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学学习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审视和培养
摘要:后疫情时代,随着教育场域和时间的多元化、去边界化以及学习主体的自主化,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调研显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存在学习动力、学习资源的利用和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此,应以兴趣激发为出发点,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保障,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以家校合作为纽带,提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对人的自主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小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阶段。小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后疫情时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更为紧迫。为此,本文以Z市S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该学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习能力,并未有明显的“升学”压力。采用自编“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自主学习能力的三个维度,即学习动力维度、学习资源利用维度、自我监控维度,如表1所示。发放学生问卷343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96%。
一、后疫情时代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内涵及价值
(一)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主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而积极主动和自发的内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齐莫曼(Zimmerman)提出了自主学习理论[1]。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SRL)是个体的元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积极参与的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和环境的自主三个方面[2]。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认为,自主学习能力(Self-RegulatedLearningAbility,SRLA),指个体从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环境以及学习反馈和评价等方面积极、自觉地确认和参与的能力。
(二)后疫情时代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价值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问题分析
[摘要]“学习者自主”概念在提出时主要是针对教育哲学范畴,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探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索希望可以推动学习者不断进步,使学生自主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分析
《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之后,学习者自主学习便受到更多重视。在我国,自主性学习主要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共同发展。本研究主要从教育学角度进行探讨,同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不断培养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
1学习者自主的概念
学习者自主概念最早属于教育哲学。有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定义,但是将这些概念引入外语学习之后有人认为,学习者自主便是学生学习中对自己负责,要自己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决策。这种决策主要是指:自己制定目标,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和角度,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监控自己的学习地点时间,评估学习成果。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单独行动的能力、有决策的能力。学生处在不同阶段其自主性也有不同特征。作为成年人,大学生拥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同时要学会自己负责。因此也有人将学习者自主能力概括为:有责任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制定学习计划、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有自我调整学习方式的能力。同时这些也是构架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
2“学习者自主”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某大学2016年的两个本科班,共70人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这些学生都是各个专业自愿报名参加的。这些学生在每科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势,但是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但是这些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表现较好。
古代文学合作型学习模式应用
从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践现状及课程反馈机制来观照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尚有可待发展的空间。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在教师的辅助下围绕某一个课题展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深层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中文专业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情感体验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由于教师面临着课程量压缩、学生水平的高低不均等教学实际情况,讲授范围和深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合作型学习模式以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受到古代文学教师的青睐。在具体课程实践中,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在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践现状及课程反馈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若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必将更好地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就课时设置现状而言,相对于课程教材内容,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量被不同程度的压缩。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必然导致教师授课内容的调整。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通常放在一些重要章节、名作名篇上。既便如此,还是会面临课时不足的尴尬处境。如讲授屈原《离骚》时,根据学校课程量的设置,只有1-2个学时。可实际教学中随着讲解作品、学生发表意见、探讨等教学环节的展开,1-2个学时明显不够。因此若将一些知识点的展开转移到课下,让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课后拓展阅读和知识积累,就非常必要了。就教学实践现状而言,则可从教学活动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就受教者——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动力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课下便会积极翻阅相关材料,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但是有的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大的热忱,偶有几次查询相关资料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起来。就施教者——教师而言,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在讲授课程的难易深浅方面有一定的困惑。因此,如何把握讲授作品的“度”便成为让高校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若能够采取合作型学习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就课程反馈机制而言,仅仅依靠个别同学在期中和期末发表的反馈意见,未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因此课程的相关反馈调研应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有计划地开展。这样所取得的调查反馈才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够及时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参考。教师在吸纳反馈意见之后,能够尽快作出授课内容的改革和调整,效果也就会明显改善。总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范围不广、深度不足的状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若将合作型学习模式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将带来古代文学教学的变革。本校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就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改革的主动脉,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加大广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水平。
二、合作型学习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本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型学习模式,对于改变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产生了重要作用。其具体实践展开包括三个方面: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追踪。这三个方面有序合理地进行,方能确保合作型学习模式的有效展开,从而达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水平的目的,也使得师生关系在学习中更加紧密。
(一)课前设计
合作型学习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制定出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这个计划是合作学习展开的总指南,要兼顾公平与合理的原则。老师课前设计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学生与小组。首先是学生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性格存在一定差异,以往合作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个别出类拔萃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其他学生保持沉默,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则大打折扣。其次是小组方面,小组与小组之间总体实力应该旗鼓相当,组内成员水平不一,担任的职务理应时常调换,避免个别学生付出努力查找资料,却缺乏发表言论的机会,影响小组内部的团结。除此之外,老师理应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以提高合作型学习的质量,包括积极倾听的技巧,互相了解掌握语言材料的技巧,给予建设性批评的技巧,采纳建设性批评的技巧以及解决观点分歧的技巧等等。也要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在组内如何分派学习任务,当组员之间意见相左时该如何应对。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因为观点的不统一而出现纠纷。
关于戴顿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
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由于缺乏理解世界、欣赏文化差异并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胜任力的人才,从而使国家的安全陷于危险之中。为此,亚伯拉罕•林肯海外留学奖助委员会在2005年11月向国会及总统提交了《全球竞争与国家的需要———百万人海外留学》报告,即著名的林肯计划。林肯计划的实施是出于对政治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量,目的是让美国的青年人不仅要了解美国,而且要具有全球化眼光,把他们塑造成世界公民。戴顿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动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方面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招收外国学生,对于增进学生的国际知识与意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声誉,增强学校的吸引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与全球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服务与传递当中的意识、活动、能力与过程。戴顿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紧密联系教学、科研与社会实际,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胜任力的人才,并注重营造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
实施ETHOS项目
实施ETHOS项目,旨在促进学生对技术全球化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当工程技术与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相关联时,他们将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工程技术的涵义,并能更好地进行服务。ETHOS项目的主持人希望通过服务与学习、团队活动、合作研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经验式学习,为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运用实用技术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ETHOS项目能够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处理技术、环境伦理、社会责任和文化敏感等问题。项目的实施,能够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时代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眼光与国际事务胜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ETHOS项目的实施始于2006年,到2010年,ETHOS项目成员的足迹遍及非洲、亚洲、中美洲、北美以及美国本土的20多个国家。所实施的工程种类繁多,包括非洲农村的供水与水净化系统设计、喀麦隆供水系统的设计、多哥的屋顶结构设计、危地马拉的木质炉灶设计、尼加拉瓜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工程、玻利维亚的工业炉和烘干机设计、秘鲁的计算机系统工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太阳能炉的设计等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在服务与传授实用技术的同时,通过与当地人接触,亲身感受与体验当地的文化,使他们享受到不同文化带来的快乐。工程结束后,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学生们对工程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建立全球学习生活区
目前,戴顿大学的国际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以上。他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4%的学生来自中国。随着国际学生的急剧增加,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戴顿大学扩大了位于瑞克中心的国际学习生活区,建立了全球学习生活区。建立全球学习生活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文化敏感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世界公民;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⑦在全球学习生活区中,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自由地讨论问题,分享不同国家的文化,浸淫在一个全球对话的社区之中,共享着他们所热衷的国际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传递到大学的其他社区。在国际学习生活区中,学生上课、进行移民咨询、工作以及进行课外活动、查找他们所需的资料等等,国际学习生活区成了国际学生和对跨文化感兴趣学生的理想家园。该校国际项目部主任艾米•安德森说,“在我们的校园里呈现出美妙的国际性,我们一直在寻求积极的改进措施来促进国际化的发展”。
集中开拓中国市场
到目前为止,戴顿大学已经与20多个国家的4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在中国的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戴顿大学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制订国际化发展战略时将主要目光投向了中国。从2003年开始,戴顿大学与中国高校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已经与中国10余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新局面。戴顿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非常广泛。在上海师范大学实施了“工程技术3+1项目”、“暑期海外学习计划”、教师(研究人员)互访项目。为了发展普通话教学,戴顿大学语言系从南京大学聘请客座教授,以帮助他们进行教学与课程开发。戴顿大学还与美国的跨国企业合作,从南京大学挑选优秀的学生到戴顿大学学习。如果学生完成了跨国企业美国总部的暑期实习,毕业后愿意到中国分公司工作,美国的跨国公司赞助其在戴顿大学的学习费用。2007年,戴顿大学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实施了教员互访项目,签署了“1+4招生协议”等。同年,戴顿大学视觉艺术系与南京艺术学院实施了“艺术交流项目”,并于次年将交流的成果在对方学校进行展示。2007年11月,戴顿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医疗与健康护理领域进行合作教学与研究等。2010年,戴顿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签署实施了“政府规划与领导项目”,该项目旨在向中国学生介绍美国的公共管理、领导能力与技巧。戴顿大学不仅与中国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还积极拓展合作范围,寻求机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现在,戴顿大学已经和江苏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在“江苏教育计划”中,已经实施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教育项目”。戴顿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在园区成立了戴顿大学中国研究院(苏州)。依托戴顿大学的优势学科,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与中国高校合作开设纳米技术、电子光学、生物工程、再生能源等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
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
摘要:英语作为第二习得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负动机影响因子,如果不对其加以关注,容易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文章以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为例,首先分析其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负动机现象,进而采取调查研究方法,根据调查数据对英语口语学习的负动机影响因子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
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属于非专业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逐步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负动机影响因子的存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有效的改进方法。
1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负动机现象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付出努力的内在动力和倾向。学习动机可看作是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相反,也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学习动机,只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对学习者产生促进作用,而放在长期学习活动中,则表现为负面影响因素,容易对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阻碍。这种学习动机即负动机。相关研究者发现,负动机的存在会使英语口语学习者出现口语水平衰退的现象,引发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以及教师、家庭、学习方法等外部因素。从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的观察结果来看,学生的负动机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消极情绪,被动完成相关教学和学习任务;(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对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超量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等。
2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
2.1调查研究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辍学原因
一、辍学的特点
本研究以关键词“远程教育”&“学生辍学”进行主题检索,通过总结分析近十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生辍学原因的研究论文,对辍学学生年龄、性别、时间的特点及影响辍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辍学年龄特点
上海电视大学的统计资料显示,25岁以下学生的流失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失率开始增加。据统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2000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25岁以下的流失率平均为11.26%,最低;40岁以上的学生虽然只有16人,但能够坚持完成学业的只有1人。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据,截止2005年10月,辍学年龄分布在21-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06岁。
(二)辍学性别特点
上海电视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读远程教育的学生中,男性学生的比例比女性学生低,但是男性学员的流失率远远超过女性。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级金融学的学生男性学生流失率51.94%,女性学生流失率28.94%。可见,在辍学学生中,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三)辍学时间特点
略析远程教育学生辍学成因及对策
一、辍学的特点
本研究以关键词“远程教育”&“学生辍学”进行主题检索,通过总结分析近十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学生辍学原因的研究论文,对辍学学生年龄、性别、时间的特点及影响辍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辍学年龄特点
上海电视大学的统计资料显示,25岁以下学生的流失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失率开始增加。据统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2000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25岁以下的流失率平均为11.26%,最低;40岁以上的学生虽然只有16人,但能够坚持完成学业的只有1人。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据,截止2005年10月,辍学年龄分布在21-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06岁。
(二)辍学性别特点
上海电视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读远程教育的学生中,男性学生的比例比女性学生低,但是男性学员的流失率远远超过女性。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级金融学的学生男性学生流失率51.94%,女性学生流失率28.94%。可见,在辍学学生中,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三)辍学时间特点
教师教育视野下教师培育的困境
一、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与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之间的落差
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是,教师的培养越来越专业化,但是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化却成了大问题。学科教学论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群教师教育者,但至今他们在高校中仍被边缘化,他们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论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虽然不可或缺,但却是毫无疑问的弱势学科。这群教师教育者目前的整体学术水平并不高、研究力量薄弱,在学术界没有话语权。而导致他们没有话语权的重要原因是学科教学论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没有得到认可,教师教育在我国学科专业谱系中还没有被认为是一种专业。
在我国,一门学科要在大学里获得承认,必须通过行政性的学科设置,才可能获得人员编制和资金资助等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学科地位低下,学科教学论教师在攻读学位、课题研究、发表科研论文和评定职称时非常尴尬。对本职工作最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论文往往上不了高级别的学术期刊,而要提高学术层次,所做的研究又必须是纯学科的研究或者是纯教育学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对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效果也不明显。于是,学科教学论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其研究和论文必然要远离其教学工作的实际。因此,有学者呼吁,为了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应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师教育专业的二级学科,授予教师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置教师教育者的教授席位。其中,设置教师教育专业以及设置教师教育者的教授席位是保障教师教育者地位、增强其认同感的制度保障。
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尝试。2005年,该校组建了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教师队伍,研究制定了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并申报了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开启了高起点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新篇章。但像南京师范大学这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在我国为数不多。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的权限,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面临很大困境,于是就产生了“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两难现象: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事业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教师教育者来建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及其评价机制又限制了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
二、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
其实教学活动重在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教给谁”和“如何教”。这三个问题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至亲关系,难分伯仲。因此从学理上分析,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学术性指向学科知识与技能,对应于“教什么”的问题,而师范性指向教学法知识与技能,对应的是“如何教”和“教给谁”的问题。历史上,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一直贯穿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古今中外概不例外。这一冲突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要不要办师范以及怎样办师范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自1953年召开全国第一次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建立新的师范教育体制以来,对于是否要办独立的师范教育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有:一是主张取消师范院校,由综合院校培养教师;二是主张教师培养有其独特规律,需要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师范教育体系。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在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中表现得不是非常突出,但在中学教师的培养特别是高中理科教师的培养中显得十分尖锐。具体表现在:如果突出师范性,将高中理科教师的培养放在教师教育学院上,采用与小学教师相同的模式进行培养,那么,高中理科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如何得到保证?众所周知,理科类的专业知识难度较大,本科四年正是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离开大学的学习环境以后,他们基本没有条件再去系统地学习学科类的专业知识。而且作为理科教师核心能力之一的实验技能也只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才能得到系统化训练。而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有很多机会去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在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中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中学理科教师从职前到职后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学科知识和技能水平是逐渐递减的,而其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却是逐渐增加的。所以,中学理科教师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那么,他将来的教学工作就会面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很难扭转。相反,如果把师范生放在专业系科进行培养突出学术性,是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就回到了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