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土规划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已基本建成。然而,调查发现,这些档案馆大多限于国土规划系统内部使用,数字档案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因此,如何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性质,将其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改造路径
摘要: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逐渐成熟,在城市改造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各个管理部门所存在的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对空间规划以及城市改造效率产生影响。对此,探索国土空间的设计思路,以及城市改造路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城市改造路径
0导言
国土的空间规划主要是将城市资源加以整合,综合进行保护和利用,以战略性部署,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当前,我国在土地空间规划方面倾向于城市空间以及生态本底。国土的空间规划应从互动、协调型空间的打造为主,逐渐对破损的生态加以修复,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城市空间的改造,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
1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布局,要按照区域发展的理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比如,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划等都是国土空间规划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区域规划要能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约束作用,在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指标来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案。但是,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时效性不强,导致很多指标在落实的时候无从下手,没有参考价值;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指标也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逐级落实,进行任务分解,这样能充分保障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的基本农田和基本建设的用地管控得到落实。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弹性不足,尤其是一些无法预计的线性工程或者独立选址的项目还不能做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地方决策也对国土空间规划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城乡规划方面,通过规划能避免土地资源浪费,让国土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也让城乡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有序。但是,在实际的空间规划中存在重视城市规划、忽视农村规划的情况,在规划过程中以人口规模作为规划的参考,导致一些国土空间规划不合理,导致规划管理无序。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城市改造
国土规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探究
摘要:从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问题着手,分别探讨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乡村特色消亡和政策规划不足等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谋求新路径。并以福州高新区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探讨了当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困境;实施路径
0引言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同时村庄规划也存在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够深入与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也希望通过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全域管控来深层次干预乡村空间重构,持续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1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1.1农村空心化问题。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空心化。据统计,我国每天有80多个村子消亡。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并且仍然处于加速阶段。改革开放成果卓越,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必然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村庄布局规划工作方面还有待调整。这个治理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必然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例如:乡村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也必须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需要参考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工作实践活动及相关经验。
1.2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我国农村乡村振兴建设正处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明显存在由资源匮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群体快速发展,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还必须结合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运用
摘要:为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指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作用,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包括GPS基础应用、RS基础应用、GIS基础应用。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区分、评析结果的展示与监督检查、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效率,推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南,是各类开发建筑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数据获取方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可靠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优势,其在数据类型应用中具有多样性与互补性特征,是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可以为国土资源利用及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多样化选择。
1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基于地理环境、社会需求及历史条件,对特定地区的国土空间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调整,以保证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与开发率实现最大化。国土空间规划涵盖了对物质空间的划分及资源分配,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应的经济活动与空间承载能力展开分析与评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工作,增加城市中的绿色空间,为人们打造一个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令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更加合理[1]。但是由于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时,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需要对国土空间及生态布局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既要保证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也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也被称为3S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其实质是通过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计算机软硬件的系统操作来对地理空间系统展开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采集、储存、管理与分析。
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对策
[摘要]目前城乡规划工作以土地管理政策为主,土地管理政策依赖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实际建设工作中,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和建设目标确定土地使用价值,切实推进城乡规划进程。随着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的不断发展和发展,始终贯彻落实土地管理的战略方针,始终把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指导方针。尽可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在我国发展面临新形势的情况下,立即改变当前对土地利用的误解,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改革措施,有效保障城乡建设。
[关键词]土地管理;规划;措施
引言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和调节土地资源,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作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规范土地管理,改革创新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此外,要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实现产品生产的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人民和国家更大的利益。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化解人与耕地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人民经济稳定发展。
1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及管理
城乡规划学主要是指在当地政府的主动权下,设计并安排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城乡空间的合理配置,包括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城市市场的挖掘。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推动城市化经济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对于减轻农业经济负担有着重大作用。农村土地计划是城乡建设计划的主体部分,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导下,是指国家按照当地精益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原则,确定国土资源使用计划内容和方法的主要步骤。而国土管理制度则是指国家为调整国土利益,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土开发管理,为保障和合理使用国土资源所实行的综合管理、宏观经济、立法和科技等政策。一般包括土地法制定、土地资源调查统计、权属管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有效信息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因此做好国土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非常关键。国土资源本身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作用重大。此外,通过高效管理运用国土资源,还可以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创造有利空气与各种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2做好土地规划
倾斜摄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践
摘要:介绍了城市区域机载LiDAR航摄和倾斜摄影的工程实践,展示了机载航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详细阐述基于机载LiDAR航摄和倾斜摄影的技术融合的优势及应用,提高了城市实景三维模型的生产效率和精度,为建设智慧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机载LiDAR航摄技术;机载倾斜摄影技术;实景三维模型;智慧城市
0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城市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城市实景三维模型是地理信息领域的难点。目前有车载和机载两种获取的方法,本文是采用机载LiDAR航摄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的技术融合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大面积、高效率、高精度的生产,建立了一套基于机载LiDAR航摄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生产实景三维模型的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建设智慧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城市区域机载
LiDAR航摄和倾斜摄影的工程项目的启动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求对土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作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要一环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要求对自然资源和地理情况进行统一时态、统一标准、高精度的信息获取和采集。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这项工作对基础测绘、土地调查确权等成果有较高要求,并明确要求国土部门提供现势性强的影像图等底图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的覆盖面、现势性,是建设成果应用服务的核心和生命力,要切实做好更新维护和数据资源建设。按照《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推广应用和数字县(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测绘电〔2013〕21号)文件要求,以及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一是要加强现有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维护工作,保持建设成果现势性;二是要大力加强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加大基础测绘投入,落实“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大力推进大比例尺基础测绘工作,至2014年底,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要覆盖县城、中心镇和各类开发园区,切实提高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的覆盖面;三是要推进城市三维建模,至“十二五”规划期末,城市三维模型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城市建成区。2015年12月3日“广州市2015—2017年度高分辨率航空摄影测量作业项目”的招标结果(GZGT1790S/YD15G1028),中标单位为投标联合体“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主体)(以下简称“广州市规划院”)和“广州建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体)(以下简称“广州建通公司”)。依据项目合同,由广州市规划院和广州建通公司承担广州市2015—2017年度高分辨率航空摄影测量作业项目工作,项目合同金额3739.66万元,覆盖全广州市域范围。
2城市区域机载
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和城市改造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城建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市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改造,为此需要充分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设计,采用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改造手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接着讨论了国土空间规划质量提升的方法和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下城市改造的方法,旨在循序渐进地解决当前城市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促进城市化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设计;城市改造;城市规划
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技术日益成熟、方法日益完善,为城市改造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优化了现有城市的布局。但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手段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只有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才能满足时代要求,保证自身水平。
1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城市都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可以保证城市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也可以做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提前规划工作项目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改造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举措,帮助减少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污染现象。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也能做到提高城市改造的效率,通过对空间规划使用帮助提升城市改造计划的设计,提升计划的科学性,为改造工程的实际施工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提高改造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城市人口较多,城市结构也日趋复杂,进行城市改造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优化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因此其实施方法必须得到足够的优化,进而促进城市改造水平的提升。
2国土空间规划质量提升的方法
2.1重视区域规划
简析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1.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内涵
世界上对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含义解释多种多样,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耕地质量是土地受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总称,其质量好坏表现在耕地环境状况的好坏、农产品生产质量的高低等等。土地开发整理在通过科学手段的指导下,对土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改善耕地利用结构和生产,从而增加耕地有效供给量,增加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2.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是扩大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面积,还未能把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耕地质量管理问题一直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的进展。国内大部分区域的荒地十有八九都被开发了,但是土地开发的脚步很难停下来,只要是荒地就进行开发,表面上显示土体开发不断进行,离目标似乎不远了,但停下来研究发现开发整理的土地质量参差不齐,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严重破坏了土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不能看量不看质,土地面积是不断的再增长,土地质量同时也应该得到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在我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建设新农村美化村民居住环境,设计者们绞尽脑汁的设计规划方案,将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灌溉水渠修建在土地上,虽然灌溉水渠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但是混凝土构造的水渠无法涵养水源,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管理时,在权衡耕地占补平衡时所关注的数据不能仅仅局限在耕地面积上,还要严格监控耕地的质量,只有当耕地面积和质量同步得到发展,才视作土地开发整理的进步。同时政府应组建专业小组,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形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意义上地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对等。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耕地受工业、乡镇企业、农药污染面积达到2190万公顷左右,大约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2]。耕地受污染影响,一些直接荒废,一些能够被利用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也是被污染的,最终给人的身体造成危害。面对这种现象,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加强人们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将耕地环境保护列在土地开发整理的首要位置。全国各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开发规划与土地保护规划,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以开发整理为目的,必须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人文等综合因素,明确开发地的可开发区域和不可开发区域,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每一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3]。此外,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作为设计单位也要合理设计每一寸土地,在施工作业中施工单位更要依据设计单位的设计适度开发,只有在各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对土地加以保护才能有效的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