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资产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资资产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资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提要:本文以国有资产管理为研究视角,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路径展开分析讨论。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落实的时代背景,立足产融结合的现实需求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视域下,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受到集中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落实,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03年国家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效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但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有资产的管理依旧存在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比较混乱。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依旧处于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一方面横向的角度分析,中央是国有资产出资人,国资委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非金融类的国有资产管理,也就是对113家央企40亿元左右的资产进行集中管理,而这一部分国有资产仅仅占全部国有资产的15%左右。国务院部委办局对8,288万户的金融企业,以及邮政、文化、出版等垄断性质的国有资产实施管理,在实践中这些资产并没有形成统一化的发展路径,没有集中性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在对其进行核算、清算与统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是不尽相同的,管理上是比较混乱的;另一方面从纵向的角度上来看,中央与地方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框架存在明显性的差异。国资委作为中央国有资产管理负责对113家央企进行管理,管理范围限制在非金融类的国有资产管理;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则是将各类型的国有资产划分给了地方国资委进行管理。虽然在管理实践中,中央对地方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二者的管理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指导基本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散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框架,使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国有资产职能被分散给了多个部门,而每一个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目标、所使用的管理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同时由于缺少集中性的评价标准,不仅不能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性的统计,而且不能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清晰的界定,这给国有资产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国资委定位不够清晰。国资委的建立,在理论上来讲的确实现了管理与监督的有效分离。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资委要在实践中充分履行出资人的责任与义务,在地位上来看国资委属于国务院下设的非政府的特设机构,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特殊任命者,实际上应该具备出资人与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与职能。但是,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国资委成立十多年的实践中,其到底属于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到底应该发挥管理职能还是发挥监督职能,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定位上始终比较模糊。国务院给了国资委6项基本职能,其中包括出资人对于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标,也包括了国有资产的整体布局调整的社会性目标,这两个方向上的目标实际上是存在着矛盾的。此种制度上的设计使得国资委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兼具着双重属性,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设计者,也是运营规则的执行者。国资委成立已经十多年,从其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兼具出资人与监管人的双重身份,使其没有全面摆脱政企不分的限制,也没有挣脱所有权与经营权“二合一”的桎梏。在实践中,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是十分具体化的,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呈现比较明显的行政化特点。与此同时,在部分企业游说与公关能力较强的时候,国资委的监管职能不能被落到实处,难以发挥时效性的作用。

(三)监督力度不足。党的十六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明确,基本实现了管人、管事、管资产的三维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国资委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与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消除了之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谁来对国资委的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管成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国资委在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中兼具出资人与监管人的双重身份,在实践中具有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多种权力,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同时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我激励的模式。这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国资委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滥用职权,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效率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使得国资委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导致其在实践工作中往往为了追求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经济目标而忽视发挥国有资产的社会性目标的问题出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要接受地方人民政府的有效监管。但是对于国资委复杂性的实际工作来讲,人大会议的定期约束力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对其职权的使用进行有效平衡与监督。

阅读全文

高校微观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摘要:

随着高校资产规模迅速增加,机构职责不清、信息交流不足、绩效管理缺失等现象多发,严重影响了学校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本文总结了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制度环境,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内部控制

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性物质条件。随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财政性资金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增长迅速。2012年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财政投入就达到1160亿元(平均15.46亿元/所)。财政性投入迅速增加,加之高校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得高校国有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长。相对于资产快速增长的现状,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未能与庞大的资产规模匹配,部分高校出现了老问题放大、新问题涌现的局面。本文从校内资产管理视角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环境分析

1.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数量多、规定细致

阅读全文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研究

摘要: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开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资源性国有资产;审计体系;审计环境

引言:

资源型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在利用过程中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价值的国有资源。天然性、有用性、有限性、可计量性、垄断性和价值多重性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环境问题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无序开发问题的出现,让资源性国有资产审计工作成为了促进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问题进行探究

一、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的现状

阅读全文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以国资委为监管主体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诞生于2003年,是国务院整合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以及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部分职能的产物。国资委的成立,结束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委前身)的历史使命,随即形成了以国资委为监管主体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今天来看,这一体制在党和政府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10多年的改革,作用值得肯定,然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概括而言,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监督制约机制较弱

从当前体制看,从《物权法》到1992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宪法,都把权力授予了国务院,国资委又在国务院领导之下。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体制比较易于操作,有利于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及改制的进行。但是这种架构最大的弊端就是,监督制约机制较弱。虽然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归属是明确的,属于全国劳动人民,但是在现行体制下,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很难有效监督和约束所有者代表(国有资产的者)。

2.国有资产分头管理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目前,我国经营性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国有资产,仍然由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铁道总公司、中粮集团、国家烟草专卖局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水利、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土地、海洋、旅游、林业、等资源性资产的管理也被分散在政府10多个部门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则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由此呈现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由于各部门责权不清,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国资委角色尴尬

阅读全文

国有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论文

一、建设兵团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建设兵团经济发展的优势

制定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为杜绝损失浪费,更好地管理资产,国资公司应严格规定对控、参股企业资产管理的授权额度;并监督企业制定资产购置、使用及处置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优化管理流程,使资产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兵团国有资产管理的劣势

1、对兵团的资产状况不清楚

当前国资公司对兵团的国有资产了解不清,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不能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国资公司不能及时的组织人力和物力对所辖范围内的经营项目进行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只能了解大致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对兵团产业的管理水平。

2、高端管理人才不足

阅读全文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地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力推进,高校的固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使高校财务与固定资产管理有序联系,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固定资产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1资产管理观念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使用学校收入购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随着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监管逐渐加强,资产管理部门开始注重资产购置过程,但在资产购置完成入库手续后却缺乏后续管理。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发挥社会价值,无人问津。即使在社会各界大力提倡绩效评价的大环境下,高校各部门领导也只是在表面上应付了事,没有制定详细的资产使用评价制度,对资产进行绩效考评也就无从谈起。

1.2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二级部门没有专职人员管理资产。各二级部门(单位)的资产管理员一般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也只是为新购入资产办理入库手续,之后就由使用人员使用,资产是否需要购置,以及后续的使用情况评价没有具体的制度可以参考。第二,高校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2009年之前,各高校的资产一般由计划财务处、后勤集团、实验管理处和图书馆等几个部门分别管理,计划财务处的资产管理科管理行政和各二级学院购置的固定资产以及学校的房屋、建筑物,后勤集团管理本部门购置的固定资产,实验管理处管理实验用的各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图书馆管理全校的图书杂志。从表面上看,资产都在管理,但实际上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统筹,在资产清查时发现对账工作无从下手。虽然2009年以后成立了资产管理处,但实际上领导对此概念有所偏解,资产管理处是由原来的计划财务处国资科独立出来后成立的,但资产不仅指固定资产,还有流动资产,在财务的资产负债表中很清楚地能够看到,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都是资产,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而不应分开。第三,资产管理预算体制缺失。每年年初,高校财务部门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对全年的经费使用进行安排,与校领导多次沟通,经过校长办公会、党委会的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对已购置的固定资产却缺少管理预算,对当年经费中将要购置的固定资产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各部门都争经费,争相购置设备,设备重复购置、大量闲置和使用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部门从资产清单上看,每人3台电脑、1台打印机、1台碎纸机;各部门几乎都有照相机、摄像机;实验室中有些设备长期包装都没拆,还没使用就已淘汰。

阅读全文

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不断加强完善,但目前的管理仍不够深入,特别是县一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处置管理、放松使用管理、忽视购置管理和重存量调整、轻增量监管的问题。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构成要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充分履行自身职能。虽然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现阶段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国资管理方面还有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仅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升资产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建议

一、县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正确

部分单位存在“资产是花自己钱买的,归单位所有,与政府和财政部门没有关系”的错误认识,长期将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处置权混为一谈,对财政部门依法监管资产抵触情绪大,不愿接受管理。

(二)执行会计制度不规范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方面虽然能够算清楚经费收支,然而在资产的增减核算方面却做得有失规范。如: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进行了经费支出的账务处理,而没有及时再转增固定资产。特别是那些工程进度慢、需多次付款才能结清工程款的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算完成后尚拖欠着部分工程款,什么时间转增固定资产难以确定。

阅读全文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思考

摘要:

国有文化企业是河南国有经济的一支新生力量,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河南原有的文化企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所产生,还处于过渡阶段,存在对国有文化资产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主体不一,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度不健全,监管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创新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认清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形势,提高认识;建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明确职责;推进机制创新,实施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人才。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河南

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宣传文化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河南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河南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单位众多,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统一,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河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共有国有文化企业445家,省属文化企业265家,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国有文化企业180家,其中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345家,从业人数逾5万人。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84.66亿元,法人单位3.8万个,从业人员98.6万人,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等均居中部六省前列。随着大量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以及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河南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逐渐增强,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是,由于河南原有的文化企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所产生,还处于过渡阶段,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在思想认识、管理方式、人员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实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和文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问题急需解决。第一,机制不活,对国有文化资产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河南文化企业各项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很多文化企业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竞争力较差,小、散、弱和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文化企业对河南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还不够,导致对这部分资产的经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资产管理主体不一。目前,河南尚未按照中央“建立党委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的要求建立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资产监管、导向、重大事项管理等分别由组织、财政、国资、宣传等部门负责管理。以河南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的出资人为例,有的是财政厅作为出资人,有的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有的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出资人,资产管理主体不一,职能交叉重叠,多头监管、监管规则不统一问题突出。第三,国有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河南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但必须看到,现行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行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由政府审批的仍然过多,角色错位,效率低下。一些文化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主体,不能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自主做出经营决策,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较弱,国有资产流失,影响了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监管乏力。目前,在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统计工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国有资本预算及绩效管理、企业产权转让、国有文化资产评估、资产运营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监事会工作规则等方面,河南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对国有文化资产运营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无法通过发挥制度长效性、规范性作用来提升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