机构初涉海外市场时的首选模式多为图书贸易。若是之前所提到的间接出口,出版社在享有风险小、投入低的好处同时,也面临着过分依赖图书进出口机构,无法控制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营销发行,而且无法及时准确地感知国外市场的反馈的问题,更不易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若出版社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出口图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还需承担海外市场风险,易于遭受国际贸易上的某些限制和壁垒。并且,出版社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分析研究国外图书市场,同时提高自身的图书制作水平,这些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具有国际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国内出版社来说,这些困难比较难以解决。总的来说,国内出版机构选择图书贸易方式将图书推向国际社会,总会遇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而且出版社还必须为各种输出费用买单。此外,国内出版社很难掌握海外图书市场的读者需求变化信息,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等等。这些必然影响出版社在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景。 三、针对目前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一段时间之后,已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远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只能在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寻找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可操作的发展方式。 (一)明确理念,积极推进资本化输出模式 图书输出到底应该被如何看待,是文化输出还是资本输出?这个话题曾在业界引起思考和争论,意见双方抱有同样的目标但选择各自认为更行之有效的发展路线。现在看来,似乎更多的人开始认同资本输出先行的理念,如上文提到的,出版社也以资本输出为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在笔者本人看来,资本登陆先行、文化输出随后,这是非常正确的理念和方式,许多著名的国际出版机构都是资本输出式的发展,最终成功实现了文化输出的功能。我们的资本化发展应同时推进到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两者当中,使我们的运作方式和毋庸置疑的传播文化是我们“走出去”的最高目标,出版行业对这份责任不可懈怠。但我们的出版社以及他们投资的海外分社应该首先履行与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责任,履行的责任随着自身的发展才变得重大。 (二)全面本土化战略 我国出版业对国外本土化战略并不陌生,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实施书刊本土化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自此,中国先后在拉美、欧洲、亚洲等国成立了出版社分社,这些分社就是中国文化产品的落地单位,选题、编辑、制作均在国外进行。实例和经验都可以证明本土化战略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开拓销售渠道,而且本土化实施的越深入,收效越好。全面本土化建议战略实施范围更广阔,行动更精准到位。我们可以从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发行营销等各方面审视本土化实施的深度。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使用对象国的语言出版图书,但是使用能把对象国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地道,符合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是更高的标准。再如,排版装帧设计风格不仅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还可以适当的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或者直接使用本土的文化风格。再者,从人才配置上也多多吸纳本土人才,雇佣本地员工,营造本土氛围。 (三)开拓海外发行网络,推广中国现代文明 海外读者对我国出版物的认知度较低,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不用说进入外国主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状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扩大宣传、拓展营销发行网络。利用整合所有海外资源,打造专业高效的营销发行网络。让读者看见我们的图书是第一步,是走进国际主流市场的基础。 另外一方面,从推广的图书的内容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国功夫、中草药、中医针灸等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我们的出版社机构似乎也非常热衷紧握这些既古典又经典的内容,虽然笔者也赞同我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明应该推向世界,但是同时也认为应该更多地介绍反映中国当代文明的图书,比如介绍各地民俗风情,介绍中国人民生活状况、中国娱乐与流行等方面比较现代的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生活结合的内容才真正有助于让现代的中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浪潮,这是让世界各国主流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有效手段之一。
跨境电商出口对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数字化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跨境电商出口已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化形象和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跨境电商改变了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布局,决定着我国业态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和影响力,已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本文从分析跨境电商出口及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出发,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为基点,进一步分析了传统贸易方式与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方式对品牌国际化的推动和制约作用,提出了促进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及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国际化
2016年,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明确指出,希望中国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鼓励各类企业加快走出去。全球范围内,跨境电商作为一个开放、自由、普惠、通用的贸易平台,将世界各地的企业与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另一方面,借助跨境电商模式可以缩短产业链条,将中国产品及品牌信息直接传递给国外消费者,以此打造中国品牌国际知名度,塑造中国自有品牌形象,摆脱中国制造低质廉价的形象,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跨境电商与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出口大国”腾飞的跨境电商出口态势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逐年扩大。近十年,中国进出易及跨境电商交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1)。《2018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在跨境电商交易模式结构上,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83.2%,B2C交易占比16.8%(见图2)。由此可见,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出口结构上,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达77.1%,进口比例为22.9%,可见出口跨境电商占据中国跨境电商交易的主导地位(见图3)。跨境电商平台发展成熟。中国跨境电商在商品流(供应链、物流派送、海外仓储),资金流(小额收单、跨境结汇、资金分发、供应链融资),以及信息流(营销推广、信息服务、管理软件)等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覆盖全球多个市场的完善平台体系和众多优秀供应商。跨境电商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并在跨境电商申报、支付、税务、海外仓建设等多方面出台了跨境电商扶持政策,扩大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鼓励跨境电商出口模式的创新。庞大的海外市场需求及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等因素都有助于推动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快速成长,但是随着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商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附加值低、价格战频现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意识到海外市场品牌形象的树立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品牌小国”缓慢的品牌国际化进程
服装产业发展跨境电商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跨境电商为我国的服装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不仅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服装企业打造其自身贸易体系和网络,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有效途径。而目前宁波服装产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依然很大,本文从“互联网+”时代国内服装产业发展跨境电商存在的优势分析入手,着重剖析新时代下宁波服装产业发展跨境电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宁波服装业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互联网+
一、引言
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在世界的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配合“一带一路”的跨境电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跨境电商在未来的潜力无限。从国际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为中国产业延伸、资源配置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互联网科技创新孕育了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有效促进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的空间。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出口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许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为外贸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国家加快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国际贸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能力,为更快发展进出口具备了的基础条件。随着国家整体跨境电商良好趋势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宁波自2013年10月1日起成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获批跨境电商的试点企业,同时也作为全国主要的纺织服装产地,宁波市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也应该抓住跨境电商的契机,迎合“互联网+”时代,把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化时尚和电子商务拓展转型,顺应电商全球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国内服装企业跨境电商发展的优势
1.跨境电商促进服装企业的信息化转型充分提高营销定位的精准度
在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出口流程存在着效率低下、利润被层层盘剥的劣势,中国的服装企业制造商又处在价值链的最底层,所以海外终端零售价格比出口价格高几十倍。同时对于采购商来说,大额的采购模式资金投入门槛比较高,世界经济不景气使这样的大额采购商也面临着卖不掉卖不快的市场风险,对他们的经营和资金回流都产生巨大的压力。而跨境电商的销售流程效率更高且扁平化,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推进,跨境电商平台上中国服装企业供应商直接跟海外采购商对接,这样大大提升了效率,减少了流通环节带来的利润损耗。采购商也可以通过小订单高频率的模式,既减轻了资金压力,又可以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随时定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精准的营销定位,让国内服装企业赚到个性化定制、品牌溢价带来的增值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