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法制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当代高校的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法制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来都是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点研究问题。通过研究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如何将法制教育更加充分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希望寻找出恰当的方式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新媒体;法制教育
高校的法制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良信息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侵蚀严重。这对于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判断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法制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何做好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高素质、高品格人才,长久以来都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1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
高校法制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法律规定不断地完善,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各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其目的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培养具有较高社会主义法制素养的优秀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当代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时效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也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不只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养,而且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同时,教导大学生明白法律作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其至高无上性和不容侵犯性。教导大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高等教育不仅是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上看似乎是哲学与法学两个领域。但是在大学生高等教育这一环境下,法制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互相影响。只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完整化进行。
2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现状、问题及分析
2.1传统法制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当代需求
高校法制教育重要性探究
摘要: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社会实践提出了部分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重要性;方法;观念
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上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法律素质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不符。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高校环境。
一、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外高校法制教育启发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范畴及其评价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高校法制教育困境思考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如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上屡有出现助人为乐反而被讹诈等等这些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不能辨明是非,更何谈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新一代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诞生,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集万千宠爱一身,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困难和挫折,导致一批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甚至不惜伤害别人与社会为代价。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理念。高校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知识背后的法治内涵,建立起民主的、现代的法制观念,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摈弃人治的思想,最终建立起法治精神。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法制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各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不断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键。
适当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律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用法律武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停留在《法律基础》课堂上,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会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活动,比如利用暑期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法院旁听;去劳教所,戒毒所进行警戒教育等。
高校法制教育综述(3篇)
第一篇:高校法制教育定位思考
〔内容提要〕
法制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高校法制教育基础薄、起步晚,因此许多前提性的问题依然模糊不清。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应该是:性质属于德育范畴;目标注重素质培养;内容趋向职业需求;实践采取多元综合。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伴随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对全体公民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我国人才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而高校的法制教育几乎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同时起步,其教育模式脱胎于中职教育、照搬于本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定位、目标定位、内容定位、实践定位进行了思考,力争为当下高校的法制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德育范畴: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归属
高校邓小平法制教育启发
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
法制教育的对象是人,法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法律意识。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中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邓小平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目前,我国相关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都已贯彻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了法制教育的元素,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是起码让中学生对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他们心中形成了初步的法律意识,为高校的法制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人们的文化程度制约着人们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很难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邓小平认为,不能按同一标准对全体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有突出、有重点地进行法制教育。在他看来,法制教育中一个重点的教育对象就是青少年。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现如今已经不必再用“天子骄子”来形容,但是很显然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备,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所以现今的教学计划中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模范示范作用最终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素养。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邓小平法制教育观念中所强调的法制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等观念无不是从对人的关怀视角探析加强法制教育的路径,探索人的价值,分析人的生存意义。在中国的法制道路上,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九个字的入宪,到最近两会审议通过的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写入刑诉,无不昭示着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民主与法制相对完善的中国,他们重视人权,强调自由,法律所昭示的公平与自由的观念他们乐于接受。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硫酸伤熊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撞人杀人案”,还有许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让人们不得不询问为什么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程度不相匹配,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吗?相反,刘海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上大学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我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马加爵在庭审的时候,也表示不为自己辩解,知道自己的行为犯了罪,请求处以极刑。而药家鑫之所以在撞人之后还杀人,无非是想逃避因为自己驾车撞人之后将受到的法律责任。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以下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法律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法律通过对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告诉人们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协调人们关系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人格权神圣、财产权神圣、契约神圣的年代,言必称“我拥有什么什么样的权利”,“这是我的自由”,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他们与家长、老师、同学以及陌生人的相处中,在对校纪校规的遵守上,甚至体现在他们对待法律规范的态度上。诚然,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在现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维权意识,但当代大学生更令人担忧的却是他们过于泛滥的权利意识,而忽略了权利背后的义务。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的失衡,造成了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咄咄逼人,漠视他人,推崇自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中,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在行为中滥用权利,最终违反法律。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法制教育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精神指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开展包含生态文明内涵的法制教育、完善教育手段和构建四位一体的生态法制教育体制这三方面探讨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法制教育。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手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1];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与教育分不开。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科学观,从而改变人类行为。因此,教育一直承担着倡导、传播文明的重任,对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高校重要的任务。
一、开展包含生态文明内涵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法制教育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法制教育跟随时展的体现。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下,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高校法制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目的,其必须加入生态文明教育。加入生态文明内涵的高校法制教育,主要“包括生态权利教育、生态人教育、生态正义教育、生态责任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从生态人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法制素质,成为有生态法制素质的生态人。所谓生态人,就是人们在活动中,一切以追求生态利益为出发点。高校法制教育应教会大学生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生态权利教育。现代法律过于强调人开发与利用自然的权利,而作为生态人,应该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高校的法制教育,应以积极的生态权利观开展肯定自然物与非人类生命体权利的教育,如动植物具备享受清洁空气、干净水源的权利,自然界生物拥有的生态权利是生物独有的,不能分配给任何国家、公民或者法人。此外,高校法制教育应让大学生树立生态权利意识,这是人类告别霸占自然界权利的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体现。第三,生态正义教育。生态正义教育,就是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学生懂得不论国籍、种类、性别及文化水平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应自觉维护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并且每一个人包括生物在内,都拥有享受清洁环境的平等权利。第四,生态安全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认识,改变大学生对安全问题偏颇、习惯性的认识,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看待法律安全价值,激发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第五,生态责任教育,使大学生提高履行生态法律责任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生态安全与生态权利得以真正实现,促进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手段
为使生态文明教育被学生接受,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手段。我国目前的法制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案例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也难以使学生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手段,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在系统介绍生态文明的概念、基本制度与原理时,可以利用网络手段选取一些精典的案例,指出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人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也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或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介绍案列,深入浅出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高校教师应拓宽教育领地,使生态法制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法制公共课,但是课程很少,学生也不重视。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如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在校园网中开办有关生态法制知识专栏或者讲座,长期为高校师生开放。同时还可以与国内外有名的生态文化学术机构或者高校合作,开设专门的远程教育,建立网络生态法制教育系统。学生通过注册账号登记选课学习,高校教师在网上进行辅导、答疑,对于完成学业且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颁发学业证书已示鼓励。
高校法制教育创新思索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们从年龄上看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其多年的成长经历影响与改变着他们的思想。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处于较封闭的校内环境,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心理不成熟,性格容易冲动。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一旦此类环境含有不安全、不健康因素,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和心理。虽然他们表现出对民主法制社会的向往,却又摆脱不了“人治”旧思想的影响,比较看重“权力”和“关系”,个别同学甚至认为“权大于法”。[2]一直以来,高校对法制教育地位的认定都有不合理之处。它没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之内,相关的内容也是包含在德育类的科目当中,分散在德育的门类之内。这样,导致了对法制教育课的开展完全以德育教育的模式实现,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下,其仍是我们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其走进了一个把进行法律课堂教学完全看成法制教育的误区。没有考虑到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政治教育作用。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现阶段,部分高校将法制教育基础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归入品德教育中,任课教师也多为思想品德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与层次,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制教育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领域。目前,大多数高校仍在沿用这种陈旧的法制教育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涵盖了各法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却忽视了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践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法律内容的设置符合德育课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年龄段特点。但从更深层次意义来看,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仅仅是对基本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其知识取向是十分鲜明的,但对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影响却涉及甚少。教育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运用仍多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为导向,以知识灌输为主,强调教学的教诲性,较少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是目前评价法制教育效果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亟需提高。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严重“偏科”,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掌握空谈的理论却无任何的实践经验。因此,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有效解决生活中、特别是自己身边的法律问题。
实现法制教育创新举措
高校法制教育需要深度变革才能使我国的法制教育真正面向未来。[3]学生是高校的主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创新,要继续走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校园法制文明建设在充足的高校文化气息中植根、发芽。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正确思想,提高他们辨明是非的能力以及对法律的尊重和自觉性。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教育学生从小处做起,逐步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首先,以学生为本位来培育法制环境。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模式创新,要继续探索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和体制建设。其次,将法制观念教育与法律信仰培养作为重点。高校应积极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导向,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法制观念精神层面的培养并举,双管齐下。再次,要加大权利观教育力度。权利,是一个个体自由的象征,是人格化的重要表现。它是法律的重要核心,只有对权利的追求才能随即带来对法律的需求与期盼。捍卫权利就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捍卫,就是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提升的一种表现。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努力构建完整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法制教育地位。从中央的精神到地方的落实都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法律基础”是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更应该加重其教材和授课学时的份量。因而,从“做人”的角度看,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还有待提高。最终实现用学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相统一。在社会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等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实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将对学生的法制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以及法律素养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来选择教育内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渠道开展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在经历2006年课程改革之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设置应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指导性。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立意从始至终贯穿了一条主线,通过让大学生们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从而增强法制意识和观念,首先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理论性。对教材中的各部门法都用了一定篇章,介绍基本概念、特征和应用等,并对难点、要点进行了归纳和解释。第三,广泛性。教材版面不多,但罗列的部门法却广泛,尤其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部门法都进行了涉猎,比如: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能让学生们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个宏观整体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