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策略探析
摘 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需要传播和继承的文化瑰宝。我们应通过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开发多样化的国学启蒙教育形式及重视对幼儿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等方式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价值观念、塑造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启蒙”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认识周边事物,即让幼儿在入学前学习基本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其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是越早越好。
一、科学选择国学启蒙读本
(一)选择言简意赅的国学启蒙读本大多数国学读本
内容篇幅很长,不适合幼儿阅读。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内容简单、意义深刻的,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国学启蒙读物。定制版的国学启蒙读本具有文字少、内容精、幼儿参与性强、阅读趣味强等特点。
乡村国学教育调查与对策
内容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国学热潮”不仅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但国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群众对国学教育的错误认识、国学教育经费不足、国学教育师资匮乏等问题,本文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国学教育为例进行实地考察,并以民族中学、第一中心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当地国学馆、文物建筑调查为辅,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措施,以期对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乡村国学;中小学;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的状况下,城市国学与乡村国学的开展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乡村国学教育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所以应给予乡村国学教育的发展以充分的重视。目前广西恭城县正致力打造国学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工作,而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广西恭城县民族中学、第一中心小学国学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尤为重要。
一.国学教育现状研究
(一)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恭城县为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国学县,不仅向“新八德”讲师团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给当地的企业人员、领导干部等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也充分重视当地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发展,不定时的到中小学进行视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政府的支持下,庄埠村还修建了崇德国学馆,也称庄埠村智力扶贫讲习所。开展扶贫讲习班、组织国学启蒙培训,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愿望。据恭城民族中学的国学教育负责人介绍,县政府还动员电视局等新闻媒体对学校国学教育进行相关报道和舆论支持,给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二)学校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孝幼儿教育实践
【摘要】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引导幼儿在平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忧愁,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等。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感恩报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孝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弟子规感恩教育“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本园也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践行了《弟子规》,幼儿们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有了显然的“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就如何将“孝”植入幼儿教育中,略谈一些基本看法。
一、适合幼儿教育中“孝”的古语的选择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文,就如同师从圣贤。笔者发现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亲所好”指的是什么?“亲所恶”指的又是什么?我想肯定不仅仅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语言行为、思想习惯等有关立身行事、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具有文明的言行、纯洁的思想、良好的品质,为子女者须时时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子女的不良言行,不善思想,为父母者无不感到难过,为子女者须时刻警惕,勿令父母伤心。
二、对于“孝”的幼儿教育如何实现行为转化
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摘要:国学教育是我国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课堂实行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国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并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特点。最后,基于小学语文教学需求,提出了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国学教育浓缩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论语》、《孔子》、《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间流传下来的经典民族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融合了国学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培养与教育,更具有代表性。语文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语文,呈现出一种无目的性与主题性的状态,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学习。而通过国学教育在语文中的渗透,学生将可以对自己所学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因此,对于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仍然需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将国学经典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同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一.国学教育的概念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下,筛选出了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著作并流传至今,其中包括《论语》、《孔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青少年经常接触国学经典,受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对于培养语文素养很有作用,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国学经典教育中汇集的,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本源性的历史巨作。在历史一次次变迁中,国学经典愈发显露出其内在精髓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结合国学经典内容,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是我国学生古代蒙学教育中最经典的历史读物。国学教育汇集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经典以及优秀历史经典故事。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特点,分别为启蒙性、趣味性与循序渐进性。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国学教育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涵盖的国学理论知识更易于被学生们吸收。国学经典的教育特点,让其在小学语文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也更容易被消化,学生们学习起来困难系数不大。
学前教育中国学元素的渗透
摘要:在当今社会下,人们都意识到国学教育对中国人发展的重要性,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国学教育同样对幼儿阶段的孩子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学前教育当中至关重要。本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通过图片、故事、诗词朗诵等教育方式,试图将国学以正确、适当的方式来融入孩子的思想当中,使其接受国学文化熏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学前教育;渗透;国学教育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智力快速发展。国学是以中国古典文化为根基,表达中华民族道德伦理观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国学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国学可以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智力发展。学前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既可以让幼儿识字学词,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国学的认知,让幼儿潜移默化的熟悉中国文化。因此,学前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非常重要,而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值得每个学前教育者去研究。
一、识图教育法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一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有趣的东西更是对幼儿充满了诱惑。幼儿的智力发展非常快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他们好奇的事物。3至5周岁的幼儿识字不多,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识图教学,将一些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或有趣的历史故事制成一张张有趣的图片,让幼儿来阅览,在他们阅览图片时就可以教他们图片上的名字或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让他们拿笔在草稿本上画,并试着教他们去练习上面的汉字。当他们对一张图片失去兴趣时,可以给他们看下一张图片。幼儿的心智还很不成熟,因此在教学时要多采用鼓励赞赏的态度,而不是批评,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认识中国文化。在识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游戏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师或家长可以伪装成他们的对手,与他们竞争学习。例如取一摞图片,拿出一张让他们说出上面的文字,然后自己也拿一张并故意说错,让他们来纠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识图进行中,假装快要追上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最后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把他们经常出错的图片单独拿出来,对着这些图片描述一些有趣的东西,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些汉字。
二、历史故事教育法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通常家长或教师给他们讲的更多的是西方童话故事。其实,幼儿期的孩子不一定觉得西方故事比中国故事有趣,很多幼儿由于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接受中国故事。国学教育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渗透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极具教育意义且趣味十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讲故事来对他们进行国学教育。幼儿的智力极不成熟,他们对直接讲述的知识很难理解,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会让他们乐于学习,在故事中识字认文、增长知识,因此讲故事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幼儿的品德培养非常重要,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看出幼儿时的表现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重要,中国历史故事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古代文化非常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关于幼儿品德教育的历史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司马光砸缸等。教师可以每天给幼儿讲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回答,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师讲过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幼儿反过来给自己讲这些故事,这样既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加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国学视阈下大学语文教育刍议
摘要:
语文与国学同源共流,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并不乐观,课程设置或被边缘化,教学模式或被项目化,教学内容或被专业化。属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教学目标非功利性、教学过程非操作性、教学内容非实用性的特点。大学语文教育是国学传承的重要平台,要开设适合传播国学知识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认清形势、转变认识,编写具有国学味道的教材,注意教学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语文教师要做国学的守望者。
关键词:
国学;大学语文;教育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国学研究升温。十八大后,为树立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到空前高度,国学热潮随之兴起。大学校园是文化知识的集结地,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社会之共识。在专业和通识教育众多课程中,《大学语文》是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一载体,使之成为传扬国学的主渠道,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属于通识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非功利性
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思考
摘要:传统文化虽然有着一定的封建腐朽思想,但是它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因而传统文化对学习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学教育的兴起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较好的机遇。国学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还能促进语文课程的较好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教育;学生
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古国,中国有着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就像力量的源泉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而这些美好的品质在长期的发展中又融汇到中华民族的汉字之中,随着先辈们留下的精美篇章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而这些与文字融合的智慧瑰宝,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指引着后世中华儿女的前行方向,并且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不断的传递着。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不断勤劳、刻苦发展中,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然而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并不能将自身的所见所闻以及丰富的人生经验一代一代传授下去。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智慧的结晶注入到文字中,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累慢慢发酵,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国学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当代的大学生们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人,只有大学生们拥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他们才会更加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他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只有通过国学的学习,大学生们才会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对于自己民族的来历也会更加清晰。从而对于语文学习也会更加上心,也能让学生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语文学科,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交流
大学生民族文化国学教育实践
摘要:
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存在较大鸿沟,开展国学教育,促进大学生基于民族文化知识习得的认可和自信,及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探索和体悟,推动基于文化自觉的民族文化传统践行和升华,具有深远意义。同时,需要构建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国学教育阵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巩固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
关键词: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自觉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掀高潮,深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价值伦理精粹的民族文化正在激起更多的文化热点和社会关注。各个层类的有识之士本着重铸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价值观的宗旨,直面社会痼疾,反思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寻求和实践优秀民族文化保存和弘扬的途径。而这其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筑牢文化复兴的主阵地,尤显急迫和意义深远。笔者结合攀枝花学院《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和思考,来讨论这一主题。同时,需要提前解决的问题是“信仰”这一概念的厘定,“信仰”一词指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礼敬的对民族道德精神的体悟和研修,进而达到践行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意义及其实然性缺失
大学生是我们民族复兴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的主体,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民族文化知识,是否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有基本的理解和尊敬,能否自觉体悟和研习民族文化精要知识,能否弘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观,做到厚德自强,信义担当,既是大学生自我文化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更是应对民族文化危机和道德沙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和动力。虽则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现状却让我们倍感心灼。根据笔者平时观察,与大学生交流,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鸿沟较大。一是对民族文化认同不够,惟西方文化为尊。多元文化特别是打着民主自由幌子的欧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严重冲击青年一代的文化观和信仰基础。许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性和自豪感严重不足,对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分析辨别能力不足,盲目认同西方社会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歌曲,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风靡大学校园,而深具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反倒显得冷清,对西方文化过分的依赖和崇拜;二是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基于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应对本国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1]钱穆先生所言“本国历史”与民族之精神、传统之文化密切关联,极力批评民族文化。而今日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冷漠疏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精神一味地排斥,否定民族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今价值,崇尚实用、功利、享乐,认为华夏传统文化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已经一无可取之处,应当求助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西方的契约精神。这造成了伦理道德失范,也忽略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大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上两点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信仰上的缺失,这要求我们创新思路和方法,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开展内容丰盈、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振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