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外工程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总承包项目土建工程管理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外总承包土建工程项目的基本概况,并针对项目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海外总承包项目的土建工程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海外总承包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海外,总承包项目,土建工程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也与日俱增。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很多施工建设企业的发展都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非洲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这为我们打入国际市场带来了契机。海外总承包是我国企业打入海外市场的一大趋势[1],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利于企业进行统筹安排,而且能够向国际市场展现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展海外市场。土建工程在海外总承包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也是我国企业最熟悉而且极具竞争力的工程之一。因此,加强海外总承包项目的土建工程管理不仅是展现企业的实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提高我国施工建设行业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1海外总承包项目的土建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目前国内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关于培养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现状,然后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角度阐述了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并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外建筑施工;工程技术;培养模式;学历教育;后续教育
1国内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大量建筑施工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能够熟悉国外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建筑工程一线技术人才,而目前我国无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和知识结构上都不能满足现有的海外建筑施工要求,都需要聘请大量的当地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这与我国学历教育和后期教育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1.1学历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主要通过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或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来培养建筑工程人才,暂未开设针对培养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虽然国内部分高校采取不同形式来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如天津大学开设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但是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和海外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既有区别又有不同。海外建筑工程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专业性、特定性、技术性等特点,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范围比较宽广,集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为一体,涵盖从项目的决策到施工、再到项目营运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所以国内的目前的专业设置还不能满足培养海外建筑一线技术人才要求。而且国内始终没有一套贴近实际海外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系统教材,国内市面上对其他主流国家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教材也是相当的欠缺。致使在学历教育阶段还不能了解、学习其他国家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试验标准、验收程序及规范等。
1.2后续教育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论文(8篇)
第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创新策略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层面,其内容博大精深,深邃丰富,涉及工程建设的多个方面。现代社会,建筑行业的现实情况,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坚持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围绕项目建设目标,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系统,通过加强管理,落实措施,提高管理效能,降低运营成本,确保建筑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文章围绕新时期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创新工作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建议策略。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创新 问题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项目给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工程质量、安全等各方面问题,最终反映在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上。现代化的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与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金状况、人员的素质等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围绕项目建设目标,加强项目管理,做好前期准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要求,是施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的基本手段,也是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石油工程企业国际化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工程管理课程法律教学思考
一、法律知识学习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 1.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的要求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1999年7月编制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综合运用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6)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设置了四个专业平台,这些专业平台是工程管理各个专业方向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其中,法律平台是与技术、管理、经济并列的四大平台之一。 2.土木专业毕业生调查反映的结果 为了分析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需要哪些方面的管理知识,美国曾于1978年、1982年、1984年三次对400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当时建筑管理方向28门课程的重要性排序见表1。数据显示建设项目相关法律一直被认为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远比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艰巨,并不是设置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得到落实并长期贯彻。 二、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必须强化合同法律意识的培养 西方国家有深厚的民主法律社会渊源,有关工程合同法律的研究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些论著千锤百炼成为经典之作,如《Hudson'sBuildingandEngineeringContract》第一版发行于1891年,距今115年,现已发行第11版。西方的合同管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进入80年代,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ContractAdministration);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更多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管理问题[1]。 我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合同管理理念是8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入的,与从事务及项目管理角度研究工程合同形成了较好的接轨,但是先天缺乏从法律角度对工程合同的研究。 正是由于历史的空缺,工程合同法律意识缺少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合同法律意识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上,也体现在我国工程管理的学术领域。 田威先生(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长期在海外从事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曾经说过,中国工程师的专业水平、技术能力和现场经验比外国人要强,但如果作为国际咨询工程师,欠缺的是经济、法律、海外工作经验。 邱闯先生在他的著作《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作了如下论述:我国期刊及书籍介绍国际工程合同的作者一般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一般是从工程师的共识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以下局限性: (1)强调的是工程师的看法,而未论述法官、律师、法学家的观点。 (2)缺少对合同条款的法律意义推敲; (3)强调明示条款的论述,缺少对默视条款的论述。 中西方工程合同管理的研究历史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合同法律的研究,强化合同法律意识。要依靠教育弥补与西方国家存在的100多年的文化意识差距。 三、工程合同管理课程能够延续法律意识的培养 西方工程合同管理100多年的法律研究历史表明,合同与法律密不可分。工程合同管理首先必须依法管理,建设法律是工程合同管理的前提与约束,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则建设项目相关法律知识应当是工程合同管理的先修知识。其次,工程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进行,工程合同本身就是一部“施工法”。国际工程合同范本FIDIC就被公认为是一部“施工法”,FIDIC里面有许多英文的法律用语,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与严谨。表1的调查数据反映,建设法律与合同管理的排序前后相连,也反映建设法律与合同管理的密切关系。 工程合同管理与建设法律的密切关系说明,法律意识的培养完全能够在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得到传承与延续。 四、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是教育实施的关键 尽管工程合同管理课程赋有并能够承担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但是,目前合同法律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在合同管理课程中得到体现。 首先,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设置建议,工程建设法律与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是分开设置的,由不同的老师承担不同的课程,其优点是易于实施,但法律意识培养难以得到体现。如果合并授课,显然有利于法律意识培养的连续性,但是能够同时承担两门课程的老师却寥寥无几。 其次,从当前工程合同管理教材看,重点是工程合同的事务性管理,管理程序、经验及做法,缺少法律意义的推敲与分析。一旦教育成为一种技能培训,培养的只能是操作型管理人员,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缺乏辨析能力。尽管早期的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中,将合同法的内容编入教材,但是与其它内容没有融合,显得苍白无力。 从工程合同管理实践看,经过多年的教育,合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合同管理的概念却并未受到重视。“重视签合同,轻视管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合同签完后,大都躺在文件柜中睡大觉,现场(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承包商的项目部)很少设置合同管理部门,即使有,其职责也仅是文档管理。 我从99年开始讲授工程合同管理课,为了教学的需要,常常上网搜索相关案例,但总是很失望,国内工程合同管理案例极其单一(大都是工程款支付纠纷)。这说明,现场工程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普遍不高,这实在是教育的缺失。#p#分页标题#e# 要解决合同法律意识的教育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强化师资力量的培训。要培养学生的合同法律意识,首先要培养老师的合同法律意识。工程合同管理人才应当是具备法律、经济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理所当然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工程建设法律、技术与经济等复合知识结构的老师,才能够在课程的衔接与教育思想的延续上游刃有余,才能提高授课效果,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工程模式下项目管理论文
1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介
1.1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质
国际工程指的是处于国际环境下的施工工程项目,因此国际工程的各项参与人员,从项目咨询、资金筹备、项目设计、原料采购以及具体的工程施工方案和成果调试、研究项目投入生产并进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员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参与国际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均依照相同的科学标准以及国际生产贸易准则进行工程活动。国际工程具有跨国性、世界性,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活动,因此具有较多管制方法。
1.2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和趋势
20世纪50年代项目管理学科兴起,60年代美国将CPM、PERT(Crii10alPathMethod;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ology)技术运用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并取得成功之后,项目管理红遍全球。从这以后的项目管理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较多的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业主自发进行工程管理的模式、承包商负责工程建设模式以及业主自主专聘承包商模式。三种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各具特色,业主可根据工程所需自发选择。
2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类型
2.1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常用模式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解析
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基础建设逐年投入加大,建筑施工企业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随着基础建设投资逐渐减小,国内的基础建设无法满足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因此“走出去”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海外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1海外项目管理现状
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工程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中国企业在海外获得的项目大多为援建项目或中方投资项目,此类项目的管理模式及标准基本能够沿用国内模式;但当大部分企业真正与国际施工企业竞标时,实际仍然处于劣势[1]。这其中除技术层面上有一部分差距外,关键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国内模式,以先中标为目标,忽略合同条款的重要性,对工程施工区域的工况不做进一步了解,以期在后期施工中通过沟通来弥补前期投标时的不足,然而,国际工程业主都严格遵循合同条款,这直接造成大量国企在海外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亏损。
2海外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由于管理理念的不同,直接影响海外工程的实际收益,因此,做好海外工程管理首先应转变观念,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最终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做好企业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阶段出发[2]:第一,前期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跟踪数据采集。施工企业在获得项目信息后,应及时派驻商务与技术人员至工程所在地,由商务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充分了解业主的想法及意图;对当地的劳动力、材料、设备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当地人员的工作效率、工资水平,工资构成、劳动力管理模式、劳工配比、对中方人员进入该国的流程等深入了解;对建筑材料的供应方式、供应量、运输方式、进口税收、是否受限以及当地的设备供应状况、租赁或采购价格、计费方式、售后服务、设备使用时产生的其他费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法律,文化等;技术人员对工程所在的环境、地质、气候、水文等进行充分了解,将前期调查数据形成文件,为项目投标时人员、物资、设备的来源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项目后期投标奠定基础,前期的跟踪及数据采集应细致入微,这一阶段是数据对后期投标单价及施工方案的确定的影响较大。第二,投标阶段。这一阶段对项目后期的利润影响极大,是项目部成败的基石,投标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影响项目后期利润。在该阶段应分专业从商务、技术、成本多角度对项目进行深度分析。商务人员应充分阅读招标文件中的商务条款,对承包方式,合同范围,工作内容,付款方式、结算币种等充分了解,充分分析合同商务条款,做好风险控制预案,在投标时选择好投标策略,如合同约定采用按完成节点进行支付,则应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项目的资金流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垫资资金进行预估;对先完成的如桩基等项目的单价进行适当提高,以期尽早获得项目资金;技术人员应结合前期调查阶段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水文、气候等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综合招标文件中业主所发放的技术规格书等文件,制定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确保投标时的方案能够贴近实际,实际施工时不出现大的变化,在方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业主明确的技术规格书及招标文件所明确的标准,切忌先以中国标准投标,以期后期通过与业主沟通修改招标文件和技术规格书所明确的技术标准,使自己处于被动,给项目的运作带来损失。投标时的方案应细致入微,应能够充分考虑各中影响因素,综合人员、机械效率以及项目工期,编制较为经济合理的资源配置计划;成本测算人员应充分综合技术、商务人员的意见,在投标报价时应严格按照技术人员出具的方案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结合前期调查的人、材、机价格等因素,同时预留部分风险金,确保投标报价经济可行。第三,项目实施阶段。该阶段是项目管理的最重要阶段,项目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投标方案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跟踪监测。首先,商务人员在进行项目发包时,应基于投标报价时的成本测算,严格控制分包价,且应将可能出现的专业技术风险纳入专业分包合同条款中,实现风险的转移;对大宗物资采购应充分考虑市场的波动影响,根据国际市场规律,选择价格较低时段锁定材料价格,以减小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对难以锁定的地材,一方面通过合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应将合同授予多个供应商,同时选择好备料场地,进行地材的有效存储;在签定各类合同时,应充分征求施工、技术、质量、设备、法务等多部门的意见,将风险与责任在合同中明确,以减小合同风险。其次,施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情况的监督,以投标方案为基础,对投标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条件,对投标方案做针对性的方案微调,尽量避免方案变更事件的发生,降低方案变更等不利条件引起的技术风险;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图进行研究讨论,对图纸中不明确之处、错误等问题加强与设计沟通,确保工程施工质量,降低返工或技术失误等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技术管理效益。再次,材料管理人员应会同现场施工人员对本项目的材料进行统筹分析,对材料的采购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及采购方案,做到材料采购有预见性。最后,项目完成后,项目管理团队应分部门对本项目的实施过程的得失进行针对性总结,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应对本项目最终成本进行核算,并与投标时的成本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足;项目技术人员应对本项目实施期间方案与投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方案中的不足,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开展积累经验;物资采购部门应积累该国(地区)供应商资源,与供应商加强沟通,同时对各种物资来源有较深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总结分析,力争做到在一个国家(地区)施工,就要熟悉该地区的市场环境,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为后续在该国家(地区)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3结束语
海外EPC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管理的策划
1.编制了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机构、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装备及进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纪律、施工阶段安全文明施工主要控制措施等十九项内容,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适应海外工程管理的需要。
2.根据EPC管理的要求,项目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运行管理制度》、《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制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责任制管理规定》、《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二十一项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中依据相应的管理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遵循公司管理要求;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执行所在国政府法律进行细化,明确项目部、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有针对性做好安全风险管理。
二、因地制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为确保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运行,项目部聘请了当地有资质的HSE咨询公司在现场服务,成立了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中按所在国安全法律要求,增加了所在国的项目经理、A证安全工程师、现场医生、员工代表,明确了组织成员、主要责任、职责分工,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项目总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者,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资源配置,外部关系的协调,正确处理所在国的安全法律与工程安全生产的关系。按照“四项安全管理责任”,开工前,项目部组织承包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交底,签订了安全协议书。同时,组织HSE安全工程师对进入现场所有人员进行了当地安全法律的培训,建立了个人安全档案,强化按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